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童裝大全 > 緬甸人帽子上

緬甸人帽子上

發布時間:2022-09-12 07:13:02

⑴ 既然緬甸沒有姓氏,對於緬甸人應該如何稱呼呢

緬甸人很重視在名上區分性別、長幼、尊卑。因此,他們在每個人的名前面都加一個前綴稱呼。

這個「前綴」一般表示自謙或尊敬,且隨著年齡增長或社會地位改變而改變。

一般來說,男人名前加「貌」、「郭」、「吳」字等,女人名前加「瑪」、「杜」字等。

男性對少年或幼輩稱「貌」(意思是弟弟、小弟),對青年或平輩稱「郭」(意思是小夥子、兄長),對長輩或上級稱「吳」(意思是大叔、先生)。

年輕的女性無論婚否,或自稱時,一般在名前加「瑪」字(意即少女),長輩或有地位的婦女則名前加「杜」字(意即夫人、太太),以示尊敬。

常用的尊稱中,還有其他一些稱呼,是軍官的,前面加「波」字;是老師的前面加「塞耶」;愛國青年知識分子,名前加「德欽」二字,表示「主人」;從事政治活動的人,喜歡在名前加「耶波」,意思是「同志」。

(1)緬甸人帽子上擴展閱讀

緬甸人在人際交往中待人十分謙恭、友好,他們所採用的見面禮節主要有三種。

1、合十禮

由於緬甸人大多信奉佛教,因此他們在社交活動之中,一般都習慣於向交往對象行合十禮。在緬甸,在行合十禮時不僅要問候對方,而且戴帽子的人必須首先將帽子摘下來,並且夾在腋下。見到僧侶時,對其只能行合十禮。

2、鞠躬禮

緬甸人在見到長輩、上級或學者時,大都要向對方行鞠躬禮,以表示自己特殊的敬意。

3、跪拜禮

在民間交往中,緬甸人在參見父母、師長或者僧侶時,往往講究要「五體投地」,向對方行跪拜大禮。這種禮節,其實出自佛門。按照佛教教規,在行跪拜禮時,行禮者須使自己雙手、雙腳、雙肘、雙膝、額頭同時接觸地面,並且在此前後雙手合十舉至頭頂。

在日常生活中,緬甸人對長輩尊重有加。他們講究,晚輩在向長輩遞送東西時,必須使用雙手。在遞細小物品時,可單用右手,但應同時以左手托扶右手下部。

在長輩面前通過時,晚輩應當躬身低首,輕輕走過,不允許昂首闊步,或是奔跑通過。

長輩來到室內時,晚輩必須迅速起身迎侯。向長輩告辭時,晚輩先要躬身施禮,然後後退兩步,方可離去。

⑵ 緬甸為什麼人都要戴白帽子

戴白帽子的人是信仰穆斯林的,所以都戴白帽子。

⑶ 各個國家忌諱的東西是什麼

在與西方國家的人打交道時,如果不想使交往破裂,有些西方人的迷信你不得不知。例如,在歐洲的很多國家,抬起手來撫摸帽子是值得鼓勵的做法,因為那樣做會給你帶來幸福。但是,如果你沒有運氣,把帽子翻了個底朝天,那就預兆著你在一天里要遇到很多倒霉的事了。

如果你到了西方人的家裡,不小心把帽子放在他的床上,那就危險了,因為他們認為那無異於把花圈放在棺材上,會帶來性命之憂。據說,有一次,畫家畢加索回頭看見不知誰把帽子放在了他的床上,從那天起,他相信,有人正在想除掉他,讓他盡快到另一個世界去。

西方國家的人還相信,把帽子放在床上,表示會為瑣事而爭吵;如果你是一個拳擊運動員,遇到這種情況,你必然會被對手打倒在擂台上。馬達加斯加人相信,戴著帽子吃飯,早晚會變成禿頭。新郎在舉行婚禮的一天弄丟了帽子,表明他是一個容易變心的人。男人戴了女人的帽子,會使那頂帽子的主人容易脫發。在美國,你看見一個女人把你的帽子戴在她的頭上,表明那一天你是一個幸運的人,因為那個女人想要投入你的懷抱了。

