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WOW怎麼去海加爾峰
在AG任務牌上接任務 然後叫你去牛頭區找個NPC和他對話傳送到月光林地 哪個NPC旁邊有個傳送門(雖然不能用) 很好找的! 然後就是交掉任務 坐上龍 那龍帶你直接去海加爾山了!
② 留園前身東園上奇峰異石雲集的美景有哪些
1794年,劉恕成為了東園的主人。劉恕成為園主後,開始了對東園的修復和擴建,經過5年時間的努力,在1798年,東園的修復和擴建終於完成。
重修完成後,因園內竹色清寒,波光澄碧,又以其中多植白皮鬆,故名寒碧庄。又因為屬於劉家所有,故又稱「劉園」。
劉恕一向愛石,有人形容其是「千金一石不為痴」。在劉恕治園的20多年裡,劉恕搜尋了玉女、箬帽、青芝等太湖石,稱為「十二峰太湖奇石」自號「一十二峰嘯客」並撰文多篇,記載尋石經過,抒發仰石之情。同時邀人繪畫、題字、作記,然後移入園內。
印月、青芝和雞冠三石位於濠濮亭曲溪樓前,三石都高不過3米。印月臨水,石中有一天然渦孔,其倒影落在池中如一輪明月,劉恕曾經作詩描述道:
凌虛忽倒影,恍若月臨川。
青芝的形狀形如劉恕詩稱「擬斷白木鑱」,只是顏色萬古長青,後來唯其頂上橫加了一塊湖石。
累黍石位於五峰仙館北面,還讀館西面,當窗而立,高3米有餘。累黍石上布滿黃色結晶顆粒,可謂「累處直疑從黍谷」,和還讀我書齋之名相得益彰。
獼猴和仙掌位於五峰仙館北面庭院花徑之上,仙掌居中,獼猴偏西,兩石高兩米左右。從五峰仙館內朝北望之,獼猴峰如一老猿,抓首弄耳蹲立於白皮鬆下,身上毛發也依稀可辨,真有點「似戒飛騰學靜觀」的味道。
一雲峰位於在明瑟樓南的假山中,石上鐫有「一梯雲」3字,其側隱約可見「一雲峰」3字,峰高丈余,屹立於假山石徑旁,如雲似帆。
篛帽倚立在冠雲峰旁東側,石高不過丈,石上部形如箬帽,故有此名。石背面鐫有劉恕所題「篛帽峰」字。
可惜此峰曾折裂,人們用鐵搭連之,暗合清代學者潘奕雋詩「不必低頭效苦吟」之句,真是恰如其狀,描繪得惟妙惟肖。
拂袖在東園一角,石上攀附凌霄一株,石高約一丈,其身拂出一角如古人袍袖,故有此名。清代學者潘奕雋有詩道:
介石心原不染塵,餐霞幾歲學修真。
浮邱把袂還招手,同調應呼澹盪人。
玉女在「綠蔭」西牆邊,青楓下,石高不滿丈,前臨荷池,霧鬢風鬟,素裳曳地,亭亭玉立,如一美人,故有此名。
奎宿在曲溪樓前濠濮亭旁,石高兩米余,貌不驚人。唯其形狀與天上二十八星宿中的奎宿形狀極為相似,故稱奎宿。在最早的天文著作《石氏星經》中有關於奎宿的描寫:
奎十六星,形如破鞋底,在紫垣後,傳舍下。
劉恕還喜好書法名畫,他將自己撰寫的文章和古人幾百方條石法帖,勒石嵌砌在園中廊壁。後來保存的書條石,基本是劉恕留下的。
劉恕還遍請當地名家,集各家之長,融會貫通,對東園故址改建,形成了獨特的風格。
經過劉恕的重修,劉園雖然比東園增加了建築,但仍不失深邃曲折幽靜之趣。當時園林有內園、外園之分,內園即劉恕住宅部分,外園即園林部分。
劉園中建有古木交柯、還讀館、卷石山房、明瑟樓、綠蔭、曲溪樓、掬月亭、含青樓、垂楊池館、個中亭和半野草堂皇等。
古木交柯位於園林的東南方,是一個幽僻的小庭院。此處雖無奇峰秀石,但高牆下用素磚砌築的花台上山茶怒放,柏枝凝翠,紅綠相間,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
粉牆上嵌有「古木交柯」磚匾一方,但後來由於歲月的洗刷,舊題已久摩滅。存留下來的是後來盛康為園主時補書的,在題名的左邊有跋文:
此為園中十八景之一,舊題已久摩滅,爰補書以彰其跡。丁巳嘉平月,道蓀鄭思照識。
鄭思照為盛康幕僚,在後來的1910年曾測繪《蘇州留園全圖》,補書時間為1917年。
在古木交柯的花台中原有古樹兩棵,一為古柏,一為耐冬,耐冬即為山茶一種。但是兩樹都已死亡,只是古柏雖死,但軀干還在。後來為正其名,又移栽了古柏和耐冬兩棵,形成景觀。兩樹交柯連理,紅綠相交。
古木交柯花台雖為磚砌,但造型古樸典雅,別有風味。此處僅植兩樹、置一匾,就構成了一幅充滿生趣、耐人尋味的圖畫。
這里運用了傳統國畫中最簡練的手法,以牆作紙,化有為無,化實為虛,使整個空間顯得干凈利落、疏朗淡雅。
還讀館即存留下來的還我讀書處,位於五峰仙館的北側。「還讀館」這個名稱來自於晉代陶淵明的《讀山海經》:「既耕亦已種,時還讀我書。」
還讀我書齋所在的地方從前是書齋,劉恕建築為樓,時稱「還讀館」,後來盛康為園主時稱「還讀我書齋」。
卷石山房即存留下來的涵碧山房,位於古木交柯的西北方,東面緊靠明瑟樓。劉恕為園主時稱「卷石山房」,後來盛康為園主時名「涵碧山房」。「涵碧山房」這個名稱來自於宋朱熹詩「一水方涵碧,千林已變紅」。
涵碧山房建築面池,水清如碧,「涵碧」兩字不僅指池水,同時也指周圍山巒林木在池中的倒影,故藉以為名。
涵碧山房建築三間,因建築前臨荷池,故通常又稱荷花廳,清代文學家俞樾《留園記》中的「涼台燠館」即是指此。
「明瑟樓」這個名稱來自於北魏時酈道元所著《水經注》中「目對魚鳥,水木明瑟」之句。此處環境雅潔清新,有水木明瑟之感,故有此名。
明瑟樓為兩層半間,卷棚單面歇山造,樓上三面置有明瓦和合窗,樓梯在外,用太湖石堆砌而成。梯邊一峰屹立,上鐫「一梯雲」3字。樓梯面東牆上,有明代著名書法家董其昌的「飽雲」兩字磚匾一塊。
綠蔭的建築臨水而築,取元末詩人高啟《葵花詩》中「艷發朱光里,叢依綠蔭邊」為名。軒南庭院牆上有石匾嵌於其上,有清代史學家錢大昕書「花步小築」。綠蔭建築的西側原有一株古楓,小軒籠罩在樹蔭下,故有此名。
曲溪樓也是臨水而建,緊挨著濠濮亭,為兩層單檐歇山式建築。樓只有前半部分,下為過道,狹長,進深僅3米左右,南北長10多米。
掬月亭即存留下來的濠濮亭。濠濮亭為方形四角單檐歇山式建築,其北挑出水面而築。劉恕時稱此亭為「掬月亭」。後來盛康為園主時名「濠濮想亭」,後易名濠濮亭。
含青樓即後來遠翠閣,位於還我讀書處的西邊。唐朝詩人方干有詩道:
