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童裝大全 > 院士談科研帽子問題

院士談科研帽子問題

發布時間:2022-09-14 07:25:25

① 科研是什麼工作

1.總結必須有情況的概述和敘述,有的比較簡單,有的比較詳細。這部分內容主要是對工作的主客觀條件、有利和不利條件以及工作的環境和基礎等進行分析。 2.成績和缺點。這是總結的中心。總結的目的就是要肯定成績,找出缺點。成績有哪些,有多大,表現在哪些方面,是怎樣取得的;缺點有多少,表現在哪些方面,是什麼性質的,怎樣產生的,都應講清楚。 3.經驗和教訓。做過一件事,總會有經驗和教訓。為便於今後的工作,須對以往工作的經驗和教訓進行分析、研究、概括、集中,並上升到理論的高度來認識。 今後的打算。根據今後的工作任務和要求,吸取前一時期工作的經驗和教訓,明確努力方向,提出改進措施等 總結的注意事項 1.一定要實事求是,成績不誇大,缺點不縮小,更不能弄虛作假。這是分析、得出教訓的基礎。 2.條理要清楚。總結是寫給人看的,條理不清,人們就看不下去,即使看了也不知其所以然,這樣就達不到總結的目的。 3.要剪裁得體,詳略適宜。材料有本質的,有現象的;有重要的,有次要的,寫作時要去蕪存精。總結中的問題要有主次、詳略之分,該詳的要詳,該略的要略。 總結的基本格式 1、標題 2、正文 開頭:概述情況,總體評價;提綱挈領,總括全文。 主體:分析成績缺憾,總結經驗教訓。 結尾:分析問題,明確方向。 3、落款 署名,日期

具體的範文模板
鏈接:https://pan..com/s/1HaOyK6VPB4LEOUicN1heLw

?pwd=b6z9 提取碼: b6z9

② 航天科研人員都穿白大衣戴白帽子

防止灰塵對精密儀器的影響。

③ 彭士祿院士先進事跡2022心得感悟

彭士祿長期從事核動力研究設計工作,是我國核動力領域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彭士祿院士先進 事跡 2021心得感悟 範文 5篇,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彭士祿院士先進事跡心得感悟1

中宣部近日決定,追授著名核動力專家、中國核潛艇首任總設計師彭士祿院士「時代楷模」稱號。連日來,彭士祿院士深藏功名、矢志報國的先進事跡在社會上引起熱烈反響,尤其是在科技工作者、高校師生中引發熱議。大家紛紛表示要學習他「傳承紅色家風,矢志科技報國」的高尚精神,為建設強大的祖國貢獻力量。

北京理工大學圖書館副研究館員呂娜說,作為一名科學史的研究者和彭士祿院士的校友,2011年我承擔了中國科協牽頭的「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採集工程」,並由此有了與彭士祿院士近距離接觸的機會。「在一次次的接觸和十年的不斷研究中,我逐漸懂得了彭士祿院士面對國家需求時那種奮不顧身的投入,對待學術研究的嚴謹求實。彭士祿院士與老一輩核動力人一起頂住壓力、互教互學,實現中國核潛艇從無到有,他們那一代核潛艇人的墾荒牛精神,必將激勵當代科技工作者繼續攻堅克難、砥礪前行。」呂娜說。

中國核動力院原科技委秘書長兼辦公室主任胡明剛說:「彭士祿院士任中國核學會核能動力分會理事長期間,參加學會的學術交流活動較多,十分關心學術發展。他與人和善,談吐幽默,沒有一點架子,是一位非常和藹的老人。」

中國核動力院員工周茂和邱彥回憶說:「彭士祿院士等創辦了一本填補我國核能動力領域空白的學術期刊——《核動力工程》。他在任主編期間不僅明確了辦刊宗旨和辦刊方針,還不辭勞苦,嚴謹求實,為提高刊物的學術質量做了大量工作。他撰寫了《核能在我國能源中的地位》等多篇論文,在業界引起強烈反響,在科研生產和學術交流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中國人民大學理學院物理學系教授張威說,彭士祿院士的事跡充分體現了老一輩科學家的愛國精神。從彭院士的身上我們不僅僅應該學到他百折不撓、堅韌不屈的品質,更應該學習他淡泊名利、愛黨愛國愛民的精神。在過去的幾十年內,我國在科研方面發展迅速,但仍然在很多方面有所局限,我們所能做的、所應該做的依然如同彭院士說的那樣,「熱愛祖國、忠於祖國,為祖國的富強而獻身」。

「我們學習彭老,首先學習他對祖國的熱愛和對黨的忠誠,一生不計名利,無私奉獻,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領域奮斗終身。」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副教授宋國傑說,作為一名高校教師和科研工作者,要以彭士祿前輩為榜樣,做熱愛黨、熱愛祖國、充滿干勁兒的孺子牛,在教學和科研的本職崗位上不忘初心,砥礪前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力量。

哈爾濱工業大學化工與化學學院院長助理李際鵬說,彭士祿院士堅守初心、對黨忠誠、淡泊名利、甘於奉獻,將青春年華化作深海中前行的潛艇、澎湃動力的核電站,用自己堅挺的脊樑,給了整個民族以力量。「作為一名高校思政工作者,要把肩負的責任化作進步的動力和奮斗的激情,講好包括彭士祿校友在內的老一輩科學家的愛國 故事 , 教育 激勵新一代哈工大人在新百年新征程中改革創新、奮發作為、追求卓越,成為勇擔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李際鵬說。

清華大學核研院青年教師周湘文說:「彭士祿院士隱姓埋名30餘年,開創了我國的核動力事業,作為新時代的科研工作者,我能夠參與到高溫氣冷堆國家科技重大專項中,倍感自豪和驕傲,向彭士祿院士學習。」

