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戴帽子的婦人(油畫1905年)(法國)馬蒂斯 作家及作品的簡介,不要太羅嗦
亨利·馬蒂斯(Henri matisse,1869-1954)年表:
1869年12月31日生於法國南部勒卡多小鎮。
1879 10歲 進入公學,主要學習拉丁文和希臘文。
1887 18歲 中學畢業。父親把他送到巴黎學習法律,他順利地通過了考試。
1889 19歲 正式完成學業後,他回到家鄉附近的聖——康丹,在一家律師事務所當上了辦事員,他的主要工作是抄寫存入檔案的資料。
1890年20歲完成第一幅畫作。
1890 21歲 患盲腸炎住進醫院,為打發無聊時間,母親送來一箱畫具讓他臨摹箱蓋上的圖畫。未料想,馬蒂斯的繪畫熱情一發不可收拾,偶然的機緣成為其一生的轉折點。
1891 22歲 說服父親,懷抱當一名畫家的志向,再次來到巴黎。馬蒂斯先就學於學院派畫家布格羅門下。
1892 23歲 轉入象徵主義畫家莫羅的畫室學習。在莫羅鼓勵下,他認真研習盧浮宮的藏畫,不間斷地臨摹各藝術大師的作品,在巴黎街頭寫生,探索著自己的藝術道路。
1893年到盧浮宮臨摹經典畫作。
1896 27歲 他的4幅油畫第一次在「國家美術聯盟沙龍」公開展出,獲得成功,被評為「野獸派」代表人。
1898 29歲 初露頭角的馬蒂漸成家立業,妻子是個溫順而賢慧的女性,畫家夙願得償,且在繪畫間隙嘗試雕塑的創作。
1899 30歲 馬蒂斯的風景畫、人物畫、靜物畫已與昔日大相徑庭,形體之簡潔、色彩之鮮亮,讓老師莫羅甚感驚訝。
1896-1904 是藝術家尋找新方向時期。馬蒂斯內心萌動了革新意念,開始注視印象主義、新印象主義、後印象主義的作品,欲從各種風格汲取營養。一段時間,他跑到街頭、咖啡館等地畫了無數的畫,使他迸一步熟悉了色彩的特性,塞尚的技巧又促進他研究新的技法。
1903 34歲 帶有明顯「野獸派」特徵的作品,便提前出現在他的筆下。
1905 36歲 巴黎秋季沙龍美術作品展揭幕時,一位名叫路易·沃塞爾的批評家被一幅幅用純色隨意塗抹成的油畫驚得目瞪口呆。室中間有一尊多那太羅的雕像,批評家指著雕像驚呼「多那太羅被野獸包圍了!」這一句戲言,使西方美術史上出現了一個嶄新的流派——野獸派,作為這個潮流的靈魂人物,馬蒂斯的大名也不脛而走,蜚聲世界。
1903-1906 野獸派盛行的三年。這期間反對者的咒罵聲此起彼伏,馬蒂斯也遭到強烈攻擊,幸好有幾個收藏家獨具慧眼,大量購買他的作品,馬蒂斯一時身價百倍。
1906年之後 馬蒂斯的藝術創作進入多產時期。他的個展在巴黎、紐約、莫斯科、倫敦、斯德哥爾摩、柏林等城市輾轉展出。他也借機旅行歐洲、北非,巡禮各地藝術尋求新的靈感源泉。他成為當時國際畫壇最活躍的畫家之一。
1914 45歲 馬蒂斯年年到南方的尼斯港過冬,在一間閑靜的畫室里完成了許多作品,室內的女人及靜物是他最喜歡畫的題材。
1920年之後 馬蒂斯擴大了創作領域,他在雕塑、版畫、壁畫、插圖方面的造詣同樣展示出過人的才賦。
1930年之後 他的藝術達到高峰,他被同行推為本世紀最負盛名的美術巨匠。
1937年首次以剪紙方式為芭蕾舞團設計屏風與戲服
1941年71歲的馬蒂斯在腸癌手術後,只能在床塌或輪椅上從事創作。然而,就在不懈的追求中他登上了藝術新的高峰。他說:剪刀是一種美妙的工具,紙張也很美麗,利用剪刀在這樣的紙張上工作是一件能夠進入忘我境界的事情。
