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在皇帝的行為中起著規范的作用。
皇帝戴著頭飾,走路要穩,否則頭飾會左右搖擺,撞到皇帝的臉。然而,當皇帝坐著的時候,他必須坐直,否則「門簾」會貼在皇帝的臉上或者擋住他的視線,從而影響君主的形象。因此,戴「門簾」帽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規范皇帝的行走和坐姿,使其看起來更加優雅莊重,展現一個國家君主的風采。
(1)皇帝帽子上的字擴展閱讀:
在古代,皇帝登基的時候一般都叫「加冕」,而皇帝戴的帽子就叫做「冕」,而「冕」的前後的「門簾」叫做「旒」。冕旒是古代禮冠中最為貴重的一種,只有當朝的皇帝、諸侯和卿大夫才可以佩戴。他們在參加大型的祭祀活動或重要場合時都要戴這種帽子。皇帝所戴的冕旒前後各有12根彩色繽紛的繩子,每一根繩子上都系著12顆五彩繽紛的玉珠。
『貳』 為什麼外國國王頭上的王冠類似「山」字這兩者有關聯嗎
皇冠這種東西不管是在中國還是在外國的歷史上,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因為這是一個國家的領導者身份地位,以及至高無上的權利的象徵。冠這個字在古文中是帽子的意思,但如果要作為一個權利象徵的話,就不只是一個用於佩戴的物品衣飾那麼簡單了,所以王冠的形狀設計以及材料的選取也不會以實用性為參考目的。王冠唯一的也是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展示性。而西方設計師在設計王冠的時候,也是會去思考,到底如何設計才能凸顯出作為國王至高無上的權利,那麼山的形象就會浮現出來。山的最高峰是可以俯瞰下方的一切的,非常的威嚴,正符合國王的地位。
『叄』 古代皇帝的帽子為什麼是倒"山"字形狀的
皇帝的禮服在不同的朝代是不一樣的。
以明代皇帝服飾為例, 明朝從蒙古貴族手中奪取政權,對整頓和恢復禮儀非常重視。廢棄了元朝的服制,並根據漢族人民的習俗,將服飾制度重新規定。首先制定皇帝的禮服。明太祖認為古代五冕之禮太繁,決定「祭天地、宗廟,服袞冕;社稷等祀,服通天冠,絳紗袍。余不用。」此圖為戴冕冠的皇帝。冕,前圓後方,前後各十二旒。
古人留發,成年後需把頭發綰起,梳成發髻,然後用冠固定。戴冠時用筓橫貫於發髻之中,冠有纓下垂而系於頸間。小冠則不用纓只用簪,以筓橫貫髻中固定。並不是所有成年人都能戴冠,只有士大夫以上的達官顯貴才能戴,而且什麼人戴何種冠基本上也都有規定。因此,冠不僅有固發功能,同時也是古代典禮時所戴之禮帽,是身份地位的象徵或禮儀裝束的標志。
1958年由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在發掘北京市昌平縣明代定陵時所發現的萬曆皇帝金絲冠,是迄今為止中國從考古發掘中獲得的唯一一件古代皇帝的金冠,彌足珍貴。它為我們研究古代服裝冠服制度、明代金銀工藝等提供了極為形象具體的佐證。金冠用極細的金絲編成翼獸的形式,裝飾兩條用同樣的金絲編成的金龍,對稱裝飾在冠頂的兩側,居中是一顆火焰寶珠。 這頂皇冠全部採用金絲編制而成,色澤純正、高貴,結構巧妙,製作精細,既具有高貴、華美、富麗堂皇之勢,同時又不失儒雅、俊秀之氣。萬曆皇帝金絲冠是明代金銀工藝中罕見的既有實用價值,又具極高的藝術價值的精品,也是極為重要的文物,具有極高的收藏價值。
