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廚師(大師父)的帽子的來歷,誰能說一下
世界各地廚師頭上都戴一頂白色的高帽子,這裡面有一段很有趣的故事。
古希臘國內曾經發生了一場暴亂,一些希臘人為了避難逃到了廟宇里。在這些難民中有不少著名的廚師,廚師們像教士那樣隱居起來,一方面換來了安全,另一方面又可以為其他教士做飯,繼續他們的烹調技藝。然而他們卻有一點不滿足,他們不願意與其他教士一樣戴黑帽子。為了以示區別,他們請求戴白色的帽子。最後,他們的請求得到了滿足。
這個主意很快就傳播開來。廟宇外的廚師也紛紛效仿。而今天白帽子幾乎成了廚師們的標志。
2. 廚師為什麼需要戴帽子
人們的生活變得越來越好了,為了方便,大家聊天聚餐都會選擇去酒店裡而不是在家裡。然而大家在酒店裡吃飯的時候,經過廚房的時候可以發現裡面的掌勺的廚師們全部都戴著一頂高高的帽子。而且不論什麼樣的情況他們的帽子都不會摘下來,即使廚房內的溫度已經非常的高了,他們始終會把這頂高帽子戴在頭上,那麼為什麼廚師們會一直戴著這個帽子呢?其中是有什麼樣的緣故呢?
第一,廚師們的工作環境溫度非常的高,因為周圍全部都是爐火,再加上廚師們不停來回的走動,更容易產生熱量,產生熱量後會讓體內的水分蒸發,通過汗水排出來了。如果沒有這頂帽子,那麼汗水就會通過臉頰流下來,滴進食物裡面,飯菜就不衛生了,所以為了避免這樣的事情發生,在廚房工作的每位廚師都會戴一頂帽子。
那麼為什麼掌勺的廚師會帶這么高的帽子呢?因為掌勺的廚師是最容易受熱的,所以他們的汗水會更多,有時候可能整個頭都被汗水浸濕了,一個動作可能就會把頭發上的汗水撒進飯菜里,所以高帽子也是為了防止頭發里的汗水進入食物。有的女廚師的頭發比較多,這樣的高帽子更方便她們把頭發裝進去。由此也可以看出廚師們的工作也是非常的辛苦的。
第二,廚師們頭上的高帽子代表著不一樣的廚師等級。大家仔細觀察可以發現戴著高帽子的全部都是掌勺的廚師和他們的助理,其他人的帽子都沒有掌勺廚師的高,而他們因為負責的工作不一樣,每個人的帽子也是不一樣的。
在廚師這個行業應用的是等級制度,而帽子的高度就很好的顯現了廚師們的等級,等級最高的廚師,帽子最高,這一級別的廚師是可以掌勺的,又稱為廚師長;第二級別的廚師,是掌勺廚師的助手,他們的主要工作是熬制配料以供廚師長使用;最後一個等級,這個等級的廚師帽子是最低的,但是相比於普通的帽子它還是比較高的,這類廚師的主要工作就是清理食材和擺盤。
第三,在歷史上還有一個關於廚師帽子的故事,廚師戴帽子也因為故事的主人公成為了一種流行。這個故事是這樣的,據說法國有一位非常出名的美食家在參加一次聚會的時候,想要讓大家的閃光點。這個時候他發現大家的視線都盯著不遠處的一個男子,看過那位男士後,他發現其實並不是這位男士吸引人,而是他頭頂上的帽子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這位廚師也被這頂帽子吸引了,隨後他就模仿這位男士也戴著,他從不拿下這頂帽子,除了睡覺的時候。
很多人效仿他的模樣,以吸引更多的旅人,漸漸的戴白帽子就成為了廚師們的象徵視頻了。
第四,有正是因為上述的歷史原因,廚師高帽子越來越多,於是就成立國際高帽子廚師會。因為這個組織認可的高帽子廚師並不多,這就讓大家對高帽子的渴望更深了。經過這個組織發展與規整,確定了相關的標准,戴的最高的帽子就是廚師長。
