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國沒改革開放的時候,允許做生意嗎
不允許,在改革開放以前如果做生意會戴資本主義的帽子。而且那時候買什麼都是用票兌換,所以不存在做生意,而且全部都是國有化的,所以是不允許做生意的。
拓展資料:
改革開放的政策簡述:改革開放是中國共產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的兩個基本點之一。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方針、總政策,是強國之路,是黨和國家發展進步的活力源泉。改革,即對內改革,就是在堅持社會主義制度的前提下,自覺地調整和改革生產關系同生產力、上層建築同經濟基礎之間不相適應的方面和環節,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和各項事業的全面進步,更好地實現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開放,即對外開放,是加快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必然選擇,符合當今時代的特徵和世界發展的大勢,是必須長期堅持的一項基本國策。
『貳』 禮帽適合什麼臉型的人戴你最喜歡哪一種禮帽
禮帽是一種帽名,分冬夏兩式,其制多用圓頂,下施寬闊帽檐。近代時,穿著中西服裝都戴此帽,為男子最莊重的服飾。
紳士禮帽其實早在17世紀時在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就流行開來。隨著男士時裝潮流的不斷革新,舊時用來顯示社會階級的帽子逐漸發展成現代男裝中必不可少的配飾之一。
我覺得禮帽還是挺好看的,是我個人在生活中非常喜歡的一種類型。
平時我帶的比較多的就是圓頂的禮帽,因為我覺得圓頂的可以一線男人比較小巧,而且會覺得那是一種可愛的風格。但每一個人的風格不一樣,如果大家並不是那種可愛蘿莉型的,建議就不要戴這種帽子了,其實即便自己不是可愛蘿莉型的也可以戴,這就要看個人的興趣愛好了。每個人都有適合自己的帽子,希望大家都能夠找到一頂適合自己的並能夠突出自己風格的帽子。
『叄』 帽子的種類有哪些(帶圖)
帽子的種類帽子的品種繁多, 按用途分,有風雪帽、太陽帽、安全帽、睡帽、禮帽等。
1、風雪帽
現代帽類名稱,又稱「羅宋帽」,是一種保暖性能特好的男式冬帽,尤為老年人所喜愛。用雙層駱駝絨製作,帽牆成三翻式,把帽牆翻下,前面臉部只露出一蛋形圓孔,耳朵、後腦、脖子等都可罩去。
『肆』 帽子的種類有哪些
1、風雪帽
現代帽類名稱,又稱「羅宋帽」,是一種保暖性能特好的男式冬帽,尤為老年人所喜愛。用雙層駱駝絨製作,帽牆成三翻式,把帽牆翻下,前面臉部只露出一蛋形圓孔,耳朵、後腦、脖子等都可罩去。
『伍』 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區別 中國和美國的區別
美國是資本主義代表,中國是社會主義代表。政治制度有本質區別。
美國資本主義是完全自由化經濟體系,是市場調節經濟。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公有制為主體的,是多種經濟相結合的經濟體系。
『陸』 清朝人帶的小圓帽子叫什麼
叫瓜皮帽。
瓜皮帽是形成於明朝,流行於明、清、民國三代的一種首服。又稱六合一統帽、六合帽、六合巾、小帽、西瓜帽、瓜殼帽、瓜拉冠、秋帽、困秋等,因其由六塊黑緞子或絨布等連綴製成,底邊鑲一條一寸多寬的小檐,形狀如半個西瓜皮故而得名。
由明人清後,大部分漢族男子的首服都隨著「男從女不從」的政令而淹沒於歷史的塵埃之中時,只有瓜皮帽不僅得到延續,而且愈發流行。
(6)資本主義的帽子擴展閱讀:
文化特徵
明代瓜皮帽的帽頂雖沒有嚴格的標識等級的作用,然而帽珠、帽准材質的好壞同樣也反映著佩戴者的社會地位和經濟實力。為了區別身份,一些無階級地位的富商巨賈往往在瓜皮帽的裝飾材質上選擇貴重的帽正、帽珠作為身份的標志。