你所說的好像是秦始皇的冕,又叫旒冕。冕是古代帝王和諸侯所戴的禮帽,旒是冕前後垂掛的玉串。按規定,帝王的旒應是12串,珠料是白玉。冕上的平板叫板,在冕冠兩側,還對穿一個孔,用來穿插玉簪,將冕冠與發髻拴在一起。在簪的一端,系有一根絲帶,戴冕冠時,帶從頜下繞過,再系在簪的另一端。在絲帶經過兩耳的位置時,各垂一顆黃色的珠玉,叫「充耳」。充耳掛在耳邊,走起路來一晃一晃,意思是提醒戴冠的人勿聽信讒言。「充耳不聞」一語,就是由此而來。與此相稱,冕冠上的冕旒垂落下來,正好擋住眼睛的視線,叫「視而不見」,意思是說,戴冕冠的人不必去看那些不該看的東西。
秦始皇身穿的冕服,按規定冕服上有12種圖案,如日、月、星辰(取其照臨意);山(表示穩重);龍(表示應變);華蟲(一種雉鳥,表示文麗);宗彝(一種祭祀品,表示忠孝);藻(水草,表示潔凈);火(象徵光明);粉米(取其滋養);黼(fǔ)(斧形,象徵決斷);黻(fú,亜形,象徵明辨)。鞋是紅色的,叫赤舄(xì)。腰系黃赤大佩,長二丈九尺九寸。秦始皇腰間左側戴有玉佩,是用白色玉石製成。當時的制度是「君子無故,玉不去身」。另外,還佩戴一柄長劍。他目光炯炯,虎視眈眈,一副威嚴而傲慢的神態。流露出了當年他威震六國、一統天下的勃勃雄心。秦始皇畫像現陳列在國家博物館。
『肆』 一個皇帝頭戴一頂帽腳下一點鍾是什麼字
應該是「寶」字!
稱王稱霸乃皇帝,而上面一頂帽,也就是應該寶蓋頭的字;腳下一點鍾,就說明字的下部分應有一點。綜上所述,應該是「寶」字!
『伍』 皇帝的帽子叫什麼
皇帝的帽子叫冕旒。
冕旒,古代中國禮冠之一種。相傳,冕制起於黃帝,至周代時始完備。古時帝王、諸侯、卿大夫參加盛大祭祀所服,冕旒為禮冠中最貴重者。
旒就是用五彩的繅(絲繩)12根,每旒貫12塊五彩玉,按朱、白、蒼、黃、玄的順次排列,每塊玉相間距離各1寸,每旒長12寸。漢代冕服的垂旒卻不限於五色,根據後漢書·輿服制的記載,十二旒為白玉串珠。
『陸』 皇帝帽子前面那一串串的叫什麼東東﹖看圖片.
古代帝王最高等級的首服——冕冠。冕冠由冕板、冕旒、笄、紘、充耳等組成。延 又寫作綖,最上面的木板,又稱冕板,前圓後方,象徵天圓地方之意。後面比前面應高出一寸,使呈向前傾斜之勢,即有前俯之狀,象徵國王應關懷百姓的含義,冕的名稱即由此而來。
旒 liu2 冕板兩端下垂的玉串。旒就是用五彩的繅(絲繩)12根,每旒貫12塊五彩玉,按朱、白、蒼、黃、玄的順次排列,每塊玉相間距離各1寸,每旒長12寸。漢代冕服的垂旒卻不限於五色,根據後漢書·輿服制的記載,十二旒為白玉串珠。
帽卷 即帽身,圖中沒有標出。帽卷夏用玉草、冬用皮革作骨架,表裱玄色紗,里裱硃色紗做成。
玉笄(ji1) 插在帽卷兩邊的紐孔中,用於固定頭發。
武 帽卷底部的帽圈,用金片鑲成。
纓 冕板左右垂下的紅絲繩,在頷下系結,用於固定。
纊(kuàng) 是系在冠圈上懸在耳孔外的兩塊黃玉,叫做瑱(tiàn),俗名充耳。因懸掛於兩耳邊,象徵君王不能輕信讒言。
紞(dǎn)是垂在延的兩側用以懸纊的彩絛。
唐代進行改制,創造了天河帶(首張圖應為唐代冕旒,而非漢代),並使用二十四旒。但明時又恢復古制。[1]
天河帶 冕板上垂下來的一條紅絲帶,長度可以垂到下身,天河帶多出現在隋唐以後的畫中,(比如閻立本的「歷代帝王圖」)宋代才有明確的定製
