A. 山西太原的風俗介紹
發布日期:2009-9-4 點擊次數:36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俗稱「打春」。 立春,有時在農歷十二月,有時在農歷正月。一過立春,就意味著冬季結束,進入了春天。 我國自古為農業國,春種秋收,關鍵在春。民諺有「一年之計在於春」的說法。舊俗立春,既是一個古老的節氣,也是一個重大的節日。天子要在立春日,親率諸侯、大夫迎春於東郊,行布德施惠之令。《事物記原》記載:「周公始制立春土牛,蓋出土牛以示農耕早晚。」後世歷代封建統治者這一天都要舉行鞭春之禮,意在鼓勵農耕,發展生產。 山西民間流行著春字歌:「春日春風動,春江春水流。春人飲春酒,春官鞭春牛。」講的就是打春牛的盛況。 舊俗立春前一日,有兩名藝人頂冠飾帶,一稱春官,一稱春吏。沿街高喊:「春來了」,俗稱「報春」。無論士、農、工、商,見春官都要作揖禮謁。報春人遇到攤販商店,可以隨便拿取貨物、食品,店主笑臉相迎。這一天,州、縣要舉行隆重的「迎春」活動。前面是鼓樂儀仗隊擔任導引;中間是州、縣長官率領的所有僚屬,皆穿官衣;後面是農民隊伍,都執農具。來到城東郊,迎接先期製作好的芒神與春牛。到芒神前,先行二跪六叩首禮。執事者舉壺爵,斟酒授長官,長官接酒酹地後,再行二跪六叩首禮。然後到春牛前作揖。禮畢,與來時一樣熱鬧,將芒神、春牛迎回城內。 第二天立春時分,地方長官仍率僚屬、農民鞭春。陰陽官先要舉行一定的傳統儀規。地方官主持迎春儀程,初獻爵、亞獻爵、終獻爵。然後執彩鞭擊打春牛三匝,禮畢回署。眾農民將春牛打爛。 現在,城裡已不再舉行鞭春活動,一些農村卻仍有打春牛的風俗。立春前,用泥塑一牛,稱為春牛。婦女們抱小孩繞春牛轉三圈,舊說可以不患症病,今已成為娛樂。立春日,村裡推選一位老者,用鞭子象徵性地打春牛三下,意味著一年的農事開始。然後眾村民將泥牛打爛,分土而回,灑在各自的農田。呂梁地區盛行用春牛土在門上寫「宜春」二字。晉東南地區習慣用春牛土塗耕牛角,傳說可以避免牛瘟。晉南地區講究用春牛土塗灶,據說可以祛蚍蜉。 立春節,民間藝人製作許多小泥牛,稱為「春牛」。送往各家,謂之「送春」。主人要給「送春」者以報酬。更實質上是一種佳節售貨活動,然而卻是皆大歡喜。也有的地方是在牆上貼一幅畫有春牛的黃紙。黃色代表土地,春牛代表農事,俗稱「春牛圖」。 立春節,女孩子剪綵為燕,稱為「春雞」;貼羽為蝶,稱為「春蛾」;纏絨為杖,稱為「春桿」。戴在頭上,爭奇斗艷。晉東南地區的女孩子們,喜歡交換這些頭戴,傳說主蠶興旺。鄉寧等地習慣用絹製作小娃娃,名為「春娃」,佩戴在孩童身上。晉北地區講究縫小布袋,內裝豆、谷等雜糧,掛在耕牛角上,取意六畜興旺,五穀豐登,一年四季,平安吉祥。 立春節,民間習慣吃蘿卜、姜、蔥、面餅,稱為「咬春」。運城地區新嫁女,娘家要接回,稱為「迎春」。臨汾地區則習慣請女婿吃春餅。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俗稱「打春」。 立春,有時在農歷十二月,有時在農歷正月。一過立春,就意味著冬季結束,進入了春天。 我國自古為農業國,春種秋收,關鍵在春。民諺有「一年之計在於春」的說法。