1948年,馬蒂斯完成了汶思小教堂堂內設計。其中禮拜堂的彩色玻璃令人耳目一新。
1954年11月3日,馬蒂斯逝世在長期居住的法國尼斯,享年85歲。
<戴帽子的婦人>顏料不分青紅皂白地鋪在畫面上,不僅僅是背景和帽子,還有這位婦人的臉部、她的容貌,都是用大膽的綠色和朱紅色的筆觸,把輪廓勾勒出來的。
B. 戴帽子的女人是野獸派的代表人物是誰的作品
《戴帽子的女人》是馬蒂斯早期野獸派的作品,也是最具有野獸派代表性的作品
C. 求一幅名畫的名字!畫的是一個長頸女人!!
是不是莫迪里安尼的畫,他的風格就是把女人的脖子都畫得比較長
D. 這是一幅外國畫,是世界名畫。畫中是一位歐洲少女,頭上帶著發帶,披肩金色長發。身 這是一幅
應該是小艾琳。也叫康達維斯小姐。雷諾瓦畫作,好像是法國人,印象派畫家吧。不過她手裡沒有捧花,是背景有花。你可以查查看是不是這幅畫。
我很喜歡這幅畫哦,呵呵。是油畫中最美麗的十個女人之一呢。
E. 粉紅色時期的畢加索
3. 粉紅色時期(1904-1906年)
在藍色時期後,畢加索就進入了粉紅色時期。(也叫玫瑰色時期,或者馬戲團、小丑時期)
之前我們談到畢加索認識了費爾南德·奧利維葉,那這個奧利維葉是何許人也?
畢加索畫費爾南德頭像
費爾南德·奧利維葉1881年生於法國巴黎,和畢加索同年,但比畢加索大4個月。父母是開帽子店的,17歲的時候和一名店員結了婚,生有一子,不料,丈夫居然帶著兒子跑了!!!
再婚嫁給一名藝術家,搞雕塑的,後來丈夫居然精神失常了!萬般無奈下,一個人來到「洗衣船」居住,直到遇見畢加索。
據說那是一個雨天,畢加索看到費爾南德渾身濕透,請她到畫室取暖,費爾南德在畫室中看到畢加索的畫,被他的才華吸引。之後的事就水到渠成,沒過多久兩人就開始同居,費爾南德正式成為畢加索的女友,畢加索也開始了人生中第一段真正意義上的戀情。
畢加索對費爾南德十分痴迷,他對費爾南德沒有什麼別的要求,只希望費爾南德能陪在身邊,不讓費爾南德做家務。接下來就有點變態了,畢加索不讓費爾南德拋頭露面上街購物,更不讓費爾南德與朋友見面。
與費爾南德的愛情滋潤了畢加索,他產生了許多靈感,創作了《抱烏鴉的女人》、《坐著的裸女》、《拿煙斗的男孩》、《拿著一籃子花的女人》等一系列作品。雖然進入了「粉紅色時期」,但仍然能看到「藍色時期」的影子。
《拿花籃的女孩》
比方說《拿著一籃子花的女人》,拿著一籃子花的女人站在藍色背景前,藍色背景與女孩潔白的肌膚相互襯托,畫中女孩拿的花朵,暗示她的脆弱,花朵的顏色是鮮紅的可能象徵聖餐聖禮中的血液。
《站在球上的雜技演員》
還有《站在球上的雜技演員》,一個少女站在球上練習表演節目,身體扭來扭去顯得歡快柔和。離我們近一點的男藝人,身形魁梧,眼神堅毅,線條僵硬,可以看到「藍色時期」《老漁夫》的影子。少女身體的顏色用的是憂郁藍,加上荒涼的背景和背景中隱隱約約的藍,可以看出雜技演員生活之不易。