還有一樣東西與帽子的威力相似,那就是傘,但是傘似乎更加復雜。在到西方人家裡去時,有一件事是絕對禁止的,那就是在屋裡或任何有遮蓋的地方打開傘,因為那會給那座房子里的人帶來性命之災。在歐洲,人們相信,在晴天打開傘會帶來雨。但是美國人的看法正好相反,為了阻止下雨,出門時只要在胳膊下夾一把雨傘就行了。在西方國家,去劇院看戲時,如果不小心把傘忘在提台詞者的桌子上,那麼最好不要再去拿回來,因為那表示你「耍陰謀」,而且那天的演出就要失敗。美洲人還相信,兩個人都打著傘相遇,將會遇到不好的事情,要化解厄運,就得劃十字和在傘上吐唾沫。盎格魯-撒克遜人的觀點是,一個男人走路經常帶著一把傘,他就是一個工作嚴謹的人,而且會死得很榮耀;相反,經常把傘忘在家裡,表明他是一個在生活中對重要事情漠不關心的人,而且非常容易忘記自己的諾言。

除了帽子和傘之外,另一個令人煩惱的東西就是鞋子。每次出門,西方人最忌諱的就是先穿左腳的鞋子。這是一個自古流傳下來的迷信,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羅馬帝國奧古斯都皇帝,有一天,他沒有按照正確的順序穿鞋子,結果遇到了他手下的士兵造反。在中世紀,人們相信,先脫左腳的鞋子,會防止牙痛。按照猶太人的說法,不能穿著一隻鞋子邁步,因為那會使一個親戚死亡。日本人相信,在早晨10點鍾之後首次穿剛剛買來的新鞋子會遇到災難。在走或跑時不小心甩掉一隻鞋子,就應該嚴密保護好自己的財產。忘記系左腳鞋子的鞋帶,表示那一天運氣不好;而如果迷迷糊糊地兩只鞋帶都忘了系,則表明那一天是一個輕松的日子!西方人最忌諱的是一隻鞋帶是黑色的,一隻鞋帶是棕色的,因為黑色象徵著死亡,而棕色象徵著棺材。

理發也是一個問題。如果在月亮逐漸變圓(上弦)的時候理發,會增進身體健康,最好是在月圓前 3天的清晨理發;如果在月圓後14天(朔日)理發,身體會逐漸衰弱。在法國普瓦圖地區,人們相信,在5月份理發會遇到很多危險,小孩子會變瘋。在萊茵河地區,人們認為,要避免在復活節前的星期五理發,否則新長出來的頭發會有四種顏色:紅色、黑色、棕色和白色!法國的朗格多克地區的人相信,星期五理發可以防止流鼻涕。普遍的觀點是,禿頂是聰明的信號。但也有一部分人說,無毛的動物(如蛇等)或者脫毛的動物(如老鷹等)比毛全的動物狡猾、兇狠,而男人脫發也不是好事,因為頭發與男性和潛在的生命力有關。西方人相信,若要避免禿頂,應該把每次剪下的頭發集中起來全部燒掉,或者,最好是乾脆剃光頭。在美國,撫摸禿頂會帶來幸福,但如果走在路上遇見一個禿頂女人,則預兆會生病或貧窮。美國人相信,拋掉一個帶著頭發的梳子,會造成禿頂。

在吃飯方面,西方人認為碗是最重要的東西。英國人最忌諱吃摞在一起的碗里的飯。對於剛剛買了彩票的人來說,無意中打破了碗是一件很好的事情;而如果在聚餐時打破了碗,那將會給所有來客帶來幸福。特別是在婚禮時,無論是有意還是無意打破碗,對新婚夫婦都是好事。生活在法國布列塔尼地區的人,喜歡把打破的碗放進捕蝦籠子里,希望能夠捕到很多蝦。