舊俗立春,既是一個古老的節氣,也是一個重大的節日。天子要在立春日,親率諸侯、大夫迎春於東郊,行布德施惠之令。《事物記原》記載:「周公始制立春土牛,蓋出土牛以示農耕早晚。」後世歷代封建統治者這一天都要舉行鞭春之禮,意在鼓勵農耕,發展生產。 山西民間流行著春字歌:「春日春風動,春江春水流。春人飲春酒,春官鞭春牛。」講的就是打春牛的盛況。 舊俗立春前一日,有兩名藝人頂冠飾帶,一稱春官,一稱春吏。沿街高喊:「春來了」,俗稱「報春」。無論士、農、工、商,見春官都要作揖禮謁。報春人遇到攤販商店,可以隨便拿取貨物、食品,店主笑臉相迎。這一天,州、縣要舉行隆重的「迎春」活動。前面是鼓樂儀仗隊擔任導引;中間是州、縣長官率領的所有僚屬,皆穿官衣;後面是農民隊伍,都執農具。來到城東郊,迎接先期製作好的芒神與春牛。到芒神前,先行二跪六叩首禮。執事者舉壺爵,斟酒授長官,長官接酒酹地後,再行二跪六叩首禮。然後到春牛前作揖。禮畢,與來時一樣熱鬧,將芒神、春牛迎回城內。 第二天立春時分,地方長官仍率僚屬、農民鞭春。陰陽官先要舉行一定的傳統儀規。地方官主持迎春儀程,初獻爵、亞獻爵、終獻爵。然後執彩鞭擊打春牛三匝,禮畢回署。眾農民將春牛打爛。 現在,城裡已不再舉行鞭春活動,一些農村卻仍有打春牛的風俗。立春前,用泥塑一牛,稱為春牛。婦女們抱小孩繞春牛轉三圈,舊說可以不患症病,今已成為娛樂。立春日,村裡推選一位老者,用鞭子象徵性地打春牛三下,意味著一年的農事開始。然後眾村民將泥牛打爛,分土而回,灑在各自的農田。呂梁地區盛行用春牛土在門上寫「宜春」二字。晉東南地區習慣用春牛土塗耕牛角,傳說可以避免牛瘟。晉南地區講究用春牛土塗灶,據說可以祛蚍蜉。 立春節,民間藝人製作許多小泥牛,稱為「春牛」。送往各家,謂之「送春」。主人要給「送春」者以報酬。更實質上是一種佳節售貨活動,然而卻是皆大歡喜。也有的地方是在牆上貼一幅畫有春牛的黃紙。黃色代表土地,春牛代表農事,俗稱「春牛圖」。 立春節,女孩子剪綵為燕,稱為「春雞」;貼羽為蝶,稱為「春蛾」;纏絨為杖,稱為「春桿」。戴在頭上,爭奇斗艷。晉東南地區的女孩子們,喜歡交換這些頭戴,傳說主蠶興旺。鄉寧等地習慣用絹製作小娃娃,名為「春娃」,佩戴在孩童身上。晉北地區講究縫小布袋,內裝豆、谷等雜糧,掛在耕牛角上,取意六畜興旺,五穀豐登,一年四季,平安吉祥。 立春節,民間習慣吃蘿卜、姜、蔥、面餅,稱為「咬春」。運城地區新嫁女,娘家要接回,稱為「迎春」。臨汾地區則習慣請女婿吃春餅。
B. 太原鑼鼓四二一視頻
快流水 慢流水 狗相咬 雙葉 雙一二五
C. 太原風俗活動
老百姓,要快活,
趕會唱戲鬧紅火
作為民俗四大類之一的「文藝民俗」,是一個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側面,也是一個民族傳統文化的源泉。太原的民俗文藝源遠流長、豐富燦爛,社火習俗就是其中最為奪目的一朵奇葩。