然而隨著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明代中晚期,服飾的奢靡之風也隨之產生,相關的服飾法度亦被打破,到了明朝晚期,上下層之間在穿戴上的鴻溝被打破,很多無官位商賈也開始用上等官員才可使用的貴重玉石做為帽正。
而另一方面,受到大商賈服飾風格的影響,官員士人一般在居家、會客等非正式場合開始戴瓜皮帽,甚至是皇親貴胄在皇宮之中也常戴瓜皮帽。如明代筆記《松下雜抄》載:「皇子戴玄青給紗六瓣有頂圓帽,名日『瓜拉帽』。
『柒』 禮帽和爵士帽有什麼區別
1、從種類上來講
爵士帽和禮帽分別被稱為小禮帽、大禮帽,從這里就可以看出,爵士帽和禮帽之間的關系了,爵士帽其實是禮帽的一個分支,禮帽在樣式上會更加傾向於莊重嚴肅,在出席重要場合時一般都會選擇禮帽,而爵士帽更加偏向於嘻哈風,在外形上也比禮帽多了褶皺的元素。
2、從搭配上來講
爵士帽一般適合於知性一點的搭配,不要太過於花哨,就只簡單的T恤和牛仔褲,就足以搭配上爵士帽了,也可以搭配比較緊身一些的衣褲,在穿上皮鞋,戴上圍巾等做好全套的裝備,而禮帽就更加適合嚴謹的小禮服了。
禮帽如圖:
(7)資本主義的帽子擴展閱讀:
長時間戴帽子的危害:
戴帽子的時間過長則有可能會加重脫發問題。據《中國日報》報道,長時間戴帽子,會導致頭皮毛孔呼吸不暢,皮脂堆積於頭皮,容易形成皮屑、頭癢或皮膚炎症,進而造成脫發。
頭發不耐悶熱,緊扣在頭上的帽子或頭盔會使底層頭發長時間得不到呼吸,尤其是受帽邊壓迫的發際、發根處,更容易因皮膚鬆弛脫發。
部分老年人身體較為虛弱,要更注意頭部保暖,他們可以選擇雷鋒帽,其厚實的絨毛可以較好的護住頭部、頸部以及耳朵。
小孩子的皮膚細嫩,對氣溫變化的適應能力較差,選擇能護住頭部、面頰和耳朵的寬松帽子即可。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爵士帽
網路-禮帽
人民網-你的帽子戴對了嗎?久戴帽子會加劇脫發
『捌』 上海灘里許文強戴的那種帽子叫什麼帽
這頂帽子叫費多拉帽,英文名為fedora hat,也被叫做為淺頂軟呢帽和紳士禮帽,這種帽子不僅在諜戰和民國題材的影視劇里出現過,還在歐美電影和美劇、英劇里出現過
『玖』 穿西裝戴什麼帽子好看
西裝是比較正式的服裝,所以在穿西裝的時候可以帶一些寬邊而正規的帽子,這樣可以達到統一的裝飾效果。
服裝可以對一個人,起到一定程度上的修飾作用,但是最重要的是,必須要提升自己內在的能力,這樣才可以內外兼修讓自己變得更優秀。
自我提升技巧:
1、自律。如果你想在生活中積極向上,這是十分重要的一點。每個成功者都是高度自律的人。如果你懶惰又沒有強有力的一面,你很可能就要過著平庸的生活了。
2、設定目標。你需要在生活中設定目標以實現自我提升。否則,你便會在自己的安樂窩中停滯不前。盡管你知道改變將會讓你在多方面受益,缺乏目標的你還是不願意去改變自己的處境。
3、積極態度。積極的態度能激發出你最好的一面。它會抵制你偶爾出現的消極的自我暗示。同時傷感以及其他負面情緒也會在你生活中逐步消失。
4、感恩的心。每當你經歷美好的事情,就表達你的感激之情。這會為你帶來更多更美好的事物。感激可以創造奇跡。你也可以開始一段感激之旅——每天花五分鍾時間寫下你感激。
5、鍛煉。每天的鍛煉可以緩解壓力,強身壯體,也能改善自我感覺。
6、深思熟慮。認真思考會理清你的思路,消除負面思想並把你的幸福感提高到新的層面。這將會改善你的生活。
7、發揮自己的價值。當你開始想要發揮自身作用時,你會發現你在不斷提升自我。如果你誠心誠意地付諸行動,人們也會好好犒賞你並衷心感謝你。
8、把握自己的思想。如果你想掌控自己的生活,很重要的一天是掌控自己的思想。不要讓大腦的思想陷入混亂之中。管理他們——去粗取精,揚長避短。這會為你的自我提升奠定堅實的基礎。
9、深化你的知識體系。堅持每天至少花30分鍾(1小時更佳)學習感興趣的學科。這將增強你的自信心,同時提高智力。
10、有條不紊。嘗試提前做日計劃,你將能避免浪費時間,並把精力集中在重要的事情上。
『拾』 什麼是資本主義詳細說明
什麼樣的經濟是「資本主義」?