在食品方面,最讓西方人操心的是鹽。他們相信,誰把盛鹽的杯子或罐子倒扣過來,就會遇到壞事,倒出去的鹽粒有多少,這樣做的人就會流多少眼淚。倒扣鹽杯也是將要發生爭吵的信號。希臘人相信,從左肩上方撒出去一把鹽,會避免不好的結果。在丹麥,不小心把干鹽撒到地上,預示著有好事發生;而如果是濕鹽,則預示著壞事。在英國,如果一個年輕女子准備餐具時不在桌子上放鹽杯,意思是說,她已經不是處女了。在中世紀,若想知道即將出生的嬰兒是男是女,人們把干鹽放在母親的胸部,如果鹽流下去就生女兒,否則就生兒子。人們把鹽放在正在熟睡的孕婦床頭,如果孕婦睡醒時先叫男人的名字就會生男孩,先叫女人的名字就生女孩。美國人相信,誰吃一口鹽而面不改色,他就會長壽。在病人的床頭放一碗鹽粒,能幫助病人盡快康復。對於出生時體弱的嬰兒,人們在他的搖籃上放一袋鹽,以增加他的成活率。從前波斯人有向孕婦頭上撒鹽的習慣,那會使她生出的嬰兒更漂亮。而美國人相信,在出遠門的人衣服里縫上鹽,會使他不太想家。

⑷ 緬甸人的生活習慣、風俗

飲食:

緬甸盛產稻米,人民以大米為主食。早餐常吃「饃亨卡」、椰子面、椰子粥、涼拌面、涼拌米粉及用糯米、椰子、白糖做的各種各樣的糕點小吃。

緬甸人有喝早茶的習慣。人們在茶館里喝咖啡、奶茶,吃點心。如麵包夾黃油、果醬、乳酪、肉包子、油條及油餅,還喜歡喝魚片湯、鴨肉粥等。

緬甸人在飲食方面較為節儉。常以魚蝦醬、辣椒、煮豆、酸菜葉湯佐飯。緬甸菜餚講究油、辣、香、鮮、酸、咸。宏調方法多以炸、烤、炒、涼拌為主。炸烤食物易於保存,涼拌不需加熱,又能祛暑。緬甸瀕海多河,魚蝦豐富,易捕撈。在緬甸以魚蝦為原料製作的食品尤多。緬甸人喜歡將竹筍腌成酸筍,和其他蔬菜、肉類混炒,味道鮮美。

緬甸人的口味特點是酸、辣、清淡,不油膩,類似中國四川口味,一般餐桌都要求放上辣椒油。愛吃雞、鴨、魚、蝦、蝦醬、魚醬,喜食咖哩,要求略帶甜味,最好拌上番茄,除吃一般蔬菜之外,人們喜歡用水果做菜。如把芒果切成片,拌入黃豆粉、蝦米松,蝦醬油、洋蔥頭以及炒過的辣椒籽,吃起來又酸、又咸、又辣、又鮮。

服飾

緬甸是一個傳統文化保存得非常好的國家,在仰光,超過80%的人還穿著民族服裝。無論男女,下身都穿紗籠,男式叫「籠基」,女式叫「特敏」。雖然男女穿法稍有不同,但色彩都較為鮮艷。男女上衣均為右衽,也有對襟的。男人上衣為無領對襟長袖短衫,用一條或粉紅或黃或白的薄紗或絲綢帕包在頭上,作為出席盛會的禮帽。女子的上及多為斜襟長袖衫,衣袖長而窄,顏色多為乳白色或粉紅色。為了適應熱帶氣候,多用薄紗製成。婦女一般都留長發,卷發髻,並插花,還特別喜歡佩戴各種首飾。緬甸人很少穿鞋襪,男女老少都愛穿拖鞋。

拓展資料

緬甸人:

緬甸全國共有135個 民族,總人口5141.9萬(2014年),主要民族有緬族、克倫族、撣族、克欽族、欽族、克耶族、孟族和若開族等。全國85%以上的人信奉佛教,約8%的人信奉伊斯蘭教。

民族:

緬甸全國共有135個 民族,其中緬族約占總人口的65%,其他主要民族有克倫族、撣族、克欽族、欽族、克耶族、孟族和若開族等。

宗教

緬甸有85%以上的人信仰佛教,大約5%的人信仰基督教,8%的人信仰伊斯蘭教,約0.5%的人信仰印度教,1.21%的人信仰泛靈論。

緬甸的佛教主要是南傳上座部佛教。佛教不但是緬甸 人的宗教信仰,而且是他們道德教育的源泉。佛教的經文,尤其是《吉祥經》,是緬甸人民的生活哲學,深深地印入人們的心靈中。緬甸人日常生活中經常參神拜 佛,信眾一路赤腳走去,不能穿鞋或襪子。不能對寺廟、佛像、和尚有任何輕率舉動,不能穿過短、過透的衣服。在緬甸,信佛教家庭的男孩都須入寺廟當一段時間 的和尚,過靜修生活後才能還俗結婚。緬甸人對和尚十分尊敬和崇拜,只要有和尚來化緣,他們都不惜拿出家中最好的財物送給和尚。緬甸人虔心向佛,民風淳樸、 和善,社會犯罪率比較低。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緬甸人

⑸ 緬甸人的生活習慣、風俗

飲食習慣:緬甸人常用米粉、面條或炒飯作早點,也有喝咖啡、紅茶和吃點心的。午餐和晚餐為正餐,以米飯為主食。菜餚特點為油多、帶酸辣、味重。常用各種幼果、鮮菜嫩葉作小菜,蘸佐料吃。進餐時將米飯盛在盤子里,用手抓著吃。隨著社會發展,用刀、叉、勺進食者逐漸增多。

服飾風俗:緬族的服飾與中國雲南傣族相似,不論男女下身都穿筒裙,男裙稱「籠基」,女裙稱「特敏」。男上衣為無領對襟長袖短外衣,女上衣為斜襟短外衣。每逢重要場合,男人多戴緬式禮帽(緬語稱「崗包」,用細藤編胚、以粉紅或淺黃色紗巾裹扎而成)。

宗教風俗:緬甸佛教是上座部佛教(俗稱小乘教)與中國的佛教(大眾部,俗稱大乘教)是同一宗教,不同教派。85%以上的緬甸人信仰佛教,且十分虔誠,每天早晚均要念經一次,每逢緬歷初一、十五或齋戒日都要到寺廟朝拜、布施錢財、物品。

姓名風俗:緬甸人只有名字,沒有姓,但要在名字前面加一冠稱,以示性別、長幼和尊卑,對長輩或有地位的男人,名字前冠以」吳」(叔、伯之意),對晚輩則稱「貌」(意為弟弟)。

(5)緬甸人帽子上擴展閱讀

前往緬甸的注意事項:

緬甸為佛教國家,視佛塔、寺廟為聖地。因此,任何人上至國家元首、外國貴賓,下至平民百姓,進入佛寺一律要赤腳(脫鞋、脫襪),否則就被視為對佛教不敬。

緬甸人忌諱撫摸小孩的頭。小孩兩手交叉胸前,是表示對大人的尊敬。

緬甸人時間概念比較強,每場活動前請提前或准時到場,千萬不要遲到。

⑹ 緬甸人帽子

緬甸人喜歡戴帽子,年紀大的經常帶戴鴨舌帽,年輕人喜歡戴嘻哈帽。

⑺ 去緬甸需要注意什麼風俗,生活習慣,就是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些什麼

不能用左手遞給別人東西或者握手,不能穿鞋子去佛塔裡面,不能摸小孩子的頭,不能在出門的時候說不吉利的話,不能亂碰女孩子的任何部位、在一些特殊場合看到緬甸升國旗要站立、聽到國歌也是(電影院、廣場等)。就這些了。

