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古代頭盔樣式那麼多,為何影視劇里卻盡是「飛碟帽
如果讓人們想像出一個標準的中國盔甲武士的形象,可能很多人會立刻聯想到老電視劇《三國演義》中一個個頂盔摜甲、威風凜凜的武將們,同時想當然的認為這些武將門所穿戴的盔甲的樣式就是三國時期的盔甲樣式。但是,雖然這部電視劇雖然在很多細節上都進行了仔細的考證,卻唯獨在武將門的盔甲上大玩了一把「穿越」,出現了不少根本不屬於東漢時期的盔甲式樣,甚至出現了日式鎧甲部件,比如那個廣為詬病的濃濃日式感覺的頭盔前立。
▲《三國演義》電視劇中的頭盔上的前立
當然,《三國演義》尚且算是略有「穿越」,某香港導演的一系列電影中,則乾脆就是堪稱魔幻了。這部導演非常著名的三部電影《見龍卸甲》、《錦衣衛》、《鴻門宴》,局中角色都戴上了外形酷似英國MK-2鋼盔的頭盔,而被網友們戲稱為「飛碟帽三部曲」(現在還要再加上一部《天降雄師》)。其中特別《見龍卸甲》中,蜀漢方頭戴英式鋼盔,曹魏方頭戴德式鋼盔,引得很多軍迷高呼:「這不是三國!這是阿拉曼!」
▲電影《天降雄師》中的「飛碟帽」
從冷兵器歷史研究角度,這類影片可能會讓有些人誤會,彷彿不論是秦末、三國還是明代,中國頭盔都是飛碟帽形的。那麼,為了整本溯源,本文將主要講講真實歷史上的中國頭盔,到底是什麼樣子的!
▲「飛碟帽三部曲」之《見龍卸甲》
隨著戰爭的擴大和生產力的發展,加強戰士頭部這一重要部位的防護成了順理成章的事情,而為了防護頭部,各種各樣的「頭盔」出現了。華夏先民早在商代就已經開始用青銅頭盔來武裝戰士了,這種頭盔在安陽殷墟大量出土,因其與漢字中「胄」字十分相似的外形,甚至可以推測漢字中的「胄」字可能就是為了描述這種青銅頭盔而出現的。
▲商代青銅胄
商代時的青銅胄由整體鑄造形成,可能是因為其佩戴者的身份不一般的關系,這些商代的青銅胄上往往都有精緻的饕餮紋。進入西周時期後,青銅胄開始出現為了追求大量生產而盡量簡便的傾向,復雜的紋飾逐漸減少,其形制也越發朝著貼合頭形的實用化方向發展,彷彿一個「適合扣在人腦袋上的大碗」一般。
▲青銅胄
戰國時期,隨著煉鐵技術的發展,以鋼鐵作為製造頭盔的材料成了新的發展方向。鋼鐵因為與青銅大不相同的金屬性能,所以戰國時期的工匠們沒有選擇鑄造鐵盔,而是使用了打造鋼鐵甲片,然後用甲片拼成頭盔的辦法。於1965年在燕下都出土的燕鐵兜鰲就是以這種工藝製成的頭盔,整盔由八十九片甲片編綴而成。至此,中國的頭盔走入了「黑鐵時代」,而這種「甲片編綴成盔」的頭盔形制,也長期為後人所使用。
▲燕下都鐵胄
進入東漢時期,隨著技術的發展,用甲片編綴的扎甲盔越來越符合人體工程學、貼合人的頭型,也開始出現了使用不同規格的甲片編綴一頂頭盔的情況。於1980年在吉林省榆樹縣的東漢墓葬中出土的一頂鐵胄,便是由三種甲片編綴製成的。如果說在反映這一時期的戰爭題材電影中,《赤壁》還算有點影子的話,那麼某位港導的「飛碟帽」,則實在是謬之千里了。
▲東漢鐵胄
進入魏晉南北朝時期後,隨著工藝的越發成熟,甲片越發可以做到在增大尺寸的同時,而不降低強度,於是便出現了由幾塊甲片拼貼為成主體的整體式頭盔。這類頭盔一般為成一個半圓形的盔頂,隨後在盔頂邊沿編綴以小型甲片為護頸以保護後腦。在鄴南城古城址出土的北朝時期的頭盔便屬於這種類型,這種形制已經和出現在不少古裝影視作品中的頭盔有不少相似之處了。
▲鄴南城出土的北朝頭盔
在南北朝時期大量流行的頭盔形制則是被稱為「沖角盔」的一種盔型。這種頭盔以前端的尖角而得名,相傳自東漢時期就已出現,在南北朝時期大量普及。大量的南北朝時期的披甲武士佣都戴著這樣的一頂頭盔。這種頭盔形制還極大的影響了朝鮮半島和日本的,在日本形成了「沖角付胄」的頭盔形制。