社火,實際上就是太原人俗稱的紅火。古老的太原大地,久傳著一句民諺,那就是「老百姓,要快活,趕會唱戲鬧紅火。」當然,民間的風俗,由於受到地域、歷史、經濟、交通的影響,有著「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的特色。就拿這句民諺來說,在不同的地方,雖然同屬太原地區,卻有著不同的傳承內容。比如有的地方叫:「庄戶人,要得樂,唱大戲,耍紅火。」有的地方說:「唱大戲,耍紅火,窮苦人盼的就是這。」也有的地方卻是:「耍紅火,弄紅火,婆姨娃娃全家樂。」但是,綜觀其實質,原本是一個:紅火,在勞動人民心目中,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它是人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集中表現,是人們對幸福的真摯追求。所以,紅火有著旺盛的生命力,乃至於在千百年來,日趨豐富,日趨充實,日趨完美。
太原的紅火規模大大、形式多、內容廣,生活氣氛濃烈,地方特色別具一格。大致說來可分為日間紅火和夜間紅火兩大類,但是,這兩大類紅火並不能截然分割,很多的紅火可以在日夜之間交叉進行,重復進行。而同是一個形式,同是一個內容,僅僅由於時間的差異,卻產生出迥異的奇特效果。把這些紅火的名稱羅列出來,主要有太原鑼鼓、太原秧歌、獅子龍燈、高蹺旱船、背棍、鐵棍、蓮花落、二人台、啞老背妻、二鬼摔跤、劉三推車、大頭娃娃、跑場秧歌……不一而足。
曲牌套路豐富的太原鑼鼓
太原鑼鼓,實際上是指流行於太原地區民間,經常散見於農村、工廠演奏的那種「流水」,七種鑼鼓曲牌套路的總稱。相傳,它始於公元947年,後漢高祖劉知遠的妹妹所居住的太原南郊古寨村。據說,當年皇姑一出動,使用鑼鼓迎送,演奏的曲調,就是傳自今日的「流水」。意取「福如東海長流水」之意。
其實,這種傳說未必經得起推敲,「流水」也未必就是「福如東海長流水」之意,但是,從這些傳說中,起碼可以得知太原鑼鼓已是代代傳承,並結出曲牌套路豐富的碩果。
依傳統習俗,太原鑼鼓的演奏樂器以堂鼓、鐃、鈸為主,鼙聲金響,交錯參差。鼓聲雄宏沉穩、淳樸厚實;鐃鈸鏗鏘有力、石破天驚。鼓聲為主,鐃、鈸輔之。鼓為其一元,鐃、鈸分屬陽、陰。時而鼓與鐃鈸齊奏,聲勢席捲;時而鼓與鐃配合,聲勢由遠而近;時而鼓與鈸參淆,又似由近而遠。如是,齊奏、分擊,敲擊出「單一二五」、「雙一二五」、「狗相咬」等種種曲牌。高潮時浪滔滾滾,一陣猛似一陣,平緩時小溪潺潺,又似行雲流水。至鐃、鈸的對打,則稱之為「淆」,一俟鐃、鈸對淆,鐃的鏘鏘聲,鈸的鑔鑔聲,此起彼伏,悅耳清脆,優美動聽。
太原鑼鼓的最大特色,在於兩隊擺開陣勢,互相對抗。這種對抗的出現,常見於喜慶之日,兩隊互見於街頭。每逢這種情況,雙方互不相讓,各顯身手,一曲接一曲,一陣連一陣,一會兒急似一會兒,不爭個山高水低,決不歇手。這種對抗和較量,成為太原鑼鼓的一個傳統習俗,恰似兩軍對壘,誓必決一勝負。其演奏之形式,其技藝之嫻熟,實屬國內罕見,絕無僅有
D. 太原鑼鼓的表現形式
太原鑼鼓所用樂器分大小兩組,以大家什享名。其樂器為大鼓(有的直徑五尺左右)、大鐃、大鈸,大鼓為領奏。小家什為戰鼓、馬鑼、二鈸鉸子。在曲式結構和打擊藝術上的顯著特點是:重章迭句、長短錯落,象似古典詩詞的句式結構,能給人以厚重緊湊,回環反復的印象。演奏中常常使用急煞停頓,如樂譜中的休止,給人以干凈利索的深刻印象。演奏徐緩時如潺潺流水,急驟時則似大浪奔騰;輕敲時鸞鈴叮當,重擊時霹靂轟鳴。演奏者情態激奮,忽而拋鑔亮相,忽而懷抱金瓜。音響、感情、表演交織融匯,引人入勝。如是,齊奏、分擊,敲擊出「單一二五」、「雙一二五」、「狗相咬」等種種曲牌。高潮時浪滔滾滾,一陣猛似一陣,平緩時小溪潺潺,又似行雲流水。至鐃、鈸的對打,則稱之為「淆」,一俟鐃、鈸對淆,鐃的鏘鏘聲,鈸的鑔鑔聲,此起彼伏,悅耳清脆,優美動聽。
