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黑色毛線帽子是主線任務「弗洛伊德」中出現的,不過只是這個任務做完是不能拿到的,要等完成全部主線任務後才會在藏身點的衣櫥中選擇佩戴,其他很多主線的服裝都是要等主線通關才能用的
『貳』 弗洛伊德的《夢的解析》的象徵
帽子男性或男性性器。。。在大多數情況下,皇帝和皇後其實是代表做夢者的父母親;做夢者本人則是王子或公主。同時,在夢中,偉人也許也象徵著父母。。。所有細長的物體,如木棍、樹干、雨傘,所有鋒利細長的武器,如刀子、匕首和長矛,都代表著男性性器。小盒子、衣櫥、食櫥和烤爐相當於女性性器;還有穴洞、輪船和各種容器也是這樣的。夢中的房子常常代表女人。
走過一套房間的夢象徵著妓院或後宮,也可以象徵婚姻。
還有,夢中的左和右要從道德意義上去理解。右邊道路總是表示正義之路,左邊道路則表示叛逆之路。
『叄』 如何看待美國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事件發酵升級之後,美國亞特蘭大市6月12日晚,一名黑人男子在警察執法過程中被槍殺,再次加劇美國民眾對警察暴力執法的憤怒,示威抗議的浪潮再創新高。
看了許多公眾號的標題,有的說白人警察對黑人當街連開三槍,只因在車里睡覺;有的說白警無法無天,黑人一睡再也不醒;有的說網友震驚:黑人睡個覺,命就沒了。不禁感嘆,這些看熱鬧、不嫌事大的標題黨,只抓住「睡覺」,「開槍」反復強調,絲毫不顧事件的完整性,借著種族歧視的帽子帶節奏,就收獲了一批同情和怒火。
然而這真的又是一起「弗洛伊德」事件嗎?白人警察是真的絲毫不顧社會輿論壓力,對待黑人依舊暴力又我行我素嗎?
先來看看事情的完整經過:上周五(6月12日)晚,27歲的黑人男子Rayshard Brooks 將車開到一家名為Wendy』s restaurant的快餐店車道上不小心睡著了,導致其它顧客要繞開他的車才能取餐,造成了很大的不便。
警察接到報警後叫醒了Brooks,發現他神情恍惚,懷疑他酒駕,於是叫來另一個警察給他做酒精測試。此時Brooks非常順從配合,並承認自己酒駕。期間他還問警察能不能把車鎖上並走回不遠處的姐姐家,然而遭到了警察的拒絕,因為他體內酒精含量嚴重超標,需要被逮捕回警局。
(視頻中,Brooks還透露昨天是女兒生日,這又為左媒製造了一個好話題)
從警察給Brooks帶上手銬起,Brooks開始反抗,先是和警察發生肢體沖突扭打在一起,然後搶走了一名警察的電擊槍後就跑。
Brooks大概跑過了四五個停車位,期間警察在追捕過程中先是一直拿著電擊槍,(Brooks也拿著電擊槍),看到Brooks突然轉身用電擊槍對著警察時,警察才掏槍並連開三槍,將其擊倒在地。
中槍之後,救護車也趕快將Brooks送往醫院救治,然而,到達醫院後,已經不治身亡。
事情傳開後立刻發酵,弗洛伊德事件還沒平息又添上新一波暴亂。第二天示威者就聚集在Wendy』s restaurant外遊行抗議,導致餐廳無法正常營業而關閉。
傍晚示威愈演愈烈,抗議者開始在餐廳里打砸搶,還一把火燒了整個快餐店。
憤怒的群眾還走上高速公路示威,導致公路癱瘓。
亞特蘭大警察局迫於壓力,目前已開除了開槍的警察,另外一名警察也已被停職。隨著民眾抗議規模越來越大,亞特蘭大警察局局長也迫於壓力辭職。
『肆』 夢的解析主要有哪些內容
《夢的解析》內容精要:這是一部發表於1900年的著作,它和新世紀的到來一樣,為未來的學術界開辟了最光輝燦爛的曙光。弗洛伊德曾表示希望在將來有一天建立一塊牌子,上面寫道:1895年7月24日,西格蒙特·弗洛伊德博士在這間房子里揭示了夢的秘密。在弗洛伊德看來,夢不像其表面顯示的那樣只是一堆毫無意義的表象,它是通向無意識的捷徑,是打開人格最深層的鑰匙。夢有含義倒不是弗洛伊德獨創的觀念,他的同時代傑出心理學家並不把夢放在眼裡,認為夢不是白天的心理過程而是在夜間混亂的表現。
