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學位帽子上的穗子應該在那邊
授予前:在左側自然下垂,授予後在左側帽角處
② 白族姑娘們頭包上的穗子的長度跟含義各是什麼
穗子的長短所代表的寓意也是不一樣的。穗子齊腰長,代表金花未婚,是位黃花大閨女;齊肩或齊脖子長,寓意金花已婚。結婚女子,隨著年齡的增長,穗子會越來越短,看到穗子很短,挽在腦後,可能金花已為母親,或奶奶、婆婆。
③ 博士,碩士,學士的帽子的穗各是什麼顏色的
本科生畢業獲得學士學位戴的帽子是學士帽,碩士研究生畢業戴碩士帽,博士研究生畢業戴博士帽。雖然這些帽子的形狀都是一樣的,但是流蘇顏色不同,學士帽是黑色的黃顏色的。相應的服裝也有不同,具體隨所在學科不同而不同。學位服由學位帽、流蘇、學位袍、垂布等四部分組成。學位帽為方型黑色,博士學位帽流蘇為紅色,碩士學位帽流蘇為深藍黑色,校長帽流蘇為黃色;學位袍:博士學位袍為黑、紅兩色,碩士學位袍為藍黑、深藍兩色,校長袍為紅、黑兩色,飾邊處按文、理、工、農、醫和軍事六大類分別為粉、灰、黃、綠、白和紅色。
不同學科的學士服的區別主要在於飾邊的顏色,下面介紹一下學士服顏色的分類:
綠色:農學學士
灰色:管理學學士,經濟學學士,理學學士
黃色:工學學士
粉色:法學學士,文學學士
白色:醫學學士
紅色:軍事學學士
④ 學士服帽子怎麼戴 學士帽穗子在哪一側
1、學士帽的戴的方法:
(1)學士帽為方型黑色,戴學士帽時帽子開口的部位置於腦後正中,帽頂與著裝人的視平線平衡。
(2)流蘇系掛在帽頂的帽結上,沿帽檐自然下。
2、在還未授予學士學位的時候,學士帽上的穗子是放在右側中部的。在頒發完學士學位證之後,會由校長或者是學位評定委員會主席將穗子撥到左前側中間,這個過程被稱為撥穗,象徵著畢業生學有所成。
⑤ 帽子下面的穗子叫什麼
在中世紀的歐洲,城鎮里的男男女女都穿長袍,寒冷的大廳和透風的建築使得人們不得不披上長及地板並連著頭巾(hood, 兜帽,又叫坎肩)的長袍。這些長袍和頭巾製作的原料和顏色,由各的人財富和社會地位而決定。既然在早期大學中的學者都是傳教士,他們的穿著應與其在修道院的地位相一致,身上穿土褐色長袍,用頭巾保護他們的頭。於是,這種僧侶的黑色長袍和頭巾演變成了今天大學流行的禮服,不但學校畢業典禮的儀式上要穿,其他一些重大慶典也要穿。
後來,長袍和頭巾開始採用較為明亮的色調,不同學位的禮服也逐漸變得有些不同。學士,碩士,博士的禮服樣式的差別,主要出現在頭巾上。過了一段時間,頭巾不再與長袍相連,單獨成了一件物品,人們把它戴在頭上。到了十五世紀,帽子開始流行,頭巾幾乎成了飾物,人們穿它時,把它從頭頂順著脖子往下套,披掛在肩上,向後背垂下來。於是,學校禮帽應運而生。最初的學校禮帽的形狀起源於碩士學位的符號,有幾種不同的形狀,有的是圓形,有的是方形,有的在帽子中央有一簇裝飾物。今天的流蘇(tassel)就是在此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只不過更精緻罷了。牛津大學最先採用平低方形禮帽(mortarbard,意即灰泥板),民間則建議學校禮帽應做成學者的一本書那樣的形狀,這樣更能表現它的學術含義,更有書卷氣。