清華大學核研院博士生高群翔說:「彭士祿院士是核工業領域的前輩,我還記得他希望將自己的骨灰撒向大海,希望能夠永遠守望我國的核潛艇事業,他的精神令人為之動容和落淚。一點一滴,一步一個腳印,全心全意為推動行業進步貢獻綿薄之力,這就是我目前最應該去做的事情,也是最大的心願。」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數學科學學院2017級博士生許卓頤說,彭士祿院士身為革命先烈之子,傳承紅色家風,在選擇專業時毅然以國家之需求為己任。在他的眼裡,共和國的國防事業重於自己的生命。我們應該慶幸自己生於這樣一個英雄輩出的國家,正是前輩們無私付出的努力,才給了我們今日安穩無憂的生活,才有了我國今日重新崛起的基礎。

學習了彭士祿院士的先進事跡後,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物理學院核物理專業2018級本科生楊澤楷表示,面對爭議與困難,彭士祿院士挺身而出,保持純粹的科研態度,展示出老一輩科學家的擔當與毅力。「作為一名北航核物理專業本科生,我將接過時代重任,努力學習,認真科研,繼承發揚老一輩科學家拓荒牛的精神,為國家的核物理事業添磚加瓦。」楊澤楷說。

哈爾濱工業大學化工與化學學院2018級學生常寧說,彭士祿院士用一生踐行著愛國奉獻,讓我國的核潛艇事業從幾張模糊不清的照片和一個玩具模型開始,一步步建立起中國核動力裝置主要參數的計算 方法 ,成功確定了100多個參數,最終實現我國核潛艇從無到有的突破。當代中國青年生逢盛世、肩負重任,我們要將彭士祿院士的精神融入學習和工作中,堅持與時代同向同行,不畏艱難挑戰,傳承紅色基因,賡續奮斗傳統,讓青春在為祖國、為人民的不懈奮斗中綻放絢麗之花。

中國農業大學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2017級本科生呂傳翰說,彭士祿院士的事跡是老一代科學家赤心報國的最真實寫照,「只要祖國需要,我當然願意」,這是彭士祿院士對祖國立下的誓言,也是對我們年輕學子的鞭策。

彭士祿院士先進事跡心得感悟2

彭士祿,中國核動力領域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之一,我國第一代核潛艇首任總設計師,因主持設計建造我國第一座核潛艇陸上模式堆、成功研製第一艘核潛艇、組織引進第一座百萬千瓦級核電站、指揮自主設計建造第一座大型商用核電站等巨大貢獻,曾先後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第一完成人)、全國科學大會獎、「為國防科技事業作出突出貢獻」榮譽狀、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成就獎等。

今天,彭士祿又榮獲第十三屆光華工程科技獎成就獎,該獎項自1996年設立以來,僅有張光斗、師昌緒、朱光亞、潘家錚、錢正英、鍾南山、徐匡迪七位科學大家獲此殊榮。

一片丹心圖報國

海豐縣,取義於「南海物豐」,位於廣東省東南沿海,不僅歷史悠久,更是一片紅色故土。

1925年,彭士祿出生於此,是我國早期農民運動領袖彭湃的次子。幸福的日子沒過多久,1928年9月,海豐縣一片血雨腥風,母親被捕後英勇就義;不到一年,父親又在上海慷慨赴死。

那一年,年僅4歲的彭士祿成了孤兒。為了躲避國民黨的「斬草除根」,彭士祿被先後送到20多戶百姓家裡寄養。

童年時期,他曾兩次被國民黨抓進監獄,受盡磨難。1940年,周恩來派人輾轉找到了15歲的彭士祿,一句「孩子啊,終於找到你了!」讓顛沛流離的彭士祿淚流滿面。

1940年底,彭士祿抵達革命聖地延安,1945年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坎坷的童年經歷,磨煉了他不怕艱險的性格。1951年,彭士祿以優異的成績通過考試,獲得 留學 蘇聯的名額,前往喀山化工學院化工機械繫學習。

1956年,陳賡大將到蘇聯訪問期間問彭士祿:「中央已決定選派一批優秀留學生改行學原子能核動力專業,你願意嗎?」

「只要祖國需要,我當然願意。」彭士祿堅定地說。

吃百家飯長大的彭士祿,忘不了幾十位「母親」對他的撫養,也忘不了父母為革命犧牲生命,這些都讓彭士祿堅定了「願將此生長報國」的信念!

甘做核動力領域「墾荒牛」

20世紀50年代, 當時一窮二白的新中國想要造核潛艇,簡直比登天還難!缺乏圖紙資料,無權威專家,包括彭士祿在內的所有人,誰都沒見過真正的核潛艇到底長什麼樣!

但是,核潛艇技術極為復雜,全艇設備、儀器儀表等多達2600多項,近5萬台件,電纜總長近百千米,管道總長30餘千米。作為核潛艇心臟的動力裝置,反應堆的研製更是難上加難。

1962年2月,彭士祿開始主持潛艇核動力裝置的論證和主要設備的前期開發。在這種狀況下,彭士祿深知,需要大量吸收新的前沿知識。他帶領團隊惡補英語,經過兩年努力,基本上過了 英語閱讀 關,並且了解了國外核電站、核動力裝置的基本情況。

為了核潛艇一次建造成功,必須先建一個環境條件一模一樣的陸上模式堆進行模擬實驗。1965年在黨中央的領導下,八千軍民從祖國四面八方匯聚到四川西南部的密林深處。

彼時,彭士祿告別妻子兒女,隱姓埋名,參與籌建中國第一座潛艇核動力裝置陸上模式堆試驗基地。

只爭朝夕,不負韶華。1970年12月26日,中國第一艘魚雷攻擊型核潛艇下水。只用了6年時間,中國成為繼美、蘇、英、法之後,第五個擁有核潛艇的國家。1974年8月1日,我國第一艘核潛艇加入海軍戰斗序列,中央軍委發布命令,命名其為「長征一號」,舷號為「401」,被授予軍旗。

多年來,彭士祿被譽為我國核動力領域的開拓者和「墾荒牛」。他還推進了我國核動力民用發展,開創了我國核電站自主設計與建設,為我國核電持續發展作出重要貢獻:力推我國第一座核電站採用壓水堆路線;負責我國第一座百萬千瓦級核電站——大亞灣核電站的引進、總體設計和前期工作;組織建造我國第一座商用大型核電站——秦山二期,其設計標准、計算程序、研製能力等成功 經驗 ,對我國後續核能核動力的設計和研發作出了突出貢獻。

朴實無華真性情

彭士祿個性質朴無華,做科研非常嚴謹,但性格卻舉手投足真性情!

