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冠必正,紐必結。襪與履,俱緊切。置冠服,有定位,勿亂頓,致污穢。一一《弟子規》的意思
冠必正,紐必結。襪與履,俱緊切。置冠服,有定位,勿亂頓,致污穢的意思是戴帽子要端正,衣服扣子要扣好,襪子穿平整,鞋帶應系緊,否則容易被絆倒,一切穿著以穩重端莊為宜。衣、帽、鞋襪都要放置定位,避免造成臟亂,要用的時候又要找半天。
《弟子規》是清代教育家李毓秀所作的三言韻文。依據孔子教誨編成的學童生活規范,其內容採用《論語》「學而篇」第六條的文義,以三字一句、兩句一韻編撰而成。全文共360句、1080個字。核心思想是儒家的孝悌仁愛。
(1)三字經帽子擴展閱讀
《弟子規》賞析:
《弟子規》是一部蒙學經典,所謂「弟子」,不是一般的意義,而是指要做聖賢弟子,而「規」則是「夫」、「見」二字的合體,意思是大丈夫的見識,「弟子規」便是說,要學習聖賢經典,做聖賢弟子,成為大丈夫。
《弟子規》的語言風格簡明而不失文學意蘊,語言形式易懂而不失深刻內涵。《弟子規》用這種言語疏導的方法,在符合兒童的認知特點和認知規律的同時,又便於兒童通過朗誦背誦就獲得道德理論知識,明白人生的道理,對道德產生初步的了解,從而達到道德認識的啟蒙作用。
B. 正衣冠的順序
正衣冠的順序是帽子、衣服、口子、鞋子。
正衣冠出自《弟子規》,意思是:帽子戴正了,衣服扣子不要扣錯了,鞋子穿好了,保持干凈整潔,這對他人就是一種禮貌,就稱為「正衣冠」。正衣冠是外在形象,同時也寓意表裡一致,提醒我們做人的行為要正派。
弟子規: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是清代教育家李毓秀編寫的三言韻文 。它是依據孔子教誨編成的學童生活規范,其內容採用《論語》「學而篇」第六條:「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
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的文義,並分為七個科目,即孝、悌、謹、信、愛眾、親仁、學文,以三字一句、兩句一韻編撰而成。全文共360句、1080個字,是《三字經》的一種變體。核心思想是儒家的孝悌仁愛。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弟子規
C. 谷建芬新學堂歌三字經中的跳舞的小孩頭上戴的是什麼請問哪有賣急呀~~拜過各位了!
鋼盔 軍需品 非賣品
D. 三字經中的冠必正一節的意思
1、意思:冠必正」是講帽子要戴正,現在一般都不戴帽,我們可以引申為頭發要干凈、整齊。
2、出自《弟子規》而不是《三字經》
3、《弟子規》原文:
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
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輒凈手。
冠必正,紐必結,襪與履,俱緊切。
置冠服,有定位,勿亂頓,致污穢。
4、白話:
早上應該早起,晚上不應該過早睡;因為人生易老,所以應該珍惜時光。
早晨起床,務必洗臉梳妝、刷牙漱口;大小便回來,應該洗手。
穿戴儀容整潔,扣好衣服紐扣;襪子穿平整,鞋帶應系緊。
放置衣服時,應該固定位置;衣物不要亂放亂扔,以免使家中臟亂差。
(4)三字經帽子擴展閱讀
名家點評
1、錢文忠.錢文忠隨筆精選:長江文藝出版社,2016.06:第182頁
」冠必正一節「講的是社會行為規范,讓孩子知道應有的規矩,在孝順父母、兄友弟恭中學會怎樣與他人相處。其目的在於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培養誠敬的態度,形成仁愛的人格。
2、劉經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哈爾濱理工大學,2013年6月:第98頁
「冠必正一節」用這種言語疏導的方法,在符合兒童的認知特點和認知規律的同時,又便於兒童通過朗誦背誦就獲得道德理論知識,明白人生的道理,對道德產生初步的了解,從而達到道德認識的啟蒙作用。
參考資料
網路-《弟子規》
E. 誰有三字經故事的具體內容
《三字經》中的故事
孟母三遷
昔孟子少時,父早喪,母仉[zhang]氏守節。居住之所近於墓,孟子學為喪葬,[足辟][bi,兩字合一]踴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舍市,近於屠,孟子學為買賣屠殺之事。母又曰:「亦非所以居子也。」繼而遷於學宮之旁。每月朔[shuo,夏歷每月初一日]望,官員入文廟,行禮跪拜,揖[yi,拱手禮]讓進退,孟子見了,一一習記。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於此。
孟母斷機
孟母姓仉(zhang)氏,孟子之母。夫死,狹子以居,三遷為教。及孟子稍長,就學而歸,母方織,問曰:「學何所至矣?」對曰:「自若也。」母憤因以刀斷機,曰:「子之廢學,猶吾之斷斯機也。」孟子懼,旦夕勤學,遂成亞聖。
五子登科
《宋史·竇儀傳》記載:宋代竇禹鈞的五個兒子儀、儼、侃、偁、僖相繼及第,故稱「五子登科」。
五代後周時期,燕山府(今北京一帶)有個叫竇禹鈞的人,記取祖訓,教導兒子們仰慕聖賢,刻苦學習,為人處世,不愧不怍。結果,他的五個兒子都品學兼優,先後登科及第:
竇禹鈞本人也享受八十二歲高壽,無疾而終。當朝太師馮道還特地寫了首詩:「燕山竇十郎,教子有義方;靈椿一株老,丹桂五技芳。」
《三字經》也以「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的句子,歌頌此事;又逐漸演化為「五子登科」的吉祥圖案,寄託了一般人家期望子弟都能像竇家五子那樣連袂獲取功名。
黃香溫席
昔漢時黃香,江夏人也.年方九歲,知事親之理.每當夏日炎熱之時,則扇父母帷帳,令枕清涼,蚊蚋遠避, 以待親之安寢;至於冬日嚴寒,則以身暖其親之衾,以待親之暖卧.於是名播京師,號曰"天下無雙,江夏黃香"
孔融讓梨
孔融的父親拿一些梨給孩子們吃,讓孔融先挑,孔融卻挑了一個最小的。父親問他為什麼拿最小的,孔融回答,自己最小,所以應該吃小的,大的給哥哥吃。這故事被用作兒童教育的好教材,成為千古美談,它美就美在孔融小小年紀便有如此謙讓風格。