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對資本主義的定義是「提供人類需求的產業是由企業方式所達成的」。在1920年他又提出了一個更廣泛的定義,這個定義包括了馬克思所言「上古」時期的商業和高利貸資本,以及藉由機會所製造的利潤(例如投機)—而不只是直接的商業行為 (Sayer 1996)。
一些人則認為稱呼現代主要的產業經濟為「資本主義」是不正確的,因為這些經濟體制都存在一定程度的政府幹預。舉例而言,一些人宣稱美國的市場與「自由」仍相差一段距離,也因此稱之為混合經濟較為正確。不過一些人仍然認為美國的經濟是資本主義,而英國的經濟才是「混合經濟」,又或者香港的經濟是資本主義而美國的經濟是混合經濟等等,這取決於他們對於那些地區的經濟自由度的看法。依據經濟和商業歷史學家Robert Hessen的說法:
「徹底的自由經濟(真正的自由放任)從來沒有存在過,但政府權力對經濟活動的控制自從18世紀以來便急遽升高,尤其是在經濟大恐慌之後……今天的美國,昔日曾是資本主義的堡壘,但實際上是一個「混合經濟」,政府在沒有透明或一致的原則下對經濟實行補助或限制。」[12]
奧地利經濟學派的經濟學家也採取類似的定義,他們認為大多數現在的經濟體制都是偏差的資本主義—有時候被稱為裙帶資本主義(Crony capitalism)。同樣的,一些人使用「自由放任資本主義」一詞來區分「普通的資本主義」,認為兩者存在差異。一些人則認為「自由放任資本主義」一詞是不必要的,因為一般對於資本主義的定義便已經清楚表明必須有「自由市場」貿易的存在。
許多馬克思主義者、無政府主義者、綠色組織、和反全球化者則主張在資本主義社會里,由資本家階級擔任統治階級的社會,這些統治階級並不會扮演保護「自由市場」的角色,反而會優先保護那些資本的所有人和公司。諾姆·喬姆斯基主張:「資本主義根本沒有存在過。如果有,也早已在1920年代和1930年代消失了。」,自由意志主義者和其他自由市場的支持者也可能會認同這種觀點。不過,即使在18世紀的美國,生產和銷售產品同樣被政府部門所管制,而且政府也對農業進行補貼,經濟的干預也持續在19世紀進行。
世界體系理論的支持者則認為全球已經結合為一個資本主義的世界經濟,即使是社會主義的國家(如古巴)也都與資本主義的世界經濟合作。
主流的經濟學家們也有一部分人認為目前的經濟體制已經脫離早期的「資本主義」形式,但一部分人也認為一些現代的經濟仍可以被稱為「資本主義」。
[編輯] 經濟自由度指數
在經濟研究上有時也會使用頗具爭議性的經濟自由度指數。兩個最著名的指數之一是由華爾街日報和美國傳統基金會所發布的,另一個是由加拿大的弗雷澤研究所(Fraser Institute)所發布的。兩個指數都試圖測量每個國家的經濟自由度,主要是以法規、政府幹預程度、私人財產權利、和貿易自由為主。經濟自由度指數將「經濟自由」定義為「人民對於產品和服務的生產、銷售、和消費不受政府的強迫和約束」[13](這也被稱為自由放任)。
他們以一些獨立組織如聯合國的資料來計算每個國家在不同項目上的分數,例如政府規模、稅賦比率、財產權利的安全性、自由貿易的程度、以及市場管制的程度。許多發布的資料也被其他獨立的智囊機構用作研究資本主義與貧窮之間的關系[14]。弗雷澤研究所主張實行資本主義越徹底的國家有著更高的國民所得、最貧窮的10%人口也有更高的所得、更高的平均壽命、更高的識字率、更低的嬰兒必死率、更多使用水資源的機會、和較少的腐敗現象。而資本主義國家和非資本主義國家間最貧窮的10%人口所佔有的總收入比率也是相同的[15]。一些人則強調資本主義里信用制度的重要性,尤其是小額貸款所發揮的功能。
[編輯] 資本主義和政治意識形態
一些政治意識形態贊同資本主義:
自由意志主義與古典自由主義一致,強調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和將國家的干預最小化。小政府主義的自由意志主義者認為政府在經濟活動中的唯一角色是保護參與者的權利和防止暴力、偷竊和諸如污染之類的破壞。
自由主義由於這一詞被廣泛的應用,並非每一個「自由主義」的政黨都支持自由放任的資本主義。不過,絕大多數的自由主義政黨在20世紀里都將維持資本主義作為主要目標,並且將自由貿易作為主要的經濟計劃。
