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提高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研究報告
一、共情:您認為孩子的閱讀理解方面有些問題,並希望通過一些方法促進學習興趣。
二、具體化:孩子的語文成績怎麼不好?你說的自覺性差、閱讀有障礙主要是指?
三、探討問題的成因,並具體分析:
a 分辨是否「讀寫困難」:這是一種比較常見的學習困難障礙,有先天性的成因,根據個體不同,症狀程度也不同,常見的有語言、閱讀、寫作、拼字等方面的困難。這屬於一種病變,而經常被誤認為是孩子不夠用心,不夠努力。
解決:
(1)先具體了解家長說的閱讀障礙是什麼意思。如果有:閱讀後不能理解內容;朗讀不流暢,經常跳字丟字;逃避書寫、書寫困難等;聽課效率很低、多動等,則有可能是讀寫障礙。建議帶領孩子做專業的讀寫測評。
(2)如果確認為是讀寫障礙,則要在專業人員的指導下調整。
(3)讀寫障礙是可以被調整的,要給予家長信息,多支持與鼓勵孩子。
b 無讀寫障礙:如果沒有讀寫障礙,可以在家裡給孩子一些鍛煉,培養閱讀興趣。如:
(1)家長要與孩子一起讀書,平常在家庭中設置學習的環境,要讓孩子喜歡上讀書,家長也有一起讀書,這樣孩子自然會模仿家長的行為。
(2)將讀書的樂趣分享給孩子,家長可以抽時間與孩子一起坐坐,經常和孩子聊聊最近自己在書上看到了哪些有趣的或有收獲的知識,也讓孩子將讀書心得分享給爸媽。
(3)設置懸念調動孩子樂趣,在給孩子讀書時,可以不將結尾說出來,留個懸念,這樣懸而未決感,就會促使孩子自己去尋找答案,慢慢地孩子就會脫離父母,自己在去尋找想要看的書。
(4)運用故事梗概法,先把故事的大意將給孩子聽,在引導孩子進行閱讀,孩子先聽了大概意思,對故事產生興趣了,自然就會自己找書來看。並且在閱讀完之後,家長可以請孩子將故事內容講給自己聽,鍛煉孩子的記憶力與復述能力。
2. 蘇珊的的帽子概括怎麼寫
《蘇珊的帽子》記敘了發生在孩子們中間的一件感人的故事:蘇珊因為做化療,失去一頭美麗的金發,班上的老師得知後,安排全班同學戴著帽子來上學,從而避免了尷尬局面,在不自覺中使蘇珊樹立了自信。
通過學習使孩子懂得尊重別人,學會與人友好相處。課文同時也贊美了這位老師關心、愛護學生,細心呵護學生的好品質。
(2)蘇珊的帽子段落大意擴展閱讀
《蘇珊的帽子》課文中,她班上的老師海倫找來幾個同學悄悄的商議起來,他們在商議如何避免蘇珊來到學校後產生自卑的情緒。
而蘇珊站在教室門口卻遲遲沒敢邁步,她猶豫了,是因為自己掉光了頭發,同學們會不會嘲笑他。
海倫老師以巧妙的方法,挽救了蘇珊的信心,她是一個好老師,一個善良的人,能夠站在別人的角度為他人著想。
蘇珊是不幸的,因為病魔讓她小小的身體備受折磨,但蘇珊又是幸運的,因為她生活在一個充滿愛的班集體,擁有關愛她,尊重她的老師和同學。
3. 《蘇珊的帽子》主要講了一件什麼事請你簡單概括一下。
1、《蘇珊的帽子》主要講了一個感人趣的故事。蘇珊本是個可愛的女孩,但由於生病接受化療,頭發掉光了,文章抒發了老師對學生無盡的愛,他尊重每一個學生,想保護每一個學生,激發學生對生命的尊重、熱愛之情。
2、原文:
蘇珊的帽子
作者:[美] 琳格
蘇珊是個可愛的小女孩。在她念一年級的時候,醫生發現她那小小的身體里竟長了一個腫瘤,必須住院接受三個月的化學治療。出院後,她顯得更瘦小了,也不如往常那樣活潑了。更可怕的是,原先她那一頭美麗的金發,現在差不多掉光了。雖然她那蓬勃的生命力和渴望生活的信念足以與癌症抗爭,她的聰明和好學也足以補上拉下的功課,然而,每天光著頭到學校去上課,這對於一個六七歲的小女孩來說,無疑是非常殘酷的事情。
老師非常理解小蘇珊的痛苦。在蘇珊返校上課前,她熱情而鄭重地在班上宣布:「從下星期一開始,我們要學習認識各種各樣的帽子。所有的同學都要戴著自己最喜歡的帽子到學校來,越新奇越好!」
星期一到了,離開學校三個月的蘇珊第一次回到了她所熟悉的校園。但是,她站在教室門口卻遲遲沒有進去,她擔心,她猶豫,因為她戴了一頂帽子。
可是,使蘇珊感到意外的是,她的每一個同學都戴著帽子,和他們五花八門的帽子比起來,她的那頂帽子顯得那樣普通,沒有沒有引起任何人的注意。一下子,她覺得自己和別人沒有什麼兩樣了,沒有什麼東西可以妨礙她與夥伴們自如地見面了。她輕松地笑了,笑得那樣甜,笑得那樣美。
