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童裝大全 > 帽子王的詩

帽子王的詩

發布時間:2022-08-27 02:53:12

㈠ 江南才子寫給關漢卿的詩

文學
漢賦四大家:司馬相如、揚雄、班固、張衡
唐詩四大家:李白、杜甫、白居易、元稹
宋詞四大家:蘇軾、辛棄疾、柳永、李清照(周邦彥亦可)
元曲四大家:關漢卿、馬致遠、白樸、鄭光祖
明清小說四大家:羅貫中、施耐庵、吳承恩、曹雪芹
當代散文四大家:楊朔、魏巍、秦牧、劉伯羽(吳伯簫也不錯)
初唐文壇四傑: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
初唐四大書法家:歐陽洵、褚遂良、虞世南、薛稷
唐代文章四友:杜審言、崔融、李嶠、蘇味道
楷書四大家:唐代顏真卿、柳公權、歐陽洵、元之趙孟頫
宋代書法四大家:蔡襄、黃庭堅、米芾、蘇東坡
北宋文壇四大家:王安石、歐陽修、蘇東坡、黃庭堅
蘇門四學士:黃庭堅、張耒、晃無咎、秦觀
宋代程門四大弟子:謝良佐、游酢、楊時、呂大臨
南宋四大畫家:李唐、劉松年、馬遠、夏圭?
南宋詩壇四大家:楊萬里、陸游、范成大、尤袤
元曲四大家:關漢卿、馬致遠、鄭光祖、白樸
元代儒林四傑:黃晉?虞集、柳貫、揭俊斯
元代山水畫四大家:黃公望、吳鎮、倪瓚、王蒙
元代詩壇四大家:虞集、楊載、范槨、揭俟斯
元代吳中四傑:高啟、張羽、徐賁、楊基
明代江南四大才子:唐伯虎、祝枝山、文徵明、周文賓
明代書壇「吳中四子」:祝枝山、唐伯虎、文徵明、徐禎卿
清初畫家四王:王時敏、王 、王鑒、王原祁
清初文學四公子:方以智、陳貞慧、冒襄、侯方域