所以弗洛伊德說,每個夢都是願望的實現,即以偽裝形式表達(滿足)某種無意識慾望。正是夢的這一個特性使它成為通向無意識的捷徑。如果我們能夠解釋夢,找出它的隱義,我們就能夠恢復一部分無意識心理生活,並能夠將它們置於理性的照耀之下。《釋夢》是一部帶有心理治療性質的著作,是一位精神分析專家對他的病人和自我進行分析的病例研究,因此,弗洛伊德在分析完夢的性質之後,將它與癔病治療聯系一起。
《釋夢》指出,夢與癔病具有同樣的破譯方法——自由聯想法。這個理論表示,應當給自己的心理以完全的自由,應當削弱我們意識中的所有阻礙和批評,讓所有的一切,包括荒謬的思想和形象自由地進入頭腦,盡管它們乍看起來似乎與夢無關系,但正是依靠它們才能建立起夢的意義。自由聯想法有一定的操作規定,在弗洛伊德著作中,依靠德語的詞彙的拼寫與變形來偵察夢的意義,然而,離開了德語的國家,弗洛伊德所建立的一套夢的語言,如上樓梯象徵性交,一隻手提箱代表陰戶,一頂帽子表示陰莖等就不再適用。
《釋夢》的最後一章對夢的產生進行了理論闡述,將人類的意識劃分出了前意識和意識兩種類型,認為意識是行為的絕對統籌者,但是那些永遠處於無意識中的不為人所接受的願望伺機尋求表現。
《釋夢》中的見解一直為學院派心理學家所不齒,但它的臨床實用價值以及智慧的啟迪性為它贏得了人文學者的普遍聲援,也使弗洛伊德在20世紀30年代成為大眾英雄。弗洛伊德的見解廣泛應用於神話、傳說和文藝作品的解讀上。他在《釋夢》通篇說得很明白,所有我們在夢中發現的被壓抑的慾望都烙有兒童特徵,就像我們在俄狄浦斯情結中所看見的那樣,壓抑形成於童年期並構成入夢中的隱義材料。個性的根源應追溯到童年,尤其是早年性本能發展的階段。
由於弗洛伊德過於重視「性」對人的行為和思想的影響,他在後來被指責為「泛性論」者,並被視為西方的性解放的始作俑者,實際上弗洛伊德本人卻在「性」觀念上持保守立場。在他看來,人之所以為人就是人有理智來約束本能,這正是他研究無意識的目的,他聲稱自己在40歲後就不再有任何房事。西方的思想界特別接受了他的「性」和「無意識」概念的影響,在哲學上出現了柏格森的直覺主義思潮;在文學上則出現了一大批心理分析小說,裡面主人公的行為動機不再做任何社會學的解釋,而被視為是無意識的表露,是無法為人所控制;電影界也有大批的心理分析電影問世,如《愛德華大夫》等。
弗洛伊德過於武斷的理論有時失之簡單,他在創立了他的精神分析學派後,他的追隨者不久就紛紛自立門戶,他們不滿意老師的「性優勢論」,榮格創立了他的集體無意識學說,阿德勒提出人類「自卑」感。遠在中國的魯迅也指責他:「弗洛伊德恐怕是有幾文錢,吃得飽飽的,所以沒有感到吃飯之難,只注意於性慾。」到晚年,弗洛伊德可謂眾叛親離。然而,盡管弗洛伊德有許多錯誤,但在今天,其「錯誤」的觀點非討論不可,這正是對他和他的學說最好的紀念,我們最好不要把弗洛伊德看成一個醫生或什麼科學家,他是個純粹意義上的哲學家。他對「理性的信賴以及對『絕對論』的忠誠表明了他對宇宙秩序的信仰」。
『伍』 是什麼原因導致人會產生「俄狄浦斯情結」
復雜的大家庭,第一排左三位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顯然又是愛父親的。父親對他來說象徵著與社會、與自身的和解。我們沒有明確證據證實小弗洛伊德對父親的怨恨是否與母親當時的情緒有關。但是根據我們的日常經驗,生活在復雜家庭中的主婦通常不會太開心,也往往會對丈夫心懷怨恨。
另外,弗洛伊德在父親臨終前已經在內心中完成了與父親的和解,明確承認了自己對父親的愛意。雅各布死於1896年10月,他在11月給弗里士寫信,「我對他的評價很高,了解他至深,他的性格融合了深度的智能與絕妙的自在無慮,對我的人生有重大影響。」當時的弗洛伊德正在提出「誘奸」假設。根據這個假設,雅各布曾經試圖猥褻過小弗洛伊德與他的妹妹們,導致他們都患有強迫症!雅各布死後,這一假設的研究也停止了。