與費爾南德的愛情滋潤了畢加索,畢加索創作了許多優秀作品,也讓畢加索自滿起來,直到被人點醒,畢加索前往荷蘭度假,並積極探索。在荷蘭度假的時間里,畢加索真正從藍色時期跳了出來,進入色彩豐富、線條優雅的粉紅色時期。畢加索在荷蘭度假的時候創作了一些以荷蘭女人為題材的肖像畫,如《三個荷蘭女人》、《戴帽子的裸女》等等。
《三個荷蘭女人》
《戴帽子的裸女》
粉紅色時期的畢加索作品很受歡迎,1906年,畫商沃拉德購買了畢加索的全部新作品,畢加索在事業上獲得第一次成功,並且獲得了第一桶金。之後,畢加索和奧利維耶離開了巴黎,在加泰羅尼亞的戈索爾山村度過了一段閑暇時光。
《彈吉他的小丑》
《馬背上的小丑》
《小丑們》
《小丑頭像》
《小丑一家》
畢加索在「粉紅色時期」也常以小丑、雜技演員為題材,他的好友吉爾特魯德·斯坦因稱「我在他的玫瑰色或者馬戲團時期結識他,他投身於此,就像他投身於藍色時期一樣」。
吉爾特魯德·斯坦因1902年定居巴黎,美國現代主義女作家,對先鋒派文學家們影響很大,
和現代派的藝術家交往頻繁,所以經常在各大現代美術史中出現,畢加索的《拿著一籃子花的女人》就是被她和她的弟弟收藏的。
《斯坦因畫像》
畢加索為斯坦因畫了一幅肖像畫,《斯坦因畫像》從1905年畫到1906年,斯坦因為這幅肖像做了八十次模特,最後畢加索在沒有模特地情況下完成此畫。看過這幅畫的人都說,與斯坦因不像,畢加索說:「這有什麼關系呢?最後她總會看起來跟這幅畫一模一樣的。」多年後斯坦因寫到到:「我當時對我的畫像很滿意,現在也很滿意,對我來說,那畫像就是我,是我唯一的復製品,它永遠是我。」
這幅《斯坦因畫像》,是畢加索從玫瑰時期過渡到原始時期的產物,可以看出明顯受到非洲原始藝術的影響,斯坦因的臉很像面具。
《拿著煙斗的男孩》
1905年,畢加索創作《拿著煙斗的男孩》是(從藍色時期過渡到)粉紅色時期的代表作,畫面中是一個表情有點憂郁的青春期男孩,左手拿著煙斗,臉微微側,安靜的坐在椅子上,他身穿藍色服裝(有點藍色時期的影子),但整體色調是偏暖的,頭戴花冠,背後還有兩束盛開的鮮花。它被評論家譽為「具有達芬奇《蒙娜麗莎》似的神秘,梵高《嘉舍醫師的畫像》似的憂郁的唯美之作。」
這副名畫背後有一個凄美無比的愛情故事,
2004年5月5日,一位叫貝蒂·惠特尼的女士委託英國倫敦索斯比拍賣行拍賣《拿煙斗的男孩》,拍賣底價5500萬美元。拍賣前,索斯比拍賣行估計這幅油畫最高價可能在7000萬美元上下,沒想到拍賣當天價格一路猛漲,最終以令人震驚的1.04168億美元被一位神秘的富商買走,創下了單幅畫拍賣價格的世界最高紀錄。
2004年11月20日,《拿煙斗的男孩》賣出半年後,一位叫斯帝夫·格奧爾格的德國富商的去世,讓人們確知了這幅畫的主人,並且意外了解到了這幅畫背後竟然有著一個長達半個世紀的凄美愛情故事。斯帝夫格奧爾格就是那位出價億元的神秘的買主,他沒有瘋狂,而是為愛痴狂!
