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童裝大全 > 輪帽子哲學

輪帽子哲學

發布時間:2022-07-05 06:43:46

㈠ 一個人在下雨天頭戴帽子並且打雨傘說明了什麼哲學意義

雨是性能量,帽子、雨傘,都可以看成安全措施,安全行為、安全思維。

這是你潛意識對於性能量、性行為的一種保守行為思想的暗喻。

㈡ 老莊哲學思想的淵源

老子的思想淵源:

老子尚柔守雌,其思想淵源於商朝的《歸藏(坤乾)》。老子關於「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宇宙論體系,實際就是「三生萬物」,這個「三」就是大易的「三才」之三。揚雄發展了老子「三生萬物」宇宙論體系,創立了三進制九九八十一贊的《太玄》體系。《童子問易》指出:「《太玄》應是揚雄模仿《周易》『兩儀生成模式』對老子『三(才)生萬物』命題構建的新的宇宙圖示和理論體系。」

莊子,名周,字子休,號南華真人,道教四大真人之一,華夏族,楚國蒙人, 戰國中期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道家學說的主要創始人之一。老子思想的繼承和發展者。後世將他與老子並稱為「老莊」。他們的哲學思想體系,被思想學術界尊為「老莊哲學」。代表作品為《莊子》以及名篇有《逍遙游》、《齊物論》等。

莊子的思想淵源:

莊子思想主要有兩個來源,一是老子,一是《易經》。《周易》本經始終未體現陰陽二字,可莊子洞察到「《易》以道陰陽。」莊子的天籟、地籟、人籟「三籟」思想就是《易經》「三才」思想的別稱。莊子尊重天道,主張「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強調「天人合一」。

莊子善作儒家的反命題。儒家主張「天人有分」,莊子在《莊子·三木》篇中則說「無始而非卒也,人與天一也。」李學勤先生指出:莊子《三木》這一章在天人關系認識上正好與孔子「天人有分」思想相反,這「正是莊子一派慣用的手法。

㈢ 草房子禿鶴故事簡介

簡介:油麻地的小學生禿鶴,與校長兒子桑桑是好朋友。因為他的頭禿,被大家稱作禿鶴。當油麻地小學要參加會操時,他被要求戴上帽子。孩子總是有反抗性的,於是他在大家面前扔出帽子,把他那光光的腦袋暴露在所有人眼前。

同學們也就因為失去了榮譽而疏遠了他。他開始想補救。這是小學要參加匯演,需要一個小光頭來扮演。試來試去都不行,陸鶴就自告奮勇。他用心地練習,最終為學校贏得了榮譽,也獲得了大家的原諒與尊敬。正如那一章最後一句他是「最美得少年」。

禿鶴的性格:堅強,自尊(禿鶴強烈的自尊和倔強來自於他有一個與眾不同的腦袋:光頭),禿鶴倔強的外表下也有一顆善良上進、熱愛集體的心,是一個活得有尊嚴的孩子,一個戰勝自我的勇者。

(3)輪帽子哲學擴展閱讀:

《草房子》人物介紹

1、桑桑

桑桑是《草房子》這部小說貫穿始終的人物,他也是油麻地的見證人,很不幸,作家拿出了最大的苦難來考驗他——但也許這反而是一種幸運,因為考驗,桑桑才可能得到更多生命的領悟並成為該書的第一主角。

2、禿鶴

「禿鶴」是一個禿頂的孩子。隨著日子的流逝,六年級的「禿鶴」感覺到了自己的禿頂是學生「戲弄」的對象,自尊心受到了傷害。「禿頭」陸鶴堅守著人格的尊嚴,他在學校的文藝演出中活靈活現的出演角色得到了大家的尊重。

3、杜小康

杜小康從油麻地首富之家的「天之驕子」,突然之間經歷了家境的敗落,在被迫輟學後,隨父親遠走蘆盪養鴨,放鴨失敗後,他把五隻很大的、顏色青青的雙黃鴨蛋全部送給了桑桑。

杜小康在杜家山窮水盡遭到滅頂之災時,勇敢地站了起來,繼承父業,在學校門口擺起了小攤。到最後成長為一個堅強的為家庭生計拼搏的男子漢,留給我們的是他成長中閃光的人格魅力。

4、細馬

細馬是一個領養來的孩子,在一個陌生的世界裡,感覺到了被別人排擠,無法適應新的生活。他選擇了逃避,拒絕和同學交談,選擇了與羊為伍,開始了放羊生活。

在與邱二爺邱二媽的相處中,從最初的沖突排斥到最後與邱二媽相依為命,倔犟的細馬咽下委屈,當養父母家的房子被水淹沒後在本可繼承的房產盪然無存之時,毅然挑起了生活重擔,立志為媽媽造一座大房子,儼然成長為一個獨擋一面的男子漢形象。

㈣ 「天人合一」、「天人互泰」、「天人互益」等名詞具體屬哪一類哲學名詞

當代天人感應論者既不參與這些科學研究,也不閱讀有關學術專著,只是拿來幾個名詞,以便讓天人感應論適合現代人的閱讀習慣。由於完全不懂這些科學概念,他們的文字里總是充滿「極有可能」「非常危險」之類的詞彙。用煽情的形容詞,代替對「人—環境」關系的具體研究。而其結論卻異乎尋常的明確,那就是不要再搞科學,不要再發展工業,不要做這個,不要做那個。

