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元朝貴族和平民女子服飾有何區別
元代婦女服裝分貴族和平民兩種衣。貴族多為蒙古人,以皮衣皮帽為民族裝,材料多為貂鼠皮和羊皮。多為寬大的袍式,衣袖形似燈籠,袖口窄小,袖身寬肥。這種袍式肩部裝飾十分華美。面料質地十分考究,採用雲錦、茸類及毛氈織物,顏色多為紅色。
元代的貴族婦女,常戴著一頂高高長長,看起來很奇怪的帽子,這種帽子叫做「罟罟冠」。這種冠是用樺樹皮或竹子、鐵絲之類的材料作骨架從頭頂伸出一個高近1米的柱子,柱子頂端擴大成平頂帽形,然後加飾翠華、珍珠,地位高的還在冠頂插野雞毛使之飛舞飄動,很有生氣。她們穿的袍子,寬大而且長,袖身很大但袖口收窄,衣長拖地。走起路來很不方便,常常要兩個婢女在後面幫她們拉著袍角,這種寬袍一般用織金錦、絲絨或毛織品製成。流行胭脂紅、雞冠紫、泥金等艷麗的顏色,漢人也稱團衫或大衣。他一反馬上民族緊身窄衣的風格,體現了漢族文化隊蒙古族服飾的影響。一般的平民婦女,多是穿黑色的袍子。
元代平民婦女穿漢族的襦裙,半臂也頗為通行。漢裝的樣子常在宮中的舞蹈伴奏人身上出現,唐代的窄袖衫和帽式也有保存。此外受鄰國高麗的影響,都城的貴族後妃們也有模仿
B. 元代男子服裝和女子服飾的特點是什麼
元代男子服裝,以長袍為主,仍採用唐宋式樣,較遼服大。官服用龍蟒緞衣,以龍爪分等級。
元代婦女服飾,也以袍服為主,上下一致,南北相同。左衽為多,袖口較緊窄。袍服裡面一律穿套褲,兩只褲腿單獨分開,上端各釘一條帶子,穿時系在腰上。山東鄒縣李裕庵墓出土的服飾中就有這種實物。
C. 元朝服飾的特點
元朝服飾的特點:
宮中服制長期延用宋式,直到1321年元英宗時期才參照古制,制定了天子和百官的上衣連下裳、上緊下短,並在腰間加襞積,肩背掛大珠的「質孫服」制,漢人稱「一色衣」或「質孫服」。
這是承襲漢族又兼有蒙古民族特點的服制。元代的貴族婦女,常戴著一頂高高長長,看起來很奇怪的帽子,這種帽子叫做「罟罟冠」。她們穿的袍子,寬大而且長,走起路來很不方便,常常要兩個婢女在後面幫她們拉著袍角,一般的平民婦女,多是穿黑色的袍子。
元朝皇帝所賜官服共有13套色種,每次參加國宴或大型國事活動,大家要穿一種顏色賜服除13種顏色衣外,另加一羚羊皮帶(金帶),上飾金銀絲甚奇,價值亦巨,又受有名曰不里阿耳之駝皮靴一雙。靴上綉以銀絲,頗為工巧。
總之,元朝之賜服,做工精巧,用料講究(錦袍),裝飾昂貴。但是,我們必須要弄清楚:元朝的官服並非每年賜服13次,而是一次性的。
元朝政府規定承襲前代的,如冕服、公服、儀衛服色、器皿、帳幕車輿、鞍轡等等,都有嚴格的等第,下不僭上。同時規定:「蒙古人不在禁限,及見當怯薛諸色人等亦不在禁限」等。
(3)元代女子帽子擴展閱讀
元朝服飾的種類:
1、腰線袍
腰線袍是一種常見的元代蒙古袍,帶有很強的草原風格。腰線袍其特點是交領窄袖,上衣和下裳縫在一起,下裳打有很多細密的褶子,而腰部則有很多細密的橫向褶子,因此得名腰線袍。腰線袍這種衣服一般都是便服,用於狩獵等活動。
2、海青衣
此外,蒙古人還有一種很有特色的服裝,元朝人們直接把袖子背在身後,這種衣服叫海青衣,最大特點就是袖子在袖根處開了兩個口。草原氣候早晚溫差大,氣溫高的時候就可以把手從口子里伸出來,把袖子扣到後背的紐扣上。
D. 元朝服飾的分類
元朝皇帝所賜官服共有13套色種,每次參加國宴或大型國事活動,大家要穿一種顏色。賜服除13種顏色衣外,另加一羚羊皮帶(金帶),上飾金銀絲甚奇,價值亦巨,又受有名曰不里阿耳之駝皮靴一雙。靴上綉以銀絲,頗為工巧。總之,元朝之賜服,做工精巧,用料講究(錦袍),裝飾昂貴。但是,我們必須要弄清楚:元朝的官服並非每年賜服13次,而是一次性的。「非言每年更新,蓋其衣有服至10年內外者也。」