斯帝夫格奧爾格與貝蒂惠特尼的父輩是世交,斯帝夫是德國籍的猶太人,貝蒂家是美國籍,小時侯他們兩家都住在柏林的斯岡艾弗德大街,青梅竹馬兩小無猜的長大。
1905年,畢加索《拿煙斗的男孩》創作完成,幾經轉手,最後被斯帝夫格奧爾格的父親收藏。斯帝夫格奧爾格長得與畢加索畫中的「小路易」頗有幾分相似,貝蒂很喜歡這幅畫,兩個孩子慢慢的喜歡上了一個游戲,每當貝蒂有什麼要求,就寫個紙條帖在《拿煙斗的男孩》背後,斯帝夫看到後總會盡力去滿足她。有一次,為了滿足貝蒂去維也納欣賞音樂會的願望,13歲的斯帝夫竟帶著她坐了十幾個小時的火車偷偷去了維也納。結果一下火車就被斯帝夫父親派來的人帶回了柏林,為此斯帝夫還受到了他父親嚴厲的懲罰。
1935年,戰爭爆發了,無數家庭流離失所,也拆散了這對戀人,貝蒂一家平安回了美國,而斯帝夫一家卻在戰亂中掙扎流亡。戰爭過後,心急如焚的貝蒂馬上從美國返回德國,尋找她的心上人,然而幾經周折她最後得到的消息是,斯帝夫家族除了少數幾個人逃到了非洲,其他人都在戰爭中死去。貝蒂傷心欲絕,很快離開了德國。
1949年,貝蒂嫁給了一位美國駐英國的大使,第二年跟著丈夫到了倫敦。在索斯比的拍賣會上,貝蒂意外而激動萬分的又見到了《拿煙斗的男孩》!這是盟軍從德國繳獲的戰利品,因為無法知道原有者是誰,於是被拍賣,所得款將交給世界猶太人基金會。
《拿煙斗的男孩》的起拍價是一萬美金,貝蒂最終以28000美金拍得了這幅從小就無比熟悉的繪畫。當顫抖著手指輕輕撫摸著畫面,貝蒂淚眼朦朧,兒時那幸福的記憶再次浮現,依然是那麼的清晰。經過多年紛亂的戰爭,《拿煙斗的男孩》很幸運的完好無損,而斯帝夫也像這幅畫一樣,在貝蒂心中,永遠是分手前那個年青英俊的模樣。
斯帝夫和《拿煙斗的男孩》一樣幸運,不但在戰亂中死裡逃生,而且在分別28年後,又與貝蒂再次相逢。歷經生死磨難之後還能共同面對《拿煙斗的男孩》,這是斯蒂夫和貝蒂多少年的夢想,也是從沒想到有一天能夠夢想成真的奢望,驚喜過後,二人均是百感交集。
貝蒂要將本屬於斯帝夫的《拿煙斗的男孩》歸還給他,而斯帝夫沒有接受,他希望還是由她繼續保存。
此時的斯帝夫還是獨身,他成了貝蒂夫婦的好朋友,50歲那年,斯帝夫終於娶妻生子。
2001年,貝蒂去世了,在此之前她再一次提出把《拿煙斗的男孩》還給斯帝夫,但他還是沒要。於是貝蒂留下遺言,如果在她死後,斯帝夫依舊拒絕接受這幅畫,那麼她的孩子可以將這幅畫拍賣,拍賣所得平均分為三份,她的孩子們、世界殘疾兒童基金會及以斯帝夫?格奧爾格命名的慈善機構各得其一。
2003年底,貝蒂去世一年半後,根據她的遺囑,《拿煙斗的男孩》被拍賣,斯帝夫秘密買到了手,這幅畫一直陪伴他走到了生命的盡頭。據說臨終前斯帝夫一直凝視著畫中那個男孩,從中他一定看到了自己和貝蒂當年的影子。
部分粉紅色時期作品欣賞:
為費爾南德畫的作品
《側躺著的裸女(費爾南德)》
《頭巾的費爾南德·奧利維爾》
《圍著披肩的費爾南德 》
去荷蘭畫的作品
《荷蘭風車》
《荷蘭運河岸邊》
《年輕的荷蘭女子》
F. 以前有一幅著名油畫,內容是戰爭中一個女性裸露上半身,舉著步槍領導眾人戰斗,這畫叫什麼
《自由引導人民》。
《自由引導人民》(法語:La Liberté guidant le peuple)是法國畫家歐仁·德拉克羅瓦為紀念1830年法國七月革命而創作的一幅油畫。
畫家以奔放的熱情歌頌了這次工人、小資產階級和知識分子參加的革命運動。高舉三色旗的象徵自由神的婦女形象在這里突出地體現了浪漫主義特徵。
她健康、有力、堅決、美麗而樸素,正領導著工人、知識分子的革命隊伍奮勇前進。強烈的光影所形成的戲劇性效果,與豐富而熾烈的色彩和充滿著動力的構圖形成了一種強烈、緊張、激昂的氣氛,使得這幅畫具有生動活躍的激動人心的力量。
(6)名畫一個女人帶帽子擴展閱讀:
《自由引導人民》取材於1830年七月革命事件,該畫又名「1830年7月27日」,是紀念1830年7月27日巴黎市民為推翻波旁王朝的一次起義。
1815年拿破崙下台後,逃亡國外的路易十八重返法國當國王,這就是「波旁王朝」第二次復辟,封建勢力重新猖獗。
