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角帽又稱"紅軍帽",是紅軍的象徵,也是紅軍軍裝佩飾最顯眼的部分之一。其帽頂外口呈八角形,下端接有一段落帽邊,前面中間有半月形的帽舌。
㈡ 有一種帽子,象鴨嘴帽但有又不是,上面有八個角,大大的蓋在頭上,顯的頭小》。。
中央紅軍八角帽的來龍去脈
——獻給紅軍長征勝利七十周年
伴隨著紅軍長征勝利的腳步,庄嚴威武的,風采獨具的,以紅五星八角帽為標志的中國工農紅軍的軍裝樣式,迅速傳遍了全中國!特別是斯諾在1936年為毛澤東拍攝的那張著名的軍裝照,更是將八角帽和中國紅軍的威名一齊傳揚到全世界!
可是,中央紅軍的八角帽軍裝是怎樣誕生的;一、四兩個方面軍在懋功會合後,為什麼一方面軍的將士們稱呼四方面軍的將士為「大腦殼」,而四方面軍的將士們卻稱呼一方面軍的將士為「小腦殼?
原來,在1931年11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成立之前的紅軍初創時期,由於游擊戰爭條件十分艱苦困難,紅軍無力穿著統一的軍裝,部隊里穿什麼衣服的都有。部分將士穿的是摘掉領章帽徽的原白軍軍服,還有穿工人裝的、農民服的,甚至有人穿的是打土豪沒收來的女人裝,花花綠綠的。也有一小部分部隊在繳獲了一批布匹後,製作了紅軍自己的服裝,帽子採用了列寧帽,又叫工人帽,就是《列寧在十月》電影中戴的那一種大八角帽。總之,各個部隊的服裝是五花八門,雜亂無章。當各部隊分散活動時也還不覺得十分明顯,但一旦集中起來可就熱鬧了,根本不象一支正規的軍隊。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立國後,在紅都瑞金成立了紅軍學校。1932年初,劉伯承調入紅校任校長。他是川軍名將,又是蘇聯紅軍伏龍芝軍事學院畢業的高級指揮員(中國紅軍中僅有兩位畢業於該學院,另一位是左權)。他還是八一起義的領導人之一,軍事素養很高,治軍很嚴格,在紅軍中享有極高的聲望。他到任後,看到在出操或集合時,從各部隊抽調來的學員著裝五花八門,隊列很不整齊,就把學校俱樂部主任趙品三找來說:學員的著裝太亂了,現在已經立國了,可以有條件製作統一的校服了,聽說你多才多藝,還是個能工巧匠,為學校製作了許多教學模型,你就負責給設計一套校服吧!趙品三領命後,經仔細琢磨,覺得還是參照蘇聯紅軍的軍裝比較好,衣服採用套頭緊口。帽子嘛,考慮布瓊尼式的軍帽不適合我國南方氣候,其他種軍帽多是白軍的,不便參照。部分學員戴的那種大八角帽帽形太大,不適合於中國人的身材和臉形。考慮來考慮去,畫了許多張草圖,覺得還是要採用八角式,以示紅軍是工農的武裝。不過將帽型大大縮小,改變成小八角(很接近後來的解放帽的帽型,這從黃鎮的長征漫畫中也可得到印證) ,這樣看起來與中國人的身材和臉形比較般配。他還找來負責總務的楊至誠給提提意見,楊至誠看了草圖後也贊成小八角這種。於是,楊至誠買來布料,趙品三剪裁成型。帽子由趙品三自己手工縫制,頂上綴上一顆紅五星。衣料叫裁縫依樣製作,取回後趙品三在領子上縫上兩只紅領章,這也是參照蘇聯紅軍的。當時,蘇軍還沒有實行軍銜制(蘇軍是1936年才實行)。軍服就是我國大眾現在所熟知的保爾 . 柯察金穿著的那個樣子,佩戴的也是紅五星與紅領章。衣服制好後,找來學員試穿,穿後覺得緊口套頭不方便,也不適合我國南方的氣候,於是就又改成開襟敞口,做了幾套讓學員穿上請劉伯承校長來審定。劉校長看後非常滿意,立即指示楊至誠就照此樣子給全校教、學員每人做一套。