前山含遠翠,羅列在窗中。
詩與景符,故有此名。劉恕時曾名「空翠」,後改名「含青樓」,後來盛康時名「遠翠閣」。遠翠閣實質上為樓,其上三面都置有明瓦和合窗,兩層,單檐歇山造。
從曲溪樓北行,有水榭名「清風池館」。清風池館的建築為水軒形式,單檐歇山造。劉恕時稱「垂楊池館」,後來盛康時改名為清風池館,昔署匾為「清風起兮池館涼」。
清風池館傍水池東側而築,開敞不設門窗,清風徐來,分外舒適。清風拂面,池水泛起粼粼碧波,池館變得清涼爽人。這里有一副楹聯為:
牆外春山橫黛色;
門前流水帶花香。
楹聯的落款是:「楊沂孫題留園清風池館」。此為舊聯借用,篆書。掛在清風池館內,聯語和環境相符。上聯詠遠借之景。黛色,就是深青色,是遠山的天然美色。
下聯詠近觀之景,似輕柔明透的流水,還有醉人的花香。山水本是自然界中富有魅力的基本景觀,聯語還賦予它們以豐富的感情。「橫」和「帶」兩字突現了山水之性格、神采,有妙造自然之趣。山水與人們的感情相交流,引起人們更美的遐思。
此處還有一幅清代書法家楊沂孫的楹聯。楹聯道:
松陰滿石閑飛鶴;
潭影通雲暗上龍。
楹聯的上聯詠景色之清幽。松枝虯干,濃陰瀉地,奇石蔽日,而清腥秀逸、體態翩翩的飛鶴悠閑地在池邊活動。由於仙人騎鶴的神話故事廣為流傳,人們往往將鶴與神仙隱士連在一起,因此尋常之景被寓超凡脫俗之趣。
下聯詠水潭倒影之奇妙。樓台亭閣、綠樹濃陰、白雲、艷陽、松影,全都倒映入清潭,微風乍起,隨波盪漾,美如神話中的水晶仙宮。這里「上龍」是指松影,將松樹比作龍蛇或龍影在古代詩作當中運用十分廣泛。
水光、樹陰、閑雲和飛鶴,虛實、靜動交相輝映,使人心靈愉悅,塵念煩憂盡去,富於佛家禪機悟趣。
個中亭即存留下來的可亭,位於涵碧山房的北邊。在亭中南望,「涵碧山房」與「明瑟樓」形如一艘航船,停泊在水邊。整組建築打破了整齊劃一的布局,給人既有變化而又美觀自然的感受,體現了中國山水畫法中主景偏右的傳統手法。
可亭為六角,飛檐攢尖,劉恕時稱「個中亭」,後來盛康時稱「可亭」。可亭楹聯可亭處有多幅楹聯,其一為:
園古逢秋好;
亭小得山多。
楹聯的落款是:「鄭文源題留園可亭」。鄭文源的題聯還有一處:
園林甲天下看吳下遊人載酒攜琴日涉總成彭澤趣;
瀟灑滿江南自濟南到此疏泉疊石風光合讀涪翁詩。
此聯的落款是:「鄭文源題留園半野草堂」。
此聯後來被懸掛於可亭。聯中的彭澤指的是東晉文學家陶淵明,陶淵明曾任彭澤令,故世稱「陶彭澤」。涪翁指的是北宋詩人黃庭堅,黃庭堅曾被謫涪州,自號「涪翁」。
此聯的上聯贊美蘇州園林之美、遊人之盛、情趣之雅。聯中所引用的陶淵明,表現出一種閑適高雅的生活情趣。下聯敘作者行跡,詠疏泉疊石之美景。聯語將園林山水之美和黃庭堅的寫景詩並稱,景美詩美,相得益彰,令人回味。
可亭處的楹聯其三為:
水轉桐溪約秋禊;
路尋花步賦春遊。
楹聯落款是:「佚名題留園可亭」。
對聯中的秋禊,是指古人於夏歷七月十四日臨水祓祭,以清除不詳,稱為「秋禊」。聯中的花步亦稱「花步小築」。
可亭處的楹聯其四為:
唯曰進德焉修學焉是在我爾;
從慈永安矣其樂矣蓋有天乎。
楹聯的落款是:「俞樾題留園可亭」。俞樾是晚清著名文學家、教育家和書法家。他一生著述不倦,主要著述有《春在堂全書》、《小浮梅閑話》、《右台仙館筆記》、《茶香室雜鈔》等。
俞樾曾經與留園主人盛康是好友,和盛康相比,俞樾在官場顯得不是很得意,而他離開官場專心於學卻取得了巨大的成績。在這副楹聯中,人們能夠看到一代國學大師修學、修德的崇高品質。
可亭處假山與「涵碧山房」中間僅一池相隔,形成南北對景。假山旁有古老銀杏兩棵,樹冠相連,濃蔭蔽日。
可亭處假山沿池呈東西走向,長36米,南北寬14米,高約4米。山間有石徑二條,一條往上至可亭,一條沿池高低曲折至小蓬萊曲橋。
從1789年清代舉人王學浩所繪園林圖中能夠看到,最初的假山為平岡小坡,上置茅亭一間,頗有山林風味。
後來,經劉恕修建,把其他廢圃中搜羅來的零星湖石夾雜黃石掇疊於此,以造就池對面「卷石山房」相適稱的景觀。
留園荷花池曲橋
③ 南雄市有多少個鎮
截止2019年17個鎮:烏逕鎮、界址鎮、坪田鎮、黃坑鎮、鄧坊鎮、油山鎮、南畝鎮、水口鎮、江頭鎮、湖口鎮、珠璣鎮、主田鎮、古市鎮、全安鎮、百順鎮、瀾河鎮、帽子峰鎮。
1、烏逕鎮
烏逕鎮是廣東省南雄市下轄的省中心鎮,地處廣東南雄市東北部,是南雄市東部的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
2002年被省政府列為廣東省268個中心鎮之一。交通便利,北距江西省信豐縣105國道,京九鐵路,大廣高速42公里,南離南雄市323國道,南韶高速、贛韶鐵路31公里,省道S342線貫穿全鎮,規劃建設的雄樂高速貫穿全境。
2、界址鎮
界址鎮是廣東省南雄市下轄鎮,原名界至,因位於廣東南雄與江西省信豐縣交界而得名。民國18年廢約建鄉,屬第六區崇化鄉、大坊鄉。1950年建立界址鄉,屬第三區(烏逕)。
1958年人民公社化,屬烏逕人民公社。1962年設立界址人民公社,1980年實行政社分開改為界址區,1986年冬改為界址鎮。
3、坪田鎮
坪田鎮是廣東省南雄市下轄鎮,位於南雄市境東部。境內農產品豐富,主要農作物有水稻、黃煙、西瓜、玉米、大豆,尤以盛產白果、油茶而聞名海內外,是國內有名的「白果油茶之鄉」。交通、通訊、電力等基礎設施四通八達,實現村村通路、通電、通電信等。
4、古市鎮
古市鎮是廣東省南雄市下轄鎮,地處廣東省南雄市南部,距市區10公里,東鄰主田鎮,西北連接全安鎮、雄州街道,南與韶關始興縣馬市鎮接壤,是南雄的南大門。
主要作物有黃煙、水稻、花生、大豆,是南雄的黃煙主產區之一,外商投資企業主要以小水電、日用陶瓷、竹木加工、市場開發、竹木製品加工等為主。
5、帽子峰鎮
帽子峰鎮是廣東省南雄市下轄鎮,東與珠璣鎮為鄰,南接全安鎮,西鄰瀾河鎮,北與江西省大余縣交界。省道342線穿過該鎮。