元朝政府規定承襲前代的,如冕服、公服、儀衛服色、器皿、帳幕車輿、鞍轡等等,都有嚴格的等第,下不僭上。同時規定:「蒙古人不在禁限,及見當怯薛諸色人等亦不在禁限」等(《元史·輿服志一) 。
在宮廷之內,由於各個侍者、衛士以及一般小吏的工種不同,所以其衣冠服飾也有所不同。例如,挈壺郎二人,掌直漏刻,冠學士帽,服紫羅窄袖衫,塗金束帶,烏靴。酒人,凡六十人,主酒國語曰答剌赤。冠唐帽,服同司香。護尉四十人,以質子在宿衛者攝之。質子,國語曰睹魯花。冠交角襆頭,紫梅花羅窄袖衫,塗金束帶,白錦汗胯,帶弓矢,佩刀,執骨朵,分立東西宇下。警蹕三人,以控鶴衛士為之。冠交角襆頭,服紫羅窄袖衫,塗金束帶,烏靴,捧立於露階。每乘輿出入,則鳴其鞭以警眾。凡朝會,則以近侍重臣攝之。服白帽,白衲襖,行縢,履襪,或服其品之公服,恭事則侍立。每案四人,前二人冠縷金額交角襆頭,緋錦寶相花窄袖襖,塗金束帶,行縢,鞋襪;後二人冠服同前,惟襖色青。圉人十人,國語曰阿塔赤。冠唐巾,紫羅窄袖衫,青錦緣白錦汗胯,銅束帶,烏靴。知班,冠展角襆頭,服紫羅窄袖衫,塗金束帶,烏靴 。
黃麾仗凡四百四十有八人。他們的冠服又不一樣,分別為冠展角襆頭,服緋絁生色寶相花袍,勒帛,烏靴;冠武弁,服同前執蓋者;次三列,執黃麾幡十人,武弁,青絁生色寶相花袍,青勒帛,烏靴。執絳引幡十人,武弁,緋絁生色寶相花袍,緋勒帛,烏靴。執信幡十人,冠服同上,其色黃。執傳教幡十人,冠服同上,其色白。執告止幡十人,冠服同上,其色紫。次四列以下,執葆蓋四十人,武弁,服緋絁生色寶相花袍,勒帛,烏靴。執儀鍠斧四十人,冠服同上,其色黃。執小戟蛟龍掌四十人,冠服同上,其色青。左列亦如之。皆以北為上。押仗四人,行視仗內而檢校之,冠服同警蹕者 。
旗仗執護引屏,凡五百二十有八人,分左右以列。左前列,建天下太平旗第一,牙門旗第二,每旗執者一人,護者四人,皆五色緋巾,五色絁生色寶相花袍,勒帛,雲頭靴,執人佩劍,護人加弓矢;後屏五人,執槊,朱兜鍪,朱甲,雲頭靴 。
元朝官服也有級別。如,司辰郎二人,一人立左樓上,服視六品,候時,北面而雞唱;一人立樓下,服視八品,候時,捧牙牌趨丹墀跪報。承奉班都知、舍人,借四品服。據《元史·百官志》及《元史·輿服志》記載,元代的品服規制是:一至五品官著紫袍,六至七品官著緋袍,八至九品官著綠袍。
元代女服分貴族和平民兩種樣式。貴族多為蒙人,以皮衣皮帽為民族裝,貂鼠和羊皮製衣較為廣泛,式樣多為寬大的袍式,袖口窄小,袖身寬肥,由於衣長曳地,貴夫人外出行樂時,必須有女奴牽拉。這種袍式在肩部做有一雲肩,即所謂「金綉雲肩翠玉纓」,十分華美。作為禮服的袍,面料質地十分考究,採用大紅色織金、錦、蒙茸和很長的氈類織物。當時最流行的服用色彩以紅、黃、綠、褐、玫紅、紫、金等為主。
元代平民婦女穿漢族的襦裙,半臂也頗為通行。漢裝的樣子常在宮中的舞蹈伴奏人身上出現,唐代的窄袖衫和帽式也有保存。此外受鄰國高麗的影響,都城的貴族後妃們也有模仿高麗女裝的習俗。
元代的服裝制度與遼金相似。元代是由蒙古人統治,所以元代的服飾也比較特別。蒙古人多把額上的頭發弄成一小綹,像個桃子,其他的就編成兩條辮子,再繞成兩個大環垂在耳朵後面,頭上戴笠子帽。元代人的衣服主要是「質孫服」是較短的長袍,比較緊、比較窄,在腰部有很多衣褶,這種衣服很方便上馬下馬。元代的貴族婦女,常戴著一頂高高長長,看起來很奇怪的帽子,這種帽子叫做「罟罟冠」。她們穿的袍子,寬大而且長,走起路來很不方便,常常要兩個婢女在後面幫她們拉著袍角,一般的平民婦女,多是穿黑色的袍子。
E. 元代蒙古族婦女服飾以什麼為特色冠飾
元代蒙古族婦女服飾以姑姑冠為特色冠飾。
