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開始時,就是7.7事變後國共合作剛開始時,八路的帽子與國軍(全稱為國民革命軍)完全一樣。帽徽也是青天白日。軍服與帽子的顏色是灰色的,也與西北國軍部隊一致(中-央軍軍服是土黃色的)。帽徽下面2粒紐扣,是用來固定立式帽檐的,這帽檐天冷時可以放下來給耳朵保暖。
1940年以後,老蔣發動反-共高潮,停止對八路軍的供給。當然,八路對於老蔣來說並不聽從指揮,老蔣原來想用日軍消耗掉紅軍(八路軍新四軍)的設想非但沒有實現,而且八路反而進入山東山西等地,越打越強,建立了大量根據地,部隊大量擴充,老蔣深感尾大不掉難以控制。1940年後國共關系緊張,老蔣停止對八路的供給,雙方時常發生摩擦。八路也順勢從自己頭頂上拿掉那個讓老八路從心底厭惡的國民黨青天白日帽徽。只剩下兩個紐子。
Ⅱ 清明節傳統文化資料
清明節傳統文化資料
落在春分後第十五天的清明節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清明節,也稱踏青節、掃墓節、三月節等。清明節是紀念祖先的節日,其中上墳掃墓是清明節的例行活動。掃墓祭祖是慎終追遠、敦親睦族及體現孝道的一種具體表現,基於以上的各種意義,清明節也因此成了華裔的重要節日之一。下面是關於清明節傳統文化資料,清明節緬懷先烈資料,清明節習俗資料。
誰不想擁有幸福的童年?誰不想活著看、到革命勝利的那一天?正是為了朝陽般燦爛的新中國早日誕生,許多烈士獻出了他們鮮花一樣年輕的生命。
劉胡蘭
1947年3月26日,毛澤東帶領中共中央機關轉戰陝北途中,中央書記處書記任弼時向他匯報了女英雄劉胡蘭英勇就義的事跡。毛澤東問:「她是黨員嗎?」任弼時說:「是個優秀共產黨員,才15歲。」毛澤東深受感動,揮筆寫下了「生的偉大,死的光榮」八個大字。
劉胡蘭,1932年出生在山西文水縣雲周西村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全國抗戰爆發後,文水縣成立了抗日民主政府。在黨的領導下,雲周西村涌現出一批抗日積極分子,一些貧苦農民相繼入黨,並成立了黨支部。劉胡蘭積極參加村裡的抗日兒童團,為八路軍站崗、放哨、送情報。
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黨閻錫山部隊佔領了文水縣城,解放區軍民被迫拿起武器,保衛抗戰勝利果實。1945年11月,劉胡蘭參加了文水縣黨組織舉辦的婦女訓練班。回村後,她擔任了雲周西村婦救會秘書,與黨員一起,發動群眾鬥地主、送公糧、做軍鞋,動員青年報名參軍。1946年2月,她參加了我軍反擊閻錫山頑軍作戰的東庄戰斗的支前工作,得到了進一步的鍛煉成長。1946年6月,她被批准為中共候補黨員。這一年,她才14歲。
1946年10月,國民黨軍進犯文水縣城。為保存革命力量,縣委決定大部分同志轉移上山,留下部分同志堅持斗爭。劉胡蘭以自己年紀小、熟悉環境為由,主動要求留下來,黨組織同意了她的請求。她和留下來的同志一起向各村黨組織傳達黨的指示,組織群眾掩埋糧食,並配合武工隊鎮壓了反動村長。
1947年1月12日,國民黨閻錫山軍和地主武裝「復仇自衛隊」包圍了雲周西村,將群眾趕到場地上,劉胡蘭因叛徒出賣被捕。在敵人威脅面前,她堅貞不屈,大義凜然。敵人問她:「你給八路做過什麼工作?」劉胡蘭大聲說:「我什麼都做過!」「你為啥要參加共產黨?」「因為共產黨為窮人辦事。」「你『自白』吧,你『自白』了,就放了你,也給你一份土地。」劉胡蘭說:「你給我個『金人』,也不『自白』!」敵人惱羞成怒:「你小小年紀好嘴硬啊!你就不怕死?」劉胡蘭斬釘截鐵地回答:「怕死不當共產黨!」殘忍的敵人為了使她屈服,在她面前將同時被捕的六位革命群眾用鍘刀殺害。但劉胡蘭毫無懼色,從容走向鍘刀,壯烈犧牲,年僅15歲。
1947年2月6日,《晉綏日報》刊登了劉胡蘭英勇就義的詳細報道,並發表評論,號召全體共產黨員和解放區軍民向劉胡蘭學習。同日,延安《解放日報》也發表題為《只要有一口氣活著,就要為人民干到底??女共產黨員劉胡蘭慷慨就義》的文章。中共中央晉綏分局追認劉胡蘭為中共正式黨員。
歐陽立安