1830年7月,路易十八的繼承人查理十世企圖進一步增強皇權,限制人民的選舉權和出版自由並宣布解散議會。
1830年7月26日,巴黎市民聞訊紛紛起義。他們拿起武器,走向街壘,為推翻這個復辟的波旁王朝浴血奮戰,27至29日為推翻波旁王朝,與保皇黨展開了戰斗,最後佔領了王宮,查理十世逃亡英國。在歷史上稱為「光榮的三天」。
在這次戰斗中,一位名叫克拉拉·萊辛的姑娘首先在街壘上舉起了象徵法蘭西共和制的三色旗;少年阿萊爾把這面旗幟插到巴黎聖母院旁的一座橋頭時,中彈倒下。畫家德拉克洛瓦目擊了這一悲壯激烈景象,又義憤填膺,決心為之畫一幅畫作為永久的紀念。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自由引導人民
G. 想問一下第一幅戴帽子的女孩是哪幅名畫
拿書的女孩 Girl with a Book
義大利畫家:彼得羅·安東尼奧·羅塔里(Pietro Antonio Rotari)
H. 一個戴帽子的女人,手指很長很長戳著下巴,眼睛畫得很模糊,簡介說有憂郁的神色,是什麼畫
一個戴帽子的女人,在一幅畫中,手指很長很長,戳著下巴,眼睛畫的很模糊。簡介說有猶豫的神色,這幅畫是什麼畫
I. 求一幅外國著名油畫的名字 內容是一個穿黑色衣服戴著帽子的少女 手拿一本書或雨傘在奔跑過程中回頭一笑
一、解答:
1、作品概述:
無名女郎,是俄國畫家伊萬·尼古拉耶維奇·克拉姆斯柯依於1883年創作的一幅現實主義肖像畫,是用油彩畫於畫布之上,現收藏於莫斯科的特列恰科夫美術博物館。
我們面前的這位典型的19世紀俄國知識女性,她側身端坐,轉首俯視著這個冷酷無情的世界,顯得高傲而又自尊。這種姿勢語言表明畫中人物與這個世道格格不入,冷眼審視,不屑一顧,又不願與之合流的神情,這隱含著當時一部分民主主義知識分子對社會的態度。這幅女子肖像顯示的美在於性格表現,也體現畫家的美學觀。我們面前這位女子沒有華麗服飾和貴夫人的打扮,而是入時得體,是上流社會有文化、有修養、品位極高的知識女性打扮。色調濃重且有變化,冷漠、深沉、俊秀的面孔鮮明突出,格外莊重、典雅而高尚。
2、作者簡介:
克拉姆斯柯依(Иван Николаевич Крамской)是 「巡迴展覽畫派」(簡稱「巡迴畫派」)的組織者和領袖人物,其藝術見解在當時俄羅斯畫家中有頗大影響。
因為這兩幅圖都被用作《安娜卡列尼娜》,所以附上這一幅。
J. 是一幅畫,畫中有個女人,頭上纏著頭巾,好像是幅名畫。貌似不是中國的。女人也很清秀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是17世紀荷蘭畫家約翰內斯·維米爾於1665年創作完成的一幅油畫。是約翰內斯·維米爾的代表作之一。
該畫描繪了一名身穿棕色衣服,佩戴黃、藍色頭巾的少女,氣質超凡出眾,寧靜中淡恬從容、欲言又止的神態栩栩如生,看似帶有一種既含蓄又惆悵的、似有似無的傷感表情,驚鴻一瞥的回眸使她猶如黑暗中的一盞明燈,光彩奪目,平實的情感也由此具有了凈化人類心靈的魅力。
(10)名畫一個女人帶帽子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17世紀中期正是荷蘭的文化藝術逐漸失去其本來的文化特色的特殊時期,在荷蘭新興的資本主義制度下,社會賦予人民更多的民主和自由,好像春雨復甦大地,萬物覺醒。
這也使得美術擺脫了宗教和宮廷的束縛,更加廣泛地面向世俗生活。新興資產者和市民階層為了給自己樹碑立傳,美化生活環境和附庸風雅,大量訂購油畫。
基於這樣的創作土壤,畫家們也不再關注社會重大題材的表現,而是更多地注重對生活細節的描繪以迎合資產階級和市民階層的審美趣味。
「荷蘭小畫派」在這樣的氛圍中便應運而生了。維米爾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即正是畫家在這個時間段內所作,並於1665年創作完成的,據說,畫面里的女主人公是以他當時年僅14歲的長女瑪利亞為模特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