警惕借科學概念復活的「天人感應論」「天人合一論」

「天人感應論」是漢代哲學家董仲舒提出的理論。雖然是一個中國哲學概念,但也概括出了古代宗教意識的某種核心成分。而在今天,一些人正在試圖借生態學與環保科學的概念將它復活。
圖片來源:google.com
「天人感應論」是指「天意」和「人事」的互相影響。這些影響當然有好有壞,「天人感應論」的提倡者最終都會提出「天人合一」的理想。反過來也都要抵制他們認為導致天人失和的行為。
中國古代沒有統一信奉的創世神,「天人感應論」中的「天」指自然環境,但被認為擁有意志,就可以主動發起行為,類似於後來西方的自然神論。如果人類行為觸怒了「天」,後者就會以各種「災異」作為懲罰。
大部分「災異」對人類能造成真實的損害,如地震,水災等等。也有一部分是少見的自然現象,如日食和隕石撞擊,甚至超新星爆發。因為不常見才令人恐懼,也被視為對人類不端行為的警告。
古代西方人相信有位格的創世神,但他幾乎不與異教徒面對面接觸,而是用災難來懲罰異教徒。通讀《聖經》後你會發現,神只在相信他的先知面前現身。對於異教徒,就直接用各種災難予以毀滅,手段包括洪水、瘟疫、地震,以及從天而降的硫磺火。
如果只看後一類行為,這里的神就是自然災害之神。討論信神與不信神的不同後果,就是宗教版本的天人感應論。
不僅古代官方說教里充滿天人感應論,民間更是如此。封閉的村社環境充滿各種禁忌,以及嚴格的倫理要求,很大程度上是擔心觸怒「天」。比如,村子裡有人發生非婚性行為,很可能導致全村莊稼絕收,必須嚴厲懲罰以挽回天意。
人類行為當然會影響環境,並且會承受環境的反作用。按季節播下種子就會有收獲,沒處理好糞便污水就會暴發傳染病,這都是人與環境之間真實的互相影響。但是古人缺乏科學知識,把人與環境的作用誇大化,成為封建迷信的重要基礎。
近代科學誕生以來,一個重大作用就是正確解釋了環境與人類行為到底有哪些相互影響,破除了傳統的天人感應論。比如,科學告訴人們,恆星組成的星座十分遙遠,人類既影響不到它們,它們也影響不到人類。
科學知識普及之處,傳統的天人感應論紛紛破產。再借傳統術語抒發對「天」的恐懼,會成為社會的笑柄。然而,這種對環境的莫名恐懼仍然在很多人的心頭殘存。進入二十世紀中葉後,他們借用生態學、環保科學提供的術語重新包裝這種心態,在輿論圈裡流行開來。
美國宇航專家布勞恩曾經遇到一名神職人員,指責他搞火箭發射,導致佛羅里達陷入乾旱。實際上,一次火箭發射使用的能源差不多相當於十次遠途民航飛行。釋放這點能量不可能導致大面積乾旱。但是無論是神職人員,還是很多普通民眾,並不能理解能量守恆定律。
美國火箭發射
再比如厄爾尼諾現象,每隔若干年爆發一次,嚴重影響全球大氣,導致各種氣象災難。 這個概念在科學界形成於60年代後期,一些人馬上借來指責人類正在觸怒大自然,聲稱它是工業化的結果。
實際上,科學界對厄爾尼諾現象的成因仍在探討中。比較集中的一個推測是太平洋中央海嶺的火山周期性爆發,加熱上部海水,最終影響大氣環流。而那些借用厄爾尼諾現象抒發「天人感應」之怒的人,甚至不清楚它發生在地球的哪個位置。
新天人感應論者發展到今天,也有強與弱的區別。「弱天人感應論者」主要是反感人類行為影響到其他物種,希望收縮人類在地球上的行動范圍。「強天人感應論者」不贊同任何「反自然」的行為,包括從月球上取樣帶回地球。
生態科學與環保科學產生於20世紀,專門研究人與自然環境之間的真實影響,並提出具體的對策。與其它科學一樣,它們需要長期調查研究,得出可量化的結論。有關科研院所為此設置專門的實驗室,組織專門的野外環境勘測人員。
當代天人感應論者既不參與這些科學研究,也不閱讀有關學術專著,只是拿來幾個名詞,以便讓天人感應論適合現代人的閱讀習慣。由於完全不懂這些科學概念,他們的文字里總是充滿「極有可能」「非常危險」之類的詞彙。用煽情的形容詞,代替對「人—環境」關系的具體研究。而其結論卻異乎尋常的明確,那就是不要再搞科學,不要再發展工業,不要做這個,不要做那個。
在這方面,他們忠實地繼承了古代天人感應論者的基本訴求。那就是社會不要變化,不要發展,一切都保持在他們能夠適應的那種古老狀態。不要被他們使用的科學概念所欺騙,這和科學沒有半點關系。
作者:鄭軍
附錄:
科學造就新人類
作者:鄭軍
每年,我都會應邀擔任科幻徵文的評委。無論多忙,我也都會接受這個邀請,為的是看看新作者有哪些新的創作趨勢。
近日,我剛看完主辦方送來的二十多篇科幻小說。總的來說,現在的作者學歷高,知識面也廣,這方面為以前歷代科幻作者所不及。但有一個缺點卻保存下來,就是都在寫「新科技」+「舊人」。科技是未來的,人的精神面貌和道德水平不僅停留在當代,有些甚至倒退到過去。
比如,有篇作品描寫文明等級達到7的外星人。小說用的是卡爾達舍夫理論,將能量支配水平作為劃分文明的標准。按這個理論,人類文明等級僅僅有0.73,卡爾達舍夫本人也只設想到文明等級達到3的樣子。而小說里這個第七等級文明中的外星人,不僅像野蠻人那樣侵略成性,說話辦事都像現實中的小混混。
這種錯誤並非中國作者或者年輕作者才犯。《沙丘》在中國票房欠佳,一個原因就是把背景設置在公元一萬年,情節卻是中世紀的宮斗戲,而它是一部科幻經典。
電影《沙丘》海報 圖源:goolge.com
描寫「新科技」但不描寫「新人」,體現了傳統人文學科的一個頑疾,就是只把科學當工具,來實現陳舊的道德社會理想。「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就是這個頑疾的體現。
並非只是中國人文界有這種傾向,日本人也喊過「和魂洋才」。而在近代科學的發源地歐洲,早期科學只被用來檢驗上帝對宇宙的精妙設計。明末清初第一批向中國傳播科學的人,身份都是傳教士,科學只是傳教的工具。
科幻小說作者往往來自理工科,但他們在學校接受的人文教育十分陳舊。知識結構就是新科技加舊道德。受此影響,寫出「新科技」+「舊人」的科幻並不為怪。那麼,有沒有描寫「新人駕馭新科技」的科幻小說?也有,但是非常少。蘇聯在五十年代出版的《仙女座星雲》勉強可以算代表作。
《仙女座星雲》書封 圖源:google.com