紅校學員的新式軍裝整齊劃一,威武雄壯,很快引起了總部首長和各部隊的注意。於是中央蘇區各部隊紛紛效法紅軍學校,穿上了同樣制式的小八角帽新式軍裝。從此,紅軍就有了自己的,在世界上也是獨一無二的的統一軍裝。
由於敵人的封鎖,關山的阻隔以及條件所限,第四方面軍的軍裝不可能與中央紅軍的完全一樣。它的衣服顏色是深顏色的,帽子做成了大八角帽。盡管如此,軍服型制基本上還是一致的。就這樣,全國紅軍基本上完成了統一的軍服著裝。但是,由於兩軍帽子八角的大小差別較大,所以才有了前面提到的在會師後出現的「大腦殼」、「小腦殼」的稱謂。
㈢ 發明紅軍衣帽的是誰
最早的軍服款式仿照蘇聯紅軍的軍裝(中山裝式,下有兩個口袋)和列寧戴過的八角帽式樣進行縫制,然後在軍衣的領子上縫上兩塊紅布領章、八角帽前縫上五角星。
新軍裝的顏色是灰色的,每一套有一副裹腿和一頂有紅星的軍帽。紅四軍最早裝備。
至於設計者,第一種說法,軍服款式仿照蘇聯紅軍的軍裝和列寧戴過的八角帽式樣。
第二種說法,是尹德明設計的。尹德明是湖南有名的裁縫。
第三種說法,是趙品三設計的,他是瑞金紅軍學校俱樂部主任。
第四種說法,紅軍的八角帽是馮玉祥贈的。馮玉祥在1930年爆發的中原大戰中失敗下野,所部被蔣介石收編。馮玉祥被迫出國「考察」。臨行前他悄悄將自己原本打算重整旗鼓的數十萬套軍服全部捐給了紅軍。
應該是第一種比較接近。
㈣ 我國出現第一家軍服展示館,你知道都有什麼樣式么
軍服伴隨著人民軍隊的產生而產生,伴隨著人民軍隊的成長而發展。在陸軍勤務學院訓練基地軍服展示館里展示著我軍從革命戰爭時期到現行裝備的各個時期的軍服。 軍服反應著人民軍隊由弱到強成長壯大的發展歷史,反映著人民軍隊艱苦樸素、無私奉獻的優良傳統,反映著人民軍隊威武不屈、敢於勝利的大無畏革命精神。在我國軍服展示館中,主要有以下樣式的軍服。
三、解放戰爭時期軍服
抗日戰爭結束後,八路軍、新四軍仍沿用原來的番號,我軍的服裝樣式與抗日戰爭時期相同,只是不佩戴“八路軍”、“新四軍”臂章,標志符號由臂章改為胸前佩戴“中國人民解放軍”黑字白底紅邊的布胸章。
軍服的發展就是一部濃縮的軍隊發展史。軍服,見證了人民軍隊的發展壯大,見證了共和國的繁榮昌盛。
㈤ 八路軍的帽子為什麼有兩個扣子,紅軍的帽子上是紅星
基本信息:
早期八路軍、新四軍都完全佩戴「青天白日」帽徽,且1937年更換帽徽(原紅軍純紅五星布制帽徽)時,由於戴上了昔日「敵人」的象徵,兩支軍隊均發生過士兵抵制甚至因此逃離部隊的事件。帽徽是按照國共合作協議,由南京(重慶)方面提供的。1940年,由於發生了皖南事變,引起新四軍全軍極大憤怒,新四軍殘部和重建後的新四軍基本不再使用此帽徽。
與之不同,八路軍由於1940年後兵員大幅擴充,遠遠超過3個師的協議規模,加上國共合作時好時壞,無法獲得國統區工業部門才能提供的青天白日琺琅帽徽,越來越多的官兵軍帽上沒有青天白日帽徽而是僅有兩粒仿德國山地帽式紐扣,這並非「以扣代徽」,也非政治原因所致。事實上,1940年後的八路軍軍人是否佩戴帽徽相當自由,無任何規定或推薦,亦不納入班兵風紀考評,有的軍人將青天白日帽徽一直戴到國共破裂的1948年。
(5)關於文藝服裝一紅軍帽子擴展閱讀
八路軍:
八路軍,全稱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後改稱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隸屬國民革命軍戰斗序列,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部隊,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前身之一。
