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童裝大全 > 海軍帽子寫字

海軍帽子寫字

發布時間:2022-09-24 02:40:18

① 彭士祿院士先進事跡2022心得感悟

彭士祿長期從事核動力研究設計工作,是我國核動力領域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彭士祿院士先進 事跡 2021心得感悟 範文 5篇,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彭士祿院士先進事跡心得感悟1

中宣部近日決定,追授著名核動力專家、中國核潛艇首任總設計師彭士祿院士「時代楷模」稱號。連日來,彭士祿院士深藏功名、矢志報國的先進事跡在社會上引起熱烈反響,尤其是在科技工作者、高校師生中引發熱議。大家紛紛表示要學習他「傳承紅色家風,矢志科技報國」的高尚精神,為建設強大的祖國貢獻力量。

北京理工大學圖書館副研究館員呂娜說,作為一名科學史的研究者和彭士祿院士的校友,2011年我承擔了中國科協牽頭的「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採集工程」,並由此有了與彭士祿院士近距離接觸的機會。「在一次次的接觸和十年的不斷研究中,我逐漸懂得了彭士祿院士面對國家需求時那種奮不顧身的投入,對待學術研究的嚴謹求實。彭士祿院士與老一輩核動力人一起頂住壓力、互教互學,實現中國核潛艇從無到有,他們那一代核潛艇人的墾荒牛精神,必將激勵當代科技工作者繼續攻堅克難、砥礪前行。」呂娜說。

中國核動力院原科技委秘書長兼辦公室主任胡明剛說:「彭士祿院士任中國核學會核能動力分會理事長期間,參加學會的學術交流活動較多,十分關心學術發展。他與人和善,談吐幽默,沒有一點架子,是一位非常和藹的老人。」

中國核動力院員工周茂和邱彥回憶說:「彭士祿院士等創辦了一本填補我國核能動力領域空白的學術期刊——《核動力工程》。他在任主編期間不僅明確了辦刊宗旨和辦刊方針,還不辭勞苦,嚴謹求實,為提高刊物的學術質量做了大量工作。他撰寫了《核能在我國能源中的地位》等多篇論文,在業界引起強烈反響,在科研生產和學術交流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中國人民大學理學院物理學系教授張威說,彭士祿院士的事跡充分體現了老一輩科學家的愛國精神。從彭院士的身上我們不僅僅應該學到他百折不撓、堅韌不屈的品質,更應該學習他淡泊名利、愛黨愛國愛民的精神。在過去的幾十年內,我國在科研方面發展迅速,但仍然在很多方面有所局限,我們所能做的、所應該做的依然如同彭院士說的那樣,「熱愛祖國、忠於祖國,為祖國的富強而獻身」。

「我們學習彭老,首先學習他對祖國的熱愛和對黨的忠誠,一生不計名利,無私奉獻,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領域奮斗終身。」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副教授宋國傑說,作為一名高校教師和科研工作者,要以彭士祿前輩為榜樣,做熱愛黨、熱愛祖國、充滿干勁兒的孺子牛,在教學和科研的本職崗位上不忘初心,砥礪前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力量。

哈爾濱工業大學化工與化學學院院長助理李際鵬說,彭士祿院士堅守初心、對黨忠誠、淡泊名利、甘於奉獻,將青春年華化作深海中前行的潛艇、澎湃動力的核電站,用自己堅挺的脊樑,給了整個民族以力量。「作為一名高校思政工作者,要把肩負的責任化作進步的動力和奮斗的激情,講好包括彭士祿校友在內的老一輩科學家的愛國 故事 , 教育 激勵新一代哈工大人在新百年新征程中改革創新、奮發作為、追求卓越,成為勇擔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李際鵬說。

清華大學核研院青年教師周湘文說:「彭士祿院士隱姓埋名30餘年,開創了我國的核動力事業,作為新時代的科研工作者,我能夠參與到高溫氣冷堆國家科技重大專項中,倍感自豪和驕傲,向彭士祿院士學習。」