他有一個綽號是「彭大膽」「彭拍板」,身邊的同事經常這樣稱呼他。

我國建造核潛艇的過程幾乎從零開始,科研團隊中有學化工的、有學物理的,還有學儀表的,大多數人不懂核,搞核潛艇全靠4個字:自教自學。

研究人員常常為一些工程問題陷入激烈爭論。因為時間太緊張,爭論不休的問題總是由彭士祿來拍板、簽字。

於是,「彭大膽」「彭拍板」的外號漸漸被人叫響。那是因為,彭士祿心裡牢牢地掌握著實驗數據,這是他大膽作決定的重要依據。

在彭士祿的朋友間,還流傳著「三個夫人」的趣事。畢生摯愛的核動力事業,被彭士祿稱為「第一夫人」。而「煙酒茶」則被彭士祿笑稱為「第二夫人」,夫人馬淑英被他稱為「第三夫人」。

對於彭士祿付出一生心血的核動力事業,夫人表示理解,笑著作出讓步,但調侃地說,自己應該在「三個夫人」中排「第二」。彭士祿則幸福地對相濡以沫多年的夫人作出了妥協。

由於彭士祿在核動力領域作出了巨大貢獻,他被譽為「中國核動力之父」,但彭士祿寧謝紛華甘淡泊,「作為一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公民,作為一名共產黨員,國家交給我的任務,對我來說,只有盡全力把它做好,沒有什麼『之父』之說。」

還有10天,彭老就要過95歲生日了!祝福彭老生日快樂,幸福安康!

彭士祿院士先進事跡心得感悟3

彭士祿,1925年出生於廣東省汕尾市海豐縣,是革命先烈彭湃的次子。作為我國核動力領域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之一,彭士祿主持了我國潛艇核動力裝置的論證、設計、裝備、試驗以及運行的全過程,參加指揮了我國第一代核潛艇的調試和試航工作。改革開放後,他負責我國第一座百萬千瓦級核電站——大亞灣核電站的引進、總體設計和前期工作,組織自主設計建造秦山核電站二期,為我國核事業發展做出了開創性的貢獻。

「他能從堆芯一直推算到螺旋槳」

我國第一艘核潛艇上有4.6萬個零部件,全部由我國自主研製

3月22日,中國工程院院士、我國核潛艇第一任總設計師、核動力專家彭士祿在京逝世,享年96歲。生命的最後歲月里,彭士祿的病房中始終掛著一頂海軍軍帽,帽子上綉著中國的核潛艇。幾個月前過生日那天,他的病房裡擺放的也是中國第一艘核潛艇的模型。核潛艇、核事業,是彭士祿一生的牽掛。

1970年12月26日,我國第一艘核潛艇「長征一號」被徐徐推向大海。艇上有4.6萬個零部件,全部由我國自主研製。至此,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擁有核潛艇的國家。

1962年2月,彭士祿開始主持潛艇核動力裝置的論證和主要設備的前期開發。核潛艇技術極為復雜,全艇設備、儀器儀表等多達2600多項,近5萬台件,電纜總長近百千米,管道總長30餘千米。作為核潛艇心臟的動力裝置,反應堆的研製更是難上加難。

當時中國在核潛艇建造方面所掌握的知識近乎為零,包括彭士祿在內的所有人,誰都沒見過真正的核潛艇到底長什麼樣。這種條件下怎麼開展工作?彭士祿說:「我們這批人有學化工的,有學電的、儀表的,我們大多數人不懂核,搞核潛艇全靠4個字——『自教自學』。」

沒有資料、圖紙、設備,沒見過實物……彭士祿帶領科研人員用簡陋的計算工具計算了十幾萬個數據,建立起中國核動力裝置主要參數的計算方法,並最終確定了100多個參數。有時為了驗證一個參數,科研人員沒日沒夜地「三班倒」,用僅有的一台手搖計算機和幾把計算尺,連續算上好幾天。有的人手臂搖腫了,有的人手心磨起泡,仍然堅持搖下去,直到驗證准確為止。

彭士祿主持了核動力裝置的擴大初步設計和施工設計,攻克了諸多重大技術關鍵——不到3年,就完成了潛艇核動力裝置的基本設計方案;僅用不到6年,我國建造的1∶1第一代核潛艇陸上模式堆成功實現滿功率運行。

「他能從堆芯一直推算到螺旋槳!」如今,82歲的熱功專家黃士鑒回憶起與彭士祿共事的經歷,做出這樣的評價。那時的彭士祿說過這樣一句話:「我一生也離不開核事業!」

「對了,成就歸大家;錯了,我來負責」

經常「敢於拍板」,他引領我國核工業從無到有、由弱變強,賦予國家自立、民族自強以無窮的力量

核潛艇是大國重器,於無聲處壯國威;核電則是戰略性高科技產業,事關國計民生。和平運用核能,將核能服務於社會,是彭士祿的畢生心願。他曾說,自己一輩子幹了兩件事:一是造核潛艇,二是建核電站。

中國發展核電,究竟該走哪種技術路線?上世紀70年代,熔鹽堆方案和壓水堆方案如何取捨,一時成為爭論的焦點。經過科學論證和調研,彭士祿力排眾議,提出應採用國際上技術成熟的壓水堆並充分利用我國剛建成的陸上模式堆技術經驗及其工業配套設施,容量可暫定為30萬千瓦。

