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童裝大全 > 狀元考官帽子製作

狀元考官帽子製作

發布時間:2022-07-29 08:44:30

『壹』 說是清朝官員帽子上的不知道什麼材質哪位大神賜教

清制官帽頂上會有一個裝飾用的頂珠,在造型上,頂珠主要分為兩類:一種是以柱式為主的朝冠頂,另一種是圓球狀的吉服頂,按照品級不同有材質的區別,一品:紅寶石,二品:珊瑚,三品:藍寶石及藍色明玻璃,四品:青金石及藍色涅玻璃,五品:水晶及白色明玻璃,六品:硨磲及白色涅玻璃,七品:素金頂,八品:起花金頂,九品:鏤花金頂,沒綠的,其他就剩下插孔雀翎的翎管,那個有翡翠的,可是那個是長管型,沒圓的;

『貳』 中國古代帽子及官位等級劃分

1、在清代時,官帽珠子各種顏色代表不同的級別:正、從一品官的官服,文官前後均綉鶴,武官前後均綉麒麟。麒麟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一種動物,其形狀如鹿,頭上長有獨角,全身遍生鱗甲,尾似牛,古人拿它象徵祥瑞。帽頂,唐宋明的官帽上對稱的兩支就叫翅。舉例清朝: 1.一品:180兩 紅寶石帽頂 綉仙鶴 2.從一品:正俸81兩 加支524兩 紅寶石頂 綉麒麟 如: 將軍 提督 2.二品
2、最早的紗帽並非全是黑色,晉朝時的高筒紗帽,貴族們是用白紗製作,品職低下的官員才用烏紗帽黑紗。到了明朝,朝廷官員才全部都戴烏紗帽。據史載,洪武三年(1370年),明政府規定:凡文武官員入朝,都要戴烏紗帽,穿圓領衫。今天舞台上的傳統戲劇,尤其是京戲,演員們穿的多是明裝,通過看戲我們可以見到明朝官員們戴烏紗帽的樣子。
烏紗帽起初是用藤編織,以草莖為里,紗為表,再塗上漆。後來官員用烏紗帽時,由於紗經過塗漆後堅固而又輕便,於是去掉藤里不用,又在紗帽上"平施兩腳,以鐵為之",也就是帽子兩側伸出兩只帽翅,這兩只帽翅從宋初開始逐漸加上,目的是防止官員們上朝站班時互相交頭接耳。如果交頭接耳,兩只帽翅相觸,很可能會把帽子碰掉,皇帝就很容易發現。
3、帽子,人稱"烏紗帽"。到了南北朝宋明帝時,這種帽子又在民間流傳開來。於是,"烏紗帽"便成為民間百姓常戴的一種便帽。
明代開國皇帝朱洪武定都南京後,於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作出決定:凡文武百官上朝辦公時,一律要戴烏紗帽、穿圓領衫、束腰帶。另外,取得功名而未授官職的狀元、進士等,也可戴烏紗帽。從此,"烏紗帽"遂成為官員的一種特有標志。由此看來,"烏紗帽"作為官帽,距今也僅有600多年的歷史。
可是到了清代,"烏紗帽"又被換成"紅纓帽",烏紗帽便不再作為官員的標志。但時至今日,人們仍舊習慣地將"烏紗帽"作為官員的標志。如"丟官",依然被說成"丟掉烏紗帽"。
東晉成帝咸和九年時,成帝讓在宮廷中做事的官員戴一種黑紗製成的帽子,叫"烏紗帽"。
後來,南朝宋明帝時,有一位叫王休仁的,創制了一種用黑紗抽邊扎邊的帽子,亦稱做"烏紗帽"。這種帽子很快在民間流行起來。無論是官員還是百姓,無論貧富,都戴這種式樣的帽子,只不過顏色不同而已。當時,帽子的形狀也不固定,有的捲成荷葉形,有的像高高的屋宇,有的還伸出兩個黑紗"耳朵"。據《中華古今注》記載,唐武德九年(626年),唐太宗李世民下詔書說:"自古以來,天子服烏紗帽,百官士庶皆同服之。"這說明唐朝時候,烏紗帽仍然是作為"常服"的帽子。
烏紗帽成為官員專用的帽子並作為官員的代稱,則是在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太祖朱元璋規定:"凡常朝視事,以烏紗帽、團領衫、束帶為公服。"從此,烏紗帽成為只有當官的才能戴的帽子,平民百姓就不能問津了。