保守主義根據各國的不同情況而有所差異。在西方國家,保守主義通常贊同保持當前的資本主義制度。但是很多在政治上自稱為保守主義的人在經濟上被稱作重商主義。
客觀主義,艾茵·蘭德所主張的一種哲學理論,主張在個人的道德上,資本主義是唯一道德的經濟體制,因為如果沒有不可剝奪的、理性的自由人,資本主義是不可能存在的。
一些意識形態贊同一種混合的經濟形式,包括資本主義和國營因素:
重商主義贊同在國內建立一個幾乎完全自由的市場,但是建議國家繼續介入到保護國內商業和工業中以反對外國競爭。參見:保護主義。商業大公司經常支持重商主義的形式,由國家補助國內企業與外國企業競爭。
社會民主主義和社會自由主義支持廣泛的政府法規和部分的政府介入。在經濟問題上,社會民主主義者介於社會主義和古典自由主義者之間。他們認為政府有需要規范就業、貿易和勞力,有時也同意國有化一些特定的行業。(參見福利國家、政治自由主義)
分產主義(distributism)希望一個擁有私人財產的經濟,並且幾乎所有人平分這些財富。這可以在一個以農業為主國家的發生。在這種經濟中,法律會限制合並以阻止更大的實體的產生。分產主義者贊同通過基層努力和合作來達到這個目標而不是國家的法規。
法西斯主義,私人企業與政府緊密勾結,由政府控制生產工具並全盤主導經濟計劃,強調消除失業率和通貨膨脹。
一些意識形態反對資本主義,並贊同共同協作的經濟:
社會主義贊同在社會民主下更大范圍的國家控制。資本主義的一些領域或私有制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可以被保持在特定的部門中,但是工業和勞力則受到國家的控制以使得大部分的平民受益。
共產主義進一步要求由政府或社會控制生產,並主張以民主的或革命的方式推翻資本主義體制,將生產工具公有化。共產主義者把社會主義看作是建立沒有國家和沒有階級的經濟形式的階段之一。
[編輯] 未來的資本主義
在自由市場的概念上,許多人認為較少的稅賦、較小的政府規模、和較少的政府管制是越偏向資本主義的經濟體制。如果以政府的支出為計算政府規模的標准,那麽在過去一個世紀里,西方國家的政府都經歷了巨大的規模擴張。美國政府的支出在過去一個世紀里從佔GDP的3-4%持續躍升至33%,直到1983年隆納·里根總統任期時才停止增長。16個工業國家的平均政府支出從佔GDP的8%躍升至45%。在美國,政府的非國防支出從1945年的11.5%提升至1983年的30%,並從那時開始一直維持穩定直到2003年(一些計算將國防支出排除在政府支出之外)。管制的法規也越來越多[16][17]。因此,有人認為資本主義的程度在西方國家是顯著下降的。不過,自從1983年美國的非國防支出穩定化後,一些人如米爾頓·佛利民也表達希望這種趨勢能夠逆轉,朝向更資本主義的方向[18]。美國聯邦儲備系統的前主席阿倫·格林斯潘在2005年的一場演講中說道他相信「自由市場資本主義」在歷經凱恩斯主義所帶來的長期管制後,已經藉由商業的撤銷管制而逐漸恢復了。[19]
其中一種解釋是西方國家已經逐漸避免管制各種市場失靈如污染、健保醫療、失業、財富不均、和教育。不過,支持較少國家管制的人,例如自由意志主義者、新自由主義者、和經濟保守主義者,仍然會主張有政府管制限制了經濟上的競爭、稅賦流至了擁有最多政治影響力的特殊利益團體、政府辦事效率沒有私營部分來的高、以及市場失靈是由政府管制所造成的—例如最低工資、公共學校等等。
經濟上:以私營經濟為主
政治上:資產階級政黨掌權
以資本家佔有生產資料和剝削僱傭勞動為基礎的社會制度。人類歷史上最後一個對抗的、人剝削人的社會制度。
基本特徵 ①商品生產發展到最高階段,成為社會生產普遍的和統治的形式,勞動力也變成了商品。②資本家佔有生產資料,用僱傭勞動的方式剝削無產者,生產的目的是攫取工人創造的剩餘價值。③以使用機器的大生產為特徵,生產社會化同資本主義的私人佔有之間 的矛盾構成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這一基本矛盾貫穿於資本主義發展的始終,它在經濟上具體表現為個別企業生產有組織和整個社會生產的無政府狀態的矛盾,在政治上表現為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兩大對抗階級不可調和的階級矛盾。資本主義的發展經歷兩大階段——自由競爭的資本主義和壟斷資本主義。④與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統治形式相適應,資本主義以前的各種上層建築被資產階級的上層建築所代替,產生了資產階級的國家政權、法律制度和思想體系,形成包括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與它相適應的上層建築的社會制度。
