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清朝的「鐵帽子王」都有誰其中最牛的是哪一位
在清軍沒有入關前還沒有鐵帽子王這等稱號,直到清朝入關以後,八位在大清開國歷程當中立下特大功勞的王爺才被封為鐵帽子王,之後才有了鐵帽子王這種稱號。在歷史上八大鐵帽子王分別是禮親王代善、睿親王多爾袞、豫親王多鐸、鄭親王濟爾哈朗、肅親王豪格、庄親王碩塞、克勤郡王岳托、順承郡王勒克德渾,對於其他的王公貴族來說,只要後代繼承他們的爵位,每隔一代就降低一個等級,直到最後沒有官職,但鐵帽子王這個稱號就不一樣,他們的後代可以永遠世襲,只要有後代他們的稱號就不會被換掉。而在這八個人當中,論戰功和才能,最厲害應該就是睿親王多爾袞。
鐵帽子王:順承郡王勒克德渾
勒克德渾是努爾哈赤曾孫、禮親王代善之孫,曾平定江浙、湖廣,擒拿南明重臣何騰蛟,為清朝入主中原立下了汗馬功勞世。
2. 鐵帽子王什麼時候
鐵帽子王是對清代世襲罔替的王爵的俗稱,其身份高貴且封爵像鐵般牢固。 當時確 定的皇族爵位共有十二等,依次為和碩親王、多羅郡王、多羅貝勒、固山貝子、奉恩鎮國公、奉恩輔國公、不入八分鎮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和奉恩將軍。在清朝國祚二百六十八年加上在關外時期約近三百年的漫長歲月之中,獲此殊榮的滿清貴胄僅有十二位王的後人在繼承爵位時無需降級,作為皇帝對其功勞的賞賜,稱為鐵帽子王。這十二位王中,有八位是在清朝開國之初立下戰功的皇親宗室,另外四位是中後期在政治斗爭中得到皇帝重用而受封。
3. 帽子王如何清洗
帽子要注意保養和保管。帽子脫下後,不要隨便亂放,應該掛放在衣帽架上,或者衣鉤上,上面不要壓重物,以免走樣變形 。帽子戴久了,帽子的里外會沾上油垢、污物,要及時洗刷掉。 帽襯可以拆下洗凈,再綳上,以免帽襯上的汗污受潮發霉,影響帽子壽命。帽子上的灰要經常刷。粘附在帽面上的污泥、油垢, 可用軟刷蘸上熱肥皂水輕輕刷洗,再用清水洗凈。在洗刷帽子時 ,可找一個和帽子同樣大小的圓罐或瓷盆,把帽子戴在上面再行洗刷,以免走樣。 帽子收藏時:要刷去灰塵,洗去污垢,在太陽里曬一會,再用紙包好,放在帽盒裡,存放於通風、乾燥的地方,同時在儲存盒內置放乾燥劑,以防潮濕。 帽子拆清洗較為特殊,有不能浸水的(如羽毛、亮片、或有襯紙型的帽子等),如果帽子棉做的就可以洗,紙皮墊的話,這帽子就是只能擦不能洗的,因為他是立體形狀,所以最忌諱用洗衣機。一般帽子的正確洗滌為:1、帽上如有裝飾品應先取下 。2、清洗帽子宜先用清水加中性洗潔劑稍為浸泡 。3、用軟性刷子輕輕刷洗 。4、內圈汗帶部份〈與頭圈接觸之部份〉多刷洗幾次,以徹底洗凈汗 垢及細菌,當然,如果您選用的是抗菌防臭材質?那此步驟就免了。5、將帽子摺合成四瓣,輕輕甩掉水分,不可用洗衣機脫水。6、將帽子攤開,裡面塞上舊毛巾,平放陰干,切忌吊掛曬干。特殊帽子的正確洗滌為: 1、皮帽可用蔥頭切片擦凈,也可以布蘸取汽油順毛擦拭,可以達到良好的洗滌效果。2、細氈帽上的污跡可用氨水加等量酒精的混合劑擦洗。先用一塊綢布蘸取這種混合液,然後再擦洗。不能把帽子弄得太濕,否則容易走形。3、針織品帽洗後最好往帽子里塞滿揉皺的紙和布團,然後再涼干。4、羊毛帽子,不要水洗,因為羊毛會縮水.帽子如果沾到灰塵或是寵物毛削等,可以用寬面膠帶,反折套在手指上去沾貼,可以除去表麵灰塵.毛料帽子不需每次清洗,反而容易減短壽命,若達到非要清洗不可的程度,用乾洗是最恰當的方式。
4. 鐵帽子王的帽子有多鐵
「鐵帽子王」是一種俗稱,在清代專指可以世襲罔替、永不降級的親王、郡王宗室爵位。
鐵帽子可以世襲罔替,但戴鐵帽子的人可以隨時更換,其實一點都不「鐵」。