3. wow裡面FS帶的那個帽子 就是一個尖尖藍色的很象巫師那種感覺的 是在那裡出的
多少級的啊?要是60的應該是導師之帽 naxx的骯臟的希爾蓋掉落
還有36的女巫頭飾 世界掉落 這5個怪幾率大點 哈尤克 43
稀有 塵泥沼澤 5.34
賊眼 38
稀有 塵泥沼澤 2.92
大檢察官法爾班克斯 40
精英 血色修道院 2.9
雷普斯凱爾 39
稀有 塵泥沼澤 2.68
維里弗尼克斯
<勘測員> 42
稀有 荊棘谷 2.22
還有58的
大師頭冠 世界掉落 幾率大的前5是:血色高階牧師 63
稀有精英 西瘟疫之地 3.64
加茲蘭卡 63
首領 祖爾格拉布 3.56
諾克霍爾中將 63
首領 希利蘇斯 3.28
赫達琳 61
稀有精英 冬泉谷 2.66
瑟提斯 62
稀有精英 希利蘇斯 1.4
還有58的 火焰之心骨帽
暗澤神諭者 60 - 61 贊加沼澤 1.3
飢餓的地獄野豬 58 - 59 地獄火半島 1.1
噬骨飢餓者 60 - 71
精英 地獄火城牆 1.1
沼澤闊步者 61 - 62 贊加沼澤 0.7
還有54的血紅氈帽 stsm鎮長掉
但是不是蘭色是紅色
我想你說的最有可能的是 女巫頭飾
裝備綁定
頭部 布甲
44 護甲
耐久度 45/45
需要等級 36
或者 導師之帽
拾取綁定
頭部 布甲
117 護甲
+18 耐力
+24 智力
耐久度 60/60
需要等級 60
裝備: 提高所有法術和魔法效果所造成的傷害和治療效果,最多51點。
4. WOW 5.0前夕,血色狗男女不掉 主教之冠 了嗎 還有代替它的紅色帽子嗎
5.0版本血色修道院已經修改了,現在的大主教已經不掉落主教之冠了。
5. 為什麼廚師都戴白色高帽它的傳統來自哪裡
在餐廳,每個廚師都戴著一頂白色的大禮帽。戴這種帽子給人一種干凈衛生的感覺。烹飪時,這頂帽子可以防止廚師的頭發、掉在盤子里。同時,廚房的溫度相對較高,因為這種帽子有很大的空間,也可以防止廚師太熱。然而,從衛生的角度來看,廚師第一次戴白色大禮帽,而是被認為是一種標志。
後來,巴黎許多餐館的老闆意識到了白禮帽的吸引力,並為他們的廚師定製了同樣的白禮帽。隨著時間的推移,白色大禮帽成了廚師的象徵。
更有趣的是這種白色帽子的高度。據說有關部門也制定了戴帽子的標准。根據廚師的技術水平和廚師的服務年限,分別規定了廚師戴的帽子的高度,這樣人們在看帽子的時候就可以知道,烹飪水平越高,技能就越高。
國際上還曾成立過一個廚師帽會組織,總部就設在廚師高帽子的發源地——法國巴黎。
6. 怎麼弄一套血色修道院女牧師的裝備
樓主是想cosplay大檢察官懷特邁恩是嗎?這里有個裝備列表,如果樓主的角色是人類女的話,穿起來很像懷特邁恩。建議把頭發染成白色,然後發型也盡量改成和她一樣的。以下是裝備列表:
帽子:主教之冠(血色修道院教堂區懷特邁恩掉落)
衣服:灰布外衣(裁縫製造)
褲子:灰布短褲(裁縫製造)
鞋子:火焰遠行之靴(斯坦索姆掉落)
肩膀:深紅絲質護肩(裁縫製造)
手腕:浩劫護腕(裁縫製造)
武器:亮木法杖,附魔屠魔(經典舊世世界掉落)
無敵法杖(經典舊世任務:暗影議會必須死)
兩個裁縫圖紙的出處:
圖樣:灰布外衣——暮光火焰衛士,灼熱峽谷
圖樣:灰布短褲——索瑞森馭火者,燃燒平原
祝樓主好運。
7. 醫護帽的作用
在相當長的時間里,護士帽是護士身份的象徵,一頂護士帽代表了護士這種職業的榮光。大家有沒有想過,護士帽是怎麼興起的,那麼多種護士帽有什麼區別?
