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童裝大全 > 狍子頭做帽子

狍子頭做帽子

發布時間:2023-02-03 00:49:47

① 求鄂倫春族民族服飾特點

鄂倫春族因過去主要從事游獵,服飾多以鹿、狍、犴皮製作,所以均著寬肥大袍。領口、袖口、襟邊、大袍開衩處均有刺綉、補花等裝飾,常用雲紋、鹿角紋等,戴犴皮帽,女帽頂用氈子,上縫各種裝飾和彩穗;TIZUO在當地看到姑娘一般戴綴有珠子、貝殼、扣子等裝飾的頭帶,男子出獵時,穿狍皮衣、皮褲,戴狍頭皮帽,穿烏拉,2004年TIZUO的民族采風照片顯示鄂倫春族已普遍著布衣、膠鞋,但出獵時仍多著皮衣。

鄂倫春族服飾圖案主要有幾何紋、植物紋、動物紋三種:

幾何紋。數量最多,主要有圓點紋、三角紋、水波紋、浪花紋、半圓紋、單回紋、雙回紋、丁字紋、方形紋、渦紋等。多半依個人需要大量組合,以產生新的圖案節奏和旋律。

植物紋。數量居次,以葉子紋、樹形紋、花草紋、花蕾紋等為主,其中南綽羅花紋樣尤為突出,運用甚廣。鄂倫春語「南綽羅花」意為「最美的花」,象徵純潔的愛情。多用於姑娘嫁妝的,以示愛情純真幸福。花形呈「十」字架,以雲卷變形紋表示.

② 少數民族代表頭戴「小鹿頭」,可可愛愛萌翻網友!這帽子什麼來頭

在3月5日下午舉行的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審議中,一位少數民族代表的“小鹿頭”引起了網友的注意。 據悉,這位代表是鄂倫春族,其頭戴的“小鹿頭”其實是狍頭皮帽。

③ 鄂倫春狍頭帽哪裡

網上。
鄂倫春狍頭帽網上買,是鄂倫春族婦女的絕活。因為此種帽子是用整狍子的頭顱,去掉骨肉後,保留狍頭上的毛、角、耳朵、鼻子和口,精心鞣製而成,與狍子的頭一模一樣,故稱其為狍頭皮帽。
狍頭皮帽,帽類名稱。為大興安嶺鄂倫春族戴的一種帽子,奇特別致。它採用一副完整的狍子頭顱,剔其骨肉鞣製而成,完美無疵地保留著毛、眼、耳、鼻、嘴。鄂倫春人選擇狍頭作為偽裝皮帽,頗費匠心。他們持槍趴在灌木叢和草叢里,微露,宛如一隻狍子,以誘引猛獸前來,出其不意地獵之,無不成功。

④ 少數民族代表頭戴「小鹿頭」,這帽子有什麼來頭

人們在看新聞的時候,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那就是在庄嚴的會議場合,居然有代表頭上戴了一定“小鹿”帽子。因為看上去非常可愛,所以霎時間引起了網友們的討論,很多人都想要代表頭上戴的同款帽子。

其實這種帽子,名字叫做“狍頭皮帽”,是部分少數民族專有的帽子。這種帽子很早之前就存在,它的作用主要有三個,一是用來取暖,二是用來狩獵,三是用來當裝飾品。而狍頭皮帽出現在會議上,已經不是第一次了,2013年的會議上,蒙古代表就頭戴狍頭皮帽,和如今一樣引起了網友關注。

3、狍頭皮帽的來源

狍頭皮帽是鄂倫春族的傳統服飾,無論是老人、成年人或者兒童,全都會戴著狍頭皮帽。一是用來取暖,二是用來狩獵。不過隨著時代的發展,這種狍頭皮帽的數量正在減少,只有部分人還會戴著它。

以前可能是生活必需品,現在更多是用來當裝飾品。經過加工後,狍頭皮會變成藝術品,這也象徵著鄂倫春族的審美情趣。

另外可能會有人提到保護野生動物,需要注意的是,狍子利潤非常高,在養殖技術過關、有相關許可的情況下,是允許家養的。代表頭上戴的帽子,並不涉及到“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