5. 清朝鐵帽子王是一種怎樣的爵位擁有什麼權利
清朝最初的八位鐵帽子王就是清朝的八旗旗主,最初的這些鐵帽子王權力還是非常大的,八旗旗主的地位在清朝的地位原本就非常的高,所以鐵帽子王還是非常有權力的,雖然鐵帽子王都是王爺。清朝對宗室諸王的管理非常嚴格,即使是鐵帽子王也有錯必懲,動輒獲咎,親王、郡王的名號猶如鐵帽子可以世襲罔替,但戴鐵帽子的人可以隨時更換,其實一點都不「鐵」。
鐵帽子王其實是清朝對對宗室的嚴格管理,隨著辛亥革命爆發,清代的鐵帽子王便永遠地退出了歷史舞台。
6. 鐵帽子王都有誰
鐵帽子王有代善、濟爾哈朗、多爾袞、多鐸、豪格等。
1、代善:愛新覺羅·代善,滿洲正紅旗人,和碩禮烈親王。清朝宗室大臣,清太祖努爾哈赤嫡次子,母為元妃佟佳·哈哈納扎青。
2、濟爾哈朗:愛新覺羅·濟爾哈朗,滿洲鑲藍旗人。清朝宗室大臣,和碩庄親王愛新覺羅·舒爾哈齊第六子,母為五娶福晉烏喇納喇氏,清太祖努爾哈赤之侄。
3、多爾袞:愛新覺羅·多爾袞,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十四子,阿巴亥第二子。明萬曆四十年(1612年)出生於赫圖阿拉(今遼寧省新賓縣老城)。清初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
4、多鐸:愛新覺羅·多鐸,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十五子,阿濟格、多爾袞同母弟,滿洲鑲白旗旗主,時人通稱十王,清初八大鐵帽子王之一,爵位世襲罔替,清朝名將。
5、豪格:愛新覺羅·豪格,清太宗皇太極之長子,母為繼妃烏喇納喇氏(皇太極第二任大福晉)。滿洲正藍旗人。
分封爵位:
清王朝分封皇室爵位共有功封、恩封、襲封和考封四種形式十二等爵,其中輔國將軍以上還分世襲罔替和世襲遞降兩類。一般情況下,因為功封王爵者多屬世襲罔替,也就是俗話說的鐵帽子王。因為恩封爵位者則多屬世襲遞降,但在遞降到輔國將軍這一爵位時便不再遞降。獲得親王、郡王、貝勒、貝子等爵位的宗室並不能世襲,每世遞降一等。無爵位的宗室叫間散宗室,用四品頂戴。惟有12大鐵帽子王因為其祖先功勛卓著,被賜世襲不降封典。如果某鐵帽子王獲罪奪爵,以其旁支襲爵,但其後世也不乏被奪爵的歷史記載。
7. 清朝鐵帽子王有哪些特權呢
滿清建國初期,有8大鐵帽子王:6位和碩親王、2位多羅郡王。
這8個人中,有6個人是努爾哈赤的兒子,2個人是皇太極的兒子。
中期,滿清加封了4個鐵帽子王,和碩親王。
這4個人中,1個人是康熙兒子,2個是道光兒子。剩下1個比較特殊,是滿清滅亡前才封的慶親王。慶親王是乾隆曾孫,並不符合以往的慣例。
但當時滿清已經一塌糊塗,瀕於滅亡,而慶親王多少有些能力,後來還是清朝內閣總理大臣(首相),也就只能依賴他。所以,隆裕太後才將他提拔為鐵帽子王。
搞笑的是,最後慶親王貪圖袁世凱的巨額行賄,逼迫隆裕太後退位。
溥儀懂事以後,極度仇恨慶親王,甚至超過了仇恨袁世凱。
8. 帽子王怎麼樣
帽子王的帽子種類的確很多,質量也很不錯,但是就是感覺價格偏貴,不知道是不是老字型大小的名牌效應,服務很好,很有耐心。
9. 八大鐵帽子王延續多少代每代都是誰
禮親王代善(太祖子)
睿親王多爾袞(太祖子)
豫親王多鐸(太祖子)
鄭親王濟爾哈朗(太祖侄)
肅親王豪格(太宗長子)
庄親王碩塞(太宗子)
克勤郡王岳托(代善子)
順承郡王薩哈璘(代善子)
此後 雍正年間 又增加了怡親王
同治年間 又增加恭親王
光緒年間 又增加醇親王和慶親王
總共12個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