產生和發展 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產生於封建社會內部。封建社會經濟結構的解體使資本主義的要素得到解放。14、15世紀,地中海沿岸的某些城市已經稀疏地出現了資本主義生產的萌芽,但是資本主義時代是從16世紀才開始的。在封建社會末期,商品經濟的發展,促進了封建社會自然經濟的解體,引起小商品生產者的兩極分化。資本的原始積累加速了這種分化,造成資本主義生產的基本條件:一方面產生大批失去生產資料而不得不出賣自己勞動力的無產者;另一方面巨額的貨幣和生產資料集中在少數人手裡轉化為資本。所謂資本原始積累,就是強制地使勞動者同他們的生產資料分離的歷史過程,而對農民土地的剝奪是全部過程的基礎。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被破壞,大量農民和手工業者破產,從而既給資本主義造成了勞動力市場,又給它造成了商品市場。剝奪農民和手工業者的歷史在不同國家帶有不同的特點,經歷不同的階段。勞動力轉化為商品和生產資料轉化為資本,標志著簡單商品生產向資本主義生產的過渡,也標志著對勞動者的剝削形式的變換,即由封建剝削變成資本主義剝削。資本原始積累還包括對殖民地的侵佔和掠奪,以及其他利用國家權力的暴力手段。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同封建制度的地方特權、等級制度和人身依附是相矛盾的。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資產階級的經濟、政治力量不斷壯大,為各國的資產階級革命准備了條件。荷蘭在16世紀末,英國在17世紀中葉,法國在18世紀末,德國及其他一些國家在19世紀中葉,先後爆發資產階級革命,變革了封建制度,從而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取代封建的生產方式掃清了道路。
資本主義制度是經過工業革命,由工場手工業過渡到機器大工業以後最終確立的。15世紀末的地理大發現以及隨之而來的殖民地的開拓,使銷售市場擴大了許多倍,加速了手工業向工場手工業的轉化。資本主義工場手工業由於在工場內部實行勞動分工,比資本主義初期實行簡單協作的手工業,大大地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到18世紀,在英國等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裡,國內市場與世界市場的迅速擴大,越來越同工場手工業的狹隘的技術基礎發生矛盾。資本家為了在競爭中獲取更多的利潤,要求進一步改進生產技術。在這種情況下發生了工業革命。工業革命誕生的機器大工業,標志著資本主義生產的物質技術基礎已經建立。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兩大對抗階級成為資本主義社會基本的階級結構。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和應用於生產,促進了生產力迅速發展,使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擴展到一切生產部門,同時也使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對抗進一步發展。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在各個國傢具有共同的規律並帶來類似的後果,但是各個國家由於具體的歷史條件不同,也具有各自的特點。
