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朱棣攻破京城直闖皇宮時,被七品小官攔住問了一問題,後來如何了
雖說“歷史不容假設”,但人們還是喜歡從假設中去反推。如明朝第一太子朱標若不死,歷史走向會怎樣?
這不是人們無聊,而是朱標之死影響太大,且還跟“靖難之役”帶著因果關系,並引發出了一系列其他重大事件,概括說來有三個。
朱棣無可奈何,只得退出,先去拜謁朱元璋的陵墓。但朱棣不傻,雖遭到質問,卻從楊道應的神態和言辭中,判斷出了這個人是棟梁之才,非但沒有追究,反而賜其名字“榮”,故而從此楊道應就更名為了楊榮。
所以當胡廣去世後,朱棣力排眾議推出了楊榮。後來楊榮不但成了朱棣時期的內閣首輔,並還輔助朱高熾和朱瞻基,開創了“仁宣之治”,直至明英宗時期才病逝,成為了四朝宰相!
『貳』 講述明朝第一奇僧姚廣孝的故事:對聯進言說服朱棣奪
講述明朝第一奇僧姚廣孝的故事:對聯進言說服朱棣奪天下?明代的劉伯溫是位「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載」的奇人,他不僅神機妙算,而且還修建了八臂哪吒城、勘定北新橋是海眼等重大事件。但是,如此神奇並且家喻戶曉的劉伯溫,在明朝卻稱不上是第一奇人。明代第一奇人是姚廣孝。
奇事:半僧半俗輔佐燕王登基
北京城有「先有潭柘寺後有北京城」的說法,這個說法應該是紫禁城的設計借鑒了潭柘寺的格局。而操作者正是姚廣孝,說起來是因為姚廣孝曾經在潭柘寺「掛單」。據史書記載,姚廣孝14歲的時候就出家為僧。
建文帝繼位後,採納齊泰、黃子澄建議削藩。姚廣孝積極動員朱棣起兵反叛,朱棣說:「民意都支持朝廷,我們能怎麼辦呢?」道衍曰:「臣只知天道而已,何必管什麼民意!」於是朱棣漸漸下決心,並私下選派軍官,並招募勇敢異能的人。利用所住宮殿(原元朝皇宮)幽深的優勢,在宮內秘密製造兵器。姚廣孝為防止泄密,特意把兵器廠安置在地下,還養了一群鴨鵝,用鴨鵝的叫聲掩蓋兵器鍛造聲。
建文元年(1399年)六月,燕府護衛百戶倪諒告變,兵部尚書齊泰命令北平都指揮張信逮捕朱棣。然而張信卻把此命告訴朱棣,朱棣於是決定起兵。當時正遇到暴雨臨近,檐瓦墮地,朱棣色變。道衍說道:「這是祥兆!飛龍在天,一定有風雨跟隨。瓦片掉下了,將要改用皇帝那黃色的瓦了。」之後燕兵起義,朱棣以「清君側」為名,號稱為「靖難之師」,史稱「靖難之變」。
奇人:對聯進言說服朱棣奪天下
姚廣孝生於醫生世家,14歲落發為僧,法名道衍,卻師事道士席應真,得其陰陽之術。曾經在嵩山寺游學,有名叫袁珙的面相者對他說:「你是個奇特的僧人!眼眶是三角形,像病虎一般,天性必然嗜好殺戮,是劉秉忠一樣的人!」廣孝聽後反而大喜。洪武十五年,高皇後駕崩,明太祖選高僧侍奉各親王,為其誦經薦福。道衍與燕王朱棣相談甚合,並請求被帶走,答應要送給燕王一頂白帽子。「王」字加上個「白」字是皇的隱語,著實讓朱棣又驚又喜。朱棣把姚廣孝帶回北平,讓他擔任慶壽寺(位於現電報大樓南側的西長安街上)主持,而事實上,他出入燕王府,密談軍國大事,成為朱棣的心腹軍師。
民間有大軍師劉伯溫、二軍師姚廣孝之稱,劉伯溫保的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這時候姚廣孝還只是燕王朱棣的謀士。真正讓姚廣孝脫穎而出的是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並沒有把皇位傳給兒子,反而傳給了孫子,燕王朱棣非常郁悶。
。。。。。。
『叄』 姚廣孝要送朱棣一頂白帽子,直接說服朱棣收他為部下,白帽子是什麼
朱棣到底有沒有反心?其實很多人都傾向於無,但是朱棣也的確是有雄心抱負的,所以年輕時就奔赴戰場去廝殺,朱元璋最後封了朱棣為燕王,而燕王也正是九藩中實力最強的了。對於朱允?衫此擔?約旱惱飧鍪迨逍∈焙蛟??牧俗約旱募綈潁?袷切×髏ヒ謊?蚪儺⊙???擔骸澳閾∽右燦薪裉歟俊貝蟾耪?是因為這個童年陰影讓他徹底懼怕了自己的這個四叔,除掉朱棣,他的皇位才能坐的安穩。