戰國四公子:齊國孟嘗君、趙國平原君、楚國春申君、魏國信陵君
中興四詩人:陸游、楊萬里、范成大、尤袤
北宋四大書院:廬山白鹿洞書院、嶽麓山嶽麓書院、石鼓山石鼓書院、商丘應天府書院
明代四大傳奇:《紫釵記》、《牡丹亭》、《邯鄲記》、《南柯記》;
四大名花:山東菏澤的牡丹、福建漳州的水仙、浙江杭州的菊花、雲南的山茶花
民間文學四大傳說:牛郎織女、孟姜女尋夫、梁山伯與祝英台、白蛇傳
四大古都:西安、北京、南京、洛陽
古代四庫全書:經、史、子、集
再添一些
中國歷代組合一覽
關鍵詞: 算作是文化常識吧
三皇:伏羲、神農、黃帝
五帝:黃帝、少昊、顓頊、嚳、堯
商紂四諸侯:東伯侯姜桓楚、南伯侯鄂崇禹、西伯侯姬昌、北伯侯崇侯虎
孔門七十二賢:顏回、閔損、冉耕、冉雍、冉求、仲由、宰予、端沐賜、言偃、卜商、顓孫師、曾參、澹臺滅明、宓不齊、原憲、公冶長、南宮括、公皙哀、曾蒧(dian三聲)、顏無繇、商瞿、高柴、漆雕開、公伯繚、司馬耕、樊須、公西赤、巫馬施、梁鱣、顏幸、冉孺、曹恤、伯虔、公孫龍、冉季,公祖句茲,秦祖,漆雕哆,顏高,漆雕徒父、壤駟赤,商澤、石作蜀,任不齊,公良孺,後處,秦冉,公夏首,奚容箴,公肩定,顏祖,鄡單,罕父黑,秦商,申黨,顏之仆,榮旗,縣成,左人郢,燕伋,鄭國,秦非,施之常,顏噲,步叔乘,原亢籍、樂欬,廉絜,叔仲會,顏何,狄黑,邦巽,孔忠、公西輿如,公西箴
春秋五霸: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
國學三聖:孔子、老子、墨子
二桃殺三士(中間的三士,不是二桃):張遠山 公孫接、田開疆
中國四大美女:貂蟬、西施、王昭君、楊貴妃
吳越三王:勾踐、范蠡、文種
山東三聖:史聖左丘明、商聖范蠡、武聖孫臏
鬼谷二高徒:孫臏、龐涓
戰國四公子:平原君趙勝、孟嘗君田文、信陵君魏無忌、春申君黃歇
戰國四名將:白起、王翦、廉頗、李牧
戰國四游俠:荊軻、專諸、聶政、要離
聯縱雙名士:蘇秦、張儀
趙國二庭柱:廉頗、藺相如
強秦二名將:王翦、蒙恬
興漢三傑:韓信、張良、蕭何
漢初三大名將:九江王英布、韓王韓信,大梁王彭越
李氏三父子:李廣、李敢、李陵
文景名臣:賈誼、晁錯
西漢二司馬:司馬相如、司馬遷
漢賦四大家:司馬相如、楊雄、班固、張衡
七國之亂:吳王劉濞、楚王劉戊、趙王劉遂、膠西王劉印、濟南王劉辟光、菑川王劉賢、膠東王劉雄渠
冠軍二侯:衛清、霍去病
許氏二龍:許虔、許劭
雲台二十八將:鄧禹、吳漢、賈復、耿弇、寇恂、岑彭、馮異、朱祜、祭遵、景丹、蓋延、銚期、耿純、臧宮、馬武、劉隆為一列,馬成、王梁、陳俊、杜茂、傅俊、堅鐔、王霸、任光、李忠、萬修、邳彤、劉植、王常、李通、竇融、卓茂
建安七子: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禹、應瑒、劉楨
河北五廷柱:顏良、文丑、張頜、高覽、淳於瓊
建安一條龍:華歆、邴原、管寧
江東二張:張昭、張紘
徐州四傑:孫乾、簡庸、糜竺、曹豹
蜀漢三諸葛:諸葛亮、諸葛瑾、諸葛誕
曹氏三傑:曹操、曹丕、曹植
桃園三英:劉備、關羽、張飛
蜀漢三傑:諸葛亮、關羽、張飛
蜀漢四相:諸葛亮、蔣琬、董允、費褘
蜀漢五虎大將: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
竹林七賢:阮籍、嵇康、山濤、劉伶、阮咸、向秀、王戎
江夏八俊:陳翔、范滂、孔昱、范康、檀敷、張儉、劉表、岑咥
司馬八達:司馬朗、司馬懿、司馬孚、司馬旭、司馬恂、司馬進、司馬通、司馬敏
西園八校尉:蹇碩、曹操、袁紹、鮑鴻、趙融、馮芳、夏牟、淳於瓊
十常侍:張讓、趙忠、夏惲、郭勝、孫璋、畢嵐、段搖、高望、張恭、韓悝、宋典、粟嵩
三國四棋家:馮翎、山子道、王九真、郭凱
亂國二富豪:王愷、石崇
八王之亂:汝南王亮、楚王瑋、趙王倫、齊王冏、河間王顒、成都王穎、長沙王乂、東海王越
王謝二賢:王導、謝玄
西晉二陸:陸機、陸雲
南朝三謝:謝靈運、謝惠連、謝眺
北齊堅壁:斛律光(落鳥都督——驚弓之鳥的故事)、高長恭(蘭陵王)
六朝三丹青:顧愷之、陸探微、張僧繇
隋初四大名將:史萬歲、韓擒虎、賀若弼、楊素
防微杜漸:房玄齡、杜如悔
貞觀十八學士:杜如晦、房玄齡、於志寧、蘇世長、薛收、褚亮、姚思廉、陸德時、孔穎達、李玄道、李守素、虞世南、蔡允恭、顏相時、許敬宗、薛元敬、蓋文達、蘇勖
初唐四傑: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
吳中四士:賀知章、張旭、包融、張若虛
安史之亂:安錄山、史思明
河東三風:薛元敬、薛收、薛德音
三李:李白、李賀、李商隱
佛法三譯家:鳩摩羅什、真諦、玄奘
七狼八虎:延平、延定、延朗、延輝、延德、延昭、延嗣、延順
北宋二程:程顥、程頤
龍眠三李:北宋善畫的李伯時、能文的李亮工、工書的李元中
三蘇:蘇洵、蘇軾、蘇轍
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曾鞏、王安石
南宋四大家:李唐、劉松年、馬遠、夏圭
南宋四元帥:韓世忠、岳飛、張浚、劉琦
成吉思汗四狗:窩闊台、哲別、者勒蔑、速不台
成吉思汗四傑:博爾忽、博爾術、木華黎、赤老溫
元曲四大家 :關漢卿、白樸、馬致遠、鄭光祖
江南四大才子:唐伯虎、祝枝山、文徵明、張夢晉
明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
明代三袁:袁宏道、袁中道、袁宗道
東林六君子:楊漣、左光斗、魏大中、周朝瑞、袁化中、顧大章
明末三大儒:顧炎武、黃宗曦、王夫之
護國三公:戚繼光、袁崇煥、鄭成功
九江五賢:田園詩人陶淵明、江州剌史李渤、江州司馬白居易、理學大師周敦頤、王陽明
八大鐵帽子王:禮親王、鄭親王、睿親王、豫親王、肅親王、庄親王、克勤郡王、順承郡王
三藩、平西王吳三掛、平南王尚之信、靖南王耿精忠
顧命八大臣:肅順、載垣、端華、焦佑瀛、杜翰、景壽、穆蔭、匡源
戊戌六君子:林旭、楊銳、譚嗣同、康廣仁、劉光第、楊深秀
永安封王:楊秀清東王,蕭朝貴西王,馮雲山南王,韋昌輝北王,石達開翼王

