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童裝大全 > 瑪麗蓮夢露的帽子

瑪麗蓮夢露的帽子

發布時間:2023-03-30 04:31:17

A. 請問~戴帽子,那手杖的那種舞是什麼

爵士舞蹈是非洲舞蹈的延伸,由黑奴帶到美國本土,而在美國逐漸演進形成本土化,大眾化的舞蹈。非洲的黑人由於受到長達約三百年的奴隸交易,使得他們被遣散在美國及世界各地。在新環境,新生活中過著暗淡悲慘的奴隸日子,雖在這種痛苦的情況中,仍然未忘記他們的音樂與舞蹈。無論在人生的喜,怒,哀,樂或拜神的集會裏,只要有機會,他們就會唱起故鄉的歌曲,大跳其民族舞蹈。又因他們不斷的創新,發明新舞步,逐漸地美國人對這些充滿韻律節奏感的黑人舞蹈感到興趣。於是久而久之乃逐漸變成喜氣洋洋,都巿型的音樂和舞蹈。
「爵士」一詞本來是一類音樂的名稱,在音樂用語的 "Jazz" 一詞是在一九零零年以後才被使用,在那以前似乎叫做 "Jass"。爵士舞於二十世紀早期因循爵士樂自然伴隨而演進下來,又因爵士樂在演奏上,一向相當熱鬧,"Jazz" (jazz up) 才會有喧鬧,狂躁,活潑之意。最早的爵士舞蹈是由黑人的社交舞配上爵士音樂來表演的,盛行於美國南方的鄉下,特別是紐奧良城的一些業餘舞者,他們會在聚會上或俱樂部的場所表演爵士舞蹈。到了一九一七年,當時的流行舞者順著歌詞的意思來表演,有一位叫班頓歐爾斯崔(W。 Benton Overstreet)寫了一首歌叫 "The Jazz Dance",而這首歌裏的 "Jazz Dance" 就變成爵士舞蹈的永久代名詞,爵士舞的名稱就此產生了。
當爵士舞在即興演奏和節奏明快的爵士樂伴奏下以「舞曲」的形式出現後,那些黑人,白人的舞蹈家將基本步伐加以改良及變化,此外又啟發後進者的創新靈感而增加了臀部的擺動,肩部的抖動和身體其他部位的獨立動作。
隨著一九二零年紐奧良的黑人們開始演奏其爵士音樂以來,就流行許多以混會體方式的搖滾型舞蹈,如查爾斯登舞(Charleston),西迷舞(Shimmy),琳蒂舞(Lindy)等均盛行一時,後來更由於布吉烏吉(Boogie-Woogie)和吉特巴(Jitterbug)的誕生,在舞蹈的型式上有了一個很大的變化,從以往一向擁抱的舞蹈,改變成一種舞者與舞伴分開來對跳的舞。
一九三零年代後半期至四零年代,爵士舞演化成有三種類型的表現方式:第一種是具有強烈古典芭蕾味道的現代爵士舞,第二種是受了黑人及拉丁舞蹈影響的爵士舞,而最後一種是摻雜了詼諧音樂及踢踏的混合爵士舞。盡管當時爵士舞是如此的風靡,但是在一九四零年代後期卻開始走下坡,因為新的爵士音樂取代了過去大的爵士樂團,它的音樂節奏因太復雜,很難配合舞步,再加上留聲機的發明,和政府(美國)向舞場徵收的重稅,使得不少曾風光一時的舞蹈俱樂部相繼停業。
雖是老式型態的爵士舞蹈衰退,但正好也代表了一種承先啟後的儀式。基於美國是一個民族的大熔爐,所以新的爵士舞也具有非常高的融合性;它把老一代的爵士舞步和一九五零,一九六零,一九七零時代風靡一時的新舞步摻雜一起,更承大眾傳媒的興起,帶動了爵士舞的興盛。
今天,我們所看到的爵士舞蹈,它保留了過去切分音樂(*見注)的旋律,肢體的拋擲或獨立運作的特性,但是它不只是用爵士音樂來表演,它也可配合流行音樂,藍調音樂,搖滾音樂或是的士高音樂來演繹。現今的爵士舞蹈,具有很大的包融性和很強的可塑性,並可以隨時吸收最流行的音樂和舞蹈的特性,也正因如此,爵士舞極具娛樂性並為大眾所歡迎及接受。

*註: 切分法(Syncopation)-- 通常小節中的強弱順序,大都由拍子記號清楚的規定下來,但為了使拍子產生變化,可以改變強音的位置,也就是暫時將正規小節中的重音位置,移動到其他拍子上。當韻律改變了正常的強拍變弱拍或休止或沒拍子,則這種韻律就是被切分了(syncopated),而這種使拍子產生變化的方法就稱為「切分法」。當強拍落在非預期的切分韻律時,動作就變得非常刺激和興奮;它也就是重音的改造,而且也是爵士樂的基礎。

爵士舞的特徵

爵士舞動作的本質是一種自由而純朴的表現,直接把內心的感受用身體的顛,抖,扭表達出來。就像我們聽到喜歡的音樂,能從內心自然的流露出感情,身體就不由自主的隨著音樂節奏而活動,如彈響手指,擺首頓足,時而興奮激烈,時而緩慢優柔的溶入音樂之中。
爵士舞是一種急促又富動感的節奏型舞蹈,是屬於一種外放性的舞蹈,不像古典芭蕾舞或現代舞所表現的一種內斂性的舞蹈。爵士舞主要是動作和旋律方面的表演,主要目的是為了娛樂別人也娛樂自己,可帶給自己與別人一段美好的時光,這也是為甚麼它的表現一點都不虛飾,舞蹈時所散發出愉悅的氣氛和那種快樂的精神非常具感染力。雖然說必須具有非常好的技巧才能成為一位成功的爵士舞者,但是幾乎每個人都能掌握它的基礎舞步,而且爵士舞的表演空間很廣,個人的色彩和獨特的風格才是舞動時最令人注目的地方。
爵士舞主要是追求愉快,活潑,有生氣的一種舞蹈。它的特徵是可自由自在的跳,不必像傳統式的古典芭蕾必須局限於一種形式與遵守固有的姿態,但和的士高舞那種完全自我享受的舞蹈又不同,它在自由之中仍有一種現律的存在。例如它會配合爵士音樂表現感情,也藉助或仿效其他舞蹈技巧;如在步法和動作上,應用芭蕾舞的動作位置和原則,踢踏舞技巧的靈敏性,現代舞軀體的收縮與放鬆,拉丁舞的舞步與擺臀以及東方舞蹈上半身的挪動位置等等。

爵士舞動作之要素和特質可歸納如下:
利用曲膝,使身體重心更接近地面。保持重心低,使下肢具有彈性,而上半身的各關節則可保持鬆弛狀態,並可迅速做出節拍上需求的動作,使得在動作上獲取多樣性的變化。
快速的移動重心,特別是水平移動姿勢更是爵士舞技巧的表表者。
讓身體各個部位如頭,肩,腰,臀,軀干做獨立的動作。
強調角形及線條性的動作。
運用有節奏性且復雜分割動作,表現出動作中韻律的切分法。例如一個動作中,我們把重拍放在頭部或手部上,在動作時就把手部與頭部的動作與本身的動作切割來做,不與本身的動作同時行動。也就是說一個動作本在一拍裏就可完成,但我們現把它分割成四拍,動作也分割成四部份表現。
多重節奏迅速地將兩個或三個的韻律用身體同時表現出來。

不同類型的爵士舞

爵士舞的種類也有不少,尤其是在美國舞蹈圈的種類就更繁多。主流可分為:踢躂舞 Tap Dance,舞台式爵士舞 Theatrical Jazz Dance,現代爵士舞Modern Jazz Dance,街頭爵士舞Street Jazz Dance。
踢躂舞可說是爵士舞的始祖。早在1800年代中期已有踢躂舞的出現,它承接了非洲舞蹈中復雜及分割節奏的特色。在1920至1940年代這個爵士舞的黃金時段,基本上爵士舞就等同踢躂舞,踢躂舞就是爵士舞。專業踢躂舞者在這個時候和大型爵士樂團常常一起表演。後來因著潮流的轉變和爵士舞流派分支的發展,踢躂舞漸漸被看成爵士舞以外的一種舞蹈。