⑤ 介紹一下鄂倫春族

鄂倫春族

人口為8196人。

民族概況

「鄂倫春」這一名稱於清初始見文獻記載。《清太祖實錄》卷五十一在一份奏報中首次提到「俄爾吞」;康熙二十二年(1683)九月上諭中稱之為「俄羅春」。此後才比較統一地以鄂倫春這名稱來稱呼他們。鄂倫春一詞有兩種含義.一為使用訓鹿的人,一為山嶺上的人。根據2000年全國人口普查統計,鄂倫春族人口數為8196。主要分布在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盟鄂倫春自治旗、布特哈旗、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以及黑龍江省呼瑪、愛輝、遜克、嘉蔭等縣。使用鄂倫春語,屬阿爾泰語系滿一通古斯語族通古斯語友。沒有本民族文字,一般通用漢語、也有部分鄂倫春族用蒙古文。

鄂倫春族的祖先也是「室韋」,即森林人。到了元代,稱之為「林中百姓」。明代泛指為「北山野人」,游獵於外興安嶺以南、烏蘇里江以東、西起石勒喀河,東至庫頁島的廣闊地區。17世紀中葉,沙俄殖民者侵入中國黑龍江流域,迫使鄂倫春人南遷,集中分布於大小興安嶺。然而1689年中俄尼布楚條約簽訂之後,直至不平等的中俄璦琿條約與北京條約簽訂以前,他們仍至外興安嶺以南廣大地區游獵,並且還參加清政府定期巡邏邊界等活動。只是19世紀中葉沙皇俄國侵佔了中國黑龍江以北、烏蘇里江以東地區以後,鄂倫春族人民才喪失被侵佔區域的廣大游獵場所。清廷對於鄂倫春族的統治,迭有變遷。康熙三十年(1691),清廷把鄂倫族分成「摩凌阿」與「雅發罕」兩部分,歸布特哈總衙門管轄。「摩凌阿鄂倫春」為騎馬鄂倫春之意,編入八旗組織,用以南征北戰。「雅發罕鄂倫春」意為步行的鄂倫春,指失去馴鹿尚未得到馬匹仍在游獵的鄂倫春族,分設庫瑪爾、畢拉爾、阿力、多布庫爾、托河5路,路下分8佐,每佐設鄂倫春族佐領1人。每年清廷派「安達」進山一次,征取貢貂。光緒八年(1882),清廷廢布特哈總管衙門,設立興安城總管衙門,專管5路鄂倫春族。光緒十九年,興安城總管衙門裁撤,將原來5路合並為4路16佐(阿力、多布庫爾兩路合並,其餘未動),分屬黑龍江、墨爾根、布特哈、呼倫貝爾4城副都統衙門。

軍閥統治時期,只是廢除了八旗組織的內容,4路16佐的機構基本上沒有變動。管轄系統上,其中3路劃歸黑龍江省督辦公署管轄,l路劃歸海拉爾蒙古衙門管轄。「九一八」事變後,日本侵略者將鄂倫春族名義上分別置於偽黑龍江省和興安北省管轄。

在日本帝國主義統治期間,鄂倫春族人民奮起反抗,鄂倫春族子弟參加了東北抗日聯軍,英勇參戰。用自己的鮮血保衛祖國和本民族的生存。1945年8月獲得解放。1951年10月1日,內蒙古自治區鄂倫春族自治旗建立。

社會經濟

17世紀中葉,鄂倫春族的社會發展還停留在被稱為「烏力楞」的父系家族化公社階段。當時氏族組織雖仍然存在,但社會的基本經濟單位已不是氏族,而是「烏力楞」。每一個「烏力楞」包括著同一祖先若干代子孫的一些小家庭。「烏力楞」的家族長稱為「塔坦達」,其內部生產資料是公有的,過著共同勞動、平均分配的原始共產制生活。17世紀中葉以後,清廷對鄂倫春族的管轄制度更趨嚴密,鄂倫春與滿、漢等族的經濟交流也得到了發展,鐵質工具、槍支的輸入,以及狩獵產品同農牧手工產品交換的發展,逐步在鄂倫春族社會內部引起了一系列的變革。除獵場、森林、河流仍屬於公有而外,一些重要的生產資料已由公有演變為私有,勞動組織和分配製度也起了相應的變化。由於原來孕育在「烏力楞」內部的個體家庭的崛起,終於導致了「烏力楞」由血緣組織演變成為地緣組織,氏族制度已經走到了盡頭。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逐漸成為社會經濟的基本單位。到1945年8月解放前,鄂倫春族的社會已進至毗鄰公社階段。

