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身著絳紅色袈裟的喇嘛在藏傳佛教中屬於哪個教派
如寧瑪派僧帽以氆氌為基本面料,帽頂尖長,帽檐往上翻,前面開口,好像蓮花的形狀,故又稱蓮花帽。該派僧人皆穿紅色僧服、戴紅色僧帽,以紅色區別於它派,故俗稱紅教。
薩迦派僧人的帽子叫做「俄爾帽」,以紅色氆氌為面料,帽頂呈弧形,帽檐兩邊左右相互對折至正中間呈人字形。薩迦派也是一個帶有色彩名稱的派別,「薩迦」藏語意為「白土」,因其傳播者在後藏仲曲河谷有灰白色土質的地方建過「白宮」,其寺廟也被稱作薩迦寺,因為寺廟圍牆上繪著象徵文殊、觀音和金剛手的紅、白、黑三色花紋,所以該派俗稱花教。
噶舉派僧人戴寬檐禮帽,深藍色底上有紅白相間的十字形或大字形條狀圖案。格魯派僧人帽形似雞冠,帽頂部有黃色穗須聳立,雞冠狀帽體以羊毛織物縫制,故稱雞冠帽。噶舉派指傳承持金剛佛親口所授密咒教義的派別,該派僧人穿白色僧裙和上衣,俗稱白教。
格魯派高級活佛戴圓形尖頂的金黃色法帽,參加佛法盛會或弘法授道。據說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在西藏弘法時曾戴黃色尖形僧帽,表示與以往僧人的不同及堅守戒律的決心,至今,我們還能在佛教雕像中看到此類帽子。格魯派倡導僧人嚴守戒律故得此名,「格魯」藏語意為「善律或善規」。該派僧人戴黃色僧帽,俗稱黃帽派或黃教。
『貳』 西藏五大教派及藏傳佛教四大教派分別是指什麼
西藏五大教派是:寧瑪派、薩迦派、噶舉派、噶當派、格魯派。
佛教四大教派:寧瑪派、薩迦派、噶舉派、格魯派。
寧瑪派
寧瑪派的傳承主要分經典傳承和伏藏傳承兩部分。14世紀後,經典傳承即不見史載,由伏藏傳承取而代之。伏藏為前弘期時蓮花生等密教高僧埋藏的密教經典法門,後弘期時發掘出來弘傳於世。
藏傳佛教各宗派都有伏藏,但以寧瑪派最為重視,有南藏、北藏之分,《大圓滿法》即為該派獨有的特殊伏藏法。
薩迦派
薩迦派在顯教方面注重經論的翻譯及辯經。顯宗方面有兩個傳承,一個倡導唯識見,傳授法相學;一個主張諸法性空,傳教中觀應成學說。密教方面有薩迦十三金法(《十三種不越外圍之金法》), 「道果法」是最獨特的教法。「道果」法認為,修習佛法有三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是捨去「非福」(「惡業」、做壞事)。專心於行善,來生即可投生三善趣之中。
第二層次是斷滅「我執」(「我執」指執於一切有形或無形的事物)。「我執」一斷滅,煩惱苦痛便無從生起,人也可從流轉輪回的痛苦中得以解脫。
第三層次便是除去「一切見」。一切見指「斷見」 (指片面解釋「宇宙萬物皆非實有」 )和「常見」(指一般人的見解)。薩迦派認為,要防止「斷見」、「常見」,走中道,這樣才能達到智者的境界。
噶舉派
噶舉意為教諭或教傳,師徒相承,口語相傳,耳聽心會,注重密法,不重經典。相傳該派遠祖馬爾巴、米拉熱巴等人修法時,穿白色僧衣,故稱「白教」。
噶舉派是公元十一世紀中形成的教派,它的支系眾多復雜,從一開始就有兩大傳承系統,一為香巴噶舉,一為達布噶舉,香巴噶舉到十四、五世紀就消聲匿跡,而達布噶舉一直延傳至今。
格魯派
噶當派本是西藏最早出現的教派。噶當,意為佛的教誨或教誡,即用佛語來教導人們接受佛教道理。它的創始人是仲敦·加唯瓊乃。1045年,仲敦從阿里迎來高僧阿底峽,並拜他為師。
阿底峽死後,仲敦於一O五六年倡建熱振寺,以該寺為基礎逐漸形成噶當派。該派的特點是強調戒律,教法以阿底峽的《菩提道燈論》為基礎。到了十五世紀,宗喀巴以該派教義為基礎,創立格魯派。
噶當派