清華大學核研院博士生高群翔說:「彭士祿院士是核工業領域的前輩,我還記得他希望將自己的骨灰撒向大海,希望能夠永遠守望我國的核潛艇事業,他的精神令人為之動容和落淚。一點一滴,一步一個腳印,全心全意為推動行業進步貢獻綿薄之力,這就是我目前最應該去做的事情,也是最大的心願。」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數學科學學院2017級博士生許卓頤說,彭士祿院士身為革命先烈之子,傳承紅色家風,在選擇專業時毅然以國家之需求為己任。在他的眼裡,共和國的國防事業重於自己的生命。我們應該慶幸自己生於這樣一個英雄輩出的國家,正是前輩們無私付出的努力,才給了我們今日安穩無憂的生活,才有了我國今日重新崛起的基礎。

學習了彭士祿院士的先進事跡後,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物理學院核物理專業2018級本科生楊澤楷表示,面對爭議與困難,彭士祿院士挺身而出,保持純粹的科研態度,展示出老一輩科學家的擔當與毅力。「作為一名北航核物理專業本科生,我將接過時代重任,努力學習,認真科研,繼承發揚老一輩科學家拓荒牛的精神,為國家的核物理事業添磚加瓦。」楊澤楷說。

哈爾濱工業大學化工與化學學院2018級學生常寧說,彭士祿院士用一生踐行著愛國奉獻,讓我國的核潛艇事業從幾張模糊不清的照片和一個玩具模型開始,一步步建立起中國核動力裝置主要參數的計算 方法 ,成功確定了100多個參數,最終實現我國核潛艇從無到有的突破。當代中國青年生逢盛世、肩負重任,我們要將彭士祿院士的精神融入學習和工作中,堅持與時代同向同行,不畏艱難挑戰,傳承紅色基因,賡續奮斗傳統,讓青春在為祖國、為人民的不懈奮斗中綻放絢麗之花。

中國農業大學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2017級本科生呂傳翰說,彭士祿院士的事跡是老一代科學家赤心報國的最真實寫照,「只要祖國需要,我當然願意」,這是彭士祿院士對祖國立下的誓言,也是對我們年輕學子的鞭策。

彭士祿院士先進事跡心得感悟2

彭士祿,中國核動力領域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之一,我國第一代核潛艇首任總設計師,因主持設計建造我國第一座核潛艇陸上模式堆、成功研製第一艘核潛艇、組織引進第一座百萬千瓦級核電站、指揮自主設計建造第一座大型商用核電站等巨大貢獻,曾先後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第一完成人)、全國科學大會獎、「為國防科技事業作出突出貢獻」榮譽狀、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成就獎等。

今天,彭士祿又榮獲第十三屆光華工程科技獎成就獎,該獎項自1996年設立以來,僅有張光斗、師昌緒、朱光亞、潘家錚、錢正英、鍾南山、徐匡迪七位科學大家獲此殊榮。

一片丹心圖報國

海豐縣,取義於「南海物豐」,位於廣東省東南沿海,不僅歷史悠久,更是一片紅色故土。

1925年,彭士祿出生於此,是我國早期農民運動領袖彭湃的次子。幸福的日子沒過多久,1928年9月,海豐縣一片血雨腥風,母親被捕後英勇就義;不到一年,父親又在上海慷慨赴死。

那一年,年僅4歲的彭士祿成了孤兒。為了躲避國民黨的「斬草除根」,彭士祿被先後送到20多戶百姓家裡寄養。

童年時期,他曾兩次被國民黨抓進監獄,受盡磨難。1940年,周恩來派人輾轉找到了15歲的彭士祿,一句「孩子啊,終於找到你了!」讓顛沛流離的彭士祿淚流滿面。

1940年底,彭士祿抵達革命聖地延安,1945年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坎坷的童年經歷,磨煉了他不怕艱險的性格。1951年,彭士祿以優異的成績通過考試,獲得 留學 蘇聯的名額,前往喀山化工學院化工機械繫學習。

1956年,陳賡大將到蘇聯訪問期間問彭士祿:「中央已決定選派一批優秀留學生改行學原子能核動力專業,你願意嗎?」

「只要祖國需要,我當然願意。」彭士祿堅定地說。

吃百家飯長大的彭士祿,忘不了幾十位「母親」對他的撫養,也忘不了父母為革命犧牲生命,這些都讓彭士祿堅定了「願將此生長報國」的信念!

