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紅軍帽是三角帽還是八角帽
是八角帽。
八角帽和紅五星,是紅軍的象徵,也是紅軍軍裝佩飾最顯眼的部分之一。
紅軍的八角帽是馮玉祥贈的。馮玉祥在1930年爆發的中原大戰中失敗下野,所部被蔣介石收編。馮玉祥被迫出國「考察」。臨行前他悄悄將自己原本打算重振旗鼓的數十萬套軍服全部捐給了紅軍。從此,紅軍有了自己的軍裝,這就是以八角帽為標志的紅軍軍服。
歷史由來:
灰色的八角帽成了紅軍的特殊標記。據說,有一次紅軍打了白軍一個埋伏。天黑了,紅軍就都散到溝里、坡上去抓俘虜,跟敵人混在一起了。天黑,看不清人,怎麼抓俘虜。
唯一可以識別的記號,就是敵人的軍帽和紅軍的不同:敵人的軍帽帽檐又短又硬,紅軍的八角帽帽檐長,是軟布做的,帽檐邊上還撐了一條篾片。因此,紅軍戰士碰到了人就往往攔腰二抱,摸到對方是硬布短帽檐,就把他的槍繳了。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八角帽
⑵ 戰士怎麼畫
1、首先我們先畫出紅軍的帽子,紅軍的帽子跟現在的軍帽是不一樣的,現在的軍帽非常的有稜角,但是那時候的紅軍帽就非常的簡陋,是一種圓圓頂的布帽子。
2、接著我們畫出紅軍的五官,他的眉毛短粗短粗的,眼睛非常的大非常的有神,臉圓圓的,然後我們繼續畫出他的衣服領子和左手,左手拿著一個號角,正在吹。
3、繼續來畫紅軍的上半身,他的軍裝雖然不如現在的軍裝筆挺,但是非常的整齊,衣服的袖子是挽起來的,右手叉腰,腰間系著一根腰帶。
4、然後我們繼續畫出他的下半身,這位紅軍穿著五分的燈籠褲,一隻腳邁開向前,一隻腳在後,整個人的形態就是在吹響勝利的號角。
5、最後,我們來給這位紅軍塗上顏色,我們給他的衣服塗上軍綠色,腰帶塗上黃色,軍帽上的五角星要塗上紅色,手裡的號角塗上金黃色,簡單的紅軍戰士簡筆畫就完成啦!
⑶ 紅軍帽為什麼是八個角,有什麼寓意
八角帽和紅五星,是紅軍的象徵,也是紅軍軍裝佩飾最顯眼的部分之一。關於紅軍八角帽的由來,有多種說法,其中流傳較廣的至少有四種。
第一種說法,前面提到過,1929年3月,紅四軍打下長汀後。趕制了4000套新軍裝,軍服款式仿照蘇聯紅軍的軍裝(中山裝式,下有兩個口袋)和列寧戴過的八角帽式樣。
第二種說法,是尹德明設計的。尹德明,1909年7月7日出生於湖南茶陵縣火田鄉麻芙村,只上過半年學,9歲起跟叔叔學裁縫。 3年後出師,憑著超群的手藝獲得「尹一剪」的名號。 1929年,尹德明跟隨毛澤東上了井岡山,編入譚余保(當時湘贛游擊隊司令員)的游擊隊。那時游擊戰士們沒有統一的著裝,戴的是「老帽」(即當時的學生帽)。 1930年2月,當時的湘贛游擊隊司令員譚余保專門召開軍容整肅會議,主要精神就是怎樣讓隊伍成為 「正規軍」,並將製作標志性制服的任務交給了尹德明。 3天內,尹德明從工農革命軍有8個縱隊,當地有八角樓等得到啟發,很快裁出第一頂紅軍八角帽。譚余保拿著帽子愛不釋手,連聲稱:「棒!棒!真棒! 」兩個月後,全縣兩千多名戰士戴上八角帽。一年內,中國工農革命軍全部戴上他設計的八角帽。
第三種說法,是趙品三設計的。 1931年11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成立後,在紅都瑞金成立了紅軍學校。 1932年初,劉伯承調入紅校任校長。他到任後,看到在出操或集合時,從各部隊抽調來的學員著裝五花八門,隊列很不整齊,就把學校俱樂部主任趙品三找來說:「學員的著裝太亂了,現在已經立國了,可以有條件製作統一的校服了,聽說你多才多藝,還是個能工巧匠,你就負責給設計一套校服吧! 」
