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叫帽正,又叫帽准,俗稱「一塊玉」。吳語「准」、「正」音近,故曰「帽正」,屬於帽子上的裝飾物。多為正圓形,上大下小扁而平,底下有象鼻眼,綴在帽子前面,戴上的對准鼻尖,所以叫帽正。唐宋元三代已有流行,明清兩代使用較多。即過去有德之士鑲在帽子上的飾物,代表著正人君子以玉比德。
以玉石、翡翠、瑪瑙等材料製成,有圓形、方形、多邊形等,鑽孔後縫綴在帽子前端。明、清時期較為流行。清邃園《負曝閑談》第二十五回:「皮困秋兒上一塊碧霞璽,鮮妍奪目。」其中「一塊碧霞璽」,即指「帽准」。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四十八回「沈月卿只穿了一件玄色縐紗皮襖。。。。。。頭上戴了一頂烏絨女帽,連帽准也沒有一顆」。韓邦慶《海上花列傳》第四十二回:「俚幾對珠花同珠嵌條,才勿對,單喜歡帽子浪一粒大珠子,原拿來做仔帽正未哉,
帽正的出現與帽子是分不開的,其本身的實質就是帽飾,民間俗稱帽花。帽花是指裝飾於帽上的飾物,多用於小孩出生或小孩滿月、滿周歲等喜慶節日,大小排列成組。還有一些婦女用的帽花,以團花、團壽、團鶴、福祿壽喜、牡丹、菊花、蜘蛛、蝴蝶等圖案為主。多為老年婦女所用,很多是婆婆做壽時兒媳贈送的祝壽禮物。
帽正與一種便帽的關系十分密切,便帽在北京有多種叫法。如"小帽"、"帽頭"、"瓜皮帽"、"六塊玉"等等。無論老少也無論尊卑都可以戴。因這種帽子是由6塊同質料子拼制而成,據說早在明代初年,就取它有代表天地四方的"六合統一"之含義而盛行於京城了。清入關後,同樣取"六合統一"這一吉利之詞,同時這種帽子又摘戴方便,博得人們喜愛,因此仍盛行不衰,便帽的6瓣呈下寬上尖狀,縫成後,形如半球。帽的底邊分有檐與無檐兩種。有檐的即在底邊上鑲上1寸寬的小檐;無檐的只用緞子包個窄邊而已。小帽在天熱時,多選用黑紗為面;天涼時,則選用黑緞子為面。帽頂是用緞子編成一個"疙瘩",北京人管它叫"算盤結",顏色有紅有黑。在小帽的前方正中要釘上一塊"帽正",以示帽子的前後。帽正的質料有好有差,好的用翡翠,白玉和珍珠;差的則用料器或金屬片。 、梅花紋、荔枝紋等等,豐富多彩
❷ 日本兵帽子上的兩塊「垂布」何用
經常看抗日題材電影電視劇的朋友,對小日本軍裝的恐怕最熟悉不過了,我們會發現,日本的軍裝帽子上有兩片「垂布」,按我們今天的觀念來看,軍裝這樣設計看上去難免有失威儀,為何日軍要在軍裝帽子上留兩片垂布呢?