1937年8月22日,根據國共兩黨達成的協議,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宣布紅軍主力部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並同意設立總指揮部。
8月25日,中共中央軍委發布命令,宣布將中國工農紅軍第一、第二、第四方面軍和西北紅軍等部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紅軍前敵總指揮部改為第八路軍總指揮部,朱德任總指揮,彭德懷任副總指揮,葉劍英任參謀長、左權任副參謀長,紅軍總政治部改為八路軍政治部。
9月11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按全國陸海空軍戰斗序列,八路軍改稱為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總指揮部改為總司令部,朱德改任總司令,彭德懷改任副總司令。但由於八路軍的稱號已經在各級部隊中廣泛傳播,且八路軍內部對此叫法已成習慣,因此,在一定的范圍內仍沿用八路軍番號,人民群眾亦習慣稱這支部隊為八路軍,在非正式場合,八路軍這個稱號一直沿用。因此八路軍的稱號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一直沿用直到解放戰爭後期。
㈥ 中國建軍以來共有幾種制式軍服分別是什麼
2004年12月1日後,我國解放軍三軍將士換著新軍裝。 解放軍總參謀部、總後勤部在新式士兵常服換發後,對常服、作訓服的穿著方法進行了重新調整規定。按照規定,師以下作戰部隊士兵在作戰、訓練、執勤、工作和日常生活等時間與場合,應當著作訓服或工作服;常服一般只在節假日和非作戰、訓練、執勤時間和場合著穿。除師以下作戰部隊以外其他軍隊單位的士兵,在工作、日常生活等一般時間與場合,以及慶典、集會、集體學習、節假日等特殊時間與場合,應當著常服;作戰、訓練、執勤和體力勞動等時間和場合,應當著作訓服或工作服。士兵著夏常服時要戴大檐帽,穿制式皮鞋;著冬常服時要戴冬帽或大檐帽,穿制式冬鞋或皮鞋。 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上曾更換三批軍裝。 第一批軍服 即民主革命時期的軍服。1927年8月,中國共產黨在南昌領導有原國民革命軍第二方面軍2萬餘人參加的起義,起義部隊仍用原番號,著國民革命軍服裝,加系紅領巾。同年9月,湘贛邊界舉行了秋收起義,參加者大部分是農民自衛軍、工農義勇隊,穿的是農民、工人自己的便服。參加秋收起義的原國民革命軍第二方面軍警衛團,仍著原軍裝,只是在臂上佩帶了紅布袖章,以示區別。井岡山斗爭時期,紅軍的服裝主要靠自帶、自製、打土豪和戰場繳獲敵人軍服,沒有統一的樣式。 1929年,紅軍用2萬余元製作紅軍制式服裝。軍裝、帽子、綁腿都選用灰粗布,上衣為中山裝,下衣為西裝褲,衣領綴一副紅布製成的平行四邊形領章。之後, 又在紅領章周圍鑲上了黑布邊。紅軍的帽子為八角帽,上綴紅布五角星帽徽。幹部、戰士的服裝樣式相同。之後,紅四軍指戰員穿上了嶄新的軍裝,並在長汀城南寨廣場舉行了盛大的閱兵典禮。這是紅軍第一次在一個軍的范圍內有了統一的、自製的軍裝。抗日戰爭爆發後,中國工農紅軍主力和紅軍游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後改稱第十八集團軍)和新編第四軍。