趙品三領命後,經仔細琢磨,覺得還是參照蘇聯紅軍的軍裝比較好,衣服採用套頭緊口。帽子嘛,考慮布瓊尼式的軍帽不適合我國南方氣候,其他軍帽多是白軍的,不便參照。部分學員戴的那種大八角帽帽型太大,不適合中國人的身材和臉型。他考慮來考慮去,畫了許多張草圖,覺得還是要採用八角式,以示紅軍是工農的武裝。不過將帽型大大縮小,改變成小八角,這樣看起來與中國人的身材和臉型比較般配。衣服制好後,找來學員試穿,穿後覺得緊口套頭不方便,也不適合我國南方的氣候,於是就又改成開襟敞口。最後,做了幾套讓學員穿上請劉伯承校長來審定。劉伯承看後非常滿意,立即指示就照此樣子給全校教員、學員每人做一套。紅軍學校學員的新式軍裝整齊劃一,威武雄壯,很快引起了總部首長和各部隊的注意。於是中央蘇區各部隊紛紛效法紅軍學校,穿上了同樣制式的小八角帽新式軍裝。
第四種說法,紅軍的八角帽是馮玉祥贈的。馮玉祥在1930年爆發的中原大戰中失敗下野,所部被蔣介石收編。馮玉祥被迫出國「考察」。臨行前他悄悄將自己原本打算重振旗鼓的數十萬套軍服全部捐給了紅軍。從此,紅軍有了自己的軍裝,這就是以八角帽為標志的紅軍軍服。
這么多種說法,到底以哪個為准?可以肯定地說,八角帽列寧確實戴過。馮玉祥的國民軍也戴過,這從照片上都可以看到。因此,實事求是地講,八角帽不是紅軍首創,應該是借鑒或仿製的,也不完全是哪一個人設計的。 1929年紅四軍的八角帽和1930年尹德明的八角帽都是大八角帽,1931年趙品三的八角帽是小八角帽。
但不管怎麼說,灰色的八角帽成了紅軍的特殊標記。據說,有一次紅軍打了白軍一個埋伏。天黑了,紅軍就都散到溝里、坡上去抓俘虜,跟敵人混在一起了。天黑,看不清人,怎麼抓俘虜呢?唯一可以識別的記號,就是敵人的軍帽和紅軍的不同:敵人的軍帽帽檐又短又硬,紅軍的八角帽帽檐長,是軟布做的,帽檐邊上還撐了一條篾片。因此,紅軍戰士碰到了人就往往攔腰二抱,摸到對方是硬布短帽檐,就把他的槍繳了。
⑷ 紅軍軍帽怎麼畫簡筆畫
1、首先,在軍帽上畫出帽子上面的五角星,然後再畫出帽子上的飄帶,如圖所示。
⑸ 解放戰爭時期解放軍的帽徽是什麼標志
自解.放戰爭初取消國.民革.命軍帽徽到1949年上半年,我軍都沒有帽徽。1949年6.月15日,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頒布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旗軍徽樣式,規定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徽為鑲有金黃.色邊之五角紅星,中嵌金黃.色「八一」兩字。
帽徽,是近代以來軍.隊的重要標識,在軍服的各種識別標志中處於首要地位,也代.表著一支軍.隊的性質。在人.民軍.隊的發展歷程中,出現了具有不同特點的帽徽,見證著人.民軍.隊的不斷壯.大。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紅軍以紅五星作為帽徽。電影《閃閃的紅星》中,潘冬子在竹排上拿出一枚紅軍留下的紅五星。其實,這是一枚65式鋁質帽徽,當時紅軍的紅五星帽徽主要為布質,也有硬紙、油氈、樹皮、獸皮等材料製成的。
不過,紅軍也有一些金屬帽徽,大多為銅質、錫質,個別為銀質,形狀為圓形、橢圓形,一般都有凸起的斧頭、鐮刀和五角星圖案。1930年龍州起.義後,紅八軍等部.隊就佩戴過銅帽徽。當然,受根據地經濟條件制約,金屬帽徽並不常見。