舞台式爵士舞 Theatrical Jazz Dance

高帽和手杖是從前舞台式爵士舞常用的道具,但舞台式爵士舞也不只局限於這樣。舞台式爵士舞有一種炫耀的風格,隨著切分的爵士音樂伴奏顯出搖擺的特質。舞台式爵士舞緊隨百老匯的歌舞劇之演變。它們從二十年代的 燦耀目的輕松娛樂發展至四,五十年代小心經營和結構緊密的歌舞話劇。在二,三十年代時,爵士舞和踢躂舞往往只是歌劇劇情以外的一些小插曲。
二十年代的「舞蹈總監」("dance directors")很多對舞蹈一竅不通,他們只懂挑選面孔甜美的女子做表演者;但到了三十年代中期,「編舞者」 ("choreographers")開始取締這些「舞蹈總監」。佐治白蘭治(George Balanchine)是首位在百老匯用「編舞者」這名稱的人;他也是紐約城市芭蕾舞團的創辦人和編舞者。芭蕾舞是首種對百老匯有重要影響的藝術舞種,它的成功鼓勵了後期認真地利用爵士舞元素來作舞蹈編排的嘗試。白蘭治的經典作包括1936年,與踢躂舞舞者香比夏巴(Herbie Harper)編成的「第十街的屠殺」("Slaughter on Tenth Avenue")。
自三十年代中,百老匯已不再是隨便湊成的爵士舞,踢躂舞和女子歌舞團(chorus line)的歡娛節目那麼簡單,而是要求用正式受過舞蹈技巧訓練的舞者。這種新的舞台式爵士舞之興盛,可歸功於三位傑出的編舞者:嘉芙蓮端咸(Katherine Dunham),謝龍羅賓士(Jerome Robbins)和積高爾(Jack Cole,他被譽為「美國爵士舞之父」)。嘉芙蓮端咸在大學時主修人類學,又獲獎學金去鑽研西印第安及非洲的民族舞蹈。她善於用特出的服裝,燈光及編舞架構去把原始部落的舞蹈色綵帶給觀眾。她的舞蹈課,常夾雜原始舞蹈的動作於典型舞蹈基訓鍛煉中。端咸更曾與佐治白蘭治攜手為歌舞劇"Cabin in the Sky"編舞。積高爾是舞台式爵士舞發展的重要人物;他在1942年把混合了東印第安舞蹈及美國哈林社交舞的動作,以爵士樂的搖擺節奏首次顯現於觀眾目前。積高爾於百老匯和電影的編舞作品多不勝數,例如:"Magdalena," "A Funny Thing Happened On The Way To The Forum," "Cover Girl," "The Merry Widow," "Gentlemen Prefer Blondes," "There's No Business Like Show Business," "Les Girls" 等。高爾更培育了好幾位舞蹈影星,如米芝姬羅(Mitzi Gaynor),妮妲希華斯(Rita Hayworth),雲慧頓(Gwen Verdon)等;並為女星瑪麗蓮夢露(Marilyn Monroe)及珍羅素(Jane Russell)等設計舞步。就連舞蹈界名人占基利(Gene Kelly)和麥馬圖(Matt Mattox)也跳過高爾的作品。
米高班尼(Michael Bennett)於1975年的"A Chorus Line"十分受歡迎,贏取了Pulitzer Prize,更是百老匯持續長久的音樂劇之一。"A Chorus Line"褒揚另類的百老匯舞者和舞蹈風格 – 強悍的爵士舞,踢躂舞,炫目花巧的芭蕾舞和表演的技巧和功架。其他的百老匯歌舞劇如寶科司(Bob Fosse)1972年的"舞廳"(Cabaret),1975年的"芝加哥"("Chicago")和1978年的"舞蹈"("Dancin'")也助長爵士舞的流行程度。八十年代出色的歌舞劇如「貓」("Cats"),「西貢小姐」("Miss Saigon")和「歌與舞」("Song and Dance")等也給百老匯爵士舞一些表現的機會,但由於這些劇目都以歌曲為主元素,舞台式爵士舞自那時至今也未見有何顯著突破。

現代爵士舞 Modern Jazz

現代爵士舞中常見芭蕾舞和現代舞動作的影子和動作特質。除了典型爵士風格的角形動作和明快的肢體,軀干動作外,流暢而持續的動作也被用來強調修長的線條和曲線。下按的手腕,有型格的甫士和姿勢於舞台式爵士舞和現代爵士舞中同樣重要。現代爵士舞與街頭爵士舞有幾處較明顯不同的地方。

現代爵士舞
街頭爵士舞

動作的重拍是向下,並與音樂的重拍同步。
動作的重拍是向上,在音樂的重拍之前的半拍做屈膝准備(plié )。
身體(軀干,上肢等)的獨立動作與腳動作相對(例如:一前一後)。
身體(軀干,上肢等)的獨立動作與腳動作相同(例如:同時向前)。
動作很清晰准確("到位")及有重拍的強調。
動作較自由,並稍為沒有那麼誇張。
頭的動作講求清楚利落的方向變換。
頭的動作偏向搖擺或鍾擺的節奏。
盆骨的擺動有清晰的方向目標。
盆骨的擺動以一個釋放了(released)的姿態進行。
現代爵士舞舞者常備有芭蕾舞訓練背景,使得能夠自如地把單足轉,曲腿平衡等與爵士步行和滑拼步等動作結合起來。舞者能高度協調頭,肩,軀乾和臀的准確擺動和扭動,使這種爵士風格很有觀賞價值。

街頭爵士舞 Street Jazz

現在我們一般稱為街頭爵士舞的,其實主要包括霹靂舞和Hip Hop兩類。
早在七十年代,一種新穎的動作稱為"popping & locking"已出現。這主要包括迅速和有力地把頭,肩,臂,臀等部位作突出和鎖定的動作。美國落杉機曾有一隊舞蹈組合稱為"The Lockers",他們是這種舞的表表者。他們在電視節目中表演這新舞風格,他們衣著服飾誇張尤如小丑。雖然這個舞蹈組合只是流行了很短時間,但當時那種舞蹈風格卻演化成七十年代後期的霹靂舞(breakdancing)和九十年代的Hip Hop。
霹靂舞是一種自由,開放的舞動模式,主要動作包括:電流貫身(electric boogie – 就似是有一道電流通過身體一般),局部收放(poppin' – 突然且猛力地把局部身體部份移動,有點像肌肉突發抽畜)和霹靂轉(breakin' – 貌似體操動作的地上旋轉,有時用手支撐,也有用臂,背,膝,甚至頭做支點的)。這種舞源自七十年代紐約的黑人貧民區;它其實是街頭青少年互相挑戰和溝通的一個渠道。誰做到最難的旋轉,誰跳得最出色,就可以得到同輩的認同。電子音樂的興起和唱片騎師喜好玩弄"擦黑膠碟"之技術也和霹靂舞的興盛有密切的關系。舞者隨著唱片騎師控制突然變奏的音樂,做出多種定格和出人意表的特別動作。
到了八十年代後期,霹靂舞已開始被冷落,取而代之有九十年代,同樣是反映青少年街頭文化的舞蹈 -- Hip Hop。幾乎每一種舞的興起也和伴奏的音樂有不可分離的關系,Hip Hop也不例外。它除了有獨特的音樂(Rap -- 饒舌音樂)外,還有獨特的服飾(非常闊身的褲,誇張的大T恤,還有倒轉戴的棒球帽),和獨特的詞彙。Hip Hop浪潮跟美國職業籃球賽的熱潮也有一些關系,因為不少Rap歌手也酷愛穿著NBA的球衣,所以就連舞者也跟隨這股裝扮風潮。由於爵士舞是不斷追上潮流的一種舞種,所以時下的流行文化對爵士舞的影響是很明顯的。
街頭爵士舞的動作根源也是非洲的動作風格,但它卻不用一個典型爵士樂搖擺的拍子。再加上街頭爵士舞的動作本身不是為舞台表演而編排,故此在表達上會摒棄典型爵士舞注重技巧和美感的傳統,卻反為著重演繹音樂與歌詞內容。比較起上來,街頭爵士舞的動作在音樂節奏上沒有那麼復雜。