甘做核動力領域「墾荒牛」

20世紀50年代, 當時一窮二白的新中國想要造核潛艇,簡直比登天還難!缺乏圖紙資料,無權威專家,包括彭士祿在內的所有人,誰都沒見過真正的核潛艇到底長什麼樣!

但是,核潛艇技術極為復雜,全艇設備、儀器儀表等多達2600多項,近5萬台件,電纜總長近百千米,管道總長30餘千米。作為核潛艇心臟的動力裝置,反應堆的研製更是難上加難。

1962年2月,彭士祿開始主持潛艇核動力裝置的論證和主要設備的前期開發。在這種狀況下,彭士祿深知,需要大量吸收新的前沿知識。他帶領團隊惡補英語,經過兩年努力,基本上過了 英語閱讀 關,並且了解了國外核電站、核動力裝置的基本情況。

為了核潛艇一次建造成功,必須先建一個環境條件一模一樣的陸上模式堆進行模擬實驗。1965年在黨中央的領導下,八千軍民從祖國四面八方匯聚到四川西南部的密林深處。

彼時,彭士祿告別妻子兒女,隱姓埋名,參與籌建中國第一座潛艇核動力裝置陸上模式堆試驗基地。

只爭朝夕,不負韶華。1970年12月26日,中國第一艘魚雷攻擊型核潛艇下水。只用了6年時間,中國成為繼美、蘇、英、法之後,第五個擁有核潛艇的國家。1974年8月1日,我國第一艘核潛艇加入海軍戰斗序列,中央軍委發布命令,命名其為「長征一號」,舷號為「401」,被授予軍旗。

多年來,彭士祿被譽為我國核動力領域的開拓者和「墾荒牛」。他還推進了我國核動力民用發展,開創了我國核電站自主設計與建設,為我國核電持續發展作出重要貢獻:力推我國第一座核電站採用壓水堆路線;負責我國第一座百萬千瓦級核電站——大亞灣核電站的引進、總體設計和前期工作;組織建造我國第一座商用大型核電站——秦山二期,其設計標准、計算程序、研製能力等成功 經驗 ,對我國後續核能核動力的設計和研發作出了突出貢獻。

朴實無華真性情

彭士祿個性質朴無華,做科研非常嚴謹,但性格卻舉手投足真性情!

他有一個綽號是「彭大膽」「彭拍板」,身邊的同事經常這樣稱呼他。

我國建造核潛艇的過程幾乎從零開始,科研團隊中有學化工的、有學物理的,還有學儀表的,大多數人不懂核,搞核潛艇全靠4個字:自教自學。

研究人員常常為一些工程問題陷入激烈爭論。因為時間太緊張,爭論不休的問題總是由彭士祿來拍板、簽字。

於是,「彭大膽」「彭拍板」的外號漸漸被人叫響。那是因為,彭士祿心裡牢牢地掌握著實驗數據,這是他大膽作決定的重要依據。

在彭士祿的朋友間,還流傳著「三個夫人」的趣事。畢生摯愛的核動力事業,被彭士祿稱為「第一夫人」。而「煙酒茶」則被彭士祿笑稱為「第二夫人」,夫人馬淑英被他稱為「第三夫人」。

對於彭士祿付出一生心血的核動力事業,夫人表示理解,笑著作出讓步,但調侃地說,自己應該在「三個夫人」中排「第二」。彭士祿則幸福地對相濡以沫多年的夫人作出了妥協。

由於彭士祿在核動力領域作出了巨大貢獻,他被譽為「中國核動力之父」,但彭士祿寧謝紛華甘淡泊,「作為一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公民,作為一名共產黨員,國家交給我的任務,對我來說,只有盡全力把它做好,沒有什麼『之父』之說。」

還有10天,彭老就要過95歲生日了!祝福彭老生日快樂,幸福安康!