孔融(153~208),東漢文學家。字文舉。魯國(今山東曲阜)人。靈帝時,辟司徒楊賜府。中平初(185),舉高第,為侍御史。後辟司空府為僚屬,拜中軍候,遷虎賁中郎將。後因忤董卓,轉為議郎,出至黃巾軍最盛的青州北海郡為相。興平二年(195)領青州刺史。曹操遷獻帝都許昌,征孔融為將作大匠,遷少府。因不滿曹操雄詐,被奏免官。後復拜太中大夫,退居閑職,好士待客,座上客滿,獎掖推薦,聲望甚高。終為曹操所忌,下獄棄市。
孔融著有,《隋書·經籍志》載《孔融集》9卷,已散佚。通行本有《漢魏六朝百三家集·孔少府集》1卷。孔融文又見嚴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全後漢文》,其詩又見丁福保《全漢三國晉南北朝詩·全漢詩》。
蘇洵二十七方才學習
蘇洵(1009~1066),字明允,自號老泉,北宋眉山人,北宋著名散文家。在妻子程氏的勸告下,27歲才開始發奮讀書,經過十多年的閉門苦讀,學業大進。嘉佑元年,攜子蘇軾、蘇轍到汴京,以22篇文章謁見歐陽修,受其賞識,由此名聲大振。後人因其二子蘇軾、蘇轍均以文學聞名,故稱他為「老蘇」,將他們父子三人合稱為「三蘇」,均列入唐宋八大家。蘇洵為文見解精闢,語言鋒利,縱橫扌卑闔,很有戰國縱橫家的風度。著有《嘉佑集》十五卷。
《三字經》學習資源1、嘉嘉玩三字經有聲教學軟體:
收錄了三字經有聲朗讀、三字經有聲釋義、三字經歌曲等內容,適合兒童自學及家長、教師教學用。軟體操作界面友好,
2、三字經學習網:
介紹最完整的三字經全文閱讀和最全的新三字經,詳細講述三字經的起源和作者,以及三字經解釋等相關文章。
3、劉宏毅《三字經講記》
劉宏毅教授講於奧克蘭,《三字經》講座是直剖經義,輔以文字,以經義為綱,文理為目,綱舉目張,文義也就自然現前了。
三字經的意義
《三字經》是我國古代的兒童識字課本,是中國傳統的兒童啟蒙讀物,在傳統教育中,小孩子們都是通過背誦《三字經》來識字知理的。那麼一共才一千五百字左右的《三字經》,都包含了哪些內容?在看似淺顯的詞句中,都蘊含了哪些深刻的道理?為什麼古人認為,熟讀《三字經》便可知天下事,通聖人禮?而對於現代人來說,《三字經》還有什麼教育意義嗎? 《百家講壇》特聘請復旦大學教授錢文忠,用風趣幽默的講述,告訴我們《三字經[1]》背後的故事,闡釋《三字經》內含的道理,並通過《三字經》,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一次詳細的梳理,幫助我們認清,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何為需要繼承的精華,何為應該摒棄的糟粕。因為《三字經》這樣一本小冊子,所以能夠被歷代人們奉為經典而不斷流傳,一定具有其獨特的思想價值和文化魅力。
《三字經》是我國古代歷史文明送給每個中國人的遺產。它短小的篇幅,蘊含著許多深刻的道理,膾炙人口、廣為流傳。 它深深地吸引我,這不止是它生動有趣的人物歷史故事,還有它本身富有的內涵。三字一句,兩字一韻,不禁使人讀起來琅琅上口。 在生活中,每一個人不可能做到十全十美,但無可否認,《三字經》的確是一個人人生路上的良師諍友。不論是在道德、歷史、地理……文化上內外都會受益非淺。雖然,在這本書上,不免有些封建色彩,但這些不足之處,不正是要我們這些現代化開放意識的中國人去改變、探索嗎? 每看一篇,我都會被陶醉在經文的韻律和生動的故事中。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秦始皇——嬴政。 嬴政,是一位偉大的政治家,但在許多人心中他同時也是個暴君。可我覺得他只不過是一個順應了「弱肉強食,勝者王,敗者寇」的生活邏輯的人物。 他為了統一中國,加強訓練精兵。雖然,每一個訓練,對於士兵來說都是一次生死決擇,但這么殘酷的訓練卻為日後,統一中國做了奠基。 統一中國後,他雖然殘暴,但從此國泰民安。我們現在身處這個美好的社會主義,不是要感謝秦始皇嗎?中國古代文明所做的切是無可抹滅的,這為中國古文明也留下了光輝的一頁。 《三字經》,深遠而持久地影響著每個中華兒女,中華民族的美德鑄造了它,讓我們繼承這些美德,發揚它吧!
F. 急求三字經、論語、弟子規、故事
弟子規
總 敘
弟子規 聖人訓 首孝弟 次謹信
泛愛眾 而親仁 有餘力 則學文
入 則 孝
父母呼 應勿緩 父母命 行勿懶
父母教 須敬聽 父母責 須順承
冬則溫 夏則凊 晨則省 昏則定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業無變
事雖小 勿擅為 苟擅為 子道虧
物雖小 勿私藏 苟私藏 親心傷
親所好 力為具 親所惡 謹為去
身有傷 貽親憂 德有傷 貽親羞
親愛我 孝何難 親憎我 孝方賢
親有過 諫使更 怡吾色 柔吾聲
諫不入 悅復諫 號泣隨 撻無怨
親有疾 葯先嘗 晝夜侍 不離床
喪三年 常悲咽 居處變 酒肉絕
喪盡禮 祭盡誠 事死者 如事生
出 則 弟
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財物輕 怨何生 言語忍 忿自泯
或飲食 或坐走 長者先 幼者後
長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
稱尊長 勿呼名 對尊長 勿見能
路遇長 疾趨揖 長無言 退恭立
騎下馬 乘下車 過猶待 百步余
長者立 幼勿坐 長者坐 命乃坐
尊長前 聲要低 低不聞 卻非宜
進必趨 退必遲 問起對 視勿移
事諸父 如事父 事諸兄 如事兄
謹
朝起早 夜眠遲 老易至 惜此時
晨必盥 兼漱口 便溺回 輒凈手
冠必正 紐必結 襪與履 俱緊切
置冠服 有定位 勿亂頓 致污穢
衣貴潔 不貴華 上循分 下稱家
對飲食 勿揀擇 食適可 勿過則
年方少 勿飲酒 飲酒醉 最為丑
步從容 立端正 揖深圓 拜恭敬
勿踐閾 勿跛倚 勿箕踞 勿搖髀
緩揭簾 勿有聲 寬轉彎 勿觸棱
執虛器 如執盈 入虛室 如有人
事勿忙 忙多錯 勿畏難 勿輕略
斗鬧場 絕勿近 邪僻事 絕勿問
將入門 問孰存 將上堂 聲必揚
人問誰 對以名 吾與我 不分明
用人物 須明求 倘不問 即為偷
借人物 及時還 後有急 借不難
信
凡出言 信為先 詐與妄 奚可焉
話說多 不如少 惟其是 勿佞巧
奸巧語 穢污詞 市井氣 切戒之
見未真 勿輕言 知未的 勿輕傳
事非宜 勿輕諾 苟輕諾 進退錯
凡道字 重且舒 勿急疾 勿模糊
彼說長 此說短 不關己 莫閑管
見人善 即思齊 縱去遠 以漸躋
見人惡 即內省 有則改 無加警
唯德學 唯才藝 不如人 當自礪
若衣服 若飲食 不如人 勿生戚
聞過怒 聞譽樂 損友來 益友卻