『陸』 夢是否真的有意義
如果我不提出任何原則就說:我相信夢是有意義的,那這不過是我的一種見解,或甚至不過是一種迷信。 但是,當我列出了這些原則,並且依靠它們對古今文獻上的夢例進行檢驗,依靠它們對我自己所做的夢及其解釋進行檢驗,又對我所解釋過的那些別人告訴我的夢進行檢驗之後,我可以很有把握的說:大多數夢肯定是有意義的。至於有沒有無意義的夢,我還無法肯定。 一、解釋本身應該沒有內在矛盾,至少可以說明夢的部分內容。 也就是說,夢的解釋至少要能自圓其說,言之成理,要能把夢的大部分內容都加以說明。如果一種解釋能說明夢的所有細節的意義,那就更好了。 例如弗洛伊德的病人的夢: 弗洛伊德解釋:「帽子實際上是男性生殖器官,它中間部分隆起,兩邊部分下垂。她的帽子或許特別應該假定為一個男人,而且最終一個人會說:‘鑽到帽子下去’,(在德語中)這意思就是結婚去。……因此如果她的丈夫具有這樣完好的生殖器,她就不必害怕那些軍官。 這就是說,她並不希望從他們那裡得到什麼。」弗洛伊德對這個夢的解釋完全可以自圓其說。而且所有細節都得到了解釋,對各個細節的解釋能相互聯結成為一個整體。帽子是生殖器,這可以說明帽子為什麼中間隆起,兩邊下垂。夢中的「你們都不能對我怎麼樣」,指軍官們不能誘惑她。這和前邊對帽子的解釋正好可以相互聯結。因此,這個解釋有一定的可靠性。 這個原則和科學家提出理論時所用的原則本質上是一樣的。如果一個物理學家提出一個理論,它可以解釋絕大多數物理現象,我們就接受這個理論,說它是正確的。夢的解釋就是一個微型理論。 好的物理學理論應該用盡量少的定理說明盡量多的現象。好的夢的解釋也一樣。好的物理學理論力爭統一,好的夢的解釋也一樣。上例中弗洛伊德用一個性象徵解釋了夢中的所有細節,這個解釋應該說是很好的。但是,僅滿足這一原則,還不能說這個解釋就一定正確。一個好的解釋至少要部分滿足第二個原則。 二、夢的解釋應該能說明夢與夢以外的刺激或生活事件的關系,並能推斷或預測這些刺激或生活事件。 這個原則也類似於物理學中判斷理論好壞的原則。好的物理學理論應當能預測未發生的物理事件。好的夢的解釋也一樣可以推斷或預測未知的內容。仍以弗洛伊德對「帽子」一夢的解釋為例,弗洛伊德之所以堅信他的解釋是正確的,還有兩個理由: 1.做這個夢的婦女有廣場恐怖症,她擔心獨自外出會受到男人的誘惑。夢的主題是:「如果我丈夫生殖器完好,我就不會害怕誘惑」。顯然夢的主題與這個婦女現在為之煩惱的廣場恐怖症關系極為密切。 2.根據解釋,帽檐應該代表睾丸。夢里帽沿一邊比另一邊垂得更低。而這個婦女後來證實說,的確她丈夫的肇丸一個比另一個要低。 這種外在證據很有說服力,據筆者的經驗,只要通過解釋夢推斷出做夢者的一件事,夢者就會很信服地接受這個解釋。 例如,一次我給人釋夢。對方說她幾年前曾連續多次做同樣的夢,夢見她趕火車,當她到達車站時,火車剛剛開走。我告訴她可能當時她正面臨一個機會,而她十分擔心自己趕不上這個機會。我問她,那時你是否正面臨著一個改變自己命運的機會或轉折。她說「是的,我正打算去深圳工作。一個同學去了深圳,告訴我那裡很好,但是我擔心我已經錯過了機會,深圳已經沒有多少就業機會了」。 你在夢里注意到你穿的是這件衣服,說明這件衣服必定和你想去深圳的事有關。不然的話,你不會夢見它。」她想了一想,突然說:「是了,那件衣服是深圳的朋友送給我的,就是那個勸我去深圳的同學送給我的。」然後她又說:「你解釋得真准啊!」 三、夢者聽了解釋者的解釋後,應該感到這種解釋有道理,甚至產生恍然大悟的感覺。 據我的經驗,夢者雖然自己不能解釋自己的夢,但是卻可以憑「直覺」判斷出某種解釋是否正確。因此,如果對夢的解釋很准確,夢者就會說:「對,你解釋得有道理」,或說「我明白了。」有些時候,夢者會產生恍然大悟的感覺,並且告訴你:「我完全明白了,太對了。」在這種時候,夢者會對這個解釋堅信不疑。 因為夢者潛意識中是知道這個答案的,只是他自己無法讓這個答案進入意識而已。