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看圖猜成語一手掌心,牛頭,帽子,兔子頭
看圖猜成語,圖呢?
② 成語一個手一個熊頭一個包一隻兔子
衣冠禽獸
yīguānqínshòu
[釋義] 穿衣服戴帽子的畜牲(衣:穿衣;冠:戴帽)。指品德敗壞;行為像禽獸一樣卑劣的人。
[語出]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不但衣冠中禽獸;乃禽獸中豺狼也。」
[正音] 冠;不能讀作「ɡuàn」。
[近義] 無恥之徒 社鼠城狐 殘渣餘孽 牛鬼蛇神 魑魅魍魎
[用法] 用作貶義。用於形容行為卑劣的人。一般作主語、賓語。
[結構] 偏正式。
[辨析] ~和「沐猴而冠」都有「貌如人;實似獸」的意思。不同在於:①~偏在內心;指人的心腸兇狠、歹毒;「沐猴而冠」偏重在行為;指人行為卑劣。②「沐猴而冠」可比喻像禽獸一樣的人;~不能。
[例句] 他滿口仁義道德;卻虐待他年過八旬的老娘;真是個~。
[英譯] beabeastinhumanform
[成語故事]
成語\"衣冠禽獸\"常用來指道德敗壞的人,說他們徒有人的外表,行為卻如同禽獸。
其實。這個成語的原意並非如此。「衣冠」作為權力的象徵,歷來受到統治階級的重視,在官服上綉以飛「禽」走「獸」,來顯示文武官員的等級。這種等級制度,從明朝就已經開始了。據明、清兩史的《輿服志》記載,文官綉禽、武官綉獸,而且等級森嚴,不得逾越。「衣冠」上的「禽獸」與文武官員的品級一一對應。
文官從一品至九品為:鶴、錦雞、孔雀、雁、白鷳、鷺鷥、鸂鶒(xichi)、鵪鶉、練雀。 武官從一品至九品為:麒麟、獅、豹、虎、熊、彪、犀牛、海馬。
本來,衣冠禽獸是褒義詞,但是明朝中晚期,官場腐敗,文官愛錢,武將怕死,欺壓百姓,無惡不作。於是,「衣冠禽獸」就演變成為非作歹、如同牲畜的貶義詞。
③ 一隻手一匹馬一頂帽子一隻兔猜成語
守株待兔[shǒu zhū dài tù]
【解釋】:株:露出地面的樹根。原比喻希圖不經過努力而得到成功的僥幸心理。現也比喻死守狹隘經驗,不知變通。
【出自】:《韓非子·五蠹》記載:戰國時宋國有一個農民,看見一隻兔子撞在樹根上死了,便放下鋤頭在樹根旁等待,希望再得到撞死的兔子。
【示例】:吾料兄必定出身報國,豈是~之輩。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九十四
【語法】:連動式;作賓語、定語;含貶義。
④ 一手一豬一帽子一什麼成語
守株待兔(成語)
相傳在戰國時代宋國,有一個農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遇到好年景,也不過剛剛吃飽穿暖;一遇災荒,可就要忍飢挨餓了.他想改善生活,但他太懶,膽子又特小,干什麼都是又懶又怕,總想碰到送上門來的意外之財。奇跡終於發生了。深秋的一天,他正在田裡耕地,周圍有人在打獵。吆喝之聲四處起伏,受驚的小野獸沒命的奔跑。突然, 有一隻兔子,不偏不倚,一頭撞死在他田邊的樹根上。
當天,他美美地飽餐了一頓。 從此,他便不再種地。一天到晚,守著那神奇的樹根,等著奇跡的出現。
守株待兔能用於褒義,只要掌握了規律,在兔子必經之道上栽幾棵樹等兔子撞,也是可以的。比如某地是日軍必經之地,我們只要在此做好准備,守株待兔即可。
⑤ ✋🐗🎩🐰猜一個成語
你好,這個是成語守株待兔。「手,豬,戴的帽子,兔子」合在一起就是守株待兔。
該成語一般比喻死守經驗,不知變通。亦用以諷刺妄想不勞而獲的僥幸心理;在句子中一般用作賓語、定語,多含貶義。也作「守株伺兔」。
出處《韓非子.五蠹》:「宋人有耕者。 田中有株,兔走觸株,折頸而死。因釋其耒而守株,冀復得兔。兔不可復得,而身為宋國笑。」
寓意:
其實,野兔撞在樹樁上死去,這是非常偶然的事,它並不意味著,別的野兔也一定會撞死在這個樹樁上。可是,這個農夫竟然以偶然當作必然,不惜放下農具,任其耕田荒蕪,專等偶然的收獲。
這個故事告誡我們:不要存有僥幸心理,不要總想著不勞而獲,如果不付出努力,而寄希望於意外之財,結果只能是竹籃打水一場空。我們的生活是要靠自己的雙手去一點點地創造的,如果總想不勞而獲,那麼人生就會像這個宋國人的田地一樣荒廢掉。
人們也經用這個寓言諷刺那種把偶然發生的事情當作永恆不變的規律,不肯積極努力,只想得到意外收獲的人們,因此,我們也不應死守教條規矩,應積極主動地創造成果。
