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長得像鍋蓋的樂器叫什麼名字
這個是starhandpan。在handpan廣為人知之前,它的第一印象有長得像飛碟、UFO、鐵鍋、鍋蓋等等,民間俗稱有很多: 手碟、飛碟鼓、鋼鼓、空靈鼓、Hang鼓、Hang drum,也有人誤把它與鋼舌鼓混為一談。但大多數以「手碟」稱之,因為這是一個用手演奏,長相酷似飛碟的樂器。圖片可查的哦,望採納~
2. 瀘縣嘉明有種民間樂器,像極了「篳篥」,這種樂器是什麼
這就是瀘縣嘉明的一種民間樂器叫做花號。它的製作和演奏方式與篳篥特別的相像。同時這也使得花號曾經一度被當地人認為這就是篳篥。
花號和篳篥的使用場所的不同。嘉明花號曾用於古代民間節日,同時也是與當地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篳篥則是多用於軍中並且音色高亢,在北方管樂中常常用於領奏。
花號雖然說它的演奏簡單,製作也沒有特別的精細。但是它極其具有藝術價值與歷史價值的,它是瀘縣人民在這種樂器1000多年以來的歷史見證,同時也是古代民間樂器的珍貴保留。可以說花號也是我國的珍貴民間寶物。
3. 請問這是什麼樂器
義大利風笛
4. 一什麼竹笛一什麼草帽
一支竹笛,一頂草帽。
一、竹笛
竹笛,漢族樂器名。笛子是中國廣為流傳的吹奏樂器,因為是用天然竹材製成,所以也稱為「竹笛」。竹笛流傳地域廣大,品種繁多。使用最普遍的有曲笛、梆笛和定調笛。還有玉屏笛、七孔笛、短笛和順笛等。
中國笛子具有強烈的華夏民族特色,發音動情、婉轉。龍吟,古人謂「盪滌之聲」, 故笛子原名為「滌」。笛子是中國民族樂隊中重要的旋律樂器,多用於獨奏,也可參與合奏。
笛在漢代前多指豎吹笛,秦漢以來,笛已成為豎吹的簫和橫吹的笛的共同名稱,並延續了很長時期。
竹笛由一根竹管做成,裡面去節中空成內膛,外呈圓柱形,在管身上開有1個吹孔、1個膜孔、6個音孔(低音大笛,如大G、大A有7個按音孔。)、2個基音孔和2個助音孔。笛身 由一根竹管做成,裡面去節中空成內膛。
笛塞用軟木材製成的塞子,裝在吹孔上端管內一定的深度里。
吹孔:是笛身左端第一個孔。笛子能發音,就是通過吹孔把氣灌進笛管內,使笛膜和竹管內的竹簧產生振動。
膜孔:是笛身左端第二個孔。主要用來貼笛膜。笛膜在這里起著變化音色的作用。笛子沒膜孔,是不能吹出聲來的。
笛膜:一般是用蘆葦膜做成的,經揉紋後取一小方塊使用。經過氣流振動笛膜,便能發出清脆、明亮的聲音。
按指孔:共有六個,分別開閉這些音孔,就能發出高低不同的音。
上出音孔:可用來調音,起著劃定笛子最低音范圍的作用。
下出音孔:在上出音孔下端的兩個孔,可用來調高音,起著美化音色、增大音量的作用,也可系飄穗之用。
二、草帽
草帽一般是指用水草、席草、麥秸、竹篾或棕繩等物編織的帽子,帽檐比較寬。可用來遮雨,遮陽並且休息時將衣物放於帽中,以防沾塵土。
草帽被沿用了數百年,直到現在,在廣大的農村,它仍然是農民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草帽代表著農村辛勤勞動的廣大農民和在國民經濟中佔有重要地位的農業和畜牧業,它還是廣大農民群中辛勤勞動的象徵!