小說作者叫葉菲列莫夫,背景設置是公元三千年,一個共產主義大同世界。作者首先要寫好一千年後的科技。這一點,身為蘇聯科學院院士的作者寫得很到位。但小說宗旨不是陳列科技奇觀,而是設想未來的新人類。寫他們如何生活,寫他們的精神面貌。這個任務,《仙女座星雲》並未完成得很好,但至少有自覺意識。
葉菲列莫夫寫到,未來人類平均壽命會達到一百幾十歲。這么高壽,肯定不可能六十歲就退休。未來人類工作一段時間就又去學校深造,再從事另一個行業。有的人物先搞基因工程,後做考古學研究,又成為音樂家。六十歲的人剛結束一段職業,便去修習另一個專業。那不是休閑式的老年大學,而是正規學院,他們要准備人生的下一階段。
小說中沒有一個角色來自低知識群體,所有人物最起碼是大學生。於是,他們的談吐和愛好就要有高知識群體的特點。小說中不僅每個人都是才高八斗,而且看問題客觀、理性和全面。
高知群體並非只是文憑嚇人,道德風貌也會完全不同。他們擁有很高的成就動機。不允許自己一事無成,不願意隨波逐流,非常珍惜時間。葉菲列莫夫活到65歲,《仙女座星雲》是他五十歲前後的作品,他寫的就是自己的人生規劃。
在《仙女座星雲》中,角色們來自不同民族,姓名和外貌都帶著這些民族的特點。但是,一千年後已經沒有國家,民族也不再是社會身份。大家說話辦事都不帶民族烙印,除了考古學家,也沒人再談論這些民族的過去。
《仙女座星雲》因此完全不同於《星球大戰》這類主流科幻,但它可能更接近未來。今天,俄羅斯一半人口擁有大學文憑,而中國的00後,80%都是大學生。一個已經跨了星際的文明,很難想像還有農夫、海盜這類群體。即使務農,也都是農業科學家。
想像一個停滯的未來,或者想像一個倒退的未來,其實很容易,想像比現在更好的未來很困難。《仙女座星雲》並沒有完成作者預定的任務,書中的人物都不生動,沒有留下鮮活的形象。但是,作者的創作初衷仍然值得提倡。他堅信,科學時代長大的人肯定比今天更優秀,他要努力寫好這些新人。
電影《蠢蛋進化論》假設了一個人類文明倒退的未來世界 圖源:google.com
這不僅僅是科幻小說家的任務,所有文學,所有人文學科,都應該把關注點轉移到這里。下一代人不僅要比我們更聰明,而且要比我們更高尚。我們忙忙碌碌地研發那麼多高新科技,難道不是為了把它們交給更出色的人嗎?
易學真相:「天人合一」不是人與自然合一
「天人合一」是易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也是傳統文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這些年來,學界談論甚多,在一定范圍內,它已經被作為易學甚至整個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概念。因此,弄清這個概念的本來含義,對於易學研究和傳統文化研究,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意義。
然而,要弄清這個概念的意義,不能根據我們當代學者對它的望文生義的理解,而應該求助於古人自己的言論。看一看,在古人的觀念中,這個概念到底是什麼含義。而要弄清「天人合一」的含義,關鍵又是弄清「天人合一」中的「天」是什麼意義。
程頤
本人從《四庫全書》中共找到二百餘條明確表述「天人合一」的材料。發現「天人合一」中的「天」包含著如下內容:(1)天是可以與人發生感應關系的存在;(2)天是賦予人以吉凶禍福的存在;(3)天是人們敬畏、事奉的對象;(4)天是主宰人、特別是主宰王朝命運的存在(天命之天);(5)天是賦予人仁義禮智本性的存在。今天不少人把「天」理解為自然界,因而認為「天人合一」就是「人與自然合一」的內容;關於這一觀點,則一條例證也沒有找到。用一句傳統的理解來說,就是:這些「天」,都是「主宰之天」。
依據這些材料,最早使用「天人合一」概念的,現在所能查到的出處,是張載的《正蒙》。然而和張載同時的程頤就不認可,他說:「天人本無二,不必言合。」(《二程遺書·卷六》)依本人理解,張的「合一」,程的「無二」,其內容是說,天人同此一氣,或同此一理,人的仁義禮智本性乃是天的賦予。在他們的著作中,這個賦予人以善良本性的天也是一個人們必須敬事的天,是一個可以和人感應的天,是可以給人以吉凶禍福的天。
再往前追溯,則此一思想的發明者可以歸於董仲舒。董仲舒的名言是:「天亦有喜怒之氣,哀樂之心,與人相副。以類合之,天人一也。」(《春秋繁露·陰陽義》)在董仲舒那裡,天是一個有喜怒哀樂的天,當然,也是一個主宰世界,可以和人感應、能夠給人以吉凶禍福的天。
董仲舒劇照
在董仲舒那裡,「天人一」的「一」,是「一類」的意思。因為在董仲舒當時,由於自然科學新的發現,人們知道,物與物在不接觸的情況下是可以發生感應的。比如磁石可以吸鐵,琴弦可以共振等等。人們認為,感應的發生,是由「氣」 在做著它們的中介。同時人們還發現,以氣為中介的感應,是有條件的。比如磁石可以吸鐵,但不能吸銅;琴弦的共振,也是宮弦和宮弦共振,商弦和商弦共振。如同牛鳴牛應、馬鳴馬應一樣。於是得出結論:只有同類的事物可以互相感應。董仲舒為了論證天人可以感應,首先需要論證天與人同類。這是天人合一的現實背景。
董仲舒論證天人同類的方法,叫做「天人相副」。即,人是天的副本,是天的「拷貝」。比如,天是圓的,所以人的頭圓;地是方的,所以人的腳方。人為什麼有兩隻眼睛?因為天有日月;人為什麼有四肢?因為天有四季;人為什麼有喜怒哀樂?因為天有陰有晴。天有三百六十日,人的骨頭有三百六十節,如此等等。類似的思想發展到宋代,就出現了明確的「天人合一」說。周敦頤的《太極圖》,邵雍的先天圖,都被認為是講述天人合一思想的代表作。那裡講的也是,人的仁義禮智本性是天所賦予的,人世的秩序是天的秩序的副本。
天人合一
再後,天人合一思想就成為解讀《周易》的基本思想,易學中,「天人合一」的概念多起來了;天人合一也成為解讀古代其他經典的基本思想,在對於其他經典的解讀中,天人合一的概念也多起來了。到今天,天人合一似乎又成為中國古代所有思想的核心,並在相當大的范圍內被賦予了它從來不曾有過的人與自然和諧、保護環境,可持續發展等等意義。然而這些意義都是今人附加的,不是天人合一的本義。