多少興亡恨 長歌對酒時 漫話肅親王善耆的詩和書法

肅親王善耆1866-1922 字艾堂,號偶遂亭主、如當舍主人。滿洲鑲白旗人,清初太宗皇太極的長子,世襲罔替鐵帽子親王豪格的八世孫,是第十代肅親王(四代衍璜與五代蘊著同輩)。善耆歷任二等鎮國將軍、頭等御前侍衛、正白旗漢軍副都統、正紅旗護軍統領,戊戌年襲爵後任步軍統領(九門提督)、崇文門正監督、御前大臣、民政部尚書、民政大臣,遜清最後一任內閣後期改任理理藩大臣。逝世後,謚曰忠,全稱和碩肅忠親王。
善耆為官清廉,任崇文門正監督,統管崇文稅務總局及屬下豐台、南口等廿三個分局。清廷原規定歲上繳卅萬兩,余可盡私入囊,是最大油水的差使,是由於庚子義和團攻使館,肅王府盡毀,西太後給他此肥缺以作補償,並以戰後百業簫條,減為歲繳十二萬兩。然善耆不領此情,上任後整頓榷務,明頒稅率,嚴禁貪污受賄,商賈稱慶,入城貨量大增。光緒廿七年,歲繳竟增至規定五倍,達六十萬兩,然而,卻得罪了同為監督的慶王奕劻等大貪,被權貴參奏攻訐。
肅王長民政部期間,在管理工巡局、警政建設等多有建樹,此外,在主審「謀炸攝政王案」中寬待汪精衛,以及資助同盟會等事跡,史家有述,在此不贅。
肅王多才多藝,能演平劇,曾師從陳半丁及李西學畫,肅王工詩及書法,前清體仁閣大學士、民初總統徐世昌在其所編《晚晴簃詩匯》中寫道:『詩話:王為肅武親王豪格八世孫,折節讀書,好與士大夫游書翰,出入平原北海兩家,清勁疏爽,翛然絕塵,壒詩亦如之。國變後出居遼海,悒悒而終。』晚清作家李伯元在《南亭筆記》中寫道:『善耆書法頗有造詣,尤工行書八分法。政務冗忙,往往令人代筆,以滿足索字者所求。凡親書之字,所鈐印章皆〖松壺〗,凡屬代筆者,均蓋上〖煙雲過眼〗印章。』國學大師羅振玉在肅王贈其侍衛嵩泰書法頁冊中寫道:『肅忠親王書法,初師法詒晉齋(成親王永瑆),晚年從唐賢上溯六朝......以書法論,亦當冠絕當世,大節凜凜,又不僅以藝術重耶?』
幽燕非故國 長嘯返遼東- [辛亥出都口占]
這是肅王晚年最喜歡的詩,曾多次書贈友人,筆者尋得多個版本。此詩冩於辛亥革命時,由於肅王是『帝黨』,慈禧死後他和鎮國公載澤力促攝政王載灃罷免袁世凱,原擬革職逮交法部治罪,但慶親王奕劻被袁收買阻撓,而張之洞又危言聳聽:『主少國疑不可輕於誅戮大臣』,其結果虎頭蛇尾,只落得個「開缺回籍養痾」 的諭旨。武昌起義時袁得復出,他為了當大總統,向裕隆大後逼宮,迫宣統退位,肅王又極力反對,袁世凱懷恨在心,派密探跟縱威脋。據恭親王溥偉日記,在宣統三年臘月十二,御前王公會議結束的當日,肅親王拒簽退位詔書,憤然離開北京。這時,肅王的心情誠如在其遺者所述「……辛亥兵變,各處蜂應,卒以所用非人,潛移國祚,疾首痛心,莫此為甚,臣力爭不聽,挽救無術,更不能與盈廷泄沓,共戴三光。遁之旅順,偷延視息,潛抱艱貞之志,恨無開濟之才,每伺再造之機,終乏一成之寄……」 於是,肅王吐出了他的心聲:
辛亥出都口占
幽燕非故國,長嘯返遼東,回馬看烽火,中原落照紅。