⑥ 一個手掌一頭馬一隻帽子一個兔打一成語
怒發沖冠
nù fà chōng guān
【解釋】指憤怒得頭發直豎,頂著帽子。形容極端憤怒。
【出處】《莊子·盜跖》:「盜跖聞之大怒,目如明星,發上指冠。」《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相如因持璧卻立倚柱,怒發上沖冠。」
【結構】主謂式。
【用法】多指激於義憤。一般作謂語、賓語、定語、補語。
【正音】發;不能讀作「fā」;沖;不能讀作「chònɡ」;冠;不能讀作「ɡuàn」。
【辨形】沖;不能寫作「忡」;冠;不能寫作「寇」。
【近義詞】大發雷霆、怒形於色、怒火中燒
【反義詞】喜不自勝、欣喜若狂、喜形於色
【例句】戰士們看到班長犧牲了;一個個~;發誓為班長報仇。
【英譯】beinatoweringrage
【成語故事】趙惠文王得到一塊稀世的壁玉。這塊壁是春秋時楚人卞和發現的,所以稱為和氏璧。不料,這件事被秦昭王知道了,便企圖仗勢把和氏璧據為己有。於是他假意寫信給趙王,表示願用15座城來換這塊璧。
趙王怕秦王有詐,不想把和氏璧送去,但又怕他派兵來犯。同大臣們商量了半天,也沒有個結果。再說,也找不到一個能隨機應變的使者,到秦國去交涉這件事。正在這時,有人向趙王推薦了藺相如,說他有勇有謀,可以出使。趙王立即召見,並首先問他是否可以同意秦王要求,用和氏壁交換15座城池。藺相如說:「秦國強,我們趙國弱,這件事不能不答應。」
「秦王得到了和氏璧,卻又不肯把15座城給我,那怎麼辦?」
「秦王已經許了願,如趙國不答應,就理虧了;而趙國如果把壁送給秦王,他卻不肯交城,那就是秦王無理。兩方面比較一下,寧可答應秦王的要求,讓他承擔不講道理的責任。」
就這樣,藺相如帶了和氏壁出使秦國。秦王得知他來後,沒有按照正式的禮儀在朝廷上接見他,而是非常傲慢地在三個臨時居住的宮室里召見藺相如。他接過璧後,非常高興,看了又看,又遞給左右大臣和姬妾們傳看。藺相如見秦王如此輕蔑無禮,早已非常憤怒,現在又見他只管傳看和氏璧,根本沒有交付城池的意思,便上前道:「這璧上還有點小的毛病,請讓我指給大王看。」
藺相如把璧拿到手後,馬上退後幾步,靠近柱子站住。他極度憤怒,頭發直豎,頂起帽子,激昂地說:「趙王和大臣們商量後,都認為秦國貪得無厭,想用空話騙取和氏壁,因而本不打算把璧送給秦國;聽了我的意見,齋戒了五天,才派我送來。今天我到這里,大王沒有在朝廷上接見我,拿到壁後竟又遞給姬妾們傳觀,當面戲弄我,所以我把壁取了回來。大王如要威逼我,我情願把自已的頭與璧一起在柱子上撞個粉碎!」在這種情況下,秦王只得道歉,並答應齋戒五天後受璧。但藺相如預料秦王不會交城,私下讓人把壁送歸趙國。秦王得知後,無可奈何,只好按照禮儀送藺相如回國。
⑦ 一隻手一個狗頭一頂帽一隻兔頭猜成語
一隻手一個狗頭一頂帽一隻兔頭猜成語
答:張冠李戴。
⑧ 一個手掌後面一個豬頭然後是一個公文包最後是一個兔頭這個成語是什麼
守株待兔
[讀音][shǒu zhū dài tù]
[解釋]比喻不主動地努力,而存萬一的僥幸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獲。
[出處]漢·王充《論衡》:「猶守株待兔之蹊;藏身破置之路也。」
[例句]美好的生活要靠自己去創造,這樣如同~,能有好日子過嗎?
[近義]好逸惡勞守株緣木刻舟求劍墨守成規緣木求魚坐享其成固守成規
[反義]除舊布新通權達變借坡下驢通達權變隨機應變見風使舵標新立異
⑨ 手犀牛帽子兔猜成語
守株待兔:【基本解釋】:株:露出地面的樹根。原比喻希圖不經過努力而得到成功的僥幸心理。現也比喻死守狹隘經驗,不知變通。
【拼音讀法】:shǒu zhū dài tù
【使用舉例】:吾料兄必定出身報國,豈是~之輩。(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九十四回)
【近義片語】:刻舟求劍、墨守成規
【反義片語】:通達權變
【使用方法】:連動式;作賓語、定語;含貶義
【成語出處】:《韓非子·五蠹》記載:戰國時宋國有一個農民,看見一隻兔子撞在樹根上死了,便放下鋤頭在樹根旁等待,希望再得到撞死的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