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軍人的頭盔上那一簇毛叫做盔纓,以獸毛或鳥羽插在頭盔頂上的銅管里。其目的首先是為了增強軍人的威嚴和氣勢,以使軍容壯觀、鼓舞鬥志 。當然,這樣做的同時也讓軍人看起來更加美觀。
中原王朝原本用雉翎為纓,一般兩到三根,後來隨著佛教傳入中土,就有了現在常見的矛頭狀尖刺底部壓紅色絲纓(見明朝盔甲),或者盔頂有管狀物,裡面添入盔纓(像新三國電視劇里那種)。
㈡ 帽纓形是什麼意思
某種物體很像帽子的形狀。
1、帽纓
讀音:mào yīng。
釋義:系在帽子上的穗狀裝飾物。
相關文物:青銅時代,哈密市五堡墓地出土。
2、形
拼音: xíng。
部首:彡;筆畫:7;繁體:形;五筆:GAET。
釋義:形狀;形體;實體;顯露;表現;對照;姓。
(2)帽子上的纓怎麼做擴展閱讀
相似的詞語:氈帽、箬帽、帽子。
1、氈帽
讀音:zhān mào。
釋義:用氈製作的帽子,氈:用獸毛或化學纖維製成的片狀物,可做防寒用品和工業上的墊襯材料。
2、箬帽
讀音:ruò mào。
釋義:箬竹的篾或葉子製成的帽子,用來遮雨和遮陽光。
3、帽子
讀音:mào zi。
釋義:戴在頭上保暖、防雨、遮日光等或做裝飾的用品;比喻罪名或壞名義。
㈢ 古代官員官帽上的帽繩叫什麼,就是系在下巴上固定的那個
纓
冠系也。冠系、可以系冠者也。系者、系也。以二組系於冠卷結頣下是謂纓。與紘之自下而上系於筓者不同。冠用纓。冕弁用紘。纓以固武。卽以固冠。故曰冠系。玉藻之記曰。玄冠朱組纓。天子之冠也。緇布冠繢緌。諸侯之冠也。玄冠丹組纓。諸侯之齊冠也。玄冠綦組纓。士之齊冠也。許此冠字專謂冠、不該冕弁。從糸。嬰聲。於盈切。十一部。
㈣ 帽子上毛球的製作方法
拿一團毛線,綁在一起,然後修剪,圓的毛線球要慢慢修剪哦,那樣才好看
㈤ 纓怎麼讀音
纓怎麼讀音
[yīng]
部首:糹
筆畫:14
五筆:xmmv
繁體:纓
◎纓
纓 yīng
〈名〉
(1) (形聲。從糸,嬰聲。本義:系在脖子上的帽帶)
(2) 同本義 [cap or hat ribbon]
纓,冠系也。——《說文》
鮮冠組纓,絳衣博袍。——《墨子·公孟》
正冠而纓絕。——《莊子·讓王》
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楚辭·漁父》
戴朱纓寶飾之帽。——明· 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3) 又如:纓冠(把帽帶連同帽子一齊加於頭上。形容極為急迫,來不及整束)
(4) 綵帶,古代女子許嫁時所佩 [coloured ribbon]。亦用以系香囊。如:纓徽(婦女所佩的香囊)
(5) 套馬的革帶,駕車用。引申指繩索 [leather ribbon]
咸龍旂而繁纓。——張衡《東京賦》。 薛注:「纓,馬鞅也。」
鞶厲游纓。——《左傳·桓公二年》。注:「纓,在馬膺前如索帬。」
以纓拾矢可也。——《禮記·曲禮下》。注:「纓,纓卷也。」
(6) 又如:纓繳(被系有繩子的箭所射中);纓鉸(捆綁人的繩子與枷鎖。比喻拘限)
(7) 絲、線等做成的穗狀飾物 [tasse1]。如:紅纓;帽纓;纓佩(以纓紐為佩飾);纓蕤(帽子的垂飾);纓徽(婦女所佩帶的香囊)
㈥ 製作紙帽(小尖帽)的圖解哪裡有
1、首先准備一張正方形紙,從上方向下折疊將正方形折疊成一個三角形,三角形頭朝下放置。