在服裝樣式上採取左臂佩帶長方形「八路」、「新四軍」臂章,服裝顏色為草黃色,戰士為4個貼袋,幹部為兩個貼袋、兩個吊袋。1947年3月,我軍正式稱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取消「八路」、「新四軍」臂章,各部隊分別佩帶標有番號的臂章或胸章。軍服顏色也不一致,多數是土黃色,中原部隊則是灰色。1949年1月,軍委後勤部規定了全軍統一的服裝樣式。軍服為草綠色棉平布中山裝,胸前佩帶長方形布胸章,印有「中國人民解放軍」字樣,頭戴解放帽,帽徽為「八一」紅五角星,1949年10月參加開國典禮閱兵式的部隊穿的就是這種軍服。 第二批軍服 即社會主義時期的軍服。中國人民解放軍自從1950年統一軍服制式,經歷了1955年軍銜服裝和1965年的改裝,1987年形成定型系列化多功能軍服這樣幾個階段的變化。 「五〇」式軍服。新中國成立後,中國人民解放軍很快由單一軍種發展為陸、海、空三大軍種。根據部隊正規化建設的要求,總後勤部組織專門人員對軍服制式進行了研究,設計出新的軍服和帽徽。1950年1月4日,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批准1950年軍服(簡稱「五〇」式軍服)裝備部隊,使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次在全軍范圍內統一了軍服樣式。「五〇」式軍服按陸、海、空軍幹部、戰士和女軍人區分,並有夏服和冬服之分。帽子、服裝顏色與所在軍種男軍服相同。 「五五」式軍銜服裝。1953年1月9日,總後勤部擔負研製軍銜服裝的任務。軍銜服裝參照了蘇聯和東歐國家軍服樣式,結合我國服裝特點進行了設計。於1955年10月1日起實行,簡稱「五五」式軍銜服裝。 「五五」式軍銜服裝首次突破了單一制式軍服,分禮服和常服兩類,禮服主要配發給校級以上軍官,用於重要場合和出國訪問時穿著。同時還設有海軍艦艇尉官和士兵禮服,以及軍樂團、儀仗隊、文工團、體工隊禮服等。 「六五」式軍服。60年代中期,由於黨和國家指導思想受到「左」的思想的干擾,我軍的軍銜制度也遭到了否定。1965年5月24日,國務院公布了關於我軍新的帽徽、領章和部分軍裝樣式的決定。官兵一律戴解放帽、佩帶全紅五角星帽徽和全紅領章。海軍軍服樣式改為與陸、空軍相同,顏色為深灰色。當時,全軍幹部和戰士,男、女軍人軍服衣料、式樣基本相同,人們只能從上衣口袋區分幹部和戰士,以領子區分男服女服。這是我軍軍服發展史上的一個倒退。 「八五」式軍服。1985年新式服裝裝備部隊,簡稱「八五」式軍服。「八五」式軍服主要沿用「五五」式軍服樣式。幹部、戰士增發制式襯衣,增發大檐帽,解放帽作為工作帽予以保留;圓形「八一」徽和軍種肩章、領章取代了全紅五角星帽徽和全紅領章。師、團職幹部配發了混紡毛料夏服、冬服和大衣,軍職以上則為純毛料。營職以下幹部和戰士服裝仍有滌棉織品。 但是,「八五」式軍服無常服、禮服之分,也沒有制式的作訓服,仍是單一軍服體制,尚待進一步改進,於是有了「八七」系列軍服。 「八七」系列軍服除了禮服、作戰服和訓練服三大類服裝外,還包括大衣、風雨衣、雨衣以及同上述服裝所配套的針織衫、針織襯衣、襯褲、絨衣褲、棉衣褲、棉背心和各種特種服裝等。該系列軍服裝備部隊後,改變了我軍服裝長期以來體制單一的落後狀況,對我軍現代化、正規化建設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第三批軍服 即新時期軍服。