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童裝大全 > 爵士大師帽子

爵士大師帽子

發布時間:2023-04-26 09:03:44

㈠ 薩克斯 回家是何時何人作的

分類: 文化/藝術 >> 器樂/聲樂
問題描述:

回答的太簡單了,不表揚了,再詳細說說

解析:

1.凱麗金(Kenny .G)

美國著名薩克斯演奏家。1956年6月5曰出於美國西雅圖。少年時代在福蘭克林讀書,10歲時觀看了一部音樂劇,從而開始迷戀上薩克斯。上中學時曾試圖進入一個爵士樂隊,但沒有如願,可見他並不是一個音樂天才。根據他母親的意 願,他學了金融專業,並以優異成績畢業於華盛頓大學財會系。凱麗金在音樂上的成就,完全取決於他對薩克斯的熱愛和長期不懈的刻苦努力。多年來,他堅持每天慶橘練琴3--4小時。凱山山麗金的音樂風格,是我的音樂。目前他與妻子住在洛杉磯城,美滿的家庭對他的音樂事業支持很大。應該說是凱麗金改變了人們對薩克斯的認識,他也成為近10年來全球最受歡迎的薩克斯演奏家。

錄制出版的唱片有(1997年以前)

1 《Kenny G》(1982)

2 《G Force》(1983)

3 《Grarity》(1985)

4 《Duotones》(1986)其中一首名為「小鳥之歌」(Song bird)是為其女友即現在的妻子所作。

5 《Silhouette》(1988)

6 《Lire》(1989)

7 《The Collection》(1990)

8 《Montage》(1990)

9 《Dyng Young》(1991)

10 《Breathless》(1992)

11 《Forerer in lore》(1992)

12 《Miracles,the Wolidy Album》(1994)

13 《The rest best of kenny G》 (1994)

14 《in America》(1995)此專輯未在美國發行

15 《The Moment》(1996)

16 《The Moment—Kenny G》(1996)

17 《past Moment—Kenny》(1997)

18 《Six of Heart》(1997)

19 《Haranas》(1997)

20 《Kenny G's Greatest Hits》(1997)

其最逗差中暢銷專輯為《My Heart Will go on》

2.坎迪·杜弗爾(Candy Dulfer)

是當代爵士樂壇不可多得的絕代才女,首次在公眾面前露面是在搖滾鬼才Prince的音樂錄影帶《Partyman》之中。杜弗爾不僅擁有漂亮的金發和俏麗的面龐,她吹奏中音薩克斯的技巧也堪稱一流。

杜弗爾從小便受到吹奏高音薩克斯的父親的熏陶,桑尼·羅林斯、寇曼·霍金斯、德克斯特·戈登都是她心中的偶像。由於她的父親是荷蘭一位很有名的樂手,杜弗爾很順利的被介紹進入爵士樂界。她從12歲起便跟著Rosa King這位從美國流亡到荷蘭的樂手的樂隊演出。15歲組建自己的Funky Stuff樂隊。由於個性突出,這支樂隊還被著名搖滾歌手Madonna邀請參加她的歐洲巡演。在因與Prince的合作而名聞天下後,杜弗爾得到音樂製作人DaveStewart的協助,錄制了一些大受好評的樂曲。

杜弗爾的首張個人專輯在1991年推出,她的略帶放克風格的薩克斯一經面世便帶起了流行旋風,成為當代爵士一種重要的構成因素。她隨後推出的作品承接吸收了越來越多的音樂元素,顯示了更為豐沛活躍的創造力。

主要專輯

1991 Saxuality·Arista

1993 Sax-A-Go-Go·RcA

1997 Gititon·N2K

1994 Candy-A-Go-Go·Arista Japan

1996 Big Girl·RcA

1997 For the Love of You·N2K

1998 The Boes of Candy Dulfer·N2K

1999 What Dose It Take·N—Coded/Warloc

2001 Girls Nighe Out·BMG

2001 Candy Live in Amsterdam·BMG

2003 Right in My Soul·Eagle..

3.桑尼·羅林斯(Sonny Rollins)