庚子冬日感事
肅王之所以為『帝黨』,淵源殊深。他不同於一般八旗子弟那様好逸惡勞,而是從小習武,除騎射外,還練武術,他有戱癖,能演京劇武生,時人謂:「其武功之勇捷可與號稱 『楊猴子』的楊月樓相媲美」。肅王孫連纕大哥生前曾對筆者說過,其祖父能夠用腳背摑人耳光,輕重收放自如。肅王還曾空手奪取洋流氓的手槍,晚清陳洲一著 [甘簃隨筆•善耆拿賭] 中寫道:『…… 更有無賴二西人,舉手槍相擬,善耆富有腕力,舉手執之,飭警押送於其本國使館究辧焉。時京都人士群呼善耆為拿賭大王。』
善耆既是宗室,又具武功,完全符合清室規定當御前侍衛的條件,光緒十二年,善耆廿歲,即任二等鎮國將軍御前侍衛,廿三歲,升頭等御前侍衛,緊跟已親政的光緒帝。[清史稿•德宗本紀]中記載:『德宗親政之時,春秋方富。抱有大志,以洗國恥。』善耆與光緒帝朝夕相處,互相影響。甲午之役,他們極力主戰,隨後銳意改革,同氣相連,繼而善耆任管皇室軍器的武弼院卿,以及為皇帝出巡作前衛的備引大臣,直至庚子西巡,他一直是忠於光緖的貼身近臣。唯在戊戌政變之年三月初一,善耆父親肅良親王隆勤去世,他即報了丁憂守制,不問公務,故自是年從四月十二光緖頒布《明定國是》詔書,百日維新開始,到八月初六西太後殺害譚嗣同等 『六君子』 ,維新失敗,他在這生死悠關的百日內,因守孝不準問政,得以置身度外,陰差陽錯,逃過一劫。是年九月,善耆襲爵,成為最後一代肅親王。
庚子年七月十九,即八國聯軍攻陷北京前一日,西太後挾持光緖西逃,善耆置三年守制不朝,及生母李佳氏病危於不顧,而且王府又被日使館柴五郎守軍佔領,全家又未安頓,仍夤夜勤王。《道咸同光四朝軼聞》寫道:『肅親王善耆,有賢名,庚子西巡,匹馬短衣,追及乘輿,與德宗同車,思擁之歸京,不能成。……』途中,在宣化過一河,遇洪水,附近無橋,隨從多人,抬擁太後乘輿過去了,丟下光緖不管,光緖下車,抱著善耆大哭,形勢緊迫,善耆便親自背負光緖過河去。西行歸來,肅王寫了《庚子冬日感事》,(現録四首):
庚子冬日感事 其一
雪虐風饕逼上林,帝城景色太簫深,
整軍數載空防海,運甓何人解惜音。
關塞征衣遊子淚,河山牧圉旅臣心,
招魂欲向巫咸說,八月忻州月下砧。
運甓: 搬磚,元稹詩 「運甓調辛苦,聞雞屢寢興。」指欲立功業而勤勉自勵。
牧圉: 保衛,語出左傳 「養馬不有行者,誰捍牧圉?」
巫咸: 商代大臣。擅術數星占,能以巫與鬼神通,為巫之鼻祖。
忻州: 位於晉中太原之北,庚子西巡,肅王在此度中秋。
庚子冬日感事 其二
鑾輿漸近玉鉤斜,異地何堪換歲華,
魏絳已聞持使節,張騫終見泛星槎。
滿城艷曲軍中樂,一片商音塞上笳,
窮巷悄然車馬絕,南鄰日日伴梅花。
魏絳:即魏莊子,春秋時晉國卿。主張和戎, 居功不傲。
張騫:漢代卓越的探險家與外交家,出使西域建立殊勲。
商音:杜牧詩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庚子冬日感事 其三
攢三差五似爭棋,黑白難分太可悲,
短褐芒鞋扶輦日,瘦童贏馬渡關時。
已拼蔓草吟孤鶴,何幸皇華賦載馳,
故里歸來魂甫定,翩然又動當年思。
蔓草:李白詩「昭王白骨縈蔓草」
孤鶴:白居易詩「獨宿吟孤鶴清寒」 皇華句:指西巡時有幸與光緖同車。
庚子冬日感事 其四
客來何事盡科頭,更把光陰付弈秋,仰屋司空仍畫餅,飲醇宰相太無愁。閉門偃息同龜鶴,謀國閑身似鷺鷗,玉敦珠盤盟定日,依然冠蓋耀皇州。
科頭: 不戴帽子,史記 「虎噴之士跿跔科頭。」 成語有「科頭跣足。」
仰屋司空:指管國庫的司空為無錢頭痛。遼海丹忠錄「司空仰屋頭為白。」
飲醇太宰:史記 「漢惠帝時,陳平為丞相不治事,日飲醇酒,戱婦人。」
玉敦珠盤: 《文心雕龍·祝盟》:「騂毛白馬,珠盤玉敦,陳辭乎方明之下……」指結盟, 訂條約。
乃公無所用 豎子爾何知 – [和毓將軍詩韻]
慈禧太後對肅親王善耆是又愛又恨的,愛的是善耆對清室忠貞不渝,且具才幹,故屢委以重任,如御前大臣、步軍統領(九門提督)、崇文門正監督以及民政部尚書等等,但由於肅王革新行事,妨礙權貴貪瀆,屢被慶親王奕劻等進讒參奏,故任職均甚短暫。更主要的是慈禧恨他為光緒帝心腹,西逃中竟欲『擁之歸京』,居然敢犯大忌,這還了得!所以到了山西大同,慈禧即將他和光緒拆開,命他回京收拾爛攤子,還以顏色。不寜唯是,慈禧嫉妒心特重,據《宮女談往 錄》中寫道:『肅王福晉長得漂亮,頭也梳得精巧,耳墜的翠玉照得大半邊臉都是綠的,把皇後、小主們都比下去了。老太後很生氣,叩見時始終沒給她好臉。』此後肅王竟遭解職,真是懷璧其罪,連老婆漂亮也成罪過,可見一斑!由此可見,肅王只是位高而權不重,始終未能實現其抱負。庚子國變後,肅王寫了這首詩:
多少興亡恨,長歌對酒時,乃公無所用,豎子爾何知?
大業成孤注,強鄰哂太痴,他年青史上,一段解人頤。

逋臣無故國 孽子有孤憤
武昌起義後,肅王、恭王溥偉、良弼及鐵良等宗室組成「宗社黨」 旨在嚴懲袁世凱,匡扶清室,可是良弼被革命黨人炸死,裕隆太後及慶親王等受袁世凱脅逼,袁又以「清室優待條件」利誘,於是頒布「退位詔書」, 親王中拒不在詔書上簽署者,僅善耆一人,裕隆太後怕妨礙其妥協,明諭解散「宗社黨」。善耆發誓:『不恢復清室,永遠不進北京城。孰料此誓竟一語成讖!
北京中央檔案館藏,偽滿戰犯善耆第十二子《愛新覺憲均筆供》中寫道:『1911年底,我父親善耆看到滿清必定滅亡,不願意作中華民國的官,不願意作中華民國的民,一個人跑到天津租界。日本鬼子知道了他的心思,派川島浪速到天津把他接到旅順口。後川島浪速又把我全家母親五位、兄八人、嫂子四人,……也接到旅順口。』
1914年秋,肅王第二子憲德和第六子憲英,劃船出海釣魚,憲英不慎,跌落海遇溺而死,時年僅十九歲,善耆國愁家恨湧上心頭悲動不已,於是寫出心聲:
五律
忽忽日將暮,秋聲不可聞,逋臣無故國,孽子有孤憤。
嬴馬荒村道,寒鴉斷嶺魂,九歌天問在,濁世任紛紜。