B. 李小龍,夢露等大牌明星的墓地是什麼樣的

加布里埃香奈兒,1883年出生於法國的索米爾,法國時裝設計師,香奈爾品牌的創始人。1910年,Coco在巴黎開設了一家女裝帽子店憑著非凡的針線技巧,縫制出一頂又一頂款式簡潔且耐看的帽子。她的兩名知己為她介紹了不少名流客人,逝世時間為:1971年1月10日。

奧黛麗赫本,1929年5月4日出生於比利時布魯塞爾,英國電影和舞台劇女演員。戰亂飢荒,家庭的貧困並沒有阻擋母親對女兒的愛與支持,戰爭結束,母親把赫本送到了白俄芭蕾舞教師索尼亞加斯開爾處學習。從她1992年11月25日作結腸癌手術到辭世只有57天,而大夫說她可以活13至14個月。她倏忽而逝,難免引起外界猜測。她生前一再要求過「安樂死」,逝世日期1993年1月20日。

瑪麗蓮夢露,1926年6月1日出生在加利福尼亞州洛杉磯市,美國女演員。1961年2月7日,瑪麗蓮夢露在紐約住院。3月5日,瑪麗蓮夢露出院。1962年1月,瑪麗蓮夢露搬家到洛杉磯。1962年7月20日,瑪麗蓮夢露因突發子宮內膜炎住院。1962年8月5日,夢露在洛杉磯布萊登木寓所的卧室內被發現已經去世,終年36歲,死因是過量服用安眠葯。

埃爾維斯普雷斯利,1935年1月8日出生在密西西比州圖珀洛,綽號貓王,美國搖滾歌手及演員。埃爾維斯普雷斯利於1935年1月8日出生在密西西比州的一個貧窮的農場工人家庭里。1977年8月16日,埃爾維斯普雷斯利的未婚妻金格兒在浴室的地板上發現他已死去,享年42歲。

瑪琳黛德麗是唯一一個可以與葛麗泰嘉寶分庭抗禮的女演員。德裔美國演員兼歌手。瑪琳黛德麗是一位少數於柏林發跡亦在好萊塢發展成功的女演員,其形象代表著高雅和性感的完美結合,因嗜好男性服裝,曾引發時尚潮流,至今仍有人(如麥當娜)模仿,開創一種性別模糊的美。最後的歲月跟當年的對手嘉寶一樣隱居,連接受紀錄片采訪也規定不準攝像,只准錄音。1992年,黛德麗去世,享年91歲。

費德里科費里尼1920年出生於義大利里米尼市,義大利著名電影導演、演員及作家。920年1月20日出生於義大利北方里米尼海港的一個中產階級家庭,小時候的費里尼就對馬戲團及小丑情有獨衷,還因為此在7歲到12歲之間偷偷溜出去流浪了幾天。這個小時候的嚮往最終貫穿了費里尼一生的電影,1993年10月30日,費里尼病逝,義大利為其舉行國葬,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專門鑄造了費里尼勛章。

伊莎多拉鄧肯,原名安琪拉艾莎道拉鄧肯,美國著名舞蹈家,現代舞的創始人,是世界上第一位披頭赤腳在舞台上表演的藝術家。鄧肯不僅是一位劃時代的舞蹈家,而且是一位罕見的才女,讀過她那優美動人的《鄧肯自傳》者,一定曾不時地為她那淵博的才學而拍案叫絕,逝世日期:1927年9月14日。

查理卓別林,1889年4月16日生於英國倫敦,英國影視演員、導演、編劇。1889年4月16日卓別林出生於下倫敦南沃克區東沃爾沃斯大街。由於父親的職業的關系,少年時的查理加入了當時的一個少年劇團。肥褲子、破禮帽、小鬍子、大頭鞋,再加上一根從來都不捨得離手的拐杖,冊棗局卓別林用他的表情和動作將美國默片帶到最高峰,1977年聖誕節於瑞岩察士家中去世,享年88歲。

魯道夫雷里耶夫舞蹈家,韃靼人的後裔,出生在前往西伯利亞的火車上,這註定了他一生要動盪州讓不安,要跳舞,一位芭蕾舞者說過:「雷里耶夫出生在火車上,往後他也以時速100哩的速度度過了一生。」可是學舞的願望直到他十七歲才得以實現。逝世日期1993.1.6。

李小龍原名李振藩,1940年出生於美國加州舊金山,逝世時間為1973年7月20日,1967年,李小龍在美國創立了跨越門派限制的、世界性的現代中國功夫「科學的街頭格鬥技」截拳道,時年27歲。1973年7月20日,李小龍於女星丁佩家中猝死,醫院公布的資料稱其死於「腦水腫」,後下葬於美國西雅圖公墓園。

C. Christina Aguilera

英文名:Christina Maria Aguilera
中文名:克里斯蒂娜·阿奎萊拉
國籍 : 美國
所在 : 美國
出生地點:Staten Island, New York, USA
生日 : 1980年12月18日
生肖 : 猴
星座 : 射手座
最喜歡的運動:棒球、排球
最喜歡的顏色:粉紅、白
最喜歡的零食:Steak and potatoes
最喜歡的歌手:ETTA JAMES,MADONNA,WHITNEY HOUSTON
最喜歡的休閑:唱歌、跳舞、購物、運動
最喜歡的電影:《音樂之聲》
她8歲就上台表演,從12歲到14歲這段時間她都是米老鼠俱樂部中最有魅力的女孩子。10歲時,Christina已為匹茲堡市的Steelers and Pirates俱樂部演唱美國國歌。1998年,迪士尼公司拍攝了反映中國古代的經典人物花木蘭故事的卡通片<Mulan>,主題曲演唱者的決定一隻懸而未決。公司找到當時在米老鼠俱樂部演唱水平最佳的Christina Aguilera,Christina在經理人的面前演唱了惠特尼休斯頓的名曲<Run to you >。經理人立馬被這個年今18歲的女孩子的嗓音折服。兩天之內,Christina就錄制好了這首經典的<Relection>,這首歌還得到了第二年金球獎的提名。
1999年,Christina與BMG唱片公司簽約,錄制了生平的第一張同名專輯。第一支單曲蟬聯了美國公告牌排行榜六周冠軍。隨後發行的專輯首周賣出34萬張,排名第二。於是整個1999年就都是Christina的天下了,專輯接連誕生了3支冠軍單曲,兩首Top10單曲。其實這張專輯是所有她的專輯中我最不喜歡的,因為剛剛步入歌壇的Christina的才華完全被唱片公司埋沒了。專輯通篇的流行舞曲,讓人生厭。可是它卻是當年市場的寵兒,至今已在尺銀全球賣出了1200萬張。2000年2月,Christina一舉奪得了格萊美音樂大獎的最佳新人獎。
然而這張唱片也不是一無是處,比如這首表達對母親深厚謝意的歌曲<I turn to you >就非常出彩!
其後,Christina馬不停蹄的發行了西班牙語專輯<Mi Reflejo>,為了向自己的拉丁血統致敬(她的父親是厄瓜多人)。
這張專輯成為讓困鏈了2000年銷量最高的拉丁專輯,並在2001年為Christina贏得了她的第一座拉丁格萊美大獎。專輯中的拉丁風格讓人陶醉,本人最愛這首<Contigo en la diatancia>(天涯海角)。動人心弦的吉他撩撥伴著Christina醉人的聲音。簡直堪稱完美!
2000年底,Christina推出了聖誕節應景專輯<My kind of christmas>.以下是專輯中本人偏愛的一首歌<Have yourself a merry little christmas>.
在2001年。Christina先是與拉丁天王Ricky Martin合作對唱經典<Nobody wants to be lonely>,然後又與Lil' Kim, Mya ,Pink合作了當年最為火爆的單曲<Lady marmalade>,這支單曲成為了Chrstina的第四支冠軍單曲,並且讓她在第二次站上格萊美的領獎台,與另外三個女孩共同獲得了最佳合唱獎。
2002年10月,Christina發行了讓整個世界為之瘋狂的專輯<Stripped>,這張唱片贏來了一片罵聲和一片贊揚聲,喜歡它的人贊不絕口,討厭的則把它扁的一文不值。
可是即便如此,專輯仍然勢如破坦孫竹的在全球狂賣了800萬張,位列2003年全球銷量第五名。最讓人欣慰的是,Chrstina在2004年初憑借大熱歌曲<Beautiful>第三次站上了格萊美的領獎台,獲得了年度最佳女歌手的超級大獎!
這首<Beautiful>在現在看來可謂傳世經典,朴實的歌詞和曲子以及Christina同樣朴實的演唱,讓這首歌聽起來格外讓人感動!