曾先後3次退隱樂壇,而每一次歸來時都會以全新的面貌出現。他是爵士界最愛「自省」且多產的樂手之一,「主題式即興演奏」更讓他獨步古今。

羅林斯最初學的是鋼琴,16歲時改吹薩克斯。1949年,他與巴德·鮑威爾、J。J。約翰迅的合作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羅林斯大量吸收查理·帕克、桑尼·史蒂特等薩克斯名手的演奏技巧和即興風格,到20世紀50年代初期與邁爾斯·戴維斯、瑟隆尼斯·孟克合作時,他的地位已經不容小。羅林斯不久即離開樂壇,1954年再度回來時展現了更為驚人的創作力。

50年代末,羅林斯感受到約翰·科特恩的壓力,再次宣布退隱。1961年他與吉姆·霍爾一起組建了一隻四重奏樂隊,這時他也接受歐涅·寇曼的革新思想,演奏風格變得愈加愈烈和隨意。1968年,羅林斯第三次離開爵士樂壇,人們已經對他的不斷退出、沉思、復出的風格見怪不驚了。當他1971年挾著帶有R&B及流行元素的新的樂風又一次出現時,人們已經為他在藝術上的執著所折服,他這種不斷試圖建立新秩序、開拓新天地而尋求好音樂的精神更為後來的爵士樂手們爭相模仿。

1954 Sonny Rollins Plays Jazz Classice·Prestige

1954 Moving Out·Orig。Jazz

1955 Taking Care of Business·Prestige

1956 Sonny Rollins Plus Four ·Prestige/OJC

1957 Alternate Takes·Contemporery

1958 Freedom Suite·Riverside/OJC

1962 The Bridge ·Bluebird/RCA

1966 Alfie ·Impulse

1972 Next Album·Milestone/OJC

1999 A Night at the Village Vanguard[2 CD Set ][live]·Blue Note

4.邁克爾-布雷克(Michael Brecker)

對演奏技巧精益求精,是繼韋恩-肖特之後對當代薩克斯演奏者影響最大的一位薩克斯手。他的名字最初並未能被大眾所熟知,出色的即興技巧也未能得到應有的重視,這主要是因為它總是一頭扎在錄音棚里,又總是甘於擔任一些流行歌手的伴奏樂手的緣故。

實際上,布雷克對於薩克斯技巧的運用近乎完美,他對五聲音階、減音階、增音階的靈活運用,以及對上聲部延伸音的巧妙強化、顆粒般清晰的樂句詮釋、戲劇性的強弱旋律都具有令人眼花繚亂的效果。

布雷克曾先後學習吹奏單簧管和次中音薩克斯,高中時改吹阿高音薩克斯。在他的職業生涯初期,布雷克並未鍾情於爵士,與他合作的都是一些以R&B或搖滾為主要風格的樂隊。1969年,他加入紐約一支具有融合爵士樂風的樂隊Dreams,不僅又接觸了傳奇爵士大師賀瑞斯—席爾弗。敢於探索的布雷克在其音樂生涯中不斷求新求變,在80年代他加入了融合樂團Steps Ahead,又於哥哥、小號手蘭迪—布雷克合組了一支名叫「BreckerBrothers」放克爵士樂隊,90年代後,他們又將這支樂隊改良為以酸爵士樂風為主的「Return of the Brecker Brothers」樂隊。

主要專輯

1980 Swish—EWCD

1983 Cityscape—Warner

1986 Michael Brecker—Impulse

1988 Don』t Try This at Home –Impulse

1990 Now You See It …Now You Don』t –GRP

1996 Tales from the Hudson –Impulse

1997 Two Blocks from the Edge –Impulse

1999 Time Is of Essence –Verve

2000 Two Blocks from the Edge [Japan Bonus Tracks]—Impulse

2001 Nearness of You: The Ballad Book –Verve

2003 Wide Angles --Verve

5.本尼·卡特(Benny Carter)

如果在描述Benny Carter的音樂家生涯的時候,只是說他有著引人注目的、多產的一生,那麼這種陳述的本身已經大大低估了他的成就。作為一位中音薩克斯管演奏家,一位編曲家,作曲家,樂隊指揮,一位不經常演奏的小號演奏家,本尼·卡特在他所擅長的領域里一直就是最出色的幾個人中的一位。至少從1928年開始他就成為了最優秀的爵土樂音樂家之一,而令人稱奇的是,在1996年,也就是說他已經年滿88歲高齡時,他仍然上台演奏,而且表現出來的精力和才智,絲毫未受他年齡的限制。有時人們如果單單聽他的演奏,而不是在現場觀看,甚至會認為他是在他鼎盛的三十年代,他的魅力絲毫沒有漸弱。在他只有二十幾歲時,Benny Carter就贏得了觀眾的喜愛,成為當時最優秀的大樂隊的指揮之一。