市朝幾輩猶無褐 帳殿三軍尚著紗
肅王的寫景詩,別具一格,對仗工整之外,並不單純寫景,而將心情寫入,請看以下三首:
雪夜
濃雲叆叇罩山家,散作人間六齣花,剪燭清談招舊雨,開樽相對醉流霞。
市朝幾輩猶無褐,帳殿三軍尚著紗,譙鼓冬冬人寂寂,天公玉戱更交加。
詠雪
夜來得微雪,曉起不勝寒,釅酒猶嫌薄,重裘尚覺單。
勤王誰李訴,閉戶盡袁安,寄語西征客,應知行路難。
李愬: 773-821,字元直,洮州人。唐代大將。憲宗元和年間,吳元濟叛亂,威脋京城,李訴率兵勤王,大勝解圍。
袁安:?-72,字邵公,汝陽人。東漢大臣,斷獄公平,長京師十年,民夜不閉戶。
在這首詩里肅王從雪景融入以自已和古人相比,他曾庚子勤王,也當過民政大臣、九門提督,在中國首設警察廳,管京師治安。
五律
水面風初定,天山月自明,昂頭仍落落,負手偶行行。
飲酒淵明節,吟詩杜老情,庭除多勁草,不為疾風頃。
此詩在肅王卜居旅順時偶録舊作書贈鈴木先生,但寫成於辛亥前不久。時朝廷新舊派斗爭甚烈,肅王屬「議會立憲派」曾公開對各省請願行憲代表疾呼:『只要你們漢人有本事,我們旗人滾蛋都行!』一語驚人,為慶王等守舊勢力所不容,但肅王雖屢被參仍我行我素,並寫了這首詩。
小樓依逺樹 故塔伴閑雲-[肅親王的迴文詩]
今春北京省親,北京畫院的肅王孫,愛新覺羅連經教授,書贈兩首肅王從未發表過的詩給我,現公諸同好。
迴文詩
小樓依逺樹,孤塔伴閑雲,曉徑三秋氣,鄉思忽雁聞。
聞雁忽思鄉,氣秋三徑曉,雲閑伴塔孤,樹逺依樓小。
五絕- 讀書
上下五千年,縱橫九萬里,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為鞏固政權,清宗室素有滿蒙聯姻的傳統,善耆的妹妹善坤,嫁蒙古喀喇沁親王貢桑諾爾布為福晉,而他的十四女川島芳子,即嫁外蒙鎮國公巴布扎布的兒子甘珠爾扎布。肅王精通滿、蒙和女真文,故曾被派往巡視蒙疆,後被任命為理藩大臣。筆者在姐夫(肅王孫愛新覺羅連纘教授)家曾見他寫的女真文條幅,唯一點也看不懂。 「偶遂亭主」和「如當舍主人」在肅王所有三十餘方印章中,鈐印用得最多的是光緖所賜『御賜望重宗維』,和金石泰斗吳昌碩刻的『肅親王』,也有其他的『肅親王』和『肅親王寶』,還用得較多的是『偶遂亭』和『偶遂亭主』。 肅王之所以自號偶遂亭主,是由於庚子西巡,勞累不堪,未至太原,即受命返京收拾殘局,身心疲備,無以復加,隨
即大病一場,致指甲脫落。於是,他到了位於門頭溝的祖上顯密親王園寢內養病,並築了一座亭,命名為偶遂亭,將杜詩:[姜村三首]中的兩句「世亂遭飄盪,生還偶然遂。」刻在 偶遂亭基石上。該亭早毀,近年基石被當地駐軍長官發現,妥善安置。筆者覓得照片,碑文尚可辨認。此外,在旅順新華街九號原肅親王府後院,善耆亦建了偶遂亭,今年三月,筆 者到該處尋找,已簜然無存。
肅王還自號如當舍主人,在一些作品中,鈐有『如當舍』印章,乃系取自[孟子]中的「如欲賓士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這三句之句首字。由此,可瞻其抱負非凡,惟此印用得很少。

在近百餘年的中國歷史當中,肅王善耆是個有一定影響力的人 物。他與孫中山先生出生於同年,同處於歷史的大變革年代。他只活了五十六歲,而有作為者,僅僅是從戊戍襲爵至辛亥出走的短短的十三年,而這段期間卻不可避免地捲入復雜的政治斗爭當中,致使其革新抱負成為泡影,從他的詩中可以看到這場悲劇。至於中華民國建立後,避居遼海,不食周粟,勾結川島浪速、巴布扎布等反動勢力,圖謀復辟,這是出身使然,同是肅王毋庸韙言的另一方面。要以對歷史起的作用來評價歷史人物,這對於今天以自己的好惡,胡亂改編,甚至無中生有,美化或醜化前人,以騙阿堵物者,應覺汗顏!(全文完)