那就是鋼盔的里襯太薄,在黑龍江寒冷的天氣里,日兵出汗以後如果不加處理,很快腦袋就會和鋼盔凍在一起,危險而又好笑。強行摘取,無意中會連皮肉扯下,而最初日軍對這種古怪的情況又不會處理,用暖水澆鋼盔進行救護,結果造成被凍結的頭皮直接剝離。日兵形容宿營的時候,經常聽到頭被和鋼盔凍在一起的新兵摘鋼盔時發出陣陣哀號。攻佔齊齊哈爾,日軍陣亡三百餘人,因為凍傷減員的卻幾乎達到兩千,其中不少就是這種「鋼盔頭」傷。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日軍士兵自發想辦法,在鋼盔里墊上紗布或者棉布,雖然樣子不好看,但是解決了凍傷的問題,也解決裝備鋼盔後給日軍造成的第一個大問題。
❸ 帽子上釘子有什麼講究
如衣服前臉的四個兜,代表了「禮、義、廉、恥」;門襟五粒紐扣,代表了立法、司法、行政、考試權,檢察權,象徵著五權分立;左右兩袖的三個紐扣,則分別表示三民主義和共和的思想;後背不破縫,表示國家和平統一;衣領定為翻領封閉式,則代表了嚴謹治國的理念。
❹ 釘在清朝帽子上的薄翡翠請問有什麼用
那個叫做帽正,又叫帽准,俗稱「一塊玉」。吳語「准」、「正」音近,故曰「帽正」,屬於帽子上的裝飾物。多為正圓形,上大下小扁而平,底下有象鼻眼,綴在帽子前面,戴上的對准鼻尖,所以叫帽正。值得注意的是,正統王朝都無使用帽正的習慣,只有在清廷帽正才大肆流行。即過去有德之士鑲在帽子上的飾物,代表著正人君子以玉比德。
❺ 怎麼去掉帽子上的臟物
1、將帽子放入水中大致清洗一遍。
(5)即在帽子上的擴展閱讀:
帽子的其他洗滌技巧:
1、皮帽可用蔥頭切片擦凈,也可以布蘸取汽油順毛擦拭,可以達到良好的洗滌效果。
2、細氈帽上的污跡可用氨水加等量酒精的混合劑擦洗。先用一塊綢布蘸取這種混合液,然後再擦洗。不能把帽子弄得太濕,否則容易走形。
3、針織品帽洗後最好往帽子里塞滿揉皺的紙和布團,然後再涼干。
4、羊毛帽子,不要水洗,因為羊毛會縮水.帽子如果沾到灰塵或是寵物毛削等,可以用寬面膠帶,反折套在手指上去沾貼,可以除去表麵灰塵.毛料帽子不 需每次清洗,反而容易減短壽命,若達到非要清洗不可的程度,用乾洗是最恰當的方式。
❻ 清代官員帽子上的珠子,到底值多少錢
清代官員帽子上的珠子價值,和官員的品級有關系,品級越高,珠子的材質越珍貴(以清朝時的珍貴程度而不是現在)。
接下來,我們一起來看看從最低的九品芝麻官到一品大員頂珠材質的變化(下圖為清朝電視劇中朝堂上的官員,大家可以看到他們帽子上的頂珠多種多樣)。
比如紅寶石,天然的紅寶石非常珍貴,但是人工合成並不難;再比如六品官員的頂珠材質硨磲,由於現代生產水平的提高,價值也不再想清朝那樣珍貴。
對此,大家怎麼看?如果讓你以現代價值給清朝官員重新佩戴頂珠,你會怎麼排序?
歡迎大家積極評論交流,喜歡歷史的朋友隨手關注津城沐雨,更多有趣又有用的歷史知識,敬請期待!
參考文獻:
《清史稿》,《中國通史》,《世界經濟史》等。
❼ 明朝帽子上插羽毛代表什麼
明朝帽子上不插羽毛,插羽毛的是清朝帽子,這種帽子上的羽毛裝飾品叫「花翎」,是皇上賞賜的,和官帽帽頂合稱「頂戴花翎」,明朝帽子有皇上戴的冕冠和翼善冠、官員戴的烏紗冠、士庶戴的方巾等,清朝帽子有六合一統帽、頂戴花翎等。
帽子上插羽毛代表什麼
1、花翎頂戴
明朝帽子上一般不插羽毛,插羽毛的是清朝帽子,它的名稱是「頂戴花翎」,「花翎」即插在帽子上的羽毛裝飾品,是皇上賞賜的,代表榮譽,「頂戴」即官帽的帽頂。
2、明代冠
明朝時一般稱呼帽子為「冠」,皇上著冕服時戴冕冠,著常服時戴翼善冠,普通官員戴烏紗冠,烏紗冠由烏紗製成,帽後有兩翼,士子和平民戴方巾,另外,新郎、進士等會在帽子兩側上別花。
3、清代冠
清朝平民戴圓形小帽,稱為「六合一統帽」,清朝官員戴禮帽和便帽,有紅色帽帷,帽子頂部裝飾有各種寶石和羽毛,即「頂戴花翎」,當官員獲罪時就要摘掉。
❽ 羽絨服帽子上,一粘就能粘到一起的倆快毛和鉤叫什麼
叫粘扣,粘扣帶由一面帶小勾子的織物,和另一面帶小毛絨絨圈的織物組成,兩面具有「一碰即粘合,一扯即可分開」的特性。 可以反復使用,一般用在服裝,手袋,電子上啊,用途很多地!