太祖時期,以滿語定爵,如「台吉」、「貝勒」、「和碩貝勒」等。崇德元年(1636)四月,太宗皇太極借用了明代宗室的名號,列爵九等: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鎮國公、輔國公、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入關之初,為了鼓勵宗室為國立功,以戰功而封爵,此為功封。後來,歷朝皇帝又不斷封爵,此為「恩封」。
至於襲封制,順治初年,曾規定:「和碩親王一子襲封親王,其餘俱封郡王;郡王一子襲郡王,其餘俱封貝勒;貝勒之子封貝子……郡王以上准襲封,貝勒以下不準襲封。」但後來並為嚴格執行,如睿親王多爾袞死後被削爵,其睿親王爵停封。
爬梳八大鐵帽子王的文獻,我們可以發現,幾乎是所有王爺的爵號都有所改動,甚至有所降襲。(以下數字為第幾代)
1、禮親王 ①禮親王,②巽親王,③巽親王,④巽親王,⑤康親王,⑥康親王,⑦康親王,⑧康親王,乾隆四十三年復禮親王。(此後9——13代均為禮親王)
2、鄭親王 ①鄭親王,②簡親王,③簡親王,④簡親王,⑤簡親王,⑥簡親王,⑦簡親王,⑧簡親王,⑨簡親王,⑩簡親王,11簡親王,乾隆四十三年復鄭親王。(12——17代均為禮親王)
3、睿親王 ①睿親王,②親王,③貝子—鎮國公,④鎮國公,⑤輔國公,⑥輔國公(信郡王),⑦輔國公,乾隆四十三年睿禮親王。(此後8——12代均為睿禮親王)
4、豫親王 ①豫親王,2——6代為信郡王,6代乾隆四十三年復豫親王。
5、肅親王 ①肅親王,2——5代為顯親王,5代乾隆四十三年復肅親王。
6、庄親王 爵號無變化
7、克勤郡王 ①克勤郡王,2—3代衍禧郡王,3—9代平郡王,9代乾隆四十三年復克勤郡王。此後至17代均為克勤郡王。
8、順承郡王 爵號無變化
爬梳清晰,乾隆四十三年。乾隆為表彰開國諸王,決定把功封與恩封區別開來,始定「世襲罔替」之制。乾隆四十一年:「諸王襲爵,經朕酌定,由軍功封晉者世襲罔替,其餘恩封諸王襲爵時,皆應以次區分。」乾隆四十三年,為多爾袞翻案昭雪,並復八大鐵帽子王復爵號。這時才形成清初「八大鐵帽子王」。
老豫王多鐸、岳托及阿齊格等為奠基清業曾立下汗馬功勞,被太祖封為鐵帽子王。所謂鐵帽子王就是子孫後代輩輩為王,見了皇帝不參不拜,不接不送,因此也叫懶王。
清朝不像明朝,在封贈爵位上失於濫!清代最重軍功,就是太祖、太宗之後若無軍功,也將流於凡品。清初,共封八個世襲罔替的親王、郡王。他們分別是:禮親王、鄭親王、睿親王、豫親王、庄親王(原名承澤親王)、肅親王、克勤郡王、順承郡王。
雍正朝,封皇十三子允祥為怡親王,雍正八年,親王死,特旨加恩賞給世襲罔替。
清制:非軍功、非特旨不得賞給親王世襲罔替,但是,慈禧主政後亂了祖制,恭親王、醇親王、慶親王此三王都榮獲親王世襲的榮耀,前兩者倒是身份淵源不同,唯獨這慶親王奕劻是個頂頂無能之輩,又是貪財亡命之徒,而且,是遠支貴族,就是他私相授受,讓袁世凱鑽了空子,人稱:慶記公司,把國家當兒戲。
清初,封了八個鐵帽子王,後來到雍正朝又封了怡親王,我覺得到這時,清朝整體的分封制度是完全可以和宋代相提並論的,也就是很公平的。這九個鐵帽子王都是確實爵應上賞的。
--------------------------------------------
九王分別是:
禮親王代善(太祖子,子巽親王滿達海襲,子常阿岱襲巽親王,後廢,弟康親王傑書襲,其子孫襲王爵,乾隆四十三年,復號禮親王)、
睿親王多爾袞(太祖子,無子,以豫親王子多爾博為後,襲親王,俸視諸王三倍,順治親政,旋即廢爵,乾隆四十三年以多爾博五世孫輔國公淳穎襲爵)、
豫親王多鐸(太祖子,順治六年三月以痘薨,年三十六,子多尼襲郡王,子有罪,以弟郡王董額襲,乾隆四十三年以多爾博四世孫輔國公修齡襲爵)、