『叄』 古代狀元郎的衣服是以什麼顏色基多什麼樣的款式還有帽子是怎樣

帽子是雙翅烏紗帽, 朝服為大紅羅袍一件,大紅羅裙一條, 大紅羅蔽膝一條 。袍、裙、蔽膝共用大紅線羅五丈八尺,黑青線羅一丈二尺,紅生絹九尺,青蘇絹五尺,連中單、共用白紅絲線三錢五分。

『肆』 中國古代的狀元帽為什麼沒有時興起來

根本原因是因為冠服制度的消亡。

「中國有禮義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華、夏一也。」這里的服章之美就是指中國特有的冠服制度。冠服制度遵循禮制,其中的核心精神是「分等級,定尊卑」,「非其人不得服其服」。科舉作為古代王朝的人才選拔制度,也有一套明確的禮制。狀元作為其中重要角色,自然有一套特定的冠服。以明朝的冠服制度為例,成為狀元後,會有進士巾服、朝服和常服三種,分別用於不同場合。

進士巾服由國子監提供,殿試之後獲得進士後領取,在傳臚日穿上,准備參加上表謝恩和祭拜孔子的禮儀,待整個禮儀結束後,需要還給國子監。狀元本身也是進士,不過是進士的第一名,因此進士巾服跟其他人沒有太大區別,不同點就是帽子不一樣,帽子上會有簪花,如下圖所示。

我們可以看出,在科舉時代,狀元衣冠只適用於特定場合,日常生活中是見不到的,限制極為嚴格,並不具備普及性。而隨著冠服制度的整體消亡,作為其中一部分的狀元冠服也就跟著消失了。

『伍』 文官頭戴烏紗帽成為做官的標志從哪本書開始

烏紗帽,古代官吏戴的一種帽子。

烏紗帽原是民間常見的一種便帽。

1.官員頭戴烏紗帽起源於東晉。東晉成帝時(公元334年),皇帝讓在宮廷中做事的官員戴一種用黑紗製成的帽子,叫「烏紗帽」。後來到南朝劉宋時,有一位宗室叫劉休仁的創制了一種用黑紗抽邊扎帽邊的帽子,也叫「烏紗帽」。由於材料便宜、製作簡單、式樣大方,這種帽子很快在民間流行,於是無論官民、不管貧富,都戴這種式樣的帽子,只不過顏色不同而己。

2.烏紗帽作為正式官服的一個組成部分,卻始於隋朝,興盛於唐朝,到宋朝時加上了「雙翅」。據《通典》載:「隋文帝(楊堅)開皇初,嘗著烏紗帽,自朝貴以下至於冗吏,通著入朝。」當時,天子百官士庶都戴烏紗。
據《中華古今注》載,唐朝武德九年(626年),唐太宗李世民曾下過詔書說:「自今以後,天子服烏紗帽,百宮士庶皆同服之」。這說明烏紗帽仍然是作為「常服」用的一種帽子。唐代白居易《感舊紗帽》詩中寫道:「昔君烏紗帽,贈我白頭翁。」這說的是烏紗帽可以當作饋贈朋友的禮品。白居易《同諸客嘲雪中馬上妓》一詩中還描寫到一位「銀篦穩篸烏羅帽,花襜宜乘叱撥駒」的歌妓,說明烏紗帽還可以戴在歌妓的頭上。
宋太祖趙匡胤登基後,為防止議事時朝臣交頭接耳,下詔書改變烏紗帽的樣式:在烏紗帽的兩邊各加一個翅,並在烏紗帽上裝飾不同的花紋,以區別官位的高低。這樣只要腦袋一動,軟翅就顫動,皇上居高臨下,看得清清楚楚。不過,宋代烏紗帽仍然是民間比較普通的便帽。