正確的解釋一旦出現,夢者馬上可以識別出來。並且正確的解釋可以讓意識和潛意識 「打通」。 有些時候,夢者聽到一個解釋後堅決反對,堅決不承認這個解釋是正確的。這並不說明這個解釋一定就錯。如果夢者反對時情緒平和,那麼可能這個解釋的確有錯誤。但是如果夢者反對時情緒過分激動,否認得過分激烈,那麼這個解釋也許反而是正確的。這說明這個解釋擊中了夢者的要害,揭開了他的傷疤,展示了夢里不敢面對的內心中的事實。 夢者隱隱意識到了這個解釋是正確的,但是,他害怕讓別人看到他的內心,也不敢讓自己面對自己的內心。出於恐懼,出於自我保護,他才激烈地否認這個解釋。
『柒』 父性的流失與角色的尷尬:去哪裡找尋「真正的父親」
先給大家講一個小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弗洛伊德的父親,雅各布·弗洛伊德。
雅各布·弗洛伊德是一個布匹商人,他因為是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父親而被歷史記住。
一個星期六的一天,雅各布穿戴整齊,戴著一頂新的皮禮帽,在弗萊貝格市的街道上散步。當他拐進一個轉角時,發現有個男人擋住了去路。
當時的情形十分尷尬。那個時代的人行道通常是一條狹窄的小徑,以使步行者能避開大街上的泥濘。
雅各布·弗洛伊德開始向前邁出下一步,他有點膽怯,因為他發現要求或允許優先權與榮譽和原則無關。
但那個男人比他更快,並急切地維護他的優越感:他把雅各布頭上的帽子擊落到爛泥中,並且吼道,「從人行道上滾下去,你這個猶太人!」
雅各布把這樣一次遭遇講給了他的兒子小弗洛伊德。兒子非常想知道事情的結果。
「我走下了人行道,然後撿起帽子。」老弗洛伊德十分平靜地告訴兒子。
後來,為弗洛伊德寫傳記的作家歐內斯特·瓊斯認為,這位精神分析創立者在其性格形成的過程中,這個關於帽子的故事是一個重要事件。
絕對的英雄與完美的父親之形象,在那一刻轟然坍塌,這或許在某種意義上決定了他未來的道路。
如果沒有這件事,弗洛伊德後來也可能不會想到把兒子作為父親必然的對手,而精神分析學說則可能會以另外一番樣貌呈現給後人。
孩子們對父親的期待與對母親的期待是完全不同的。
當一位母親被惡劣對待或蒙受羞辱時,孩子們會繼續愛她,而且無比同情她;
而當父親成為不公正行為的犧牲品時,孩子們的內心感受則會復雜得多。
孩子們很少會看不起自己的母親,但是父親卻承擔著被孩子譴責甚至鄙視的風險。
父親難做。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母親與孩子之間的互動,只要遵守著家庭內部規則就可以了,因為母親代表著愛與照顧;
而 父親與孩子之間的關系則需要遵守兩個完全不同的規則,家庭之內 愛的法則 以及社會的 叢林 規則。而愛的規則與社會上力量的角逐是完全相反的兩種類型。
一個男人,被他的親人要求和期待在家裡要溫和體貼,知冷知暖,而當他穿上外套、拿起公文包,打開家門那一瞬間,則需要立即換上一副心靈的鎧甲奔赴職場。
男人的角色功能還不僅僅如此。
當一個父親跟他的家庭成員在一起時,他既要表現出父子深情,又要在孩子們面前顯示出其殺罰決斷的權威氣魄。單一角色的出演是遠遠不夠的,一直是霸道總裁的面孔或一味的溫文爾雅,孩子們都會感到有所缺失。
這就是所謂「父親的悖論」:父親除了需要與孩子遵循愛的法則進行互動,要想塑造成功的父親角色,他還需要依賴社會規則與外界互動;而家庭與社會所遵守的法則是完全不同的。
所以, 父親們必須活得很分裂,需要在兩種規則 之間 不斷轉換,因而變得焦慮不安 。
義大利學者魯伊基·肇嘉認為,我們生活在父親缺位的時代,大量研究都已經敲響了警鍾,宣告 父 性 的缺失 是一種史無前例的弊端。
由於父親這一身份的出現遠比母親的出現要晚得多,人類社會發展至今,雖然男人們在社會舞台上仍然擔當著重要角色,但是,他們身上的「父性」卻越來越稀薄。