s342省道過境。轄富竹、洞頭、坪山、上龍、梨村等5個管理區(村委會)。農業主產水稻、黃煙、大豆,經濟林果以白果、柑橘為多;活立木蓄積量38.4萬立方米,鄉鎮企業主要有竹木加工、食品加工、建築材料等廠和電站。
④ 帽子峰鎮的介紹
帽子峰鎮,南雄市轄鎮。1958年屬衛星公社,後屬城郊公社,1960年更名帽子峰林業公社,1962年建鎮。位於縣境西北部距縣城24公里。面積101平方公里,人口0.8萬。s342省道過境。轄富竹、洞頭、坪山、上龍、梨村等5個管理區(村委會)。農業主產水稻、黃煙、大豆,經濟林果以白果、柑橘為多;活立木蓄積量38.4萬立方米,鄉鎮企業主要有竹木加工、食品加工、建築材料等廠和電站
⑤ 最近對康熙及其兒子之間的故事很感興趣,誰有之類的書籍電視什麼的
我推薦《康熙王朝》,尤其是收復台灣的那段真是氣勢逼人~!! 康熙,愛新覺羅·玄燁,生於公元1654年5月4日上午10時,北京城中景仁宮,生母佟妃,為順治第三子。八歲登基、平定葛爾丹、撤除三藩。在位61年,一生功績卓著·· 清順治十八年,惡疾天花襲擊皇宮,皇帝愛妃命喪黃泉,順治痛不欲生,立意遁入空門。危急之際,孝庄太後力挽狂瀾,下令改硃批,行藍批,並將天花大病初癒年僅八歲的玄燁推上龍座,成為康熙皇帝。 康熙即位以後,鰲拜等權臣威迫有加,連孝庄太後也只好含辱。鰲拜親政,開始,康熙改歸皇權,權臣竟圖謀廢君改朝,康熙被迫殊死相爭,最終智擒鰲拜,肅清政敵。 吳三桂等三藩擁兵自重,獨霸一方,康熙年輕氣盛,下旨撤藩,引發三藩之亂,朝延兵將屢被吳三桂擊敗,明皇後裔朱三太子也乘機舉起反清復明的大旗。太監造反,宮延大亂,康熙陷入絕境,意欲退位,在孝庄太後的怒斥與激勵下,康熙重振精神,起用漢臣周培公,與吳三桂拚死一搏,得到了最後的勝利。 中國康熙時代,已經是國富民強,一片盛世景象。 鄭成功後裔鄭經割台灣島自立,不肯歸降,蒙古葛爾丹也磨刀霍霍,推崇元大都立誓殺回北京,康熙為安撫葛爾丹將愛女嫁葛爾丹,誓緩西北局勢,然後起用明將施琅一舉收復台灣,繼而調轉槍頭率二十萬大軍,在遼闊的草原上進行了殊死的決戰,全面消滅葛爾丹的余部,完成了中華民族版圖的統一。 凱旋班師以後,孝庄太後歸天,太子與權臣結成同黨,意欲提前即位,康熙廢除太子,引發奪嫡之爭。 千叟宴上,康熙即將宣布立儲遺旨,卻猝死在龍座上,詔書隨風飄落玉階,無人知曉它的神秘。
還有《雍正王朝》一開始的好像 是康熙駕崩後各個阿哥們關於皇位的爭奪。
公元一七二二年清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北京九城戒嚴,康熙皇帝駕崩,舉國震驚。繼位者不是當了近四十年太子的二阿哥,不是精通經史的三阿哥,不是賢名遠揚的八阿 哥,也不是深受康熙鍾愛的大將軍王十四阿哥,而是素有「冷麵王」之稱的四阿哥胤禛。 胤禛並不是朝野看好的人選。他曾在江南「煽動」災民鬧事,在城隍為擺鴻門宴,軟磨硬逼,掏走了地方官和富商二百多萬兩銀子籌款賑災;他追討國庫欠款,逼得老臣上吊,皇子王爺到前門大街變賣家當,令滿朝官員惶惶不可終日;刑部冤獄案,他隔岸觀火;讓八阿哥和太子斗得兩敗俱傷;百官行賄案,他借年羹堯之手血洗江夏鎮,使得太子再度被廢。 胤禛的皇位不是篡來的,不是改遺詔偷來的,不是毒父奪來的,而是康熙傳授的。康熙選擇了胤禛為雍正皇帝。 在當政後出現的山西諾敏案、科場舞弊案中,雍正殺了一批牽扯進去的朝廷中樞重臣。西北用兵、數省天災,急需軍費和賑災,抄貪官污吏的家財,解決急需。而後的「攤丁入畝、火耗歸公」、「士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河南罷考案」、「鐵帽子親王大殿發難逼官」、「含淚殺親子」等一系列旨在推行新政、抑制官紳斂財和宮廷內部黨爭、擠壓的歷史事件貫穿雍正的一生和雍正王朝。 公元一七三五年,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二日,中國歷史上最勤勉的皇帝心力交瘁,暴猝在自己的御案旁。之後,開始了六十年的乾隆盛世。
接下來是《乾隆王朝》了
大清朝前所未有的強大富庶。乾隆在京城大大嘉獎連年治旱有功的甘肅巡撫王亶望,從軍報中捕捉到王亶望貪瀆的蛛絲馬跡。初出茅廬的和珅以其過人的大膽精明,查處了這個有清以來最大的貪案,給乾隆留下了深刻印象。太後聖壽,各地督撫爭相攀比捐銀,御使錢峰連參十大督撫的貪污,此事震驚乾隆。和珅主動請命,一舉查出首貪也是舊友的國泰,官升軍機處。 乾隆南巡期間,發現反清書籍,果斷懲辦此事,並祭拜明朝反清義士史可法,一舉征服世人。但乾隆與江南名媛黃杏兒上演的纏綿動人的愛情故事,卻招致皇後不滿,和珅善體聖意,體面處理了這場風波。十五阿哥永琰遠征緬甸,緬王雖勝因不敢得罪天朝而請降,乾隆因此被稱頌為「十全老人」。雲南因緬戰而遭受大飢饉,乾隆廣施錢糧,通力救災,這又成了舉朝上下最大的功德盛事。乾隆八十壽誕輝煌至極,但連年的大舉動帶來了國庫的空虛。 乾隆在位六十年後正式禪位,降旨普免錢糧,乾隆的一片愛民之心卻給繼位的永琰帶來了巨大的難題。永琰借勢將這個大難題推給了和珅,乾隆駕崩後,永琰羅列和珅的種種罪名,處死了和珅,這也標志著乾隆王朝的結束,新的嘉慶王朝的真正開始。 中國帝王中最長壽,最富有傳奇色彩的乾隆皇帝,風流倜儻,多才多藝,成就了河清海晏的千秋偉業。然而,乾隆剛愎自用,好大喜功,鋪張奢華的個性使大清盛世悄悄滑向衰落。六十歲時,乾隆起用果敢幹練、工於心計的理財能手和珅,君臣二人配合默契,相得益彰,借南巡之機懲辦貪官墨吏,閑暇之餘難免風花雪月。和珅殫精竭虛,忠心耿耿,如履薄冰地為主子效死,而乾隆對他恩威並施,既防又用,帝王弄權之術爐火純青。和珅為留退路,不惜得罪皇親國戚暗助十五阿哥博得軍功,又利用各種場合不動聲色地向乾隆美言,使十五阿哥在與諸皇子的明爭暗鬥中取勝,登上皇位。乾隆駕崩數天後,一代權臣和珅凄慘悲涼地被賜以白綾自盡,歷史掀開了新的一頁……
往下就是嘉慶皇帝了 越往後後面的皇帝都把 前三代盛世積攢的「積蓄」全敗壞了~!!