在此之前,先來看一張世界著名照片《勝利之吻》,其中的女主角身著白衣白裙,彷彿一名護士,而事實上,她是一名牙醫助理。很多年後,為了紀念那張照片,她整齊地穿上了護士服,戴上了護士帽。
《勝利之吻》
護士帽的起源
我們來嚴肅地要討論一下護士帽的學問。這就必須追溯到我們護理事業的祖師奶:南丁格爾。她老人家當年是這樣的。
護理事業的創始人南丁格爾
在南丁格爾之前,護理工作多是由修道院們的修女們負責的,然後現在的說法是修女的長帽演變成了護士帽。
南丁格爾作為開山祖師,她首創了護士服裝,並以「清潔、整潔利於清洗」為原則」。各國護理發展的過程中,由於國情和風俗習慣,並無統一樣式,但是都大同小異。而護士帽包住頭發有避免污染的作用。
中國的護士帽
中國常見的護士帽叫做燕尾帽。這要追溯到中國護理的發展歷史,中國近代護理是隨著宗教和西方醫學進入中國的,剛開始並無統一的服裝樣式。
燕尾帽
1928年,林斯馨女士在第九屆全國護士代表大會上,首先提出統一全國護士服裝的建議,推動了我國護士服裝的統一,護士帽也被正式命名為「白色燕尾護士帽」,象徵著聖潔的天使和職業的高尚。自此,每逢5月12日「國際護士節」,醫院、護士學校都會舉行護士授帽儀式。
燕尾帽的作用
這種帽子更多的是一種象徵意義。當一名護生正式成為一名護士的時候,通過授帽儀式並宣誓為護理事業和人類健康做出貢獻。
等級劃分:斜杠是對職稱的劃分,橫杠是對職位的劃分。
一條橫杠是護士長; 兩條橫杠是科護士長; 三條橫杠是護理部主任。
一條邊上斜杠是護師; 兩條邊上斜杠是主管護士; 三條邊上斜杠是副主任、主任護師。
8. 魔獸世界(求前輩)亡靈法師的帽子怎麼得到
23級之前的副本很少有帽子的裝備吧
你可以在30級左右的時候去刷血色修道院的教堂區,大檢察官懷特邁恩會掉落一頂:主教之冠
就有帽子啦
要想要更好更帥的裝備,還得繼續升級,畢竟wow是滿級才開始的游戲
你可以刷副本獲得更帥更高級的裝備
希望你玩的高興
9. 學士帽的由來
13世紀初葉,法國巴黎大學首創學位制度,學位分博士、碩士和學士三個等級。為了能在學位授予典禮上體現出標志不同學識的各級學位,服裝設計師應巴黎大學校長的請求,設計出統一規范的學位服。學位服由學位帽、流蘇、學位袍和套頭三角兜形垂布等四部分組成。
學位帽統一為書本式方形,黑色;流蘇是不同學位的重要區別,博士學位帽的流蘇為紅色,碩士學位帽的流蘇為深藍色,學士學位帽的流蘇為黃色;
垂布的飾邊顏色是學科專業的重要標識物,按文、理、工、農、醫、軍事六大專業,分別為粉、灰、黃、綠、白和紅色;博士學位袍為紅、黑兩色,碩士學位袍為藍、深藍兩色,學士學位袍為黃、白兩色。
造型酷似中國的燈籠穗,懸掛於學位帽上。採用流蘇,既為世界各國學位服所常見,合乎世界慣例,又使得學位服在莊重大方的同時,透出活潑和飄逸之感,更與學位帽構成一個有機整體,避免學位帽的禿呆之嫌,而且又通過流蘇區分出學位的級別和標志出著裝者是已獲學位還是在校生。
未授予學位時,流蘇垂在著裝人所戴學士帽右前側中部;學位授予儀式上,授予學位後,由學位評定委員會主席(或校、院、所長)把流蘇從著裝人的帽檐右前側移到左前側中部,並呈自然下垂狀。
10. 學士帽為什麼不是普通帽子的形狀,有什麼意義嗎
粘的,長了點。學士服說起
