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幼兒園教案小班手工活動折紙「娃娃戴帽」
目標: 培養孩子觀察比較物體數量多少的能力,激發孩子探索科學的慾望。 准備: 氣球、紙杯、塑料杯、熱水、彩筆、線。 玩法: 1、親子給氣球吹氣並用線綁好,孩子用彩筆在氣球上畫上眼睛、嘴等 2、孩子說說氣球的顏色、分別數數每種各有幾個。 3、請孩子試著把杯子倒扣在氣球上看能否戴住。 4、家長將熱水倒入杯中過二十秒後再把杯中水倒出來,立即將杯口緊密倒扣在氣球上,片刻後輕輕把杯子舉起,孩子觀察並說出結果。(帽子戴住啦) 5、家長引導孩子比較不同顏色氣球的個數,氣球與帽子的個數的多少。
② 替氣球娃娃戴帽子的秘密怎麼寫結果
秘密和結果,這個就是他們兩個人之間的秘密,因為這個都是別人不知道的,所以這個也可以發揮自己的想像力,然後想像一下他們倆個人之間的一些美好事情,然後童年的幻想本身就是我們非常想得很呢,非常的單純,所以這個也能夠看出他們單純又美好。
③ 課文《蘇珊的帽子》教學反思
教學時,我緊緊抓住課文的關鍵自然段、重點詞句,引領學生細細品味,體會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以下是我給大家整理的課文《蘇珊的帽子》教學反思,喜歡的過來一起分享吧。
「同學們,讀了課文,你們知道海倫老師為什麼要叫同學們戴帽子嗎?」
一石投起千層浪,我的話音一落,同學們爭先恐後地把手舉得高高的。
「因為蘇珊接受化療,頭發都掉光了,戴了帽子。」
「因為老師怕同學們笑話蘇珊!」
「蘇珊戴了帽子,又怕同學們好奇地看著她,追問她,老師怕蘇珊感到難堪,所以讓同學們都帶上奇形怪狀的帽子,這樣,就沒有人會特別注意蘇珊了!」……
我對同學們的想法表示贊同。這時,班上的少賢同學卻站起來發表反對意見:「姚老師,我認為海倫老師的做法不好!」他這話一說,釗欣同學馬上附和道:「是啊,如果是夏天,戴帽子太熱了,怎麼辦?」
我沒料到,學生冒出這樣的想法,一時不知如何引導,只好暫時順著他們的思路繼續著:「那麼,你們替海倫老師想一想:還有什麼更好的辦法?」
「全班同學都剃光頭吧,就跟蘇珊一個樣了!」曉寧一說,全班鬨堂大笑。
王兵更乾脆了:「蘇珊可以戴上假發,不就不用戴帽子了嘛,蘇珊老師真是很笨啊!」
「蘇珊也可以等頭發長出來了再來上課呀,那也不用戴頭發了。」
「海倫老師何不直接把蘇珊的病情告訴同學們,引起大家對蘇珊的同情和關心。」
……
孩子們的「思維焦點」集中在蘇珊戴不戴帽子的問題上。我意識到自己被學生牽著鼻子走了,偏離了我設計的授課意圖:使孩子們通過學習這一篇課文後,懂得尊重、平等、關愛他人,保護別人的自尊。但是,孩子們有強烈的個性化思維,他們的想法總是異彩紛呈,令你措手不及。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我們力求為孩子們營造開放、寬松的心理環境,引導他們以獨特的視角表達自己獨特的觀點。但是,開放並不等於放任自由,作為組織者和參與者的教師,更應考慮什麼樣的開放才是有價值的開放,什麼樣的引導才能讓學生的.思維向更高、更廣的層面發展。正如葉瀾教授在一次講座上提到的:「中國的教育有中國的國情,完全以西方式的「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我們『耗不起』」。因此,「從善如流」也要因時因地因人而異。當教師意識到學生的思維不願走進我們「預設的圈套」時,要如何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策略,如何發揮自己的教學機智和調控能力,使學生走上更開闊的思維空間呢?因此,在肯定孩子們思維的同時,我也在思索著如何引導學生更深地領悟文章的意涵。也可以說,是孩子們啟發了我,我靈機一動,拋出一個問題:「同學們真聰明,替海倫老師想出了這么多的辦法!但是你們想一想,蘇珊現在最需要的是什麼呢?」
課堂暫時恢復平靜,同學們在思索著……
「不幸降落到蘇珊身上。當她重回學校之前,最害怕的已不是「病魔」,而是作為人的「尊嚴」吧!」素有「小博士」之稱的曉寧同學首先發表他的高見。
「小精靈」詩雅也若有所思地說:「我覺得蘇珊同學最需要的是同學們平等的關懷,她不需要同情和憐憫!」
我對這兩位同學的發言給予充分的肯定:「是啊,蘇珊雖然只是一個一年級的孩子,但她也是一個有著自己生命價值的獨特的人啊!」
「如果同學們刻意去關心問候蘇珊,蘇珊反而會感到難過,不開心!」
「最精心的呵護,不是言語的安慰,不是伸手相助,而是讓蘇珊感到自在,感到舒服,感到被尊重。」
「哦,我明白了,海倫老師這樣做就是要讓蘇珊同學感到自己和別的同學沒什麼兩樣,自由自在地和大家一起玩,一起學習!」
不知不覺,在我的課堂上,一場「呵護蘇珊稚嫩心靈」的細雨下起來了。我體味到了「教育的藝術」,體味到了「教師的機智」。我突然知道:原來,愛,可以這樣偉大,原來,教師可以這么偉大!……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過:「教育藝術的本質不在於傳授的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和鼓舞。」真正的教育者,他的教育應該閃爍著一種智慧的光芒。