⑥ 南雄的行政區劃
2000年,南雄市轄24個鎮。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市總人口372844人,其中烏逕鎮26303人、孔江鎮6509人、新龍鎮10087人、界址鎮9975人、坪田鎮8832人、黃坑鎮19652人、鄧坊鎮9533人、油山鎮7712人、大塘鎮17727人、南畝鎮11340人、水口鎮17427人、江頭鎮8462人、湖口鎮26516人、珠璣鎮26055人、梅嶺鎮7081人、主田鎮10465人、古市鎮16503人、黎口鎮18912人、全安鎮16878人、蒼石鎮3363人、百順鎮9997人、瀾河鎮7796人、帽子峰鎮7187人、雄州鎮68532人。
2002年,南雄市轄24個鎮(雄州、梅嶺、珠璣、湖口、大塘、黃坑、烏逕、界址、水口、古市、百順、瀾河、黎口、鄧坊、油山、孔江、新龍、南畝、坪田、江頭、主田、蒼石、全安、帽子峰),221個村委會、31個居委會。
2005年1月26日,撤銷南雄市梅嶺鎮,並入珠璣鎮;撤銷黎口鎮,並入雄州鎮;撤銷蒼石鎮,並入全安鎮。截至5月底,南雄市轄18個鎮(雄州、珠璣、湖口、黃坑、烏逕、界址、水口、古市、百順、瀾河、鄧坊、油山、南畝、坪田、江頭、主田、全安、帽子峰)。
2005年7月6日,撤銷南雄市雄州鎮,設立雄州街道辦事處,作為市政府的派出機構。管轄原雄州鎮的行政區域范圍,共有7個居委會和13個村委會,總面積94.1平方千米,戶籍人口89137人。辦事處駐雄州大道中18號,即原鎮政府駐地。
截至2005年12月31日,南雄市轄1個街道、17個鎮:雄州街道、烏逕鎮、界址鎮、坪田鎮、黃坑鎮、鄧坊鎮、油山鎮、南畝鎮、水口鎮、江頭鎮、湖口鎮、珠璣鎮、主田鎮、古市鎮、全安鎮、百順鎮、瀾河鎮、帽子峰鎮。共有31個居委會、208個村委會。
南雄市各鎮(街道)村(居)委會名稱 鎮(街道) 村委會 居委會 雄州街道 河南、郊區、蓮塘、鋪背、水南、黎口、觀新、荊崗、勛口、上坪、下坪、五洲、逕口 八一街、新城東、建國街、民主街、勝利街、幸福街、新城西 烏逕鎮 烏逕、山下、魚塘、新田、高溯、長龍、白龍、坪塘、響聯、龍逕、黃塘、官門樓、孔塘、廟前、水松、黃洞、白勝、田心、大竹、孔江、蘭丘 逕新 界址鎮 下屋、崇化、趙屋、界址、百羅、大坊、大坑、馬芫 界址墟 坪田鎮 坪田、新墟、坪湖、龍頭、逕洞、老宅、中坪、長坑、老龍、背逕、龍口、橫嶺、小塘、官陂 坪田 黃坑鎮 黃坑、社前、小陂、塘源、溪塘、耶溪、中心、園嶺、許村、上象 黃坑 鄧坊鎮 鄧坊、里源、赤石、洋西、赤馬、馬戰、茶頭背、上湖、蘭田 鄧坊 油山鎮 坪田坳、蓮山、大蘭、平林、黃地、愛敬、漿田、上漿、孔村、延村、錦陂、上朔、夾河口、大塘、黃田、下惠、古城 油山 南畝鎮 長洞、水塘、中寺、嶺下、中嶺、水尾、芙蓉、魚鮮、南畝、樟屋、官田 南畝墟 水口鎮 雲西、弱過、水口、大部、河村、大坪、沙頭、下湖、赤嶺、群星、石庄、下樓、瀧頭 水口 江頭鎮 坪崗、涌溪、元甫、江頭、魚仙、大漢、南甫、武嶺、小竹 江頭 湖口鎮 里和、三角、三水、積塔、長市、新湖、新逕、礦石、崗圍、湖口、太和、承平 湖口 珠璣鎮 珠璣、洋湖、聰輩、長逕、新村、古田、叟里元、上嵩、里仁、塘東、石塘、里東、靈潭、祗芫、下汾、羅田、南山、梅關、梅嶺、泰源、中站、角灣 珠璣 主田鎮 大壩、主田、城門、塘山、西坪、西洞、窯合、高峰 大鳳 古市鎮 小坑、三角嶺、溪口、修仁、豐源、柴嶺、古市、丹布 古祿墟 全安鎮 全安、陂頭、羊角、古塘、王亭石、河塘、楊瀝、荔逕、密下水、蒼石、大坪、蘭溪、章禾洞 全安 百順鎮 百順、大沙洲、鄧洞、東坑、湖地、尚睦、溪頭、楊梅、朱安 百順 瀾河鎮 白雲、洞底、葛坪、瀾河、上帶、上瀾 新街 帽子峰鎮 洞頭、富竹、梨樹、坪山、上龍 富竹
⑦ 高考 是否符合相關照顧條件 少數民族
請找學校查找相關文件,或在網上查找。一般是在少數民族聚居區的少數民族考生或在少數民族聚居區的漢族考生符合加分政策。其它在漢族居住的少數民族考生不能加分。以下列表中的少數民族考生或漢族考生有分加。請查粵民宗發(2010)32號文即可了解詳細情況。
廣東省少數民族聚居地區范圍一覽表
市 縣(自治縣、
市、區) 鄉鎮 村委會 備注
清遠市 連南瑤族自治縣
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
連州市 瑤安瑤族鄉
三水瑤族鄉
九陂鎮 龍崗、長塘、愛民、聯一、雙塘、高相村委會
西岸鎮 三水、明義、九安村委會
英德市 東華鎮 溫塘山、九圍村委會
橫石水鎮 溪北村委會
沙口鎮 滑水山、蕉園村委會
石牯塘鎮 聯山村委會
橫石塘鎮 石門台村委會
陽山縣 秤架瑤族鄉、陽城鎮城北西社區、城北東社區
清新縣 三坑鎮 布坑(明聯瑤族新村)村委會
韶關市 樂昌市 北鄉鎮 上西、前村、新村、下西村委會
五山鎮 沙田村委會
廊田鎮 龍山村委會
曲江區 羅坑鎮 羅坑瑤族村委會、羅坑社區居委會
樟市鎮 蘆溪村委會、樟市社區居委會
楓灣鎮 茶園山村委會、楓灣社區居委會
小坑鎮 小坑社區居委會
馬壩鎮 馬壩鎮府前社區居委會
始興縣 深渡水瑤族鄉
羅壩鎮 小安、大水、桃源村委會
隘子鎮 隘子村委會
司前鎮 車八嶺、河口、溫下村委會
沈所鎮 瑤族村委會
頓崗鎮 總村、七北村委會
市 縣(自治縣、
市、區) 鄉鎮 村委會 備注
韶關市 始興縣 澄江鎮 暖田、澄江村委會
馬市鎮 澇州水村委會
城南鎮 膽源村委會
太平鎮 白石坪、羅圍村委會
翁源縣 官渡鎮 鎮仔、下陂村委會
龍仙鎮 石背、青雲、九曲水、貴聯村委會
翁城鎮 了坑村委會
壩仔鎮 上洞村委會
江尾鎮 藍坑、梅斜村委會
鐵龍林場 龍化村委會
新江鎮 東方、太坪村委會
武江區 江灣鎮 江灣瑤族村委會
仁化縣 長江鎮 高洞、學堂凹、錦江、木溪、河田村委會
黃坑鎮 苟井、小溪村委會
丹霞街道辦 胡坑、嶺田、新東村委會
董塘鎮 董塘瑤族村委會
周田鎮 雷坑、靈溪、瑤溪村委會