此後的巡迴演唱會幾乎場場爆滿,Christina在歌曲中表達的那種堅強不屈服的精神讓所有人為她傾倒!
2005年11月,Christina與製作人男友Jordan Bratman結婚。

【錄音室專輯】
[編輯本段]
《Christina Aguilera》同名專輯 1999
《My Kind Of Christmas 》戀戀祝福(聖誕特別專輯) 2000
《Mi Reflejo》拉丁情懷(西班牙語) 2000
《Just Be Free》自由自在 試音專輯(非官方) 2001
《Stripped》裸 2002
《Back To Basics》返璞歸真 2006

【DVD】
[編輯本段]

《Genie gets her wish 》 2000
《My Reflection》洛杉磯演唱會 2000
《Stripped Live in UK DVD》「裸」英國倫敦演唱會 2004
《Back To Basics Live And Down Under》「返璞歸真」澳大利亞悉尼演唱會 2008

【格萊美音樂獎】
[編輯本段]

2000年 格萊美「最佳新人獎」(專輯《Christina Aguilera》)
2001年 拉丁格萊美「最佳流行女聲專輯獎」(專輯《Mi Reflejo》)
2002年 格萊美「最佳流行合唱獎」(單曲《Lady Marmalade》)
2004年 格萊美「最佳流行女歌手獎」(單曲《Beautiful》出自專輯《Stripped》)
2007年 格萊美「最佳流行女歌手獎」(單曲《Ain't no other man》出自專輯《Back to Basics》)

【商業成績】
[編輯本段]

單曲Genie in a bottle曾經是18個國家的排行榜冠軍
單曲Lady marmalade是2001年最大賣的單曲,全球賣出510萬張單曲碟
單曲Lady marmalade在全球50個國家登上冠軍位置
單曲dirrty在歐洲和亞洲的多個國家登上過冠軍
單曲Beautiful在全球15個國家登上冠軍
Christina在歐洲是不折不扣的搶錢天後,光拍廣告她就掙了4000萬歐元
專輯Back to basics在全球16個國家登上冠軍位置
Christina是在Madonna之後唯一一個同時在美國,英國,澳大利亞,德國登上專輯榜冠軍的歌手

【正式錄音室專輯】
[編輯本段]

Christina Aguilera 全美810萬張,全球1250萬張

Stripped 全美400萬張,全球1000萬張

Back to Basics 全球430萬張

【其他專輯】
[編輯本段]

Mi Reflejo 全美46萬9千張,全球210萬張

My Kind of Christmas 全美84萬3千張,全球130萬張

Just Be Free 全美10萬張

DVD:

Genie gets her wish 登上Billboard錄影帶榜冠軍

My reflection 登上Billboard錄影帶榜冠軍

Stripped in UK 登上Billboard錄影帶榜第三名

Live and down under 登上Billboard錄影帶榜冠軍

D. 求chanel產品介紹(英文的)

既然樓主要詳細的,那麼我就盡力找了好多好多!希望你能滿意哦!
創始人:Gabriellechanel 夏奈爾

注冊地:法國巴黎(1913年)

設計師:1913年-1971年,Gabriellechanel(加布里埃·夏奈爾)1983年起,Karllargerfeld(卡爾·拉格菲爾德)

品牌線:chanel香奈兒

品類:1913年開設女帽及時裝店製作服裝;1921年起開發各式香水:如1921年的no.5香水和no.22香水,1924年的cuirderussie香水,1970年的no.19香水,1974年的cristalle香水,1984年的coco香水,1990年的egoiste男用香水,1996年的allure香水;另外還有各類飾品,化妝品,皮件,手錶,珠寶,太陽眼鏡和鞋各類配件。

品牌故事:
Chanel創辦人Coco Chanel原名 「Gabrielle Bonheur Chanel 」 ,1883年出生於法國的Auvergne。她六歲時母親離世,父親更丟下她和另外四名兄弟姊妹。自此,她由她的姨媽撫養成人,兒時入讀修女院學校 (Convent School),並在那兒學得一手針線技巧。在她廿二歲那年,即1905年,她當上「咖啡廳歌手」(Cafe singer),並起了藝名 「Coco」,在不同的歌廳和咖啡廳賣唱維生。在這段歌女生涯中,Coco先後結交了兩名老主顧,成為他們的情人知己,一名是英國工業家,另一名是富有的軍官。結交達官貴人,令Coco有經濟能力開設自己的店子。

1910年,Coco在巴黎開設了一家女裝帽店子 (millinery shop),憑著非凡的針線技巧,縫制出一頂又一頂款式簡潔耐看的帽子。她的兩名知己為她介紹了不少名流客人。當時女士們已厭倦了花巧的飾邊,所以Chanel簡潔的帽子對她們來說猶如甘泉一般清涼。短短一年內,生意節節上升,Coco把她的店子搬到氣質更時尚 (fashionable)的Rue Cambon,至今這區仍是Chanel總部的根據地。做帽子絕不能滿足Coco對時裝事業的雄心,所以她進軍高級訂制服 (Haute Couture)的領域。1914年,Coco開設了兩家時裝店,影響後世深遠的時裝品牌Chanel宣告正式誕生。

步入二十年代,Chanel設計了不少創新的款式,例如針織水手裙(tricot sailor dress) 、黑色迷你裙 (little black dress)、樽領套衣等。而且,Coco從男裝上取得靈感,為女裝添上多一點男兒味道,一改當年女裝過份艷麗的綺靡風尚。例如,將西裝褸 (Blazer) 加入女裝系列中,又推出女裝褲子。不要忘記,在二十年代女性只會穿裙子的。 Coco這一連串的創作為現代時裝史帶來重大革命。Coco對時裝美學的獨特見解和難得一見的才華,使她結交了不少詩人、畫家和知識份子。她的朋友中就有抽象畫派大師畢加索 (Picasso)、法國詩人導演尚.高克多 (Jean Cocteau) 等等。一時風流儒雅,正是法國時裝和藝術發展的黃金時期。

女星妮歌潔曼 (Nicole Kidman)作代言人的No 5香水廣告除了時裝,Chanel也在1922 年推出Chanel No 5香水,瓶子是一個甚具裝飾藝術 (Art Deco) 味道的玻璃瓶。此乃史上第一瓶以設計師命名的香水。而「雙C」標志也這瓶香水成為Chanel歷史上最賺錢的產品,且在恆遠的時光長廊上歷久不衰,至今在Chanel的官方網站依然是重點推介產品。

三四十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Coco Chanel把她的店子關掉,與相愛的納粹軍官避居瑞士。1954年,Coco重返法國,Chanel東山再起,以她一貫的簡潔自然的女裝風格,迅速再俘虜一眾巴黎仕女。短厚呢大衣、喇叭褲等等都是Coco Chanel戰後時期的作品。往後Chanel成為法國的時裝象徵的光榮史,也不用在此贅筆,你大可在任何一本講述時裝史的書中可找到註解。或者只需講戰後Chanel風格一直保持簡潔而貴麗,多用Tartan格子或北歐式幾何印花,而且經常用上花呢 (tweed) 造衣,舒適自然。