聞譽恐 聞過欣 直諒士 漸相親
無心非 名為錯 有心非 名為惡
過能改 歸於無 倘掩飾 增一辜
泛 愛 眾
凡是人 皆須愛 天同覆 地同載
行高者 名自高 人所重 非貌高
才大者 望自大 人所服 非言大
己有能 勿自私 人所能 勿輕訾
勿諂富 勿驕貧 勿厭故 勿喜新
人不閑 勿事攪 人不安 勿話擾
人有短 切莫揭 人有私 切莫說
道人善 即是善 人知之 愈思勉
揚人惡 即是惡 疾之甚 禍且作
善相勸 德皆建 過不規 道兩虧
凡取與 貴分曉 與宜多 取宜少
將加人 先問己 己不欲 即速已
恩欲報 怨欲忘 報怨短 報恩長
待婢僕 身貴端 雖貴端 慈而寬
勢服人 心不然 理服人 方無言
親 仁
同是人 類不齊 流俗眾 仁者希
果仁者 人多畏 言不諱 色不媚
能親仁 無限好 德日進 過日少
不親仁 無限害 小人進 百事壞
余 力 學 文
不力行 但學文 長浮華 成何人
但力行 不學文 任己見 昧理真
讀書法 有三到 心眼口 信皆要
方讀此 勿慕彼 此未終 彼勿起
寬為限 緊用功 工夫到 滯塞通
心有疑 隨札記 就人問 求確義
房室清 牆壁凈 幾案潔 筆硯正
墨磨偏 心不端 字不敬 心先病
列典籍 有定處 讀看畢 還原處
雖有急 卷束齊 有缺壞 就補之
非聖書 屏勿視 蔽聰明 壞心志
勿自暴 勿自棄 聖與賢 可馴致
《弟子規》全文及解讀
中國網 china.com.cn 時間: 2008-11-19 發表評論>>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為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內容採用《論語》學而篇第六條:「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的文義以三字一句,兩句一韻編纂而成,分為五個部份加以演述;具體列舉出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學應有的禮儀與規范,特別講求家庭教育與生活教育。後經清朝賈存仁修訂改編,並改名為〈弟子規〉,是啟蒙養正,教育子弟敦倫盡份防邪存誠,養成忠厚家風的最佳讀物。
弟子規 聖人訓 首孝悌 次謹信
泛愛眾 而親仁 有餘力 則學文
易解:弟子規這本書,是依據至聖先師孔子的教誨而編成的生活規范。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姊妹。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語行為中要小心謹慎,要講信用。和大眾相處時要平等博愛,並且親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學習,這些都是很重要非做不可的事,如果做了之後,還有多餘的時間精力,就應該好好的學習六藝等其他有益的學問。
<入則孝>
父母呼 應勿緩 父母命 行勿懶 父母教 須敬聽 父母責 須順承
冬則溫 夏則凊 晨則省 昏則定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業無變
事雖小 勿擅為 苟擅為 子道虧 物雖小 勿私藏 苟私藏 親心傷
親所好 力為具 親所惡 謹為去 身有傷 貽親憂 德有傷 貽親羞
親愛我 孝何難 親憎我 孝方賢 親有過 諫使更 怡吾色 柔吾聲
諫不入 悅復諫 號泣隨 撻無怨
解讀:
父母呼喚,應及時回答,不要慢吞吞的很久才應答,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動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辭偷懶。父母教導我們做人處事的道理,是為了我們好,應該恭敬的聆聽。做錯了事,父母責備教誡時,應當虛心接受,不可強詞奪理,使父母親生氣、傷心。(君子聞過則喜,小人聞過則怒。)
侍奉父母要用心體貼,二十四孝的黃香(香九齡),為了讓父親安心睡眠,夏天睡前會幫父親把床鋪扇涼,冬天寒冷時會為父親溫暖被窩,實在值得我們學習。早晨起床之後,應該先探望父母,並向父母請安問好。下午回家之後,要將今天在外的情形告訴父母,向父母報平安,使老人家放心。外出離家時,須告訴父母要到那裡去,回家後還要當面稟報父母回來了,讓父母安心。平時起居作息,要保持正常有規律,做事有常規,不要任意改變,以免父母憂慮。
縱然是小事,也不要任性,擅自作主,而不向父母稟告。如果任性而為,容易出錯,就有損為人子女的本分,因此讓父母擔心,是不孝的行為。公物雖小,也不可以私自收藏占為己有。如果私藏,品德就有缺失,父母親知道了一定很傷心。
父母親所喜好的東西,應該盡力去准備,父母所厭惡的事物,要小心謹慎的去除(包含自己的壞習慣)。要愛護自己的身體,不要使身體輕易受到傷害,讓父母親憂慮。(曾子曰:「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要注重自己的品德修養,不可以做出傷風敗德的事,使父母親蒙受恥辱。當父母親喜愛我們的時候,孝順是很容易的事;當父母親不喜歡我們,或者管教過於嚴厲的時候,我們一樣孝順,而且還能夠自己反省檢點,體會父母的心意,努力改過並且做得更好,這種孝順的行為最是難能可貴。
父母親有過錯的時候,應小心勸導改過向善,勸導時態度要誠懇,聲音必須柔和,並且和顏悅色,(子夏問孝。子曰:「色難。」)如果父母不聽規勸,要耐心等待,一有適當時機,例如父母情緒好轉或是高興的時候,再繼續勸導;如果父母仍然不接受,甚至生氣,此時我們雖難過得痛哭流涕,也要懇求父母改過,縱然遭遇到責打,也無怨無悔,以免陷父母於不義,使父母一錯再錯,鑄成大錯。
出則弟〉
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財物輕 怨何生 言語忍 忿自泯
或飲食 或坐走 長者先 幼者後 長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
稱尊長 勿呼名 對尊長 勿見能 路遇長 疾趨揖 長無言 退恭立
騎下馬 乘下車 過猶待 百步餘 長者立 幼勿坐 長者坐 命乃坐
尊長前 聲要低 低不聞 卻非宜 近必趨 退必遲 問起對 視勿移
事諸父 如事父 事諸兄 如事兄
解讀:
出則弟,說的是家中兄弟相處之道,以及如何和長輩 在一起的規矩。在這些規范中,訓練小孩謙恭有禮,懂得尊重別人,自然容易融入團體,為大家所接納。當哥哥姐姐的要能友愛弟妹,做弟妹的應做到 恭敬兄姐,這樣兄弟姐妹就能和睦而減少沖突,父母心中就快樂。在這和睦當中就存在孝道。