扶溪鎮 斜周村委會
南雄市 主田鎮 大壩、高峰、窯合、主田村委會
烏逕鎮 魚塘、坪塘村委會
界址鎮 馬芫村委會
全安鎮 全安、古塘、楊瀝、陂頭村委會
鄧坊鎮 鄧坊、赤石、赤馬、洋西村委會
黃坑鎮 塘源、社前、小陂、許村、溪塘村委會
珠璣鎮 聰輩、珠璣、里東、羅田村委會
水口鎮 水口、瀧頭、雲西、石庄村委會
江頭鎮 魚仙、涌溪、江頭村委會
帽子峰鎮 洞頭、上龍、付竹村委會
雄州街道 觀新、荊崗村委會
油山鎮 古城、錦陂村委會
湖口鎮 崗圍村委會
古市鎮 丹布、柴嶺、古市村委會
南畝鎮 南畝、官田、芙蓉村委會
百順鎮 楊梅村委會
瀾河鎮 葛坪村委會
乳源瑤族自治縣
市 縣 (自治縣、
市、區) 鄉鎮 村委會 備注
廣州市 增城市 正果鎮 正果畲族村委會
河源市 東源縣 漳溪畲族鄉、縣城移民村
新港鎮 雙田村、龍鎮村、半坑村、斗背村、坡頭村
葉潭鎮 半埔畲族村、圩鎮
半江鎮 積洞、治溪村委會
駱湖鎮 上歐、小水、楊坑、下歐、楓木、尖鋒、
駱湖、致富、江坑村
仙塘鎮 熱水村、木京村、徐洞村
藍口鎮 花徑畲族村、藍口圩鎮、藍口圍、齊坑、
鐵場埔、土坡、隔水、牛背、塘心、揚柳、
秀水、培群、角塘、新民、派頭、新光、
車頭山、徑背村
黃村鎮 黃村圩鎮、萬禾、永新村
上莞鎮 百壩、李白、新南、新輪、新民、太陽、
圩鎮、下寨、紅旗、常尾、冼村村委會
燈塔鎮 圩鎮、黃埔地、白 、高車、安平、結游草、印崗、新圍、下圍、新江、犁園村
順天鎮 楓木、金史、白沙、大坪、圩鎮村委會
澗頭鎮 圩鎮、新中、中 、 娥、東壩村委會
雙江鎮 圩鎮、下林、雙江、新寨、橋頭、
高坡村委會
埔前鎮 圩鎮、雙頭村委會
船塘鎮 龍江、李田、沃頭、老圍、圩鎮、許村、鐵坑、嶺頭、新寨、流石、主固、三河、黃沙、車頭、小水、群豐、滑灘、青峰村委會
黃田鎮 久社、方圍、圩鎮村委會
康禾鎮 圩鎮、南山、雅陶村委會
柳城鎮 圩鎮、下壩、柳城村委會
東埔鎮 白嶺頭、黃子洞、高塘村委會
龍川縣 老隆鎮 蓮塘、澗洞、聯亨村委會
田心鎮 甘陂村委會
佗城鎮 大江、東瑤、塔西村委會
龍母鎮 藕塘、下洋田村委會
豐稔鎮 連東村委會
黎嘴鎮 虎口村委會
麻布崗鎮 閣前村委會
上坪鎮 熱水村委會
市 縣 (自治縣、
市、區) 鄉鎮 村委會 備注
河源市 連平縣 油溪鎮 茶新、大塘、榮新村委會
元善鎮 街道、南湖、城南、城東、新龍村委會
陂頭鎮 蒲田、蒲前、貴聯村委會
內莞鎮 藍州畲族、大水、小水、桃坪村委會。
高莞鎮 二聯村委會
和平縣 東水鎮 長熱、成源、莫豐、增坑、新坪村委會
長塘鎮 鵝塘、木龍、秀河、羅福、四圍、
暖水村委會
林寨鎮 石塘、嚴村村委會
上陵鎮 黃沙、富良村委會
合水鎮 豐嶺村委會
彭寨鎮 同興村委會
下車鎮 雲峰村委會
禮士鎮 澄心村委會
陽明鎮 龍湖、豐道村委會
梅州市 豐順縣 潭山鎮 鳳坪、潭山畲族村委會
陽江市 陽春市 圭崗鎮 南沖、三新、山塘、小水、圭崗、上垌、大朗、淡盪村委會
松柏鎮 青山、新光、新朗、雲容村委會
河朗鎮 凌霄、雲廉、大竹村委會
永寧鎮 橫洞、鐵垌、坡樓、馬山村委會
陂面鎮 石尾、灣口、三朗村委會
春城鎮 崆峒、三豐、合崗、城北、頭堡、新雲、春城村委會
合水鎮 潭震、高塘村委會
崗美鎮 倫崗村委會
馬水鎮 東風、中崗、石錄村委會
三甲鎮 龐洞村委會
春灣鎮 清水塘、愛國、新明、廖施、劉屋寨、
歐垌、三鄉、山中間村委會
石望鄉 中洞村委會
市 縣(自治縣、
市、區) 鄉鎮 村委會 備注
惠州市 龍門縣 藍田瑤族鄉、龍城鎮街道
惠東縣 大嶺鎮 碧山村委會
增光鎮 長坑村委會
多祝鎮 永和村委會
博羅縣 橫河街道辦 嶂背畲族村委會
肇慶市 懷集縣 下帥壯族瑤族鄉
中洲鎮 會龍村委會
汕尾市 海豐縣 鵝埠鎮 上北畲族村委會
潮州市 饒平縣 饒洋鎮 藍屋畲族村委會
鳳凰鎮 石古坪畲族村委會
潮安縣 歸湖鎮 溪美、碗窯、山犁村委會
文祠鎮 李工坑畲族村委會
湘橋區 意溪鎮 古庵、貴坑、荊山村委會
茂名市 信宜市 硃砂鎮 琶垌村委會
錢排鎮 雲開村委會
新堡鎮 桂垌村委會
化州市 文樓鎮 塘表村委會
平定鎮 那賓村委會
湛江市 廉江市 河唇鎮 東村、上村、姜家、龍平、山祖、良塘、橫窩村委會
石頸鎮 平坡、平城、新屋、揚名水、山 、東 、
蒙村、鹿根垌、石頸村委會
長山鎮 石灘、文林、盛龍、凌垌、那凌、茅田、羅村、橫州坡村委會
塘蓬鎮 上山村委會
高橋鎮 李村村委會
⑧ 漢字來歷的資料
漢字經過了6000多年的變化,其演變過程是:甲骨文 → 金文 → 小篆 → 隸書 → 楷書 → 行書(商) (周) (秦) (漢) (魏晉) 草書以上的「甲金篆隸草楷行」七種字體稱為 「漢字七體」中國文字——漢字的產生,有據可查的,是在約公元前14世紀的殷商後期,這時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漢字中仍有一些和圖畫一樣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動。到了西周後期,漢字發展演變為大篆。大篆的發展結果產生了兩個特點:一是線條化,早期粗細不勻的線條變得均勻柔和了,它們隨實物畫出的線條十分簡練生動;二是規范化,字形結構趨向整齊,逐漸離開了圖畫的原形,奠定了方塊字的基礎。後來秦朝丞相李斯對大篆加以去繁就簡,改為小篆。小篆除了把大篆的形體簡化之外,並把線條化和規范化達到了完善的程度,幾乎完全脫離了圖畫文字,成為整齊和諧、十分美觀的基本上是長方形的方塊字體。但是小篆也有它自己的根本性缺點,那就是它的線條用筆書寫起來是很不方便的,所以幾乎在同時也產生了形體向兩邊撐開成為扁方形的隸書。至漢代,隸書發展到了成熟的階段,漢字的易讀性和書寫速度都大大提高。隸書之後又演變為章草,而後今草,至唐朝有了抒發書者胸臆,寄情於筆端表現的狂草。隨後,糅和了隸書和草書而自成一體的楷書(又稱真書)在唐朝開始盛行。我們今天所用的印刷體,即由楷書變化而來。