壓水堆方案很快得到認可。這一方案也為我國核電走「以壓水堆為主的技術路線」起到了關鍵作用,使我國核電走上了健康發展的道路。

回顧彭士祿的一生,像這樣「敢於拍板」的事例不勝枚舉。「時間很緊,總要有人拍板,不能無休無止地討論呀!」彭士祿曾對其他科研人員說,「做實驗用數據說話,最後我來簽字。對了,成就歸大家;錯了,我來負責。」

雖然經常「拍板」,但工作中的彭士祿卻絲毫沒有領導的「架子」。他曾說:「凡工程技術大事必須做到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心中有數,一點兒也不能馬虎。但人總不完美,對事物總有幾分模糊。這時就要不恥下問、調查研究、收集信息,通過試驗等來搞清楚。」

1983年,彭士祿被任命為我國第一座百萬千瓦級核電站——大亞灣核電站建設總指揮,為我國核電事業發展做出了開創性的工作;1988年,彭士祿又擔任核電秦山聯營公司董事長,成功實現了我國核電由原型堆到商用堆的重大跨越。

幾十年來,我國核工業從無到有、由弱變強。從自主成功研製原子彈、氫彈、核潛艇,到建設秦山、大亞灣等一批先進核電站,再到自主研發三代核電「華龍一號」……以彭士祿為代表的核工業人,用自己的韶華與汗水,賦予國家自立、民族自強以無窮的力量。

「活著能熱愛祖國,忠於祖國,為祖國的富強而獻身,足矣」

他心裡揣著兩筆賬,一筆是公事的「明白賬」,另一筆則是私事的「糊塗賬」

很長時間以來,彭士祿的事跡,甚至連他的名字都鮮有人知。有人叫他「中國核潛艇之父」,被他嚴詞拒絕:「核潛艇工程是個龐大的系統工程,不是我個人的創造,是千萬科技工作者和幹部、工人集體努力的結晶。我不過是與同事合作,為中國的核事業做了該做的事。」

3歲時母親犧牲,4歲時父親就義,兩次被捕入獄……這讓彭士祿從小就過著顛沛流離的苦難生活。15歲輾轉來到延安後,彭士祿常對延安中學的同學們說:「我們的父母經過殘酷的斗爭,有的流血犧牲了,要不好好學習,怎麼對得起自己的父母親,怎麼對得起黨?」

1951年,彭士祿以優異成績獲得留學蘇聯的名額,前往喀山化工學院化工機械繫學習。後又因國家建設的需要,改學原子能核動力專業。在國家經濟困難時期,彭士祿和同事們「吃著窩窩頭搞核潛艇」,有時甚至連窩窩頭都吃不飽。糧食不夠,他們就自己動手挖野菜、白菜根吃。為了建造核潛艇陸上模式堆,他「打起背包就走」,在四川的一個偏僻山溝里,一干就是好幾年……

彭士祿心裡揣著兩筆賬,一筆是公事的「明白賬」,另一筆則是私事的「糊塗賬」。他說:「做一個明白人談何容易?要有超前意識,對問題有新思路、新見解;對工程技術能親自計算主要數據;對工程進度能說出某年某月應辦哪幾件關鍵事;對技術攻關能親自掛帥出征,出主意,給點子……但當一個糊塗人則更難,凡對私事,諸如名利、晉升、提級、漲工資、受獎等,越糊塗越好。」

49歲時,彭士祿就在一次核潛艇調試工作中突發急性胃穿孔,胃被切除了3/4。可是手術後,他僅僅住院一個月,就又開始了工作。彭士祿曾在自述中寫道:「也許因是 屬牛 的吧,非常敬仰『孺子牛』的犟勁精神,不做則已,一做到底。活著能熱愛祖國,忠於祖國,為祖國的富強而獻身,足矣!」

彭士祿院士先進事跡心得感悟4

「中央已決定,選一批留學生改行學原子能核動力專業,你願意改行嗎?」

「只要祖國需要,我當然願意!」

時間,上世紀50年代。問話者,是正在前蘇聯訪問的國防部副部長陳賡。回答者,是正在前蘇聯留學的彭士祿。從此,彭士祿與「核動力」結下了不解之緣。

外號叫「彭大膽」「彭拍板」

1962年,彭士祿開始主持潛艇核動力裝置的論證和主要設備的前期開發。「當時的各種爭論實在太多了。我常常對研製人員說,不要吵,做實驗,用數據講話,最後,我來簽字。對了,成就歸大家;錯了,我來負責。」彭士祿說,當時自己有兩個外號——一個叫「彭大膽」,一個叫「彭拍板」。

在擔任第一任核潛艇總設計師期間,彭士祿親自建立了核動力裝置靜態和動態主參數簡易快速計演算法,解決了核燃料元件結構等重大技術關鍵問題。

當指揮長噙著熱淚聲音顫抖地宣布「主機達到滿功率轉數,相應的反應堆功率達99%」時,現場沸騰了。「我們成功了!」此時的彭士祿卻一屁股坐在椅子上,連分享成功的力氣都沒了。

「老彭就像一頭墾荒牛」

在彭士祿家中的寫字台上擺放著「三件寶」:一是我國第一艘核潛艇處女航的紀念磁碟;二是友人贈送的核電站模型;三是任大亞灣核電站總指揮時,炊事員送的「墾荒牛」陶瓷塑像。夫人說,她最喜歡第三件,因為「老彭就像一頭墾荒牛」。

上世紀70年代初,我國決定上馬秦山一期核電項目。究竟走哪種技術路線?熔鹽堆和壓水堆兩套方案成為爭論的焦點。最終,在彭士祿的大力支持下,我國首台核電機組選擇了後者,為以後我國核電走「以壓水堆為主的技術路線」起到了關鍵作用。