中國人民解放軍駐香港部隊於1997年7月1日進駐香港,其新形象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駐香港部隊試穿新一代軍服。新一代軍服的研製是面向 21世紀的,設計目標是2000年開始裝備全軍。其研製主要基於以下三個方面的考慮:一是2000年全國人民生活達到了小康水平,部隊的服裝也應有所提高;二是當前各國軍隊都在研製新一代服裝,我軍的服裝應與世界軍隊服裝接軌;三是為適應我軍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的需要,我軍應以嶄新的面貌進入 21世紀。這不僅可以縮小與世界發達國家軍服的差距,適應新時期軍事戰略方針和現代化、正規化建設的需要,而且還能提高我軍在世界軍事舞台上的形象和地位。 新一代軍服主要設置了禮服、常服、作訓服和工作服4個系列。 此外,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也佩帶帽徽,其圖案由國徽、盾牌、長城和松枝組成。 1988年10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實行新的軍銜制,全軍官兵改佩軍種(專業技術)符號或領花,軍人常服和制式襯衣綴軍種或專業技術符號,軍官禮服綴領花。 1992年5月,文職幹部統一配發服裝,佩帶文職幹部領花。 2004年11月29日之後,我軍換上新裝。這是我軍陸海空三軍建軍以來換上的最「靚」裝束,也是中國空軍50年來第一次更換服裝。我軍除駐外武官和儀仗部隊之外,目前駐港澳部隊是惟一一支佩有服飾軍服的部隊。它之所以好看,不僅因為它在款式上進行了改變,更重要的是它佩帶了綬帶、軍種胸標、姓名牌和臂章等服飾。與駐港澳部隊相比,我軍大多數部隊的服飾只有帽徽、肩章和領章。雖然這些服飾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全軍官兵的威武形象,但隨著世界軍事的發展,社會的進步,我軍單調的服飾已經遠遠落後於外國軍隊,並且滿足不了現在的審美需求。信息化條件下的作戰,由於武器裝備偵察手段的變化,對服裝的要求越來越高了,我軍未來服裝要有防護的功能,防核生化、防熱輻射等等。
㈦ 紅軍帽為什麼是八個角,有什麼寓意
八角帽和紅五星,是紅軍的象徵,也是紅軍軍裝佩飾最顯眼的部分之一。關於紅軍八角帽的由來,有多種說法,其中流傳較廣的至少有四種。
第一種說法,前面提到過,1929年3月,紅四軍打下長汀後。趕制了4000套新軍裝,軍服款式仿照蘇聯紅軍的軍裝(中山裝式,下有兩個口袋)和列寧戴過的八角帽式樣。
第二種說法,是尹德明設計的。尹德明,1909年7月7日出生於湖南茶陵縣火田鄉麻芙村,只上過半年學,9歲起跟叔叔學裁縫。 3年後出師,憑著超群的手藝獲得「尹一剪」的名號。 1929年,尹德明跟隨毛澤東上了井岡山,編入譚余保(當時湘贛游擊隊司令員)的游擊隊。那時游擊戰士們沒有統一的著裝,戴的是「老帽」(即當時的學生帽)。 1930年2月,當時的湘贛游擊隊司令員譚余保專門召開軍容整肅會議,主要精神就是怎樣讓隊伍成為 「正規軍」,並將製作標志性制服的任務交給了尹德明。 3天內,尹德明從工農革命軍有8個縱隊,當地有八角樓等得到啟發,很快裁出第一頂紅軍八角帽。譚余保拿著帽子愛不釋手,連聲稱:「棒!棒!真棒! 」兩個月後,全縣兩千多名戰士戴上八角帽。一年內,中國工農革命軍全部戴上他設計的八角帽。