彭士祿院士先進事跡心得感悟3

彭士祿,1925年出生於廣東省汕尾市海豐縣,是革命先烈彭湃的次子。作為我國核動力領域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之一,彭士祿主持了我國潛艇核動力裝置的論證、設計、裝備、試驗以及運行的全過程,參加指揮了我國第一代核潛艇的調試和試航工作。改革開放後,他負責我國第一座百萬千瓦級核電站——大亞灣核電站的引進、總體設計和前期工作,組織自主設計建造秦山核電站二期,為我國核事業發展做出了開創性的貢獻。

「他能從堆芯一直推算到螺旋槳」

我國第一艘核潛艇上有4.6萬個零部件,全部由我國自主研製

3月22日,中國工程院院士、我國核潛艇第一任總設計師、核動力專家彭士祿在京逝世,享年96歲。生命的最後歲月里,彭士祿的病房中始終掛著一頂海軍軍帽,帽子上綉著中國的核潛艇。幾個月前過生日那天,他的病房裡擺放的也是中國第一艘核潛艇的模型。核潛艇、核事業,是彭士祿一生的牽掛。

1970年12月26日,我國第一艘核潛艇「長征一號」被徐徐推向大海。艇上有4.6萬個零部件,全部由我國自主研製。至此,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擁有核潛艇的國家。

1962年2月,彭士祿開始主持潛艇核動力裝置的論證和主要設備的前期開發。核潛艇技術極為復雜,全艇設備、儀器儀表等多達2600多項,近5萬台件,電纜總長近百千米,管道總長30餘千米。作為核潛艇心臟的動力裝置,反應堆的研製更是難上加難。

當時中國在核潛艇建造方面所掌握的知識近乎為零,包括彭士祿在內的所有人,誰都沒見過真正的核潛艇到底長什麼樣。這種條件下怎麼開展工作?彭士祿說:「我們這批人有學化工的,有學電的、儀表的,我們大多數人不懂核,搞核潛艇全靠4個字——『自教自學』。」

沒有資料、圖紙、設備,沒見過實物……彭士祿帶領科研人員用簡陋的計算工具計算了十幾萬個數據,建立起中國核動力裝置主要參數的計算方法,並最終確定了100多個參數。有時為了驗證一個參數,科研人員沒日沒夜地「三班倒」,用僅有的一台手搖計算機和幾把計算尺,連續算上好幾天。有的人手臂搖腫了,有的人手心磨起泡,仍然堅持搖下去,直到驗證准確為止。

彭士祿主持了核動力裝置的擴大初步設計和施工設計,攻克了諸多重大技術關鍵——不到3年,就完成了潛艇核動力裝置的基本設計方案;僅用不到6年,我國建造的1∶1第一代核潛艇陸上模式堆成功實現滿功率運行。

「他能從堆芯一直推算到螺旋槳!」如今,82歲的熱功專家黃士鑒回憶起與彭士祿共事的經歷,做出這樣的評價。那時的彭士祿說過這樣一句話:「我一生也離不開核事業!」

「對了,成就歸大家;錯了,我來負責」

經常「敢於拍板」,他引領我國核工業從無到有、由弱變強,賦予國家自立、民族自強以無窮的力量

核潛艇是大國重器,於無聲處壯國威;核電則是戰略性高科技產業,事關國計民生。和平運用核能,將核能服務於社會,是彭士祿的畢生心願。他曾說,自己一輩子幹了兩件事:一是造核潛艇,二是建核電站。

中國發展核電,究竟該走哪種技術路線?上世紀70年代,熔鹽堆方案和壓水堆方案如何取捨,一時成為爭論的焦點。經過科學論證和調研,彭士祿力排眾議,提出應採用國際上技術成熟的壓水堆並充分利用我國剛建成的陸上模式堆技術經驗及其工業配套設施,容量可暫定為30萬千瓦。

壓水堆方案很快得到認可。這一方案也為我國核電走「以壓水堆為主的技術路線」起到了關鍵作用,使我國核電走上了健康發展的道路。

回顧彭士祿的一生,像這樣「敢於拍板」的事例不勝枚舉。「時間很緊,總要有人拍板,不能無休無止地討論呀!」彭士祿曾對其他科研人員說,「做實驗用數據說話,最後我來簽字。對了,成就歸大家;錯了,我來負責。」

雖然經常「拍板」,但工作中的彭士祿卻絲毫沒有領導的「架子」。他曾說:「凡工程技術大事必須做到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心中有數,一點兒也不能馬虎。但人總不完美,對事物總有幾分模糊。這時就要不恥下問、調查研究、收集信息,通過試驗等來搞清楚。」

1983年,彭士祿被任命為我國第一座百萬千瓦級核電站——大亞灣核電站建設總指揮,為我國核電事業發展做出了開創性的工作;1988年,彭士祿又擔任核電秦山聯營公司董事長,成功實現了我國核電由原型堆到商用堆的重大跨越。