在「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的呼聲下,有的老師以為課堂陣地不讓學生「佔主場、唱主角」就會違背新課程理念。於是課堂上常常出現「有效引導缺失」,學生信馬由韁的局面,其實,為了學生的發展能「更上一層樓」,教師的有效引導是十分必要的。給學生充分的自由空間和老師有效地把握課堂是一個「雙重並舉」的過程。課堂像一個蘊藏著無數奇珍異寶的寶藏,新型的教師應善於帶領學生去探險覓寶。那打開寶藏的鑰匙,應懸在不近不遠的地方,讓學生時時踮起腳,仰起頭,伸長手,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去征服它,摘取它。惟有師生不斷的互相挑戰,才有充滿活力的新型課堂。在新型課堂中,沒有「惟老師中心論」,也沒有「惟學生中心論」,而是教與學過程中的相輔相成、相生相長的「學習共同體。」
小學語文第六冊的課文《蘇珊的帽子》記敘了發生在孩子們中間的一件感人的故事:蘇珊因為做化療,失去一頭美麗的金發,班上的老師得知後,安排全班同學戴著帽子來上學,從而避免了尷尬局面,在不自覺中使蘇珊樹立了自信。通過學習使孩子懂得尊重別人,學會與人友好相處。課文同時也贊美了這位老師關心、愛護學生,細心呵護學生的好品質。
在教學這篇課文前,我反復讀著這個故事,讓我懂得了與需要幫助的人共渡難關,卻不使被助人的自尊受傷,是一種「春風化雨了無痕」的崇高境界。教學這篇課文時,我努力使自己首先達到了這樣一種境界,然後又引領全班同學共同達到了這種境界。這種境界就是建立在平等基礎上的友愛,構建的融洽與和諧。我想,這就是教學所特有的魅力。
教學時,我緊緊抓住課文的關鍵自然段、重點詞句,引領學生細細品味,體會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因為閱讀的過程是學生潛心讀書、獲得個人體驗和獨特感受的過程。整節課的設計,我淡化段落教學,而強調對課文主要內容的把握,以讀為主,強調整體教學,沒有支離破碎的分析。使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體現了學生與文本對話。新課標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課堂上,我充分調動學生的情感體驗,誘發學生的情感,運用教學語言營造濃濃的愛心氛圍,在這樣的情景中,學生感動了,身心融入這樣的情景中。
我們知道,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教學中,我抓住「蘇珊先前為什麼要戴帽子?後來為什麼常常忘記自己還戴著一頂帽子?」這個牽引全文的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讀文探究,讓學生與文本「對話」。雖然感悟到的可能是零散的,但卻是值得珍視的!我在珍視學生獨特感受的同時,通過有效的「評」與恰當的「導」來幫助學生感知蘇珊雖然不幸,但因有慈母般老師的真誠愛護,蘇珊是幸福的孩子!學生在教師層層點撥下,在賞讀品析中深深悟出真情。
授完這篇課文的同時讓我深深認識到: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 在「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的呼聲下,我們不要以為課堂陣地不讓學生「佔主場、唱主角」就會違背新課程理念。我們的課堂上之所以常常出現「缺乏有效引導」,學生信馬由韁的局面,就是因為缺乏了「有效的引導」。其實,為了學生的發展能「更上一層樓」,教師的有效引導是十分必要的。給學生充分的自由空間和老師有效地把握課堂是一個「雙重並舉」的過程。課堂像一個無窮的寶藏,新型的教師應善於帶領學生去探險尋寶。那打開寶藏的鑰匙,應懸在不近不遠的地方,讓學生時時踮起腳,仰起頭,伸長手,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去征服它,摘取它。惟有師生不斷的互相挑戰,才有充滿活力的新型課堂。在新型課堂中,沒有「惟老師中心論」,也沒有「惟學生中心論」,而是教與學過程中的相輔相成、相生相長的「學習共同體。」
④ 幼兒園小班游戲《送瓶寶寶回家》 周活動反思
這是一節小班的教學活動,為時二十分鍾左右,在教學中能夠圍繞著動物的特徵來跟上,在教學過程中小朋友能跟著老師簡單模仿和表現大象、長頸鹿和獅子的外形特徵和動作;也讓小朋友知道了動物的家是在森林裡居住的。小朋友樂於參與集體游戲,特別是學動物走路時。
⑤ 聽看游戲活動簡析小班
小班游戲活動反思一:活動反思:小班數學活動《有趣的圖形游戲》
本次活動內容難易適中,貼近孩子們的生活,小朋友參與度高,課堂氣氛活躍。