把身外所用的錢財物品看輕點,少計較,兄弟之間就不會產生怨恨 ;講話時不要太沖動,傷感情的話要能忍住不說,那麼不必要的沖突怨恨就會消失無蹤。
日常飲食起居中,有人認為孩子還小,和長輩相處在一起,不要太過要求他們,長大自然就適應了,甚至對孩子寵愛有加,把好吃好用的先給小孩享用,以致小孩認為這樣是理所當然的,不知道要禮讓長輩,因而誤導孩子養成壞的習慣。而《弟子規》卻指導我們,不要因為大人的寵愛而忽略了應從小培養禮讓的美德,不管是吃東西或喝飲料,要請長輩先用;如果和長輩坐在一起,要請長輩先坐;如果和長輩走在一起,應讓長輩先走。
長輩呼叫人時,自己聽見了,要替長輩去傳喚,如果所叫的人不在時,自己應當回來報告長輩,更能進一步請問長輩,有沒有需要幫忙的事情。
稱呼長輩時,不可以直呼長輩的名字,那是不禮貌的行為;在長輩面前,不要表現自己很有才能,藐視長輩。
走路時遇見長輩,要趕緊走上前去行禮問候,如果長輩沒和我們說話時,就先退在一旁恭恭敬敬的站著,讓長輩先走過去。如果自己是騎馬的,遇到長輩就應該下馬,如果乘坐車輛就應該下車,讓長輩先過去,等待大約離我們百步的距離以後,自己才上馬或上車。
如果長輩還站著,年幼的我們不應先坐下來,如果長輩坐著,允許我們坐下時才可以坐下。在長輩面前講話,聲音要低,但是回答的聲音,低到聽不清楚,那也不適當,要和顏悅色,聲音要柔和清楚才好。進見長輩時走路要快點,動作表現得很禮節,等到告退時,要慢慢退出。長輩問話時,要站起回答,眼神注視長輩,不要左右移動。
對待叔叔伯伯,要像對待自己的父親一樣恭敬,對待同族兄長,要像對待自己的胞兄一樣友愛。
〈謹〉
朝起早 夜眠遲 老易至 惜此時 晨必盥 兼漱口 便溺回 輒凈手
冠必正 紐必結 襪與履 俱緊切 置冠服 有定位 勿亂頓 致污穢
衣貴潔 不貴華 上循分 下稱家 對飲食 勿揀擇 食適可 勿過則
年方少 勿飲酒 飲酒醉 最為丑 步從容 立端正 揖深圓 拜恭敬
勿踐閾 勿跛倚 勿箕踞 勿搖髀 緩揭簾 勿有聲 寬轉彎 勿觸棱
執虛器 如執盈 入虛室 如有人 事勿忙 忙多錯 勿畏難 勿輕略
斗鬧場 絕勿近 邪僻事 絕勿問 將入門 問孰存 將上堂 聲必揚
人問誰 對以名 吾與我 不分明 用人物 須明求 倘不問 即為偷
借人物 及時還 後有急 借不難
解讀:
為人子,早上要盡量早起,晚上要晚點睡覺,因為人生的歲月很有限,光陰容易消逝,少年人一轉眼就是老年人了,所以我們要珍惜現在寶貴的時光。
每天早上起床必須先洗臉,然後刷牙瀨口,解完大小便以後把手洗干凈,這樣才是講究衛生的好孩子 。
出門帽子要戴端正,穿衣服要把紐扣紐好;襪子和鞋子都要穿得貼切,鞋帶要系緊 ,這樣全身儀容才整齊。脫下來的帽子和衣服應當放置在固定的位置,不要隨手亂丟亂放以免弄皺弄臟。穿衣服注重的是整齊清潔,不在衣服的昂貴華麗,而且要依照自己的身份穿著 ,也要配合家庭的經濟狀況。
對於食物不要挑剔偏食,而且要吃適當的份量,不要吃過量。我們年紀還小尚未成年 ,更不該嘗試喝酒,因為喝醉了丑態百出,最容易表現出不當的言行。
走路時腳步要從容不迫,站立的姿勢要端正。注意行禮時要把身子深深地躬下 ,跪拜時要恭敬尊重。
進門時不要踩到門檻,站立時要避免身子歪曲斜倚,坐著時不要雙腳 展開簸箕,或者是虎琚的樣子,也不要抖腳或搖臀,這樣才能表現優雅怡人的姿態。
進門的時候慢慢的揭開簾子,盡量不發出聲響,走路轉彎時與稜角要遠一點 ,保持較寬的距離,才不會碰到稜角傷了身體;拿空的器具要像拿盛滿的一樣小心,進到沒人的屋子裡,要像進到有人的屋子裡一樣。
做事不要匆匆忙忙,匆忙就容易出錯,遇到該辦的事情不要怕困難,而猶豫 退縮,也不要輕率隨便而敷衍了事。容易發生打鬥的場所,我們不要靠近逗留;對於邪惡怪僻的事情,不必好奇的去追問。
將要入門之前先問一下:「有人在嗎」?將要走進廳堂時,先放大音量要讓廳堂里的人知道 ;假使有人請問:「你是誰」,回答時要說出自己的名字,如果只說「吾」或是「我」,對方就聽不清楚到底是誰。我們要使用別人的物品,必須事前對人講清楚,如果沒有得到允許就拿來用 ,那就相當於偷竊的行為。借用他人的物品用完了要立刻歸還,以後遇到急用再向人借時,就不會有太多的困難。這些平常語言行為的要則,讓我們即知即行,掌握自己 ,使處事更有效率,待人更為和諧,創造一個身心調和的環境。如果我們一時做不到也不必氣餒,只要能清楚的辨別方向,認同聖賢的教化,肯用功夫慢慢的琢磨,就像 璞石也能慢慢地呈現出美玉來。
〈信〉
凡出言 信為先 詐與妄 奚可焉 話說多 不如少 惟其是 勿佞巧
奸巧語 穢污詞 市井氣 切戒之 見未真 勿輕言 知未的 勿輕傳
事非宜 勿輕諾 苟輕諾 進退錯 凡道字 重且舒 勿急疾 勿模糊
彼說長 此說短 不關己 莫閑管 見人善 即思齊 縱去遠 以漸躋
見人惡 即內省 有則改 無加警 唯德學 唯才藝 不如人 當自礪
若衣服 若飲食 不如人 勿生戚 聞過怒 聞譽樂 損友來 益友卻
聞譽恐 聞過欣 直諒士 漸相親 無心非 名為錯 有心非 名為惡
過能改 歸於無 倘掩飾 增一辜
解讀:
凡是開口說話,首先要講究信用,欺詐不實的言語,在社會上可以永遠行得通嗎?話說得多不如說的少 ,凡事實實在在,不要講些不合實際的花言巧語,另外,姦邪巧辯的言語,臟不雅的詞句及無賴之徒通俗的口氣,都要切實戒除掉。
還未看到事情的真相 ,不輕易發表意見,對於事情了解的不夠清楚,不輕易傳播出去,覺得事情不恰當,不要輕易答應,如果輕易答應就會使自己進退兩難。談吐說話要穩重而且舒暢 ,不要說得太快太急,或者說得字句模糊不清,讓人聽得不清楚或會錯意。遇到別人談論別人的是非好壞時,如果與已無關就不要多管閑事。
看見他人的優點行為 ,心中就升起向他看齊的好念頭,雖然目前還差得很遠,只要肯努力就能漸漸趕上。不論大善或小善,都要有思齊的信心和勵行的勇氣,小善切戒輕呼不 做,而行大善的機會來了也要及時把握,盡心盡力勉強而之。
看見他人犯了罪惡的時候 ,心裡先反省自己,如果也犯同樣的過錯,就立刻改掉,如果沒有就更加警覺不犯同樣的過錯。
當道德學問和才藝不如他人時 ,應該自我督促努力趕上,至於穿的衣服和吃的飲食不如他人時,可以不用擔心、郁悶。
聽見 別人說我的過錯就生氣,稱贊我就高興,這樣不好的朋友就會越來越多,真誠有益的朋友就不敢和我們在一起。如果聽到別人稱贊我先自我反省,生怕自己沒有這些優點 ,只是空有虛名;當聽到別人批評我的過錯時,心裡卻歡喜接受,那麼正直誠實的人就越喜歡和我們親近。