改革開放後,我國又啟動了大亞灣核電項目,彭士祿任總指揮。回首當時的建設經歷,彭士祿說自己學到了三點:一是懂得了一些經濟,很早就提出了「時間就是金錢」的概念;二是驗算了法國核電的主要參數;三是學到了一點管理學——這對今後中國核電項目管理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1986年,彭士祿調任核工業部副部長,負責秦山二期的籌建。他積極推行董事會制度,首次把招投標機制引入核電工程建設。

人生「三張牌」

在工作、生活中,彭士祿擅長打「三張牌」。

先說「簡單牌」。彭士祿的座右銘是凡事越簡單越好,做事要做「減法」。在吃、住、行等生活的各個方面盡量簡單,已經成為他的習慣,也讓他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搞科研。

再說「懶漢牌」。彭士祿善於發動團隊的力量完成使命,也喜歡培養年輕人。他說,新技術發展快,年輕人思想活躍,要放手讓他們干。彭士祿手下出了很多優秀人才,都是他的「懶漢牌」打出來的。

最後看看「糊塗牌」。彭士祿說,做明白人不容易,做糊塗人更難。對公,他總是明明白白;對私,卻很糊塗。到現在,他也不知道自己拿多少錢,坐的車是什麼牌子,住的房子是多少平方米……

如今,86歲高齡的彭士祿雖然行動不便,卻依舊神態安詳,談吐風趣。「我要感謝瑪莎(夫人的俄文名字)對我的愛。她比我小9歲,現在已經是老太婆了。在家裡,夫人排老大,女兒老二,然後是外孫女、女婿、保姆,我排老六。」言語中透出幽默。

彭士祿院士先進事跡心得感悟5

就在5月24日,「黨領導下的科學家」主題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行。值得一提的是,現場展出了20世紀50年代彭士祿在莫斯科留學時的照片及彭士祿等4位第一代核潛艇總設計師與406艇的珍貴合影。

青年赴蘇聯留學,為國家毅然改行

南都注意到,彭士祿院士在展覽的第一單元「肩負歷史重任」中,作為奠定中國科學事業發展的元老級科學家一員出現。

值得一提的是,彭士祿的父親是我國農民運動先驅彭湃。在他還不到五歲時,母親和父親就相繼犧牲,童年時輾轉多戶百姓家,受到不少照顧。他曾說,「我雖姓『彭』,但心中永遠姓『百家姓』。」

此次展覽展出了20世紀50年代,彭士祿在莫斯科留學時的照片。這是張黑白圖片,年輕的彭士祿背後就是莫斯科最古老的廣場紅場。

彭士祿在莫斯科留學時在紅場留影。

展覽文字介紹,1940年,在周恩來同志的關懷下,彭士祿被送到延安青年幹部學院就讀,後經蔡暢同志安排到延安自然科學院學習。

1951年,彭士祿被選派留學蘇聯。也就是在留學蘇聯期間,他經歷了人生一次重要抉擇——改行學習核動力專業。

1956年,在蘇聯喀山化工學院化機系獲得優秀化工機械工程師證書的彭士祿正准備回國,時任國防部副部長的陳賡大將訪蘇,他召集彭士祿這一批即將 畢業 的留學生到駐蘇使館參加座談,表示希望讓一批中國留學生改行學原子能和核動力專業。

陳賡問剛畢業的彭士祿:「願意改行嗎?」彭士祿毫不遲疑地回答:「當然願意,只要祖國需要!」就這樣,彭士祿又被送到莫斯科動力學院進修核動力專業,直到1958年4月以優異成績學成回國。

核動力事業的「拓荒牛」

南都注意到,現場還展出了一張合影。1985年9月,中國第一代核潛艇四位總設計師趙仁愷、彭士祿、黃緯祿和黃旭華並排站在406艇前,對著鏡頭面露笑容,意氣風發。

1985年9月,中國第一代核潛艇四位總設計師趙仁愷、彭士祿、黃緯祿和黃旭華(從左到右)在406艇前合影。

1962年,彭士祿開始主持潛艇核動力研發,面對的則是蘇聯拒絕援助而導致的「三無」窘境——無圖紙資料、無權威專家、無外來援助。報道披露,那時沒有電腦,就拉計算尺、敲算盤,那麼多的數據都是沒日沒夜算出來的。

從1967年夏天開始,他來到四川西南部大山深處代號為「909」的基地,指揮第一代核潛艇陸上模式堆建設工作。

1970年12月26日,我國第一艘核潛艇成功下水,4.6萬個零部件全部實現自主研製,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擁有核潛艇的國家。而這背後,正是彭士祿等核潛艇研究人員數十年的相互合作、相互配合的成果。

1983年,彭士祿被任命為中國首座大型商業核電站建設總指揮,組織引進我國第一座百萬千瓦級核電站大亞灣核電站。1988年,他擔任秦山核電站二期工程董事長,成功實現我國核電由原型堆到商用堆的重大跨越。

從中國第一代核潛艇,到大亞灣核電站,再到秦山二期核電站,彭士祿為之傾注了大量心血,被譽為中國核動力事業的「拓荒牛」。他曾說「活著能熱愛祖國,忠於祖國,為祖國的富強而獻身,足矣!」


彭士祿院士先進事跡2021心得感悟相關 文章 :

★ 時代楷模彭士祿院士先進事跡

★ 最新袁隆平先進事跡學習心得通用2021

★ 《袁隆平》電影觀後感與心得感悟2021

★ 學習袁隆平同志先進事跡心得感悟5篇

★ 袁隆平事跡心得感悟800字

★ 彭士祿中國核潛艇之父閱讀答案

④ 院士林寧貪污案的背後,科研經費為什麼那麼容易被動手腳

歷時五年中國“最年輕院士”的貪污案終於告一段落,審判結束之後,案件過程和結果不禁讓人深思,科研經費的使用到底該如何規范?