介於楷書與草書之間的是行書,它書寫流暢,用筆靈活,據傳是漢代劉德升所制,傳至今日,仍是我們日常書寫所習慣使用的字體。到了宋代,隨著印刷術的發展,雕版印刷被廣泛使用,漢字進一步完善和發展,產生了一種新型書體——宋體印刷字體。印刷術發明後,刻字用的雕刻刀對漢字的形體發生了深刻的影響,產生了一種橫細豎粗、醒目易讀的印刷字體,後世稱為宋體。當時所刻的字體有肥瘦兩種,肥的仿顏體、柳體,瘦的仿歐體、虞體。其中顏體和柳體的筆頓高聳,已經略具橫細豎粗的一些特徵。到了明代隆慶、萬曆年間,又從宋體演變為筆畫橫細豎粗、字形方正的明體。原來那時民間流行一種橫劃很細而豎劃特別粗壯、字形扁扁的洪武體,像職官的銜牌、燈籠、告示、私人的地界勒石、祠堂里的神主牌等都採用這種字體。以後,一些刻書工人在模仿洪武體刻書的過程中創造出一種非顏非歐的膚廓體。特別是由於這種字體的筆形橫平豎直,雕刻起來的確感到容易,它與篆、隸、真、草四體有所不同,別創一格,讀起來清新悅目,因此被日益廣泛地使用,成為16世紀以來直到今天非常流行的主要印刷字體,仍稱宋體,也叫鉛字體。在中國文字中,各個歷史時期所形成的各種字體,有著各自鮮明的藝術特徵。如篆書古樸典雅,隸書靜中有動,富有裝飾性,草書風馳電掣、結構緊湊,楷書工整秀麗,行書易識好寫,實用性強,且風格多樣,個性各異。漢字的演變是從象形的圖畫到線條的符號和適應毛筆書寫的筆畫以及便於雕刻的印刷字體,它的演進歷史為我們進行中文字體設計提供了豐富的靈感。在文字設計中,如能充分發揮漢字各種字體的特點及風采,運用巧妙,構思獨到,定能設計出精美的作品來。自秦始皇統一,中國文字才逐漸走上了發展的道路,各個時代的中國文字都有著與眾不同獨特的民族、民風的內涵,中國的文字史里處處深深地刻著中華兒女的智慧與勤勞。然而,現今有些人對本國文字了解甚少,而對於其他國家的語言文字投入極大的熱情,卻依然是個半調子。文字是國家的靈魂,為了了解祖國文字的變遷,祖國的歷史,祖國的靈魂,我們選擇了這個課題。中國文字的發展,經過秦統一中國後,連續對漢字進行簡化、整理,使漢字逐漸走向規范化。漢字的發展,大致可分為古文、篆書、隸書、楷書等四個階段的演變過程。其中,篆書又有大篆、小篆之分;隸書則有秦隸、漢隸之別。由此可知,歷史上任何一種新的字體,都是經過長期演變逐漸形成的。總體來說,楷書形成後,中國文字已基本定型(表一)。(表一:漢字書體的演變)1甲骨文秦統一文字前,中國的漢字,不論從字體、應用角度而言,還是混亂的。古文廣義而言,其包括大篆在內的小篆以前的文字;狹義的講,指中國文字史上大篆以前的文字。這里採用狹義的古文概念。古文包含甲骨文與金文;其中,前者被人們視為中國最早的定型文字。甲骨文字:為商朝後期用寫或刻的方式,在龜甲、獸骨上所留下的文字,其內容多為"卜辭",也有少數為"記事辭"。甲骨文大部分符合象形、會意的造字原則,形聲字只佔20%。其文字有刀刻的,有的填滿硃砂,也有直接朱書墨書的。因文字多為圖畫文字中演變而成的,象形程度高,且一字多體,筆畫不定。這說明中國的文字在殷商時期尚未統一。殷代圖像金文:先秦稱銅為金,故鑄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叫做金文,又叫鍾鼎文、彝器款識。與甲骨文相比,金文象形程度更高,顯示了更古的文字面貌。金文填實的寫法,使形象生動逼真,渾厚自然。甲骨文是商代書寫的俗體,金文才是正體,顯示了正體多繁,俗體趨簡的印跡(如表二)。(表二:甲骨、金文對照表)甲骨文因多為刀刻在龜甲獸骨上,故其文字帶有堅硬的筆法(如圖3)。這種如刀刻的筆法,亦有被運用在現代平面設計上(如圖4)。2大篆在中國文字史上,夏、商、周三代,就其對文字學的貢獻而言,以史籀為最。史籀是周宣王的史官,他別創新體,以趨簡便。大篆又有籀文、籀篆、籀書、史書之稱。因其為史籀所作,故世稱"籀文"。大篆散見於《說文解字》和後人所收集的各種鍾鼎彝器中。其中以周宣王時所作石鼓文最為著名。3小篆小篆又名秦篆,為秦朝丞相李斯等人所整理出的標准字體。由大篆簡化而成。又名玉筋篆,因其具有筆力遒勁之意。小篆之形體結構規正協調,筆勢勻圓整齊,偏旁也作了改換歸並。與大篆相比較無象形性。從大篆到小篆的文字變革,其在中國文字史上具有極重大的意義4隸書從小篆向隸書演變的第一步,最顯著的變化是從婉曲的錢條變為平直的筆畫,從無 角變成有 角。 一般人認為隸書是指有波磔的、一橫一捺都拖著像刻刀一樣的長長尾巴的隸書,這只是其中的一種。隸書主要有秦隸和漢隸,秦隸是隸書的早期形式;漢隸則為隸書之成熟字體。通常所說的隸書是指漢隸中的"八分"而言(圖6)。"八分"是在秦隸之後,漸生波磔。隸書發展到八分,已經是姿致成熟。隸書因其字較方正、厚實,故帶有剛正不阿的嚴肅感(圖7)。圖8雖為英文字母,但其有菱有角的字體,有隸書的〃味道〃。5楷書「楷書「又名真書、正書、今隸。如歐陽詢、柳公權等碑帖之字屬之。包含了古隸之方正、八分之遒美及章草之簡捷等。這種字體一直沿用至今,被視為標准字體且為世人所喜愛。楷書有一種穩重而衍生出寧靜之感;文字因個人書寫的方式、性格之異,而有不同風格的同一字體(圖9、10)。圖11與宋徽宗的瘦金體同樣是以細線條勾勒出文字,但因轉折處以圓滑的方式表現,呈現出與瘦金體截然不同的視覺感。6行書「行書」,是介於楷書與草書之間的,運筆自由的一種書(字)體。行書不同於隸、楷,其流動程度可以由書寫者自由運用。行書表現出浪漫唯美的氣息(圖12)。(圖12)7草書「草書」,又稱破草、今草,由篆書、八分、章草,沿襲多種古文字變化而成。草書本於章草,而章草又帶有比較濃厚的隸書味道,因其多用於奏章而得名。章草進一步發展而成為"今草",即通常人們習稱的"一筆書"。今草大部分較章草及行書更趨於簡捷。草書給予觀者豪放不羈、流暢之感(如圖13、14、15)。8印刷字體印刷術發明後,為適應印刷,尤其是書刊印刷的需要,文字逐漸向適於印刷的方向發展,出現了橫平豎直、方方正正的印刷字體—宋體。