整個活動過程都是以游戲貫穿的,一開始我創設情境導入「圖形王國」,引導幼兒說說哪些是我們學過的圖形,生活中又有什麼東西與這些圖形相似,孩子們發言積極,大膽地回答老師所提的問題。接著,我通過帶幼兒玩「小孩、小孩真愛玩」的游戲,讓幼兒進一步加強對圓形和方形的認識和辨別,孩子在游戲過程中玩得很開心,並輕松地掌握了「辨別圓形和方形」這一知識點。其次,通過「圖形娃娃找朋友」的游戲,將課堂中的知識遷移到生活中,進行辨認圓形、方形的圖形及與圓形、方形圖形相似的物品。通過前一個游戲的鋪墊,大部分孩子們在這環節都能快速地找准與圓形、方形的圖形相似的物品。雖然,整個活動大部分孩子掌握了所學內容,但班上還是有個別能力較弱的幼兒掌握不好。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還應注重關注班上個體差異的現象,採取多種分組搭配的形式,爭取把能力強弱的現象拉平。除此之外,我還應注意教學中細節的開展。
科學教育應該滲透於一日生活的全部教育之中。生活中到處都有數學,生活中也經常蘊含著數學教育的因素,所以,要多利用平時的各種機會將教育活動和幼兒的生活緊密的聯系起來。
小班游戲活動反思二:小班游戲活動設計與反思《小小瓶子真好玩》(1412字)
【設計背景】
小班幼兒探索欲強,在日常生活中總是對各種事物充滿好奇,喜歡動動這個玩玩那個。根據孩子的這些特點,設計這個活動,引導、啟發孩子的探索慾望,讓孩子們自己動手操作探索,在這樣具體的操作過程中去感受、獲得知識經驗,既讓孩子享受了過程、獲得了快樂,又能培養他們探索的興趣、習慣和能力。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快樂的參與活動,感受玩瓶子的樂趣,體驗與小夥伴一起操作的快樂,培養幼兒的合作意識。
2、引導幼兒在活動中主動探索,發現瓶子的各種玩法,親自動手嘗試,促進幼兒動作的發展。
3、啟發幼兒自己說說操作的過程,講述自己的想法和經驗。
【活動准備】
1、各種清洗干凈的瓶子;
2、與活動內容相關的課件;
3、塑料地毯拼擺成拱形,供幼兒席地坐;
4、豆子、繩子若干;
5、錄音機,磁帶。
【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
組織好幼兒,引出課題,激發幼兒對活動的興趣。
(1)師:小朋友,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一位好朋友,它一會兒想和小朋友一起做游戲呢!你們想不想看看它是誰?(激發幼兒的好奇心,讓幼兒對活動充滿興趣。)好,那就快把好朋友請出來吧!(2)師:(操作課件,讓幼兒看到可愛的小瓶子)小朋友們瞧,今天來的好朋友是誰呀?噢,原來是可愛的「瓶子公主」!瓶子公主要和小朋友打招呼了。(繼續操作課件,讓瓶子公主與幼兒交流。)瓶子公主帶來了好多小瓶子,可是小瓶子很調皮,東倒西歪的,請幼兒給它們排好隊,把它們放好,並幫他們找到合適的帽子(瓶子蓋)戴上。 a.分組進行操作(用小手把瓶子放好,給瓶子擰上瓶蓋),鍛煉幼兒的操作能力。 b.引導同伴間互相幫助,還可進行組與組間的相互合作。
c.集中小結:小朋友多能幹呀,可愛的小瓶子都排好隊並找到了合適的帽子,它們可高興啦,它們想邀請小朋友一起走游戲,你們願意嗎?好,待會兒別忘了告訴大家,你和可愛的小瓶子玩了哪些好玩的游戲。
(二)展開部分
引導孩子和可愛的小瓶子一起玩,並嘗試用短語表述操作體驗。
1、分三組進行操作,鼓勵孩子(如滾,搭,排等)想出不同的玩法;
2、啟發幼兒用提供的材料製作不同的瓶子玩具。如:把豆子裝進瓶子製成小樂器;用小繩子系在瓶口拖著玩,教師根據孩子的操作情況,予以相應指導。
3.集中幼兒,師:「誰來說說,你和可愛的小瓶子是怎麼玩的」。
請幼兒總結自己的操作過程,講講自己獲得經驗。
(三)結束部分
請幼兒在音樂聲中帶自己製作的瓶子玩具一起走出教室做游戲。
【活動反思】
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及發展水平的不同,「可愛的小瓶子」的游戲還可設計以下活動,如:
1、瓶寶寶編上號,可以認識阿拉伯數字,進行倒數,順數和相鄰數等知識的掌握。
2、根據瓶子的大小、形狀進行分類。
3、 高矮排序:瓶寶寶要去做早操了,矮的在前面,高在後面,請你來排排隊。
4、點數,知道總數。瓶寶寶排好了隊,讓我們數數共有多少人呢?等等。
5、日常生活中應注意材料的投放。
孩子在日常生活及游戲過程中,很喜歡動手操作周圍的物品,教師要根據這一特點,並結合主題,對孩子的活動區域進行操作材料的投放。
6、對於孩子提出的問題要正確講解,使用淺顯易懂的語言讓孩子明白。
從小班孩子的年齡特點來看,雖然他們的無意記憶占優勢、邏輯思維能力缺乏,但他們的求知慾、想像力和創造力卻非常強。所以,小班孩子提出的問題以及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科學現象,教師都應給予正確的回答和引導。但是,給小班孩子講解應注意措辭,教師要將規范、抽象的概念通俗化,並以小班幼兒能理解的詞語來解答分析。
小班游戲活動反思三:小班《拔蘿卜》游戲活動反思(910字)
活動目標:
1、熟悉歌曲《拔蘿卜》的旋律和內容,初步學習合拍地做拔蘿卜的動作。
2、藉助桌面教具和操作和游戲活動,了解歌曲中的角色,學習創編角色表演動作。
3、樂意接納同伴的創編動作,在與大家共同活動中初步感受到人多力量大。
活動准備:
1、幼兒聽過《拔蘿卜》的故事。
2、幼兒用書,教學掛圖,和桌面教具。
3、桌面磁帶,錄音機。
活動過程 :
1、教師引導幼兒回憶已有經驗。
——教師出示教學掛圖《拔蘿卜》或桌面教具,引導幼兒說出故事的名稱和角色。
教師:這是誰種的蘿卜?