(6)帽子上的纓怎麼做擴展閱讀:
關於折紙的起源,因為無從考證,有中國起源說、日本起源說和西班牙起源說,莫衷一是。雖然這些說法都無外乎推測,但是中國早在西漢時期就出現了以大麻和少量薴麻纖維製造的紙張,而日本直到公元610年才由朝鮮僧人曇征將造紙術獻於當時攝政的聖德太子。所以不少人相信,折紙2000多年前起源於中國,再經由日本傳播到全世界。
但是,中國西漢時期的遺址中有紙張出土,卻沒有證據表明當時已經存在折紙。在日本,折紙始於平安時代(公元794年至1185年前後)的說法佔主流,但是真正能夠通過文獻確認的最早的關於折紙的記錄,是江戶時代俳句詩人井原西鶴於1680年寫下的俳句。
㈦ 纓怎麼讀什麼意思
纓
yīngㄧㄥˉ
用線或繩等做的裝飾品:帽~子。紅~槍。~穗。
像纓的東西:蘿卜~子。
帶子,繩子:長~。
戴朱纓寶飾之帽。
(3)又如:纓冠(把帽帶連同帽子一齊加於頭上。形容極為急迫,來不及整束)
(4)綵帶,古代女子許嫁時所佩[coloured ribbon]。亦用以系香囊。如:纓徽(婦女所佩的香囊)
㈧ 戴朱纓寶飾之帽中的纓什麼意思
朱:紅色,纓:用線繩做的裝飾品,寶:珠寶。句子的意思是:用紅色線繩做裝飾品,並且有珠寶裝飾的帽子。
望採納,謝謝!~
㈨ 皇帝戴的帽子,上面的珠簾有什麼用
我們經常在一些影視劇中,看到皇帝戴著的「帽子」前有一串珠簾,一眼便知這個角色是皇帝。但是你仔細想想,這個東西美觀歸美觀,難道不會擋住皇帝的視線嗎?走起路來不怕珠子甩臉嗎?
也有人認為,這種視線遮擋的作用是雙向的。玉階之下,百官拜跪,但被珠簾遮擋得若隱若現,這種畫面其實是在為當權者警醒——身居天子之位,宮內宮外許多事情其實看不全面,切不可偏聽偏信。
地位再高,權力再大,也總有看不到的地方,聽不到的聲音,若為江山社稷考慮,一個明君應該善於撥開心中的珠簾。這便是冕旒這一服飾為統治者帶來的提示。
㈩ 帽纓是什麼
帽纓,拼音為mào yīng,漢語詞彙,一指古代系帽子的帶子,二指系在帽子上的穗狀裝飾物。
稍殘,有28根毛線對折,對折處用毛線扎系,頂部有圓銅片,每根毛線由八股細線捻成。
例句:文武百官遵命紛紛扯下帽纓繼續狂飲,過了好一陣子,庄王才下令點燈,這樣誰是行為不軌者已無法辨認。
(10)帽子上的纓怎麼做擴展閱讀:
典故:
大約2600多年前(公元前605年),楚莊王率領眾將領南征北戰,平定各軍。凱旋而歸後,論功行賞,召來眾臣,大擺酒宴,歡聚一堂,慶祝勝利。這頓酒從中午一直喝到日落西山,夜幕降臨。此時楚莊王依然酒興勃發,便命令大臣們繼續喝酒,同時吩咐自己的愛妃許姬給群臣斟酒。
當時宴會上有一個叫唐狡的武官,當時已喝得差不多醉倒了,看見許姬飄飄欲仙地向他走過來,一時間禁不住心猿意馬起來。說來也巧,突然一陣風把大殿里的蠟燭全都吹滅了,頓時宮中一片漆黑,伸手看不到五指。
唐狡趁此機會,情不自禁地就伸出手去拉許姬的手。許姬非常生氣,順手把那人的帽纓揪了下來,回到楚莊王面前告狀,讓楚王點亮蠟燭後查看眾人的帽纓,以便找出剛才無禮之人。
這時,衛兵正要把蠟燭重新點上,楚莊王輕聲叫住他們:"等一下再點蠟燭!"他又對大臣們說:"諸位愛卿,今日大宴,我要給大家重新發一副帽纓以示表彰,
請你們馬上把自己帽子上的纓穗先拉斷"大臣們聽了,不知道楚莊王是什麼意思,但君命難違,只好稀里糊塗把自己帽子上那漂亮的纓穗扯斷了。隨後,楚莊王命令重新點上蠟燭,繼續飲酒作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