幾十年來,我國核工業從無到有、由弱變強。從自主成功研製原子彈、氫彈、核潛艇,到建設秦山、大亞灣等一批先進核電站,再到自主研發三代核電「華龍一號」……以彭士祿為代表的核工業人,用自己的韶華與汗水,賦予國家自立、民族自強以無窮的力量。

「活著能熱愛祖國,忠於祖國,為祖國的富強而獻身,足矣」

他心裡揣著兩筆賬,一筆是公事的「明白賬」,另一筆則是私事的「糊塗賬」

很長時間以來,彭士祿的事跡,甚至連他的名字都鮮有人知。有人叫他「中國核潛艇之父」,被他嚴詞拒絕:「核潛艇工程是個龐大的系統工程,不是我個人的創造,是千萬科技工作者和幹部、工人集體努力的結晶。我不過是與同事合作,為中國的核事業做了該做的事。」

3歲時母親犧牲,4歲時父親就義,兩次被捕入獄……這讓彭士祿從小就過著顛沛流離的苦難生活。15歲輾轉來到延安後,彭士祿常對延安中學的同學們說:「我們的父母經過殘酷的斗爭,有的流血犧牲了,要不好好學習,怎麼對得起自己的父母親,怎麼對得起黨?」

1951年,彭士祿以優異成績獲得留學蘇聯的名額,前往喀山化工學院化工機械繫學習。後又因國家建設的需要,改學原子能核動力專業。在國家經濟困難時期,彭士祿和同事們「吃著窩窩頭搞核潛艇」,有時甚至連窩窩頭都吃不飽。糧食不夠,他們就自己動手挖野菜、白菜根吃。為了建造核潛艇陸上模式堆,他「打起背包就走」,在四川的一個偏僻山溝里,一干就是好幾年……

彭士祿心裡揣著兩筆賬,一筆是公事的「明白賬」,另一筆則是私事的「糊塗賬」。他說:「做一個明白人談何容易?要有超前意識,對問題有新思路、新見解;對工程技術能親自計算主要數據;對工程進度能說出某年某月應辦哪幾件關鍵事;對技術攻關能親自掛帥出征,出主意,給點子……但當一個糊塗人則更難,凡對私事,諸如名利、晉升、提級、漲工資、受獎等,越糊塗越好。」

49歲時,彭士祿就在一次核潛艇調試工作中突發急性胃穿孔,胃被切除了3/4。可是手術後,他僅僅住院一個月,就又開始了工作。彭士祿曾在自述中寫道:「也許因是 屬牛 的吧,非常敬仰『孺子牛』的犟勁精神,不做則已,一做到底。活著能熱愛祖國,忠於祖國,為祖國的富強而獻身,足矣!」

彭士祿院士先進事跡心得感悟4

「中央已決定,選一批留學生改行學原子能核動力專業,你願意改行嗎?」

「只要祖國需要,我當然願意!」

時間,上世紀50年代。問話者,是正在前蘇聯訪問的國防部副部長陳賡。回答者,是正在前蘇聯留學的彭士祿。從此,彭士祿與「核動力」結下了不解之緣。

外號叫「彭大膽」「彭拍板」

1962年,彭士祿開始主持潛艇核動力裝置的論證和主要設備的前期開發。「當時的各種爭論實在太多了。我常常對研製人員說,不要吵,做實驗,用數據講話,最後,我來簽字。對了,成就歸大家;錯了,我來負責。」彭士祿說,當時自己有兩個外號——一個叫「彭大膽」,一個叫「彭拍板」。

在擔任第一任核潛艇總設計師期間,彭士祿親自建立了核動力裝置靜態和動態主參數簡易快速計演算法,解決了核燃料元件結構等重大技術關鍵問題。

當指揮長噙著熱淚聲音顫抖地宣布「主機達到滿功率轉數,相應的反應堆功率達99%」時,現場沸騰了。「我們成功了!」此時的彭士祿卻一屁股坐在椅子上,連分享成功的力氣都沒了。