2、幼兒邊看教學掛圖或演示教具邊欣賞歌曲,熟悉歌曲的內容和旋律。
——教師:老公公種蘿卜,蘿卜長大了,老公公去拔蘿卜。
——教師引導幼兒邊聽音樂邊觀看教學掛圖,或看教師用桌面教具表演老公公拔蘿卜。
教師:老公公拔不動蘿卜,找誰幫忙啊?(啟發幼兒說出:老婆婆來幫忙拔蘿卜)。
——教師引導幼兒邊聽音樂邊觀看教學掛圖,或教師用桌面教具表演老公公招呼老婆婆幫忙拔蘿卜。
——教師啟發幼兒說出幫助老公公拔蘿卜的其他角色,並依次指教學掛圖或操作桌面教具來表演歌曲。
3、教師引導幼兒動作參與欣賞歌曲《拔蘿卜》
——教師引導幼兒創編老公公拔蘿卜的動作。
教師:老公公是怎麼拔蘿卜的?我們一起來學學。
教師鼓勵幼兒接納同伴的動作,師幼共同確定一種動作,教師唱第一段歌曲,幼兒集體在座位上徒手練習有節奏地做拔蘿卜的動作。
——教師引導幼兒合拍地做拔蘿卜的動作,並欣賞歌曲中其他角色拔蘿卜的段落。
——教師引導幼兒用動作參與欣賞歌曲,教師引導幼兒做動作時要用力,提醒幼兒控制身體動作的幅度,不影響旁邊的同伴。
4、請幼兒分角色表演歌曲。
——教師扮演老公公,請一幼兒坐在中間的椅子上扮演蘿卜,其他幼兒自由選擇自己喜歡的角色。
——教師指導幼兒按角色分組坐,幫助幼兒明確自己的角色,講解表演的程序。
教師:我是誰啊?你們是誰啊?(教師引導幼兒說出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的名稱)我們一起拔蘿卜,喊到誰,誰就要上來幫忙拔蘿卜,蘿卜什麼時候被拔起來的?(引導幼兒說出所有的人都上去了才能拔起蘿卜)。
——游戲開始,教師播放音樂,身體隨音樂搖動,以提示幼兒做動作的節奏,最後,扮蘿卜的幼兒站起來表示蘿卜被拔起來了。讓幼兒感受人多力量大。
小班游戲活動反思四:小班游戲《吹泡泡游戲》活動反思(1062字)
上個星期,孩子們來得比較少,我的教學很輕松,然後各種想嘗試的念頭就在心裡萌發。做完操,因為四個小班擠在一起走樓梯不安全,也因為我們是小四班,輪到最後一個走,在等待的時候,我問孩子,想不想做個吹泡泡的游戲,孩子們說想。我告訴孩子吹泡泡的游戲需要先把四路中隊變成一個圓圈,孩子們認真聽著。我先帶著第一隊開始繞行走,在阿姨的幫助下,第二隊的排頭緊緊跟上,第三隊、第四對,很快,我和第四對最後一個孩子接上,孩子們興奮又驚喜地發現:隊伍變成了一個圓圈。
我請孩子們放下拉前面小朋友衣服的手,並面向圓心站好,孩子們很快完成了老師的口令,然後我請孩子們伸出手,和自己旁邊的兩個小朋友拉手,孩子們也完成得很好。接著,我們就開始做吹泡泡的游戲,我說泡泡變小了,孩子們就興奮地朝圓心走,縮小圓圈,我說泡泡變大了,孩子們就往後退著走,擴大圓圈,我說泡泡破掉了,孩子們就再原地蹲下,我說吹泡泡了,孩子們就隨著我的「吹泡泡」,慢慢站起來,孩子們快樂極了,一遍游戲之後,發現前面一個班級正好差不多走完樓梯,我於是告訴孩子,以後我會經常帶孩子做這個游戲,孩子們期待著。
但是這個圓圈走回去是不行的,我們於是又完成了一個難度挺高的合作動作,將圓圈變成了長長隊伍,並且放下互相拉著的手,趕緊找好前面一個小朋友拉好衣服。孩子們完成得非常好。我們高興著和太陽說再見,和雲朵說再見,這會的孩子就特別快樂和愉悅。
有了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孩子們每每做完操要等待時,總會提醒我,張老師,我們要做個吹泡泡的游戲。看孩子們對游戲那樣喜歡,我何嘗不是一種教學的快樂體驗呢,我又和孩子們做起來。並且由吹泡泡變成了大皮球,孩子很會想說可以變成氣球等,我覺得孩子已經真正喜歡上了這個游戲。
這個星期輪到我周二和周四帶班,本來以為孩子們已經忘記了這樣的游戲相約,不過孩子們在做完操馬上提醒我,張老師,我們做個游戲吧。我故意說:什麼游戲,我忘了。孩子們便提醒我:先要走成一個圓圈,然後變大變小,很好玩的。看孩子們都記得這樣清楚,我馬上和孩子們一起回憶,並且告訴他們每次做游戲,都要進步一點點,這一次,我們要更有秩序地走圓圈,而且圓圈變大變小時,不能隨便趴在地上,孩子答應了。於是,我又和孩子們做起游戲來,等待的五分鍾,我們找到了最快樂的瞬間。也看到上個星期沒有來的孩子,也都掌握了游戲的方法,大膽地玩起游戲來。
在以前帶領小班時候,總是在隊伍變化上覺得很困難,尤其是變成圓圈,但是這一次,我覺得特別容易,不是我強調了規則,而是我找到了和孩子的心靈契合點,有時幸福是不需要很多規則就能獲得的。
小班游戲活動反思五:幼兒小班《豆豆水果店》游戲活動反思(980字)
在進行《好吃的水果》主題活動時,隨著主題的深入,《豆豆水果店》開張啦!有了前幾次「超市」游戲的買賣經驗,我在示範游戲的時候就准備簡便些讓孩子們有更多游戲的時間。
我當了水果店的營業員,請文傑小朋友當顧客。我招呼道:「歡迎光臨!你想買點什麼?」文傑說道:「你好!我想買香蕉。」於是我拿起一隻香蕉給了文傑,並說道:「1元錢。」文傑將錢給了我。互相道完「再見!」正准備離開時,我忙叫住「好了,把香蕉還回來吧。」於是順理成章地另外請兩個孩子,一個當顧客,一個當營業員,也像剛剛我們那樣進行游戲。介紹玩新游戲後,其他游戲也開出來了。點心店、理發店、娃娃家、計程車等等游戲都在有條不紊地進行著。作為這次的新游戲,我來到「水果店」這里,觀察孩子們的游戲情況。只見慧慧小朋友賣完了蘋果,走了一段後,又把蘋果還了回來。這時我感到非常的納悶,問道:「慧慧,蘋果怎麼還回來了呀?你可以帶著蘋果去娃娃家做客啊?」慧慧理直氣壯地說道:「你剛剛玩游戲的時候,不是也叫文傑他們買完了東西還回來的嗎?」聽了她的話,我頓時無語,「是啊,剛剛我也是這么做的呀!」