鄂倫春族人民主要居住在大興安嶺山林地帶,地勢在海拔500—1500米之間,正是高寒山區,全年平均氣溫在攝氏零下20度左右。莽莽興安嶺棲息著鹿、狍、犴、虎、豹、野豬、熊、狐狸、猞猁、水獺等野生動物,縱橫交錯的河流,生長著各種魚類。這優越的自然環境最好的天然獵場,為狩獵的鄂倫春人提供了豐富的衣食之源。建國前,鄂倫春族的主要生產活動是狩獵,輔之以捕魚、採集和手工業。社會內部只有男女老少之間的自然分工,還沒有形成社會分工。在1000多年前,就有關於鄂倫春族是狩獵民族的記載。狩獵主要是男的事情,有時婦女也隨同出獵。狩獵工具有槍支、馬匹和獵犬。主要採取集體狩獵方式,但已不是以「烏力楞」為單位,而是根據自願臨時組織起一個或幾個「阿那格」分頭進行。所獲獵物在「阿那格」內平均分配,但獸肉的分配則是一直保持在「烏力楞』』內平分。同一「烏力楞」內未參加出獵的鰥寡孤獨,一般比獵手分得要多。外來客人如果遇上分配,也照例可以分得一份。個體狩獵雖已出現,但為數極少。狩獵所獲是鄂倫春族衣食的主要來源。捕魚多用「擋集子」方法集體進行;也有的乘樺皮船叉魚;用網捕魚是從別的民族中傳入的。捕魚大都由男子負責,採集則多由婦女承擔。捕獲的魚類,採集的野菜、野果,是鄂倫春族食物的一種重要補充,如一時食用不完,即把它曬干貯存起來,以備獵獲物缺少時食用。

鄂倫春族的手工業主要有皮毛製品和樺皮製品;多由婦女製作。對在不同季節打獵所得的獸皮,她們按其性能和部位,縫製成適宜於不同季節穿用的服裝;將從樺樹上剝下的整張樺皮,加工製成適合於不同用途的器皿。婦女們在這些皮毛製品和樺皮製品上面綉的或雕的各種圖案。最能反映狩獵文化的傳統特色。此外,男子還用手工製作骨器、木器和鐵器。

近代以來,農業在部分地區的鄂倫春人中有了萌芽。清末及辛亥革命以後一段時期,政府強制推行「棄獵歸農」政策,鄂倫春地區的農業有了初步發展。但從事農業非鄂倫春人所習慣,加之日本帝國主義統治時期的嚴重摧殘,到1939年,鄂倫春地區的農業已被破壞凈盡。

各個部分鄂倫春族之間由於從事著大體相同的生產,基本上沒有什麼交換關系,交換多與其他民族進行。開始是偶然的,以後逐漸成為經常的,並由此打開了鄂倫春社會自然經濟的大門,促進了私有制的形成和發展。