1914年3月出生於湖南省長沙市。他的父親歐陽梅生是中國共產黨早期黨員,母親陶承也長期為黨和革命工作。大革命失敗後,歐陽梅生積勞成疾不幸逝世。
1929年,歐陽立安進入上海申新五廠做工,跟隨中共上海滬中區委書記何孟雄從事工人運動,擔任區委交通員。同年冬,加入共產主義青年團,任共青團滬東區委委員。在此期間,他參加了上海各界工人舉行的抗議罷工、遊行示威,在斗爭中,勇往直前,毫不畏怯,經受了嚴峻的考驗,出色地完成了組織交給的各項任務。1930年,經何孟雄介紹,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930年6月,歐陽立安作為中國青年工人代表,隨劉少奇赴莫斯科參加赤色職工國際第五次代表大會和少共國際的有關會議,還參加了蘇聯十月革命13周年的紀念活動。這使他開闊了視野,更加堅定了政治信念。回國後,任共青團江蘇省委委員和上海總工會青工部部長。
1931年1月17日,歐陽立安在參加江蘇省委的一次會議後,與滬中區委書記等被反動軍警逮捕。面對兇殘的敵人和酷刑審訊,他臨危不懼,視死如歸,義正詞嚴地說:「中國革命一定會勝利,我是共產黨員,就是筋骨變成灰,也還是百分之百的共產主義者,我為主義,為人民而死,死而無怨!」2月7日晚,歐陽立安與何孟雄等20多人在龍華監獄英勇就義,歐陽立安年僅17歲。
新中國成立後,他的母親陶承撰寫了長篇革命回憶錄《我的一家》,成為廣大青少年喜愛的`革命傳統教育讀物。歐陽立安一家的英勇事跡和獻身精神,成為激勵人們奮斗的精神力量。
王二小
抗日英雄王二小1929年生於河北省淶源縣。這里是八路軍晉察冀抗日根據地,日本鬼子經常來此「掃盪」。二小是兒童團團員,總是一邊在山坡放羊,一邊為八路軍站崗放哨、傳遞情報。1942年10月25日(農歷九月十六)早晨,鬼子又來「掃盪」,在山口迷失了方向,逼著二小給他們帶路。為了掩護轉移到山溝里的後方機關和幾千名老鄉,二小假裝順從地走在前邊,把鬼子帶到了八路軍的埋伏圈裡。四面八方槍聲一響。敵人才知道上當了。慘無人道的鬼子砍掉了二小右手的手指,用刺刀挑向他的胸口,把他摔在大石頭上。八路軍戰士沖下山嶺,全殲了這股鬼子。王二小因傷勢過重,不幸犧牲,當時他只有13歲。
淶源縣青救會的幹部把二小的英雄事跡報告了邊區,《晉察冀日報》一版講述了二小犧牲的經過,廣大群眾無不為之感動。詞作家方冰、曲作家劫夫創作了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那如泣如訴、深情優美的旋律到處傳唱,迄今已唱了近70年。如今,二小的墓上已青草覆蓋,他鮮血染紅的大石頭靜靜地躺在山谷,人們稱為「血色石」。
宋振中:小蘿卜頭
小蘿卜頭名叫宋振中,一歲時和媽媽一起被國民黨抓進白公館監獄。由於終年住在陰暗、潮濕的牢房,吃著發霉的飯菜,他長到八九歲時,個頭只有四五歲那麼高,成了一個大腦袋細身子的孩子,被難友們稱為「小蘿卜頭」。小蘿卜頭六歲時,由同監獄的政治犯黃顯聲教他念書,學習語文、算術、俄文和圖畫。小蘿卜頭學習非常刻苦,每門功課都學得很好。他九歲生日那天,黃顯聲送他一支鉛筆,這禮物太珍貴了,他很少用,每天都在牢房地上用小石頭寫呀畫呀。他還經常幫大人做秘密工作。淮海戰役勝利的消息傳到監獄後,就是他在男牢、女牢間傳遞的。特務在旁邊時,他就和黃顯聲說俄文,特務聽不懂,只好乾瞪眼。
1949年9月6日,兇殘的敵人用刺刀殺害了小蘿卜頭的父母。小蘿卜頭憤怒地喊著:「我沒有罪,我要出去!」喪盡天良的劊子手扼住他的喉嚨,用帶血的屠刀刺進他的胸口……小蘿卜頭犧牲時只有9歲,他是我國最小的烈士。(《血沃大地鑄忠魂》)
清明節傳統文化資料
清明節氣
清明,是我國二十四個節氣之一。按陽歷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
古人很重視這個節氣。作為節氣,清明時期正是我國大部分地區萬木凋零的寒冬已經過去,風和日麗,鶯飛草長,柳綠桃紅,生機勃勃,故稱之為「清明」。