『柒』 古代皇帝的帽子叫什麼
古代皇帝的帽子:冕旒
冕旒,古代中國禮冠之一種。相傳,冕制起於黃帝,至周代時始完備。古時帝王、諸侯、卿大夫參加盛大祭祀所服,冕旒為禮冠中最貴重者。
旒就是用五彩的繅(絲繩)12根,每旒貫12塊五彩玉,按朱、白、蒼、黃、玄的順次排列,每塊玉相間距離各1寸,每旒長12寸。漢代冕服的垂旒卻不限於五色,根據後漢書·輿服制的記載,十二旒為白玉串珠。
古代頭部服飾的介紹
1、冠是貴族男子所戴的「帽子」,但是它的樣式和用途與後世所謂的帽子不同。據說早先的冠只有冠梁,冠梁不是很寬,有褶子,兩端連在冠圈上,戴起來冠梁像一根弧形的帶子,從前到後覆在頭發上。由此可見,上古的冠並不像後世的帽子那樣把頭全部蓋住。
2、冕是一種最尊貴的禮冠。最初天子諸侯大夫在祭祀時都戴冕,所以後來有「冠冕堂皇」這個成語。「冠冕」又可以用作仕宦的代稱,它又被用來比喻「居於首位」。
3、弁也是一種比較尊貴的冠,有爵弁,有皮弁。爵弁據說就是沒有旒的冕。皮弁是用白鹿皮做的,尖頂,類似後世的瓜皮帽。
『捌』 為什麼秦國帽子上會有兩條帶字
古代當官的帽子都有兩條帶子,那是系帽子用的,怕帽子被風刮掉了。
『玖』 萬國衣冠拜冕旒怎麼讀
wàn guó yī guàn bài miǎn liú 。
出處:唐代詩人王維《和賈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
原文:
絳幘雞人報曉籌,尚衣方進翠雲裘。 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
日色才臨仙掌動,香煙欲傍袞龍浮。 朝罷須裁五色詔,佩聲歸到鳳池頭。
譯文:
戴紅巾報時官手執更籌報曉,更衣官才給皇帝送上翠雲裘。九重的皇宮打開了金紅宮門,萬國的使臣都躬身朝拜皇帝。
日光初照遮陽的掌扇在晃動,香煙繚繞黃袍上面綉龍飄浮。早朝結束還須為皇帝寫詔書,佩玉叮當賈至回到鳳凰池頭。
(9)皇帝帽子上的字擴展閱讀
王維這首為賈至《早朝大明宮》而寫的和作,利用細節描寫和場景渲染,寫出了大明宮早朝時庄嚴華貴的氣氛,別具藝術特色。
詩一開頭,詩人就選擇了「報曉」和「進翠雲裘」兩個細節,顯示了宮廷中庄嚴、肅穆的特點,給早朝製造氣氛。古代宮中,於天將亮時,有頭戴紅巾的衛士,於朱雀門外高聲喊叫,以警百官,稱為「雞人」。
「曉籌」即更籌,是夜間計時的竹簽。這里以「雞人」送「曉籌」報曉,突出了宮中的「肅靜」。尚衣局是專門掌管皇帝衣服的。「翠雲裘」是綉有彩飾的皮衣。「進」字前著一「方」字,表現宮中官員各遵職守,工作有條不紊。
中間四句正面寫早朝。詩人以概括敘述和具體描寫,表現場面的宏偉庄嚴和帝王的尊貴。層層疊疊的宮殿大門如九重天門,迤邐打開,深邃偉麗;萬國的使節拜倒丹墀,朝見天子,威武庄嚴。以九天閶闔喻天子住處,大筆勾勒了「早朝」圖的背景,氣勢非凡。
「宮殿」即題中的大明宮,唐代亦稱蓬萊宮,因宮後蓬萊池得名,是皇帝接受朝見的地方。「萬國衣冠拜冕旒」,標志大唐鼎盛的氣象。「冕旒」本是皇帝戴的帽子,此代指皇帝。在「萬國衣冠」之後著一「拜」字,利用數量上眾與寡、位置上卑與尊的對比,突出了大唐帝國的威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真實的歷史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