作者:李申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員、上海師范大學哲學系教授)
學習《易經》,其實對國家和個人都沒有什麼大用
最近我解答了關於《易經》「是不是迷信」的提問(見本文的「附錄」部分),提出:古往今來《易經》沒有對社會生產力和科學技術、勞動實踐有任何推動作用。這立即就炸了鍋,受到了很多人的指責。好比,有一群人圍坐一圈在吸毒,我大喝一聲,你們不能再吸了,這玩意有害,他們就很是不屑地對我說:混蛋!老祖宗吸了幾千年,這可是文化瑰寶,你這么可以說它有害?!
天人合一?
網民1:易經,用科學是無法解釋的,或許比現代科學更高一級文明的產物,易經包羅萬象信息在內,以目前人的認知,怎能解釋清楚呢?
【點評:
怎麼知道科學無法解釋《易經》?
你怎麼知道存在更高一級的文明?
你怎麼證明《易經》與更高文明有關聯?
你怎麼證明《易經》包羅萬象?
你怎麼知道人的認知不能解釋?
以上5個提問,你如何解答我?
你說了一大堆,你也無法解答這個問題——《易經》具體的用處。】
網民2:不敢苟同作者的觀點。......最要命的是,您現在使用現代漢語來詆毀《易》經,有很多詞就來源於易經。不誇張的說,只要你說漢語,你的思維就浸泡在易經了。在此就不展開了。易經之廣大悉備,窮盡所有現代電子比特都無法盡以描述。所以您的觀點,只能呵呵了!
【點評:
佛經也給漢語帶來了很多新的詞彙,比如「一剎那」。但是,佛經只能起到安慰作用,並沒有在勞動實踐、推動社會生產力和促進科學知識技術發明方面有任何促進作用。《易經》也是類似。雖然受它影響,創造了一些詞彙,但是即使沒有《易經》,依然不影響我們表達,我們一定可以創造別的詞彙來替代它們。
至於《易經》蘊含的「思想」,並不是特別了不起的思想,不過是很樸素,很簡單的道理,沒有體現出什麼「大智慧」。《易經》並不神秘,沒有必要神話。
最後,您說了半天,依然沒有舉出《易經》再勞動實踐上有具體用途的實際事例,完全是自誇。】
網民3:你敢懷疑否定《易經》,這是一部深奧科學大作,沒緣分你都學不了、學不進去,像你這樣不懂陰陽、不懂五行、不懂因果的糊塗蟲,會討論個啥呀?笑話!
【點評:
五行不過是戰國時期鄒衍為了推行政治理念嚇唬君王編造出來的學說,連他自己都未必信。五行也不是真正的學問,而是粗陋的玄學。
而中微子是沒有陰陽性質的,構成萬物的是誇克,不是陰陽。所謂的「陰陽」,不過是對現象的一種粗淺認知。比如,黑夜和白天,不過是地球表面接受恆星電磁波強弱有變化,或者是熱力學意義上的簡單區別,與「陰陽」沒有關系。在一個熾熱的中子星上假設也有生命存在,它們區分不出所謂的「陰陽」。
至於因果,科學上的因果與神學的因果不是一個概念,神學所言之「業力」是虛構的,不存在的,而量子力學證明有時候並不必然存在因果。
所謂「沒緣分學不了」,讓我想起有人吹噓說:在深山老林裡面有一個白鬍子老頭,他武藝高強,可以一個人打1000個泰森,但是沒緣分你們見不到他們。
最後,你說了一大堆虛的,還是沒有《易經》有用的實錘證據。】
網民4:你這是管中窺豹,不值一駁。漢字也是古人發明的,從甲骨文演化而來,你也別用了吧。古人智慧遠超過你。你這思維已經不是中國人了,把中國人的文化之根給否定了。100年前新文化運動,蔡,胡,周等猛將們,都會嘲笑你。
【點評:
漢字是古人發明,不過並不是特別了不起的發明。即使我們沒有發明現在的這種方塊字,也必然會發明其他類型的文字。這與智慧沒有太大關系。即使沒有特別高深的智慧,只要集合大眾,時間足夠,加上一些生活經驗,也可以發明文字。文字在文明發展上具有重大貢獻,但貢獻大不代表發明者就特別具有智慧。發明家不是科學家,並不需要特別高深的智慧或者科學理論知識。
古人的智慧,也未必超過今人。牛頓是不是特別的牛?但是任何一個正兒八經的清華大學研究生都已經超越了牛頓。科學絕對不崇古。古人值得我們尊敬,但不是做偶像的。科學不是被推翻的,而是被超越的。科學智慧就是最高層次的智慧,對所謂「《易經》的智慧」並不迷信。
磕頭
中國人的思維為什麼不能改變?在古代,給皇帝恭敬的磕頭,挨完板子打還要謝恩,就是中國人的主流思維。而今已經走向了文明時代。
《易經》是中華文化的根,但也是落後的根。《論語》《孟子》也是文化的根,其中有很多優秀的思想,你為什麼不提這些優異的,偏偏要捍衛落後的?如果有一張皮衣,文化只是皮衣上的裝飾,換了裝飾,皮衣就不能禦寒了?
最後,你給人扣了一大推帽子,還是無法拿具體事例證明《易經》有用。】
@魯中居士 ,易經如果有用,那就是有一些樸素的哲學思辨,具有一些文化考古上的價值,並不是它真的可以指導生活實踐,拿它來占卜完全也是失敗的。就更不要提什麼「超科學」「大智慧」了。
至於「易經的思維」,任何一個智商正常又善於思考的普通人,他都可以做到,即使他從來沒有讀過《易經》這一著作。《易經》裡面不過是闡述了簡單的道理,在生活中也能自己體悟出來。
附錄:《易經》到底是科學還是迷信?
《易經》,是古代先民創作的一部算卜的書。可以看出來,那個時代文字還沒有完善,先民不知道如何用合適的語言文字描述,所以採用了一些圖形來替代。我們不要迷信世面上某些解讀者對《易經》的吹捧,這些人把《易經》拔高到很駭人的地步,甚至認為是超越宇宙的「大智慧」。可以非常明確的說,這些話都是鬼話,都是糊塗蛋在扯淡。《易經》裡面有非常樸素的哲學思辨,這在當時的年代確實是難能可貴的。但是,畢竟《易經》成書太早,很多知識都沒有掌握,完全是依靠個人的臆造,難免粗陋。
我們也不宜誇大《易經》的作用。一個偉大的東西,除了文化上的意義,必須有實打實的作用。我們傳承了幾千年的《易經》,請問,有誰真正的利用這部書改善了生活的?
至於所謂的「計算機二進制來源於《易經》的啟發」,這種辟謠了幾十年、幾億次的低級謠言,沒有必要拿來炫耀。
如果《易經》真的這么厲害,直接去預測一下六合彩開獎號碼,豈不是快哉?
在中華民族無數次面臨危機的時候,依靠的是仁人志士拚命的干,這時候《易經》又在哪裡呢?為什麼沒有從《易經》裡面找到解救民族危機的方法?
電影《神鞭》劇照
(電影《神鞭》劇照。傻兒面對八國聯軍的洋槍洋炮,最終改弦更張,剪掉了自己的辮子,變「神鞭」為「神槍」,成為北伐軍中的神槍手。)
當中國在科學技術,社會生產力領域全面落後於西方,繼而挨打受氣的時候,《易經》又在哪裡?
我們苦苦鑽研了《易經》幾千年,為什麼沒用悟出任何對科學生產,勞動實踐有益的東西?現代企業管理,近代科學,哪一項與它有關聯?
古往今來,我們有那麼多的易學大師,天天把牛皮吹得震天響,為什麼當年就沒有占卜出地球是圓的,元素周期表有多少位?
《易經》,就是一種迷信。禍害了國人千年的迷信。它不是我們需要的東西。我們迫切需要的是代表先進文明的德先生和賽先生,不是文王先天六十四卦之類的鬼扯。