⑻ 如何稱呼緬甸人

緬甸人不論男女,都是有名無姓的。通常在名字前冠上一個稱號,以表示性別、長幼、社會地位和官階的區別。

一般青年男性自稱「貌」(以表示謙虛),對晚輩也稱「貌」(意思是弟弟,以表示友善,熱情)。

對陌生青年稱「郭」(意思為小夥子,以表示熱情,友好);對與自己平輩的人也稱「郭」(意思是哥哥)。

對長輩或有地位的人稱 「吳」(意思是叔叔或伯伯,以對他表示尊重)。

對於婦女,無論結婚與否,或自稱時都稱「瑪」(意思是姐妹);在緬甸農村叫幼小的小姑娘時稱其「密」,相當於「乖」。

年齡較大或受人尊敬的婦女,不論已婚或未婚, 都稱「杜」(姑、姨、嬸的意思),而且緬甸婦女在結婚後,仍然保持自己原來的名字,不改為夫。

許多愛國者,凡是參加德欽黨的人都在自己的名字前加上「德欽」(以表示自己不做奴隸,要做自己國家的主人)。獨立後,也有一些從事政治活動的人,喜歡在自己的名字前加上「耶波」(意思是同志)。

在常用的尊稱中,還有其他一些稱呼,如「波」意為「軍官」。如果一個人自稱「波」,那麼,這個人就是曾經當過軍官,或者現在正在軍隊任職;「塞耶」,意為「老師」。

緬甸孟族男子一般都在自己的名字前加上「孟」的稱號,以表示自己是孟族人;在撣族土司的名字前,要加上「蘇巴」;「蘇」既可用於撣族土司,也可加在一般男子的名字前;在克倫族男子的名字前也加「蘇」或者「曼」;而克倫族女子的名字前都加「諾」;在過去,克欽族土司的名字前要加「杜瓦」。

(8)緬甸人帽子上擴展閱讀

緬甸人在人際交往中待人十分謙恭、友好,他們所採用的見面禮節,主要有下述三種。

其一,合十禮。由於緬甸人大多信奉佛教,因此他們在社交活動之中,一般都習慣於向交往對象行合十禮。在緬甸,關於行合十禮,有兩點需要強調:一是見到僧侶時,對其只能行合十禮。二是在行合十禮時不僅要問候對方,而且戴帽子的人必須首先將帽子摘下來,並且夾在腋下。

其二,鞠躬禮。緬甸人在見到長輩、上級或學者時,大都要向對方行鞠躬禮,以表示自己特殊的敬意。

其三,跪拜禮。在民間交往中,緬甸人在參見父母、師長或者僧侶時,往往講究要"五體投地",向對方行跪拜大禮。這種禮節,其實出自佛門。按照佛教教規,在行跪拜禮時,行禮者須使自己雙手、雙腳、雙肘、雙膝、額頭同時接觸地面,並且在此前後雙手合十舉至頭頂。

在日常生活中,緬甸人對長輩尊重有加。他們講究,晚輩在向長輩遞送東西時,必須使用雙手。在遞細小物品時,可單用右手,但應同時以左手托扶右手下部。

在長輩面前通過時,晚輩應當躬身低首,輕輕走過,不允許昂首闊步,或是奔跑通過。長輩來到室內時,晚輩必須迅速起身迎侯。向長輩告辭時,晚輩先要躬身施禮,然後後退兩步,方可離去。

⑼ 緬甸人在穿著上有何習慣

緬甸男人頭上愛扎素色裹巾,緬甸人稱之為「崗包」;而女子穿的紗籠一般很薄,配有底裙,有的還繫上銀帶或裝飾紐扣,而女子最隆重的盛裝是穿著白色蟬翼紗的上衣和紅色的紗籠。