▲南北朝武士佣,頭盔十分特別
進入隋唐時期,頭盔的形制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受到來自北方突厥的影響,開始出現模仿野獸頭部的獸首狀頭盔。另外,受到佛教的影響,開始出現模彷彿教菩薩的發髻形狀凸起的頭盔。進入盛唐以後,隨著社會的越發繁榮和戰爭的減少,頭盔上的裝飾越發豐富起來。逐漸的在頭盔兩側耳部增加「折耳」等裝飾,唐代的天王像就反映了這種武備的發展和變化。此外,朱雀等瑞獸也經常被裝點在頭盔上,成為精緻的裝飾品。一些頭盔上的「折耳」乾脆就製成了風翅的樣式。
▲唐天王像
▲五代時期的武士雕像
「安史之亂」後,盛唐時代結束,被後世稱為「殘唐五代」的時期來臨。這個時期的特點是戰爭愈發頻繁,其一個結果是武備上的裝飾性色彩漸淡,實用性逐漸增強,頭盔上的裝飾減少,朝實用方向發展。這種發展的結果就是被現代人所熟知的鳳翅盔出現了,並在進入宋代後成為了宋代軍隊普遍裝備的頭盔。
▲宋代繪制的《免胄圖》
▲《武經總要》中記錄的鳳翅盔
除了鳳翅盔外,在南宋時期開始流行起一種形似倒扣海碗的笠形盔,在後來的元代也相當流行。這種盔型的實物曾在山東省郯城出土,整體由青銅鑄造而成。
蒙元的入主中原極大的影響了中國頭盔的發展史,隨著元朝的建立,「蒙古缽胄」也進入了中國。「缽胄」的盔體以四到五片盔片連接成尖頂深缽狀,其材質有皮有鐵,前額帶眉庇,其頂飾有被後世戲稱為「避雷針」的櫻槍。
▲西藏蒙古式缽胄
雖然蒙元王朝入主中原不到百年,就在農民起義的洪流下被趕回了草原,但是蒙元對中國武備的影響卻難以磨滅。雖然明朝也曾試圖恢復以鳳翅盔為代表的宋朝武備形制,但是在實戰層面,依舊大量使用了蒙元風格的武備。反映在頭盔上,就是蒙古風格的頭盔依舊廣泛裝備於軍隊。
▲受到蒙元強烈影響的明代武備
進入清代以後,頭盔的樣式被完全統一。蒙式缽胄成為了清代軍隊的唯一正式裝備的頭盔。其結構分為纓槍、盔頂、盔體、眉庇、頓項五大部分,相比明代的明顯特點是是其纓槍加高,頓項為帶護喉的蒙古式樣。滿清入關後,缽胄纓槍越來越高,裝飾越發華麗。清軍高級軍官頭盔大量使用鏤空掐絲裝飾還飾以珍珠、珊瑚珠、紅藍寶石,盔纓綴貂尾,精緻程度更是令人咋舌。可能是因為滿清貴族深受藏傳佛教影響的關系,不少清代缽胄尤其是官員使用的缽胄的形象與藏傳佛教的喇嘛塔頗為相似。但是因為其過高的櫻槍,現代人更多的還是想到了「避雷針」。
▲乾隆的缽胄
說到最後,要特意提一下,這位香港導演其實也不是不知道大家對他的吐槽。他甚至還面對采訪時表示:「這不是我的喜好,是歷史中本身就有這種頭盔。別看博物館里展覽過一兩個頭盔,就覺得頭盔只有這幾種。中國人有一個方面沒有做好,就是保護我們的歷代文物。」
▲電影《錦衣衛》中的主角造型
其實他這么說也不算完全捕風捉影,因為類似形制的頭盔中國古代是有過的。那就是前面提及的南宋時期那種形似倒扣海碗的笠形盔。這種盔形在元代和明代都得到了大發展。但要注意的是,這種頭盔一般是尖頂的,而且更為重要的是,因為古代中國人,特別是明代人是有發髻的,因此笠形必然很高聳,為發髻留出足夠空間。所以,這位導演要麼是把古代中國人都當成了光頭或禿子,要麼只是在博物館里看了一眼展出的個別頭盔,不求甚解,就以英式頭盔為模版當道具了。然後再責怪中國人沒保護好文物。拜託!是您沒有好好研究好嘛。
▲元代笠形盔
▲明代笠形盔
而最為可怕的是這位導演對於歷史影片里道具的態度。面對「從《錦衣衛》到《天將雄師》,不同朝代不同的角色,都戴這樣的頭盔,會不會也有些奇怪?」的提問,這位導演的回答竟是:「頭盔是用來做保護用的,它的功能和邏輯基本上是一樣的,所以它不會變成一個特別反常的東西。」
