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帽以紅色或黃色為絲線為主調,輔以其他七彩顏色絲線縫制。
唐僧所戴是五佛冠加毗盧帽,五方五佛是佛教最高級別的五尊神祗 ,唐朝武宗毀佛後宣宗登基後又提倡復興佛教,但因政治和經濟原因奉祀五方佛的官寺沒有得到朝廷的復興,民間復興的佛教寺院都是奉祀「西天三佛」或「一佛二尊者」也稱「一佛兩菩薩」的民寺,後來僧侶就把代表至高無上的「五方五佛」雕刻在帽子上,俗稱「五佛冠」,民間雅稱「唐僧帽」,並只有方丈、主持或得道高僧才能佩戴。
❷ 唐伯虎的帽子 兩邊有東西的那個帽子叫什麼
書生帽
❸ 唐僧帽子上8個人是什麼
唐僧帽子上沒有8個人,是五個佛。
五佛冠是佛教密宗上師、主持、方丈修法時,戴著像徵五智如來的寶冠,又見於地藏王菩薩、唐玄奘等塑像頭部。歷代比丘也戴此冠,方法是先戴毗盧帽,再加戴五佛冠。老版《西遊記》中唐僧的帽飾就是五佛冠加毗盧帽。凡有隆重法會其中央的主座和尚必戴此冠。
五佛分別是:中央毗盧遮那佛即釋迦牟尼法身大日如來佛祖,兩旁依次為東方香積世界阿閦佛,南方歡喜世界寶生佛,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北方蓮花世界成就佛,合稱五方佛,也叫五智如來。
五佛冠來源:
《西遊記》原著中談到,金池長老第一次出現時,在兩個小童的攙扶下,頭戴一頂毗盧方帽,貓睛石的寶頂光輝;身穿一領錦絨褊衫,翡翠毛的金邊晃晃。
金池長老所戴的毗盧方帽,又叫「五方五佛冠加毗盧帽」。佛教中的毗盧佛,是毗盧遮那佛的簡稱。毗盧遮那佛,又稱為清凈法身佛,與圓滿報身佛(盧舍那佛)、千百億化身佛,合稱為「三身佛」,而「毗盧」又是法身佛的通稱。
網路中,有觀點就認為,唐僧所戴的僧帽正是「五佛冠」,民間親切地稱為「唐僧帽」。
❹ 周星馳演的唐伯虎點秋香裡面中才子帽子叫什麼帽子
頭衣
望採納,謝謝
❺ 唐伯虎點秋香里周星馳帶的那個帽子叫啥名
這帽子和這個衣服是一套,叫頭衣
❻ 黃曉明版的唐伯虎點秋香中,唐伯虎有時候帶的帽子旁邊還掛了一個小球 那叫什麼帽子,
那個帽子是武松發明的蓓蕾帽 不是屬於明朝特有的帽子 因為帶的方法不同 所以感覺應該在頭頂上的球球 垂在耳朵旁邊
❼ 唐伯虎點秋香的道理
唐伯虎點秋香的道理
歷史上的唐伯虎,雖頭頂「江南第一才子」的盛名,但一生總的來說,還是「不如意事十八九,可交心人無二三」,「全生命幸福指數」好像並不比普通人高,許多時候甚至比普通人更倒霉。比如,求功名不成也就罷了,還吃瓜落兒蹲大牢。再比如,家庭生活極為不幸,24歲喪父,隨後一兩年內,母、妻、子、妹相繼去世;再娶之後,因為功名之路徹底斷絕,被老婆嫌棄,只能離婚;有好些年,生活無著,只能靠賣畫、賣文為生……如果按照現世的標准,唐伯虎的人生,就是如假包換的失敗人生。
不過,這沒關系,別管多倒霉、多失敗,只要有好包裝,一切都不是問題。《三笑》里唐伯虎的人設是,形象俊朗,舉止灑脫,言談儒雅而且風趣幽默,腦子特別好使,日子過得格外瀟灑,想去哪,抬腳就走,想做啥,舉手能成,看起來完全沒有愁心事,再加上盛名行於天下,連深宅大院里的一個小丫鬟,都是他的「鐵粉」,這就為故事按部就班地鋪陳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唐伯虎賣身投靠,深入華府,從一開始打的就是小秋香的主意。在老實人看來,這種行為還是很有風險的:一是失去自由,身困樊籠,再想脫身總歸比較困難;二是事情一旦敗露,輕則送官、吃官司,重則就地打死、後院埋了也有可能;三是小秋香肯不肯跟著走,也拿不準,不跟著走也就罷了,如果再檢舉揭發,事情就不好辦;除此之外,風險肯定還有不少,關鍵進的是太師府,深院森森,單想想,都嚇人得很。