不是有心故意做錯的 ,稱為過錯;若是明知故犯的,便是罪惡。不小心犯了過錯,能勇於改正就會越改越少,漸歸於無過,如果故意掩蓋過錯,那反而又增加一項掩飾的罪過了。
泛愛眾〉
凡是人 皆須愛 天同覆 地同載 行高者 名自高 人所重 非貌高
才大者 望自大 人所服 非言大 己有能 勿自私 人所能 勿輕訾
勿諂富 勿驕貧 勿厭故 勿喜新 人不閑 勿事攪 人不安 勿話擾
人有短 切莫揭 人有私 切莫說 道人善 即是善 人知之 愈思勉
揚人惡 既是惡 疾之甚 禍且作 善相勸 德皆建 過不規 道兩虧
凡取與 貴分曉 與宜多 取宜少 將加人 先問己 己不欲 即速已
恩欲報 怨欲忘 報怨短 報恩長 待婢僕 身貴端 雖貴端 慈而寬
勢服人 心不然 理服人 方無言
解讀:
對於大眾有關懷愛護的心,如同蒼天與大地,絕對沒有私心,不論好人、壞人、聰明、愚笨、寶貴、貧賤、種族國界都一樣給予保護和承載,純是一片仁慈之心,不為名利毫無虛假 。正是「天同覆,地同載」的大同境界。
泛愛眾的人人君子,他的心中有人我一體的觀念,所以肯放下滔滔私心,關懷大眾 ,我們若處處學著仁厚待人,在德行上改過修養,守住人的品格,並深入學習各項才藝,相信也能做出一份番利益大眾的事業。
品行高尚的人,名聲自然高,人們所敬重的是德行,並不是論外貌是否出眾 ;才能大的人聲望自然大,人們所信服的是真才,並不是只會發表言論。
自己有能力做的事情,不要自私保守;看到別人有才華,應該多加贊美肯定 ,不要因為嫉妒而貶低別人。
對富有的人態度不諂媚求榮;對貧窮的人不表現出驕傲自大的樣子,不厭惡 不嫌棄親戚老友,也不一味喜愛新人新朋友。至聖先師孔子教導我們,貧窮的人除了不諂媚迎合外,能夠在道德上自得其樂更好,富有的人不但不以驕傲的心態妨礙他人 ,更要愛好禮節,恭敬大眾。貧和富只是生活方式不同而已,都要學習禮節充實各項才能,發揮人我一體的仁心,才能營造一個「貧而樂,富而好禮」的幸福社會。
他人有事,忙得沒有空暇,就不要找事攪亂他;對方身心很不安定,我們就不 再用閑言碎語干擾他。別人的短處絕對不要揭露出來,別人有秘密不想讓人知道,我們就不要說出來。
贊美別人的善行,就等於是自己行善,因為對方知道了,就會更加勉勵行善 ;宣揚別人的過惡,就等於自己作惡,如果過分的憎惡,就會招來災禍。行善能相互勸勉,彼此都能建立良好的德行,有了過錯而不相互規勸,相方都會在品行上留下缺陷 。
和人有財物上的往來,應當分辨清楚不可含糊。或者,財物只與他人應該慷慨多 布施;取用別人的財物就應少取一些;有事要託人做或有話要和人說,先問一問自己是不是喜歡,如果自己不喜歡就應立刻停止。
他人對我有恩惠,應時時想回報他;不小心和人結了怨仇,應求他人諒解,及早忘掉仇恨 ,報怨之心停留的時間越短越好,但是報答恩情的心意卻要長存不忘,對待家中的待婢和僕人,本身行為要注重端正莊重不可輕浮隨便,若能進一步做到仁慈、寬厚,那就更完美了 。權勢可以獲使人服從,雖然表面上不敢反抗,心中卻不以為然。唯有以道理感化對方,才能讓人心悅誠服而沒有怨言。
雖然現在也很少有人用婢僕,但是上下尊卑的關系仍然處處可見,讓我們一起來學習仁德君子的泛愛眾 ,多為大眾著想,共同營造一個相互關懷、相互體諒的溫馨社會。
〈餘力學文〉
不力行 但學文 長浮華 成何人 但力行 不學文 任己見 昧理真
讀書法 有三到 心眼口 信皆要 方讀此 勿慕彼 此未終 彼勿起
寬為限 緊用功 工夫到 滯塞通 心有疑 隨札記 就人問 求確義
房室清 牆壁凈 幾案潔 筆硯正 墨磨偏 心不端 字不敬 心先病
列典籍 有定處 讀看畢 還原處 雖有急 卷束齊 有缺壞 就補之
非聖書 屏勿視 敝聰明 壞心志 勿自暴 勿自棄 聖與賢 可馴致
解讀:
對於孝、弟、謹、信、泛愛眾、親仁這些應該努力實行的本分,卻不肯力行,只在學問上研究探索,這樣最容易養成虛幻浮華的習性,怎能成為一個真正有用的人呢?相對的 ,如果只重力行,對於學問卻不肯研究,就容易執著自己的看法,而無法契合真理,這也不是我們所應有的態度。
今日普遍流行詆毀聖賢的風氣,懷疑古人,藐視倫常大道。尤其是基本的孝道 ,近幾年來,更被視為隘板落伍,大家雖有心改革社會亂象,也動用大批的人力物力倡導,終因倫常觀念被大家忘失太久了,使得社會秩序無法整頓起來。孔子曾指出 :「立志、自立、立仁的君子要廣博的研究各種學問,然後用禮節來約束言行,這樣一個具有知識和禮節的君子,他的言行就不至於太離譜了。」《弟子規》把禮的內容 具體化,只要循著《弟子規》來實踐,兼學各種經典和生活知識,就能擁有高遠的智慧和實踐的勇氣,智勇雙全的人,必然不會偏離正道,正道就是直路,很快便能到達目標 。
讀書的方法要注重三到,就是心到、眼到、口到。這三到都要實實在在的做到 。讀書時正在讀這一段,就不要想到別段,這段還未讀完讀通,不要因為沒有興趣,失去了好奇心,就跳到另一段,而東翻西閱,不肯定下心來,按部就班的讀完。讀書時要有規范 ,讀一本書或一門功課,要有比較寬裕的期限,但是不能因為時間有多餘,就等期限快到了才開始讀,一急之下反而耽誤事情,所以一規化好就要趕緊用功。
遇到滯塞難通的地方,更要專心研究,只要功夫到了,自然就能通達了解,這正是所謂書讀千遍 ,其意自現。有疑問的地方,經反復思考,還不能了解的話,就用筆把問題記下來,向有關的師長請教,一定要得到正確的答案才可放過。
書房要整理得簡單清潔,四周牆壁保持干凈,書桌清潔干凈,所用的筆和硯台要擺放端正 ,在硯台上磨墨,如果墨條磨扁了,就是存心不端正,寫字若隨便不公正,就是心裡先有了病,排列經典圖書,要安放在固定的地方,讀完以後立刻歸還原處,即使發生緊急的事也要 先收拾整齊以後才能離開。遇到書本有殘缺損壞時,應立刻補好保持完整,你愛書,書愛你,自有一份恭敬在其中,一份恭敬就有一份收獲,十分恭敬就有十分收獲。
如果不是傳輸聖賢道理的書籍,一概摒除一旁不要理它,因為書裡面不正當的事理會蒙蔽我們 的聰明智慧,會敗壞我們純正的志向。
不要自以為是而狂妄自大,也不要自甘墮落而放棄自己,聖賢的境界的雖高 ,但只要按部就班,循序漸進,人人都可到達。處在蒙昧年幼之時,若采要正正當當的教材,配合優良的環境,來培養學習,就能造就聖賢。《弟子規》所講的道理,正是聖人的 訓誨,從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親仁及餘力學文著手,在日常生活中的倫常做起,經家庭擴及到學校、社會,最能孕育出正人君子的品行。所以這本書應該認真的反復讀誦 ,深入內心,當成個人反省的鏡子至行為的指針。
G. 古人出門的時候很講究著裝,其中就有「冠必正,紐必結,襪與履,俱緊切」的著裝要求。這句話出自:
古人出門的時候很講究著裝,其中就有「冠必正,紐必結,襪與履,俱緊切」的著裝要求出自弟子規。
冠必正,紐必結,襪與履,俱緊切。
置冠服,有定位,勿亂頓,致污穢。
譯文:要注重服裝儀容的整齊清潔,戴帽子要戴端正,衣服扣子要扣好,襪子穿平整,鞋帶應系緊,否則容易被絆倒,一切穿著以穩重端莊為宜。回家後衣、帽、鞋、襪都要放置定位,避免造成臟亂,要用的時候又要找半天。
(7)三字經帽子擴展閱讀:
《弟子規》是清代教育家李毓秀所作的三言韻文。
其內容採用《論語》「學而篇」第六條:「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的文義,以三字一句、兩句一韻編撰而成。全文共360句、1080個字。
《弟子規》是依據孔子教誨編成的學童生活規范,形式為三字韻語,核心思想是儒家的孝悌仁愛,具有重要的文化價值和教育價值。
H. 三字經的內容如何體現了作者的教育思想那些句子體現了這些教育思想
古人很早就重視對兒童的啟蒙教育。那種啟蒙、養正、入聖的思想,一直貫穿於中國古代蒙學教育的始終。《三字經》自南宋末年誕生後,就成為中國傳統蒙學的翹楚,是一部流傳廣泛,影響深遠,可以說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極具代表性的蒙學教材。雖然有一定的歷史和時代局限性,但是其內容卻含納了中國文化的精要,對現代教育有著極其深遠的影響。
《三字經》中列舉了大量典故、故事,向我們闡述了豐富深刻的人生哲理,有倡導尊敬師長、寬厚待人的,有頌揚勤勞節儉、清正廉潔的,有勸誡謹慎持身、悔過改錯的,有愛國愛民、弘揚正氣的,有激勵立志勤學、發憤圖強的這些內容包含了我們學習生活的諸多方面,體現出了巨大的現代教育價值。這里我著重講一下《三字經》對現代教育方法提供的借鑒和啟發。
《三字經》里說:「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在現今已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三字經》重視教育,強調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有機結合。
1、「以德為先」的教育理念
「教之道,德為先」。《三字經》尤其注重「德」在教育中的重要性。重視道德教育,重視人的道德修養,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人格。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強調教育以「德」為先導的教育理念在現代仍然具有重大的教育意義。在當今,一個人的社會公德和職業道德如何,以及如何做人和做事,都已成為人的事業成敗的最重要的因素。如今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現狀並不盡如人意。學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形式化、應試化,造成學生思想道德素質大滑坡。在西方思潮侵蝕和經濟全球化的沖擊下,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走向異化。具體表現為早戀與網戀日益加劇、超前消費和浪費現象嚴重,打架、偷盜、自殺、扔垃圾、撒謊等失德行為經常發生。這些都最終導致了享樂主義、拜金主義、行為主義和利己主義等不良思想的泛濫。這不得不讓我們反思我們如今教育方式的正確性。
2、強調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人們常說,「起小看大,三歲知老」,良好的家庭教育對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三字經》開篇就有「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對孩子的成長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和義務。《三字經》中孟母三遷和竇燕山教育五子的典故可見重視家庭教育,古已有之。對於現代的家庭來說,我們則更應該賦予家庭教育更多的內涵,要努力為孩子營造一個健康向上的家庭教育環境。這是古人對現代教育的一個很重要的貢獻,我們應該予以借鑒學習。
3、強調科學的教育方法
《三字經》提出「凡訓蒙,必講究,詳訓詁,名句讀」,強調作為引導剛入學兒童的教師實施啟蒙教育,必須要講究方法、注重規律。兒童學習要應該從易到難,由淺入深。「為學者,必有初,小學終,至四書」,「孝經通,四書熟,如六經,始可讀」指出做學問,讀書求學,必須打好基礎。只有在學好了基礎知識的《小學》以後,才能學習較為深入的《四書》。只有通曉《孝經》,熟知《四書》之後,才能開始學習更為深奧的《六經》。學習需要循序漸進,教育改革需要循序漸進。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對於我們每一個人,都具有極強的啟發和指導意義。
4、強調素質教育的必然性
「禮樂射,御書數。古六藝,今不具。」所言就是禮法、音樂、射箭、駕車、書法和算數是古代讀書人必須學習的六種技藝。在今天,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文化科技的門類越來越多,對於學生來說,要成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人才,就更得掌握多種知識。簡言之,古人尚且知道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性,對於我們現代人來說,就更應該建立健全更廣泛、更科學的教育教學機制,提高素質教育,培養更多的學生全面發展,才能使之成為國家的有用之才。
由於時代久遠,作為蒙學教材的《三字經》中有許多理念雖然已經無法適應現代的要求,但其內在巨大的文化教育價值還是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的。希望我的一些見解能對我們之後的教學有所幫助。
《三字經》中的教育思想
《三字經》是我國元、明、清時期廣泛流傳的蒙學識字課本,是古代蒙學教材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種。