▲飛碟帽宇宙四部曲
總之,不論是商代的「饕餮紋銅胄」,還是清代的「避雷針」,中國的頭盔發展歷經了從青銅到鋼鐵、從甲片編綴到一體式缽胄的發展。但是這樣的紛繁變化在很多影視作品中並沒能很好的體現,其根本原因就是一些導演對於歷史道具考據程度的漠視態度。而這可能才是中國影視的最大悲哀。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正義必勝,任何媒體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⑵ 草帽狀UFO是什麼樣子的
1980年11月11日晚22點,武漢大學空間物理系77級、78級學生王潮、潘星、呂賀等幾十人在操場上玩,突然他們看到:一橢圓形飛行物,視角最大時約1°,從東北方向約40°仰角處緩緩飛來,在頭頂上空轉一小彎後,改向西偏南10°方向飛行。飛越頭頂時,仰角約80°。飛行物帶有四盞燈,兩黃兩白,相對排列,其中,黃燈始終亮著,而白燈一亮一滅,周期約1.2秒。飛行物本身較暗,但靠這四盞燈發出的光可看出飛行物轉彎時,發生順時針自旋,四燈也跟著同時旋轉,一會兒停下來,飛行物速度極慢,約15分鍾後消失在遠方……在這一目擊案發生前45分鍾,西安市也發現了草帽狀的飛碟。
這兩起UFO事件,相距只有100公里,出現的時間也相近(相差45分鍾),形狀相似(草帽形與中心向外凸起的圓碟),光色相同(均為黃、白兩種顏色),均有自旋等。UFO專家根據這些現象斷定,這很可能是同一個UFO在地球上活動。
⑶ 發光的草帽狀飛碟是怎樣的
1980年11月11日晚22時,武漢大學空間物理系學生王潮、潘星、呂賀等幾十人在操場上玩,突然他們看到:一橢圓形飛行物從東北方向約40度仰角處緩緩飛來,在頭頂上空轉一小圈後,改向西偏南10度方向飛行。飛越頭頂時,仰角約80度。
飛行物帶有4盞燈,兩黃兩白,相對排列,其中,黃燈始終亮著,而白燈一亮一滅,周期約1.2秒。飛行物本身較暗,但靠這4盞燈發出的光可看出飛行物轉彎時,發生順時針自旋,4盞燈也跟著同時旋轉,一會兒停下來,飛行物速度極慢,約15分鍾後消失在遠方……在這一目擊案發生前45分鍾,西安市民也發現了草帽狀的飛碟。
這起飛碟事件,出現的時間相近,只相差45分鍾;形狀相似,並且是草帽狀與中心向外凸起的圓碟;光色相同,均為黃、白兩種顏色;均有自旋等。UFO專家根據這些現象斷定,這很可能是同一個飛碟在地球上活動。
「1990年8月27日夜空無雲,能見度極好。19時55分左右,一不明飛行物由西北方向朝東南方向飛行。飛行物呈橘黃色,由一中心極亮點與一螺旋光環組成,在其周圍有3圈呈螺旋形的煙霧狀光暈,呈順時針方向以大約2秒鍾一周的速度旋轉,光暈呈淡黃色,並且飛行物無聲響,飛行速度很快,大約在半分鍾後消失……」這是上海市光華中學教師張徵庸在家門口前的觀察記錄。
上述現象發生後,一些人士談了自己的看法。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台發言人認為:「根據不明飛行物的形狀和運動方式,可以肯定,這個物體不是飛機,也不是流星和彗星。另外,也不排除不明飛行物是地球及大氣本身產生的一種自然現象的可能性。」
美國德克薩斯州航天工程師詹姆斯•奧本格認為,上海附近人們所看到的不明飛行物和日本發射的火箭有密切關系。
對於這種現象,既然有如此多的目擊者在不同地點看到,不應該是幻覺。此飛碟飛行時有下降階段,然後又有上升階段,飛機未能追上,從西北往東南飛,呈橘黃色而且無聲,這能是日本的火箭嗎?