學位帽流蘇。據《學位服眷裝規范》,學位帽為方形黑色,博士帽流蘇為紅色,碩士帽流蘇為深藍色,校長帽流蘇為黃色。博士袍為黑、紅兩色,碩士袍為藍、深藍兩色,校長袍為紅、黑兩色。由於我國暫不推薦使用學士服,故學士服尚無統一標准,大多數參照國外高校的樣式,有「牛津版」、「劍橋版」等幾種樣式,一般學士帽的流蘇為黃色、學士袍為黑、紅兩色。在學位授予儀式上,由校長、院系領導或嘉賓將學位獲得者位於右前側的流蘇隨帽檐移至左側中部,並呈自然下垂狀,流蘇由右而左這一撥弄,表明校方准允這個學生走出師門。
⑥ 古代將軍,士兵的帽子上都帶一捆毛還是什麼,那是為了美觀
關於盔纓在古代戰爭發揮的作用主要是五種:
1、標明了古代戰將的高階軍銜等級和身份,只有高階軍官才有資格在頭盔上裝飾華麗醒目的漂亮盔纓;
2、古代軍官率軍作戰沖鋒敵陣時,後面的部隊可以看清主官攻擊敵人的方向,以利快速跟隨作戰;
3、在戰場上混戰廝殺時,方便讓遠處的人識別敵我,避免誤傷自己人;
4、盔纓起了風向標作用,這如同現代海軍水手軍帽的飄帶,感受天氣風向,方便利用風勢火攻、利用風向控制射箭精度或以利背風處攻擊迎風難以睜眼的敵人;
5、盔纓起了把手作用:頭盔外形相對圓潤光滑,單手難以抓提,一遇戰事突發,戰將一手抓取冷兵器,一手難以抓取頭盔肯定措手不及,故盔頂上的盔纓能方便單手快速抓提按戴頭上速戰,避免了耽誤戰機。
盔纓的歷史:
春秋時代楚莊王平定了斗越椒叛亂,在漸台設宴慶功,命愛姬許姬敬酒。風吹燈滅,裨將唐狡酒後調戲許姬;被許姬隨手摘去胄上盔纓,密告楚莊王。楚莊王急命眾將,一律摘去盔纓,然後點燈。唐狡感激楚莊王周全,心存報答。
晉國伐楚,唐狡請為前鋒,被襄老斥責不用。楚莊王陣前不慎落馬被晉將先蔑追襲,危急之中,唐狡奮勇拚死來救,殺退晉兵,得勝受封。這是中國最早的關於盔纓典故記錄。
至於盔纓材料,早期盔纓用的著是漂亮野雞尾羽,往後也有用的是牛馬尾毛、染色的絲麻纖維等。漢唐才正式出現絲纓,元明以後才出現了影視作品那種常見的矛槍頭狀尖刺、底部披著紅色絲纓,或者盔頂上有豎管,以利插入盔纓。
明代戲曲家湯顯祖在《牡丹亭•牝賊》記載:「選高蹄戰馬青驄,閃盔纓斜簇玉釵紅。」證明了明代當時的盔纓正是紅色絲纓。
⑦ 白族女孩戴的帽子上垂下蠻長的穗,白色的,那撥穗代表什麼呢
上關的風 白族女孩的頭飾上面有風花雪月的寓意
⑧ 學位帽上的黃色、紅色、藍色流蘇分別代表什麼學位
在學位級別的劃分上,博士的流蘇為紅色,碩士的流蘇為深藍色,學士流蘇為黑色,校長的流蘇為黃色。這種色彩的界定,與學位袍是交相呼應的。
流蘇系掛在帽頂的帽結上,沿帽檐自然下垂。造型酷似中國的燈籠穗,懸掛於學位帽上。
通過流蘇區分出學位的級別和標志出著裝者是已獲學位還是在校生。未授予學位時,流蘇垂在著裝人所戴學士帽右前側中部;學位授予儀式上,授予學位後,由學位評定委員會主席(或校、院、所長)把流蘇從著裝人的帽檐右前側移到左前側中部,並呈自然下垂狀。
(8)帽子上穗子擴展閱讀:
最簡單的流蘇是將一把繩子彎曲,形成一把穗子,掛在一根懸著的繩子上面做成流蘇。隨著時間的推移,出現了木質的流蘇頭,這個流蘇頭外面用布或其它飾品包裹起來,在頭的中心鑿一個洞,中間可以穿過一根繩子,連接頭和穗子,並可以將流蘇掛起來。