或者再可一提,在Coco Chanel逝世後 (1971年去世),德國名設計師Karl Lagerfeld成為Chanel品牌的靈魂人物。自1983年起,他一直擔任Chanel的總設計師,將Chanel的時裝推向另一個高峰。還有一處有趣地方堪可提及,就是品牌創立了接近九十年,從未造過一件男裝,直至2005/2006 的秋冬系列才造了幾件男裝上市而已。

chanel服裝:
1910年,CHANEL夫人替原本穿著裙子打球的女人們設計了運動的褲裝,之後又拋棄束腹,設計了以男性服裝為元素的寬松上衣。這些特立獨行的行徑使這位離經叛道卻熱愛山茶花的夫人,成為當時女性主義啟蒙的重要起源。1971年CHANEL夫人逝世,而現任CHANEL主要設計師的Karl Lagerfeld,則是在1986年才開始接任CHANEL設計大權。 年輕的Lagerfeld在第一季時就剪破CHANEL雪紡長裙的裙擺,搭配CHANEL外套,再加上鮮艷誇張的假珠寶飾品,讓習慣CHANEL優雅傳統的時尚界非常震驚,後來事實才證明Lagerfeld叛逆的天才與特出就與年輕時的CHANEL同出一轍,並將CHANEL王國領向另一個顛峰。

不論是正式的TWEED套裝、休閑的CRUISE WAER 甚至是禮服,CHANEL一眼看來並不突出的剪裁,實際上對身材有非常精緻的修飾效果。排斥束縛的CHANEL以舒服的方式為穿著者的肩膀和腰身塑造出完美比例,這正是CHANEL悠久服裝歷史的功力所在。飾品部分,CHANEL是第一個打破「珠寶迷思」的品牌,提倡將真假珠寶搭配在一起。因為CHANEL夫人的喜愛,「山茶花」便成為CHANEL飾品中最主要的造型。 以閃亮金練與雙C標志吸引了全球仕女愛慕的CHANEL皮件,搭配時未必要與套裝整體搭配, 其實只要發揮個人搭配巧思,CHANEL可以展現出過人的優雅,並展露屬於個人的風格。

化妝品:
彩妝大師細說上妝技巧
香奈兒兩位創意總監-多米尼克。蒙克托瓦先生和海蒂。摩哈維茲女士,為喜愛香奈兒彩妝的女性提供了如下技巧:

光線

在光線強烈的夏季或戶外,我們喜愛具有閃亮透明感、色彩柔嫩的裝扮,可以選用晶亮光潤的艷陽唇膏;在室內正常光線下,嫣紅唇膏最能呈現出「有點亮又不太亮」的緞質光澤。

膚色

膚色偏黃者應避免使用含銀色光澤的粉紅色,否則會讓你看起來無精打采;膚色蒼白的人,適宜用淺紅色增加紅潤度;而粉紅色唇膏最適合製造健康效果,對多數膚色都合適。另外,膚色白皙的人宜用粉質唇膏;而健康的古銅膚色,可用光艷的閃亮紅唇表達熱情。

衣著

衣服色彩越鮮艷,彩妝越需低調處理。而黑、白、灰色服裝,則可搭配任何顏色的彩妝。

唇線筆使用技巧

作為第一家製造出唇線筆附唇刷的品牌,香奈兒開創了唇線筆畫唇的先河。使用時,可先點出上唇中心點及下唇的中心點,而後將唇線連接到唇角,整個唇形即勾勒出來了。

使唇妝不泛油光的小秘訣

用冰袋在唇上來回磨擦,可凍結唇上的彩妝。

上唇膏前,先在唇上撲些蜜粉,可令唇妝粉嫩。

用唇線筆上色,唇彩就不會暈開。

用面紙吸去表層的唇彩,而後再上一層。

香水:
豐富抽象花朵的花束,展現獨一無二的女性風味。
1921年五月,當香水創作師Ernest Beaux呈現給香奈兒女士多重的香水選擇,香奈兒女士幾乎毫無猶豫地選出了第五款,之後成為香奈兒五號香水。

香奈兒5號是香奈兒女士的幸運數字,當時她在眾多香水樣品中,選擇了第5支香水,她說:「這就是我要的。一種截然不同於以往的香水、一種女人的香水,一位氣味香濃,令人難忘的女人。」但這種有意的對數字的迷信很有可能讓她錯過了真正的好香水。對香味的定奪,不僅需要一個有超級感受力的鼻子,而且還需要一種無雜念的心境。而香奈兒5號誕生時香奈兒女士已經是個不甚快樂的人了……

香奈兒女士對香水的理念是:「香水要強烈得像一記耳光那樣令人難忘。」以這個概念來看香奈兒5號,她是成功的。香奈兒5號的確十分強烈,但是它對大多數女人來說確像一記耳光,因為給人的感覺並非愉悅。要人為一記耳光陶醉,有點難。

香奈兒5號採用多種高級香精與乙酸酯混合而成,在當時還沒有人敢於挑戰合成香水,也的確叫人耳目一新。它的前調是醛香,濕草味、茉莉香。但茉莉的香味完全被醛香覆蓋了,刺鼻是最初的感受。中調里的玫瑰被依蘭、鳶尾弄得很模糊,更因為「耳光」似的前調關系它們變得很弱勢。基調中的天竺薄荷也失去了清醒的滋味……基本上,它幾乎沒有後調,傳聞中的香氛持久是不存在的。它像足了一記耳光,打完就跑,沒有回味,只想忘卻。

身邊認識的好幾個女友都收藏了香奈兒5號,說收藏是因為她們用過之後都有些扛不住,她們用香奈兒5號是希望別人知道她們身上有香奈兒5號,不過自己最好是聞不到……結果最後都用來噴衣櫃或當擺設。多數女士出於對香奈兒女士的景仰而使用香奈兒5號,少有人說自己無法心儀這款香水,也許是因為它的名氣太大吧?畢竟是世界十大香水之一吧。

「我只穿香奈兒5號入睡」,是瑪麗蓮·夢露很著名的一句話。但以瑪麗蓮·夢露的敏感與脆弱,她應該是無法與這款香水同眠的,香奈兒5號不可能給她一個寧靜的心情來做夢,香奈兒5號不是給愛做夢的女人的,若非強硬而咄咄逼人的女人,最好不要嘗試。與其收藏一瓶所費不菲的香奈兒5號,還不如學學香奈兒女士,她那無師自通的手筆與鋼鐵般的意志力。當然,你也許很喜歡被掌摑,那就另當別論了。

邂逅香水:
不斷運行的星群香調結構,結合清新香調、花香調、辛辣香調,彼此互相環繞,不斷流動,產生千變萬化的香氣。這樣的香味迎面而來,大膽冒險,也會在最意想不到的時刻出現...當機會來臨時,你必須大膽迎接,而非掉頭離去...這就是機會,連結女人與她的未來。一個女人和她的香水:來自香奈兒的CHANCE香水,兩者之間有極大的共同點,不是嗎?

魅力香水
一束優美清新的抽象花朵。

典雅是有其規則可循的,但是魅力卻因人而異,必須簡單自然。藉由香奈兒女士本人的魅力,透過她知己好友的形容,激發了香奈兒的「鼻子」- Jacques Polge的靈感。這款香水讓每個人展現獨特的魅力。

可可小姐香水
豐富花朵的茉莉-玫瑰香調,如花瓣般的輕柔。

COCO MADEMOISELLE 可可小姐香水系列呈現香奈兒女士具備的現代精神。大膽創新的她證明簡單低調的奢華感也是一種經典的典雅。極度獨立自主的她有發揮她的個人魅力,吸引無數的男人,這些都是二十一世紀現代女人具備的特質,因此藉由可可小姐香水系列再度呈現。

E. ny帽子是什麼牌子

NY是美國著名的紐約揚基棒球隊的簡稱,揚基帽。牌子就是揚基。主要是帽子,在hiphop的歌手中很流行,很受歡迎。

紐約揚基隊(New York Yankees,縮寫為NYY),是美國職業棒球大聯盟中隸屬於美國聯盟肢寬東區的棒球隊伍之一,其主場位於美國紐約布朗斯區。紐約揚基棒球隊至今已有100多年歷史,該隊在39次美國職業棒球大聯盟聯賽中獲得26次冠軍。在美國所有的職業棒球隊中,揚基隊是唯一每個位置均有球員入選棒球名人堂的球隊,和英格蘭足球超級聯賽曼聯俱樂部一起被認為是世界最著名的體育俱樂部。