首先,這個節氣與農業生產有密切的關系,農諺說:「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清明穀雨緊相連,浸種春耕莫遲延」。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播種的大好季節。「清明」二字,宋陳元靚《歲時廣記》引《三統歷》曰:「清明者,謂物生清凈明潔。」春天真正來到了。清明前後往往細雨飄飄,和風拂拂,這時的風和雨,都是人們喜歡的,所謂「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農村對清明雨尤為重視,古諺語有「清明前後一場雨,強如秀才中了舉」。把清明雨看得如此重要,可見農民對於春雨的冀盼是多麼殷切。
清明節的傳說故事
相傳春秋戰國時代,晉獻公的妃子驪姬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位,就設毒計謀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殺。申生的弟弟重耳,為了躲避禍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間,重耳受盡了屈辱。原來跟著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陸陸續續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數幾個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隨著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餓暈了過去。介子推為了救重耳,從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給重耳吃。十九年後,重耳回國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
晉文公執政後,對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賞,唯獨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晉文公面前為介子推叫屈。晉文公猛然憶起舊事,心中有愧,馬上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受賞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幾趟,介子推不來。晉文公只好親去請。可是,當晉文公來到介子推家時,只見大門緊閉。介子推不願見他,已經背著老母躲進了綿山(今山西介休縣東南)。晉文公便讓他的御林軍上綿山搜索,沒有找到。於是,有人出了個主意說,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時介子推會自己走出來的。晉文公乃下令舉火燒山,孰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大火熄滅後,終究不見介子推出來。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晉文公望著介子推的屍體哭拜一陣,然後安葬遺體,發現介子推脊樑堵著個柳樹樹洞,洞里好象有什麼東西。掏出一看,原來是片衣襟,上面題了一首血詩: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復清明。
晉文公將血書藏入袖中。然後把介子推和他的母親分別安葬在那棵燒焦的大柳樹下。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把綿山改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並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曉諭全國,每年這天禁忌煙火,只吃寒食。
走時,他伐了一段燒焦的柳木,到宮中做了雙木屐,每天望著它嘆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級對上級或同輩之間相互尊敬的稱呼,據說就是來源於此。