姑姑冠,又作顧姑、故姑、固姑、罟罟、罟姑等。「姑姑冠」其實是蒙古語「婦女頭飾」的漢語音譯。其實,姑姑在漢語詞典里的解釋有四種。這個詞不僅僅是「對父親的姐姐或者妹妹的尊稱」,它還有「婦女」的意思;「冠」為帽子之意。其實以上所指的都是同一件東西,即一種元代蒙古婦女頭飾,是一種高高長長的帽子,蒙語作「」。
這一獨特的冠服的起源,是源自蒙古族的一種特殊的搶婚風俗。後來,姑姑冠就成了區分已婚婦女與未婚少女的標識。這樣,戴上姑姑冠的女性,就可以避免外人不知是否已婚而被「搶婚」或者「求婚」了。
即帽子式樣男女有別。《黑韃事略》載,蒙古男子「帽而夏笠」。元末明初人葉子奇在其《草木子》一書中也說,蒙古「官民皆帶〔戴〕帽,其檐或圓,或前圓後方;或樓子,蓋兜鍪之遺制」。所謂「樓子」,指的大概就是笠,所以才說它是兜鍪〔古代頭盔〕之遺制。所謂笠,是一種圓檐斗笠形帽,因為形狀象鈸,所以叫鈸笠冠。這種冠有頂,冠後還垂一片帛以護頸。
F. 元朝女子服飾 元朝貴族和平民女子服飾的區別
元代的貴族婦女,常戴著一頂高高長長,看起來很奇怪的帽子,這種帽子叫做「罟罟冠」。她們穿的袍子,寬大而且長,走起路來很不方便,常常要兩個婢女在後面幫她們拉著袍角,一般的平民婦女,多是穿黑色的袍子。
G. 元朝平民百姓服飾特點
元代是由蒙古人統治,所以元代的服飾也比較特別。蒙古人多把額上的頭發弄成一小綹,像個桃子,其他的就編成兩條辮子,再繞成兩個大環垂在耳朵後面,頭上戴笠子帽。元代人的衣服主要是「質孫服」是較短的長袍,比較緊、比較窄,在腰部有很多衣褶,這種衣服很方便上馬下馬。
元代的貴族婦女,常戴著一頂高高長長,看起來很奇怪的帽子,這種帽子叫做「罟罟冠」。她們穿的袍子,寬大而且長,走起路來很不方便,常常要兩個婢女在後面幫她們拉著袍角,一般的平民婦女,多是穿黑色的袍子。
元代婦女服裝分貴族和平民兩種衣。貴族多為蒙古人,以皮衣皮帽為民族裝,材料多為貂鼠皮和羊皮。多為寬大的袍式,衣袖形似燈籠,袖口窄小,袖身寬肥。這種袍式肩部裝飾十分華美。面料質地十分考究,採用雲錦、茸類及毛氈織物,顏色多為紅色。這種寬袍一般用織金錦、絲絨或毛織品製成。流行胭脂紅、雞冠紫、泥金等艷麗的顏色,漢人也稱團衫或大衣。他一反馬上民族緊身窄衣的風格,體現了漢族文化隊蒙古族服飾的影響。
H. 最具有特色的元代婦女首服是
元代的貴族婦女,常戴著一頂高高長長,看起來很奇怪的帽子,這種帽子叫做「罟罟冠」。她們穿的袍子,寬大而且長,走起路來很不方便,常常要兩個婢女在後面幫她們拉著袍角,一般的平民婦女,多是穿黑色的袍子。
I. 王安石怎麼戴元朝帽子
說幾句。
王安石圖片上帶的是箬笠,斗笠的一種,絕不是元代發明,而是早在漢代就有了雛形,譬如宋代蘇東坡就有蘇公笠,王安石為何就不能帶笠帽呢?笠帽的主要外形特點是具有遮陽的帽檐,適合在戶外遮擋雨雪。
不過話又說回來,這樣的圖片是後人附會的,如果這樣的作品作於元明清,更有可能是當時的畫家把當朝服飾元素套用到古人身上,換句話說:畫家也會出錯的。
J. 元朝人戴的是什麼帽子啊感覺和越南人的那種帽子很像有什麼來歷嗎
叫笠子帽
元代是由蒙古人統治,所以元代的服飾也比較特別。蒙古人多把額上的頭發弄成一小綹,像個桃子,其他的就編成兩條辮子,再繞成兩個大環垂在耳朵後面,頭上戴笠子帽。元代人的衣服主要是「質孫服」是較短的長袍,比較緊、比較窄,在腰部有很多衣褶,這種衣服很方便上馬下馬。
元代的貴族婦女,常戴著一頂高高長長,看起來很奇怪的帽子,這種帽子叫做「罟罟冠」。她們穿的袍子,寬大而且長,走起路來很不方便,常常要兩個婢女在後面幫她們拉著袍角,一般的平民婦女,多是穿黑色的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