源於紐約著名的揚基棒球隊歷史有一百多年,它是被全球公認是世界最著名的體育俱樂稿激部,揚基隊有史以來最偉大的球員之一迪馬喬,在1954年迎娶了電影明星瑪麗蓮夢露.洋基的主場從來不缺少娛樂大腕,如你所看的的「絕望的主婦" 伊娃朗格利亞是洋歷敬亮基的忠實粉絲,它的經典隊標標志,充滿了傳奇色彩,引眾人為之瘋狂,美得足以致命。

參考資料:網路詞條 ny

F. 穿西裝帶帽子跳的舞叫什麼舞

肯定是傑克遜的經典名曲Billie Jean,跳的就是太空步了,其中也有機械舞,給你個地址看看,肯定是這個,沒錯的。http://v.youku.com/v_show/id_XOTE0MTE5ODg=.html

G. 瑪麗蓮夢露是支持共產主義的嗎

絕對不是,首先你給共產主義的定義是什麼呢?是<共產黨宣言>里對世界的構想還是蘇聯人對政府人民結構的設計?或者是馬克思著作里對產品分配原則的應用.從極右派的角度看,似乎任何左派激進的觀點都屬於共產主義的范疇,在那個年代大概是FBI亂扣的帽子.其實從當時環境和事實分析瑪麗悄告蓮夢露是不可能背棄資本主義下她獲得的一切榮譽財富來支持她從未接觸過的共產主義的.以上3個共產主義的定義對她來說都是可啟蘆明怕的災難. 而且所謂的支持又是什麼定義呢?當然要實際付出行動而不是口上而已.事實上終其一身瑪麗蓮夢露沒嘩裂有做過任何支持任何形式的共產主義的事.恰恰相反,幫助美國對蘇聯式的共產主義進行腐蝕卻是她的專長.所以即使她宣揚過左派的觀點也不能說她支持共產主義.斯大林還邊宣揚共產主義國際主義口號邊干著蘇聯帝國沙文主義侵佔鄰國的事呢!最關鍵的情報不一定是正確的.美國人的情報矛盾的事什麼都有....

H. 戴黑帽子,手拿一根棍子的那種舞叫什麼舞

應該是:舞台式爵士舞 Theatrical Jazz Dance

舞台式爵士舞 Theatrical Jazz Dance
高帽和手仗是初期舞台式爵士舞常用的道具,但舞台式爵士舞也不只局限於這樣。舞台式爵士舞有一種炫耀的風格,隨著切分的爵士音樂伴奏顯出搖擺的特質。 舞台式爵士舞緊隨百老匯的歌舞劇之演變。 從1920年代的燦耀目的輕松娛樂發展至1940、1950年代小心經營和結構緊密的歌舞話劇。 在1920、1930年代時,爵士舞和踢躂舞往往只是歌劇劇情以外的一些小插曲。
1920年代的「舞蹈總監」(「dance directors」)很多對舞蹈一竅不通,他們只懂挑選面孔甜美的女子做表演者;但到了1930年代中期,「編舞者」 (「choreographers」)開始取締這些「舞蹈總監」。 佐治.白蘭治(George Balanchine)是首位在百老匯用「編舞者」這名稱的人;他也是紐約城市芭蕾舞團的創辦人和編舞者。 芭蕾舞是首種對百老匯有重要影響的藝術舞種,它的成功鼓勵了後期認真地利用爵士舞元素來作舞蹈編排的嘗試。 白蘭治的經典作包括1936年,與踢躂舞舞者香比.夏巴(Herbie Harper)編成的「第十街的屠殺」(「Slaughter on Tenth Avenue」)。
自1930年代中,百老匯已不再是隨便湊成的爵士舞、踢躂舞和女子歌舞團(chorus line)的歡娛節目那麼簡單,而是要求用正式受過舞蹈技巧訓練的舞者。這種新的舞台式爵士舞之興盛,可歸功於四位傑出的舞者/編舞者:積.高爾(Jack Cole)、謝龍.羅賓士(Jerome Robbins)、麥.馬圖(Matt Mattox)和寶.科司(Bob Fosse)。
積.高爾(Jack Cole, 1911 - 1974)被譽為「美國爵士舞之父」 (Father of American Jazz Dance),是舞台式爵士舞發展的重要人物。 高爾是現代舞出身,後來才決定向商業舞蹈事業發展。 他是一個自律性很強的舞者,而且對他的舞蹈員之要求也十分苛刻;常有打罵的情況。 他在1942年把混合了東印第安舞蹈及美國哈林社交舞的動作,以爵士樂的搖擺節奏首次顯現於觀眾目前(高爾稱之為「城市的土風舞」,「Urban Folk Dance」)。 高爾於百老匯和電影的編舞作品多不勝數,例如:「Magdalena,」 「A Funny Thing Happened On The Way To The Forum,」 「Cover Girl,」 「The Merry Widow,」 「Gentlemen Prefer Blondes,」 「There』s No Business Like Show Business,」 「Les Girls」 等。 高爾更培育了好幾位舞蹈影星,如米芝.姬羅(Mitzi Gaynor)、妮妲希華斯(Rita Hayworth)、雲.慧頓(Gwen Verdon)等;並為女星瑪麗蓮.夢露(Marilyn Monroe)及珍.羅素(Jane Russell)等設計舞步。 就連舞蹈界名人占.基利(Gene Kelly)和麥.馬圖(Matt Mattox)也跳過高爾的作品。
謝龍.羅賓士(Jerome Robbins, 1918 - 1998)在美國紐約出生,父母親為俄羅斯和猶太血統的移民。 他年輕時主攻芭蕾舞,另外也有研習現代舞和西班牙舞。 於1944年編創了音樂劇「錦城春色」(「On The Town」),並開始了他在百老匯當舞蹈總監的生涯。 於1951年在「國王與我」(「The King and I」)給世人留下印象深刻的舞碼如兩主角跳的 「Shall We Dance」。 及後於1956年為音樂劇「錦綉年華」(「Fiddler on the Roof」) 和1957年的「夢斷城西」(「West Side Story」)編舞,後者更被視為舞蹈界和音樂劇電影的經典。 羅賓士畢生羸得多項殊榮,包括五個當努臣獎、五個東尼獎、兩個奧斯卡金像獎和壹個艾美獎。 他的主要建樹在於把芭蕾舞帶進商業舞台,又把芭蕾舞和其他舞蹈溶匯,並透過音樂劇使其普及化。
麥.馬圖(Matt Mattox, 1921年出生)有很強的芭蕾舞底子。 在1948年馬圖得到積.高爾的賞識,聘請他參與百老匯製作「Magdalena」;這也開始了高爾和馬圖的七年合作關系,直接影響到馬圖由芭蕾舞轉投向爵士舞(所以有說馬圖到了28歲才真正開始研習爵士舞)。 他在1946至1953年間活躍於荷李活,參與的著名電影作品包括:「Seven Brides for Seven Brothers」, 「Gentlemen Prefer Blondes」, 「The Bandwagon」。 馬圖除了為電影及音樂劇編舞外,更在1950與1960年代為電視節目編舞而聲名大噪。 馬圖的舞蹈融合了芭蕾舞、現代舞、民族舞和踢踏舞;他的舞動節奏和步法很多也源自踢踏舞的訓練。 他曾稱自己的風格為「freestyle」, 因為他相信透過舞蹈表達情感和故事的時候需要極大的自由度。 馬圖在舞台式爵士舞的孕育期時,設計了一套幫助舞者訓練爵士舞的技巧;而其中強調及貫徹融合爵士舞獨有元素 – 身體部位獨立動作和強勁有序的節奏感,奠定了他作為爵士舞大師的地位。 馬圖桃李滿天下,除了在美國14年的教學及發展外,他更於英國和歐洲多國有深遠的影響,而近年他則在法國定居。
寶.科司(Bob Fosse, 1927 - 1987)自13歲已開始四處巡迴表演,15歲開始嘗試編舞。 他首於1953年在兩部電影中(「Give A Girl A Break」, 「Kiss Me, Kate」)以舞蹈亮相。 自1954年開始為多部百老匯製作編舞,包括 「The Pajama Game」(1954)、「Damn Yankees」 (1955)、Sweet Charity (1966)、Pippin』 (1972)及 「Chicago」 (1975) 和1977年的「Dancin』」。科司建立了一套容易讓人識別的爵士舞風格,其中帶點憤世嫉俗和有著嘲諷的性別強調。 圓邊帽、魚網絲襪、手仗和椅子是他的舞蹈標記。 他的舞蹈動作強調身體部位獨立活動,也酷愛以手(勢)來舞動(他稱之為「手的芭蕾」, 「Hand Ballet」),動作微細而講究。 1972年的電影「舞廳」(「Cabaret」)正是科司風格的表表者。 (有說科司深受麥.馬圖的舞蹈風格影響;他倆對身體部位獨立動作同樣講究。) 科司的私生活頗糜爛;1979年他的電影作品「浮生若夢」(「All That Jazz」),部份是根據他的一生而編寫。 科司的遺孀(Gwen Verdon)及他的密友(Ann Reinking)合作製成音樂劇「科司」(「Fosse」, 1999)向這位舞蹈界奇才致敬。
其他的百老匯歌舞劇如米高.班尼(Michael Bennett)於1975年的「平步青雲」(「A Chorus Line」)十分受歡迎,贏取了普立茲獎(「Pulitzer Prize」),更是百老匯持續長久的音樂劇之一。 「平步青雲」褒揚百老匯舞者所需的舞蹈風格 – 強悍的爵士舞、踢躂舞、炫目花巧的芭蕾舞和表演的技巧和功架。 另外,1980年代出色的歌舞劇如「貓」(「Cats」, 1981)和「歌與舞」(「Song and Dance」, 1982)等也給舞台式爵士舞一些表現的機會。 到了21世紀以舞蹈為主的音樂劇似乎有個新趨向,兩出成功的製作皆用上流行曲或錄制的音樂。 在「Contact」 (2000) Susan Stroman 創意地用上了多首錄音的古典和流行曲,而著名編舞Twyla Tharp於「Movin』 Out」 (2002) 則以流行音樂人Billy Joel的作品為材料。