日子就這樣一天天地過去了。現在,蘇珊常常忘了自己還戴著一頂帽子;而同學們呢,似乎也忘了。
4. 課文《蘇珊的帽子》教學反思
教學時,我緊緊抓住課文的關鍵自然段、重點詞句,引領學生細細品味,體會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以下是我給大家整理的課文《蘇珊的帽子》教學反思,喜歡的過來一起分享吧。
「同學們,讀了課文,你們知道海倫老師為什麼要叫同學們戴帽子嗎?」
一石投起千層浪,我的話音一落,同學們爭先恐後地把手舉得高高的。
「因為蘇珊接受化療,頭發都掉光了,戴了帽子。」
「因為老師怕同學們笑話蘇珊!」
「蘇珊戴了帽子,又怕同學們好奇地看著她,追問她,老師怕蘇珊感到難堪,所以讓同學們都帶上奇形怪狀的帽子,這樣,就沒有人會特別注意蘇珊了!」……
我對同學們的想法表示贊同。這時,班上的少賢同學卻站起來發表反對意見:「姚老師,我認為海倫老師的做法不好!」他這話一說,釗欣同學馬上附和道:「是啊,如果是夏天,戴帽子太熱了,怎麼辦?」
我沒料到,學生冒出這樣的想法,一時不知如何引導,只好暫時順著他們的思路繼續著:「那麼,你們替海倫老師想一想:還有什麼更好的辦法?」
「全班同學都剃光頭吧,就跟蘇珊一個樣了!」曉寧一說,全班鬨堂大笑。
王兵更乾脆了:「蘇珊可以戴上假發,不就不用戴帽子了嘛,蘇珊老師真是很笨啊!」
「蘇珊也可以等頭發長出來了再來上課呀,那也不用戴頭發了。」
「海倫老師何不直接把蘇珊的病情告訴同學們,引起大家對蘇珊的同情和關心。」
……
孩子們的「思維焦點」集中在蘇珊戴不戴帽子的問題上。我意識到自己被學生牽著鼻子走了,偏離了我設計的授課意圖:使孩子們通過學習這一篇課文後,懂得尊重、平等、關愛他人,保護別人的自尊。但是,孩子們有強烈的個性化思維,他們的想法總是異彩紛呈,令你措手不及。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我們力求為孩子們營造開放、寬松的心理環境,引導他們以獨特的視角表達自己獨特的觀點。但是,開放並不等於放任自由,作為組織者和參與者的教師,更應考慮什麼樣的開放才是有價值的開放,什麼樣的引導才能讓學生的.思維向更高、更廣的層面發展。正如葉瀾教授在一次講座上提到的:「中國的教育有中國的國情,完全以西方式的「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我們『耗不起』」。因此,「從善如流」也要因時因地因人而異。當教師意識到學生的思維不願走進我們「預設的圈套」時,要如何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策略,如何發揮自己的教學機智和調控能力,使學生走上更開闊的思維空間呢?因此,在肯定孩子們思維的同時,我也在思索著如何引導學生更深地領悟文章的意涵。也可以說,是孩子們啟發了我,我靈機一動,拋出一個問題:「同學們真聰明,替海倫老師想出了這么多的辦法!但是你們想一想,蘇珊現在最需要的是什麼呢?」
課堂暫時恢復平靜,同學們在思索著……
「不幸降落到蘇珊身上。當她重回學校之前,最害怕的已不是「病魔」,而是作為人的「尊嚴」吧!」素有「小博士」之稱的曉寧同學首先發表他的高見。
「小精靈」詩雅也若有所思地說:「我覺得蘇珊同學最需要的是同學們平等的關懷,她不需要同情和憐憫!」
我對這兩位同學的發言給予充分的肯定:「是啊,蘇珊雖然只是一個一年級的孩子,但她也是一個有著自己生命價值的獨特的人啊!」
「如果同學們刻意去關心問候蘇珊,蘇珊反而會感到難過,不開心!」
「最精心的呵護,不是言語的安慰,不是伸手相助,而是讓蘇珊感到自在,感到舒服,感到被尊重。」
「哦,我明白了,海倫老師這樣做就是要讓蘇珊同學感到自己和別的同學沒什麼兩樣,自由自在地和大家一起玩,一起學習!」
不知不覺,在我的課堂上,一場「呵護蘇珊稚嫩心靈」的細雨下起來了。我體味到了「教育的藝術」,體味到了「教師的機智」。我突然知道:原來,愛,可以這樣偉大,原來,教師可以這么偉大!……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過:「教育藝術的本質不在於傳授的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和鼓舞。」真正的教育者,他的教育應該閃爍著一種智慧的光芒。