盡管鄂倫春族在歷史發展中有著許多優良傳統,但由於長期以來的民族壓迫,特別是日本侵略者推行的種族滅絕政策,使鄂倫春族人口銳減,到1945年8月獲得解放的前夕,鄂倫春族只剩下1千餘人,境遇悲慘。抗日戰爭勝利以後,東北地區的鄂倫春族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建立了人民政權,於1951年10月1日成立了鄂倫春自治旗和多處民族鄉。國家給予鄂倫春以特殊照顧,撥出大批資金,於1953年開始建築新房,逐步實現了定居。現在綠樹成蔭的新村裡幢幢整齊明亮的大瓦房以及學校、商店等代替了昔日的「仙人柱」。興安嶺上出現了電燈通明的新城鎮。狩獵的土槍已換成步槍和半自動步槍。相繼興建了養鹿、養豬、養牛、養蜂場。每年向國家提供上千兩鹿茸。農田耕作已使用多種農業機械,糧食總產量成倍增長。以往馬是主要交通工具,現在築起公路,通了汽車,鐵路也通向鄂倫春的一些新城鎮。過去連文字都沒有的鄂倫春族人民,如今已普及了中學教育,不少青年上了大學;有了電影隊、文藝隊、俱樂部、廣播站,本族豐富的民間歌舞搬上了舞台與銀幕。舊社會鄂倫春族地區無醫無葯,開花、傷寒等傳染病流行。患婦女病的竟達婦女總數的80%以上,而今天鄉有衛生院,大隊有衛生所,村有衛生員,天花、傷寒等傳染病已絕跡,人口成倍增長。特別是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鄂倫春族人民的各項生產迅速發展,收入大為增加,生活顯著改善。他們不僅大力發展農、牧、副業等生產,而且肩負護林防火的重任,護衛大小興安嶺森林的安全,為保障木材源源不斷地運出供應國家建設作出了貢獻。

文化藝術

在長期的狩獵生產和社會實踐中,鄂倫春人創造了豐富多彩的精神文化,有口頭創作、音樂、舞蹈、造型藝術等。

口頭創作是鄂倫春人主要的文學形式。他們的神話、傳說、民間故事、歌謠等廣泛地涉及了民族歷史、社會、狩獵採集、風土人情、生活習俗等各個方面的內容。古老的族源神話《恩都力創造了鄂倫春人》、神話《倫吉善和阿伊吉倫》、《白衣仙姑》、《吳達內的故事》等,涉及鄂倫春先民對人類起源的探索及對祖先的生活、英雄人物業跡的描述和歌頌。鄂倫春族的「扎恩達勒」(民歌),多以固定的曲調即興編詞歌唱,種類繁多,風格多樣。尤其是新民歌,內容更為豐富。顏語、謎語,是後期發展起來的文學形成,是生產勞動的反映,是生活經驗的總結和智慧的結晶。這些口頭文學豐富了中華民族文學藝術的寶庫。

鄂倫春族能歌善舞,他們邊歌邊舞,表現勞動生活的豐富內容。《熊舞》、《野牛搏鬥舞》、《樹雞舞》、《依哈賴舞》、《紅果舞》等都是表現獵人對野獸、飛禽的觀察以及生產過程的模仿。「轉圈舞」是一種帶有自我娛樂性質的群眾性歌舞,男女都參加,邊唱邊跳。「假面舞」是融進了宗教內容的由「薩滿」跳的祈求狩獵獲得豐收的祭祀舞。

樂器有「朋奴化」(鐵制的一種口琴)、「文土文」(手鼓)。鹿哨、狍哨既是生產工具,也是早期的樂器。鄂倫春族在載歌載舞時,常有這些樂器伴奏。

生活習俗

鄂倫春族的物質生活極具特色。除食肉、衣皮外,過去的住所「仙人住」亦是狩獵文化的一種創造。「仙人柱」形同半張開的雨傘,由30多根樹桿塔成,外面夏季覆蓋樺皮,冬季覆蓋獸皮,可很快塔成,可隨時拆卸。「仙人柱」入門正對面的上方和左右兩側,專供人們坐卧,但有嚴格的規定。「仙人柱」中央終日燃燒著篝火,用以熟食和取暖。「仙人柱」後面的樹桿上懸掛著盛有神象的樺皮盒子,一般不準婦女接觸。

鄂倫春族基本上實行一夫一妻制婚姻。實行嚴格的氏族外婚,各互相通婚的氏族成員之間,大多親上加親。家庭中男女地位不過分懸殊,唯財產繼承權一般屬於男子。一個家庭兩代人共居的較多,如果人口過多,常常是長子結婚後在父母居處附近另立一「仙人柱」。婦女生育不得在原來的「仙人柱」內,須到遠處設立產房,男人也不得入內接近,滿月後才回家。以往,人死後一般行天葬(即風葬)。下山定居後,一般行土葬。