5. 這種樂器叫個什麼名兒
這種樂器叫箜篌
箜篌(kōnghóu)是十分古老的彈弦樂器,最初稱「坎侯」或「空侯」,文獻中有「卧箜篌、豎箜篌、鳳首箜篌」三種形制。
箜篌歷史悠久、源遠流長,音域寬廣、音色柔美清澈,表現力強。古代除宮廷雅樂使用外,在民間也廣泛流傳。現常用於獨奏、重奏和為歌舞伴奏,並在大型民族管弦樂隊中應用。箜篌在古代有卧箜篌、豎箜篌、鳳首箜篌三種形制《史記·封神書》:「於是塞南越,禱祠太一,後土,始用樂舞,益召歌兒,作二十五弦及空侯琴瑟自此起。」唐代杜佑《通典》:「漢武帝使樂人侯調所作……今按其形,似瑟而小,七弦,用撥彈之如琵琶也。」此屬琴瑟類的卧箜篌。從甘肅省嘉峪關魏晉墓磚書看,其面板上沒有品柱。豎箜篌,漢代自西域傳入,後被稱為「胡箜篌」。《隋書音樂志》記載:「今曲項琵琶、豎頭箜篌之徒,並出自西域,非華夏之樂器。」
從古代大量演奏圖像中所繪的豎箜篌和日本奈良正庵院保存的我國唐代漆箜篌和螺箜篌殘件看,它的音箱設在向上彎曲的曲木上。鳳首箜篌形制似與豎箜篌相近,又常以鳳首為裝飾而得名,其音箱設在下方橫木的部位,向上的曲木則設有軫或起軫的作用,用以緊弦。正如《樂唐書》所載:「鳳首箜篌,有項如軫」,杜佑《通典》:「鳳首箜篌,頭有軫」。有軫或無軫的圖像在敦煌壁書中均有所見。鳳首箜篌自印度傳入,用於隋唐燕樂中的天竺樂,至宋代隋煬《樂書》中仍繪有當時存在的多種形制的箜篌,明代以後失傳。
據考證,箜篌流傳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箜篌在古代除宮廷樂隊使用外,在民間也廣泛流傳。在中國盛唐(618-907)時期,隨著經濟文化的飛速發展,箜篌演奏藝術也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也就是在這個時期,中國古代的箜篌先後傳入日本、朝鮮等鄰國。在日本東良大寺的寺院中,至今還保存著兩架唐代箜篌殘品。但是,這件古老的樂器,從十四世紀後期便不再流行,以致慢慢消失了,人們只能在以前的壁畫和浮雕上看到一些箜篌的圖樣。漢之時,由波斯(今伊朗)傳入我國一種角形豎琴,也稱箜篌。為避免與漢族的箜篌混同,稱豎箜篌,或「胡箜篌」。
東晉時有天竺(今印度)送給前涼政權的一部伎樂中有這種豎箜篌。
豎箜篌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亞述、巴比倫以及埃及、希臘等十分流行的一種叫做豎琴的樂器。現在,古代的箜篌實物雖已不存,但漢魏壁畫上多見到彈奏箜篌的人像,如敦煌莫高窟431窟彈奏的就是豎箜篌,它們完全與亞述浮雕上所見的豎琴相同。
豎箜篌狀如半截弓背,曲形共鳴槽,設在向上彎曲的曲木上,並有腳柱和肋木,張著20多條弦,豎抱於懷,從兩面用雙手的拇指和食指同時彈奏,因此唐代人稱演奏箜篌又叫「擎箜篌」。《通典》記載:「豎箜篌,胡樂也,漢靈帝好之,體曲而長,二十二弦,豎抱於懷中,而兩手齊奏,俗謂『擘箜篌』」。根據古代壁畫和文獻記載,豎箜篌的弦有23根、22根、16根、7根等數種。
6. fsa球帽是什麼
是鍵盤的鍵帽。
鍵盤是用於操作計算機設備運行的一種指令和數據輸入裝置,也指經過系統安排操作一台機器或設備的一組功能鍵(如打字機、電腦鍵盤)。鍵盤也是組成鍵盤樂器的一部分,也可以指使用鍵盤的樂器,如鋼琴、數位鋼琴或電子琴等,鍵盤有助於練習打字。
鍵盤是最常用也是最主要的輸入設備,通過鍵盤可以將英文字母、漢字、數字、標點符號等輸入到計算機中,從而向計算機發出命令、輸入數據等。
還有一些帶有各種快捷鍵的鍵盤。隨著時間的推移,漸漸的市場上也出現獨立的具有各種快捷功能的產品單獨出售,並帶有專用的驅動和設定軟體,在兼容機上也能實現個性化的操作。
外殼,有的鍵盤採用塑料暗鉤的技術固定在鍵盤面板和底座兩部分,實現無金屬螺絲化的設計,所以分解時要小心以免損壞。
為了適應不同用戶的需要,常規鍵盤具有CapsLock(字母大小寫鎖定)、NumLock(數字小鍵盤鎖定)、ScrollLock(滾動鎖定鍵)三個指示燈(部分無線鍵盤已經省略這三個指示燈),標志鍵盤的當前狀態。
這些指示燈一般位於鍵盤的右上角,不過有一些鍵盤採用鍵帽內置指示燈,這種設計可以更容易地判斷鍵盤當前狀態,但工藝相對復雜,所以大部分普通鍵盤均未採用此項設計。
7. 打樂器兩個像草帽一樣的東西是什麼
像「草帽」的打擊樂器有:大鑔、小鈸、小鑔、大鈸、鐃鈸,都是中國傳統樂器。
1、鐃鈸