歸根結底,國家大力發展科研的大前提下,經費的充足和正確的使用,二者之間並不沖突。合理合規使用經費,是能在極大程度下促進科研項目的進行。同時科研人員也應樹立制度意識,規范自己的行為,保持科教領域的清風正氣。

⑤ 地方引進人才應注意哪些問題

地方政府和高校院所引進人才,要麼是為了提高創新能力、推動高質量發展,要麼是為了提升學科水平、更好培養人才、產出更多優秀成果,因此堅持什麼樣的標准至關重要。

俗話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地方政府和高校院所應當牢記引進人才的初衷,堅持「唯才是舉」,不拘一格引進創新能力強、創新潛力大的真正人才。來源:人民日報

⑥ 淺談國內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幾個弊端

一、高校科研管理體制和機制上存在問題
(一)科研評價機制不夠成熟
1.科學研究考核評價分類不夠明確,用同一標准評價不同學科不同類型的科研活動。
2.科研評價重形式走過場,重量輕質。
3.專家評議制度和信譽制度不完善,在評議活動中存在重人情跑關系和本位主義等現象。
(二)科研管理許可權劃分不科學,管理權過分集中
二、高校科研管理工作者任務繁重
三、高校科研管理經費使用效率存在一定的問題
(一)預算編制不夠科學
(二)高校缺乏統一成熟的科研經費管理政策
(三)經費預算執行額度難以控制