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後,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和新編第四軍,統.一佩戴國.民革.命軍陸軍帽徽,即「青.天.白.日」帽徽。
有觀點認為,「皖南事變」後,八路軍和新四軍便取消該帽徽。歷.史上,確有新四軍官兵在事變發生後,出於義憤不戴國.民革.命軍帽徽的情況,但八路軍、新四軍領.導機.關並未明令取消。因為,八路軍、新四軍在當時已納入國.民革.命軍序列,帽徽是我軍合法化標志之一,不取消帽徽,就不會給國.民.黨造成口實。抗戰勝利後,國共兩黨通.過「政協決議」,規定中.共武.裝納入「政.府軍」,八路軍、新四軍此時也未取消國.民革.命軍帽徽。
1946年6.月全面內戰爆發後,八路軍、新四軍番號相繼取消,國.民革.命軍帽徽在我軍中也陸續被取消。
自解.放戰爭初取消國.民革.命軍帽徽到1949年上半年,我軍都沒有帽徽。1949年6.月15日,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頒布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旗軍徽樣式,規定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徽為鑲有金黃.色邊之五角紅星,中嵌金黃.色「八一」兩字。人.民解.放軍全體指戰員以軍徽為帽徽,稱為49式帽徽,1949年下半年開始配發。由於執行作戰任務,不少部.隊在當年底才配發。
1997年8月11日的《解.放軍報》曾刊登一篇署名「惠彤」的文章,談到1949年11月,他和兩名戰友奉命去上.海購.買文化用.品,在大街上因未佩戴帽徽而被請到軍管會。當時,他們所在部.隊在浙東南,尚未配發帽徽。他們在軍管會領.取了3枚帽徽綴在帽子上。
新中.國成.立後,1950年全軍裝備50式軍服,佩戴制式帽徽和胸章。50式帽徽式樣與49式相同,為鑲有金黃.色邊的紅五角星,正中嵌金黃.色「八一」字樣。但海軍軍官所戴大檐帽沿用傳統桃形帽徽,圖案是「八一」軍徽加藏藍色底襯和銀灰色鐵錨,海軍戰士所戴水兵帽則佩戴和陸軍一樣的「八一」紅五角星帽徽。
1951年,空軍軍官帽徽改為與本軍種軍徽樣式相同,即「八一」軍徽加金黃.色飛鷹雙翼。至此,陸、海、空三軍都有了各自的帽徽。空軍所戴解.放帽仍佩戴「八一」紅五角星帽徽。
1955年,全軍換裝55式服裝,佩戴新式帽徽、肩章和領章。55式帽徽有大小兩種,均為圓形。大帽徽用於大檐帽、冬帽,小帽徽用於無檐帽、解.放帽。
陸軍帽徽主體圖案為「八一」紅五角星,外圍為齒輪、麥穗,海、空軍帽徽分別加鐵錨和飛翅圖案。防空軍、公.安軍帽徽與陸軍相同。存放於原總後勤部軍需生產技術研究所的55式三軍大帽徽標樣,也只有陸海空軍3種。
除大、小帽徽外,還有船形帽帽徽,圖案為「八一」軍徽底襯草綠色。1957年後,船形帽帽徽改為與陸軍大帽徽同樣的圖案,「八一」軍徽底襯海藍色,外圍有齒輪麥穗。中.國人.民志願軍因其特殊性,帽徽五角星里沒有「八一」兩字。
1965年6.月1日,全軍取消軍銜制,統.一更換新帽徽、領章。65式帽徽、領章不分軍種、不分等級,全軍上下無論男女官兵,一律佩戴紅五角星帽徽和全紅領章,將之稱為「一顆紅星頭上戴,革.命的紅旗掛兩邊」,從而體現官兵一致的革.命傳統。65式紅五星帽徽材質分鋁質和塑料兩種,尺寸相同,鋁質較為多見。