宋朝烏紗帽

3.明朝以後,烏紗帽才正式成為做官為宦的代名詞。據《明史·輿服志》載:「洪武三年定,凡常朝視事,以烏紗帽、團領衫、束帶為公服。」另外,取得功名而未授官職的狀元、進士等,也可戴烏紗帽,從此烏紗帽就成為官員特有的標志性服飾。清代剃發易服後烏紗帽被頂戴所取代,但烏紗帽的稱呼沿用下來。

『陸』 古代狀元帽子兩側叫什麼

唐朝科舉第一名稱為狀元,狀元會頭戴狀元帽、身披紅掛彩、敲鼓鳴金、騎馬遊街、前呼後擁。狀元帽由中間的帽牆、上邊的帽頂、與兩側的帽翅組成的。

『柒』 狀元冠官冒上色怎樣

狀元官帽子上色就不是狀元官了,那是特點的標准。當然,去當地的大超市買一盒染膏,然後把頭發都梳到前面,然後用裡面帶的梳子蘸著染膏一點點梳勻也可以上色的。。

『捌』 戲曲烏紗帽的製作過程

烏紗帽原來只是民間常戴的一種便帽,定為「官帽」則始於明朝洪武年間。
早在東晉成帝時,凡在都城建康(南京)宮中做事的人,都戴一種用黑紗做的
帽子,人稱「烏紗帽」。到了南北朝宋明帝時,這種帽子又在民間流傳開來。於是,「烏紗帽」便成為民間百姓常戴的一種便帽。

明代開國皇帝朱洪武定都南京後,於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作出決定:凡文武百官上朝辦公時,一律要戴烏紗帽、穿圓領衫、束腰帶。另外,取得功名而未授官職的狀元、進士等,也可戴烏紗帽。從此,「烏紗帽」遂成為官員的一種特有標志。由此看來,「烏紗帽」作為官帽,距今也僅有600多年的歷史。
可是到了清代,「烏紗帽」又被換成「紅纓帽」,烏紗帽便不再作為官員的標志。但時至今日,人們仍舊習慣地將「烏紗帽」作為官員的標志。如「丟官」,依然被說成「丟掉烏紗帽」。
東晉成帝咸和九年時,成帝讓在宮廷中做事的官員戴一種黑紗製成的帽子,叫「烏紗帽」。
參考資料:http://ke..com/link?url=-y8xvQu9lM6ZI2i5wTHB23a

『玖』 烏紗帽是古代官宦職位,它是什麼時候朝代開始象徵官位的

烏紗帽最初起源於民間,到了隋朝被採用為正式的官服,正式開始象徵官位則是在明朝洪武年間。

烏紗帽正式的開始象徵官位,是在明朝剛建立的洪武年間,當時朱元璋下了聖旨:平民百姓不準戴烏紗帽,文武百官平時辦公和上朝的時候一律要戴烏紗帽,並且還要佩腰帶、穿圓領的官服,歷屆科考取得功名的狀元、探花和進士也能戴烏紗帽。從此後烏紗帽成了官員的象徵,把當官的和老百姓明明白白分開了,隨著歷史的推進,烏紗帽也融入了我國的文化,老百姓都把丟官的人說成是丟了烏紗帽。

『拾』 古代官員的帽子為什麼稱為「烏紗帽」

據說來自南朝劉宋王休仁的點子。王休仁創制烏紗帽,並沒有什麼了不得的原因,純粹是趕時髦,想做頂和別人不一樣的帽子來戴戴。他將一塊黑色的紗布,四邊抽紮起,中國第一頂烏紗帽於焉誕生。