鄂倫春族婦女絕活是給獵手製作「密塔哈」(狍頭帽子)。這帽子是用整狍子的頭顱,去掉骨肉後,保留狍頭上的毛、角、耳朵、鼻子和口,精心鞣製而成。戴上這種帽子可以誘惑獵物。鄂倫春人座森林、走森林、吃森林、穿森林。衣、食、住、行都來自大森林的賜予。

鄂倫春族遷到黑龍江南岸以來,馬是主要的交通工具。1990年鄂倫春馬隊曾給入侵的沙俄侵略軍以沉重打擊。夏天,河流里以樺皮船作為交通工具。現在鄂倫春族居住的地區已通了火車、汽車,交通更加方便了。

宗教信仰

鄂倫春族信仰具有自然屬性和萬物有靈觀念的薩滿教。這種宗教與該民族特有的原始觀念是緊密地結合在一起的。他們的宗教形式,表現為自然崇拜、圖騰崇拜和祖先崇拜,「薩滿」(巫師)是溝通神人之間的使者。薩滿教信奉的神靈相當多。鄂倫春族崇拜的自然神有太陽神、月亮神、北斗星神、火神、天神、地神、風神、雨神、雷神、水神、青草神、山神等等。除自然崇拜外,鄂倫春先民還崇拜「牛牛庫(熊)」、「老瑪斯(虎)」圖騰,鄂倫春人忌諱直乎熊、虎名、而是稱它「寶日坎(神)」、「諾彥(官)」、「烏塔其(老爺)」。鄂倫春族對祖先崇拜十分盛行,而且現在亦如此。

⑥ 鹿頭帽子是哪個民族

鄂倫春族。其實不是鹿頭帽,那個是狍子頭帽,現在鄂倫春族有養殖的鹿跟狍子,是鄂倫春族的傳統習俗,鄂倫春族在重大會議跟重大節日的時候都是要穿民族服裝。
鄂倫春族是中國東北部地區人口最少的少數民族之一,是狩獵民族,因此他們的衣食住行及歌舞等方面都顯示了狩獵民族特點 。
鄂倫春族主要居住在大興安嶺山林地帶,使用鄂倫春語,鄂倫春語屬阿爾泰語系—通古斯語族通古斯語支,沒有文字。在長期的狩獵生產和社會實踐中,鄂倫春人創造了豐富多彩的精神文化,有口頭創作、音樂、舞蹈、造型藝術等。
鄂倫春族主要分布在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盟鄂倫春自治旗、布特哈旗、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和黑龍江省北部的呼瑪、遜克、愛輝、嘉蔭等縣。
在長期的狩獵生產和社會實踐中,鄂倫春人創造了豐富多彩的精神文化,有口頭創作、音樂、舞蹈、造型藝術等。

⑦ 少數民族代表頭戴「小鹿頭」引發熱議,網友對此有何評價

在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審議中,一位少數民族的代表引起了網友們的注意,這是怎麼回事呢?

代表頭上的“小鹿頭”。

原來,在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審議中,一位少數民族的代表戴了一頂“小鹿頭”的帽子,這瞬間就吸引到了網友們的目光。

而鄂倫春人的狍頭皮帽,從歷史上考察,主要有三大功能:一是保暖功能;二是偽裝功能;三是裝飾功能。

這種帽子,看來雖然是利用狍頭皮加工製作的,但作工精細,是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創造出來的一種工藝美術品,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其實這不是狍頭皮帽第一次“現身”兩會了。在2013年的時候,來自內蒙古的全國人大代表何勝寶也曾頭戴狍頭皮帽趕赴會場。

不得不說,我國的少數民族的服裝和配飾都讓人覺得十分奇特啊。畢竟我國除了漢族,還有55個少數民族呢,比如我們熟知的彝族、苗族、維吾爾族、回族、壯族等。

而基本上每個少數民族都有自己的傳統服飾和文化,這還讓許多漢語同胞都覺得羨慕不已呢,因為這些傳統服飾大都顏色艷麗,十分好看

⑧ 東北人貓冬的美食,你知道哪些

東北人進入冬季之後,因為天氣嚴寒,所以只能躲在家裡貓冬,等待春天的到來!東北的冬季是非常漫長的,並且晝短夜長,這就導致了東北人冬天能做的事情,除了吃就是睡,在東北一個冬天基本上要胖上三十斤。因為東北天寒地凍,在菜餚上面多為燉菜,主食方面多是麵食。