洪武十五年,朱元璋選高僧侍奉諸王,一大群高僧就像是考公務員一樣等待著各位藩王的面試,爭取能拿到編制,可是姚廣孝卻不吭聲,他在靜靜的等待,他知道前面的那些藩王不是自己想要的,他有自己宏圖偉志,他要在朝局中掀起一層巨浪。
燕王出現了,朱棣從姚廣孝的身旁走過,姚廣孝對朱棣說要效忠朱棣,還說自己要送朱棣一個大禮。朱棣停下腳步,他身為藩王什麼東西沒有見過,他要看姚廣孝送自己什麼樣的「大禮」。姚廣孝說:「要送一頂白帽子給大王。「
朱棣沒有讀太多的書,但是這王上的白帽子他也是知道是什麼意思的,朱棣當時雖然沒有反心,但是他心中因為朱元璋對待太子朱標和自己天壤地別的態度也是心中不爽的,姚廣孝的一句話成功的吸引了他的注意力,從此,姚廣孝成為了在編人員,而且還是效益非常好的在編人員。
姚廣孝被稱為」亂世之臣「,在朱棣靖難之變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肆』 姚廣孝為何鼓動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呢
明朝,彷彿是一個跟和尚結緣的朝代!比如,建立大明朝的帝王叫朱元璋,早年曾當過和尚。而另一位雄主朱棣,之所以能當皇上,首功要歸於是一位叫道衍的和尚。當朱棣稱帝後,便賜名他為「廣孝」,故而人們都習慣稱他為姚廣孝。
姚廣孝是劉伯溫之後,另一位明朝的傳奇人物。雖沒有劉伯溫「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年」那般名氣大,卻也素有一代妖僧之說,起碼能知道自己的「前生」,且還為前生還過債。
在這種歷史背景之下,姚廣孝就只能「猶抱琵琶半遮面」,讓所有人都知道他干過啥事,卻就是不告訴你,他這樣做的動機是啥!因為需要他,為朱棣的不正當奪位,來營造一種天命所歸的氛圍。
反觀劉伯溫,他啥都大大方方的。哪怕民間傳說,都顯得有鼻子有眼的,只因朱元璋得天下很正。所以劉伯溫,就必須要大模大樣地站在歷史舞台中間,不必營造任何神秘感!這就是「隱情」所在!
『伍』 陪著朱棣打天下的人很多,那大謀士姚廣孝最後是什麼結局呢
「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能同諸葛亮相提並論,從中能看出劉伯溫的能力之強。可我們今天所講的並不是劉伯溫,而是一位和尚,無論能力還是謀略不亞於劉伯溫,他的存在讓朱棣靖難之役成功,這人便是—姚廣孝。
姚廣孝是位亂世梟雄,同時也是治世能才,他之所以能善終在於他看透一切,只願做好本分工作,不願意摻雜官場明爭暗鬥,從而讓自己全身而退,獲得善終,還能讓自己名留青史,實在厲害萬分。
『陸』 道衍和尚姚廣孝,他為為何要送一頂白色帽子給朱棣呢
道衍和尚姚廣孝送給朱棣一定白帽子,這個白帽子可不是一般的帽子,我們都知道朱棣當時是一個王爺,那麼,王字上面加一個白是什麼字呢?皇,道衍和尚姚廣孝要送給朱棣的卻是皇位啊,朱棣豈有不開心的道理呢。後來,朱棣卻是推翻了侄子朱允炆的統治,成為明朝歷史上一個好皇帝,被後人銘記。
道衍和尚姚廣孝並沒有像其他和尚那樣,隨遇而安,而是在默默的等待著自己想見的那個人。終於,燕王朱棣出現了。姚廣孝去毛遂自薦,一開始朱棣並不相信姚廣孝的能力,便揶揄他,你有什麼可以送給我的?姚廣孝低聲說道,我要送王爺一頂白帽子,朱棣一聽大驚,隨即怒斥姚廣孝,但是姚廣孝不為所動。後來朱棣知道了他的一番誠意,再加上自己本來也有謀反之心,便將姚廣孝收為己用。不得不說姚廣孝的識人眼光不錯,朱元璋死後,朱允炆繼位,朱棣起名,一舉成為明朝又一個青史留名的皇帝。
『柒』 道衍輔佐朱棣取得天下,他卻什麼也不要,原因是什麼呢
道衍和尚,俗名姚廣孝,十四歲就出家做了和尚,後來輔佐朱棣,取得大明天下,但是此人一不要財,二不要美色,三不要名利,直到死也是個僧人,他這樣輔佐朱棣,原因是什麼呢?