「老彭就像一頭墾荒牛」

在彭士祿家中的寫字台上擺放著「三件寶」:一是我國第一艘核潛艇處女航的紀念磁碟;二是友人贈送的核電站模型;三是任大亞灣核電站總指揮時,炊事員送的「墾荒牛」陶瓷塑像。夫人說,她最喜歡第三件,因為「老彭就像一頭墾荒牛」。

上世紀70年代初,我國決定上馬秦山一期核電項目。究竟走哪種技術路線?熔鹽堆和壓水堆兩套方案成為爭論的焦點。最終,在彭士祿的大力支持下,我國首台核電機組選擇了後者,為以後我國核電走「以壓水堆為主的技術路線」起到了關鍵作用。

改革開放後,我國又啟動了大亞灣核電項目,彭士祿任總指揮。回首當時的建設經歷,彭士祿說自己學到了三點:一是懂得了一些經濟,很早就提出了「時間就是金錢」的概念;二是驗算了法國核電的主要參數;三是學到了一點管理學——這對今後中國核電項目管理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1986年,彭士祿調任核工業部副部長,負責秦山二期的籌建。他積極推行董事會制度,首次把招投標機制引入核電工程建設。

人生「三張牌」

在工作、生活中,彭士祿擅長打「三張牌」。

先說「簡單牌」。彭士祿的座右銘是凡事越簡單越好,做事要做「減法」。在吃、住、行等生活的各個方面盡量簡單,已經成為他的習慣,也讓他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搞科研。

再說「懶漢牌」。彭士祿善於發動團隊的力量完成使命,也喜歡培養年輕人。他說,新技術發展快,年輕人思想活躍,要放手讓他們干。彭士祿手下出了很多優秀人才,都是他的「懶漢牌」打出來的。

最後看看「糊塗牌」。彭士祿說,做明白人不容易,做糊塗人更難。對公,他總是明明白白;對私,卻很糊塗。到現在,他也不知道自己拿多少錢,坐的車是什麼牌子,住的房子是多少平方米……

如今,86歲高齡的彭士祿雖然行動不便,卻依舊神態安詳,談吐風趣。「我要感謝瑪莎(夫人的俄文名字)對我的愛。她比我小9歲,現在已經是老太婆了。在家裡,夫人排老大,女兒老二,然後是外孫女、女婿、保姆,我排老六。」言語中透出幽默。

彭士祿院士先進事跡心得感悟5

就在5月24日,「黨領導下的科學家」主題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行。值得一提的是,現場展出了20世紀50年代彭士祿在莫斯科留學時的照片及彭士祿等4位第一代核潛艇總設計師與406艇的珍貴合影。

青年赴蘇聯留學,為國家毅然改行

南都注意到,彭士祿院士在展覽的第一單元「肩負歷史重任」中,作為奠定中國科學事業發展的元老級科學家一員出現。

值得一提的是,彭士祿的父親是我國農民運動先驅彭湃。在他還不到五歲時,母親和父親就相繼犧牲,童年時輾轉多戶百姓家,受到不少照顧。他曾說,「我雖姓『彭』,但心中永遠姓『百家姓』。」

此次展覽展出了20世紀50年代,彭士祿在莫斯科留學時的照片。這是張黑白圖片,年輕的彭士祿背後就是莫斯科最古老的廣場紅場。

彭士祿在莫斯科留學時在紅場留影。

展覽文字介紹,1940年,在周恩來同志的關懷下,彭士祿被送到延安青年幹部學院就讀,後經蔡暢同志安排到延安自然科學院學習。

1951年,彭士祿被選派留學蘇聯。也就是在留學蘇聯期間,他經歷了人生一次重要抉擇——改行學習核動力專業。

1956年,在蘇聯喀山化工學院化機系獲得優秀化工機械工程師證書的彭士祿正准備回國,時任國防部副部長的陳賡大將訪蘇,他召集彭士祿這一批即將 畢業 的留學生到駐蘇使館參加座談,表示希望讓一批中國留學生改行學原子能和核動力專業。

陳賡問剛畢業的彭士祿:「願意改行嗎?」彭士祿毫不遲疑地回答:「當然願意,只要祖國需要!」就這樣,彭士祿又被送到莫斯科動力學院進修核動力專業,直到1958年4月以優異成績學成回國。