不過,普通人的思維模式,肯定遠遠夠不上唐伯虎的維度,「小奴才」之所以敢這么干,全在有所倚仗:一是對「愛情」的執著追求,有心中神聖目標的強烈吸引,「荷爾蒙」持續作用,人就顯得格外藝高人膽大,再做出什麼事情來,就都可以理解;二是對自己的智商格外有信心,自信能最終「抱得美人」全身而退;三是仗了「粉絲」幾千萬,即使事情敗露,也自信在輿論的壓力下,華太師拿自己怎麼樣不了,甚至做個順水人情,也是大概率的事情。
有了這些倚仗,唐伯虎「深入虎穴」之舉,就真是理性人的理想選擇了。故事的發展、結局,也確實完全依了他的預設走,普通人的擔心,事實證明都是自己嚇自己、瞎擔心。這就告訴我們一個道理:總是擔心這、擔心那,就什麼事情也幹不成;要想知道事情能不能幹成,總歸要實際干一下才好。顯然,「心動不如行動」的唐伯虎,是故事中最大的受益者。而小秋香呢,跟定偶像,脫出樊籠飛了去,自然也歡天喜地。也是,人生就此改變,實現了徹底的自由,誰會不喜歡?
故事裡損失最大的,應該就是華太師了吧。按照俗人的認知,錢也沒了,人也跑了,還被硬戴上頂「蠢」帽子,肯定是再倒霉不過。這顯然有點兒苛責太師了。在這件事里,太師求賢若渴之心還是好的,不過沒注意風險,對「賢人」這種輕資產的易滅失特性,沒有充足的認識,或許就根本沒認識,再加上求賢若渴之心被人利用,這才「賠了夫人又折兵」,格外引人唏噓了。
不過,話又說回來,太師畢竟不是什麼人都能做的,人家之所以是太師,肯定有異於常人之處,沒准兒從一開始,太師就什麼都門清兒,對唐伯虎的小心思洞若觀火,暗中做了順水人情,唐伯虎和小秋香才能心想事成。而太師如此助人為樂,肯定也是得了好處,名也好,利也罷,甚至是單純的行善積德也可以,反正太師肯定自認沒吃虧。如此說來,就真是多贏了。
當然,多贏的局面,在現實生活中,實在比較難得,更常見的是,一個故事裡,總要有誰吃點虧。
❽ 問下周星馳演的唐伯虎點秋香裡面那個當書童帶的帽子叫什麼帽子
答案就是:頭衣
❾ 唐僧的帽子兩邊的帶子上寫的是什麼
唐僧所戴的帽子應該是「毗盧帽」,應該不是『五佛冠』,因為五佛冠是佛教密宗上師、主持、方丈修法時,戴著像徵五智如來的寶冠,玄奘雖然是大德高僧,不會囿於派別之見,但還是不大可能帶這種帽子,而且《西遊記》第九十二回里也提到過:
「 唐僧 著了一驚--把個毗盧帽子打歪--雙手忙扶著那球。」
至於唐僧帽子兩邊的飄帶上寫的,正常應該是"唵、嘛、呢、叭、彌、吽 "六字真言,如下圖
❿ 很少人知道,唐僧戴的帽子叫什麼名字
【毗盧帽】 (物名)黃檗僧所用之帽子也。
【毗盧】 (佛名)Vairocana,毗盧舍那之略。法身佛之通稱。即密教之大日如來也。碧岩九十九則曰:「肅宗皇帝問忠國師:如何是十身調御?國師雲:檀越踏毗盧頂上行。帝雲:寡人不會。國師雲:莫認自己清凈法身。」大慧普說二曰:「高步毗盧頂,不稟釋迦文。」普燈錄十八曰:「坐斷毗盧頂[寧*頁],須是沒量大人。」今僧人於七月中元結盂蘭盆會,首座僧裝為毗盧佛,誦經施食,戴毗盧帽。因帽有毗盧佛小像,故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