這是因為,他所追求的人生目標已經到了另外一個方向,他追求的人生價值是覺悟。什麼功名利祿,在他眼裡,一如糞土;美女妻妾,一如紅粉骷髏。
道衍和尚當然沒有這么高的境界,但是他的人生追求顯然是另外一個方向,功名利祿和女色對他來說可能也是毫無意義的,他所追求的是實現他認為的人生價值。
那這個價值是什麼呢?
試想,當你以自己強大的智謀,幫助一個本來不是太子的人奪得了天下,這相當於是改變了整個天下的走勢和方向,你的人生價值高不高呢?強不強呢?
這個世界並不是每個人都想站在世界的舞台前面,有很多人天生性格就不喜歡站在聚光燈下,而是喜歡在幕後,操縱前台,對他來說,這就是他最大的樂趣,是他人生的終極價值所在。
當然,道衍和尚心裡怎麼想的,我們無從知道,但是從他的人生可以大概推測他的一系列行為,推測他想追求什麼。
猜測道衍和尚幫朱棣奪取天下,更可能是這樣一種心理:就好像父母培養孩子,做父母的最大的追求和樂趣是看著自己的孩子由自己培養成為一個有成就的人物,而父母得到了什麼呢?父母從孩子的成就裡得到了一種滿足和樂趣,一種自己親手培養,孩子取得成就的樂趣。
朱棣靠著道衍和尚的智謀最終取得了天下,道衍和尚得到了什麼呢?得到了一種培養的樂趣,一種自己的想法在另一個人身上實現,從而證明自己的人生價值的樂趣和承認,那些什麼功名利祿,女色錢財和這個相比,簡直就是垃圾一般的存在。
就好比現在很多人喜歡玩養成游戲,三國志什麼的,當你操控一個角色謀得了天下,奪取了最終勝利的時候,心裡那個爽啊,可能就是道衍和尚想得到的。
『捌』 朱棣出上聯:水無一點不成冰,一和尚對出下聯,這位和尚是誰
朱元璋怎麼也想不到,在他離世後不久,他欽定的繼承人,皇太孫明惠宗朱允炆的大明江山就改名換姓了。發動政變的不是別人,正是他的四兒子,即後來的明成祖朱棣。可是大家可能並不知道,明成祖發動「靖難之役」前,也曾焦慮不安,每天都憂心忡忡,坐立難安。其實這其中有著種種的巧合,才有了後來的「靖難之役」,不得不說,老天也真是造化弄人。
朱棣也不是傻子,自然懂了道衍和尚的言外之意。又對道衍和尚嘆到,天下民心所向,不在我這啊!道衍和尚意味深長的說,我不懂民心,只算天命。這話說得深得朱棣心意。朱棣聽君一席話,終於下定決心,發動政變,決定造反奪得皇位,一統江山。
後世有人評價道衍和尚是披著袈裟的政客,這話可謂是一針見血。如果沒有道衍和尚,朱棣或許也會動手政變,但是能不能把握時機,贏得江山又是另外一回事,正是朱棣成就了道衍和尚,道衍和尚也反過來成就了朱棣。
『玖』 48歲老僧初見朱棣,為何便要送一頂白帽,朱棣臉色大變
48歲的老僧第一次見到朱棣的時候給了他一頂白帽子,朱棣臉色大變,這個老僧給朱棣白帽子的意思是,白帽子送給王爺,「白」和「王」加起來就是一個「皇」,預示著朱棣將成為下一個君王。
這個僧人一直都是以僧人的身份去做一些政治的事情,然後達到一些自己想要的目的。給朱棣獻一頂白色的帽子,就是為了想要讓自己獲得一些仕途上的成功,然後在他生命的最後的時候,他也覺得非常的悔恨自己之前做的一些事情,於是他請求朱棣釋放了傅洽,也希望通過這個行為去拯救自己迷失的初心。
『拾』 朱棣出了個上聯:水無一點不成冰,姚廣孝對出的下聯是什麼
姚廣孝對於朱棣來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祝他登皇位固江山,事後拂袖去。當時朱棣說到:水無一點不成冰,姚廣孝迅速的對出下聯:王不出頭誰為主,這意思已經太明顯了。朱棣的二十幾個兒子中,姚廣孝獨獨的看中了朱棣。不僅僅是他覺得朱棣是個可造之材,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因為姚廣孝認為自己和朱棣是相似的。
有一說是因為姚廣孝並非不愛這些東西,而是受不了自己內心的譴責。明朝的百姓原本不用受這樣一番戰亂的苦楚,但是因為姚廣孝而有了殺戮。而且他本身就是一個和尚,自然自我譴責更重。所以姚廣孝最後選擇放棄一切,來減輕自己的罪惡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