第二年,晉文公領著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墳前,只見那棵老柳樹死樹復活,綠枝千條,隨風飄舞。晉文公望著復活的老柳樹,像看見了介子推一樣。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愛地掐了一下枝,編了一個圈兒戴在頭上。祭掃後,晉文公把復活的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又把這天定為清明節。
以後,晉文公常把血書袖在身邊,作為鞭策自己執政的座佑銘。他勤政清明,勵精圖治,把國家治理得很好。
此後,晉國的百姓得以安居樂業,對有功不居、不圖富貴的介子推非常懷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煙火來表示紀念。還用麵粉和著棗泥,捏成燕子的模樣,用楊柳條串起來,插在門上,召喚他的靈魂,這東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後,寒食、清明成了全國百姓的隆重節日。每逢寒食,人們即不生火做飯,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棗餅、麥糕等;在南方,則多為青團和糯米糖藕。每屆清明,人們把柳條編成圈兒戴在頭上,把柳條枝插在房前屋後,以示懷念。
清明節11大習俗資料
1、掃墓祭祖
中國歷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蔚為習俗。唐朝之後,寒食節逐漸式微,於清明節掃墓祭祖成了此後持續不斷的節俗傳統。唐朝大詩人白居易《寒食野望吟》詩雲:"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累累春草綠。棠梨花映白楊樹,盡是生死離別處。冥漠重泉哭不聞,蕭蕭暮雨人歸去。"宋朝詩人高菊卿也曾於一詩中描寫道:"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日落狐狸眠冢上,一滴何曾到九泉!"就是到了今天的社會,人們在清明節前後仍有上墳掃墓祭祖的習俗:鏟除雜草,放上供品,於墳前上香禱祝,燃紙錢金錠,或簡單地獻上一束鮮花,以寄託對先人的懷念。
2、踏青
清明之時,正值春回大地,人們乃因利乘便,掃墓之餘亦一家老少在山鄉野間游樂一番,回家時順手摺幾枝葉芽初綻的柳枝戴在頭上,怡樂融融。也有的人特意於清明節期間到大自然去欣賞和領略生機勃勃的春日景象,郊外遠足,一抒在嚴冬以來的郁結心胸,這種踏青也叫春遊,古代叫探春、尋春。其含義,就是腳踏青草,在郊野遊玩,觀賞春色。
清明前後正是踏青的好時光,所以成為清明節俗的一項重要內容。古時婦女平日不能隨便出遊,清明掃墓是難得的踏青的機會,故婦女們在清明節比男人玩得更開心,民間有「女人的清明男人的年」之說。
3、插柳
清明節是楊柳發芽抽綠的時間,民間有折柳、戴柳、插柳的習俗。人們踏青時順手摺下幾枝柳條,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編成帽子戴在頭上,也可帶回家插在門楣、屋檐上。諺語有「清明不戴柳,紅顏成皓首」「清明不戴柳,死後變黃狗」的說法,說明清明折柳在舊時是很普遍的習俗。據說柳枝具有辟邪的功用,那麼插柳戴柳不僅是時尚的裝飾,而且有祈福辟邪之效了。清明插柳也可能跟過去寒食節以柳枝乞取新火的的習俗有關。今天看來,隨意折取柳枝是對樹木的一種損害,是不宜提倡的。
清明節插柳植樹的風習,據說是紀念發明各種農業生產工具並曾"嘗百草"的神農氏;另一說是介子推死時所抱的柳樹後來復活,晉文公賜名為清明柳,並折柳成圈戴在頭上,此習俗後傳入民間。雖然有著不同的典故源流,但這些風俗仍不離人們對春回大地的喜悅。
4、清明游樂
清明節除了上述掃墓祭祖、踏青插柳的習俗之外,還有大量純屬游樂的風習,千百年來,倍受人們的喜愛,如延續至今的牽鉤、放風箏和盪鞦韆等,也還有曾盛行一時,惟今已不復見的射柳和蹴鞠(音:cùjū)。
5、牽鉤