其發端於雕版印刷的黃金時代—宋朝,定型於明朝,故日本人稱其為"明朝體"。由於宋體字適於印刷刻版,又適合人們在閱讀時的視覺要求,是出版印刷使用的主要字體。9電腦字體隨看文化事業的發展、科技的發展,在西方文字體的影響下,又出現了黑體、美術字體等多種新的字體,如海報(POP)體、綜藝體、勘亭流、少女字體等,及更多的宋體之變形,如仿宋、扁宋等。並將各類漢字電腦化,運用的范圍更加廣泛。如 下圖(其由左至右依序為:迭圓體、綜藝體、古印體、勘亭流及海報體)漢字的起源是一個未解之謎。說到漢字,不得不提甲骨文,得到考古支持的商代甲骨文最早出現在3300年前,這比古埃及的文字及兩河流域的蘇美爾文字都要晚近2000年。至今共發現了5000個以上的甲骨文單字,其中可以認識的約有1700字。從一定程度上講,同樣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中國,沒有理由落於人後那麼多!思索的同時,我們發現最早的甲骨文就已經有了一定程度的會意和形聲成分,在這些甲骨文中,「會意字」不到80%,形聲字佔20%多。這與古代埃及人、蘇美爾人等其他早期的象形文字有很大的不同。有人認為中國古代的科技水平,遠遠不如古埃及、古希臘文明。在古埃及人早已經用巨大的石塊建造宏大的金字塔時,中國卻只有夯土建築。在古埃及人已經在堅硬的石頭上刻下精美的象形文字圖案時,中國卻只能在獸骨或龜甲上刻出粗糙的劃痕。但是看看中國的甲骨文的抽象程度,卻又遠遠高於古埃及那些具象的圖形。似乎漢字直接跨越了早期象形文字的早期階段,直接進入了一種更抽象的較高級階段。漢字發展經歷的象形階段:表意—形聲的途徑中,象形階段幾乎沒有,所謂的象形字在甲骨文階段就已經被高度抽象了。後來,隨著漢字的演變,漢字更不再是純粹的表意文字了,當希臘人建造帕台儂神廟的精美雕塑,羅馬人建立萬神廟的巨大穹頂時,中國還只有秦漢時期夯土的長城,和陶制的殉葬兵馬俑,但是秦朝的小篆已經是一種全國統一的規範文字了,漢朝的隸書與今天的漢字已很接近。無論是跳躍著前進的文字文化,還是中國漢字這一龐大的復雜語言文字元號系統,都可以說是一個奇跡。在文字出現的早期,象形文字可以工作得不錯。可是隨著語言的不斷豐富,有些語言不能用形象表達了。古埃及人和蘇美爾人開始創造一些僅代表發音的符號來記錄這些語言。中國人卻選擇了另外一種解決辦法:會意字,如「日+月=明,女+子=好」;表音字,如「阿」,沒有任何意義,只表示一個音節;通假字,如「說-悅」;開始出現於漢字中。提及漢語,免不了令人聯想到同樣占文化課很大分量的英語。同時,我們也想了很多。學習一種語言的最高境界就是用這種語言思考,就想用母語思考一樣。但是,最能發揮個人思想創造性的還是母語,更何況要學好「外語」需要耗費極大的精力。古羅馬人並不因為羨慕希臘文明,而改用希臘語——盡管兩種語言十分接近。阿拉伯人同樣要把拉丁文、希臘文翻譯成阿拉伯文,而不是改用拉丁文或希臘文。同樣,文藝復興時的歐洲人也不是自己改用阿拉伯文,而是把阿拉伯文翻譯成拉丁文。到了啟蒙運動時期,更進一步地翻譯成本民族的語言並加以普及。對於外語好的個人而言,直接看外文原文根本不費勁。但要他翻譯出來,效率就要低很多。但是對於整個社會來講,如果人人都化大量精力學外文,那效率就很低了。最極端的情況就是——像歷史上那些失去了本民族語言文字的民族一樣,徹底消失了。最好的選擇就是象阿拉伯人、或文藝復興時的歐洲人那樣,以少數擅長語言的人進行大量的翻譯工作之後,用本民族語言文字進行傳播、普及。只有這樣,本民族中才能更多的人用母語進行高效率的思考、創新。中國人現在面對的英語難題是基於這種語言的文明處於頂峰 - 不像古代希臘和羅馬文明面對阿拉伯人,是處於經失落的靜態文明;也不象文藝復興時期的歐洲人面對的是正走向衰落的伊斯蘭文明。現在,大量新的科技成果、新知識、新思想依然在英語世界產生,英語,作為當今世界事實上的國際社交語言,它取得的成功是史無前例的。從使用它的人口來說,以英語為母語的人數僅次於漢語而居世界第二位,大約有4億多人。然而以英語作為第二語言、或者在一定程度上使用英語的人數,要遠比這多得多,可以說分布在世界的各個角落、各個民族。所以,現在並不能簡單地因為學習英語消耗了學生大量時間,就不該學英語了。光學好英語是不夠的,全民學英語也不表明就能提高素質,但也不能走向另一個極端。如果從利馬竇、徐光啟向中國傳播西方文藝復興思想算起,已經幾百年了;如果從鴉片戰爭,從林則徐翻譯西方書籍、報紙算起,也有160多年了;即便從五四新文化運動算起,到現在也有近百年的時間了。當代的中國,應該正處於從「文藝復興」到「啟蒙運動」的轉折關頭。現在的中國,應該是學習英語,與翻譯並重;最重要的是要開始用母語思考、創新。提高科研、新聞等行業從業者的英語水平,與普及基礎教育,普及先進科學文化思想並重。不應該在中國把英語變成象歐洲中世紀或文藝復興時期的拉丁文那樣的「貴族語言」。文字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歷史的痕跡,中國文字的演變是跳躍式的,是華麗的,是耐人尋味的,就如同中國的歷史一樣。中國人創造中國文字,中國文字也同樣引導著中國人前進。六書一詞出於《周禮》:「保氏掌諫王惡,而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馭;五曰六書;六曰九數;」。然而,《周禮》只記述了「六書」這個名詞,卻沒加以闡釋。中國東漢學者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記曰:「周禮八歲入小學,保氏教國子,先以六書。一曰指事: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可見,『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三曰形聲: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會意: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武』、『信』是也。