另外,飛行物到來產生了停電效應,並且循螺旋狀軌跡飛行等,與國際上飛碟案例現象十分相近。因此,UFO研究人士認為,上海這一現象應是真正意義上的飛碟而不應是地球人造飛行物。
由美國、日本等國家的9名科學家組成的一個科學家小組經過多年的研究認為,盡管沒有明顯證據證明不明飛行物對地球有什麼企圖,但他們認為,一些關於不明飛行物的報告仍有進一步研究的價值。這次研究,是由斯坦福大學的物理學家彼得•斯特羅克所帶領的科研小組在1970年開始的。
來自科羅拉多州博爾德的科學家托馬斯•霍爾澤是該小組的成員之一,他承認無法相信外星人能從飛行的球體上觀察人類的說法。但他指出,他們在研究中仍然發現了一些無法理解的現象,主流科學家應該努力弄明白這些現象。
⑷ 俠盜飛車聖安地列斯UFO.我在開九頭蛇戰機時,發現了一個和帽子一樣的東西是UFO嗎
是,但撞不到它而已
⑸ 飛碟帽子告訴什麼道理
《飛碟帽子》告訴我們要學會樂於助人的道理,急人所難,解人所憂,體現了個人或組織及團隊對往事的立場與觀點,它與漠不關心、落井下石形成了強烈的反差。
魏博然的作品《飛碟帽子》,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文中的粉帽子只願意幫助漂亮的昆蟲,不願意幫助難看的昆蟲。
樂於助人,是一種朴實的中國傳統美德:
每個人都有遇到困難的時候,最需要的是別人給予的幫助。如果人人都獻出一點愛,將不再會看到別人得不到幫助時焦急的臉龐,當你需要幫助的時候,別人伸出援助之手,你也同樣特別的感激,所以說,我們要多多去幫助別人。
⑹ UFO科學的UFO科學研究
斗雞比賽中斗輸的斗雞會低著頭主動離開斗雞場,而UFO辯論會就不同了,正方要想讓反方承認外星飛碟和外星人的存在是不可能的。因為反方立場堅定地認為UFO絕大部分可以用自然現象或者人類飛行器來解釋,凡是解釋不了的UFO案例,就是居心不良的人偽造的和虛構的。要想讓反方接受正方的觀點,除非正方之中有一位外星人當場拿出外星戶口本或者外星身份證以及外星人的DNA鑒定證明,並且駕駛飛碟懸停在UFO辯論會會場。
中國與世界的差距不僅僅表現在儀器設備方面的落後,而且明顯地表現在思想觀念、研究方法方面的差距。中國科學家往往具有較強的仿製國外產品的能力、解釋現象(他可不管解釋得正確與否)的能力,他們除了本職工作業務上的需要和寫論文晉升評比的需要之外,對於未知現象缺乏足夠的好奇心,對於奇異現象的細節缺乏見微知著、尋根問底的科學探索精神,更有甚者,因為怎麼解釋都不能自圓其說,於是惱羞成怒,以權威專家的身份將奇異自然現象研究特別是UFO科學研究扣上「偽科學」的大帽子,人為設定科學研究的禁區。例如,專題片《天降UFO殘片》中的科學家,一方面說他們沒有必要做鎂元素的同位素檢測,另一方面,他又肯定地說,UFO金屬殘片中一定沒有鎂元素的同位素,「不然我不就獲得諾貝爾獎了嗎?」這顯然是一種想當然的極端不負責任的說法和做法,即使中國科學界有獲得諾貝爾科學獎的機會,這個科學家也會失之交臂。另外,面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准GB/T 3190-1996《變形鋁及鋁合金化學成分化學成份》,明明UFO殘片的分析數據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准GB/T 3190-1996《變形鋁及鋁合金化學成分化學成份》規定的5A06合金不相符合,科學家竟然瞪著兩眼說瞎話,胡扯地認定「1990.6.23」 UFO殘片就是5A06號鋁合金。「1990.6.23」 UFO事件當事人明明說認定看到兩個灰色皮膚的非人類,中國科學家卻認定邢志祥看到的是邢志祥的工友和醫生。這種敢於公開歪曲客觀事實的中國科學家,全國的電視觀眾怎麼能夠相信他們得出的所謂的科學結論呢?