這位義大利學者擔心,「真正的父親」幾乎要同地球上大多數物種一樣,正在瀕臨絕跡。
導致父性流失、父親角色的權威感幾近崩塌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社會生產方式的巨大變化以及現代科技的飛躍式發展。
回想一下人類的狩獵以及農耕年代,那是父親權威性的黃金時代。
那時的孩子們要想長大成人並掌握日後獨立生活的本領,必須跟從父親的引領與教誨。
兒子跟著父親去學習打獵,學習播種和收獲,以及學習一些小手工業技術。所謂耕讀傳家。
那時的父親就是孩子心中的導師。他不僅為孩子們提供生存技能的培訓,而且還是人生智慧的擁有者。
父親的權威感不言而喻,從經濟到精神,他都不容置疑地成為整個家庭的支撐。
然而到了現代社會,情況完全發生了變化。
農民的兒子不種地了。木匠的兒子也不一定要成為木匠。
讓兒子跟自己從事一樣的職業、並且由自己言傳身教培育成材,幾乎成了當代父親們無法實現的夢想。
就算醫生的孩子真的從事了醫學工作,也不是跟從父親學會的專業知識。社會教育已成為絕對的主流。所以醫生的兒子不再崇拜父親,甚至會認為父親所掌握的東西已經落後、過時了。
可能極少存在的某些中醫世家還保留著父親帶兒子的現象,但幾乎是個例,與主流風尚無法匹敵。
當代父親們真的是大權旁落了。而與之伴隨的,是母親(女人)們社會功能的成功逆襲。
父親的缺位導致母親們被迫補位的現象越來越普遍。所以男人們在家庭中的地位、在孩子心中的重要存在感日漸式微。這正是義大利學者所說的,父性的稀薄。
與母親角色相比較,父親這一角色本來就顯得先天不足。
母親身份在孩子出生之時便能夠得到確認,而父親的身份則必須被宣告和創立,需要在父親與孩子建立關系的過程中一步一步揭示出來。
所以,父親的資格不是生而知之的,而是通過後天的努力而獲得的。
父親的功能不是繁殖學意義上的,而在於對於孩子的撫養,以及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為他們創造一系列儀式性的行為,比如將孩子高高舉起,或者,拉住孩子稚嫩的小手,帶領他走進一片森林或廣闊的海洋。
當父親在職業傳承方面以及思想高度上都失去了權威感的今天,作為父親的角色,依然承擔著的重要功能,就是將他的兒子或女兒帶入到當今復雜而多變的社會之中。
當代父親的首要任務,是能夠陪伴他的孩子經歷他們成長之路上某些必經的磨難,能夠關心並促進孩子獨特個性的發展。
然而令人感到遺憾的是,很多父親在孩子們通過巨大努力和奉獻而取得的成就面前保持沉默。
很多時候,孩子不懈努力去獲得成就,不是為了成就本身,而是為了得到他們父親的贊揚。
對於孩子象徵性的成長,父親未能給予儀式上的慶祝,這是當代社會個人生活中「 最悲慘的貧困」 (義大利學者魯伊基·肇嘉語)
在心理學意義上,「父親」是一個古老的原型,是一種父性的象徵。
從東方的天(乾陽)到西方的神(宙斯),父親永遠是至高無上的權威,是一種精神的引領與智慧的高懸。
因而,對父親的追尋成為一個原型化的永恆主題。
從象徵意義上說,「父親」是一種持續不斷的努力與從未到達的終點。是個體人生的意義與奮進的目標。
孩子必須「找到」他的父親,或者「重新發現」他的父親。
尋父之旅其實是個體尋求生命意義與價值的過程。
如果說母親是生命存續的家園,那麼父親則是生命舒展的空間。
在父親節到來之際,我們要隆重贊美「父性」,以及那些擁有「真正的父親」的某些品質的男人。
我們要對自己說:去尋找他(父親)吧,不管是在外部世界,還是你的內心。
『捌』 弗洛伊德無意識理論及對夢的解釋是什麼
無意識理論的提出
弗洛伊德以他創造的無意識理論、性本能理論、三重人格理論和夢的理論建立了精神分析學,他提出人的心理能量的結構分為無意識、前意識、意識三部分,他們猶如雞蛋的蛋殼、蛋白、蛋黃一樣存在於不同的層次,他們的內容包括人的慾望、沖動、思維、幻想、判斷、決定、情感,相當於本我、自我和超我的人格結構。弗洛伊德提出了著名的「冰山理論」,解釋了無意識、前意識、意識的關系:在我們的內心隱藏著一個深不可測的巨大空間,意識猶如浮在表面的冰山一角,隱沒在水下的那片龐然大物就是無意識,而連接意識和無意識的層面就是前意識。