他總是充滿活力,信心十足,總是能給人帶來意外的驚喜。這反映出爵士樂的一種精神:如果是一位大師,當他在二十年後演奏同一支曲子時,他的演奏仍然能給人帶來新的感受!爵士樂從來沒有,也永遠沒有簡單的重復。創新是爵士樂的精神,這一切帶給人們音樂的靈感,而靈感的源泉都是來自音樂家心靈的反思。同許多爵士樂早期的大師一樣,本尼·卡待學習樂器演奏基本上也是採取了自學的方式。在演奏丁—段時間的c調薩克斯管之後,他開始演奏小號,並最終轉向了中音薩克斯管的學習,這最終成為了他最擅長的樂隊演出相關工作。 1927年,Benny Carter錄制了自己的首張唱片,合作者是查理·約翰遜的「天堂」樂隊。1928年,他擁有了自己的首支大樂隊。樂隊的首演是在紐約的阿卡蒂亞舞廳舉行的,初試身手,Benny Carter就大獲成功。1930年到1931年期間,Fletcher Henderson一直是卡特的合作者,而當時風靡一時的麥金尼的「摘棉花者」樂隊也曾短期由卡特接手掌管。

年輕的卡持成為了大樂隊時代的重要人物。在三十年代初,卡特已經成為了與約翰尼·霍奇斯齊名的中音薩克斯管演奏家,尤其是他的現場演出更是受到了爵士樂迷的廣泛歡迎。他在編曲和作曲方面的才能為人稱道,在技巧方面他無可挑剔。他的小號演奏雖然機會不多,但卻都非常精彩。 本尼·卡持在樂隊演出相關工作演奏方面,是一位全才,這在六十年前,就已經是人們公認的事實。他錄制過次中音薩克斯管的唱片,單簧管唱片,還有鋼琴唱片,甚至於演唱他也曾嘗試過,盡管他為數不多的演唱證明,即便是他也不是超人。1935年,正當搖擺樂正如曰中天時,Benny Carter卻到了歐洲。在倫敦,英國的樂隊指揮亨利·霍爾邀請他加入樂隊。這就是英國著名的BBC管弦樂隊。在樂隊中,卡特擔任編曲一職,這使他有了充分施展自己的編曲才華的機會。由於BBC樂隊在英國的巨大影響,卡特的名字在英國家喻戶曉,爵士樂也由此在這個歐洲的島國傳播開來。爵士樂在英國的普及,Benny Carter功不可沒。1938年歐洲政治局勢動盪,大戰一天天臨近,甚為前途憂慮的本尼·卡持返回美國,重新組建了一支大樂隊。這是一支傳統形式的大樂隊,但是樂隊商業色彩很濃,重視流行性,超過了對藝術性的重視,最終結果是以失敗告終,於1941年宣告解散。卡待在大樂隊解散之後,組建了一個以他為核心的七重奏樂隊。1943年,Benny Carter結束八年的飄泊生涯,選擇了西海岸的洛杉礬作為自己永久的居留地。對於一位成功的爵士樂音樂家來說,這里好像是一片未開發的處女地,他原本打算在這里安渡後半生,卻未曾料到,這里竟然成為了他重新倔起的地方。

四十年代,美國的西海岸成為了爵士樂新的中心,許多新的風格,新的流派都是在那裡誕生,卡特找到了自己理想的場所。在1943的電影《暴雨天氣》中,他出演了一位鼓手,與另外一位大師范茨·Waller一道上了銀幕。在此之後,他埋頭苦幹,專心為電影場擔任配樂。在之後的三年裡,他曾經嘗試重現首曰的輝煌,建立了一支大樂隊。他的樂隊陣容很強大。然而毫無疑問,大樂隊時代在戰後已經一去不復返了,這是爵士樂發展的潮流,即便是Benny Carter也無法逆轉。他的樂隊並未如他期待的一樣成功。最終他結束了嘗試,放棄了努力,解散了這支大樂隊,專心投入電影音樂的創作之中。卡特電影音樂創作的歷史整整持續了半個世紀。 在四五十年代,Benny Carter仍不時重操舊業,錄%D