E. 太原民風民俗
作為民俗四大類之一的「文藝民俗」,是一個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側面,也是一個民族傳統文化的源泉。太原的民俗文藝源遠流長、豐富燦爛,社火習俗就是其中最為奪目的一朵奇葩。 社火,實際上就是太原人俗稱的紅火。古老的太原大地,久傳著一句民諺,那就是「老百姓,要快活,趕會唱戲弄紅火。」當然,民間的風俗,由於受到地域、歷史、經濟、交通的影響,有著「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的特色。就拿這句民諺來說,在不同的地方,雖然同屬太原地區,有著不同的傳承內容。比如有的地方叫:「庄戶人,要得樂,唱大戲,耍紅火。」有的地方說:「唱大戲,耍紅火,窮苦人盼的就是這。」也有的地方卻是:「耍紅火,弄紅火,婆姨娃娃全家樂。」但是,綜觀其實質,原本是一個:紅火,在勞動人民心目中,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它是人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集中表現,是人們對幸福的真摯追求。所以,紅火有著旺盛的生命力,乃至於在千百年來,日趨豐富,日趨充實,日趨完美。太原的紅火規模大大、形式多、內容廣,生活氣氛濃烈,地方特色別具一格。大致說來可分為日間紅火和夜間紅火兩大類,但是,這兩大類紅火並不能截然分割,很多的紅火可以在日、夜之間交叉進行,重復進行。而同是一個形式,同是一個內容,僅僅由於時間的差異,卻產生出迥異的奇特效果。把這些紅火的名稱羅列出來,主要的有太原鑼鼓、太原秧歌、獅子龍燈、高蹺旱船、背棍、鐵棍、蓮花落、二人台、啞老背妻、二鬼摔跤、劉三推車、大頭娃娃、跑場秧歌……不一而足。太原鑼鼓太原鑼鼓,實際上是指流行於太原地區民間,經常散見於農村、工廠演奏的那種「流水」,七種鑼鼓曲牌套路的總稱。相傳,它始於公元 947年,後漢高祖劉知遠的妹妹所居住的太原南郊古寨村。據說,當年皇姑一出動,使用鑼鼓迎送,演奏的曲調,就是傳自今日的「流水」。意取「福如東海長流水」之意。其實,這種傳說未必經得起推敲,「流水」也未必就是「福如東海長流水」之意,但是,從這些傳說中,起碼可以得知太原鑼鼓已是代代傳承,並結出曲牌套路豐富的碩果。依傳統習俗,太原鑼鼓的演奏樂器以堂鼓、鐃、鈸為主,鼙聲金響,交錯參差。鼓聲雄宏沉穩、淳樸厚實;鐃鈸鏗鏘有力、石破天驚。鼓聲為主,鐃、鈸輔之。鼓為其一元,鐃、鈸分屬陽、陰。時而鼓與鐃鈸齊奏,聲勢席捲;時而鼓與鐃配合,聲勢由遠而近;時而鼓與鈸參淆,又似由近而遠。如是,齊奏、分擊,敲擊出「單一二五」、「雙一二五」、「狗相咬」等種種曲牌。高潮時浪滔滾滾,一陣猛似一陣,平緩時小溪潺潺,又似行雲流水。