由於「1990.6.23」 UFO事件中有一系列令科學家無法解釋、以致於逃避解釋的奇特現象,無奈之下,《走進科學》節目主持人張騰岳在《天降UFO殘片》下集節目最後承認:「約有1%的UFO事件目前科學家解釋不了。」節目主持人還出難題說,「只有抓到活的外星人才能承認外星人的存在。到時候《走進科學》的記者一定在第一時間采訪報道。」看來,即使像「1990.6.23」 UFO事件這樣的目擊范圍廣泛、目擊者眾多、聲光電俱有、人證物證俱全、案情曲折離奇、目擊調查報告詳實的UFO案例也是枉然。試想,全世界會有誰有能力又有機會抓獲活的外星人並公之於眾呢?按照張騰岳的「只有抓到活的外星人才能承認外星人存在」的邏輯,恐怕UFO註定是個永遠也解不開的謎團了!再試想,假如美國空軍捉到活的外星人並把他關押到51號軍事特區,美國人會允許《走進科學》的記者走進51號軍事特區采訪報道嗎?
真理是簡單的、讓人明白的;謬論是繞著圈子想把你忽悠蒙的,實際的物理自然現象被解讀後都有恍然大悟的感覺,而忽悠的謬論卻沒有恍然大悟的感覺,只能是越忽悠讓你越迷糊,讓你永遠地迷糊下去,繼續聽他們的忽悠,只有實施忽悠的人才知道這裡面的內幕因素。忽悠的謬論也很好辯白,只要他們對你提出質疑不能做正面的直接回答,或是裝聾作啞,你就可以判定這是忽悠的謬論了。例如中央電視台《走進科學》欄目的三集電視片《天降UFO殘片》中的UFO解密專家,他們公開忽悠全國觀眾,可實際上他們對我的叄萬元UFO解密懸賞卻是裝聾作啞、置若罔聞,你就可以判定《天降UFO殘片》中的無所不知的UFO解密專家的解釋是忽悠觀眾的謬論了。 中國UFO研究走過了30年的歷程,我們向祖國和人民交出了一份滿意的成績單。回顧這30年,我們的研究成果斐然。成功的背後是艱辛、執著、穩健和頑強。通過這本紀念中國UFO研究30周年的文集,我們可以親自感受到這一切。我們的成績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創立了良好的社會形象。中國UFO研究以其嚴格的科學性、嚴肅性以及求實的學風獲得了社會的一致好評,中國UFO研究團隊是不受經濟利益驅動的少數公益性團體之一,受到社會普遍尊重。「中國UFO研究」儼然已成為科學序列中的一個著名品牌,在神州大地熠熠生輝,發揮著自己的品牌效應。
2、科研上有重要建樹。30年的耕耘,碩果累累。我們寫出了大量的有關宇宙本源、航天動力新論、UFO成因等高質量的論文,舉辦了數百場UFO科學研討會、學術報告會、論文發布會以及UFO科普講座,搞了多次UFO圖片資料展示,出版了數十份定期和不定期的UFO期刊、報紙和內刊,編纂了有關UFO的書籍、專著、論文集及大量的UFO書面資料,還建立了規模不等的若干個UFO網站,滿足廣大網民的需求。與此同時,我們還與國內外媒體合作,大量報道和深入分析UFO重要案例,我們的學者在包括中央電視台在內的權威媒體的熒屏上頻頻出鏡,向廣大電視觀眾講解UFO知識,剖析UFO經典案例,擴大了我們的影響力,這種與媒體的合作與互動,產生了積極的效果。
許多UFO學者都是來自科技第一線的職業科技工作者,他們都有各自的專業和科研課題,其中不乏著名的科學家,學術界的精英,業界的領軍人物及學科帶頭人。他們活躍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為發展我國的科技事業,落實科學發展觀,做出了傑出的貢獻,向人民奉獻出許多一流的創新成果。他們的發明創造包括新材料、新能源的研製,航天新推進系統、新型飛行器的設計和研發。這些科研戰線上的佼佼者,是我們全體「UFO人」的驕傲。