無意識或本我是儲藏性本能的領域,性本能在其中沒有任何約束,表現為無理性的、原始的沖動,它的惟一目標是追求滿足和快樂,而達到這種滿足的途徑有兩種:一是靠反射活動和幻想性滿足把能量釋放出來,二是屈服於自我的影響,使能量接受自我的約束,從而達到迂迴的滿足。為了社會的利益和人格的進一步發展,需要對性本能加以壓抑。但是這種本能不會因為受到壓抑而減弱,相反,它們總要尋找機會通過「以法律和道德的禁令,在無意識和意識之間建起的一道前意識的堤壩的缺口進入意識領域。夢、遺忘、失語、筆誤、口誤等反常行為就是那些乘虛而入、不期而至的無意識在意識中的表現,也就是說無意識的本能沖動只有經過前意識的閘口才能進入意識領域,即生命能量在意識到之前,就已經受到壓抑,這樣的壓抑被稱為「潛抑」,即使在意識之中,潛抑也不會被察覺。
無意識,即下意識,是一個人以往經歷的總和通過內化過程,構成了這個人獨特的情結和人格對事物作出的瞬間反應,它僅僅是習慣性的或者偶然性的沒有通過意識指導的行為狀態,是人內在的本我所具有的意識,需要藉助外在表現而反映的意識,它反映的是人的內在人格以及原始慾望,是真正的精神實質。
對無意識的認識
「人不全是他自己的主人。」即我們的思想、感情和行為是不能夠完全被自我認識到,並理性地加以控制的,而是源於潛意識的慾望和需求藉助種種方法,不知不覺地從幕後操縱著我們的精神活動。弗洛伊德說「不能把心理的主體置於意識中------」,他認為意識不是人的主體,僅僅是與人的記憶、焦慮、無意識壓抑、唯樂原則等同樣的一種心理功能,認為人的意識狀態是非常短暫的卻能重復產生和恢復的,即無意識的理論,是一種非常強有力的心理過程或者觀念,特別強調無意識的重要性。這種無意識由於長期被壓抑著而不能轉變成意識,但是通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方法就可以解決這一問題,消除這種壓抑,使得無意識變成意識。因此可以說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的無意識是一種有動力的被壓抑的無意識。
一個人在進行心理活動時,一般都是意識和無意識同時進行的,或者說一個人在行為時就會有無意識的動作和有意識的動作,表面是有意識的行為,而核心確是無意識的行為,就如同美劇《Don』t lie to me》中對人類面部表情和說話行為時下意識的動作的觀察來斷案一樣,人類的真情實感在無意識中就暴露了,而當事人卻仍不自知。一個人的行為本身是一個連貫的、同一的過程,是無法分割的。無意識的行為和作用都是當事人本身知覺不到的,我想這也就是人為什麼「日有所思,夜有所夢」的原因吧,白天有很多意識到的認識,到了晚上做夢的時候就會以另一種情形「願望達成」。人們有太多的慾望被壓抑在潛意識中,這種得不到滿足的慾望不斷在潛意識中凝聚,在人們的內心形成了強大的動力能量並尋求一些虛幻的或幻想的形式來實現在現實中被壓抑的慾望。
一個人的無意識盡管是完全潛伏的,盡管它的作用絲毫不被當事人知覺到,但是毫無疑問這個無意識同樣能主導一個人的行為。這也就說明無意識是以意識為基礎的,是由最初的意識衍化出來的,是最初的意識的一種壓抑狀態。這種無意識是股強大的能量,他會在人們意識鬆懈的時候傾巢而出,表現在意識里,呈現出混亂的狀態。都是潛在的無意識力量支配的結果。無意識是人們清醒而自覺的理性意識所無法認識也是無法控制的。無意識空間是一個未知的領域,我們只有讓自我放鬆時通過內心獨白、感覺化的幻想,把意識深處的無意識狀態外在的呈現出來。
弗洛伊德對於夢的解釋 就是夢是願望的滿足
『玖』 《夢的解析》:帶著弗洛伊德在夢里款款而來
夢是什麼?我們為何會產生夢?