在緬甸,不論男女平時很少穿鞋襪,不是光腳,就是穿拖鞋或有孔的涼鞋,政府官員只是在接待外賓時才穿鞋襪。

⑽ 緬甸人的語言和動作上的禁忌 例如:不能模頭,不能講。。。

緬甸人有「右為貴,左為賤」,「右為大,左為小」的觀念。因此,緬甸人有「男右女左」的習俗。在吃飯時,須按照男右女左的習俗入座。緬甸人視頭頂為高貴之處,所以不能用手觸摸他人頭部,即使是十分可愛的孩童也不能撫摸其頭。 與朋友同行,不能勾肩搭背。給長者遞接物品時,不能用左手,左手被視作是不潔凈的。緬甸,女子穿的筒裙(緬語稱「特敏(TaMane))被視為不吉祥之物,不充許晾曬在超過人頭的地方。因此男子忌諱在晾著衣服的繩索或桿子下穿行。緬甸人認為在星期二做事情必須做兩次才能成功。所以,一般人都避開在星期二做事,緬甸人有個風俗,每逢星期五這一天,忌諱乘船渡河。緬甸人送給別人東西時,必須在星期一至星期六進行,星期天禁忌送物。尤其禁忌送衣服、紗籠等。緬歷04月15日至07月15日三個月為佛教僧侶安居期間,緬甸人不許舉行婚禮。此外,緬甸人也忌諱在緬日歷09月、10月、12月內結婚。他們認為,在09月結婚,將會不育,一輩子無兒女。在10月結婚,會破產。在12月結婚,夫妻會兩地分居,不得團聚。出席緬甸人的婚禮,不能穿藍色、灰色和黑色的衣服,否則會帶來不吉利。緬甸人忌諱9、13和尾數是零的「補」數(10、20、30、40、50、60、70、80、90)等數字,也忌諱「9」人共同遠行,認為「9」人同行必有災禍,若是9人同行則需帶一塊石頭,以破9的數位。受西方文化的影響,緬甸人認為「13」這一數字不吉利,因此忌諱買有編號13的房子和車子。緬甸商人忌諱補數,因為補數帶有零的數字,零即為輸,故視補數不吉利。在緬甸,若汽車牌照的總計為補數,如10、20、30……等就很難賣出去。緬甸人喜愛鮮明色彩,例如傳教徒所穿的番紅黃色裝束,也喜歡用貓頭鷹作圖案。他們除了喜歡穿「紗籠」以外,,還愛用金首飾,不少人寧願節衣縮食也要買一二件首飾佩戴。婦女首飾除金耳環、金項鏈、金戒指、金手鐲之外,還有金腳鐲,男人簡單些,通常是金項鏈、金戒指翻金鈕扣。緬甸男人頭上愛扎素色裹巾,緬甸人稱之為「崗包」。女子穿的紗籠一般很薄,配有底裙,有的還繫上銀帶或裝飾鈕扣,最隆重的盛裝是穿著白色蟬翼紗的上衣和紅色的紗籠。在緬甸,不論男女平時很少穿鞋襪,不是光腳,就是穿拖鞋或有孔的涼鞋,政府官員只是在接待外賓時才穿鞋襪緬甸人以米飯為主食,吃飯不用筷子,也不使刀叉,而是用手來抓。有愛好洗澡的習慣,一般早晚各洗一次。

與緬甸人帽子上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包頭鞋搭配怎樣的褲子 瀏覽:58
株洲童裝服飾公司招聘 瀏覽:59
怎樣去除褲子的味道 瀏覽:719
廣州那個地方批發童裝 瀏覽:590
古縣官帽子 瀏覽:586
產後穿緊褲子肚子疼怎麼辦 瀏覽:335
童裝短袖迷彩套裝 瀏覽:710
一件睡衣能穿多久 瀏覽:635
正時皮帶一般多少公里需要更 瀏覽:436
織里童裝城和中國 瀏覽:915
怎麼製作嬰兒帽子 瀏覽:232
藍吉祥旗袍 瀏覽:716
男瘦穿什麼褲子比較顯胖 瀏覽:688
2014韓國襯衫 瀏覽:960
純白褲子和鞋子的搭配 瀏覽:726
尚城區精品女裝批發 瀏覽:815
裙子裙第幾聲 瀏覽:297
廣漢大牌女裝 瀏覽:185
最潮流女裝搭配圖片大全 瀏覽:710
我夢見霞姐穿裙子了 瀏覽: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