第三種說法,是趙品三設計的。 1931年11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成立後,在紅都瑞金成立了紅軍學校。 1932年初,劉伯承調入紅校任校長。他到任後,看到在出操或集合時,從各部隊抽調來的學員著裝五花八門,隊列很不整齊,就把學校俱樂部主任趙品三找來說:「學員的著裝太亂了,現在已經立國了,可以有條件製作統一的校服了,聽說你多才多藝,還是個能工巧匠,你就負責給設計一套校服吧! 」
趙品三領命後,經仔細琢磨,覺得還是參照蘇聯紅軍的軍裝比較好,衣服採用套頭緊口。帽子嘛,考慮布瓊尼式的軍帽不適合我國南方氣候,其他軍帽多是白軍的,不便參照。部分學員戴的那種大八角帽帽型太大,不適合中國人的身材和臉型。他考慮來考慮去,畫了許多張草圖,覺得還是要採用八角式,以示紅軍是工農的武裝。不過將帽型大大縮小,改變成小八角,這樣看起來與中國人的身材和臉型比較般配。衣服制好後,找來學員試穿,穿後覺得緊口套頭不方便,也不適合我國南方的氣候,於是就又改成開襟敞口。最後,做了幾套讓學員穿上請劉伯承校長來審定。劉伯承看後非常滿意,立即指示就照此樣子給全校教員、學員每人做一套。紅軍學校學員的新式軍裝整齊劃一,威武雄壯,很快引起了總部首長和各部隊的注意。於是中央蘇區各部隊紛紛效法紅軍學校,穿上了同樣制式的小八角帽新式軍裝。
第四種說法,紅軍的八角帽是馮玉祥贈的。馮玉祥在1930年爆發的中原大戰中失敗下野,所部被蔣介石收編。馮玉祥被迫出國「考察」。臨行前他悄悄將自己原本打算重振旗鼓的數十萬套軍服全部捐給了紅軍。從此,紅軍有了自己的軍裝,這就是以八角帽為標志的紅軍軍服。
這么多種說法,到底以哪個為准?可以肯定地說,八角帽列寧確實戴過。馮玉祥的國民軍也戴過,這從照片上都可以看到。因此,實事求是地講,八角帽不是紅軍首創,應該是借鑒或仿製的,也不完全是哪一個人設計的。 1929年紅四軍的八角帽和1930年尹德明的八角帽都是大八角帽,1931年趙品三的八角帽是小八角帽。
但不管怎麼說,灰色的八角帽成了紅軍的特殊標記。據說,有一次紅軍打了白軍一個埋伏。天黑了,紅軍就都散到溝里、坡上去抓俘虜,跟敵人混在一起了。天黑,看不清人,怎麼抓俘虜呢?唯一可以識別的記號,就是敵人的軍帽和紅軍的不同:敵人的軍帽帽檐又短又硬,紅軍的八角帽帽檐長,是軟布做的,帽檐邊上還撐了一條篾片。因此,紅軍戰士碰到了人就往往攔腰二抱,摸到對方是硬布短帽檐,就把他的槍繳了。
㈧ 紅軍八角帽由來
八角帽和紅五星,是紅軍的象徵。
關於紅軍八角帽的由來,有多種說法,其中流傳較廣的至少有四種。
第一種說法,前面提到過,l929年3月,紅四軍打下長汀後。趕制了4000套新軍裝,軍服款式仿照蘇聯紅軍的軍裝(中山裝式,下有兩個口袋)和列寧戴過的八角帽式樣。
第二種說法,是尹德明設計的。尹德明,l909年7月7日出生於湖南茶陵縣火田鄉麻芙村。只上過半年學,9歲起跟叔叔學裁縫。3年後出師,憑著超群的手藝獲得「尹一剪」的名號。1929年,尹德明跟隨毛上了井岡山,編入譚余保(當時湘贛游擊隊司令員)的游擊隊。那時游擊戰士們沒有統一的著裝,戴的是「老帽」(即當時的學生帽)。1930年2月,當時的湘贛游擊隊司令員譚余保專門召開軍容整肅會議,主要精神就是怎樣讓隊伍成為「正規軍」,並將製作標志性制服的任務交給了尹德明。3天內,尹德明從工農革命軍有8個縱隊,當地有八角樓等得到啟發,很快裁出第一頂紅軍八角帽。譚余保拿著帽子愛不釋手,連聲稱:「棒!棒!真棒!」兩個月後,全縣兩千多名戰士戴上八角帽。一年內,中國工農革命軍全部戴上他設計的八角帽。被通報表揚的「尹一剪」當年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此後,尹德明還先後擔任新四軍軍需科長兼服裝廠廠長等職務。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尹德明帶著妻子回到家鄉,積極參加生產和建設,曾被評為生產標兵。「打了無數次仗,立了那麼多功,可我始終認為做出第一頂八角帽和管理服裝廠是我一生當中最有意義的事情。」尹德明自豪地說。