「夢,是慾望的滿足」 。弗洛伊德帶著它的「釋夢理論」從二十世紀信步而來,不容置疑的說道。
如果你沒有看過《夢的解析》,或許會和之前的我一樣,以為弗洛伊德就像中世紀的老學究般,帶著深邃的眼眸和驚人的毅力,向世人闡述晦澀難懂的哲學原理。
但是,如果你能忍著對幾百年前那些「老古董」的莫名反感、壓下先入為主的心理抗拒以及放下學科成見,那麼你將會發現諸如《資本論》、《理想國》、《社會契約論》類會給你帶來前所未有的感受。
一如《夢的解析》帶給我的感覺一樣。
它絕對不是讓你那種讓你不知所雲、暈頭轉向的代表,也不是讓你深感距離遙遠、讀來無用的類型, 它是一本能帶你正確認知自己――從你的夢境里、用科學理性的手段――深入理解自己的心理學巨著。
我讀《夢的解析》是機緣巧合,買來大半年、又在做過幾個不明就裡的夢後才決定要把它讀完。
而在那之前,我已經接觸過基本心理學書籍,否則,我是沒有興趣和毅力去與弗洛伊德打交道的。畢竟,之前波西格在《禪與摩托車維修藝術》里帶給我頭疼不已的感受,使我對此類書籍有輕微抗拒。
許是年紀未到吧,有些書,確實需要一定閱歷才能消化他人一生的心血,如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又如《禪與摩托車維修藝術》。
書要重讀,才能領悟更深,經典尤是如此。不停重讀,才能感受「橫看成嶺側成峰」的妙感。 否則,你以為以你涉世未深的經歷真的可以在短短幾小時內吸收作者畢生心血么?
如果你回答肯定,那多半是被「囫圇吞棗」般的閱讀欺騙了自己。
還記得在讀《查令十字街84號》時,海蓮·漢芙在其中一封信里說:「從閱讀的需求面來說,一本書的再閱讀不僅僅只是可能,而是必要,你不能希冀自己一眼就洞穿它,而是你十五歲看,二十歲看,四十歲五十歲看,它都會因著你不同的詢問、關注和困惑,開放給你不一樣的東西。」對此,深表認同。
《夢的解析》就是那種需要不停重讀的書。 在這本書里,弗洛伊德不僅僅是在闡述自己的思想和理論,他同樣給後人留了很多問題,以供大家研究完善。
科學的領域不是一蹴而就,也不是權威一統天下的,它需要的是人世世代代不顧堅信的去攻克和完善。
弗洛伊德就是那個不停完善的人。 如果你翻開《夢的解析》,你會發現本書第一章全是弗洛伊德總結的在他之前的學者或業余愛好者關於「夢的問題」的科學論點或理論文獻。
他在前人的基礎上深入研究以尋找共性,同時不停用自身經歷和他人提供的夢例去驗證前人的觀點或結論。最終,開辟了「釋夢力量」,並完整而嚴謹的提出: 夢是一種對(受壓抑和排斥的)願望的(經過偽裝的)滿足。
是不是發現,此句和文章開頭「夢是願望的滿足」有所不同?
這是因為,每個人的夢有太多類型,除了典型夢(如考試夢、裸露夢、親人逝去夢等),也有帶有痛苦的「焦慮夢」。 這些不同的夢境,都飽含了夢者深層次被壓抑的、甚至是排斥的慾望。這種慾望或許來源於童年,也有可能來源於不被自我所知的意識。它反饋了一種天性,這種天性多半離不開人性自私的根本和性慾的沖動與滿足。
我開始並不理解「夢是慾望的滿足」這句話,在回顧了自己做的幾個夢之後,我接受了這個觀點。
例如,我在11月8號晚上做了這樣一個夢: 「我突然在一處江南水鄉的青石板醒來,就像時空穿越般突然的到了那裡。然後,我問自己『這是哪裡』?隨後,我既來之則安之地開始閑逛,一如我一個人在外旅遊般。我穿過集市,向小攤主買了燒餅,還看見了小鎮的公共汽車圍繞著船形建築駛去。隨後,我夢見了自己和李月(閨蜜前男友,已分手幾年)在一起走,他看起來很高興,並說要將公司買給誰。我一直叮囑他要小心一點。最後問他有沒有看合同,小心被騙之類。他說沒有然後自己去翻合同,接著我就醒了。」
這個夢的前半部分,的確是滿足了要去旅行的願望。在10月底我就打定要去哈爾濱旅行,只是苦於時間與錢均不夠未能盡快成行。而之所以會夢見江南水鄉,是因為我在14年底去周庄遊玩過。而夢之所以會把哈爾濱替換為江南水鄉, 運用弗洛伊德的話說,這是夢通過審查機制將願望進行了置換。它的本質依然是願望的滿足。
那夢的後半部分又為什麼是我總叮囑朋友要小心謹慎呢?