1⑨85年我軍裝備85式服裝,取消紅五角星帽徽,恢復以「八一」軍徽為主體、底襯金黃.色飛翅的圓形帽徽。85式帽徽也分大小兩種:大帽徽用於大檐帽、冬帽,小帽徽用於無檐帽、解.放帽。
85式陸軍、海軍、空軍帽徽,與55式帽徽圖案相同,但區別是55式帽徽五星的角在麥穗內.側,而85式帽徽五星的角在麥穗外側,即整個帽徽外側。
1⑨88年為配合新軍銜制,全軍裝備87式服裝。87式帽徽分大小兩種,大帽徽用於大檐帽、冬帽,小帽徽用於作訓帽、女軍人無檐帽。大帽徽主體為「八一」紅五角星,周圍、下部有金黃.色麥穗、天.安門、松枝葉和齒輪圖案,海軍帽徽底襯藏藍色和金黃.色鐵錨,空軍帽徽底襯天藍色和金黃.色飛翅。小帽徽為圓形,中.央有「八一」紅五角星,周圍有金黃.色麥穗和齒輪,海空軍底襯色和標志與大帽徽相同。
1997年和1999年,中.國人.民解.放軍駐香.港和駐澳.門部.隊,先後裝備97式服裝。97式大檐帽帽徽,樣式為桃形,主體圖案為「八一」紅五角星,周圍、下部有金黃.色麥穗、天.安門、松枝葉和齒輪圖案,總體尺寸比87式大帽徽大1厘米,陸軍底襯海藍色,海軍底襯藏藍色和金黃.色鐵錨,空軍底襯天藍色和金黃.色飛翅。
2000年5月1日,全軍裝備99式夏服。99式貝雷帽所配貝雷帽帽徽,圖案與97式大帽徽相同。
2007年建軍80周.年之際,全軍裝備07式服裝。07式帽徽是新中.國成.立後我軍第7代帽徽。帽徽品種包括金屬帽徽、貝雷帽帽徽和作訓帽帽徽3種。外形為桃形,圖案為松枝葉、天.安門、齒輪、麥穗環繞「八一」軍徽。
金屬帽徽,分大帽徽和小帽徽兩種,男軍人.大檐帽、水兵帽、栽絨帽和皮帽配大帽徽,女軍人卷檐帽、栽絨帽、皮帽綴配小帽徽。貝雷帽帽徽與金屬帽徽形制、圖案相同,背景按陸、海、空分別襯以松枝綠、深藏青、深藍灰底色。作訓帽與金屬帽徽形制、顏色相同,綉片顏色陸軍為灰綠色、海軍為藏青色、空軍為藍灰色,帽徽圖案為黃.色。
2017年8月1日,全軍統.一換發佩戴夏常服帽,夏常服帽帽徽形制與貝雷帽帽徽相同。
⑹ 紅軍帽子是什麼顏色的 如何區分
1、影視劇中的紅軍軍帽主要有兩種顏色,灰色和藍色。
2、通常紅一方面軍的軍帽和軍服是灰色的,而紅四方面軍的軍帽和軍服是藍色。
3、而同一時期的國民黨軍中的中央軍基本上是軍官為橄欖綠色軍裝,士兵為黃色軍裝。
⑺ 紅軍的帽子上有幾顆紅角星
紅軍的帽子上有1顆紅角星,八角帽和紅五星,是紅軍的象徵,也是紅軍軍裝佩飾最顯眼的部分之一。唯一可以識別的記號,就是敵人的軍帽和紅軍的不同,敵人的軍帽帽檐又短又硬,紅軍的八角帽帽檐長,是軟布做的,帽檐邊上還撐了一條篾片。
紅色五角星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俄國內戰,設計者不明。有關紅色五角星的起源最普遍的說法是當時俄國軍官為了區分莫斯科的駐軍和從德國和奧地利前線回到俄國的士兵,就要每一個駐軍的士兵在帽子上戴上一顆五角星。後來這些部隊加入了蘇聯紅軍,於是就把五角星塗上了代表社會主義的紅色,這就是紅色五角星的起源。另一個說法是指紅色五角星起源列夫·托洛茨基和克雷連科的相遇,當時克雷連科戴著一個象徵世界語的綠色五角星。當托洛茨基得知綠色五角星的五隻角分別代表著五大洲,便產生了以紅色五角星作為共產主義的標志的念頭。
⑻ 紅軍的帽子怎麼用一句話形容
八角帽又稱"紅軍帽",是紅軍的象徵,也是紅軍軍裝佩飾最顯眼的部分之一。其帽頂外口呈八角形,下端接有一段落帽邊,前面中間有半月形的帽舌。
⑼ 誰有蘇聯陸軍將軍常服帽子的圖片.