「牽鉤」是古稱,其實就是現代的拔河運動。據說春秋時,楚國為了進攻吳國,以牽鉤這種運動來增強人民的體質。它主要是以一根麻繩,兩頭分為許多小繩,比賽時,以一面大旗為界,一聲令下,雙方各自用力拉繩,鼓樂齊鳴,雙方助威吶喊,熱鬧非常。
6、放風箏
放風箏是清明節人們最喜愛的活動之一。古人相信若某人生病可將其病況寫或畫於扎制的風箏上,用線系著風箏在空中放飛,讓它飛至高空就拉線剪斷,疾病災難便會隨著風箏一起飛走。後來,風箏亦逐漸發展成廣為流行的郊遊娛樂活動。
清人潘榮陛所著《帝京歲時紀勝》記載:「清明掃墓,傾城男女,紛出四郊,提酌挈盒,輪轂相望。各攜紙鳶線軸,祭掃畢,即於墳前施放較勝。」古人還認為清明的風很適合放風箏。《清嘉錄》中說:「春之風自下而上,紙鳶因之而起,故有『清明放斷鷂』之諺。」在古人那裡,放風箏不但是一種游藝活動,而且是一種巫術行為:他們認為放風箏可以放走自己的穢氣。所以很多人在清明節放風箏時,將自己知道的所有災病都寫在紙鳶上,等風箏放高時,就剪斷風箏線,讓紙鳶隨風飄逝,象徵著自己的疾病、穢氣都讓風箏帶走了。
7、盪鞦韆
鞦韆最早叫"千秋",相傳鞦韆為春秋時齊桓公從北方民族山戎所傳入,漢以後成為清明及其它如端午節、寒食節等節日的民間游戲。鞦韆最初是用一根繩子,以手抓繩而盪,後發展成於木架上懸掛兩繩,下拴橫板而成。
鞦韆之戲在南北朝時已經流行。《荊楚歲時記》記載:「春時懸長繩於高木,士女衣彩服坐於其上而推引之,名曰打鞦韆。」唐代盪鞦韆已經是很普遍的游戲,並且成為清明節習俗的重要內容。由於清明盪鞦韆隨處可見,元明清三代定清明節為鞦韆節,皇宮里也安設鞦韆供皇後、嬪妃、宮女們玩耍。
今日的公園和游樂場仍然有鞦韆,供兒童玩耍。
8、射柳
射柳是一種練習射箭技巧的游戲。據明朝人的記載,就是將鴿子放在葫蘆里,然後將葫蘆高掛於柳樹上,彎弓射中葫蘆,鴿子飛出,以飛鴿飛的高度來判定勝負。
9、蹴鞠
清明節除了祭祖掃墓之外,還有各項戶外活動,像踏青、郊遊、盪鞦韆等等,在祭奠追思的感傷之餘,還融合了歡樂賞春的氣氛。在這些活動中,「蹴鞠」就是一項十分有趣的活動。蹴鞠,就是現在足球的前身,球皮是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相傳蹴鞠早於商代已有,戰國時期流入民間,至漢代更成了軍中用以練身習武,並列於兵書。
「蹴鞠」就是用腳踢球,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的齊國故都臨淄,唐宋時期最為繁榮,經常出現「球終日不墜」,「球不離足,足不離球,華庭觀賞,萬人瞻仰」的情景,《宋太祖蹴鞠圖》描繪的就是當時情景。杜甫的《清明》詩中寫到,「十年蹴鞠將雛遠,萬里鞦韆習俗同」,也說明了當時蹴鞠活動的普及。在講求「中庸」的傳統文化背景下,蹴鞠逐漸由對抗性比賽演變為表演性競技。到了清代,在史籍上有關蹴鞠活動的記載,就寥寥無幾了。
蹴鞠的發源地山東淄博又興起蹴鞠熱,許多市民參與其中,既鍛煉了身體,又傳承了兩千多年的民俗。
10、斗雞
古代清明盛行斗雞游戲,斗雞由清明開始,斗到夏至為止。我國最早的斗雞記錄,見於《左傳》。到了唐代,斗雞成風,不僅是民間斗雞,連皇上也參加斗雞。如唐玄宗最喜斗雞。
11、蠶花會
蠶花會「蠶花會」是蠶鄉一種特有的民俗文化,過去清明節期間,梧桐、烏鎮、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項民俗活動。其中以洲泉的馬鳴廟和青石的雙廟諸的蠶花會尤為精彩隆重。馬鳴廟位於洲泉鎮西,在當地有「廟中之王」之稱,每年蠶花會人山人海,活動頻繁,有迎蠶神、搖快船、鬧台閣、拜香凳、打拳、龍燈、翹高竿、唱戲文等十多項活動。這些活動有的在岸上進行,絕大多數在船上進行,極具水鄉特色。近幾年烏鎮香市活動中的蠶花會,僅有迎蠶神、踏白船、翹高竿等幾個項目,大有潛力可挖。
;Ⅲ 八路軍的帽子為什麼有兩個扣子,紅軍的帽子上是紅星
基本信息:
早期八路軍、新四軍都完全佩戴「青天白日」帽徽,且1937年更換帽徽(原紅軍純紅五星布制帽徽)時,由於戴上了昔日「敵人」的象徵,兩支軍隊均發生過士兵抵制甚至因此逃離部隊的事件。帽徽是按照國共合作協議,由南京(重慶)方面提供的。1940年,由於發生了皖南事變,引起新四軍全軍極大憤怒,新四軍殘部和重建後的新四軍基本不再使用此帽徽。