㈤ 用哲學觀點看服裝發展史

1,科學發展觀是馬克思主義關於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你就開始論述發展的概念,實質,講服裝發展的必然性
2,是歷史唯物主義的發展觀。論述,它堅持了歷史唯物主義,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它是尊重客觀規律的發展觀。強調客觀規律性和主觀能動性。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3,是辨證的發展觀。對立統一,全面的觀點(全面發展),普遍聯系的觀點、系統論(協調發展)
你寫的時候分成三大部分,每部分再具體分小點。
每一小點都要先說原理,再聯系實際,還不夠就舉例子
每一大部分都要有總述的段。
再加個開頭與結尾,應該能夠。

㈥ 急求幾篇賞析!!

01哀「八旗子弟」的作者是:秦 牧
這篇雜文,闡述的是幹部子女應慎防腐化墮落的重大問題。這個問題既是歷史的,又是現實的。作者先對八旗子弟的產生,到以後的演變,以及它的結局,做了系統的論述。接著上溯到明代,下延伸至民國,最後轉到現實社會,真是古今中外,旁徵博引。作者還指出,這不僅是個「子女教育問題」,而且也是某些「大人」必須警惕的,這使得文章的思想深度更進了一層。全文資料詳實,巧用類比手法,有理有據,具有很強的說服力。
03天鵝---布封 (這篇您可以篩選)
在任何社會里,不管是禽獸的或人類的社會,從前都是暴力造成霸主,現在卻是仁德造成賢君。地上的獅、虎,空中的鷹、鷲,都只以善戰稱雄,以逞強行凶統治群眾;而天鵝就不是這樣,它在水上為王,是憑著一切足以締造太平世界的美德,如高尚、尊嚴、仁厚等等。它有威勢,有力量,有勇氣,但又有不濫用權威的意志、非自衛不用武力的決心;它能戰斗,能取勝,卻從不攻擊別人。作為水禽界里愛好和平的君王,它敢於與空中的霸主對抗,它等待著鷹來襲擊,不招惹它,卻也不懼怕它。它的強勁的翅膀就是它的盾牌,它以羽毛的堅韌、翅膀的頻繁撲擊對付著鷹的嘴爪,打退鷹的進攻。它奮力的結果常常是獲得勝利。而且,它也只有這一個驕傲的敵人,其他善戰的禽類沒一個不尊敬它。它與整個的自然界都是和平共處的:在那些種類繁多的水禽中,它與其說是以君主的身份監臨著,毋寧說是以朋友的身份看待著,而那些水禽彷彿個個都俯首帖耳地歸順它。它只是一個太平共和國的領袖,是一個太平共和國的首席居民,它賦予別人多少,也就只向別人要求多少,它所希冀的只是寧靜與自由。對這樣的一個元首,全國公民自然是無可畏懼的了。
天鵝的面目優雅,形狀妍美,與它那種溫和的天性正好相稱。它叫誰看了都順眼。凡是它所到之處,它都成了這地方的點綴品,使這地方美化,人人喜愛它,人人歡迎它,人人欣賞它。任何禽類都不配這樣地受人鍾愛:原來大自然對於任何禽類都沒有賦予這樣多的高貴而柔和的優美,使我們意識到它創造物類竟能達到這樣妍麗的程度。那俊秀的身段、圓潤的形貌、優美的線條、皎潔的白色,婉轉的、傳神的動作,忽而興致勃發、忽而悠然忘形的姿態,總之,天鵝身上的一切都散布著我們欣賞優雅與妍美時所感到的那種舒暢,那種陶醉,一切都使人覺得它不同凡俗,一切都描繪出它是愛情之鳥在古希臘傳說里,美女海倫是勒達和一隻天鵝孕育的,那隻天鵝是宙斯的幻形。,一切都證明這個富有才情與風趣的神話是很有根據的。
我們看見它那種雍容自在的樣子,看見它在水上活動得那麼輕便,那麼自由,就不能不承認它不但是羽族裡第一名善航者,並且是大自然提供給我們的航行術的最美的模型。可不是嗎,它的頸子高高的,胸脯挺挺的、圓圓的,就彷彿是破浪前進的船頭;它的寬廣的腹部就像船底;它的身子為了便於疾馳,向前傾著,愈向前就愈挺起,最後翹得高高的就像船舳;尾巴是道地的舵;腳就是寬闊的槳;它的一對大翅膀在風前半張著,微微地鼓起來,這就是帆,它們推著這艘活的船舶,連船帶駕駛者一起推著跑。
天鵝知道自己高貴,所以很自豪;知道自己美麗,所以很自好。它彷彿故意擺出它的全部優點:它那樣兒就像是要博得人家贊美,引起人家注目。而事實上它也真是令人百看不厭的,不管是我們從遠處看它成群地在浩瀚的煙波中,和有翅的船隊一般,自由自在地游著;或者是它應著召喚的信號,獨自離開船隊,游近岸旁,以種種柔和、婉轉、妍媚的動作,顯出它的美色,施出它的嬌態,供人們仔細欣賞。
天鵝既有天生的美質,又有自由的美德:它不在我們所能強制或幽禁的那些奴隸之列。它無拘無束地生活在我們的池沼里,如果它不能享受到足夠的獨立,使它有奴役俘囚之感,它就不會逗留在那裡,不會在那裡安頓下去。它要任意地在水上遍處遨遊,或到岸旁著陸,或離岸游到水中央,或者沿著水邊,來到岸腳下棲息,藏到燈芯草叢中,鑽到最偏僻的港灣里,然後又離開它的幽居,回到有人的地方,享受著與人相處的樂趣——它似乎是很歡喜接近人的,只要它在我們這方面發現的是它的居停和朋友,而不是它的主子和暴君。
天鵝在一切方面都高於家鵝一等,家鵝只以野草和籽粒為生,天鵝卻會找到一種比較精美的、不平凡的食料。它不斷地用妙計捕捉魚類,它做出無數的不同姿態以求捕捉的成功,並盡量利用它的靈巧與氣力。它會避開或抵抗它的敵人:一隻老天鵝在水裡,連一匹最強大的狗它也不怕,它用翅膀一擊,連人腿都能打斷,其迅疾、猛烈可想而知。總之,天鵝似乎是不怕任何暗算、任何攻擊的,因為它的勇敢程度不亞於它的靈巧與氣力。
馴天鵝的慣常叫聲與其說是響亮的,毋寧說是渾濁的,那是一種哮喘聲,十分像俗語所謂的「貓咒天」,古羅馬人用一個諧聲字「獨楞散」表示出來,聽著那種音調,就覺得它彷彿是在恫嚇,或是在憤怒。古人之能描寫出那些和鳴鏘鏘的天鵝,使它們那麼受人贊美,顯然不是拿一些像我們馴養的這種幾乎喑啞的天鵝做藍本的。我們覺得野天鵝曾較好地保持著它的天賦美質,它有充分自由的感覺,同時也就有充分自由的音調。可不,我們在它的鳴叫里,或者說在它的嘹唳里,可以聽得出一種有節奏、有曲折的歌聲,有如軍號的響亮,不過這種尖銳的、少變換的音調遠抵不上我們的鳴禽的那種溫柔的和聲與悠揚朗潤的變化罷了。
此外,古人不僅把天鵝說成為一個神奇的歌手,他們還認為,在一切臨終時有所感觸的生物中,只有天鵝會在彌留時歌唱,用和諧的聲音作為最後嘆息的前奏。據他們說,天鵝發出這樣柔和、這樣動人的聲調,是在它將要斷氣的時候,它是要對生命做一個哀痛而深情的告別。這種聲調,如怨如訴,低沉地、悲傷地、凄黯地構成它自己的喪歌。他們又說,人們可以聽到這種歌聲,是在朝暾初上、風浪既平的時候,甚至於有人還看到許多天鵝唱著自己的輓歌,在音樂聲中氣絕了。在自然史上沒有一個杜撰的故事,在古代社會里沒有一則寓言比這個傳說更被人贊美、更被人重述、更被人相信的了,它控制了古希臘人的活潑而敏感的想像力:詩人也好,演說家也好,乃至哲學家,都接受著這個傳說,認為這事實實在太美了,根本不願意懷疑它。我們應該原諒他們杜撰這種寓言,這些寓言真是可愛,也真是動人,其價值遠在那些可悲的、枯燥的史實之上,對於敏感的心靈來說,這都是些慰藉的比喻。無疑地,天鵝並不歌唱自己的死亡。但是,每逢談到一個大天才臨終前所做的最後一次飛揚、最後一次輝煌表現的時候,人們總是無限感慨地想到這樣一句動人的成語:「這是天鵝之歌!」