㈢ 清初的「八大鐵帽子王」擁有很多特權嗎

滿清封爵從親王、郡王、貝勒、貝子以下共十四等,,其爵位並不世襲,每世遞降一等。無爵位的宗室叫「間散宗室」,用四品頂戴。惟有禮親王、睿親王、肅親王、鄭親王、庄親王、豫親王、順承郡王、克勤郡王八個家族,因為其祖有大功勛,被賜世襲不降封典,即俗稱所謂「鐵帽子王」。如果某「鐵帽子王」獲罪奪爵,以其旁支襲爵。每逢節慶大典王公上表慶賀或各王集議大事上表列銜,均以禮親王居首。

肅親王

始封祖為清太宗長子肅武親王豪格,因功於崇德元年封肅親王。清軍入關後率領大軍西征川陝,剿擊李自成、張獻忠余部。豪格與多爾袞不和,順治元年因語侵多爾袞被奪爵,順治五年被拘禁死於獄中。順治八年世祖親政,為長兄昭雪,恢復原封謚肅武親王。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廟。末代肅親王善耆清末任民政部尚書。清帝退位後,避居大連與日本人過從甚密,死於1922年。肅親王世爵共傳9世10王。

庄親王

始封祖為清太宗皇太極第5子承澤裕親王碩塞。碩塞與多鐸共同在河南攻擊李自成,又隨軍攻破南京,俘虜明弘光皇帝朱由崧。順治十一年碩塞死,其子襲爵改號庄親王。庄親王一支共傳8世11王,其中2人奪爵。

克勤郡王

始封祖為禮親王代善長子岳托。岳托自幼隨父祖征戰,功勞卓,太宗崇德元年封為成親王。岳托作戰勇敢,但性格狂妄傲慢,屢屢被申斥,封爵兩度被降為貝子,太宗兩次免其死罪。清兵入關後,岳托率部攻山東克濟南,崇德三年病逝軍中。詔封克勤郡王,乾隆四十三年詔享太廟。克勤郡王世爵共傳13世17王,其中3人奪爵。

順承郡王

始封祖為禮親王代善之孫勒克德渾。其父為代善第三子薩哈轔,薩哈轔兼通滿、漢、蒙古三種文字,屢建戰功,崇德年間病死,追封穎親王,勒克德渾是其第三子。順治元年他被任命為平南大將軍,順治五年封順承郡王,順治九年去世。順承郡王世爵共傳10世15王,其中三人被奪爵。

㈣ 清朝的第九位鐵帽子親王胤祥,與雍正的關系有多好

雍正朝真正掌握實權又忠心辦實事的少數幾個臣子中,胤祥是最突出的一位。尤其在康熙晚年的“奪嫡之爭”中,其他成年皇子無一人站隊胤禛,只有胤祥堅定支持胤禛,這也就奠定了胤祥在雍正朝平步青雲的基礎。

秋媚說:胤祥與雍正的兄弟情,皇室少有;作為君臣,胤祥至忠至誠,雍正充分信任,這才是君臣知遇的榜樣。

㈤ 十三阿哥為何被封為「鐵帽子王」

胤祥在雍正期間被封為怡親王,也就是世襲罔替的親王,只不過在乾隆期間完善王爵制度的時候把他劃在了鐵帽子王之列。

祥不但具備優秀的文化素養,還頗有辦事才能、協調人際關系的才能,是難得一見的人材,胤祥還能文能詩,棋棋書畫無一不通,今有《交輝園遺稿》流傳世間。胤祥不但能文,他還繼承了滿洲人的騎射,騎馬射箭樣樣精通。

十三阿哥胤祥和四皇子胤禛的關系最好,雍正帝在寫給胤祥的祭文曾提到胤祥的數學是他親自傳授的。

康熙六十一年,皇四子胤禛繼位,史稱雍正皇帝。第二天胤祥被任命為四位總理事務大臣之一,同日晉升為和碩怡親王。

(5)帽子王的詩擴展閱讀:

愛新覺羅·胤祥(1686年11月16日-1730年6月18日),清聖祖康熙帝第十三子,生母敬敏皇貴妃章佳氏。胤祥與雍親王胤禛關系最親密,雍正帝待他也非尋常。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四皇子胤禛繼位,胤祥被封為和碩怡親王,又出任議政大臣,處理重要政務。雍正元年(1723年),命總理戶部。

自此即全力輔佐胤禛治理國家,胤禛亦對其十分信任。雍正三年(1725年),總理京畿水利營田事務。雍正七年(1729年)因准噶爾部竄擾邊陲,命其辦理西北兩路軍機,敘協贊功待詔增儀仗一倍。

因胤祥對雍正朝的治績助力甚大,遂得世襲罔替的許可,為鐵帽子王。

清朝有史以來第九位鐵帽子王。雍正八年(1730年)五月初四日(陽歷6月18日)去世,時年44歲,配享太廟,上謚號為「賢」,另賜有匾額「忠敬誠直勤慎廉明」冠於謚前。將其名「允祥」的「允」字改回「胤」字,這成為有清一代臣子中不避皇帝諱的唯一事例。

㈥ 「千城」出自哪句詩

出自:《詠荊軻》凌厲越萬里,逶迤過千城。

【作者】陶淵明【朝代】魏晉

燕丹善養士,志在報強嬴。
招集百夫良,歲暮得荊卿。
君子死知己,提劍出燕京;
素驥鳴廣陌,慷慨送我行。
雄發指危冠,猛氣沖長纓。
飲餞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漸離擊悲築,宋意唱高聲。
蕭蕭哀風逝,淡淡寒波生。
商音更流涕,羽奏壯士驚。
心知去不歸,且有後世名。
登車何時顧,飛蓋入秦庭。
凌厲越萬里,逶迤過千城。
圖窮事自至,豪主正怔營。
惜哉劍術疏,奇功遂不成。
其人雖已沒,千載有餘情。