第三種說法,是趙品三設計的。l931年11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成立後,在紅都瑞金成立了紅軍學校。1932年初,劉伯承調入紅校任校長。他到任後,看到在出操或集合時,從各部隊抽調來的學員著裝五花八門,隊列很不整齊,就把學校俱樂部主任趙品三找來說:「學員的著裝太亂了,現在已經立國了,可以有條件製作統一的校服了,聽說你多才多藝,還是個能工巧匠,你就負責給設計一套校服吧!」
趙品三領命後,經仔細琢磨,覺得還是參照蘇聯紅軍的軍裝比較好,衣服採用套頭緊口。帽子嘛,考慮布瓊尼式的軍帽不適合我國南方氣候,其他軍帽多是白軍的,不便參照。部分學員戴的那種大八角帽帽型太大,適合中國人的身材和臉型。他考慮來考慮去,畫了許多張草圖,覺得還是要採用八角式,以示紅軍是工農的武裝。不過將帽型大大縮小,改變成小八角,這樣看起來與中國人的身材和臉型比較般配。他還找來負責總務的楊至誠給提提意見,楊至誠看了草圖後也贊成小八角這種。於是,楊至誠買來布料,趙品三剪裁成型。帽子由趙品三自己手工縫制,頂上綴上一顆紅五星。衣料叫裁縫依樣製作,取回後趙品三在領子上縫上兩只紅領章,這也是參照蘇聯紅軍的樣式。衣服制好後,找來學員試穿,穿後覺得緊口套頭不方便,也不適合我國南方的氣候,於是就又改成開襟敞口。做了幾套讓學員穿上請劉伯承校長來審定。劉伯承看後非常滿意,立即指示楊至誠就照此樣子給全校教員、學員每人做一套。
紅校學員的新式軍裝整齊劃一,威武雄壯,很快引起了總部首長和各部隊的注意。於是中央蘇區各部隊紛紛效法紅軍學校,穿上了同樣制式的小八角帽新式軍裝。
第四種說法,紅軍的八角帽是馮玉祥贈的。馮玉祥在1930年爆發的中原大戰中失敗下野,所部被蔣介石收編。馮玉祥被迫出國「考察」。臨行前他悄悄將自己原本打算重整旗鼓的數十萬套軍服全部捐給了紅軍。從此,紅軍有了自己的軍裝,這就是以八角帽為標志的紅軍軍服。
這么多種說法,到底以哪個為准?可以肯定地說,八角帽列寧確實戴過。馮玉祥的國民軍也戴過,這從照片上都可以看到。因此,實事求是地講,八角帽不是紅軍首創,應該是借鑒或仿製的;也不完全是哪一個人設計的。1929年紅四軍的八角帽和l930年尹德明的八角帽都是大八角帽,1931年趙品三的八角帽是小八角帽。
但不管怎麼說,灰色的八角帽成了紅軍的特殊標記。據說,有一次紅軍打了白軍一個埋伏。天黑了,紅軍就都散到溝里、坡上去抓俘虜,跟敵人混在一起了。天黑,看不清人,怎麼抓俘虜呢?唯一可以識別的記號,就是敵人的軍帽和紅軍的不同:敵人的軍帽帽檐又短又硬,紅軍的八角帽帽檐長,是軟布做的,帽檐邊上還撐了一條篾片。因此,紅軍戰士碰到了人就往往攔腰一抱,摸到對方是硬布短帽檐,就把他的槍繳了。
㈨ 求助衣服和帽子款式的正式名字
無邊帽