㈦ 求一些哲理小故事,謝謝

十大經典哲學故事

【故事一】
有七個人曾經住在一起,每天分一大桶粥。要命的是,粥每天都是不夠的。
一開始,他們抓鬮決定誰來分粥,每天輪一個。於是乎每周下來,他們只有一天
是飽的,就是自己分粥的那一天。
後來他們開始推選出一個道德高尚的人出來分粥。強權就會產生腐敗,大家開始
挖空心思去討好他,賄賂他,搞得整個小團體烏煙障氣。
然後大家開始組成三人的分粥委員會及四人的評選委員會,互相攻擊扯皮下來,
粥吃到嘴裡全是涼的。
最後想出來一個方愛貓撲.愛生活流分粥,但分粥的人要等其它人都挑完後拿剩下的最後
一碗。為了不讓自己吃到最少的,每人都盡量分得平均,就算不平,也只能認了。大
家快快樂樂,和和氣氣,日子越過越好。
同樣是七個人,不同的分配製度,就會有不同的風氣。所以一個單位如果有不好
的工作習氣,一定是機制問題,一定是沒有完全公平公正公開,沒有嚴格的獎勤罰
懶。如何制訂這樣一個制度,是每個領導需要考慮的問題。
有感:新加坡聽到的一句話-制度決定行為。

【十大經典哲學故事〈之二〉 】
一個心理學教授到瘋人院參觀,了解瘋子的生活狀態。一天下來,覺得這些人瘋
瘋癲癲,行事出人意料,可算大開眼界。
想不到准備返回時,發現自己的車胎被人下掉了。"一定是哪個瘋子乾的!"教授
這樣憤憤地想道,動手拿備胎准備裝上。
事情嚴重了。下車胎的人居然將螺絲也都下掉。沒有螺絲有備胎也上不去啊!
教授一籌莫展。在他著急萬分的時候,一個瘋子蹦蹦跳跳地過來了,嘴裡唱著不
知名的歡樂歌曲。他發現了困境中的教授,停下來問發生了什麼事。
教授懶得理他,但出於禮貌還是告訴了他。
瘋子哈哈大笑說:"我有辦法!"他從每個輪胎上面下了一個螺絲,這樣就拿到三個
螺絲將備胎裝了上去。
教授驚奇感激之餘,大為好奇:"請問你是怎麼想到這個辦法的?"
瘋子嘻嘻哈哈地笑道:"我是瘋子,可我不是獃子啊!"