說起東北人貓冬的美食,那可是多的數不勝數。鐵鍋燉大鵝,是東北人下雪之後必吃的一道美食,吃起來那叫一個鮮美。酸菜是東北家家戶戶必備的食材,在東北吃酸菜燉五花肉、酸菜燉排骨、酸菜燉血腸,那可是太常見了!東北有廣闊的森林,森林裡面可全都是寶,有各種的野生蘑菇,還有很多叫不上名的野菜,東北人在春夏秋這三個季節,非常喜歡進入森林去尋摸“野味”。這些“野味”在冬天會派上大用場,可以小雞燉蘑菇,也可以把猴頭菇和肉類燉一燉,東北人在吃這方面那是一向不遺餘力的,很會吃,吃的很美很開心。

東北人貓冬的美食,你值得擁有!

⑨ 鄂倫春族的狍皮製作有什麼技藝鄂倫春族狍皮文化是什麼樣的

鄂倫春族的毛皮製作是很費功夫的,第一個就是要將狍皮做成熟皮,也就是將狍皮軟化了,這個功夫看似簡單,實際上是很復雜的,這個時間要三五天,具體事如何軟化的,那就要看個人各家的技巧了,作為一個成熟的狍皮製作者,這個是一個最基本的技術活,也是製作一件上好狍皮的根本。



狍皮製作的工藝,代表了鄂倫春族的狩獵文化。有的狍皮帽子實際上就是狍子頭直接製作而成的,這個加工工藝更加艱辛,一個狍皮帽子有的時候甚至是需要一周左右的時間才能製作完畢,可見他們對狩獵文化的尊重,也是他們鄂倫春族民族精神的傳承。你喜歡狍皮服裝嗎?

⑩ 少數民族代表戴「小鹿頭」,「小鹿頭」背後有什麼故事

在2021年第十三屆全國人大4次會議上,在內蒙古代表審議團中,其中一位少數民族代表頭頂小鹿頭,引起了廣大網友的注意。據相關媒體報道,這位代表是鄂倫春族人,其頭上戴的小鹿頭並不是真的小鹿,而是袍子。這個帽子被稱為狍頭皮毛。該代表表示狍頭皮毛是鄂倫春族的民族特色,只有出席重大節日活動才會佩戴。

3、我國是多民族國家,我們要尊重每個民族的風俗習慣。

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促進民族團結進步,是我們每一個公民的神聖職責和光榮義務,自覺履行這一義務,我們就要尊重各民族的風俗習慣。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不同的地域造成了不同的地域文化。 有網友認為代表佩戴小鹿頭與當下保護野生動物不相符。但是我要說的是,該代表已經明確表示鄂倫春族人已經不再捕獵狍子。截至2021年鄂倫春族已經不足1萬人口。我們各民族應加強互助互愛。給這個可愛的代表點贊。

與狍子頭做帽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褲子後片比前片橫檔要放多少 瀏覽:685
橙色的衛衣配什麼顏色褲子好看 瀏覽:176
森系棉麻襯衫女預訂訂購價格 瀏覽:602
白色襯衫畫什麼比較好看嗎 瀏覽:973
加絨衛衣為什麼甩不幹 瀏覽:194
入門男士皮帶 瀏覽:986
舞蹈褲帶裙子長褲 瀏覽:235
襯衫領帶配什麼外套好看 瀏覽:492
精選9件襯衫長袖復古上衣產品 瀏覽:514
白校服被漂白水弄黃怎麼辦 瀏覽:66
福景外國語學校高中部校服 瀏覽:512
歡樂頌女裝什麼品牌 瀏覽:99
中大童裝批發市場哪裡好 瀏覽:982
以希中性童裝童鞋價格 瀏覽:96
秋冬長款衛衣配什麼鞋子好看 瀏覽:816
天貓加厚睡衣 瀏覽:862
童裝店生意不好怎麼做 瀏覽:579
皮帶通廊施工方案免費下載 瀏覽:477
2012年秋季女裝新款女上衣 瀏覽:147
童裝品牌尾貨挑款批發市場 瀏覽:7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