進行完這次游戲後,我深入的進行了反省:游戲是真的,還是假的?我想這個答案,對我們成人來說無庸置疑:游戲,當然是假的,是為了玩玩而已的。可是對幼兒來說,答案卻並不是這樣的,他們會認真地對待每一次的游戲角色,游戲對他們來說就是「真」的。在玩角色游戲中我們也會經常看到一個媽媽有模有樣地抱著寶寶在哄寶寶入睡(盡管這個寶寶只是一個洋娃娃。);一個顧客有模有樣地喝著飲料(盡管這個飲料是空的,甚至還有點臟。);一個點心廚師正在有模有樣地燒點心(盡管鍋里是什麼東西也沒有。)……。是的,對孩子們來說,這就是游戲。他們會完全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裡,也會利用物品虛擬地模仿成人的日常生活。而對於第一次開展的游戲,他們還不會玩,就會完全的模仿成人的游戲了。像我剛剛上述的行為自認為非常貼近幼兒的實際生活,盡量的還原現實生活中的場景,模仿給幼兒,幼兒再進行模仿。可殊不知,小班幼兒模仿意識很強,他們還不會有目的的取捨,分不清什麼是游戲,什麼是現實,會完全照搬教師的游戲行為。這樣,才產生了游戲中慧慧還蘋果的事件。所以,我想我們教師在給幼兒示範游戲的時候一定要秉著「真游戲」的觀念,認認真真地給幼兒進行示範游戲,這樣孩子們才會更加快樂的沉浸在他們的游戲世界裡。
⑥ 小班關於瓶罐的班本禮儀有哪些標題
1、瓶罐大家庭
_饕疃?:各種各樣的瓶罐、瓶罐寶寶的小帽子
_頤譴佑錐男巳と朧?,因為對於幼兒來說,各種各樣的瓶罐是非常有吸引力的,它們的形狀、顏色以及擺弄時發出的各種聲響都讓幼兒產生無窮的探究慾望。
_抗薇ΡΦ男∶弊?:從幼兒的自由探索入手,使幼兒在擺弄的過程中,感知各種蓋子的特點,產生進一步探究的慾望。
?2、瓶罐真好玩
_饕疃?:瓶瓶罐罐來排隊、瓶罐高樓、打保齡球、這是什麼聲音、瓶罐進行曲
_科抗薰蘩磁哦?:從幼兒的自由體驗出發,觀察幼兒的探究過程,記錄他們的排序方法,將幼兒排序經驗進行歸納、總結、提升。同時,發展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_抗薷唄?:自由搭建是幼兒最感興趣的活動,能充分調動幼兒的自主性。孩子們搭建瓶罐高樓,體驗建構游戲的樂趣,共享成功的喜悅。
_蟣A淝?:滾球是幼兒感興趣的游戲之一,球的自由滾動能充分滿足幼兒活動好動、喜歡追逐的游戲天性。讓幼兒初步感知滾球的力量與距離的關系。各種各樣的瓶罐被擊倒的聲音以及動態能帶給幼兒心理上的愉悅與滿足,使幼兒盡情享受游戲的樂趣。
_饈鞘裁瓷?:對工具和發聲方法的自由探究,使幼兒獲得使各種瓶罐發出聲音的經驗。在活動添加各種輔助物,可以擴大幼兒的探究范圍,便於幼兒進一步探究不同瓶罐發出的不同音色,並為製作樂器提供了基礎。
_抗尥婢?:這是爸爸媽媽和孩子用各種瓶罐製作的玩具,不僅豐富了幼兒的游戲活動,而且培養了孩子初步的環保意識。
?3、漂亮的瓶罐
_饕疃?:彩陶漩渦紋瓶、漂亮的瓶罐、可愛的瓶偶、老鼠的漂流瓶
_戀鈉抗?:讓幼兒擺弄各種空瓶罐,意在使幼兒在與瓶罐的接觸中感受各種裝飾,激發幼兒的審美創作沖到那個。材料投放有各種大小的豆子、顏料、彩色紙、橡皮泥、毛根、毛線等多種材料,可兼顧不同幼兒的興趣及發展水平,使每個幼兒都有機會體驗到成功。
⑦ 小班科學活動怎樣放進瓶子里課後反思
主題活動《好聽的聲音》從幼兒對聲音的好奇和模仿性學習入手,通過聽聲音、猜聲音、學聲音、創造聲音等活動,增強孩子對聲音的敏感,體驗聲音的多樣性和可變性。科學活動《會唱歌的瓶寶寶》,以科學為主導,巧妙地將生活、語言、音樂等領域有機滲透,相互整合。把生活中最常見的材料引入活動,把酸奶瓶變為形象生動的「瓶寶寶」來吸引幼兒,激發興趣,用游戲的形式和口吻貫穿各個環節,讓幼兒通聽一聽、猜一猜、搖一搖、試一試等環節在玩中做,在做中學,在學中玩,體現了寓教於樂,寓樂於教的教育理念,引導他們發現「瓶寶寶」唱歌的秘密,探索用力大小不同能使「瓶寶寶」唱出不同聲音的歌,不同的東西裝進「瓶寶寶」肚子里,能發出不同的聲音。萌發幼兒好奇、好問、樂於嘗試、喜歡探索、敢於表達的學習品質。
活動過程:
第一環節請幼兒嘗試匹配瓶蓋,這一過程主要是鍛煉孩子旋瓶蓋的小肌肉動作和學會觀察挑選大小合適的瓶蓋(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我用有趣的提問吸引孩子進入活動:「天氣冷了,瓶寶寶的帽子找不到了,我們幫它找一找,找到大小合適的帽子給它戴上吧,要帶緊哦,如果用小手搖一搖帽子掉下來的話瓶寶寶就要感冒了。」