基本矛盾 資本主義代替封建主義,對生產力的發展起了巨大的促進作用。但是,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生產社會化和資本主義的私人佔有之間的矛盾也在發展。資本主義生產把從前個人的生產資料變為社會化的,即由大批人共同使用的生產資料,生產本身也從一系列的個人行動變成一系列的社會行動,產品從個人的產品變成社會的產品。但是,這些社會化的生產資料和產品卻不是歸那些真正使用生產資料生產這些產品的勞動者所共有,而是歸資本家所有。這就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基本矛盾,是產生資本主義社會一切矛盾和沖突的根源。
這個基本矛盾表現為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對立。僱傭勞動是資本主義生產的基礎。馬克思通過剩餘價值的發現證明,雇傭工人的勞動所創造的價值大大超過資本家購買勞動力所支付的價值,兩者的差額就是資本家無償佔有的剩餘價值。在資本的競爭中,剩餘價值轉化為平均利潤,不僅產業資本家,而且商業資本家、借貸資本家都參加了剩餘價值的瓜分。在資本主義社會,地租也是剩餘價值的轉化形式。工人階級創造的剩餘價值是整個資本家階級發財致富的源泉,是資本積累和擴大再生產的源泉。獲取剩餘價值或追求利潤,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絕對規律,是資本家進行生產和從事各種活動的唯一目的和動機。一切提高生產力的手段,同時都是生產相對剩餘價值(即縮短再生產工人勞動力價值的時間,相對延長生產剩餘價值的時間)的手段。機器的改進使越來越多的勞動者受到排擠,形成一支產業後備軍。這支後備軍是工人階級對資本家進行斗爭的絆腳石,是資本家把工資抑制在合乎其需要的低水平上的調節器。機器的改進,科學技術成果的應用,本來是增加社會財富、縮短勞動時間的有力手段,在資本主義條件下卻變成了提高勞動強度、增加失業人口、使無產階級陷於貧困的手段。所以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利益是根本對立的,無產階級創造的社會財富越多,它自身受剝削的程度也越深。馬克思指出,在資本主義體系內部,一切提高社會勞動生產力的方法都是靠犧牲工人個人來實現的,不管工人的報酬高低如何,同資本積累相適應的是工人貧困的積累。
社會化生產和資本主義所有制之間的矛盾還表現為個別企業生產的組織性和整個社會生產的無政府狀態之間的對立。簡單商品生產已經包含著社會生產無政府狀態的萌芽,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把這種無政府狀態推向極端。大工業和世界市場的形成使資本家之間的斗爭具有普遍性和空前激烈性。資本家為了佔有更多的剩餘價值,同時也在競爭規律的支配下,竭力應用科學技術的成果,不斷改進機器,加強自己企業中社會化生產所具有的組織性,其結果是不斷加劇整個社會生產的無政府狀態。資本主義大工業巨大的擴張遇到了資本主義佔有所造成的市場相對狹小的限制,社會化生產所必需的客觀比例遇到了整個社會生產無政府狀態的破壞,沖突便成為不可避免。1825年以來,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周期性地爆發,就是這種沖突的突出表現。在危機中,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全部機構在自己創造的生產力的壓力下失靈了。周期性經濟危機表明,社會生產力以日益增長的威力要求擺脫它作為資本的那種屬性,要求在事實上承認它作為社會生產力的性質。生產力的這種反抗,迫使資本家階級不得不在資本關系內部可能的限度內,部分地承認生產力的社會性質。由資本集中而產生的股份公司、壟斷組織以及國家佔有就是這種趨勢的表現。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從自由競爭階段過渡到它的最高階段,即壟斷資本主義階段(見帝國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