通常無檐,也包括前端有半截舌的帽。主要有10種。①蘇聯帽:帽面為皮革,頂平圓呈6瓣,帽緣接縫耳的保暖帽。原為北歐、西歐農民或獵人戴用。20世紀50年代由蘇聯傳入中國。無舌的稱蘇式,有舌的稱和平式。②新疆帽:頂上有4棱,多以彩色平絨為帽面,加以刺綉、珠綉等,小巧玲瓏,為維吾爾族傳統帽。③羅宋帽:圓筒狀駝絨帽。頂中有絨球,眉間露小舌。20世紀上半葉在中國廣為流行。④貝雷帽:又稱博士帽。通常為黑或深藍色毛呢帽。⑤紅軍帽:有帽舌的灰色扁平布帽。帽頂呈八角形,又稱八角帽。始用於20世紀30年代中國工農紅軍。⑥鴨舌帽:中國五四運動前從國外傳入,因其形似鴨嘴而得名。鴨舌帽前高後低,又稱前進帽。⑦大蓋帽:又稱大檐帽。清末始傳入中國。現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帽的一種(見軍服),也被用於職業服。⑧回民帽:頂圓,帽牆前高後矮,多以白漂布或青平絨製成。有單、雙層之分。為回族傳統帽。⑨庫錦氈帽:形似氈帽盔,頂部盤金刺綉,底口有鑲嵌裝飾。帽前有小檐,耳扇嵌灰鼠毛。多為藏族人戴。⑩廚師帽:圓頂,周圍捏密褶,下有較寬的箍口。廚師的帽子越高,表示手藝越高,最高的可達35cm。
㈩ 紅軍服裝的顏色
是灰藍色。
上世紀20年代末,隨著井岡山根據地的建立和「擴紅」運動的展開,中國工農紅軍隊伍迅速擴大,從作戰和管理等方面服裝統一的必要性也日益顯現。
1929年3月長汀長嶺寨一戰後,紅四軍前委為提振士氣,決定趕制4000套正規的紅軍軍裝,從而使紅軍首次在一個軍的范圍內有了統一的服裝。
1929年3月,長嶺寨一戰後,紅四軍乘勝解放了閩西重鎮長汀城和周圍的農村。當時長汀人口約2萬人,物產豐富,富商雲集,手工作坊遍布城鄉,有很好的經濟基礎。
解放長汀後,紅四軍沒收了10餘家反動豪紳的財產,並向資本千元以上的商人籌借軍餉,共籌得5萬余元。 「給養已不成問題,士氣非常振奮。 」紅四軍前委決定給每位指戰員4塊光洋軍餉。
同時考慮到紅四軍自創建以來,軍裝各式各樣,相當破舊,急需更換。前委決定利用這些軍餉和長汀良好的縫紉、印染條件,趕制4000套軍裝。長汀秘密工會協助紅四軍後勤供給部購置布匹。
當時商店沒有灰布,後勤供給部就與染布坊聯系,幫助把布匹染成灰色,然後將個體分散的裁縫工人和一家專做軍裝的裁縫廠組織起來,在南門街鄭屋成立了紅軍臨時被服廠(後來發展成為中華蘇維埃被服廠)。
由於時間緊,數量多,工人少,機器不夠用,臨時被服廠兩班倒,每班8小時,日夜加班趕制,當時共有裁縫師傅20多人、縫紉機12台。軍服款式仿照蘇聯紅軍的軍裝(中山裝式,下有兩個口袋)和列寧戴過的八角帽式樣進行縫制,然後在軍衣的領子上縫上兩塊紅布領章、八角帽前縫上五角星。
由於此時適逢列寧逝世5周年,為緬懷列寧的豐功偉績,紅四軍前委決定將4000套灰色軍衣的紅領章上都綴上黑邊,表示紀念。這是紅軍史上唯一的紅領章上綴有黑邊的軍裝。新軍裝的顏色是灰色的,每一套有一副裹腿和一頂有紅星的軍帽。
紅四軍幹部戰士穿上新軍裝,士氣大增,在南寨廣場舉行盛大的閱兵典禮,以整齊威武的軍容,接受毛澤東、朱德、陳毅等領導檢閱。
毛澤東曾作演講,其中說道:「紅軍軍服領口上的兩個紅領章代表兩面紅旗。」陳毅則對軍服的顏色做了說明:「灰藍色代表天空、海洋、青黛的群山和遼闊的大地。」這也是紅軍首次在一個軍的范圍內有了統一的服裝。
(10)關於文藝服裝一紅軍帽子擴展閱讀:
紅四軍換上新軍裝後不久,中央蘇區各部隊也陸續穿上了這種式樣的軍裝。 1932年以後,各地紅軍著裝的軍服基本上趨向一致。
上衣為灰色中山裝;軍帽是八角帽,帽徽為紅布五角星;軍上衣是立翻領,4個帶蓋加扣的明兜,領口上綴一副紅布領章;下衣是有插手口袋的西裝式軍褲,打綁腿。但由於受經濟條件的制約,紅軍軍服樣式雖然逐漸統一,布料、顏色還不盡相同。
紅軍服裝的顏色多為灰色,但也有不同的顏色。比較典型的是紅二軍團的軍裝:紅七師為灰色軍服,紅八師為青色軍服,紅九師為藍色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