❾ 清朝官吏裝在帽子頂上正中的飾物
清朝官吏裝在帽子頂上正中的飾物--頂珠
文武官員的朝冠式樣大致相同,品級的區別,
一是在於冬朝冠上所用毛皮的質料不同,而更主要的區別是在冠頂鏤花金座上的頂珠,以及頂珠下的翎枝不同。這就是清代官員顯示身份地位的"頂戴花翎"。頂珠的質料、顏色依官員品級而不同。
一品用紅寶石,
二品用珊瑚,
三品用藍寶石,
四品用青金石,
五品用水晶石,
六品用硨磲〔chēqú車渠,一種南海產的大貝,古稱七寶之一〕,
七品用素金,
八品鏤花陰紋,金頂無飾,
九品鏤花陽紋,金頂。
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更定官員冠頂制度,以顏色相同的玻璃代替了寶石。至乾隆以後,這些冠頂的頂珠,基本上都用透明或不透明的玻璃,稱作亮頂、涅頂的來代替了。如,
稱一品為亮紅頂,
二品為涅紅頂,
三品為亮藍頂,
四品為涅藍頂,
五品為亮白頂,
六品為涅白頂。
至於七品的素金頂,也被黃銅所頂替。
頂珠之下,有一枝兩寸長短的翎管,用玉、翠或琺琅、花瓷製成,用以安插翎枝。翎有藍翎、花翎之別。藍翎是鶡羽製成,藍色,羽長而無眼,較花翎等級為低。花翎是帶有"目暈"的孔雀翎。"目暈"俗稱為"眼",在翎的尾端,有單眼、雙眼、三眼之分,以翎眼多者為貴。
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曾對花翎作出規定,即親王、郡王、貝勒以及宗室等一律不許戴花翎,貝子以下可以戴。以後制定:貝子戴三眼花翎;國公、和碩額駙戴雙眼花翎;內大臣,一、二、三、四等侍衛、前鋒、護軍各統領等均戴一眼花翎。
至於所說的巡撫是一品那是在清末,太平天國的起義也使清朝政府風雨飄搖,清統治者為鞏固政權鎮壓起義,大量封賞各地督撫,很多巡撫都成為了一品大員,而原來的一品大員也被封以各種頭銜和爵位,成為超品大員,鎮壓起義而產生的大量立功將士的出現,使對他們的賞賜成為問題,清政府為節省財政開支,大量封以頂戴,但這些頂戴只是身份的象徵,沒有任何實權,這和清初的一品是無法相提並論的!這也是在清初所不可能的!
❿ 古代官帽子前面正中間有一塊東西,那是叫什麼
應該是配合官位等級裝飾所用。
朝冠,顧名思義是上朝時戴的,頂子分為三層,上為尖型寶石,中為球型寶珠,下為金屬底座,用所飾的珍珠(東珠)的數目來加區別。親王冠頂裝飾有10顆東珠,親王的世子冠頂裝飾有9顆東珠,郡王的冠頂裝飾有8顆東珠,貝勒冠頂裝飾有7顆東珠,貝子的冠頂裝飾有6顆東珠,鎮國公冠頂裝飾有5顆東珠,輔國公,不入八分公以及民公冠頂均裝飾有4顆東珠。侯爵的冠頂裝飾有東珠3顆,伯爵的冠頂裝飾有東珠2顆,一品官冠頂裝飾有東珠1顆。一品以下不能鑲嵌冬珠,改為其他小寶石。
吉服冠,是穿著吉服時佩戴的官帽,也是平時官員戴的帽子,所謂吉服,是僅次於朝服的禮服,吉服冠頂子比較簡單,只有球型寶珠及金屬底座兩部分,底座用金的,也有用銅的,上面鏤刻花紋。頂珠的顏色及材料有多種,反映不同官員的品級。
參考資料:http://ke..com/view/554892.htm
本人查找多方資料均為發現有關 lz 所說的 官帽「凸起」為何物,故以為乃是飾物而。
以下有各朝代(文化時期)的官帽,lz可細看,如有發現 敬請告知,本也很好奇此為何物,隱約記得 烏紗帽 前端正中有一凸起扣狀物。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28eee70100bwoh.html~type=v5_one&label=rela_prevarticle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28eee70100bwos.html~type=v5_one&label=rela_next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