㈡ 求介紹下世界最出名的幾個薩克斯演奏家。

1、艾勒爾·阿爾伯特(Ayler Albert)(1936——1970)

美國薩克斯風表演者和作曲家,他對演奏技巧精益求精,是繼韋橋則恩-肖特之後對當代薩克斯演奏者影響最大的一位薩克斯手。他的名字最初並未能被大眾所熟知,出色的即興技巧也未能得到應有的重視,這主要是因為它總是一頭扎在錄音棚里,又總是甘於擔任一些流行歌手的伴奏樂手的緣故。 實際上,布雷克對於薩克斯技巧的運用近乎完美,他對五聲音階、減音階、增音階的靈活運用,以及對上聲部延伸音的巧妙強化、顆粒般清晰的樂句詮釋、戲劇性的強弱旋律都具有令人眼花繚亂的效果。 布雷克曾先後學習吹奏單簧管和次中音薩克斯,高中時改吹阿高音薩克斯。在他的職業生涯初期,布雷克並未鍾情於爵士,與他合作的都是一些以R&B或搖滾為主要風格的樂隊。1969年,他加入紐約一支具有融合爵士樂風的樂隊Dreams,不僅又接觸了傳奇爵士大師賀瑞斯—席爾弗。敢於探索的布雷克在其音樂生涯中不斷求新求變,在80年代他加入了融合樂團StepsAhead,又於哥哥、小號手蘭迪—布雷克合組了一支名叫「BreckerBrothers」放克爵士樂隊,90年代後,他們又將這支樂隊改良為以酸爵士樂風為主的「Return of the Brecker Brothers」樂隊。

(2)爵士大師帽子擴展閱讀:

薩克斯風(英語:Saxophone,簡稱:Sax。)是一種木管樂器,但是管體通常是用黃銅製造,使得薩克斯管同時具有銅管類樂器的特性。有意思的是這點常造成歸類上的分歧。從發聲原理上來看薩克斯管和同樣使用單簧片的單簧管更接近,所以一般歸類為木管樂器。薩克斯管同時也是一種移調樂器,常見調性為降E和降B,也有C調和F調。薩克斯管以其煙斗狀的外形為人所熟知。

