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復活節島神秘的石像遺跡所帶來的眾多謎題之中,這只不過是其中之一。拉伯努伊文明神秘地衰落之後,復活節島上的秘密就由這些沉默的巨石像守護至今。美國賓厄姆頓大學人類學家卡爾·利普介紹:「關於復活節島的謎團,有兩個最引人注意。一個是過去的人們如何移動了如此巨大的雕像,另一個就是他們怎樣將沉重的石帽放到雕像頭頂。」
簡單地說,他們將一條繩子纏繞在圓筒形的石帽上,然後大家合力從斜坡的頂部拉動繩子,將石帽拉到高位。研究人員指出:「這種方法最大限度地減少了將石帽推上坡所需的工作量,與巨石雕像本身的運輸方式一樣,起重套索也是一個簡單而優雅的解決方案,只需要最少的資源和精力。」
『貳』 朝鮮古代男子帶的帽子叫什麼
朝鮮族男子的帽子,過去主要是黑笠。黑笠在頭頂的部分是圓筒形,帽檐很寬,可以遮擋陽光。
『叄』 軍帽的等級問題,快來看看看看看
帽檐:軍官飾金黃色檐花,士官、士兵為黑色光麵塑料帽檐。帽絲帶:將官為金黃色;校尉官和士官為銀灰色;士兵為黑色人造革帶。
帽牆絲帶:陸軍軍官、士官為正紅色,士兵為深草綠色;海軍官兵均為藏青色;空軍為蔚藍色。帽牆、帽罩:陸軍為淺棕綠色;海軍帽牆為藏青色、帽罩為本白色;空軍為蔚藍色。
(3)鼓號隊的帽子為什麼圓筒形擴展閱讀:
軍帽在1930年中原大戰結束後,北伐時期的大蓋帽被一種圓筒形布制軍帽所取代,成為部隊的制式軍帽。該帽是德國軍事顧問以中北歐的「滑雪帽」為原型。
依據中國人的頭型改進而成的,最大的特點是帶帽舌,帽子周圍有一層護布,平時折疊起來,用兩顆紐扣固定在正面,天冷時可以放下,以保護臉部及後頸部。一般來說,國軍部隊軍帽樣式較為統一,區別是正面固定護布的紐扣。
『肆』 北伐戰爭時大檐帽廣泛使用,抗戰時為什麼不廣泛使用
因為大檐帽屬於硬胎軍帽,作戰時期不便利且易墜落,民國政府經過幾次統一軍裝。在1930年中原大戰以後,國軍聘請到德軍軍事顧問。德軍的軍事顧問依據中國人的頭型和德軍的山地帽為原型,設計成這種我們看到的圓筒形布制軍帽,成為國軍部隊的主力軍帽。這種帽子最大的特點是帽頭周圍有一層布,平時折疊起來,旁邊用兩顆扣子固定在正面。天冷時放下,還可以起到保護頸後部和臉部的作用。
『伍』 古代日本男性什麼時候帶高帽 什麼時候帶扁帽呢
第一個是直烏帽子,第二個是折烏帽子,代表的地位不一樣。
烏帽子是平安時代至近代和服的一種黑色禮帽。
早期使用薄絹製作,後來變為紙制,黑漆塗在表面。庶民則使用麻織成。本來為男性使用,後來舞白拍子的女性(游女、藝妓)也戴著烏帽子。
烏帽子本來是上層公卿的服飾,平安時代以後普及到了民間。從鐮倉時代開始,烏帽子越高表示身份等級越高。
在日本中世,武士剛剛成年之時,就會邀請一定與家族有關的特定人物為其行元服禮並戴烏帽子。戴帽子者稱烏帽子親,被戴帽者稱烏帽子子。
有這么幾種:
立烏帽子:烏帽子中最高等級。為圓筒形,一般為公卿使用,現在為神官(宮內司)。
折烏帽子:廣義上為被折疊的立烏帽子。武士和庶民使用。
揉烏帽子等。
『陸』 打樂器兩個像草帽一樣的東西是什麼
像「草帽」的打擊樂器有:大鑔、小鈸、小鑔、大鈸、鐃鈸,都是中國傳統樂器。
1、鐃鈸
鐃鈸是一對金屬圓片,中間凸起,各有一條鈸巾系在中央,演奏時手持鈸巾將兩片對擊。鐃鈸的外形、尺寸與聲調高低有很多種,管弦樂團多半使用直徑35公分的鐃鈸(在我國京劇中有多種鐃鈸,最大的直徑60公分,最小的直徑只有5公分)。 現多用於民樂演奏。
鐃鈸的基本演奏法是用力對擊,但也可以通過微妙的手法奏出不同的音響來。它一般用於音樂高潮處。另一種用法是將一片平吊於架子上,用鼓槌敲擊,可以重擊,獲得響亮的有如颶風般或閃電的效果,也可以輕擊或兩棰滾奏,使人聯想到水聲。是中國獨有的樂器。
2、大鑔
大鑔呈草帽狀,直徑60厘米兩片鑔葉分陰陽,演奏時兩鑔碰擊發出巨響。小鑔,打擊樂器,銅質,直徑20厘米。大鑔和小鑔這兩件樂器表示一切修成正果的飛禽在飛動時雙翅發出的聲響。
鑔源於西亞,最早在埃及、敘利亞,以後在波斯、羅馬等古國都有流傳;在東方,先見於印度,後而中亞,據《北帝書.神武記》記載:鈸大約是在公元350年左右,隨《天竺樂》傳入中國中原。
3、小鈸
鈸的構造簡單,鈸體為一圓形金屬板,用「響銅」製成,中部隆起的半球形部分稱「碗」或「帽」,碗根與鈸邊之間叫作「堂」,碗是鈸的固定點,頂部鑽有小孔,用綢或布拴系,叫「鈸巾」,演奏者須取站姿,用雙手通過鈸巾持住鈸身,相擊後振動發音。也可以懸掛在支架上,用鼓槌滾奏,表現力很豐富。
4、小鑔