與之不同,八路軍由於1940年後兵員大幅擴充,遠遠超過3個師的協議規模,加上國共合作時好時壞,無法獲得國統區工業部門才能提供的青天白日琺琅帽徽,越來越多的官兵軍帽上沒有青天白日帽徽而是僅有兩粒仿德國山地帽式紐扣,這並非「以扣代徽」,也非政治原因所致。事實上,1940年後的八路軍軍人是否佩戴帽徽相當自由,無任何規定或推薦,亦不納入班兵風紀考評,有的軍人將青天白日帽徽一直戴到國共破裂的1948年。
(3)八路頭上帶帽子怎麼折擴展閱讀
八路軍:
八路軍,全稱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後改稱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隸屬國民革命軍戰斗序列,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部隊,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前身之一。
1937年8月22日,根據國共兩黨達成的協議,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宣布紅軍主力部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並同意設立總指揮部。
8月25日,中共中央軍委發布命令,宣布將中國工農紅軍第一、第二、第四方面軍和西北紅軍等部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紅軍前敵總指揮部改為第八路軍總指揮部,朱德任總指揮,彭德懷任副總指揮,葉劍英任參謀長、左權任副參謀長,紅軍總政治部改為八路軍政治部。
9月11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按全國陸海空軍戰斗序列,八路軍改稱為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總指揮部改為總司令部,朱德改任總司令,彭德懷改任副總司令。但由於八路軍的稱號已經在各級部隊中廣泛傳播,且八路軍內部對此叫法已成習慣,因此,在一定的范圍內仍沿用八路軍番號,人民群眾亦習慣稱這支部隊為八路軍,在非正式場合,八路軍這個稱號一直沿用。因此八路軍的稱號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一直沿用直到解放戰爭後期。
Ⅳ 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的帽子上為什麼會有青天白日帽徽
因為八路軍又稱第十八集團軍,屬於國民政府的戰斗序列。
Ⅳ 八路軍帽子上前邊兩顆扣子是什麼意思
把那兩個扣子解開,就可以放下來一個連著兩個能遮住耳朵和後頸的帽檐,並在下巴處扣起來。以擋住耳朵及臉頰以禦寒風侵襲。不單是八路軍,國民黨的軍隊的帽子也是如此。
Ⅵ 八路軍的帽子為什麼是八個角
八路軍的帽子為什麼是八個角八路軍,是不是這個八個腳就代表著八路軍,那看來知識還要不斷地更新了。
Ⅶ 八路軍的帽子上的帽徽只是兩粒扣子是什麼意思
有以下幾個說法:
1、剛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時,帽子上是一個青天白日加兩個紐扣,後由於國民黨反動派搞摩擦,消極抗日,青天白日應該是在抗戰後期才摘的。
2、2粒扣子是用來頂替帽徽的,八路軍也是應該有帽徽的,不過當時國民政府編制中八路軍也就是第18集團軍編制中也就3個師的編制,估計也就按編制人數下發帽徽,是實際情況是八路軍人數急劇增長,政府不承認,咱共產黨的部隊也不稀罕那晴天白日徽,更沒工夫去費工費料生產了,所以......沒有就沒有了吧。
據說是:當時改編後,許多紅軍戰士想不通、不理解,而且還要穿反動派的制服。後來中央做了很多思想工作,紅軍戰士才肯穿,但決不頂青天白日徽,所以就用紐扣代替。
3、 那兩個扣子是在當時中國共產黨沒有建國時,代替國徽來用的.因為那些兵將,都反感當時的國旗與國徽.所以,八路軍就在兵源過多,材料緊缺,民心所向的情況下,以及,一國不能兩旗也不能兩徽的道理下,只選用了兩個扣子.