鑒賞:

關於荊軻之事,《戰國策·燕策》與《史記·刺客列傳》都有記載,其基本情節是相似的。陶淵明的這首詩顯然是取材於上述史料,但並不是簡單地用詩的形式復述這一歷史故事。

詩的頭四句,從燕太子丹養士報秦(報,報復、報仇之意),引出荊軻。不僅概括了荊軻入燕,燕丹謀於太傅鞫武,鞫武薦田光,田光薦荊軻,燕丹得識荊軻,奉為「上卿」等等經過,而且,一開始便將人物(荊軻)置於秦、燕矛盾之中,又因為這個人物是最出眾、最雄俊的勇士(百夫良,超越百人的勇士),於是乎他自然成了矛盾一方(燕)的希望之所託。那麼,故事的背景,人物的位置,及其肩負之重任,大體都已亮出,所以說這四句是「已將後事全攝」。正因為如此,矛盾的發展,人物的命運等等懸念,也就同時緊緊地系在讀者的心上。下面接著就寫荊軻出燕,在臨行前,史書中有荊軻等待與其同行的助手,而「太子遲之,疑其改悔」,引起荊軻怒叱太子,且在一怒之下,帶著並不中用的秦舞陽同行的記載。詩人略去這一重要情節,而代之以「君子死知己,提劍出燕京」。這後一句逗出下文,而前一句顯然是回護了燕丹的過失,但這樣寫卻與首句的「善養士」相呼應。既使得內容和諧統一,一氣貫注,也使得筆墨集中,結構渾成。易水餞行,《戰國策》與《史記》是這么寫的:「遂發,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由平緩而漸趨激昂。詩人則不然,他首先插入:「素驥鳴廣陌,慷慨送我行」。素驥,白馬。馬猶如此,人就自不待言了,詩的情緒一下子就激發起來了。因而「雄發」二句的刻畫——頭發直豎,指向高高的帽子;雄猛之氣,沖動了系冠的絲繩——雖不無誇張,但卻由於情真意足而顯得極其自然。易水餞別,也正是在這種氣氛中醞釀和展開的激昂悲壯的一幕。高漸離、宋意……一時燕國的豪傑,都列坐在餞席之上。寒水哀風,擊築高歌,聲色俱現,情景相生,送者、行者,無不熱血沸騰,慷慨流涕。「心知去不歸,且有後世名」。又一筆折到行者,道出了行者的決心,寫出了行者的氣概,而這也就是這幕戲的意圖與效果之所在。「登車」六句寫荊軻義無反顧,飛車入秦。使上述的決死之心與一往無前的氣概,從行動上再加以具體的表現。其中「凌厲」二句亦屬詩人的想像,它好似一連串快速閃過的鏡頭,使人物迅逼秦廷,把情節推向高潮,扣人心弦。詩中以大量筆墨寫出燕入秦,鋪敘得排盪淋漓,而寫到行刺失敗的正面,卻是惜墨如金,只用了兩句話——「圖窮事自至,豪主正怔營」。前一句洗練地交代了荊軻與燕丹在地圖中藏著利刃以要劫、刺殺秦王的計謀,同時也宣布了高潮的到來,後一句只寫秦王慌張驚恐,從對面突出荊軻的果敢與威懾,而對荊軻被秦王左右擊殺等等,則隻字不提,其傾向之鮮明,愛憎之強烈,自在不言之中。作者以有限的篇幅,再現了雄姿勃勃的荊軻形象,也表現了作者剪裁的功夫與創造的才能。詩的最後四句,便是直截的抒情和評述,詩人一面惋惜其「奇功」不成,一面肯定其精神猶在,在惋惜和贊嘆之中,使這個勇於犧牲、不畏強暴的形象,獲得了不滅的光輝、不朽的生命。可以看得出詩人是以飽蘸感情的筆觸,寫下了這個精采而又有分量的結尾。正如張玉谷說的:「既惜之,復慕之,結得摶捖有力,遂使通首皆振得起」(《古詩賞析》)。

發思古之幽情,是為了現實。不過這「現實」亦不宜說得過窄過死(如一些論者所言,這首詩是詩人出於「忠晉報宋」而作),為什麼呢?首先,因為陶淵明反復地說過:「少時壯且厲,撫劍獨行游。誰言行游近,張掖至幽州」(《擬古》之八);「憶我少壯時,無樂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雜詩》之五)。這使我們看到在作者的生活、志趣和性格中,也早已具有著豪放、俠義的色彩。其次,詩人也曾出仕於晉,不過他說這是「誤落塵網中,一去十三年」(《歸田園居五首》),悔恨之情溢於言表,足見「晉」也並不是他的理想王國,當然「宋」亦如此。這些都是我們不必將《詠荊軻》的作意膠柱於「忠晉報宋」的理由。詩人一生「猛志」不衰,疾惡除暴、捨身濟世之心常在,詩中的荊軻也正是這種精神和理想的藝術折光。說得簡單一點,便是借歷史之舊事,抒自己之愛憎,這樣看是比較接近詩人心跡的吧。是的,這首詩的影響也正在此,此亦有詩為證:「陶潛詩喜說荊軻,想見《停雲》發浩歌。吟到恩仇心事涌,江湖俠骨恐無多。」(龔自珍《己亥雜詩》)