第二環節是請幼兒裝豆豆,搖一搖,探索製造聲音的方法。教師先提問「瓶寶寶會唱歌嗎?」然後將裝好「豆豆」的瓶寶寶搖一搖,讓幼兒發現瓶子里裝進東西會發出聲音,激發他們的探索慾望。接著,請幼兒操作裝「豆豆」,考慮到真實的豆豆顆粒較小不方便操作,因為第一次活動用區域材料中喂小動物的串珠顆粒代替豆豆,請幼兒裝。他們都很享受裝和搖的樂趣,裝進去以後搖一搖能發出聲音,都樂此不疲。為了幫助幼兒更好地操作,我還自編了兒歌「瓶寶寶,吃豆子,一口一口吃豆子,吃好擰緊小帽子。」幼兒操作的時候,通過朗朗上口的兒歌加以提示引導,他們都操作地很有效。
第三環節是搖瓶寶寶,感知用力大小和聲音輕響的關系。我先示範用力搖和輕輕搖的時候瓶寶寶發出的聲音輕重不一樣,用形象的語言提示「我的瓶寶寶吃飽了,它要唱歌了,大聲地唱;瓶寶寶累了,它要小聲地唱」,請幼兒感知。再請幼兒跟著老師為改編的歌曲《大鼓小鼓》伴奏,教師邊唱邊搖:我是一個大鼓,我的聲音很大,咚咚咚咚咚,我是一個小鼓,我的聲音很小,咚咚咚咚咚。
結束環節是一個延伸活動的提問:「是不是瓶寶寶肚子里裝東西就會發出聲音了呢?」引發幼兒的思考。為他們在自由時間或區域活動時,進一步探索「放不同的材料到瓶子里發出的聲音是不一樣的」做好鋪墊。
活動反思:
1、科學活動應與生活密切聯系,尋找生活中最常見的、幼兒熟悉的材料,很容易吸引孩子進入幼兒,同時也與孩子的生活經驗相銜接,激發孩子探索的慾望。活動中的酸奶瓶是幼兒生活中隨處可以收集的,這次是請家長和孩子一同搜集帶到幼兒園的,因此在出現瓶子的時候,很多孩子都很「自豪」地說:「這個是我帶來的!」教師在選擇讓瓶寶寶唱歌的材料時,也考慮到是幼兒日常生活中常見的、隨處可取的,教室里現成有的材料,幼兒也很熟悉。
2、托小班科學活動應以形象的游戲貫穿,有個具體的形象會讓幼兒很快進行探索的情景。比如一開始給瓶子找瓶蓋,我就說成給「瓶寶寶找帽子」,他們馬上就積極地投入,而且告訴幼兒「要把帽子戴緊,要不然會感冒」,他們就都把蓋子擰緊了。活動過程中,孩子難免會不停地搖瓶子,但我在提醒的時候會說:「瓶寶寶唱累了,請它躺在你的小腿上休息一下吧!」而不是簡單直接地說「不要搖瓶子」(這樣會影響孩子的探索興趣),孩子們就會安靜地管好瓶子聽老師講再操作。
3、科學活動不是一次集體活動就結束了,要引發幼兒後續的探索。瓶子里裝不同的東西,搖瓶子發出的聲音就不一樣;裝數量不同的相同東西,搖瓶子發出的聲音也不一樣;不是所有的東西裝進瓶子里都有聲音,比如:棉花、紙片等。所以,最後的提問,能引發孩子繼續探索,將這些材料投放進區域活動中,讓孩子自由地再嘗試操作。
4、改進之處:瓶子上面可以適當裝飾,將瓶寶寶的形象變得可愛些,更容易讓孩子有情感上的共鳴。
⑧ 幼兒園小班游戲娃娃家活動計劃目的准備和規則和反思怎麼寫
小班娃娃家活動反思一:小班角色游戲娃娃家活動反思 娃娃家」是小班幼兒來幼兒園玩角色游戲的第一個主題,是這個年齡段的幼兒最喜歡的主題。但由於幼兒經驗缺失,幼兒在為玩游戲時經常出現游戲情節單一,重復性動作多,游戲時間持續較短等問題。 本次幼兒的游戲水平比前兩次提高了許多,首先,幼兒的角色意識增強了,不管是扮演爸爸的還是扮演媽媽或者客人的,他們抱寶寶、喂寶寶的姿勢都更有樣子了,而且基本上懂得自己的任務。其次,在老師的引導下,能用禮貌用語進行對話,並能在老師的提醒下收拾玩具材料。 但是也發現了些許問題,由於老師的語速偏快,幼兒在回答問題的時候,聽不清楚問題;輔助材料不夠多;在用禮貌用語問好的時候可以引導每個角色的幼兒都可以進行問好,讓幼兒都能充分運用到禮貌用語。 在以後的角色游戲中,我將針對以上發現的問題進行整改,讓幼兒在游戲中發揮自己的職責,體驗游戲的快樂。 小班娃娃家活動反思二:《娃娃家》游戲後活動反思(500字) 娃娃家一直是孩子們喜歡玩的區角,但是每次進去總是會發現孩子們玩的水平都是不高的,有時候就是簡單的擺弄,沒有什麼社會的交往。於是有一天,我以一個客人的身份按響了娃娃家的門。孩子們聽到門鈴聲都楞住了,只是對我笑,只覺得稀奇,當然更加不知道該怎麼招呼客人了。於是在區角講評的時候我就把這個作為一個點來進行了交流,沒想到的是孩子們對這個交流點是很感興趣的,還會不由自主地模仿起來。第二天,當我再去娃娃家的時候,已經有幾個孩子知道該怎麼招呼客人了,這就是老師通過游戲過程中角色參與的觀察方式,平行游戲的指導形式來促進孩子們游戲水平的提高的。 小班的孩子是好模仿的,他們喜歡模仿生活中的一些人和事。在這種角色游戲中,我們老師可以以一種角色來參與到孩子們游戲中去,從而更深入的觀察孩子,進一步地指導孩子。 隨著幼教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我們對更自由更靈活的教學形式——區角活動的探索也越來越深入,我們不斷地挖掘著區角游戲的潛在教育價值,也不斷的思考著如何讓孩子在區角游戲中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在我工作的第三個年頭,結合自己的區角活動理論的學習,對照自己區角活動中的教育行為,更深入了解幼兒並指導幼兒,促進幼兒的成長。
⑨ 游戲「娃娃家」的讀後感