Ⅷ 八路軍軍帽上,為什麼有兩顆扣子
兩顆扣子不是八路軍部隊才有的,因為接受了國民政府改編,八路軍軍服是國民政府下發的。當時國民革命軍所有軍帽都有兩顆扣子,是固定護布用的。在兩顆扣子上有當時的國名黨政府國徽「青天白日徽」。
1937年8月22日,國民政府宣布將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集團軍,25日中共中央發出改編命令。隨後部隊陸續改編、換裝。當時紅軍部隊對換裝情緒很大,甚至有人為此出逃。9月6日劉伯承率部在三原誓師,在誓師大會上,劉伯承告訴紅軍指戰員暫時把階級仇恨放下,以民族大義為重。「軍帽上的帽徽是白的,可我們的心永遠是紅的」隨後摘下紅軍帽,戴上一頂帶著青天白日徽的軍帽。講話結束後,全師一起換了帽子。所以剛改編是八路軍帽子上是有帽徽的。
後來,在抗戰過程中,國民黨部隊不斷與八路軍、新四軍搞磨擦。尤其是皖南事變後,引起了八路軍、新四軍極大不滿。大部分幹部戰士將帽子上的帽徽摘掉。
祝你生活愉快
Ⅸ 八路軍帽子上的兩顆扣子,到底是干什麼用的
首先,八路軍帽子上的這兩顆扣子並不是普通的「裝飾品」。在國共合作後被改編前,八路軍也屬於紅軍的主力部隊,帽子上都別有一顆「紅星」帽徽。而國共合作時期,由於八路軍的軍服由國民黨軍方提供,自然帽子的形狀也就和國民黨軍隊使用的帽子一樣了,改成了「青天白日」帽子的形狀。為了與國民黨軍隊的軍服區分開,同時也因為拿不到「晴天白日」徽章的原因,八路軍用兩顆扣子取代了國民黨的黨徽。
其實八路軍戴的這種帽子是國民黨軍方仿造德國軍帽的設計製作的。這兩顆扣子的主要作用是固定護布,這種帽子的護布一左一右被扣在帽子上,形狀像兩只「耳朵」,只要解開扣子就可以放下護布,冬天有防寒保暖的作用,而夏天則能夠阻擋蚊蟲。對於軍人來說這種帽子是非常實用的護具,對於需要長期執行潛伏的士兵來說能夠阻擋蚊蟲,從而 防止蚊蟲叮咬帶來不良狀態。而在沙塵天氣中也能保護耳道不進沙子,非常實用。
Ⅹ 八路軍的帽子上總是有2顆扣子,這兩顆扣子有何講究
抗日題材的影視劇近些年來層出不窮,雖然神劇頗多,但是收視率卻頗為可觀。與此同時,有人也從這些影視作品中發現了一個有趣的問題,在大多數的抗日劇中,由共產黨所領導的八路軍,他們所戴的帽子並沒有帽徽,上面只有兩顆扣子。事實也是如此,在教科書、電影、電視劇以及紀念館的圖片中,八路軍所帶的無論是藍灰色還是土黃色的軍帽,總是有這兩顆扣子的身影,那麼這兩顆扣子又有何講究呢?
八路軍的真實著裝
由於常凱申對於八路軍一直極為警惕和敵視,即便是在國民政府給八路軍發軍餉的前期,給的錢也並不多。皖南事變之後,更徹底停掉了八路軍的軍餉。而且,位於敵後的八路軍處於環境嚴酷的敵占區,後勤補給本身就十分困難,再加上當時的中國人民普遍十分貧困,八路軍在迅速擴張的過程中,很難保障每人一套軍服。
這支由共產黨領導的武裝力量改編而來的部隊,軍服遠不如中央軍的軍服上得了檯面。在一些八路軍的集體照片,他們身上的軍裝形形色色,衣服都是胡亂湊合著穿,有些軍人的衣服更是破破爛爛,甚至一些剛參軍的八路軍戰士,還穿著百姓的衣服。當然無論是軍帽還是衣服,並不影響八路軍對於日寇的作戰,更不影響八路軍戰士們的滿腔愛國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