3、中國的UFO研究震驚了世界。它吸引了全世界主流媒體的目光。在20世紀末與21世紀初之交,代表西方之聲的大牌通訊社,如美聯社、法新社、路透社、共同社,最大的平面媒體,如華爾街日報、紐約時報、洛杉磯時報、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最大的雜志,如《時代周刊》,最大的科技頻道,如聞名全球的《探索頻道》等等,爭先恐後采訪與報道中國UFO團體創造的令世人矚目的業績。它標志著,發源於西方的飛碟熱,它的風暴中心,正在東移。UFO研究加入了強勁的東方思維元素,解謎之路獲得了新動力,正在找尋新方向。
4、宇宙意識最強的一個族群。UFO探索群體是在人類進入航天時代的歷史新時期應運而生的,這說明UFO探索熱的出現並非偶然,它與人類進入航天時代這個大背景緊密相連。
面對地球生態環境遭到毀滅性破壞,面對人類日益嚴重的生存危機,UFO學者及UFO愛好者群體是一支不可忽視的科學救援力量,是一族宇宙覺悟最高的人群。他們先天具有宇宙整體意識和人類的整體意識。從這個地球救援的制高點出發,從這個被現代社會遺忘了的最高視角出發,才能從根本上解決我們地球上的問題。宇宙整體論、人類整體論應是地球家園救援計劃的核心理念和總出發點。這正是UFO群體在思想上和行動上能夠站在拯救地球行動最前列的緣由所在。
憑借我們多年來形成的人才庫、思想庫所凝聚的人才實力和科研實力,我們有足夠的能力發起與倡導一項全球救援計劃。我本人在國內外一批高端學術精英的協助下,經過多年的積累和准備,正在努力工作,試圖組織這樣一支國際救援專家隊伍,其目標是在全世界啟動一級地球救援行動,並通過倡議召開最高首腦會議,正式揭開人類自救和人類文明升級的序幕。
回顧30年的歷程,我們不但要看到我們的成績,看到我們的光明面,也應該看到我們的問題及導致問題的原因,總結一下我們的經驗教訓,審視一下我們所處的內外形勢。
UFO研究至今沒有重大突破,肯定與否定兩種觀點勢均力敵,難分伯仲,呈膠著狀態。究其原因,是因為我們在學術研究上所處的主客觀環境十分復雜多變。這里僅就社會上對UFO認識上存在的三大誤區做一點回顧和分析。這三大誤區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我們的研究道路並不平坦。
1.誤區之一,認為凡用現代知識解釋不了的現象,就是不存在。
飛碟問題是個超大型研究課題,學科跨度極大。它涉及宏觀世界與微觀世界研究的眾多前沿領域,涉及人類知識的許多未知領域,也涉及現代科學的若干盲區。因此,用現代知識不能解釋的現象,不能武斷地下結論說它不存在。
人類思維的局限性,認識上的滯後性,已知知識領域的有限性,這一切均預示,UFO解謎的難度極大,甚至需要幾代人的時間。因此,我們不要對任何說法輕易關上大門。
2.誤區之二,許多人把不明飛行物與飛碟畫上等號,誤將不明事物當已明事物來論證,這陡然增加了我們的研究的難度,UFO研究似乎變成了一個永遠難以達到目的的一項研究。
UFO研究充滿懸念,充滿玄機,也充滿誘惑和魅力。這種研究,科學、客觀、理性、包容。因為它研究的前提就是個不明事物。肯定它,不等於說它(UFO)就是有形的飛碟,就是外星船。否定它,不是否定它這種現象本身的存在。在這項研究上,原本我們十分超脫、主動,游刃有餘,正反通吃。但是,人們總是被習慣性思維所左右,社會上存在的上述誤區,使我們深深地陷入了被動。
「不明飛行物」(UFO)這個詞設定得很科學、很精準、很客觀,也很巧妙。UFO(不明飛行物)與飛碟(被確指了的實體)是不完全相同的兩個命題。把論證「不明」事物引申為論證「已明」事物,這是研究命題的異化,由此也造成了研究目標的異化!