核動力事業的「拓荒牛」

南都注意到,現場還展出了一張合影。1985年9月,中國第一代核潛艇四位總設計師趙仁愷、彭士祿、黃緯祿和黃旭華並排站在406艇前,對著鏡頭面露笑容,意氣風發。

1985年9月,中國第一代核潛艇四位總設計師趙仁愷、彭士祿、黃緯祿和黃旭華(從左到右)在406艇前合影。

1962年,彭士祿開始主持潛艇核動力研發,面對的則是蘇聯拒絕援助而導致的「三無」窘境——無圖紙資料、無權威專家、無外來援助。報道披露,那時沒有電腦,就拉計算尺、敲算盤,那麼多的數據都是沒日沒夜算出來的。

從1967年夏天開始,他來到四川西南部大山深處代號為「909」的基地,指揮第一代核潛艇陸上模式堆建設工作。

1970年12月26日,我國第一艘核潛艇成功下水,4.6萬個零部件全部實現自主研製,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擁有核潛艇的國家。而這背後,正是彭士祿等核潛艇研究人員數十年的相互合作、相互配合的成果。

1983年,彭士祿被任命為中國首座大型商業核電站建設總指揮,組織引進我國第一座百萬千瓦級核電站大亞灣核電站。1988年,他擔任秦山核電站二期工程董事長,成功實現我國核電由原型堆到商用堆的重大跨越。

從中國第一代核潛艇,到大亞灣核電站,再到秦山二期核電站,彭士祿為之傾注了大量心血,被譽為中國核動力事業的「拓荒牛」。他曾說「活著能熱愛祖國,忠於祖國,為祖國的富強而獻身,足矣!」


彭士祿院士先進事跡2021心得感悟相關 文章 :

★ 時代楷模彭士祿院士先進事跡

★ 最新袁隆平先進事跡學習心得通用2021

★ 《袁隆平》電影觀後感與心得感悟2021

★ 學習袁隆平同志先進事跡心得感悟5篇

★ 袁隆平事跡心得感悟800字

★ 彭士祿中國核潛艇之父閱讀答案

② 請問我國海軍水兵帽子怎麼有字

是的,只有水兵的帽子上寫字,這是全世界海軍通用的慣例。
這條飄帶是可以取下來洗的,平時不能拿下來,因為和帽子是一個整體。
水兵神聖啊,祝願你能當上水兵!

③ 中國海軍都有什麼帽子

幹部禮服——男軍人是大檐帽,女軍人是卷檐帽。常服——男幹部、士官是大檐帽,女軍人是卷檐帽,男義務兵是水兵帽;此外夏常服和冬常服另配貝雷帽和棉帽。作訓服——作訓帽及各種工作帽、頭盔

④ 為什麼海軍軍帽上有字,陸軍空軍卻沒有

糾正一下樓主:是「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不是「中國人民海軍」
國際慣例,海軍的帽沿上要書寫軍隊名稱。

⑤ 中國海軍士兵(義務兵)、士官、軍官、的穿戴是什麼 是不是都是佩戴大檐帽

1、海軍士兵穿水兵服,戴水兵帽,無檐,帽子中間寫著「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

(5)海軍帽子寫字擴展閱讀:

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英文:People's Liberation Army Navy,縮寫:PLAN或PLA Navy,艦艇前綴:CNS-Chinese Naval Ship 或PLANS-PLA Navy Ship),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海上武裝力量,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海上軍種。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以艦艇部隊和海軍航空兵為主體,其主要任務是獨立或協同陸軍、空軍防禦敵人從海上的入侵,保衛領海主權,維護海洋權益。

其作戰部隊——除了海軍總部直轄外,分布於北海、東海、南海三支艦隊中。海軍是海上作戰的主力,具有在水面、水下、空中作戰的能力。

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以新型航空母艦、新型驅逐艦、新型潛艇、新型戰斗機為代表的新一代主戰裝備,以及與其相配套的新型導彈、魚雷、艦炮,電子戰裝備等武器系統陸續交付使用。人民海軍已經擁有大型區域防空艦、核動力潛艇、AIP潛艇等世界先進武器裝備,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航空兵現已裝備了轟炸機、巡邏機、電子干擾機、水上飛機、運輸機等勤務飛機。

海防導彈形成系列,不僅有岸對艦導彈、艦對艦導彈,還有艦對空導彈、空對艦導彈、空對空導彈等。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現役軍人約24萬人,艦船300餘艘,飛機600餘架,現役艦艇總噸位僅次於美國,是西太平洋地區最大規模的海上武裝力量。

⑥ 為什麼海軍喜歡在水兵帽的帽牆上寫字

這是海軍的傳統!