關於《三字經》的作者,一般認為是宋末元初的大學者王應麟。夏之翰在為王應麟所著《小學紺珠》作的序中說:「吾就塾時讀三言之文(按指《三字經》),不知誰氏作,迨年十七,始知其作自先生(按指王應麟),因取文熟復焉,而嘆其要而賅也。」夏之翰為清初雍正時人,這是關於王為《三字經》作者的最早文字記載。明末人屈大均則有不同說法。他在《廣東新語》中說:「童蒙所誦《三字經》,乃宋末區適子所撰。適子,順德登州人,字正叔,入元抗節不仕。《三字經》為隱居後作。」清代也有人提出《三字經》的作者不該是王應麟。有的是根據《三字經》里有「魏蜀吳,爭漢鼎」的話,同王應麟所著《困學紀聞》中尊蜀抑魏立場不符。 也有人根據《三字經》里敘述史實有幾處錯誤,少數地方行文不嚴密,同王應麟博學而嚴謹的情形不合。 這樣,《三字經》的作者就發生了問題,一說王應麟作,一說區適子作,還有明人黎貞作之說等。然而有清以來至今,多數人堅持王作之說,坊間出版的《三字經》也都署名王應麟著。
或稱王應麟為大學者,知名度高,因此後人傳說王為《三字經》作者。其實,我國有大學者為兒童寫作蒙學教材的好傳統。李斯撰有《蒼頡》,司馬相如著《凡將篇》,揚雄、班固作《訓纂篇》及其續篇,蔡邕作《勸學》,周興嗣次韻《千宇文》,朱熹編《小學》,可謂代不乏人。考察王應麟著作,可知他對蒙學教材的注釋和研究是下過大功夫的,著有《蒙訓》70卷,《小學諷詠》4卷,為《急就篇》作過補注。他還親自編寫了《姓氏急就篇》、《小學紺珠》等蒙學教材。在他編的著名類書《玉海》中,也輯有蒙學方面的內容。王應麟字伯厚,舉進士後發憤讀書,誓為通儒,又以博學宏辭科自見,官至吏部尚書兼給事中。然而生於南宋末年,朝政混亂,受賈似道排擠,政治上難有建樹,學術方面卻有很高成就。王應麟曾擔任過揚州教授、沂靖惠王府教授和皇帝侍講,有過教書經歷。這或許同他熱心蒙學教材的研究及著述有關。總之,王著《三字經》是有可能的。有清以來至今,多數人認為《三字經》為王所著;也是有一定根據的。只是《宋史》王應麟傳所列王的眾多著作中,未見有《三宇經》;也沒有更多材料,排除區適子作之說。或許區著有另一本《三字經》未能傳世,亦未可知。又近人發現南宋人陳淳用三言寫成的《啟蒙初誦》,開頭是:「天地性,人為貴,無不善。」以下還有「性相近,君臣義,父子親,長幼序」等語,很象是《三字經》的先河。或許《啟蒙初誦》後來經王應麟改訂,從此用《三字經》之名流傳開來。這些都還有待進一步的研究。
關於《三字經》著作的時間,必為南宋滅亡。元朝統治初期,當無疑問。這就排除了明人作《三字經》之說。《三字經》中有「小學終,至四書」句。按,《論語》、《孟子》、《大學》、《中庸》編為「四書」,始於南宋孝宗淳熙年間。則《三字經》不會成書於淳熙之前。又,《三字經》敘歷史世系雲:「炎宋興,受周禪;十八傳,南北混。十七史,全在茲,載治亂,知興衰」。 宋自太祖趙匡胤黃袍加身至南宋帝昺終於崖州,恰為十八傳。元先後滅掉西夏、金和南宋,方使「南北混」中國重新統一。然而言「南北混」而隻字不提元朝,由些可以推知《三字經》為元初宋遺民所作,他們不願奉元稱號。王應麟卒於元開國後二十年(公元1269年),區適子入元也抗節不仕。王或區著《三字經》當在宋亡以後。
南宋人項安世所著《項氏家說》提到《三字訓》一書:「大人教童子多用韻語,如今《蒙求》、《千字文》、《太公家教》、《三字訓》之類。」項為宋孝宗淳熙時進士。根據以上所論,《三字經》編於元初,則項氏提及的《三字訓》並非《三字經》。陳東原先生說《三字經》「當系元初人就《三字訓》改作」 ,純屬推測。因為《三字訓》今已不傳。但是我們可以說、《三字經》確實繼承了歷史上編寫蒙學教材的好傳統,集中了從《急就篇》、《千字文》到《三字訓》的所有優點,因此一經編出,即盛行起來,歷元、明、清三代,久盛不衰。不但成為蒙學集中識字的基本教材,而且在社會上廣泛傳播,達到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程度。
舊時評論《三字經》,都指出它在廣見聞,向兒童普及各種知識方面的優點。明人呂坤說:「初入社學,八歲以下者,先讀《三字經》,以習見聞。」 清人紫巢氏稱《三字經》為「袖裡《通鑒綱目》。 章太炎於民國時重訂《三字經》,其「題辭」也說:「其書先舉方名事類,次及經史諸子,所以啟導蒙稚者略備。觀其分別部居,不相雜廁,以較梁人所集《千字文》,雖字有重復,辭無藻采,其啟人知識過之。」可以說《三字經》既是最基本的蒙學識字教材,也是一部初等的網路全書。全書1100餘字 ,除有重復外、生字大約800餘,大致包含五部分內容。
開篇為「人之初,性本善」,然後說教和學的重要性。從性善論出發論述教與學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是孟子以來儒家傳統的教育思想和邏輯。它在唯心主義的形式中,包含著大量合理的內容和有益的經驗。《三字經》里有些話說得十分深刻,確實能打動人心,因而成了廣泛傳誦的格言,至今仍不失其教育意義。如:
養不教,父之過;
教不嚴,師之惰。
子不學,非所宜,
幼不學,老何為?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學,不知義。
第二部分,介紹兒童須知的封建倫理道德以及基本的數目和名物知識。這是根據孔子「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的要求(《三字經》作者將其概括為「首孝悌,次見聞」),對兒童進行德智兩方面的啟蒙教育。在德育方面,主要講封建的「三綱」、「五常」、「九族」、「十義」,今日兒童教育自不可取。但是象「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司禮儀。香九齡,能溫席;孝於親,所當執。融四歲,能讓梨;弟於長,宜先知」等話,今天仍有批判繼承的意義。如果我們不拘泥子「溫席」、「讓梨」的具體情節,也拋棄舊時禮儀的等級內容,而是吸收其中積極的意義,加強對兒童的禮貌和行為規范教育,以及親愛他人的教育,不也是很有意義的嗎?在智育方面,這部分里介紹了一、十、百、千、萬數目,及「三才」、「三光」、「四季」,「四方」,「五行」、「六穀」、「六畜」、「七情」、「八音」等各方面知識。
第二部分內容很雜,但作者能分門別類,以數字概括出某一方面的內容,極便於兒童記憶背誦。而且內容淺近,文字通俗,切合兒童啟蒙需要,適應初入學兒童智力發展水平。如:
一而十,十而百,
百而千,千而萬。
三才者:天地人。
三光者:日月星。