五曰轉註:轉注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無其字,依聲託事,『令』、『長』是也。」 許慎的解說,是歷史上首次對六書定義的正式記載。後世對六書的解說,仍以許義為核心。[編輯]六種構造條例解說[編輯]象形屬於「獨體造字法」。用文字的線條或筆畫,把要表達物體的外形特徵,具體地勾畫出來。例如「月」字像一彎月亮的形狀,「龜」字像一隻龜的側面形狀,「馬」字就是一匹有馬鬣、有四腿的馬,「魚」是一尾有魚頭、魚身、魚尾的游魚,「艸」(草的本字)是兩束草,「門」字就是左右兩扇門的形狀。而「日」字就像一個圓形,中間有一點,很像我們在直視太陽時,所看到的形態。[編輯]指事屬於「獨體造字法」。與象形的主要分別,是指事字含有繪畫較抽像中的東西。例如「刃」字是在「刀」的鋒利處加上一點,以作標示;「凶」字則是在陷阱處加上交叉符號;「上」、「下」二字則是在主體「一」的上方或下方畫上標示符號;「三」則由三橫來表示。這些字的勾畫,都有較抽像的部份。[編輯]形聲屬於「合體造字法」。形聲字由兩部份組成:形旁(又稱「義符」)和聲旁(又稱「音符」)。形旁是指示字的意思或類屬,聲旁則表示字的相同或相近發音。例如「櫻」字,形旁是「木」,表示它是一種樹木,聲旁是「嬰」,表示它的發音與「嬰」字一樣;「籃」字形旁是「竹」,表示它是竹製物品,聲旁是「監」,表示它的發音與「監」字相近;「齒」字的下方是形旁,畫出了牙齒的形狀,上方的「止」是聲旁,表示這個字的相近讀音。[編輯]會意屬於「合體造字法」。會意字由兩個或多個獨體字組成,以所組成的字形或字義,合並起來,表達此字的意思。例如「酒」字,以釀酒的瓦瓶「酉」和液體「水」合起來,表達字義;「解」字的剖拆字義,是以用「刀」把「牛」和「角」分開來字達;「鳴」指鳥的叫聲,於是用「口」和「鳥」組成而成。[編輯]轉注屬於「用字法」。不同地區因為發音有不同,以及地域上的隔閡,以至對同樣的事物會有不同的稱呼。當這兩個字是用來表達相同的東西,詞義一樣時,它們會有相同的部首或部件。例如「考」、「老」二字,本義都是長者;「顛」、「頂」二字,本義都是頭頂;「竅」、「空」二字,本義都是孔。這些字有著相同的部首(或部件)及解析,讀音上也是有音轉的關系。[編輯]六書的運用實際上,古人並不是先有六書才造漢字。因為漢字在商朝時,已經發展得相當有系統,那時還未有關於六書的記載。六書是後來的人把漢字分析而歸納出來的系統。然而,當有了「六書」這系統以後,人們再造新字時,都以這系統為依據。好像「軚」、「鎄」是形聲字,「凹」、「凸」、「氹」是指事字,「畑」、「奀」是會意字。在甲骨文、金文中,象形字佔大多數。這是因為畫出事物是一種最直接的造字方法。然而,當文字發展下去,要仔細分工的東西愈來愈多,好像「鯉」、「鯪」、「鯇」、「鰍」等事物,都是魚類,難以用象形的造字方法,仔細把它們的特徵和區別畫出來。於是,形聲字就成了最方便的方法,只要用形旁「魚」就可以交代它們的類屬,再用相近發音的聲旁來區分這些字。到了近代,有80%的漢字是形聲字
⑨ 沂源縣分哪幾個鎮
截至2017年12月,沂源縣轄10個鎮。
截至2017年12月,沂源縣轄10個鎮,分別為:東里鎮、魯村鎮、悅庄鎮、西里鎮、大張庄鎮、中庄鎮、張家坡鎮、燕崖鎮、石橋鎮、南魯山鎮。
沂源縣隸屬於山東省淄博市,位於山東省中部,1944年建縣,總面積1636平方公里,截至2017年轄10個鎮、2個街道、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643個村(社區),截至2017年12月31日,沂源縣總人口56.99萬人。
(9)帽子峰上龍擴展閱讀:
沂源縣地處中國魯中腹地,是濟南、淄博、泰安、臨沂、濰坊五個市的結合部,因沂河發源地而得名。
沂源是生態高地。獲全國綠化模範縣、國家園林縣城、省級生態縣、省級森林城市等稱號,全縣森林覆蓋率達58%,被列入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入選全國「百佳深呼吸小城」。
沂源是革命老區。是國務院確定的享受沂蒙革命老區政策扶持的18個縣(市、區)之一;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全縣有2.3萬人參軍參戰,2100多人負傷致殘,1800多人壯烈犧牲;老一輩革命家陳毅、羅榮桓、粟裕、遲浩田等都曾在沂源戰斗和生活過。
沂源人文薈萃。有與「北京猿人」同期的「沂源猿人」,被認定為「山東古人類發源地」;有國內唯一與「牛郎織女傳說」對應的實地實景古建築—織女洞和牛郎廟,被認定為「中國牛郎織女傳說之鄉」。
是全國首位「時代楷模」、首批「全國文明家庭」獲得者朱彥夫的家鄉。培養了兩屆奧運冠軍杜麗等體育健將。
⑩ 長對聯幾層樓獨撐東西峰,統近水遙山,供張
此長聯為成都崇麗閣長聯,乃是清末四川江津才子鍾雲舫所作。
幾層樓獨撐東西峰,統近水遙山,供張畫譜。聚蔥嶺雪,散白河煙,烘丹景霞,染青衣霧。時而詩人弔古,時而猛士籌邊。最可憐花蕊飄零,早埋了春閨寶鏡。楷杷寂寞,空留著綠野香墳。對此茫茫,百感交集。笑憨蝴蝶,總貪迷醉夢鄉中。試從絕頂高呼:問問問,這半江月,誰家之物?
千年事屢換西川局,盡鴻篇巨制,裝演英雄。躍岡上龍,殞坡前鳳,卧關下虎,鳴井底蛙。忽然鐵馬金戈,忽然銀笙玉笛。倒不若長歌短賦,拋撒些閑恨閑愁。曲檻迴廊,消受得好風好雨。嗟予蹙蹙,四海無歸。跳死猢猻,終落在乾坤套里。且向危梯頫首:看看看,那一塊雲,是我的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