經過弗洛伊德提點,我結合近期考慮的大事和自身性格進行分析。做夢的當日下午,我一直在當當網挑選經典書籍加入購物車以便「雙十一」搶購。由於很多是過往經典,書目比較貴,礙於資金不多,所以我一直提醒自己「小心點」選,選現在最需要的。因為錢不多,不要被出版社的簡介和推薦給「騙」了。
也就是說,這個夢的後半部分其實是我自己在「安慰」自己,花大錢可以,但務必要物有所值。這一點證實了弗洛伊德和前人的觀點: 夢的來源多半與做夢當日有關。同時,夢的壓縮和再加工,會讓你對自己的夢感動訝異。 但是,如果你擅長分析和自問,那麼你就能從你的夢里找到關於自我的蛛絲馬跡。
我還有一個「郵件夢」,可以證實以上觀點。
「我夢見因某事大家在集合,待集合完畢後我發現就自己一個人沒有穿團體服裝(好像是校服)。有一個像教官似的人大聲問我:『為什麼不穿一樣的?』我望向身邊人焦慮煩躁地說,『我不知道,我也沒有呀』。同時,腦子在想:『糟糕,我不會沒看郵件吧?』內心自責不已。然後那個教官就帶我翻箱倒櫃的找團體服,我在一旁好著急。」
這個夢和我白日的工作相關,我做夢前不久就因為老不愛及時看工作流程郵件而被主管責備。這個夢很好的通過「置換作用」反饋了我平日的工作習慣――等到要用了才看郵件,找不到的時候干著急。同時,這個夢表現出我不希望再被責備的願望。因此,我開始強迫自己每日及時瀏覽工作郵箱。
你看,如果我沒有看過《夢的解析》,我壓根不明白那些做過的夢到底表達的什麼。其實,它們都是你內心認知到的渴望(旅遊夢)或愧疚(郵件夢)在通過潛意識指導你去正確的做事情。
因此,對於此書,強烈推薦。但是,對書中弗洛伊德提出的「夢的鏡像多半與性慾有關」,表示目前還無法領會和消化。
無可否認,人的自私和對性慾的沖動是與生俱來。因為,從科學研究和身邊實例來看,就算只是懵懂無知的孩童也懂得競爭和排他,彷彿無師自通般。而關於性慾,估計在盤古開天地、女媧造人時就成了自然規律遺傳下來了吧。
只是,每個夢,尤其是成年人的夢,就都有性慾隱晦的存在嗎?
關於此點,至少我還沒有在我自己的夢里得到足以說服自己接受這個觀點的答案。我想,的確有時候的夢會有關於性慾的變相表達,一如夢的置換作用。但並非全部如此吧?難道,就像弗洛伊德所說,房子就代表女性身體,帽子、衣服代表男性,那麼,如果男性夢見房子就暗表他有同性戀傾向?
對此,我不敢苟同。或許,對於「夢境象徵」的解讀,會與東西方文化差異有著不可明說的關系。興許,結合《周公解夢》看看,會有不同的理解。
另外,也有可能是,關於弗洛伊德在這部《夢的解析》里提及的有關「夢的象徵」部分我沒有讀懂。
所以說, 書要常讀,人要常聚。 不同時期,同樣的書和人帶給我們的感悟是不一樣的。
「庄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感謝時間妥善安排,讓我在合適年齡里初遇弗洛伊德。更加感謝這個具有深邃智慧般眼神的男人,在百年前,用他堅韌不拔的意志寫就心理學歷上的經典巨作。
如果,你有空,聽我的,放下手機、游戲、亦或其他困惑你的東西,去讀讀吧。讀一讀,或許,你會與他――那個帥帥的、極具智慧的男人――在夢里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