其實,世上有許多的人,由於他們發現了工作中的樂趣,總會表現出與常人不一
樣的狂熱,讓人難以理解。許多人在笑話他們是瘋子的時候,別人說不定還在笑他呆 子呢。
做人獃獃,處事聰明,在中國尤其不失為一種上佳做人姿態。

【十大經典哲學故事〈之三〉】
有一個博士分到一家研究所,成為學歷最高的一個人。
有一天他到單位後面的小池塘去釣魚,正好正副所長在他的一左一右,也在釣
魚。
他只是微微點了點頭,這兩個本科生,有啥好聊的呢?
不一會兒,正所長放下釣竿,伸伸懶腰,蹭蹭蹭從水面上如飛地走到對面上廁
所。
博士眼睛睜得都快掉下來了。水上飄?不會吧?這可是一個池塘啊。
正所長上完廁所回來的時候,同樣也是蹭蹭蹭地從水上飄回來了。
怎麼回事?博士生又不好去問,自己是博士生哪!
過一陣,副所長也站起來,走幾步,蹭蹭蹭地飄過水面上廁所。這下子博士更是
差點昏倒:不會吧,到了一個江湖高手集中的地方?
博士生也內急了。這個池塘兩邊有圍牆,要到對面廁所非得繞十分鍾的路,而回單位上又太遠,怎麼辦?
博士生也不願意去問兩位所長,憋了半天後,也起身往水裡跨:我就不信本科生
能過的水面,我博士生不能過。
只聽咚的一聲,博士生栽到了水裡。
兩位所長將他拉了出來,問他為什麼要下水,他問:"為什麼你們可以走過去
呢?"
兩所長相視一笑:"這池塘里有兩排木樁子,由於這兩天下雨漲水正好在水面下。
我們都知道這木樁的位置,所以可以踩著樁子過去。你怎麼不問一聲呢?"

學歷代表過去,只有學習力才能代表將來。尊重經驗的人,才能少走彎路。一個
好的團隊,也應該是學習型的團隊。

【十大經典哲學故事〈之四〉 】
兩個人在森林裡,遇到了一隻大老虎。A就趕緊從背後取下一雙更輕便的運動鞋換上。
B急死了,罵道:"你幹嘛呢,再換鞋也跑不過老虎啊!"A說:"我只要跑得比你快就
好了。"
二十一世紀,沒有危機感是最大的危機。特別是入關在即,電信,銀行,保險,
甚至是公務員這些我們以為非常穩定和有保障的企業,也會面臨許多的變數。
當更多的老虎來臨時,我們有沒有準備好自己的跑鞋?

【十大經典哲學故事〈之五〉】

有三個人要被關進監獄三年,監獄長給他們三個一人一個要求。美國人愛抽雪茄,要了
三箱雪茄。法國人最浪漫,要一個美麗的女子相伴。而猶太人說,他要一部與外界溝通
的電話。三年過後,第一個沖出來的是美國人,嘴裡鼻孔里塞滿了雪茄,大喊道:"給
我火,給我火!"原來他忘了要火了。接著出來的是法國人。只見他手裡抱著一個小孩子
,美麗女子手裡牽著一個小孩子,肚子里還懷著第三個。最後出來的是猶太人,他緊緊
握住監獄長的手說:"這三年來我每天與外界聯系,我的生意不但沒有停頓,反而增長
了200%,為了表示感謝,我送你一輛勞施萊斯!"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麼樣的選擇決定什麼樣的生活。今天的生活是由三年前我們
的選擇決定的,而今天我們的抉擇將決定我們三年後的生活。我們要選擇接觸最新的信
息,了解最新的趨勢,從而更好的創造自己的將來。

【十大經典哲學故事〈之六〉】

A對B說:"我要離開這個公司。我恨這個公司!"B建議道:"我舉雙手贊成你報復!!破公
司一定要給它點顏色看看。不過你現在離開,還不是最好的時機。" A問:為什麼?B說:
"如果你現在走,公司的損失並不大。你應該趁著在公司的機會,拚命去為自己拉一些客戶
,成為公司獨擋一面的人物,然後帶著這些客戶突然離開公司,公司才會受到重大損失,
非常被動。"A覺得B說的非常在理。於是努力工作,事遂所願,半年多的努力工作後,他有
了許多的忠實客戶。再見面時B問A:現在是時機了,要跳趕快行動哦!A淡然笑道:老總跟
我長談過,准備升我做總經理助理,我暫時沒有離開的打算了。
其實這也正是B的初衷。一個人的工作,永遠只是為自己的簡歷。只有付出大於得到,
讓老闆真正看到你的能力大於位置,才會給你更多的機會替他創造更多利潤。

【十大經典哲學故事〈之七〉 】
曾經有個小國的人到中國來,進貢了三個一模一樣的金人,金壁輝煌,把皇帝高興壞了。可
是這小國的人不厚道,同時出一道題目:這三個金人哪個最有價值?皇帝想了許多的辦法,
請來珠寶匠檢查,稱重量,看做工,都是一模一樣的。 怎麼辦?使者還等著回去匯報呢。
泱泱大國,不會連這個小事都不懂吧?最後,有一位退位的老愛貓撲.愛生活。皇帝將使者
請到大殿,老臣胸有成足地拿著三根稻草,插入第一個金人的耳朵里,這稻草從另一邊耳朵出來了。第二個金人的稻草從嘴巴里直接掉出來,而第三個金人,稻草進去後掉進了肚子,
什麼響動也沒有。老臣說:第三個金人最有價值!使者默默無語,答案正確。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最有價值的人,不一定是最能說的人。老天給我們兩只耳朵一個嘴
巴,本來就是讓我們多聽少說的。善於傾聽,才是成熟的人最基本的素質。

【十大經典哲學故事〈之八〉】

一個人去買鸚鵡,看到一隻鸚鵡前標:此鸚鵡會兩門語言,售價二百元。另 一隻鸚鵡前則標
道:此鸚鵡會四門語言,售價四百元。該買哪只呢?兩只都毛色 光鮮,非常靈活可愛。這人
轉啊轉,拿不定主意。結果突然發現一隻老掉了牙的鸚鵡,毛色暗淡散亂,標價八百元。這人
趕緊將老闆叫來:這只鸚鵡是不是會說八門語言?店主說:不。這人奇怪了:那為什麼又老又
丑,又沒有能力,會值這 個數呢?店主回答:因為另外兩只鸚鵡叫這只鸚鵡老闆。

這故事告訴我們,真正的領導人,不一定自己能力有多強,只要懂信任,懂放權,懂珍惜,
就能團結比自己更強的力量,從而提升自己的身價。相反許多能力非常強的人卻因為過於完美
主義,事必躬親,什麼人都不如自己,最後只能做最好的攻關人員,銷售代表,成不了優秀的
領導人。