當然,到了21世紀,隨著社會的發展,流蘇也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流蘇的每一個部分都可以採用不同的設計,製造出不同的工藝效果。流蘇的作用,可以用來掛在窗簾上,鑰匙上,還可以用來做裝飾品,比如大家熟知的學士帽上面都有一個小流蘇。
中國在1994年5月以前,沒有關於學位服的統一規定。
1994年5月10日,根據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十二次會議關於制定一套既有中國特色又符合世界慣例、統一規范的學位服,向學位授予單位推薦使用的決定,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辦公室印發了《關於推薦使用學位服的通知》及其附件《學位服簡樣》和《學位服著裝規范》。
⑨ 明朝的九章冕服和七章冕服的區別就是帽子上面的穗子是九個還是七個嗎
冕服等級從高到低分為六種,主要以冕冠上「旒」的數量、長度與衣、裳上裝飾的「章紋」種 類、個數等內
容相區別,但都是黑色上衣配紅色下裳,即所謂的玄衣纁裳(註:此六冕之制,後世各代多不完照搬)。
大裘冕:王祀吳天上帝所用,配十二旒冕冠,大裘、玄衣纁裳。上衣繪日、月、星辰、山、龍、華蟲六章紋,下裳綉藻、火、粉米、宗彝、黼、黻六章紋,共十二章,因此又稱十二章服。 大裘冕系六冕制度里頭至尊貴嗰衣裳,一般系搦材質上乘嗰黑羊羔皮做嗰。大裘揀烏色,系因為「取其與冕服玄衣相承」;用羔皮,系因為羔羊「跪乳馴順」、「群而不失其類」。裘衣又拕分做好幾只級別。依得穿著場合、人員身份、衣裳用途做工,裘衣拕分做大裘、良裘、功裘、廞裘四款。做為裘衣里頭嗰至高等級,大裘光系做為天子祭天嗰時間著嗰祭服。《司裘》話「裘言大者,以其祭天地之服,故以大言之,非謂裘體侈大,則義同於大射也。」古時間諸侯不得祭天,天子不得搦大裘賞賜把諸侯。《禮記·玉藻》話「服之裘也,充美也」。大裘嗰外首得著裼衣,即「裼,謂裘上又加衣也」。古人覺得文身盈充才克氣。有身份嗰人走門嗰時間不得光穿裘衣,故系《玉藻》話「表裘不入公門」。裼衣嗰外首哈有上衣,「與裘同色」,「當以袞龍十二章為襲」。
袞冕:王之吉服,配九旒冕冠,玄衣纁裳,衣繪龍、山、華蟲、火、宗彝五章紋,裳綉藻、粉米、黼、黻四章紋,共九章。
鷩冕:王祭先公、饗射所用,配七旒冕冠、玄衣纁裳,衣繪華蟲、火、宗彝三章紋,裳綉藻、粉米、黼、黻四章紋,共七章。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
毳冕:王祀四望山川所用,配五旒冕冠、玄衣纁裳,衣繪宗彝、藻、粉米三章紋,裳綉黼、黻二章紋,共五章。
絺冕:王祭社稷、先王所用,配四旒冕冠、玄衣纁裳,衣綉粉米一章紋,裳綉黼、黻二章紋。
玄冕:王祭群小即祀林澤墳衍四方百物時所用,配三旒冕冠、玄衣纁裳,衣無章紋,裳綉黻一章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