「不明」是個模糊的概念,在解釋上有較大的模糊空間,它本身就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內涵的包容性大。而「已明」則不然,是個明確的概念,內涵明確,解釋上不存在模糊空間。因此,證實「不明」事物易,證實「已明」事物難。
為了糾正社會上廣泛存在的這種誤區,為了增強我們研究的自信心,我們必須向全社會鄭重地宣告:鑒於UFO屬於不明事物,它的成因有多種可能性,最後的研究結論有可能是飛碟,也有可能不是飛碟。作為不明事物,不管最後得出肯定還是否定的結論,作為未來的研究成果,都應被視為我們的成功,都應被視為我們全體的勝利。這是因為,它將幫助我們弄清一個千古奇謎,弄清一個對全人類非常重大的科學議題。
3.誤區之三,解釋飛碟問題要靠權威。人們被「冒」出來的形形色色的「權威」牽著鼻子走,一會兒肯定,一會否定,弄得無所適從。飛碟問題研究至今還在原地踏步,是與這些「權威」的誤導和拖累是分不開的。權威依賴症,是創新科技的禁忌。
世界上沒有絕對權威,不客氣地說,許多所謂權威僅是某一特定學科的專家,他們超越自己所熟悉的知識領域出來解釋飛碟現象,充其量只屬於客串。應該說他們中的絕大多數,都是飛碟問題的門外漢,大外行,他們跨出本行之外發表的意見已喪失權威性。人們習慣性的思維是尊重權威,這沒錯,理所應當。錯的只是盲目相信一些所謂的權威「越權」操控飛碟議題。人們誤把這種外行當成了內行,當成了權威。當然,這樣的外行有權像其它任何普通人一樣發表自己對飛碟問題的見解,他們的意見也會受到尊重,但是顯然,他們的意見不具備權威價值。
建議這些專家多聽多看多學習,能以飛碟俱樂部里平等一員的身份來發聲,不要反客為主,嘩眾取寵,不要做秀或人為炒作。人們尊重知識,尊重權威,但也鄙視那些把群眾當阿斗、輕慢學術對手的學霸、學閥。用慣性思維想當然地進行邏輯推理,解釋不了用常理難以解釋的飛碟事物。也就是說,在這里,用常理機械地進行推論,會誤人子弟的。解釋不了的問題就不要瞎解釋、亂解釋,個人的見解不要被誇大為「權威的聲音」,包裝成「學界的定論」。
一些不肖媒體,好心幫倒忙,誤導輿論,把一些權威人士原本很平和、謙遜並較為客觀的學術觀點和意見,斷章取義,任作取捨,形成極端化的論斷,變成了一種褊狹的絕對化的見解。
中國UFO研究已到了「而立」之年,展望未來,前面的道路還很漫長。我們期待今後我們的研究事業能夠有一個大發展、大飛躍。為此,本人特在此提出以下幾點希望。
1.膽子要大一點。飛碟熱幾上幾下,潮起潮落,亢奮期、高峰期已過。目前,飛碟研究處於高潮過後的低潮期、平穩期。預計,短時間內難以有重大突破。
我們的研究並不以守株待兔式的捕捉碟影為唯一目標。UFO研究是尖端科學及其發展前沿中的無數課題的集合群。中國UFO學者思想活躍,立志高遠,他們擅長對科技發展的未來作宏觀的前瞻性研究,擅長探索宇宙時空演化的一系列本源性課題,擅長設計研製航空航天新動力、新航具,這有助於從根本上探索UFO的成因,並從中發展出一系列服務於現實科學的實用型發明創造成果。
事實證明,我們的學術發展的方向是正確的,對科學發展的潛在影響是深遠的。因此,我們在學術研究上膽子要大一點,步子要快一點,不要被反對者的魔咒禁錮住,不要掉進他們設計的學術陷阱,不要無原則地去迎合反對者的口味,以換取自己的生存。要敢於堅持自己的觀點,敢於講真話、辦真事。尖端科技的最新發展養育了我們一代又一代的「飛碟人」 (UFO探索者),科學前沿越發展,我們UFO解謎的步子就越大。
農民靠天吃飯,我們「飛碟人」是靠科學發展吃飯,因為這種發展,正在幫我們證明我們存在的價值和我們科研方向的正確。多年的經驗使我們認識到:UFO研究的發展與當代科學發展同步!兩者密不可分。
2.學風要正一點。對未知領域的探索,需要有實事求是的精神,要有足夠的理論上的勇氣,要擺脫傳統世俗理念及舊有知識框架的束縛,進行知識創新及理論創新。我們大多數UFO學者都是這樣做的。
但是,學術界有少數人反其道而行之,他們知識老化,守舊意識嚴重,不求進取,他們把未知世界探索視為洪水猛獸,設置重重障礙。他們混淆視聽,把探索未知科學與偽科學畫上等號,故意貶低對未知世界探索、對UFO探索的意義,醜化UFO探索者的形象。他們執意在這個重大的學術領域,誤導輿論,誤導群眾。
事實上,他們妄圖關閉通向未知世界的大門,迫使探索者思路窄化、平庸化、弱化他們的創新意識,使他們與新時代的全新理念絕緣。如果他們的作為進一步得逞,必然會使中華民族喪失一次在新的歷史時期實現科學技術上偉大突破的大好機緣。