【十大經典哲學故事〈之九〉】
有一位表演大師上場前,他的弟子告訴他鞋帶鬆了。大師點頭致謝,蹲下來仔細系好。等到弟
子轉身後,又蹲下來將鞋帶解松。有個旁觀者看到了這一切,不解地問:"大師,您為什麼又要
將鞋帶解松呢?"大師回答道:"因為我飾演的是一位勞累的旅者,長途跋涉讓他的鞋事松開,
可以通過這個細節表現他的勞累憔悴.""那你為什麼不直接告訴你的弟子呢?""他能細心地發現
我的鞋帶鬆了,並且熱心地告訴我,我一定要保護他這種熱情的積極性,及時地給他鼓勵,至於
為什麼要將鞋帶解開,將來會有更多的機會教他表演,可以下一次再說啊。"

【十大經典哲學故事〈之十〉 】
陳阿土是個農民,從來沒有出過遠門。攢了半輩子的錢,終於參加一個旅遊團出了國。國外的一
切都是非常新鮮的,關鍵是,陳阿土參加的是豪華團,一個人住一個標准間。這讓他新奇不已。
早晨,服務生來敲門送早餐時大聲說道: "GOOD MORNING SIR!"陳阿土愣住了。這是什麼意思呢?
在自己的家鄉,一般陌生的人見面都會問:"您貴姓?"於是陳阿土大聲叫道:"我叫陳阿土!"如
是 這般,連著三天,都是那個服務生來敲門,每天都大聲說:"GOOD MORNING SIR!" 而陳阿土亦大聲回道:"我叫陳阿土!"但他非常的生氣。這個服務生也太笨了,天天問自己叫什麼,告訴他
又記不住,很煩的。終於他忍不住去問導游,GOOD MORNING SIR!"是什麼意思,導游告訴了他,天啊!!真是丟臉死了。陳阿土反復練習"GOOD MORNING SIR!"這個詞,以便能體面地應對服務生。
又一天的早晨,服務生照常來敲門,門一開陳阿土就大聲叫道:"GOOD MORNING SIR!"與此同時,服務生叫的是:"我是陳阿土!"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人與人交往,常常是意志力與意志力的較量。不是你影響他,就是他影
響你,而我們要想成功,一定要培養自己的影響力,只有影響力大的人才可以成為最強者。

㈧ 哲學學習哲學基礎是什麼

我還是喜歡用《蘇菲的世界》里賈德的話來回答你的問題。

哲學家最需要的就是好奇心,這個世界就像魔術里從一個大帽子里拉出來的白兔,我們每個人剛一出生就落在兔子皮毛的尖端,我們好奇的欣賞著魔術師神奇的魔術(想想你小時候),但隨著時間推移,我們累了,逐漸有人滑落到兔子皮毛深處那舒服的地方安落下來(想下個現在的大部分人),不再對這世界充滿好奇了。

那麼,你可以發現。對基礎就是要有好奇心,還要思考,思考什麼呢?--看哲學家的觀點,不是看完就算了,一定要花時間思考。
如果你覺得思考很辛苦,兩個選擇,繼續呆在皮毛深處「享受」,或者把思考變成快樂的,不過這似乎就要看個人了。

㈨ !!!哲學和科學在證明問題上的異同『

哲學解決的不是具體問題,而在於一種認識態度,和思維方式。。當然在處理實際問題時,總會形成自己的思維方式和認識態度,其實已經涉及到了哲學范疇,而沒有上升到哲學高度。。。
哲學家從不擔心自己的觀點具有錯誤,而且往往有很多觀點都被別人認為具有一定的漏洞,但有漏洞不代表就完全是消極的。。哲學家會盡量說服你去用他的哲學思想考慮問題,和為人處世,讓你有更多的認同感,而不是讓你去千方百計的尋找其不妥之處,即使你找到了極具說服力或沒有說服力的理由,也是有辦法化解掉的,在思想上對其信服這是學哲學家的目的,他不可能像普通科學一樣用某個物理試驗來讓對方無可辯駁。。。他只是一個抽象的思想科學。。。 學一種哲學無非是兩種態度,認同或批判。。不同哲學之間具有無數有共同點,卻又有針鋒相對的不同點(往往這些不同都有還講的通的道理,而普通科學卻對錯分明),你只能站在其中一科的角度,認同或批判另一科,不可能像普通科學一樣重視拿事實說話,因為也無法這么做,因為他的研究對象是人,社會,世界及其關系,重要的他研究的是主觀和客觀的關系,而不是單純的像其他科學一樣研究客觀事物。。。
學哲學是為了促進和建立自己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提高其他能力,而不是一種單純的社會實踐或謀生方式,除非你當哲學教師你才能以哲學本身謀生。。。
即使是科學家本人,也有他自己所更認同的哲學體系,有唯物主義的的,也有唯心主義的,比如所謂的西方科學主義,就是一種批判大多數哲學的哲學,但有意思的是,他被劃入了主觀唯心主義哲學范疇,即使帶上科學的帽子,他仍然是哲學。。。

與輪帽子哲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lv路易威登襯衫高仿哪裡有賣 瀏覽:552
惠安明盛訂制校服 瀏覽:275
短的女士羽絨馬甲搭配 瀏覽:35
長款黑襯衣搭配褲子 瀏覽:509
強力皮帶水磁閥什麼樣子 瀏覽:663
不料裙子被小伙褲扣勾住 瀏覽:857
成都哪裡男裝便宜 瀏覽:463
英倫金剛二代正時皮帶怎麼換 瀏覽:221
女孩子第一次穿這樣的裙子的時候 瀏覽:381
綠裙子搭配什麼上衣圖片大全 瀏覽:39
滕州哪裡有賣孝帽子的 瀏覽:605
進口品牌領帶 瀏覽:626
胖人冬季適合穿什麼裙子 瀏覽:266
六分袖風衣搭配 瀏覽:956
ol時尚百搭棉襯衫新款 瀏覽:556
羽絨服內如何避免鑽出來 瀏覽:526
藍色連帽衛衣配什麼褲子 瀏覽:706
潑司登羽絨服尾貨批發 瀏覽:669
泰國哪裡有拳擊手套工廠 瀏覽:554
純棉加厚保暖內衣兒童品牌及商品 瀏覽: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