淺談幼兒園「娃娃家」游戲的作用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強調:在幼兒園一日生活里,要創設寬松、自由、豐富的活動環境,尊重幼兒的興趣和需要,讓幼兒自主選擇,自主發展。小班的幼兒年齡小、情緒波動大、易受環境的刺激和影響,而且在情感上有較大的依賴性。因此,創設自由、安全、寬松、舒適的環境就顯得尤為重要。開學初我們為幼兒創設了娃娃家、美工區、建構區等游戲區域,在區域活動開展過程中,我們發現孩子們特別喜歡玩娃娃家的游戲,有時,手中的一個娃娃就能給他們帶來極大的快樂和滿足。娃娃家游戲對於小班的孩子來說有著較大的教育價值,具體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穩定焦慮情緒。
開學初孩子們從不同的家庭來到了幼兒園,由於年齡小,在生活上、情感上和心理上均依賴成人的照顧,當他們突然面對陌生的環境,陌生的群體時,內心就會失去安全感,變得孤獨和恐慌,往往會哭鬧不止。這時老師首先要解決的就是如何幫助孩子克服分離焦慮,讓他們適應新的環境,逐步建立對老師和幼兒園的親近感。因此在創設娃娃家環境上我們力圖再現家庭的生活場景,突出「家」的真實感、溫馨感,讓孩子找到家的感覺
在娃娃家,我們提供了許多新穎、童趣的玩具,如會發聲響的娃娃、電動小汽車、廚房用具,床、餐桌椅以及糖果等。孩子們看到這么多玩具,立即被吸引了,暫時忘記了恐懼和焦慮。芝芝是我們小朋友中哭的最凶的一個,從她媽媽手裡接過來時,她又是踢,又是抓,無論你說什麼,她都不聽,閉著眼睛一個勁地叫,本來嗓子就是沙啞的,加上一叫,更加讓人聽了心疼。後來我就抱著她來到娃娃家,讓她觀賞娃娃家的玩具,當她看到那麼多的布娃娃時心動了,忍不住想去抱布娃娃。我鼓勵她選一個喜歡的布娃娃抱在手裡,並引導她和布娃娃說說話,一會兒她的情緒就穩定下來了,不再大哭大鬧的,只是偶爾抽泣一下。 二、提高自理能力。
現在的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是家裡的小皇帝,小公主,家裡的大人都以他為中心,什麼都包辦了,養成了孩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習慣。到幼兒園來後,要上廁所了,褲子不會拉;要吃飯了,調羹不會抓,有的甚至直接用手抓了飯往嘴巴里送,嘴邊上,檯子上到處都是;有的索性就不吃,等著老師喂。面對這樣的情況,我們遵循3~4歲兒童身心發展的特點和規律,重視在游戲活動中的滲透教育,讓孩子通過游戲活動,不經意間習得生活技能,再現自己的生活經驗。
在孩子基本適應幼兒園生活後,我們根據幼兒的需要,在娃娃家逐漸增加了一些喂娃娃吃飯,給娃娃夾夾子,哄娃娃睡覺、給娃娃穿衣服、扣紐扣等活動,讓孩子在游戲活動中學習這些生活技能。剛開始,老師沒指導怎樣給娃娃餵食,很多孩子就直接用手抓了許多食物塞到娃娃的嘴裡,地上、桌子上撒了一大片。我用娃娃的口吻對孩子說「我嘴巴里的飯太多了,放不下了」。他們馬上就知道要少舀點食物到嘴巴里。在不斷的游戲中,他們掌握了握調羹的方法,知道飯要一點一點的喂到娃娃的嘴裡。自己吃飯的時候,他們把游戲中獲得的經驗運用了過來,學會了使用調羹,學會了吃飯,撒飯粒的情況明顯好了許多。 三、激發探索慾望。
新《綱要》指出要讓幼兒在探索的過程中積累經驗,建構知識。小班幼兒正處在「我自己來」的關鍵時期,作為教師要善於為娃娃家游戲提供適合幼兒探索的
var script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script.src = 'http://static.pay..com/resource/chuan/ns.js'; document.body.appendChild(script);
條件,從幼兒的興趣出發,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嘗試、體驗和探究,讓孩子做自己想做的事,勇於嘗試,克服困難。
在喂娃娃時,我們准備了各種大小、質地不一樣的調羹,有小朋友平常用的,有用雪碧瓶自製的,還有舀調料的塑料調羹。食物也是不一樣的,有元宵,米粒、豆子、面條等。孩子們剛進入區域時,隨便找了一個喜歡的調羹和實物就去喂娃娃了。這時,拿不同小勺的幼兒就發現了不同的情況,有的娃娃肚子里裝滿了食物,吃得飽飽的,有的娃娃肚子里只有幾粒米,而桌上、地上卻撒了一地……於是,在這個問題出現後,我及時引導幼兒觀察同伴,特別是那些喂得好的小朋友:「為什麼同樣是吃飯,有的娃娃吃飽了,有的卻沒有吃飽呢?」在我的啟發下,孩子們很快發現了勺子的不同,以及娃娃嘴巴的大小不一樣,那些喂不到飯的娃娃不是因為嘴小用了大勺,就是因為勺子的質地不一樣,所以盛的食物也有多有少。於是通過接下來的多次嘗試、操作,他們漸漸地發現用吃飯的調羹是最合適的,雪碧瓶做的調羹太軟,食物容易撒,舀調料的調羹太小,只能裝幾粒米。在娃娃家游戲中,幼兒在一次次的嘗試中,不僅學會了如何喂娃娃吃飯,而且在使用勺子的過程中體驗了游戲探索的快樂,從而激發了他們下次活動的熱情。