I. 頭巾的許多系法

頭巾的許多系法

你知道頭巾的許多系法嗎?在我們的日常什麼中我們一天要穿很多不一樣的衣服,有內襯衣,襯衫,牛仔褲,馬甲,大衣,還有皮衣夾克,還有頭巾,那你知道頭巾的許多系法嗎?那接下來我來告訴你吧。

頭巾的許多系法1

把無縫頭巾從頭上套到脖子上,冬天時可以做圍脖用,夏日可以吸汗和防曬用。

無縫頭巾套到脖子上後,向上拉起上邊緣,直到鼻子部分,可以作為面罩用。

把無縫頭巾做成環,套在額頭上,可以做發帶用,防止跑步時汗水滴到眼睛裡。

把無縫頭巾做成發帶,在後腦,沿著發帶的下邊緣向下拉,直到脖子,可以擋住脖子上的陽光。

把無縫頭巾從內向外翻轉過來,在中心向相反方向扭轉,以一邊套向另一邊,戴在頭上,可以做帽子用。

無縫頭巾套在脖子上,拉起脖後的上邊緣到頭頂,再拉起脖子前面的上邊緣到鼻子處,可防止面部曬傷。

雙手對向伸入無縫頭巾,拉住邊緣抽出,形成一個結,整理出結的一端,廳檔作為帽子,戴在頭上,可做海盜帽用。

反向掏出無縫頭巾,一隻手將頭巾一端壓在頭頂,另一隻手將此端上面緣向後拉致脖子處,可以做成帽子。

將無縫頭巾做成圈,纏繞在頭發上,可以做發圈用。

可以將無縫頭巾纏繞在手腕上,作為吸汗腕帶用。

頭巾的許多系法2

1.發帶式頭巾:

就像碧姬芭鐸一樣,把頭巾折成條狀或者帶狀繞一圈在你的頭發上,將兩個末端打結,具有極為濃郁的六七十年代嬉皮風格。2013米蘭春夏時裝周上DOLCE&GABBANA用充滿義大利西西里風情的印花發帶式頭巾將我們帶入了一個陽光明媚的夏日假期。

2.編發式頭巾:

這是更為時尚充滿活力的一種系法。頭巾編進發物敬辮當中,非常少女的LOOK。

3.裹頭式頭巾:

這是更為自由的波西米蘭風格,完全將耳朵以上的頭部裹起,可松可緊,並可以輔助一些花朵或者珠寶配飾,增添時尚氣息。

4.格蕾絲凱莉式頭巾:

格蕾絲凱莉既是一代銀幕女神,又是影響至今的時尚Icon,她引領的頭巾風潮延續至今,因此被命名為凱莉式頭巾。將頭巾折成三角形或者方形,包裹在你的頭部,並在下巴處打結,這樣的頭巾系法是最為經典的,也是最為優雅的代表,當時的女人幾乎人手一塊凱莉式頭巾,包括奧黛麗赫本和瑪麗蓮夢露。米歇爾威廉姆斯版本的`《我與夢露的一周》就有一個夢露經典的凱莉頭巾造型。

5.打結式頭巾:

在頭部打結的系法是最為優雅的一種風格,就像是頭罩伏慎冠一樣,在中間或側邊打結,也可以把橢圓形或者方形頭巾擰成繩狀繞在頭部,打造復古女郎誘惑。

留意過歐美女星街拍的的女生一定會知道,頭巾已經是她們日常出門必不可少的一個時尚單品,而且頭巾並不缺乏經典代表人物,例如瑪麗蓮夢露、奧黛麗赫本、麥當娜等等,她們都曾經演繹過頭巾的別樣風情。頭巾這種配飾可以是經濟的,在網上購買十分方便便宜,也可以是奢侈華麗的,像博寶利、古馳這些世界一線品牌都有系列產品,任君選擇啦!

J. 比基尼是一個牌子

比基尼
比基尼(Bikini,香港稱為「比堅尼」)一般指女性游泳時穿著的泳衣,亦即比基尼泳衣。
比基尼的名稱本來指太平洋的馬紹爾群島的無人島嶼比基尼島。 2006年是比基尼泳裝(Bikini)「誕辰」60周年。在過去的半個多世紀里,比基尼泳裝一直成為女性時尚服飾的標志。比基尼泳裝被譽為20世紀世界服裝界這一最偉大的「發明」。

汽車工程師製造了比基尼

1946年6月30日,太平洋的比基尼島(Bikini Atoll)上爆炸了原子彈,18天後,一位名叫路易斯·里爾德(Louis Reard)的法國人推出了胸罩樣式上衣和三角褲泳裝。那天他雇了一名應召女郎做模特,在一個公共泳池展示了他的作品。一周後,比基尼就風靡了歐洲。

模特望而生畏脫衣舞女試穿第一件比基尼

1946年之前,比基尼只是一個地名———杜魯門總統批准進行核彈試爆的小島的名稱。那一年上半年,女人只敢穿著立領、平腳的緊緊包裹著身體的「泳衣」到海邊游泳,沙灘景象是烏黑一片。

在馬紹爾群島的比基尼島原子彈爆炸後的第18天,法國人路易斯·里爾德於1946年7月18日在巴黎推出了一款由三塊布和四條帶子組成的泳裝。這種世界上遮掩身體面積最小的泳衣,通過胸罩護住乳房,背部除繩帶外幾乎全裸,三角褲衩的胯部盡量上提,最大幅度地露出了臀腿胯部。它形式簡便、小巧玲瓏,僅用了不足30英寸布料,揉成一團可裝入一個火柴盒中。

在那之前,泳裝還是保守的,遮蓋著身體的大部分。而里爾德的設計則裸露上腹部的大部分。該泳裝選用的是印有報紙內容版塊的面料,精明的設計者暗示著他的大膽設計將會在世界報紙上佔有大量版面。由於穿上後近似全裸,故而當時巴黎的許多專業時裝模特都對這種泳裝望而生畏。然而,一位名叫米查爾·伯娜蒂妮的脫衣舞女卻勇敢地向傳統觀念挑戰,在一家游泳池邊穿上比基尼,讓記者照相,另一件比基尼則穿在了塑料模特的身上。