創建於1056年。藏語「噶」指佛語,「當」指教授。通俗說法是用佛的教誨來指導凡人接受佛教道理。噶當派的奠基人,是古格時期從印度迎請過來的著名佛教大師阿底峽,熱振寺是噶當派的主寺。該教派以修習顯宗為主,主張先顯後密。
(2)藏傳苯教的帽子擴展閱讀:
「寧瑪」為古、舊之意。因出家人戴紅色帽子,被稱為紅教。寧瑪派有出家和在家兩種修行制度,出家眾嚴守出家戒律;瑜伽士屬在家居士,從小像出家眾一樣修行,並不剃度出家,稱為「密咒師」,可參加寺廟部分宗教活動。
密法,從來不是 藏傳佛教特有的傳承。密法傳入中原,比傳入藏區早很多,唐朝時期,內地修學密法盛行,已經有部分傳到了日本,現代人稱之為「唐密」,而唐朝時,藏傳佛教還 在萌芽中。
密法,不是藏族人創造的,是佛陀親自傳授給兒子羅睺羅(被稱為「密行第一」),至今也已傳承了2500多年。
網路-西藏佛教四大教派
網路-藏傳佛教
『叄』 苯教的本教分類
苯教大體上可分兩種:原始本教和雍仲本教。 雍仲本教( g.yung drung bon):辛饒彌沃佛在改革原始本教的基礎上融入了新的教法並創建了新的宗教,使本教得以統一。這個新的宗教叫做「雍仲本教」而有別於原始苯教,因為雍仲本教最傳統的法帽「噶爾莫澤傑」(dkar mo rtse rgyal)(譯為「勝尖白帽」)是白色的,因此早期的雍仲本教曾被稱作白帽本教(zhva dkar bon)或白帽聖教(zhva dkar bstan pa)。雍仲本教的教法又分兩種:
古本:源自於辛饒彌沃佛古老的傳承,它嚴格保持著純正的雍仲傳統,有其獨特的大圓滿傳承體系。歐美某些學者認為:古本是一種罕為人知的中亞古老佛教的存在形式。
新本:是雍仲本教後期和印度佛教(主要是和寧瑪派)互相影響和交融而形成的新派傳統,新本的塑像風格和修行方法融入了一些印度佛教的元素。
現存本教主要的家族傳承或寺系傳承如:辛、祝、敘、美烏、芭、瓊等,有的雖然也融合了一些新本教法,但他們著重傳承的還是純凈的古本教法。當然,也有一些本教寺院是把新本和古本混在一起修持的。辛饒彌沃如來創立的雍仲本教與原始的本教的區別還在於:當辛饒彌沃從象雄來蕃地傳教時,他已經有系統的理論和相應的教規,而這時原始本教還不是一個成熟的宗教。辛饒彌沃根據當時人們的心理特點,並沒有直接廢除原始本教,而是善巧地吸收原始本教並對其進行大量改革。比如原始本教中包括藏醫、天文、歷算、地理、占卦、超度、夢兆、招財、招福、石碑銘文、雕刻以及沐浴等儀軌,直到現在仍然被藏地的一些村民以防止來自人和動物的疾病,或者用於帶來日常生活中的利益。以上世間法被雍仲本教列為「因四乘」,辛饒還融入了他自己創立的教法「果四乘」和「無上乘」共為「九乘次第」(下文有詳細介紹)。另外,原始本教中殺牲血祭等劣習遭到了辛饒彌沃佛的反對,他採用糌粑和酥油捏成各種綵線花盤的形式來代替原始本教中要殺生祭祀的動物並取得了成功:叫做「堆」(mdos)或「耶」(yas)。這就朵瑪(gtor ma)和酥油花(butter sculpture)的最初起源。朵瑪和酥油花不僅被本教徒而且被其他藏傳佛教其他教派廣泛用來做供品並成為藏傳佛教的一大特色。雖然殺生祭祀的劣習至今在藏區及其周邊還存在,但這並非辛饒的教理所允許的。因此,辛饒如來的改革不僅減少了當時藏地大量殺生祭祀的劣習,還對西藏後期的文化產生了深遠和有益的影響。