莘莘學子,在大學校園內,或本科,或研究生,寒窗苦讀數載,畢業了,都要穿上一套禮服,去參加畢業典禮,不參加畢業典禮,也要穿上它去照幾張像,留作永久的紀念。過去,筆者一看到頭戴平底方形帽,身披黑色長袍,就以為這個人獲得了博士學位。後來,隨著國內的大學又開始流行學生畢業時穿學校禮服,翻閱了一些資料,筆者才明白自己的孤陋寡聞,把學士服,碩士
服,統統看成了博士服。
大學禮服是怎麼來的呢?不同學位之間的禮服又有什麽不同呢?要追尋它的來歷,就要循著歐洲大陸大學教育發展的軌跡,回溯到中世紀的西歐。西歐大學教育的發展,是中世紀生活影響的結果。在中世紀初期,羅馬帝國滅亡了,希臘和羅馬燦燃的古典文化被摧殘,迅速走向衰弱,一度繁華的城市從人們的視野中消失了,各種教育機構盪然無存,羅馬基督教會成了古代文化主要的承繼者和傳播者。到了十二世紀,由於基督教的發展,需要大量的神職人員幫助主教管理他們的教區。於是陸續出現了修道院,大主教區學校和教區學校。大主教區學校設在大主教區內,教區學校設在神職人員所在的村落。教會利用這些場所,對教士和僧侶進行讀、寫、算和教義基本知識的教育,他們採用古典文化的一些成果,逐步形成了被稱為「七藝」(語法,修辭,邏輯,算術,幾何,音樂,天文)的學習課程。這些學校的教師在義大利被稱為博士(Doctor,來源於拉丁文doctoreum,意即教師),而在巴黎則把教師稱為碩士(Master,來源於拉丁文magister,意即教師,師傅)。
那個時候,手工業興盛起來,並逐步與農業分離,商業也隨之發展,重新形成了以手工業和商業為中心的城市,出現了各種手工業的同業公會和商業行會,這些行會有嚴密的組織和規章制度,擁有相當大的自主管理權。隨著學校的發展,被稱之為碩士或博士的教師數量日益增加,各個地方的教師們仿效手工業和商業的同業公會,組織起了教師的同業公會,學生則組織成同鄉會,管理他們自己的事務。他們都把自己的行會叫做大學(University,來源於拉丁語Universitals,意為共同體),因而大學這個詞成了各教育中心的共同稱謂。也就是說,最初的大學機構就是這些教師的行會和學生的行會組織。而同一行會里的相同專業的教師又組成特殊的專業行會,稱為系或教授會(faculty,來源於拉丁語facultas,意為才能,即教授某種學科的能力,)後來又把系這個名詞的含義擴展為教授某部門知識的大學分部(學院)。 在義大利北部的玻洛尼亞地區,建起了中世紀最早的兩所大學――波洛尼亞大學和薩萊爾諾大學,隨後巴黎大學、牛津大學等學校像雨後春筍般相繼產生。
這些早期大學的學生,要編成班級進入教室聽課,但學校不會對他們進行考試。只有那些決定今後要成為一名教師的學生,學校才會對他們進行考試。考試過程的第一步,是要對他們進行一系列的不公開的和公開的預試。考試合格的應試者,要穿上僧侶的長袍(gown),同學士們(Bachelor,來源於拉丁文baccahalar,意即學士)坐在一起。接著要舉行由順利通過了考試的應試者提供葡萄酒的盛宴。這就是學生畢業典禮儀式的雛形。但是,要成為一個碩士或博士(當時,博士和碩士並無區別,都是教師,師傅的意思),還要經過二至三年的學習,通過了嚴格的最後的考試才行。