參考來源:網路·薩克斯風

㈢ 請問穿西裝,帶帽子,拿拐杖的是什麼舞謝謝

應該是:舞台式爵士舞 Theatrical Jazz Dance

舞台式爵士舞 Theatrical Jazz Dance
高帽和手仗是初期舞台式爵士舞常用的道具,但舞台式爵士舞也不只局限於這樣。舞台式爵士舞有一種炫耀的風格,隨著切分的爵士音樂伴奏顯出搖擺的特質。 舞台式爵士舞緊隨百老匯的歌舞劇之演變。 從1920年代的燦耀目的輕松娛樂發展至1940、1950年代小心經營和結構緊密的歌舞話劇。 在1920、1930年代時,爵士舞和踢躂舞往往只是歌劇劇情以外的一些小插曲。
1920年代的「舞蹈總監」(「dance directors」)很多對舞蹈一竅不通,他們只懂挑選面孔甜美的女子做表演者;但到了1930年代中期,「編舞者」 (「choreographers」)開始取締這些「舞蹈總監」。 佐治.白蘭治(George Balanchine)是首位在百老匯用「編舞者」這名稱的人;他也是紐約城市芭蕾舞團的創辦人和編舞者。 芭蕾舞是首種對百老匯有重要影響的藝術舞種,它的成功鼓勵了後期認真地利用爵士舞元素來作舞蹈編排的嘗試。 白蘭治的經典作包括1936年,與踢躂舞舞者香比.夏巴(Herbie Harper)編成的「第十街的屠殺」(「Slaughter on Tenth Avenue」)。
自1930年代中,百老匯已不再是隨便湊成的爵士舞、踢躂舞和女子歌舞團(chorus line)的歡娛節目那麼簡單,而是要求用正式受過舞蹈技巧訓練的舞者。這種新的舞台式爵士舞之興盛,可歸功於四位傑出的舞者/編舞者:積.高爾(Jack Cole)、謝龍.羅賓士(Jerome Robbins)、麥.馬圖(Matt Mattox)和寶.科司(Bob Fosse)。
積.高爾(Jack Cole, 1911 - 1974)被譽為「美國爵士舞之父」 (Father of American Jazz Dance),是舞台式爵士舞發展的重要人物。 高爾是現代舞出身,後來才決定向商業舞蹈事業發展。 他是一個自律性很強的舞者,而且對他的舞蹈員之要求也十分苛刻;常有打罵的情況。 他在1942年把混合了東印第安舞蹈及美國哈林社交舞的動作,以爵士樂的搖擺節奏首次顯現於觀眾目前(高爾稱之為「城市的土風舞」,「Urban Folk Dance」)。 高爾於百老匯和電影的編舞作品多不勝數,例如:「Magdalena,」 「A Funny Thing Happened On The Way To The Forum,」 「Cover Girl,」 「The Merry Widow,」 「Gentlemen Prefer Blondes,」 「There』s No Business Like Show Business,」 「Les Girls」 等。 高爾更培育了好幾位舞蹈影星,如米芝.姬羅(Mitzi Gaynor)、妮妲希華斯(Rita Hayworth)、雲.慧頓(Gwen Verdon)等;並為女星瑪麗蓮.夢露(Marilyn Monroe)及珍.羅素(Jane Russell)等設計舞步。 就連舞蹈界名人占.基利(Gene Kelly)和麥.馬圖(Matt Mattox)也跳過高爾的作品。
謝龍.羅賓士(Jerome Robbins, 1918 - 1998)在美國紐約出生,父母親為俄羅斯和猶太血統的移民。 他年輕時主攻芭蕾舞,另外也有研習現代舞和西班牙舞。 於1944年編創了音樂劇「錦城春色」(「On The Town」),並開始了他在百老匯當舞蹈總監的生涯。 於1951年在「國王與我」(「The King and I」)給世人留下印象深刻的舞碼如兩主角跳的 「Shall We Dance」。 及後於1956年為音樂劇「錦綉年華」(「Fiddler on the Roof」) 和1957年的「夢斷城西」(「West Side Story」)編舞,後者更被視為舞蹈界和音樂劇電影的經典。 羅賓士畢生羸得多項殊榮,包括五個當努臣獎、五個東尼獎、兩個奧斯卡金像獎和壹個艾美獎。 他的主要建樹在於把芭蕾舞帶進商業舞台,又把芭蕾舞和其他舞蹈溶匯,並透過音樂劇使其普及化。
麥.馬圖(Matt Mattox, 1921年出生)有很強的芭蕾舞底子。 在1948年馬圖得到積.高爾的賞識,聘請他參與百老匯製作「Magdalena」;這也開始了高爾和馬圖的七年合作關系,直接影響到馬圖由芭蕾舞轉投向爵士舞(所以有說馬圖到了28歲才真正開始研習爵士舞)。 他在1946至1953年間活躍於荷李活,參與的著名電影作品包括:「Seven Brides for Seven Brothers」, 「Gentlemen Prefer Blondes」, 「The Bandwagon」。 馬圖除了為電影及音樂劇編舞外,更在1950與1960年代為電視節目編舞而聲名大噪。 馬圖的舞蹈融合了芭蕾舞、現代舞、民族舞和踢踏舞;他的舞動節奏和步法很多也源自踢踏舞的訓練。 他曾稱自己的風格為「freestyle」, 因為他相信透過舞蹈表達情感和故事的時候需要極大的自由度。 馬圖在舞台式爵士舞的孕育期時,設計了一套幫助舞者訓練爵士舞的技巧;而其中強調及貫徹融合爵士舞獨有元素 – 身體部位獨立動作和強勁有序的節奏感,奠定了他作為爵士舞大師的地位。 馬圖桃李滿天下,除了在美國14年的教學及發展外,他更於英國和歐洲多國有深遠的影響,而近年他則在法國定居。
寶.科司(Bob Fosse, 1927 - 1987)自13歲已開始四處巡迴表演,15歲開始嘗試編舞。 他首於1953年在兩部電影中(「Give A Girl A Break」, 「Kiss Me, Kate」)以舞蹈亮相。 自1954年開始為多部百老匯製作編舞,包括 「The Pajama Game」(1954)、「Damn Yankees」 (1955)、Sweet Charity (1966)、Pippin』 (1972)及 「Chicago」 (1975) 和1977年的「Dancin』」。科司建立了一套容易讓人識別的爵士舞風格,其中帶點憤世嫉俗和有著嘲諷的性別強調。 圓邊帽、魚網絲襪、手仗和椅子是他的舞蹈標記。 他的舞蹈動作強調身體部位獨立活動,也酷愛以手(勢)來舞動(他稱之為「手的芭蕾」, 「Hand Ballet」),動作微細而講究。 1972年的電影「舞廳」(「Cabaret」)正是科司風格的表表者。 (有說科司深受麥.馬圖的舞蹈風格影響;他倆對身體部位獨立動作同樣講究。) 科司的私生活頗糜爛;1979年他的電影作品「浮生若夢」(「All That Jazz」),部份是根據他的一生而編寫。 科司的遺孀(Gwen Verdon)及他的密友(Ann Reinking)合作製成音樂劇「科司」(「Fosse」, 1999)向這位舞蹈界奇才致敬。
其他的百老匯歌舞劇如米高.班尼(Michael Bennett)於1975年的「平步青雲」(「A Chorus Line」)十分受歡迎,贏取了普立茲獎(「Pulitzer Prize」),更是百老匯持續長久的音樂劇之一。 「平步青雲」褒揚百老匯舞者所需的舞蹈風格 – 強悍的爵士舞、踢躂舞、炫目花巧的芭蕾舞和表演的技巧和功架。 另外,1980年代出色的歌舞劇如「貓」(「Cats」, 1981)和「歌與舞」(「Song and Dance」, 1982)等也給舞台式爵士舞一些表現的機會。 到了21世紀以舞蹈為主的音樂劇似乎有個新趨向,兩出成功的製作皆用上流行曲或錄制的音樂。 在「Contact」 (2000) Susan Stroman 創意地用上了多首錄音的古典和流行曲,而著名編舞Twyla Tharp於「Movin』 Out」 (2002) 則以流行音樂人Billy Joel的作品為材料。