原始本教是一種多神信仰,沒有明確的教主;後來發展到辛饒彌沃佛創立的雍仲本教時期,本教變得系統化並有了一套明確的教規和理論:雍仲本教的大圓滿教主是普賢王如來(藏音:袞德桑波,Kuntuzangpo),本教語教主是辛饒彌沃佛,意教主是古象雄的本教高僧枕巴南喀。本教中心寺院是位於印度境內的吉祥曼日寺(Tashi Menri Monastery)。曼日寺原址位於西藏日喀則地區南木林縣境內,1959年,藏區政局動盪,時任曼日寺堪欽喜饒洛珠被迫將寺院的僧侶遣散,寺內文物包括良美大師的舍利塔等文物被埋藏起來,後經歷了民主改革以及文化大革命,曼日寺寺院被毀壞。1967年,隆多·丹貝尼瑪(Lungtok Tenpai Nyima)和羅朋丹增南達(Tenzin Namdak)在印度北部喜馬偕爾邦多吉(Dolanji)重建了吉祥曼日寺並在此住持。在各方的努力下,我國也於1984年在曼日寺的舊址上恢復重建了曼日寺,當年動亂中被埋藏的文物得以回歸。依照雍仲本教的傳統,曼日寺的大堪布擔任本教的最高精神領袖,現任曼日法王是第三十三任曼日寺堪欽隆多.丹貝尼瑪活佛。
『肆』 苯教對藏傳佛教的影響
外在的儀軌、禮儀等方面有影響,但根本義理是沒有影響的,藏傳佛教依然是釋迦牟尼佛的義理。
其實佛教傳播到世界各地,都會受當地的風俗文化的影響,這是很自然的事。
『伍』 藏傳佛教中紅教,白教,花教,黃教有什麼區別
藏傳佛教紅教、白教、黃教、紅教分別是指寧瑪派、噶舉派、格魯派、薩迦派。四種教派區別如下:
1、寧瑪派(紅教)是藏傳佛教四大傳承之一,相對於以後的其他三大傳承(白教-噶舉派, 花教-薩迦派,黃教-格魯派),它是舊派。由於該派的僧人都戴紅色僧帽,所以也被稱為紅教。寧瑪派是藏傳佛教的重要宗派之一,寧瑪一詞的意思為「古」或「舊」,寧瑪派即古派或舊宗派,是藏傳佛教各教派中歷史最悠久的一個教派。
網路紅教
網路黃教
網路花教
網路白教
『陸』 請簡單地解說下西藏苯教和藏傳佛教的區別
苯教是藏傳佛教里的黑教,是蓮花生大士到西藏之前的原始宗教演變來的,一般人認為他們不是佛教,但是他們自己認為自己是佛教。因為蓮花生大士實際已經收服了這個教派,並傳大圓滿法給他們,所以現在的苯教徒也遵守三法印等佛教基本的內容,其大圓滿法也和紅教的大圓滿法基本一致。所不同的是,苯教還保留著一些過去的生活、修行方式,供奉有屬於自己教派的護法。另外就是還傳承者外圍的一些黑咒,如下雹子咒等。但這不影響其核心教義的含金量。
個人以為:這是一支被佛教同化、提升了的西藏原始宗教團體。
『柒』 西藏宗教苯教和寧瑪派(紅教)之間的聯系以及這兩個宗教的具體行事風格
寧瑪派寧瑪派 (Karmapa)
又稱紅教藏傳佛教各派中歷史最久的一派,形成於公元11世紀。"寧瑪"在藏語中的意思是"古"和"舊",所謂古,是說明它的教理是從公元8世紀時傳下來的,歷史悠久;所謂舊,是說它的一些教義教規是以古時候吐蕃的舊密咒為主。 寧瑪派與西藏本土所固有的宗教——本教有著密切的關系。公元8-9世紀,佛教中的密宗從印度傳入西藏,並保持父子相傳的形式。而本教在西藏民間的影響很大,恰好密宗的神秘性與它非常相似,結果二者逐漸結合起來。這一派別沒有寺院,組織渙散,也沒有系統的教義,更沒有完整的僧伽制度。他們以印派佛教為師,運用該派的經典,建立寺院,開展一些集體活動,最終形成一個教派。這一教派開始時是沒有名字的,直到後來其它一些教派產生,才由於它的特徵而被稱為寧瑪派。又由於該派的僧人都戴紅色的帽子,所以也被稱為紅教。
苯教苯教 西藏最古老的原始巫教,據說起源於象雄(今西藏阿里及其以西地帶), 祖師--興饒美沃切。相信萬物有靈,把宇宙分為神(贊)、人(寧)、魔(勒)三層境界。崇拜的對象包括天、地、日、月、星宿、雷電、冰雹、山川、土石、草木、禽獸等自然物。善慧法日《善說一切宗教源流及教義晶鏡史》中說:「苯教分為三派,篤苯、洽苯、覺苯」。
!!!!!!!!兩個教派其中有些秘法修煉,教義和供奉的神靈有點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