㈦ 關於草帽的詩句有哪些

關於草帽的詩句有:

  1. 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絲綸一寸鉤。— —清代:王士禎《題秋江獨釣圖》

  2. 耕蓑釣笠取未暇,秋田有望從淋漓。— —唐代:崔道融《溪上遇雨二首》

  3. 牧豎持蓑笠,逢人氣傲然。— —唐代:崔道融《牧豎》

  4. 蓑笠朝朝出,溝塍處處通。— —宋代:王炎《南柯子·山冥雲陰重》

  5. 活計綠蓑青笠,慣披霜沖雪。 — —宋代:朱敦儒《好事近·搖首出紅塵》

  6. 可憐赤壁爭雄渡,唯有蓑翁坐釣魚。— —唐代:杜牧《齊安郡晚秋》

㈧ 共和國八大鐵帽子王是什麼

清朝的八大鐵帽子王是禮親王代善、睿親王多爾袞、豫親王多鐸、鄭親王濟爾哈朗、肅親王豪格、庄親王碩塞、克勤郡王岳托、順承郡王勒克德渾。

清代宗室封爵按等級可以分為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鎮國公、輔國公等14級,其中惟親王郡王可以稱為「王」;按襲爵方式可分為「世襲罔替」、按次降級兩類,按來源來說可分為功封、恩封兩種,前者是指清朝開國時期軍功卓著者,後者則指治國有為、皇帝降恩特封者。

清初有禮親王代善、睿親王多爾袞、豫親王多鐸、鄭親王濟爾哈朗、肅親王豪格、庄親王碩塞、克勤郡王岳托、順承郡王勒克德渾8人,皆以有定鼎軍功獲封。清代中晚期又先後有怡親王允祥、恭親王奕欣、醇親王奕譞和慶親王奕劻4人,以恩封獲得世襲罔替之榮。

注意事項

1、愛新覺羅·代善(1583年8月19日-1648年11月25日),滿洲正紅旗人。清朝宗室大臣,清太祖努爾哈赤次子,母為大福晉佟佳氏。

2、愛新覺羅·多爾袞(1612年11月17日—1650年12月31日),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十四子,阿巴亥第二子。明萬曆四十年(1612年)出生於赫圖阿拉(今遼寧省新賓縣老城)。清初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

3、愛新覺羅·多鐸(1614年4月2日—1649年4月29日),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十五子,阿濟格、多爾袞同母弟,滿洲鑲白旗旗主,時人通稱十王,清初八大鐵帽子王之一,爵位世襲罔替。

4、愛新覺羅·濟爾哈朗(1599年11月19日—1655年6月11日),滿洲正藍旗人。清朝宗室大臣,和碩庄親王愛新覺羅·舒爾哈齊第六子,母為五娶福晉烏喇納喇氏,清太祖努爾哈赤之侄。

5、愛新覺羅·豪格(1609年—1648年),清太宗皇太極之長子,母為皇太極第二任大福晉烏喇納喇氏。滿洲正藍旗人。崇德元年(1636年)四月,晉封為和碩肅親王,同年六月,掌管戶部的事務,十二月跟隨皇太極親征朝鮮王朝。

崇德三年(1638年)八月,陪同多爾袞進攻明朝,翌年四月班師。崇德六年(1641年)三月,被降為郡王。崇德七年(1642年)七月,因為軍功重新晉封為親王。

6、愛新覺羅·碩塞(1628年-1654年),又名碩色,號霓庵,清朝宗室,滿洲鑲紅旗人,清太宗皇太極第五子。

7、愛新覺羅·岳托(1599年-1638年),滿洲鑲紅旗人。清朝宗室大臣,開國元勛,清太祖努爾哈赤之孫,禮親王代善之長子。

8、愛新覺羅·勒克德渾(1619—1652年),滿洲正紅旗人。清朝宗室大臣,努爾哈赤曾孫、禮親王代善之孫、和碩穎親王薩哈璘第二子。

與帽子王的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春秋款女士衛衣品牌及商品 瀏覽:130
哪個國家的制服好看 瀏覽:696
秋季女士新款裙子 瀏覽:243
你有多少帽子用英語怎麼說 瀏覽:415
好看的校園校服情侶 瀏覽:123
七夕節商場童裝店鋪布置 瀏覽:88
煙台哪個商場男裝多 瀏覽:936
財經徐州校服圖片 瀏覽:465
女裝2012歐美圖片 瀏覽:2
中老年男裝燙金四季通用 瀏覽:763
寬松旗袍好看還是修身好看嗎 瀏覽:774
女裝媽媽裝2020新款夏40歲 瀏覽:471
91童裝網 瀏覽:992
日本圍巾哪個好看 瀏覽:627
為什麼空軍制服一直上綠下藍 瀏覽:208
男生o型腿穿什麼褲子 瀏覽:122
日本制服男dk圖片下載 瀏覽:331
塑形褲子是怎麼樣 瀏覽:395
什麼的校服衣填合適詞語 瀏覽:615
想給寶寶做個裙子哪裡有賣花棉布 瀏覽: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