h蘇聯軍服樣式是由蘇聯部長會議(負責軍裝和裝具)和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負責軍人區分標志)制定。
在蘇聯,以下人員有權著用軍服:武裝力量現役軍人、蘇沃洛夫陸軍學校學員、納西莫夫海軍學校學員、以及有權著用軍服的預備役和退役將軍、軍官和准尉。
十六世紀俄國射擊軍最先規定著用長襟服。十七世紀初葉,射擊軍著用長襟服,穿高腰靴,戴皮鑲邊呢帽。十七世紀後半葉,為區分各團而規定了不同顏色的軍裝品。十八世紀初彼得一世建立了正規軍隊,規定了統一的軍服。綠色(步兵)或藍色(騎兵)長襟服,紅色背心、短褲、襪(近衛軍為紅色,常備軍為綠色)、鞋、三角氈帽(細毛氈帽)(擲彈兵和炮兵戴皮帽)、佩帶各種識別標志。冬季在長襟服外披紅色寬大斗篷(或短呢斗篷)。水兵著灰色(後改為綠色)長襟服、同樣顏色的短褲、藍襪,銅扣眼鞋、黑氈帽。軍官服上帶有特殊的識別標志——金色飾物、紐扣、白色領帶、帶穗的三色綬帶等等。
彼得一世逝世後,軍服樣式發生了各種變化。1762年規定了佩帶綬帶,1763年規定佩帶肩章和帶穗肩章(在左肩)。十八世紀30至50年代出現了胸甲騎兵團和驃騎兵團規定了特殊的軍服。1786年根據A.B.蘇沃洛夫的建議,著用新的更方便的軍服——短襟服、馬褲、矮筒靴、皮盔。保羅一世時,俄國軍人曾著用不方便不實用的普魯士的軍服。此種軍服主要適於派班儀式。保羅一世逝世後不久軍服大為簡化,取消了士兵寬大斗篷,用彩色高立領的軍大衣和方便的馬褲;用靴筒到膝蓋的皮靴代替皮鞋;取消發辨和波紋發。但軍服仍不夠方便實用。十九世紀對軍服繼續進行了改革。例如:1801——1809年全體軍人佩帶了肩章,1807年軍官佩帶帶穗肩章(雙肩);1803年用高筒軍帽代替普通軍帽,後改為大檐帽;1802——1803年為海軍人員規定了單排扣軍服(軍官為雙排扣大禮服),長腿褲和軍帽,後改為水兵帽和水兵短大衣;1853——1856年克里木戰爭後,陸軍人員著用比較方便的軍服,軍官穿灰色野戰軍大衣。根據各團在師內的番號規定帽圈和肩章的不同顏色;帽圈顏色,第1團為紅色,第2團為藍色,第3團為白色,第4團為深綠色;肩章顏色,第1、2團(第1旅)為紅色,第3、4團(第2旅)為藍色。1869年土耳其斯坦軍區規定白色亞麻布襯衣(發給士兵用於體育訓練時用)系帶肩章,允許夏季在隊列內和隊列外著用。用各種紡織品製作的此種襯衣後來成為俄軍主要軍常服和野戰服之一。
十九世紀七十到八十年代軍服變化較大;規定軍裝為深綠色,無紐扣(用鉤扣)和彩色翻領,統一式樣的軍帽——大檐帽(士兵戴無檐軍帽)、羊羔皮冬帽;騎兵領取步兵式樣的軍裝;取消了禮服(近衛騎兵除外)。1907——1908年恢復禮服。海軍著用雙排扣軍服,翻領白色亞麻布襯衣和藍色法蘭絨襯衣、貼身針織杉(水兵汗衫)、黑色(夏季為白色)褲和灰色帆布作業服。1892年起海軍將軍和軍官著用白色軍上衣,1910年起著用藍色軍上衣。
偉大的十月社會主義革命期間及革命勝利後,直到1918年,工人武裝隊伍——赤衛隊沒有規定專門的軍服。赤衛隊戰士穿著各種服裝,佩帶寫著「赤衛隊」的紅色臂章,帽子上有紅帶。1918年建立的工農紅軍著用舊俄軍儲備的軍裝,但無肩章。軍帽上系有紅帶。為紅軍戰士和指揮員正式規定的識別標志是形似花冠的胸章,它由月桂枝和柞木樹枝圖案構成,上有錘、犁和紅五星。1919年蘇維埃共和國革命軍事委員會制定了工農紅軍第一批軍服式樣;帶紅星的盔型呢帽、長襟衣(軍大衣)、保護色的夏季襯衣(自1935年起叫做套頭服),佩帶三角形,正方形和菱形(後又增加長方形)的區別標志。