⑦ 邢其毅的悼念文章

作者:張滂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邢其毅教授從蘇北回到北京,在北京大學和輔仁大學化學系任有機化學教授。我則在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從海外歸來,在燕京大學化學系得到一個教授有機化學的職位。新中國成立後,教育部在1952年提出對全國高等院校進行調整,仿照前蘇聯把工程學科和文理法學科分別組成工科院校和綜合性大學。北京的3所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燕京大學合並組成了今天的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3校的化學系合而成為北京大學化學系。我與邢其毅教授有幸相識並成為北京大學化學系有機化學教研室的同事,已經有半個世紀了。
邢其毅教授畢業於北京輔仁大學,這是一所德國教會建立和資助的綜合性大學,有著多年歷史。其後去美國的伊利諾(Illinois)大學,師從R.Adams教授研讀並取得博士學位;接著又去德國的慕尼黑(Munich)大學,在H.Wieland教授指導下從事博士後研究,於1937年回國,受聘為中央研究院化學研究所研究員。就在同年7月,日軍挑起了盧溝橋事件,引發了長達8年的抗日戰爭。抗戰期間,出於愛國熱忱,邢先生偕夫人參加蘇北新四軍,從事戰地教學和研究工作。
1952年院系調整後,邢先生出任北京大學有機化學教研室主任。他對有機化學的教學、研究以及國際上的發展態勢都有廣泛、深入的了解。在教學上,直至「文化大革命」開始,他獨立承擔了基礎有機化學的教學和指導工作以及教研室的事務和規劃工作,受到同學和教師的普遍愛戴。與此同時,他還受教育部的委託,編著了國內首部百萬字的大學有機化學教材。他為了繁重的教學和工作付出了很大代價,在上個世紀60年代初期,常因勞累過度而不時發作胃潰瘍病,最終施行了切除手術。
1953年,教育部為開展基礎研究,分配來若干位研究生。當時教研室的3位教授各配備4名。由此可見高等教育在解放後步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
1959年初,邢其毅教授迎來了一項研究任務。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物化學研究所和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提出全合成胰島素這個令人耳目一新的項目,並邀請北京大學有機化學教研室參加協作。邢先生接受了這一任務,先後和幾位青年教師遠赴上海,與兩所通力合作。當時美國和德國已各有一個研究組從事這一課題,形成了強烈的競爭勢頭。結果是美、德、中3組分別在1963、1964和1965年報導了合成的完成。這里要指出的是,美、德兩家的合成是通過監測生理活性證實的,而我國的合成則是以得到胰島素晶體完成的。這是在世界上第一次人工合成結晶胰島素,是建國以來一項出色的基礎研究成果,曾先後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和香港求是基金的獎勵。
邢其毅教授在北京大學工作50多年,傾注了他的全部心血。他培養的新一代學者遍布國內外。1999年,北京大學出版社為紀念北京大學100周年校慶,給在北京大學工作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出版個人論文集。在《邢其毅論文集》中收錄了60多篇中英文論述,從中可以窺見邢其毅教授在教學、科研以及化學教育各個方面的貢獻。在這里,我要補充兩個遺缺:其一是他非常關注有機化學和化合物的命名,當我被中國化學會派任為有機化學命名評審小組成員時,他一再囑托在開會時要通知他參加,在會上他經常積極地提供可貴的意見;另一個是在上個世紀60年代,他翻譯了J.W.Baker所著的《有機化學電子理論》以饗讀者,這是一冊首次介紹英國物理有機化學Ingold學派學術成果的專著。另外,在期刊上也常能見到邢先生有關國際有機化學學術進展的評述。
邢其毅教授生於1911年,比我年長6歲。雖然年紀相差不大,但他是我的前輩。我們共事了半個世紀,他的為人寬厚、勤於所學、獻身於師道的精神,是我的榜樣,使我學到了不少東西,至今懷念難忘。極大的不幸是邢其毅教授因病在2002年11月4日離開了我們,我將永遠懷念他。 痛悼邢其毅先生(作者:郭保章)
邢其毅教授永遠離我們而去了,我國失去了一位卓越的有機化學家,一位受人尊敬的人民教師。他的逝世引起了我們無盡的思念。 筆者從學生時代起就認識邢其毅先生。他是我老師錢思亮先生的同學,關系十分密切,他常到北大化學系(景山東街)去。北平解放前夕,錢先生舉家乘飛機出走,唯獨把箱子託付給邢先生保管。不過,這時我跟邢先生充其量只是師生關系,我認識他,他未必認識我。
錢思亮先生教我們有機化學課時,用的是英文原版教材。解放後改用中文化學名詞,大家一時還不習慣。恰在這時,出版了邢先生用中文名詞寫的《有機化學》,幫了我很大忙。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可以說是邢先生的未及門弟子。這期間,邢先生還主動為我修改文章。我投到某雜志的稿件發表出來後,不僅原文的語句錯誤一掃而空,而且還補充進了一大段文字,文章獲得了好評。經打聽,原來是經過邢其毅先生的大手筆,為之增色不少。從那時起,我們之間便有了文字的交往。
最近十多年,我跟先生的友情逐漸升溫。我搞中國現代化學史研究,邢先生的化學史知識又是異常的豐富,他本身的經歷簡直可以濃縮成一部生動的化學史。邢其毅先生在美國獲得博士學位,是R.Adams為中國培養的7位有機化學博士之一。隨後他又到德國讀博士後,凡是到過慕尼黑維蘭德實驗室做訪問學者的,進修的,讀博士的,都能跟先生掛起鉤來。先生回國後先到中科院化學所,後來又到北京大學,故而先生對教育系統和中科院系統的化學家們都是耳熟能詳。我寫化學史遇有疑難問題請教先生,先生常能一語中的。可以說,先生是我的化學史顧問和不可多得的良師。
我們之間的談話,不僅限於學術,還涉及時事和政治,經常交流觀點和思想。我怕打擾先生,有一個時期沒有給先生打電話,先生就開始想我了,問我是何原因。我們之間的友誼就是這樣建立起來的。
我向先生提出的問題常是十分敏感或難以回答的。如薩本鐵先生何以不隨清華南遷而滯留北平?先生說,他的家庭負擔重,除了幾個兒子外還有一大堆孫子都要他供養。談到諾貝爾獎,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合成維生素C就是一個能爭取諾貝爾獎的科研項目。薩本鐵先生合成維生素C的思路跟外國權威科學家是一樣的,區別在於一個用的是酸,一個用的是酯。競爭的結果,人家首先合成了。不是我們的能力不行,而是試驗條件不行,國力不行。
人工合成結晶牛胰島素是否夠得上獲諾貝爾獎,也是近年來的熱門話題,特別是從4個人當中挑出3個來推薦作為諾貝爾獎候選人更是敏感話題。對此先生並沒有多說,他只是說推薦上去也評不上,因為我們用的是傳統方法,沒有源頭上的創新,真正具有源頭創新的梅里菲爾德的固相多肽合成法才夠得上獲諾貝爾獎。但是不容否認,人工合成結晶牛胰島素仍然是新中國建立以來,在化學領域內最重要的成就。邢先生還補充說:「據我所知,建國以後,在大陸惟一獲得諾貝爾獎提名的人是病毒微生物學家湯飛凡(在國際上首先分離並培養砂眼病原體成功),可惜此人在1958年去世」。