比基尼給全世界的海灘惹麻煩

比基尼的面世令世界震驚的程度不亞於那一顆原子彈爆炸。別出心裁的里爾德不失時機地利用比基尼島原子彈爆炸的影響,果斷命名這種兩片三點式泳衣為「比基尼」,從而大發橫財。盡管這種新款式引起了很大爭議,它還是在法國受到了「那些點綴了海灘的頑皮姑娘」的歡迎。在早期的轟動平息下來後,作為婦女們在海灘上和游泳時穿的泳裝,比基尼泳裝迅速取代了連體泳裝。

事實上,這套被命名為「比基尼」的泳裝,確實震撼了全世界。地中海沿岸國家視其為瘟疫,義大利明令禁止,西班牙海岸警衛隊驅逐穿比基尼泳裝者,甚至美國也曾為比基尼抓過人。

澳大利亞設計師保拉·斯塔福德於1952年將比基尼泳裝引入澳大利亞,引起了軒然大波。海灘巡查約翰·莫法特立即就抓了一個穿著保拉設計的短泳裝的模特。「太短了!」他一邊聲嘶力竭地叫著,一邊押送這個模特離開海灘。保拉並沒有如友棚被嚇倒。她讓另外5個姑娘穿上比基尼泳裝,通知了當地報社並邀請了市長、一位牧師和警察局長到現場。結果什麼事也沒發生,但她卻取得了驚人的宣傳效果。

「放盪」泳裝曾被立法禁止 游泳選手因此遭逮捕

從中世紀起人們就用一系列理由阻止婦女游泳甚至洗澡。17世紀,一些與醫療有關的洗浴方式增加了婦女的洗澡機會。但婦女們必須穿上長及腳踝的厚襯衫外加一頂帽子來保持體面。她們一出水面,侍者們就會給她們穿上長袍。直到19世紀還有人穿這種浴裝。

到了19世紀,襯衣式泳裝被一種有皮帶、長度及膝的泳裝所代替。婦女們在這種泳裝的下面還穿著褲子和絲襪。她們頭戴游泳帽,腳上穿著類似芭蕾舞鞋的系帶拖鞋。這樣,泳裝終於於19世紀80年代進入時裝雜志和商店目錄。但新式女泳裝的裙子非常寬大,其濕重可達30磅。

1870年到1900年,是女式泳裝歷史上的一個轉折期,款式仍然保持原樣,只是變得越來越簡單,而婦女們在泳裝下面仍然穿著緊身胸衣———一種有袖子和護腿,類似兒童睡衣的連體服裝。一些國家政府通過法律嚴格禁止穿著「放盪」的服裝,規定游泳衣必須覆蓋從頸部到膝蓋的人體部位。有些婦女因為沒穿絲襪、鞋子或長裙而被罰款。

女子游泳於1912年首次成為奧運會項目。穿著有半長褲腿的無袖連體泳裝的范妮·杜拉克在許多項目中獨占鰲頭。澳大利亞出生的女游泳選手安妮特·凱勒曼(Annette Kellerman, 1887-1975)也打破了常規,她於1907年在波士頓由於穿一件大膽的連體泳裝,被警告塌方逮捕。

越穿越惹火渣則 乾脆不穿

到20世紀30年代,非比賽泳裝的款式發生了革命性變化。背帶代替了袖子,褲腿變得越來越短,領口也變得越來越低。婦女泳裝最根本的革新是比基尼泳裝的出現。比基尼熱一蔓延開,就以排山倒海之勢沖擊著整個世界的大眾文化和道德觀念。

當時,比基尼只在歐洲盛行,直至15年後才傳至美國。當好萊塢最著名的明星之一、瑪麗蓮·夢露(Marilyn Monroe)身穿比基尼泳裝的電影畫面和藝術照片出現在各種時尚雜志上時,人們對這種性感的泳裝才第一次開始另眼相看。在比基尼泳裝的幫助下,瑪麗蓮·夢露成為好萊塢的性感女神,比基尼泳裝也因為與夢露的名字聯系起來而迅速紅遍全球。在20世紀隨後的幾十年裡,碧姬·巴鐸的《穿比基尼的姑娘》在法國上映,比基尼泳裝迷住了法國人,成為時髦的裝束;布賴恩·海蘭的一首歌《黃色圓點花紋小小的比基尼》更讓比基尼成為家喻戶曉的東西;到1969年,美國《生活》雜志已經出專題介紹比基尼泳裝,此時比基尼的負面形象已經消失。而據最近統計,英國女性每年在比基尼泳裝上的消費大約是4500萬英鎊,法國的比基尼泳裝銷量大約佔了女性泳裝市場的一半。

1964年魯迪設計的沒有胸罩的比基尼(Topless suit)向公眾倫理堡壘開火。寇爾則推出了用漁網掩飾前胸和腰部的泳衣。

隨之而來的是70年代和80年代那些無結構的泳裝。這些泳裝除了下身以外幾乎什麼都沒有遮蓋。不穿上衣游泳及裸泳開始出現,盡管採取這種游泳方式的人仍是少數。

20世紀90年代的回歸把臀部放回女式泳裝里

在20世紀90年代,泳裝的風格重新趨向「謹慎」,它們覆蓋了較多的身體面積,並重新採用了一些原來的縫合方式和調節體態的方式。模特傑麗·霍爾於 1989年推出了一系列旨在「把臀部放回女式泳裝里的游泳服」。1992年,Cole公司根據「豐胸將回歸」的流行預言,開發出了可充氣的比基尼(TopSecret)。1995年,隨著高科技材料進入時裝界,比基尼再次成為眾多國際時裝設計大師們鍾情的設計對象,用高科技材料配上復古款式重現 50年代形象的比基尼、綴有萊茵石的比基尼、綁帶式比基尼等紛紛面世。此外,還有用皮帶代替布料纏繞人體三點的比基尼、無上裝式比基尼、迷你比基尼和一種只有三塊極小的布條固定在羞處,被叫做「野蠻」的比基尼。

泳裝的發展經歷與人們的觀念變化及社會文化密切相關,無論當初它受到了何種「待遇」,但現在泳裝已經成為服裝界不可取代的部分。

鏈接:公元前1600年就有人想出「比基尼」

比基尼的發明者是兩位法國人———雅克·海姆和路易斯·里爾德。可他們並不是最先想到比基尼這個點子的人。早在公元前1600年,就有比基尼式樣的泳衣的壁畫。海姆是一位來自法國戛納的女服裝設計師,她設計了一種很小的泳衣並為它起名為「Atome(原子彈)」。她雇了一架在空中放煙寫字的飛機為她的設計打廣告,飛機在空中寫道: 「Atome———世界上最小的泳裝。」3周後,機械工程師里爾德也用飛機在空中寫道:「比基尼———比世界上最小的泳衣還要小。」
b]越穿越惹火 乾脆不穿

到20世紀30年代,非比賽泳裝的款式發生了革命性變化。背帶代替了袖子,褲腿變得越來越短,領口也變得越來越低。婦女泳裝最根本的革新是比基尼泳裝的出現。比基尼熱一蔓延開,就以排山倒海之勢沖擊著整個世界的大眾文化和道德觀念。

與瑪麗蓮夢露的帽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買演出短袖旗袍去哪個網站 瀏覽:258
新款皮草外套如何搭配緊身褲 瀏覽:407
mvio男裝品牌口碑 瀏覽:926
外貿原單af男士長袖t恤批發 瀏覽:377
長褲子褲子連衣裙 瀏覽:822
夢到好看的褲子 瀏覽:453
郴州品牌男裝招聘 瀏覽:690
r女裝面料批發 瀏覽:192
司機的制服是怎樣的 瀏覽:298
穿透明睡衣要穿文胸內褲嗎 瀏覽:780
藍色褲子上的黑墨水怎麼洗掉 瀏覽:16
淺灰色深灰的衣好看嗎 瀏覽:742
學生在學校必須穿校服嗎英語 瀏覽:220
黑色長款衣外面怎麼搭配 瀏覽:31
春裝男裝棉衣新款 瀏覽:152
豆綠色羽絨服搭配什麼顏色打底衫 瀏覽:876
褲子15580a多少英寸 瀏覽:651
感恩節製作帽子 瀏覽:436
黑人衣服褲子鞋搭配圖片 瀏覽:712
魔物女寫真旗袍福利精品寫真 瀏覽: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