他們已成為當今落實科學發展觀中的一支消極力量,暗中的一股逆流。學術上的這種不正之風,將貽害幾代人。我們要力挽狂瀾,制止這種惡劣的學風。總之,學風一定要正,這是我們的信條。
3.團結面要廣一點。UFO愛好者遍天下。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只要有人群的地方,就有UFO愛好者。在當今科學如此發達的時代,擁有這么多的有共同愛好、共同科學志向的人群,是全球性的一件盛事,是任何政治家與公眾領袖所不能忽視的一支向上的社會力量。
我們不但要將眾多的UFO學者、研究者團結起來,聯合起來,還要把數以億計的普通的UFO愛好者團結起來,聯合起來。從學術研究上來看,不要以為我們各級UFO組織已將天下UFO學者「一網打盡」了,其實不然,越出我們的小圈子,社會上優秀的UFO學者大有人在。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會內會外的學者也應聯合起來,打成一片,以便創造一個更大的學術空間,為中國乃至世界的UFO研究事業做出更大的貢獻。
4.立足點要高一點。我們不是為研究UFO而研究UFO,我們有更高的目標,更高的追求。我們研究外星球,是為了服務於本星球。我們研究天上,是為了服務於地上。我們研究飛碟,是為了製造性能更高的人類飛行器。我們研究地外文明,是為了提升我們的地球文明。我們的研究工作,要上升到拯救地球村,保衛地球家園這個高度。立足點要放在全球整體視角上,全球一盤棋。為救地球,救人類,為全人類的文明升級作貢獻。
UFO研究事業,猶如譜寫宇宙暢想曲,撥動著每個地球人的心弦!熱烈祝賀中國UFO研究30周年! UFO「實在」問題實在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我們可以把「實在」問題理解為真實的、真正的、本原的、根本的、堅實的,有時又可以理解為宇宙的、大自然的、客觀的。實在問題當然首先是一個哲學問題,但是當牛頓的經典物理學體系建立之後,實在問題就越來越成為物理學問題。
經典物理學在19世紀末達到了頂峰。在經典物理學家看來,物理學描述了實在的規律,物理學是真理。通過物理學,我們可以了解到實在的終極奧秘。但是,在上一個世紀之交,這個真理論就已經遭到了懷疑。法國大科學家彭加勒提出了約定論,認為所謂科學真理其實是一種約定,削弱了科學的神性。在我國,這種「唯心主義的謬論」一度遭到批判。但是它在科學哲學思想史的意義至今存在。愛因斯坦提出相對論之後,時間和空間不再是孤立的,不再是絕對的了。實在的最基礎部分——時間和空間的意義被刷新。而科學哲學家波普爾從中發現,所謂科學的真理並不是永恆的。既然曾被看作絕對真理的牛頓理論能夠被愛因斯坦所替換,愛因斯坦的理論為什麼就不能被將來的某一個理論所替換呢?既然科學理論總是要被替換,又如何能成為真理呢?所以波普爾認為,劃分科學與非科學的界限在於,科學能夠被證偽。於是,科學成了一系列逐一替換的假說。
我們從前以牛頓物理學為前提對實在的許多思考,在相對論之後失去了意義;那麼,我們以相對論為前提對實在的思考,如何會保留它的意義呢?果然,當量子理論發展起來之後,我們的實在觀和真理觀不得不再發生一次翻天覆地的巨變。玻爾指出:物理學並不能告訴我們這個世界是怎麼樣的,只能告訴我們關於這個世界我們能說些什麼。換句話說,物理學是描述這個世界的一種方式,而不是關於這個世界的真理。
量子理論對傳統的實在觀產生了一系列巨大沖擊。最有名的大約就是愛因斯坦提出的問題:月亮在沒有人看到它的時候,它是否存在?愛因斯坦本來是想嘲諷量子理論家過分強調觀察者的作用,沒想到成了著名的實在問題。
實在本身不像以往那樣實在了,科學也不是神聖的絕對的真理。詩人萊辛說:「如果上帝告訴我:在他的右手握著全部真理,在他的左手握著所有追求真理的活動,附帶的條件是我將總是和永遠是犯錯誤,要我在兩手之間作出選擇,我將謙卑地跪向他的左手……」
真理探索的過程比科學結論更為重要。UFO研究也是如此。
⑺ 第十放映室中有句影評是《鴻門宴》導演李仁港的飛碟帽三部曲,請問,什麼叫飛碟帽
看過見龍卸甲和錦衣衛嗎?三部電影中的打扮都有那種極富喜感的帽子。看第十放映室說「飛碟帽三部曲」的時候真是笑翻了
⑻ 當年的錦衣衛帶的是飛碟帽嗎
禁軍裝束。電影太誇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