在「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的呼聲下,有的老師以為課堂陣地不讓學生「佔主場、唱主角」就會違背新課程理念。於是課堂上常常出現「有效引導缺失」,學生信馬由韁的局面,其實,為了學生的發展能「更上一層樓」,教師的有效引導是十分必要的。給學生充分的自由空間和老師有效地把握課堂是一個「雙重並舉」的過程。課堂像一個蘊藏著無數奇珍異寶的寶藏,新型的教師應善於帶領學生去探險覓寶。那打開寶藏的鑰匙,應懸在不近不遠的地方,讓學生時時踮起腳,仰起頭,伸長手,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去征服它,摘取它。惟有師生不斷的互相挑戰,才有充滿活力的新型課堂。在新型課堂中,沒有「惟老師中心論」,也沒有「惟學生中心論」,而是教與學過程中的相輔相成、相生相長的「學習共同體。」
小學語文第六冊的課文《蘇珊的帽子》記敘了發生在孩子們中間的一件感人的故事:蘇珊因為做化療,失去一頭美麗的金發,班上的老師得知後,安排全班同學戴著帽子來上學,從而避免了尷尬局面,在不自覺中使蘇珊樹立了自信。通過學習使孩子懂得尊重別人,學會與人友好相處。課文同時也贊美了這位老師關心、愛護學生,細心呵護學生的好品質。
在教學這篇課文前,我反復讀著這個故事,讓我懂得了與需要幫助的人共渡難關,卻不使被助人的自尊受傷,是一種「春風化雨了無痕」的崇高境界。教學這篇課文時,我努力使自己首先達到了這樣一種境界,然後又引領全班同學共同達到了這種境界。這種境界就是建立在平等基礎上的友愛,構建的融洽與和諧。我想,這就是教學所特有的魅力。
教學時,我緊緊抓住課文的關鍵自然段、重點詞句,引領學生細細品味,體會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因為閱讀的過程是學生潛心讀書、獲得個人體驗和獨特感受的過程。整節課的設計,我淡化段落教學,而強調對課文主要內容的把握,以讀為主,強調整體教學,沒有支離破碎的分析。使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體現了學生與文本對話。新課標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課堂上,我充分調動學生的情感體驗,誘發學生的情感,運用教學語言營造濃濃的愛心氛圍,在這樣的情景中,學生感動了,身心融入這樣的情景中。
我們知道,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教學中,我抓住「蘇珊先前為什麼要戴帽子?後來為什麼常常忘記自己還戴著一頂帽子?」這個牽引全文的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讀文探究,讓學生與文本「對話」。雖然感悟到的可能是零散的,但卻是值得珍視的!我在珍視學生獨特感受的同時,通過有效的「評」與恰當的「導」來幫助學生感知蘇珊雖然不幸,但因有慈母般老師的真誠愛護,蘇珊是幸福的孩子!學生在教師層層點撥下,在賞讀品析中深深悟出真情。
授完這篇課文的同時讓我深深認識到: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 在「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的呼聲下,我們不要以為課堂陣地不讓學生「佔主場、唱主角」就會違背新課程理念。我們的課堂上之所以常常出現「缺乏有效引導」,學生信馬由韁的局面,就是因為缺乏了「有效的引導」。其實,為了學生的發展能「更上一層樓」,教師的有效引導是十分必要的。給學生充分的自由空間和老師有效地把握課堂是一個「雙重並舉」的過程。課堂像一個無窮的寶藏,新型的教師應善於帶領學生去探險尋寶。那打開寶藏的鑰匙,應懸在不近不遠的地方,讓學生時時踮起腳,仰起頭,伸長手,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去征服它,摘取它。惟有師生不斷的互相挑戰,才有充滿活力的新型課堂。在新型課堂中,沒有「惟老師中心論」,也沒有「惟學生中心論」,而是教與學過程中的相輔相成、相生相長的「學習共同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