1921年制定了工農紅軍海軍服裝;指揮人員配備大檐帽、冬帽、黑灰色大衣(1925年改為軍大衣),黑色雙排扣軍上衣和褲,深藍色和白色軍上衣;紅海軍士兵配備水兵帽、黑灰色大衣(1925年改為軍大衣),黑色水兵短大衣、深藍色法蘭絨襯衣和藍領白色襯衣、水兵汗衫、黑色褲和灰帆布作業服,1922年工農紅軍陸軍和空軍著用統一式樣的軍服:深灰色軍大衣、襯衣、馬褲和盔型帽(夏季為淺灰色、冬季為深灰色)。規定佩帶彩色(按兵種)胸章和臂章。1924年取消胸章和臂章,區別標志改在領章上。著用保護色的緊身襯衣,取消盔型夏帽,改用大檐帽。1926年規定指揮人員穿著深藍色馬褲。此種軍服持續到1935年年末,在此期間由於實行新的軍銜制,對軍服也做了改革。除大檐帽外,又增加了船型帽;規定空軍和汽車裝甲坦克兵指揮人員著用敞開式緊身軍上衣,穿襯衣,系領帶。各兵種指揮人員的附加區別標志(角形章)佩帶在軍大衣、緊身軍上衣和套頭服的兩只衣袖上,單排扣軍大衣改為雙排扣軍大衣。1940年將軍開始著用禮服,銀灰色軍大衣、保護色扣合式常服上衣、彩色(按兵種區分顏色)鑲條的藍色軍褲、帶帽徽的大檐帽。冬帽改為護耳冬帽,元帥和將軍帶高筒皮帽。
偉大衛國戰爭初期,為提高軍服的偽裝性能,用保護色的領章和區別標志代替原有的袖章。將軍用保護色的套頭服和無彩色鑲條的軍褲。統一了各兵種軍服的式樣和顏色。全套女軍人制式服裝包括女軍帽、連衣裙和大衣,她們也著用套頭服,規定式樣的裙子和軍大衣。1943年規定軍人著用套頭服,常服上衣、立領單排扣禮服。
戰後,武裝力量的軍服日愈完美。1949年為空軍軍官和將軍及裝甲兵軍官規定了雙排扣開領常服上衣與禮服上衣,襯衣和領帶。1954年4月開始供給將軍和軍官防雨斗篷。取消陸軍元帥和將軍的立領扣合式禮服,代之以翻領雙排扣禮服。白襯衣、黑領帶;取消扣合式常服上衣,採用保護色的敞開式雙排扣常服上衣、襯衣和領帶。1955年(這一年對於中國軍人來說,也是不平凡的一年)軍官開始著用銀灰色節假日禮服軍大衣,用敞開式雙排扣禮服代替扣合式單排扣禮服(陸軍、國土防空軍為銀灰色,空軍為藍色),穿白色襯衣,系領帶,帶帽徽。1958年全體軍官開始著用統一式樣的軍服;保護色的大檐帽與敞開式軍服上衣,藍色馬褲和散口褲、保護色襯衣和領帶。海軍軍服也有變化。1951年取消了軍官扣合式軍服,著用敞開式禮服、白襯衣,系黑領帶;1963年海軍陸戰隊著用黑色特種野戰服,它包括無檐軟帽、敞開式上衣、散口褲和矮筒靴。
1970——1976年蘇聯武裝力量對軍服式樣做了改革;定期服役的士兵、軍士和軍事院校學員,取消套頭式,著用常服上衣,取消扣合式軍服,著用敞開式單排扣軍裝,穿襯衣,系保護色領帶;超期服役的士兵和軍士著用節假日禮服時,允許穿散口褲和矮腰皮鞋;制定了元帥、將軍、軍官、准尉和超期服役軍人(空軍、空降兵和海軍除外)著用統一「海藍」色禮服上衣和褲子、大檐禮帽、白襯衣、黑領帶(空軍和空降兵為藍色上衣、褲子,深藍色領帶);對蘇軍各類軍人的常服和野戰服作了一系列改革。海軍軍官、准尉和超期服役軍人著用白色雙排扣制服上衣、藍色短外衣,白色或黃色襯衣、黑領帶。
ttp://www.warsawto.net/bbs/read.php?tid=2600
⑽ 井岡山革命人戴的什麼帽子(圖片)
井岡山的部隊大都是參加秋收起義的國民革命軍,所以前期都是國民革命軍軍帽(灰色大檐帽),和地方自發武裝的纏頭布。後期主要是紅軍的紅星八角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