鐃鈸是一對金屬圓片,中間凸起,各有一條鈸巾系在中央,演奏時手持鈸巾將兩片對擊。鐃鈸的外形、尺寸與聲調高低有很多種,管弦樂團多半使用直徑35公分的鐃鈸(在我國京劇中有多種鐃鈸,最大的直徑60公分,最小的直徑只有5公分)。 現多用於民樂演奏。
鐃鈸的基本演奏法是用力對擊,但也可以通過微妙的手法奏出不同的音響來。它一般用於音樂高潮處。另一種用法是將一片平吊於架子上,用鼓槌敲擊,可以重擊,獲得響亮的有如颶風般或閃電的效果,也可以輕擊或兩棰滾奏,使人聯想到水聲。是中國獨有的樂器。
2、大鑔
大鑔呈草帽狀,直徑60厘米兩片鑔葉分陰陽,演奏時兩鑔碰擊發出巨響。小鑔,打擊樂器,銅質,直徑20厘米。大鑔和小鑔這兩件樂器表示一切修成正果的飛禽在飛動時雙翅發出的聲響。
鑔源於西亞,最早在埃及、敘利亞,以後在波斯、羅馬等古國都有流傳;在東方,先見於印度,後而中亞,據《北帝書.神武記》記載:鈸大約是在公元350年左右,隨《天竺樂》傳入中國中原。
3、小鈸
鈸的構造簡單,鈸體為一圓形金屬板,用「響銅」製成,中部隆起的半球形部分稱「碗」或「帽」,碗根與鈸邊之間叫作「堂」,碗是鈸的固定點,頂部鑽有小孔,用綢或布拴系,叫「鈸巾」,演奏者須取站姿,用雙手通過鈸巾持住鈸身,相擊後振動發音。也可以懸掛在支架上,用鼓槌滾奏,表現力很豐富。
4、小鑔
響銅制,缽形,鑔面較平稍厚,面徑9.8厘米~12厘米、碗徑4厘米~5厘米、碗高1 .5厘米~2厘米,碗頂系以皮條或繩,兩面為一副。侗族的小鑔為單面鑔。
5、大鈸
鈸屬於金屬體鳴樂器,無固定音高。其音響洪亮而強烈,穿透力很強,善於烘托氣氛,是各種管弦樂隊和地方吹打樂隊中必不可少的色彩性打擊樂器,在吹打樂等地方樂種中在用於強奏時,極富氣勢,通常表現一種激情;用於弱奏時,其作用類似大鼓,屬於節拍樂器。
8. 嗩吶為什麼能夠成為民間禮俗音樂的代表性樂器
嗩吶藝術深厚的文化內涵,不僅表現在民間音樂文化的特殊性上,而且表現在其內容的延伸上。其中「跑報」這一獨特的文化空間也具有極為重要的保護價值。「跑報」是「『官「兵』點主事」、「周年祭奠事」、「賀壽掃木事」等民俗活動中的內容之一。由嗩吶班子選用一名「跑報」人員(或由事主家特邀)「報宮」、「報壽」等。表演者所說的內容都是尊老愛幼,二十四孝典故和勸人積德行善的金玉良言。這一口頭傳承,由藝人們即興創作的民間口頭文學活動,充分顯示出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
有四百多年歷史的嗩吶藝術,在歷史的長河中形成的基本特徵是:(1)每逢娶媳嫁女.喪葬祭奠、鄉村廟會,節慶典禮、新居喬遷、賀壽掃木。給嬰兒過滿月等民間活動都少不了請嗩吶班子前去助興,表現出了習俗需求的廣泛性特徵。(2)慶陽地區紅白事的「接請客」、「送大客」、「娶新人」、「迎花」、「拜堂」、「闖帳」、「請靈」、「出門告」、「家祭」、「游食」等等繁雜的禮儀活動中每項程序總是樂手在前鼓樂先起,構成了民俗禮儀中的引領性特徵。(3)慶陽嗩吶曲牌中上下重疊式、一部式和各種自由式(循環體、多段體、聯曲體等),符合中國傳統的民族民間器樂曲結構原則,其中俗稱的「帽子」即引子,「身子」即一首曲目的主題旋律,「罷子」即尾聲(是一種多段體曲式,可根據情況任意增減)為獨有。「平吹」與「掛音」兩個聲部的支聲織體特徵及「對口」旋律的頻繁出現和演奏中,散、慢、中、快的速度規律,充分體現出了獨特的程式性特徵。(4)依據禮俗時間長短,可把情緒相近,調性相同的幾個曲牌自由組合起來聯奏,也可把民歌小調用聯綴手法套起來演奏,構成了曲牌聯綴的靈活性特徵。(5)民間口頭文學「跑報」這一表演形式,在全國其他地方很難找到,自然有其珍貴性特徵。
9. 民樂中像草帽的一對銅制樂器叫什麼
銅鑔 呈草帽狀,直徑60厘米兩片鑔葉分陰陽,演奏時兩鑔碰擊發出巨響。小鑔,打擊樂器,銅質,直徑20厘米。大鑔和小鑔這兩件樂器表示一切修成正果的飛禽在飛動時雙翅發出的聲響。佛門中有普渡眾生的說法,認為世間一切生靈,只要修行積德,皈依佛門,就可修成正果,立地成佛。這既顯示勒佛祖的無邊法力,葉表明勒佛教不拘一格廣結善緣的氣度。西方佛中的孔雀明王金翅大鵬尊者即是代表。
10. 有一種樂器,是倆手用的,想倆個鍋蓋,叫什麼
鈸用響銅製成,呈圓片形,中央半球形部分稱碗或帽,碗根至鈸邊部分叫堂。碗頂鑽孔,穿系皮繩、綢或布條,以便雙手持握,兩面為一副,相擊後振動發音,聲音宏亮,渾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