至鐃、鈸的對打,則稱之為「淆」,一俟鐃、鈸對淆,鐃的鏘鏘聲,鈸的鑔鑔聲,此起彼伏,悅耳清脆,優美動聽。 作為民俗四大類之一的「文藝民俗」,是一個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側面,也是一個民族傳統文化的源泉。太原的民俗文藝源遠流長、豐富燦爛,社火習俗就是其中最為奪目的一朵奇葩。社火,實際上就是太原人俗稱的紅火。古老的太原大地,久傳著一句民諺,那就是「老百姓,要快活,趕會唱戲弄紅火。」當然,民間的風俗,由於受到地域、歷史、經濟、交通的影響,有著「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的特色。就拿這句民諺來說,在不同的地方,雖然同屬太原地區,有著不同的傳承內容。比如有的地方叫:「庄戶人,要得樂,唱大戲,耍紅火。」有的地方說:「唱大戲,耍紅火,窮苦人盼的就是這。」也有的地方卻是:「耍紅火,弄紅火,婆姨娃娃全家樂。」但是,綜觀其實質,原本是一個:紅火,在勞動人民心目中,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它是人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集中表現,是人們對幸福的真摯追求。所以,紅火有著旺盛的生命力,乃至於在千百年來,日趨豐富,日趨充實,日趨完美。太原的紅火規模大大、形式多、內容廣,生活氣氛濃烈,地方特色別具一格。大致說來可分為日間紅火和夜間紅火兩大類,但是,這兩大類紅火並不能截然分割,很多的紅火可以在日、夜之間交叉進行,重復進行。而同是一個形式,同是一個內容,僅僅由於時間的差異,卻產生出迥異的奇特效果。把這些紅火的名稱羅列出來,主要的有太原鑼鼓、太原秧歌、獅子龍燈、高蹺旱船、背棍、鐵棍、蓮花落、二人台、啞老背妻、二鬼摔跤、劉三推車、大頭娃娃、跑場秧歌……不一而足。太原鑼鼓太原鑼鼓,實際上是指流行於太原地區民間,經常散見於農村、工廠演奏的那種「流水」,七種鑼鼓曲牌套路的總稱。相傳,它始於公元 947年,後漢高祖劉知遠的妹妹所居住的太原南郊古寨村。據說,當年皇姑一出動,使用鑼鼓迎送,演奏的曲調,就是傳自今日的「流水」。意取「福如東海長流水」之意。其實,這種傳說未必經得起推敲,「流水」也未必就是「福如東海長流水」之意,但是,從這些傳說中,起碼可以得知太原鑼鼓已是代代傳承,並結出曲牌套路豐富的碩果。依傳統習俗,太原鑼鼓的演奏樂器以堂鼓、鐃、鈸為主,鼙聲金響,交錯參差。鼓聲雄宏沉穩、淳樸厚實;鐃鈸鏗鏘有力、石破天驚。鼓聲為主,鐃、鈸輔之。鼓為其一元,鐃、鈸分屬陽、陰。時而鼓與鐃鈸齊奏,聲勢席捲;時而鼓與鐃配合,聲勢由遠而近;時而鼓與鈸參淆,又似由近而遠。如是,齊奏、分擊,敲擊出「單一二五」、「雙一二五」、「狗相咬」等種種曲牌。高潮時浪滔滾滾,一陣猛似一陣,平緩時小溪潺潺,又似行雲流水。至鐃、鈸的對打,則稱之為「淆」,一俟鐃、鈸對淆,鐃的鏘鏘聲,鈸的鑔鑔聲,此起彼伏,悅耳清脆,優美動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