⑦ 海軍帽子後面的帶子是什麼意思

用來測風向的。

與現代的戰艦不同,早期的各國戰艦比較原始,沒有什麼高科技儀器,自然也沒有用來測風向風速的儀器。

然而在海上航行作戰風向風速的掌握又是最重要的,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船上的人們就想到了在士兵帽的後面綴兩條帶子,因其作用這兩個帶子被稱為風向帶。

這種方法雖然簡單,但是很實用。雖然現代科技發達,但是這種軍帽設計還是被保存下來了。



歷史

最早大約在1770年,英國有些船員開始戴一種帽檐上翻得像棒球帽式的帽子,那就是水兵帽的雛形。那時候只是在帽子的正面綴訂船員個人或家族的徽章。

1800年,帽子改為黑色高筒有檐禮帽的形狀,有些人還在帽牆縫上印有艦船名的布條。此後不久,即1805年英、法艦隊在特拉法爾加角進行海戰,英國艦隊打敗了法、西聯合艦隊,英海軍統帥納爾遜在戰斗中重傷身亡,其遺體被運回英國安葬。

從1810年至1820年間,高筒禮帽的外形改為低筒禮帽的形狀,帽檐上綴訂的布條上開始印有鐵錨、王冠或玫瑰花等圖案,以及艦船的名稱。

直至1864年,英國水兵帽改為水兵帽的形狀,並在帽子左側加綴了到肩部的兩條黑色飄帶作為裝飾。

在1868年,英國海軍部宣布,為統一英國水兵著裝,水兵帽上的帶子一律改為黑色,上面用金線綉制或用黃色印製水兵所在艦船名稱,並均需加綴HMS三個英文字母。帶子在帽子左側打結,打結後餘下的長度不得超過2英寸(5.08厘米)。這個規定一直延續至今。

⑧ 急求中國海軍帽子上的勛章圖

這里最齊

http://image..com/i?ct=201326592&cl=2&lm=-1&tn=image&pv=&word=%D6%D0%B9%FA%BA%A3%BE%FC%C3%B1%BB%D5&z=0

http://image..com/i?tn=image&ct=201326592&cl=2&lm=-1&pv=&word=%BA%A3%BE%FC%C3%B1%BB%D5&z=0

⑨ 中國海軍軍帽為何有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的標識

海軍本來就是解放軍的海軍啊,這個沒有什麼奇怪的,在艦船上空間本來就少,所以水兵向來沒有帽沿,單有軍徽太單調,所以加上了文字吧!

⑩ 偷襲珍珠港為什麼海軍帽子上寫中文

日本的漢字是從咱們這兒學的(當年唐朝時日本派了遣唐使),只不過這些漢字被帶到日本後,很多字讀音變了,但總的來說還是能夠理解意思的。況且,影片中有能讓樓主你看得懂的漢字,應該高興才對

與海軍帽子寫字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簡單旗袍裁剪製作圖 瀏覽:713
綠色褲子配什麼衣服圖片 瀏覽:412
皮帶男士咖啡 瀏覽:23
女裝一心可以上多少產品 瀏覽:338
圓臉的男孩適合戴什麼帽子 瀏覽:50
平價童裝品牌推薦 瀏覽:433
裙子上的油點怎麼洗掉 瀏覽:870
日本學校制服叫什麼意思 瀏覽:74
kz55童裝 瀏覽:43
洛陽米喜迪童裝專賣在哪裡 瀏覽:178
女裝道具哪裡買 瀏覽:347
穿校服唱歌的男生 瀏覽:582
七十五歲的退休老師穿上旗袍 瀏覽:281
童裝正品一手貨源 瀏覽:210
一看到男孩子穿格子襯衫就沖動哇 瀏覽:1
普及下高仿古馳皮帶與專櫃差多少 瀏覽:355
帶鐵環和別針的帽子 瀏覽:554
圖案酒紅色襯衫 瀏覽:760
怎樣挑選適合的羽絨服 瀏覽:66
太原外語科技實驗中學校服 瀏覽: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