在中世紀的歐洲,城鎮里的男男女女都穿長袍,寒冷的大廳和透風的建築使得人們不得不披上長及地板並連著頭巾(hood, 兜帽,又叫坎肩)的長袍。這些長袍和頭巾製作的原料和顏色,由各的人財富和社會地位而決定。既然在早期大學中的學者都是傳教士,他們的穿著應與其在修道院的地位相一致,身上穿土褐色長袍,用頭巾保護他們的頭。於是,這種僧侶的黑色長袍和頭巾演變成了今天大學流行的禮服,不但學校畢業典禮的儀式上要穿,其他一些重大慶典也要穿。
後來,長袍和頭巾開始採用較為明亮的色調,不同學位的禮服也逐漸變得有些不同。學士,碩士,博士的禮服樣式的差別,主要出現在頭巾上。過了一段時間,頭巾不再與長袍相連,單獨成了一件物品,人們把它戴在頭上。到了十五世紀,帽子開始流行,頭巾幾乎成了飾物,人們穿它時,把它從頭頂順著脖子往下套,披掛在肩上,向後背垂下來。於是,學校禮帽應運而生。最初的學校禮帽的形狀起源於碩士學位的符號,有幾種不同的形狀,有的是圓形,有的是方形,有的在帽子中央有一簇裝飾物。今天的流蘇(tassel)就是在此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只不過更精緻罷了。牛津大學最先採用平低方形禮帽(mortarbard,意即灰泥板),民間則建議學校禮帽應做成學者的一本書那樣的形狀,這樣更能表現它的學術含義,更有書卷氣。
在美國,哈佛大學率先穿上學校禮服,接著各大學相繼使用,但式樣與歐洲仍在使用的禮服不同,各校也有差別。在1895年,各校的代表開會,建立了統一的服裝樣式,1903年,產生了美國大學禮服的統一標准體系,後來,又在1936年和1960年兩次進行了修訂。因此,美國今日各大學流行的禮服規格一樣,只是在諸如顏色等一些細部略有差別而已。
筆者在美國作為家長參加了普渡大學一次畢業典禮,目睹了普渡學子身穿大學禮服的風采。禮服由長袍,方帽,和頭巾三個部分組成。
博士和碩士的長袍士是黑色的,准學士的長袍為灰色。學士的長袍,尖袖,前面不敞開;碩士的長袍,方袖,袖口呈弧形;博士的長袍,喇叭袖,胸前扣子兩旁各一道寬5英寸的天鵝絨貼邊,袖子上也橫著縫有三道平行的天鵝絨貼邊,顏色屬黑或別的顏色,它是學科類別的標志。
帽子是方形「牛津帽」,各種學位的人都可以戴。帽子左邊垂下漂亮的流蘇,流蘇的顏色表示授予學位所屬院系。
最能體現學位等級的是頭巾,其尺寸大小,形狀,隨學位的不同而不同,學位越高,尺寸就越大,做工就越精緻。頭巾的外層與長袍的黑色材料相匹配,襯里折疊向外翻出的部分,使用普渡大學代表顏色――金色和黑色。天鵝絨貼邊的顏色表示學科類別。在普渡大學學士是不用頭巾的。
普渡每年要舉行三次畢業典禮,參加儀式的人都要穿上禮服,在典禮官的率領下,列隊在校園主要道路上繞行一周,然後進入會場。進行完傳統儀式後,從博士開始,每個畢業生都要上台,從校長手中接過畢業證書,博士要讓教務長把頭巾披在肩上。有數千位家長或親友,長途跋涉,其中也有不少像筆者這樣的同胞飛越大洋,前來慶賀自己的子女或親友完成了學業,許多學生一上台,會博得自己親友的一陣熱烈的掌聲和喝采。如此盛況令人嘆為觀止!而萬千學子為了有一天能穿上這象徵登上了學術殿堂的方形帽和長袍,又不知要付出多少辛勞!
參考資料:http://campus.sohu.com/20041103/n22282914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