流行於漢魏南北朝的蒙學教材《急就篇》在介紹名物時往往不惜大量羅列,未能顧及兒童學習能力;後來流行的《千字文》避免了大量羅列的毛病,又出現了介紹名物不夠完整、集中的問題。例如關於家畜只說到「驢騾犢特,駭躍超驤」,文字優美,內容卻顯不足。而《三字經》則把」馬牛羊,雞犬豕」概括為「六畜」介紹給兒童,比《千字文》實在,也便於兒童掌握。
第三部分,提出蒙學教學內容和要求,介紹「四書」、「六經」、「五子」。這部分內容,其他的蒙學教材是沒有的。它提出分階段讀書的目標和要求,起著動員兒童努力讀書學習的作用。它介紹古代學者及其著作,對於普及文化典籍知識起了積極的作用。
第四部分,講述歷史,主要介紹歷史上的朝代興替和帝王世系。這部分內容約占《三字經》總篇幅的四分之一,而且隨著時間的發展,新的刊本又幾次補進了近現代內容。我國有重視歷史的傳統。學習歷史對於增強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弘揚民族文化傳統,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雖然按照古代學校課程安排,讀史是大學的任務,在蒙學階段(小學),根據兒童接受能力,不要求學生去讀史、漢、綱鑒等歷史著作;但不是說蒙學里就不要向兒童進行歷史知識的教育了。相反,從《三字經》的內容看,兒童初入學就在對他們進行最基本的歷史教育了。《三字經》也起過向社會上廣大群眾普及歷史知識的作用。這一教育的經驗和傳統,很值得我們吸取。
最後的部分,講了歷史上一連串的奮發勤學、取得成就的人物故事,勉勵兒童努力學習,做一個有為的人。雖然其指導思想是「學而優則仕」、「顯親揚名」、「光前裕後」一套封建主義的人生哲學;可是所講的故事多是有啟發性的,不無鼓舞兒童奮發向上的作用,而且在社會上廣泛傳播,成為我國民族精神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如:
昔仲尼,師項橐。
古聖賢,尚勤學。……
披蒲編,削竹筒,
彼無書,且知勉。
頭懸梁,錐刺股,
彼不教,自勤苦。
如囊螢,如映雪,
家雖貧,學不綴。
如負薪,如掛角,
身雖勞,猶苦卓。……
犬守夜,雞司晨,
苟不學,曷為人。
蠶吐絲,蜂釀蜜,
人不學,不如物。
幼而學,壯而行。
從以上五個部分的內容看,《三字經》既是蒙學里集中識字的課本,又擔負了向兒童進行知識和思想教育的任務。從知識和思想教育來說,知識教學占的比重更大一些。思想教育內容,除了進行儒家一般的三綱五常、九族十義的宣傳外,主要是進行勤勉讀書、學習做人的教育,同本書識字和知識教育的任務結合緊密,適合初入蒙學兒童的特點。宋代理學盛行,南宋理宗以後,理學被奉為官方正統思想,朱熹被捧了出來。縱觀《三字經》全書,無一語攙入理學性命天理,主敬滅欲的說教,顯得比較親切,這是難能可貴的。把識字教育同知識、思想教育結合在一起,是我國編寫蒙學教材的好傳統。《三字經》將三者揉合得更為緊密,比較切合兒童程度,勝過以前的《急就篇》和《千字文》。
從語言方面說,古代蒙書里,《弟子職》是四言,《急就篇》有一部分是三言、四言,主體部分是七言,《千字文》、《蒙求》等都是四言。《三字經》全用三言,更便於兒童朗讀背誦,這可以說是一個創造。它繼承了古代蒙學教材應用整齊韻語的傳統,又有所突破和創造,是很不簡單的。因為只用三言,又要表達出豐富的內容,很容易露出牽強硬湊的痕跡,或者寫的艱深難讀,或者貧乏呆板。《三字經》基本上避免了這些很可能產生的缺陷。語言學家張志公先生說:「拿文言的標准看,《三字經》的語言是相當通俗的,無論如何,比《千字文》通俗的多;除了個別的句子外,沒有勉勉強強硬湊字數,硬押韻的毛病。從句法上來看,可以說得上是靈活豐富,包羅了文言里各種基本的句式,既有訓練兒童語言能力的作用,又使全書的句子顯得有變化,樣式多,不枯燥。舉例來說,有些是三個字成句的,……有些是六個字成句的,……也有些是十二字成句的,……從詞語的組織來看,幾種基本結構,如動賓、偏正、聯合,都多次用到;基本的虛詞,如『之』『乎』『者』『以』『而』『則』『於』『且』『雖』『既』『苟』『所』都反復出現。」
總之,無論就內容論,或就語言論,《三字經》的編寫都是十分高明的。它繼承傳統,又後來居上,成了我國古代蒙學教材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種。因此,這本《三字經》一編寫出來,很快就流行開來,從元明到清末民初,一直廣泛流傳,有各種注釋本,有配以圖畫印刷精美的版本,還有供兄弟民族兒童使用的滿漢對照本、蒙漢對照本。《三字經》的寫法也被移植到其他領域,於是有各類《三字經》出版,如《時務三字經》、《歷史三字經》、、《地理三字經》、《醫學三字經》等等。過去一些布告、廣告,為求推廣,也有採取三言一句的。
元初編就的這本《三字經》在流行過程中,不斷有人對其內容加以修改,涌現過不少的改寫本。如明末黃周星的新編《三字經》,道光間連恆的《增補注釋三字經》,光緒間焦軒氏著,王晉之、張諧之重訂的《廣三字經》,以及後來章太炎的《重訂三字經》等。這些改編本都未能長久推行。在社會上一直流傳的還是原本《三字經》,不過其歷史部分還是先後幾次補進了近現代的內容。古代蒙學教材這種相對穩定的性質,有利於提高其權威性和社會信任感,推動了蒙學教育的發展。
章太炎的《重訂三字經》作於1928年。當時,杜威的實用主義教育思想很是時髦,也影響到中小學教科書的編寫。章在《重訂三字經·題辭》中說:「余觀今學校諸生,幾並五經題名、歷朝次第而不能舉,而大學生有不知周公者。」又說:「若所以詔小子者,則今之教科書,固勿如《三字經》遠甚也。間常舉以語人,漸有信者。然諸所舉人事部類,其切者猶有未具,明清人所增尤鄙。於是重為修訂,所增入者三之一,更定者亦百之三四,以付家塾,使知昔儒所作非苟而已。」這些話反映出章對當時新式教科書一味趕時髦,搬洋書,丟卻民族特色的憂慮心情,提出繼承傳統蒙學教材優良傳統問題。雖然話里也流露出懷舊的情緒;另外他在保留舊本《三字經》基本內容的基礎上融進現代科學知識所做的「重訂」工作,確實也表現了不能與封建思想劃清界限的問題;但是不應簡單斥之為「復舊』,加上「同新文化運動對抗」的帽子。對其「重訂」工作所做的努力,也不能一概加以否定。我們對《三字經》等古代蒙學教材,應採取分析的態度,批判其封建性糟粕,細心剝取其合理的內容,研究其編寫上的優點,以為我們工作的借鑒。全盤肯定或全盤否定的態度,都是錯誤的。
I. 朗讀三字經應戴什麼帽子
戴古人的帽子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