響銅制,缽形,鑔面較平稍厚,面徑9.8厘米~12厘米、碗徑4厘米~5厘米、碗高1 .5厘米~2厘米,碗頂系以皮條或繩,兩面為一副。侗族的小鑔為單面鑔。
5、大鈸
鈸屬於金屬體鳴樂器,無固定音高。其音響洪亮而強烈,穿透力很強,善於烘托氣氛,是各種管弦樂隊和地方吹打樂隊中必不可少的色彩性打擊樂器,在吹打樂等地方樂種中在用於強奏時,極富氣勢,通常表現一種激情;用於弱奏時,其作用類似大鼓,屬於節拍樂器。
『柒』 青島的風土人情,分析它們與哪些地理要素有關
青島的風土人情:
青島有北方特色的海鮮大席,也有山東各種特色的風味小吃,麵食鋪天蓋地,餃子熱氣沸騰。北方美食口味厚重,需要良好的消化能力。青島名廚雲集,山珍海味集中,又有譽滿海內外的青島啤酒和嶗山礦泉佐餐,滋味真是妙不可言。
青島的地理位置:青島處於渤海和東海的交界處,三面環海風景宜人,環境非常優美,尤其是古城區一排一排的梧桐古樹,青島大蝦等等。
青島特色舉例:
1、街區風貌 。青島的街道建在山上,或依山勢斜行,或隨山坡上下,有的甚至盤山環行,一條上海路,首尾幾乎相接。
2、節慶活動 。青島市區和所轄縣市,每年都有內容豐富的節會活動,最著名的有海雲庵糖球會、青島賞花會、青島之夏藝術節、青島國際啤酒博覽會。此外,還有即墨老酒節、萊西山楂節、大澤山葡萄節、平度石頭節等。
(7)鼓號隊的帽子為什麼圓筒形擴展閱讀:
青島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重點歷史風貌保護城市、首批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4處。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有嶗山風景名勝區、青島海濱風景區。山東省近300處優秀歷史建築中,青島佔131處。青島歷史風貌保護區內有重點名人故居85處,已列入保護目錄26處。 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處:即墨馬山石林。
2017年,青島擁有A級旅遊景區123處,其中,5A級旅遊景區1處,4A級旅遊景區24處,3A級旅遊景區74處。擁有星級酒店104個,其中,5星級酒店9個,4星級酒店27個,3星級酒店63個。擁有旅行社504個,其中,經營出境旅遊業務旅行社52個,經營入境和國內旅遊業務旅行社452個。
參考資料:
網路-青島
『捌』 軍帽的軍帽軍扣
軍帽上的口子是軍扣,是固定護布用的。不是所有軍帽上都有扣子,有的是用青天白日的帽徽。
軍帽在1930年中原大戰結束後,北伐時期的大蓋帽被一種圓筒形布制軍帽所取代,成為部隊的制式軍帽。該帽是德國軍事顧問以中北歐的「滑雪帽」為原型,依據中國人的頭型改進而成的,最大的特點是帶帽舌,帽子周圍有一層護布,平時折疊起來,用兩顆鈕扣固定在正面,天冷時可以放下,以保護臉部及後頸部。一般來說,國軍部隊軍帽樣式較為統一,唯一區別是正面固定護布的鈕扣。在改制之初,曾出現過不同樣式,如兩顆鈕扣的、一顆鈕扣的,甚至還有沒鈕扣的,《陸軍服制條例》頒布後即進行了統一。此外,大蓋帽在布帽出現後並未被完全取代,很多高級軍官仍在正式場合佩戴。
1934~1935年前後,曾出現過一種硬頂的圓筒帽,正面有軍徽和一顆鈕扣,有的還帶有帽帶。根據歷史照片分析,戴這種軍帽的可能是炮兵、後勤等配有騾馬的部隊。據考證,此帽頗受德國軍事顧問的影響,因為其外形酷似當時德國納粹黨早期的准軍事組織「沖鋒隊」SA(Sturmabteilung)的。另有一種說法是,這是東北軍所戴的軍帽,模仿法國Kepi硬頂帽(如法國外籍軍團所佩戴的軍帽)。但這兩種說法前者的可能性比較大,因為法國的軍帽上沒有鈕扣。
兩廣部隊早期有自己特色的軍帽——一種介於大蓋帽和圓筒帽之間的軍便帽,樣式很奇特,在歸屬中央政府後才被陸續淘汰。
東北軍、西北軍及晉綏軍因北方冬季寒冷,普遍採用防寒軍帽,即有護耳的毛皮軍帽。主要有兩種樣式,一種是東北軍的瓜皮式毛皮帽,另一種是普遍使用的厚重毛皮防寒帽。
『玖』 朝鮮族男生頭上戴的那個帽子叫什麼名字
朝鮮族男子的帽子,過去主要是黑笠。黑笠在頭頂的部分是圓筒形,帽檐很寬,可以遮擋陽光。現在青年男子戴鴨舌帽,中老年人戴氈帽。
你所問的那種舞蹈帽子是象帽,系有不等長度飄帶的特製斗笠.一般演出中多為十二度(tuo音妥,一度約五尺)長飄帶象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