王休仁戴著自製的小帽在街上走的時候,果引起人們的興趣與討論。由於材料便宜,製作簡單,式樣大方,所以後來有不少人仿製著戴。隋朝的楊堅,也是這種烏紗小帽的愛用者。不過因為楊堅是個皇帝,戴起來意義不同,上行下效的結果,朝廷、民間頓時「黑成一片」,萬頭鑽動,有如黑海。

明朝時候,烏紗帽的命運有了關鍵性突破。由於官員們特別愛戴烏紗帽,朝廷遂正式將它列為王公百官上朝及處理公務的必要配備。並對規范其製作的樣子為:以藤絲或麻編成帽胎,塗上漆後,外裹黑紗。呈前高後低式,兩側各插一翅。

烏紗帽成為官帽之後,老百姓自然不能再戴了。

烏紗帽是古代帽的一種。早期中國,並沒有「帽」這樣的稱呼,《儀禮》稱「帽」為「頭衣」或「元服」。(元,首也)至於「烏紗帽」一稱,則在隋唐時出現,《通典》有雲:「隋文帝(楊堅)開皇初,嘗著烏紗帽,自朝貴以下至於冗吏,通著入朝。」(楊堅酷愛烏紗帽,由此得證)

王休仁,究竟是不是烏紗帽的原創者呢?好長一段時間,他的確獨領風騷。但上世紀七○年代馬王堆漢墓開挖後,他便退居老二了!原因是考古人員居然在馬王堆三號墓,找到一頂狀似泳帽的烏紗帽

烏紗帽始於南京

烏紗帽原來只是民間常戴的一種便帽,定為「官帽」則始於明朝洪武年間。
早在東晉成帝時,凡在都城建康(南京)宮中做事的人,都戴一種用黑紗做的帽子,人稱「烏紗帽」。到了南北朝宋明帝時,這種帽子又在民間流傳開來。於是,「烏紗帽」便成為民間百姓常戴的一種便帽。
明代開國皇帝朱洪武定都南京後,於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作出決定:凡文武百官上朝辦公時,一律要戴烏紗帽、穿圓領衫、束腰帶。另外,取得功名而未授官職的狀元、進士等,也可戴烏紗帽。從此,「烏紗帽」遂成為官員的一種特有標志。由此看來,「烏紗帽」作為官帽,距今也僅有600多年的歷史。
可是到了清代,「烏紗帽」又被換成「紅纓帽」,烏紗帽便不再作為官員的標志。但時至今日,人們仍舊習慣地將「烏紗帽」作為官員的標志。如「丟官」,依然被說成「丟掉烏紗帽」。

與狀元考官帽子製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童裝加盟店費用是多少 瀏覽:917
西安童裝哪裡有批發 瀏覽:576
v領中長款針織衫多少錢 瀏覽:44
超輕薄羽絨服哪個牌子 瀏覽:562
怎樣編織開衫的帽子 瀏覽:632
黃軒完美關系襯衫品牌 瀏覽:631
edinburgh圍巾多少錢一塊 瀏覽:215
賣童裝怎麼發朋友圈呀 瀏覽:123
怎樣洗去帽子的油漬 瀏覽:78
老年人的帽子的帽身怎樣鉤視頻 瀏覽:109
小冬裙搭配怎樣的外套好看圖片 瀏覽:524
裙子晴博士布類 瀏覽:497
織小孩子的衣多少針 瀏覽:875
銀色棉服搭配什麼褲子 瀏覽:717
旗袍熱舞 瀏覽:429
金華工商城哪裡有羽絨服翻新 瀏覽:102
粉色的鞋衣服搭配什麼褲子好看嗎 瀏覽:784
洛詩琳女裝如何 瀏覽:903
江陰哪裡有批發手套 瀏覽:211
褲子口袋的好處 瀏覽: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