唉,那肯定是有風險,畢竟是他們從來沒有受阻過的一個行業。
2. 插位營銷的運作
找到一個市場縫隙
循規蹈矩地跟在別人後面的人會永遠地落在別人後面,柳傳志把這種情況形象地比喻為「吃土現象」,意思是當某一品牌非常強大的時候,它便捲起滿天的塵土,你若一味地跟在它後面走,就只有吃土的份兒。這個時候就需要「插位」,在既有的市場之間找到一個縫隙,並勇敢地搶占這個縫隙。
中國黃酒文化高層論壇上,文化界名流在討論如何賣黃酒。考慮到黃酒積淀千年的文化內涵,多數人傾向於將作家、詩人列為目標消費市場,將黃酒定位為含有文化品質的酒。但是李光斗敏銳地發現,酒類消費主要發生在酒店等應酬場合,而應酬最多的是生意人和政府官員,於是他果斷地提出應該鎖定這群人,把黃酒包裝成「皇帝喝的酒」。
李光斗這樣向學員解釋他總能另闢蹊徑的原因:「這就好比你在排隊等飛機,你要隨時保持一隻眼睛睜著。任何一個機場都有應急系統,當排隊的人多起來,工作人員就可能開新的窗口,如果你看到了,你就可以成為另起一隊的第一名。」
擴大這個市場縫隙
敲定「插位」戰略後,李光斗便開始擴大市場隙縫,提出打破黃酒的地域性局限,在中央電視台黃金時段打廣告,並將原來醬油瓶子似的包裝更換成現在「千年滋養、正宗紹興花雕」的造型,酒的售價也隨之上調。於是,原先一年只能賣 3億的古越龍山黃酒,現在一個月的銷售額就超過了1個億。
他強調,一旦找准了市場隙縫,就要爭取把這個縫隙擴大,即擴大產品市場。這樣銷量也會跟著增長。
獨占這個市場縫隙
李光斗說,要獨占市場就是要做大做強,實現局部壟斷。然而,潛在進入者的危險永遠存在,新進入者非人力所能阻擋,這就要求企業家時時抱有憂患意識,不斷搜尋新的市場縫隙,這時就需要進入第四步。
尋找新的市場縫隙
李光斗認為,做企業家不能偷懶,要時刻「保持一隻眼睛睜著」,密切關注整個局勢的變化,做好市場調研,隨時准備著發現新的市場縫隙,打造新品牌。但是若計劃實行品牌延伸戰略,則務必要慎之又慎。品牌延伸需要符合已經營銷成功的商品的特點,否則很可能落得個「偷雞不成反蝕一把米」的下場。
他說,娃哈哈就是一例。做礦泉水成功以後,娃哈哈便開始以同樣的品牌去做童裝,可是卻忽視了娃哈哈礦泉水的定位是大眾品牌。先入為主,消費者很自然地便給娃哈哈童裝打上了「低檔次」的標簽。中國人又有再窮不能窮孩子的文化,所以娃哈哈童裝的業績並不好。
有時品牌延伸的失敗甚至可能影響已經營銷成功的商品的形象。茅台做白酒做得非常好,已經成為尊貴享受的象徵。但是它為了擴大市場,開始做啤酒、礦泉水和葡萄酒,結果自貶了身價。品牌延伸是把雙刃劍,一定要慎之又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