邢其毅先生不否認連接A、B兩條肽鏈的二硫鍵拆合是人工合成胰島素的關鍵,但A、B兩條肽鏈的人工合成也是前無古人,需要斬關奪隘的,否則怎能稱「人工合成」呢?更何況怎麼能保證所合成的肽鏈在空間彎到指定的位置?故稱人工合成結晶牛胰島素:「結晶」二字必不可少,先生強調說,「要說接肽用的是傳統方法,那麼二硫鍵的拆合作用的作法也不是新的,前人已經做過的,只不過我們的反應條件掌握得好,收率比較高而已。因此,我國人工合成結晶牛胰島素的成功,是生物化學家和有機化學家合作的結果。」
邢先生澄清說,「我們跟上海生化所是協作關系而非領導與被領導關系,據傳由上海某生物化學家任組長之說是不確實的。具體協作分工是,上海生化所搞轉肽,我們(北大化學系)搞接肽。最初是兩個單位,兩個系統(中科院和教育部)之間的協作,中間上海有機所加進來,形成3個單位兩個系統之間的協作。後來把實驗搬到上海有機所去做是我提議的,因為汪猷所長是我留德時的同學,彼此關系較好。」邢先生繼續說:「要說領導嘛,有的,那就是黨的領導,以聶榮臻同志為首的國家科委的領導。若是沒有聶帥的堅強領導,要想完成結晶牛胰島素全合成這樣跨學科、跨單位,歷經數年的巨大科學工程是不可想像的。」
至於每位科學家在其中的貢獻,先生談得不多,只是說「上海生化所投入的力量多些,這也是事實。」關於他自己,他很少談。在我的追問下,他只是說:「我當時是北大化學系有機化學教研室主任,人工合成胰島素是教研室的一個大的科研項目,參加的年輕教師多是我的學生,實驗進行中發生的問題及一些事情,我不能不管。」
令人難以置信,先生並不把胰島素的合成當成他個人成就的高峰,氯黴素的一種合成新方法[科學通報,10.302(1957)]也不是。先生的得意之作是戰時在昆明對雲南河口地區金雞納樹皮中奎寧含量的研究。他說,在條件好的地方做出成績,應該肯定;但在條件極端困難的情況下,出色地完成任務,才顯出真本事。正可謂滄海橫流,方顯出英雄本色。
仇方迎寫詞——調寄《浣溪沙》盛贊先生:
烽火連天動盪時,青春熱血赴戎機,也曾孤膽走天池。
葯是解民新生曲,書為學子後蒙詩,芬菲成果等身齊。
針對社會上稱他為化學家,先生說他是有愧的,解放後真正能讓他專心做科研的時間才5年多一點,而站講台的時間長達15年。從解放後到文革前,北大化學系有機化學大課全是邢先生主講的,他熱愛教師這個職務,並且是一位稱職的化學教師,他樂於人們稱他為化學教育家。劉若庄(當過邢先生的助教)先生說,他的講課之所以旁徵博引、揮灑自如,且極具啟發性,是由於他對教材有透徹的了解,對有機化學知識熟透了!
先生不僅課講得好,而且樂於解答聽眾的問題,無論課上或課下,校內或校外。先生還非常關心教材建設,甚至是中學化學教材建設,他所編寫的《基礎有機化學》(上下冊)不僅被評為優秀教材,也是他對化學教育做出巨大貢獻的豐碑。
先生在當選中國化學會常務理事期間,曾主動提出兼任化學教育委員會主任委員,不是掛名,而是主動出擊,積極工作。在這期間,他發表了多篇有關化學教育的文章:
1.中學化學的任務與要求.化學教育,1988,(6):1-3.
2.致1987級新同學.大學化學,1987,2(4):1-2.
3.重視實驗工作.光明日報「科學家論壇」,1981-1-16.
4.有機化學的任務與學習.化學通報,1987,(4):66-67.
5.振興中華,責無旁貸.北京盟訊,1983,(1):5.
6.化學教育改革中值得注意的動向.化學教育,1989,(4):5-7.
重視實驗工作是其中心思想。為什麼邢先生主動請纓要擔任化學教育委員會的主任委員,而且不知疲倦的在各種報刊上,在不同場合里鼓吹化學實驗工作的重要性呢?邢先生自己並沒有說明,我猜想與那個時候化學界出現的理論風有關。研究化學總是要靠化學實驗而不能僅靠解波函數吧!理論固然重要,但在中學階段,培養學生化學實驗的基本操作能力和觀察、分析現象的能力還是非常有必要的。邢先生正是擔心由於某些化學名家的倡導而把化學教育這本經念歪了。現在看來,今天重溫先生的教導還是有現實意義的。
近日,一友人問我,何干?答曰:「正在寫關於邢其毅先生的追思文章」。他說:「要寫出真正的邢其毅。黃萬里的『花絲小語』中的鄄無忌就是以邢其毅為原型的!」黃萬里何許人也?他是一位水利專家,因為反對在三門峽上攔黃河水建壩而被錯劃右派的人。友人的話觸動我深思。檢索1957年報章,關於黨對高校、科研單位的領導問題是1957年上半年,特別是「鳴放」時期知識分子關注的熱點。邢其毅認為,應該把制定科學發展的大政方針和對科學工作的實際領導分別對待。根據經濟建設的需要,確定科學發展方向,只能由黨和國家來做,而科學研究的具體范圍和方法途徑,要由科學技術人員去做。不管執行具體任務的人是不是黨員,他只要遵照既定的方針,在黨的領導下工作,根本不存在黨能不能領導科學的問題(《劃清范圍,加強領導》,人民日報,1957年4月25日)。
當時強調的是黨要領導一切,邢其毅的這番發言為他招來了大禍。據悉,大字報已經為他准備好了。幸虧5月16日毛澤東起草關於對待當前黨外人士批評的指示中提到,「黨外人士對我們的批評,不管如何尖銳,包括北京大學傅鷹化學教授在內,基本上是誠懇的、正確的」。指示下達以後,救了傅鷹,也救了邢其毅。邢其毅雖免予右冠,但中右的帽子是少不了的。中右者,內部控制使用之謂也!由此,邢其毅也就當不了北大化學系人工全合成結晶牛胰島素領導小組組長了,組長就由化學系1955年畢業留校的一位女教師擔任。於是就發生了講師領導教授、學生指揮老師的局面。現在大家認為不可思議,但在1958年卻是平常之事。邢其毅正是處於這樣的尷尬局面,明知用群眾運動的方式搞科研不對頭,但卻無力反對;另一方面,對接肽合成中的科學技術問題他又必須負指導責任。這是一個艱難選擇,也是始終埋在先生心中的一塊疙瘩。幸虧此事在原北京大學總支書記文重臨終前說清楚了。邢先生諒解了。邢先生夫婦還主動去探望了文重,此事終於有了了結。筆者本無意在此陳述這些陳年舊事,但至今還有一些人借口邢其毅先生不是北大化學系人工合成結晶牛胰島素的組長而否定先生的學術領導地位,這是不公平的,也是不符合實際的。
唐有祺先生說:「邢先生一生,真人真事」。可謂客觀評價。在跟邢先生接觸中,我感覺到在他身上洋溢著中國傳統文人的氣質又閃耀著現代科學家理性的光芒,不慕榮華,甘居清流。他在民族危亡的關鍵時刻,能挺身而出,如從抗戰大後方昆明,再度沿著滇越鐵路回到上海,再穿過重重封鎖線到蘇北參加新四軍,一片愛國情懷。所謂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放在邢先生身上很適合。還有一事給我印象很深,先生赴九秩壽筵不坐車,堅持跟大家一道爬過街天橋,而且不要人扶。我從這位90歲老人過天橋的過程中,看到他堅毅頑強、奮斗不止的精神。他的形象在我的眼中逐漸高大起來,這就是真正的邢其毅!

與院士談科研帽子問題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石家莊外貿批發童裝批發市場 瀏覽:533
童裝店和女裝店哪個市場大些 瀏覽:647
天貓中老年羽絨服價格是多少錢 瀏覽:592
女裝摩托甩塊是什麼 瀏覽:366
旗袍要用什麼樣的吊牌 瀏覽:202
捋順裙子圖片 瀏覽:210
少數民族裙子ai圖片 瀏覽:596
進口品牌羊衫 瀏覽:307
紗裙子褶皺怎麼辦 瀏覽:653
被尿過的褲子怎麼洗 瀏覽:169
脫校服的女生視頻 瀏覽:582
怎樣搶到風衣 瀏覽:303
dg撲克牌裙子 瀏覽:94
牛仔褲搭配的皮帶好看圖片 瀏覽:755
裙子88a和74a 瀏覽:817
新褲子幼兒故事怎樣寫 瀏覽:75
韓系復古港風兩色格子襯衫 瀏覽:984
輪機長制服是什麼樣的樣式 瀏覽:495
淺藍色襯衫內搭什麼顏色好看 瀏覽:598
深圳校服女視頻迅雷下載 瀏覽: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