又如米本來是我們放在娃娃家餵食用的,孩子們不滿足就這樣把米放在鍋里燒,有的把米裝進了飲料瓶,不停的搖晃,聆聽米粒發出的聲音,有的用調羹在米裡面舀來舀去,有的直接把杯子里裝滿米從高處倒下來……看到孩子們這么愛玩米,我們增添了幾個大盆、塑料管、漏斗等材料,孩子們玩的花樣更多了,發現的現象也更多了,他們通過嘗試發現倒米時用漏斗裝好了,米就不掉到外面來了;把大瓶子里的米倒到小瓶子里,大瓶子里還剩下很多米等等。在一次探索瓶子里的米什麼時候不響時,我們發現了一個意想不到的秘密。那天貝貝在瓶子里裝了些米搖晃起來,我就問他:「你知道瓶子里的米為什麼會發出這么好聽的聲音嗎?他一邊搖,一邊看著瓶子,他發現米在跳舞,我又引導他思考米什麼時候就不跳舞了,他就開始往瓶子里裝米,裝一會搖一下,直到把瓶子里全部裝滿了米,我們都以為瓶子里不會有聲音了,可貝貝一搖瓶子,瓶子里還是發出了聲音,我當時也迷糊了,怎麼會,打開瓶子一看,原來剛才滿滿的米一搖以後變淺了,又有空隙了,我們把米重新裝滿,再搖,還是和前一次一樣,反復操作了幾次,才徹底聽不到聲音了。
米在幼兒的手裡玩出了多種花樣,他們在一次次的游戲中,充分感受著玩米帶來的樂趣,同時在游戲中,又滿足了他們好奇的心理,激發了他們探索的慾望,使娃娃家活動向著更深的層次發展。 四、培養良好品質。
同伴間的友好交往,合作,交流,分享,謙讓等良好的社會行為的培養和內化,將有利於他們成長為具有良好適應性和社會交往能力的人。而如今的幼兒多數是獨生子女,在家中無同伴與他玩耍,無弟妹要他照顧,父母以他為中心,家中東西也是任他選用。有些父母不太注重幼兒的情感、社會性教育,只注重智力開發,遷就幼兒的不正確行為,甚至向幼兒灌輸利己的觀念。在這種環境下的幼兒若不加以正確的引導,只能使他們獨占意識日益膨脹,再加上他們缺乏集體共處的經驗,不會處理自己和他人的關系,如:不願與同伴分享玩具,在游戲中不守規則,不懂得謙讓等。這就更需要我們對幼兒進行社會性交往的正確引導,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交往態度,與同伴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促進幼兒社會交往的發展。 1、讓孩子學會謙讓。
剛開始,孩子玩娃娃家游戲時,常常會爭搶娃娃,誰也不肯讓,每個幼兒都一個勁的叫著「是我的,是我的」。我就以娃娃的口吻說:「我疼死了,你們要把我的手拉斷了。」一聽這話,孩子的同情心油然而生,立即松開了手,可他們又實在想玩這個娃娃,我就引導他們通過扮演角色,一個燒菜,一個抱娃娃。他們很樂意地就接受了這個建議,互相謙讓著對對方說「娃娃給你,我去燒菜。」這樣,爭搶的兩個孩子馬上投入到游戲角色的扮演中,爸爸在廚房裡燒菜,媽媽抱娃娃。吃飯了,老師以游戲的口吻說:「媽媽抱了半天娃娃,很累了,把娃娃給爸爸抱,休息一會兒吧。」在這樣的情景下,孩子很大方的把娃娃給其他幼兒了。經過幾次經驗的積累,他們再也不會為了一個娃娃或者工具搶來搶去,知道可以分工,輪流玩。
2、學會關愛。
娃娃家游戲是一種角色游戲,涉及各種角色的扮演和交往。孩子們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扮演爸爸、媽媽,模仿著大人的舉動:給娃娃穿衣服,餵食等。在這樣的角色扮演中,他們體會到了父母對他們的愛,內心自然地萌發了關愛他人的情感,於是在以後的日子裡,我不經意地站著給他們講故事、彈琴,細心的孩子會端來椅子,說「王老師,你坐。」有的孩子哭了,他們會用手帕給他擦眼淚,叫他別哭,媽媽一會就來接等等。
這種關愛他人的情感對於小班的孩子來說是非常難能可貴的,他們通過對不同角色的扮演獲得的親身體會,有利於他們成長為具有良好品質和社會交往的人。 3、學會分享。
分享是幼兒將自己的物品與別人一同使用、體驗的行為。分享觀念,有利於幼兒健全人格和良好的人際關系的形成。
剛開始玩娃娃家游戲的時候,孩子們都是抱著自己帶來的娃娃游戲,不願意給別的小朋友玩。在學習完歌曲「找朋友」後,我乘機引導他們思考:「娃娃也想找很多朋友做游戲的,怎麼辦呢?」在我的啟發下,小朋友知道了把自己的娃娃給別的小朋友玩,娃娃就找到了新朋友,自己也找到了新朋友。他們不再抱著自己的娃娃不放,願意主動地把自己的娃娃給別的小朋友玩,尤其是看到哪個小朋友來園哭了,他們會很快的把自己的玩具送給他玩。玩餵食游戲時,他們也不再把一大盆的食物搶在自己面前獨玩,能幾個人共用一份食物。 五、鞏固知識經驗。
在幼兒期,孩子獲得的經驗是整體的,而不是一個個獨立的知識點。在娃娃家游戲中,幼兒通過對材料的操作和角色的扮演,都能獲得有關的感性經驗,從而主動地建構自己的知識。
例如我們在玩娃娃家游戲時,給幼兒准備了很多自製的雪碧瓶寶寶和寶寶們喜歡吃的各色事物。這些「穿著」不同顏色衣服的雪碧瓶寶寶和鮮艷的事物很快引起了他們的注意,於是,我們追隨孩子的興趣,請他們給這些寶寶餵食。剛開始,老師不提要求,讓幼兒自由地玩餵食游戲。過一階段,老師引導幼兒說:「瓶寶寶喜歡吃和自己一樣的食物。」小朋友就有選擇地進行餵食。在快樂而輕松的餵食活動中,孩子們獲得了顏色匹配的數學知識。它不僅體現了分層教學的理念—針對不同能力、不同的幼兒作出不一樣的指導,同時在指導的過程中又使集體教學的目標、要求在游戲中得以復習和提高,從而讓孩子獲得愉快情感的體驗,輕松獲得知識經驗。
又如在學習大小匹配時,我們又在娃娃家准備了大小不一的兩種瓶子,讓孩子通過給瓶寶寶戴帽子等活動,學習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