鄭親王濟爾哈朗(太祖弟舒爾哈齊第六子,多爾袞死後進封叔和碩鄭親王,子濟度襲爵,改號簡親王,孫雅爾江阿奪爵,以濟爾哈朗弟貝勒費揚武曾孫德沛襲,乾隆四十三年,復號鄭親王)、
肅親王豪格(太宗長子,被多爾袞陷害入獄而死,順治親政後雪,子富綬襲顯親王,乾隆四十三年,復號肅親王)、
庄親王碩塞(太宗子,封承親王,子博果鐸襲,改號曰庄親王)、
克勤郡王岳托(代善子,崇德元年四月,封成親王,八月有罪降貝勒,死後詔封為克勤郡王,子衍禧郡王襲,子平郡王襲,至乾隆四十三年,復號克勤郡王)、
順承郡王薩哈璘(代善子,封穎親王,子襲順承郡王),
怡親王允祥(聖祖子,雍正元年封親王,三年復加封郡王,任王於諸子中指封,王事雍正八年如一日,自古無此公忠體國之賢王,雍正待王亦宜在常例之外,命復其名上一字為「胤」,命王爵世襲。)。
-----------------------------------------
這里,我們看出:太祖努爾哈赤首創滿洲,可謂滿清的開天闢地第一人,所以,有三個兒子封鐵帽子王,是應該的。
清太宗是繼太祖之後,開創滿清進關坦途的第一人,所以,有兩個兒子封鐵帽子王也是合理。
代善是太宗的長兄,要不是他主張擁立太宗,那麼,以當時「三尊佛」、「四大貝勒」的局面,領導層的問題就可能要拖得很久才能解決。所以,有兩個兒子封王,況且,岳托、薩哈璘都是開國軍功最盛的諸王之一,尤其是岳托,首封成親王,功勛不下多爾袞。
努爾哈赤開基創業,多虧乃弟速爾哈赤(又稱:舒爾哈齊)輔佐,可是後來,努爾哈赤翻臉殺掉了其弟,所以,以開國功勛論,哈齊也應佔有一席之地,故而,其子濟爾哈朗得封鄭親王也是合理(肅順就是濟爾哈朗的後裔)
清史稿》稱頌康熙:名曰守成,實同開創!故而,康熙也有一子得封鐵帽子王,其實,嚴格說來,康熙應該是有兩個兒子封鐵帽子王的,因為,庄親王博果鐸無子,雍正做主讓其弟,康熙的兒子允祿襲爵,那麼,庄親王這一支也就從太宗系統轉到聖祖系統來了。
至於晚清時候封的恭親王、醇親王、慶親王很多水分在裡面,恭親王是1861年政變的主謀,慈禧為了酬謝他,上來就封親王世襲。好在,這個鬼子六還有自知之明,沒敢接受,直到他死後,才又追封的。
醇親王因為是光緒的生父,故而加尊,更主要的是他很聽慈禧的話,又是慈禧的親妹夫,這也算勉強說的過去。
到了慶親王奕劻這里就很說不過去了,老慶是乾隆的兒子永璘的後裔,支派已經很遠了,就是因為他對慈禧的娘家有恩,才一步一步爬上來,最後,居然封了親王罔替,實在是滑稽。就算是從乾隆那裡論起來,也不該封,乾隆是使得清朝由盛及衰的第一人,也是造成中華民族落後挨打的罪人之一,他的子孫何以能夠封鐵帽子王呢?
不過,請你看看,那位讓「大清王朝」蒙受前所未有的奇恥大辱的道光,不也是有兩個兒子封了鐵帽子王嗎?那麼,也就不奇怪了,(恭親王、醇親王是道光的第六子、第七子),這也是清朝的氣數將盡的表現吧!
10. 什麼是八家「鐵帽子」王
什麼是清朝的「鐵帽子」王:
所謂「鐵帽子王」就是爵位可以世襲罔替,子孫後代輩輩為王,見了皇帝不參不拜,不接不送,因此也叫懶王。
「鐵帽子」王有什麼用途?用處就是位高權重、利祿巨豐,大處可以為國盡忠效力,小處可以生活得錦衣玉食、養尊處優,蔭庇子孫。
八大鐵帽子王:
禮親王代善(太祖子)
睿親王多爾袞(太祖子)
豫親王多鐸(太祖子)
鄭親王濟爾哈朗(太祖侄)
肅親王豪格(太宗長子)
庄親王碩塞(太宗子)
克勤郡王岳托(代善子)
順承郡王薩哈璘(代善子)
怎樣得到這個稱號:
乾隆所定的「世襲罔替」之制明確規定「諸王襲爵,經朕酌定,由軍功封晉者世襲罔替,其餘恩封諸王襲爵時,皆應以次區分。」,既然「八大鐵帽子王」的爵位是世襲罔替的,那麼他們的爵位就是因軍功而被封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