㈣ 迪茲·吉萊斯皮,為何被稱為「爵士大師」呢

迪茲·吉萊斯皮之所以會被稱之為“爵士大師”,是因為他是一位對爵士音樂有很大影響力,而且作出過突出貢獻的音樂人,在他的操刀下,爵士音樂也能夠擁有各種各樣的模樣,也更加能被大眾聽懂了,這些都是他為推廣爵士音樂而做出的努力,所以我也認為迪茲·吉萊斯皮被稱為“爵士大師”是名副其實的。

在迪茲·吉萊斯皮的整個職業生涯中,他總是在不斷突破自己,從來沒有停下過探索爵士音樂更多可能性的腳步。春戚對現在的很多年輕人來說,哪怕是對一些喜歡爵士音樂的年輕人來說,迪茲·吉萊斯皮或許都已經是一個陌生的名字了,但是他在世界音樂史上的影響力,對爵士音樂所造成的深刻影響力卻是不可磨滅的。

㈤ 幸福終點站觀後感

幸福終點站觀後感範文(精選7篇)

品味完一部作品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寫一份觀後感,記錄收獲與付出。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觀後感而煩惱吧,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幸福終點站觀後感範文(精選7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幸福終點站觀後感1

這是一部由夢工廠推出的美國愛情題材的電影,看的時間太久了,電影中的好多細節已經變得模糊,可電影里首譽故事主人公所遭遇的處境卻讓我記憶猶新。

故事發生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主角維克多是一位東歐人。他為了實現父親的願望,帶著簡單的行李就隻身乘飛機前往美國,而他所有的不幸遭遇就發生在他的航班降落機場——肯尼迪國際機場。

剛下飛機,他就打算出機場乘計程車按照父親留下的地址信息直奔酒吧尋人。可機場的工作人員攔住了他。海關人員用英語耐心地跟他解釋,他的護照信息失效了,政府部門現在還沒有出台應對措施,不能對他放行。但是他聽不懂英語,只能用自己知道的幾個單詞跟他們解釋他來美國的目的。可是海關人員也聽不懂他的母語,只是聳聳肩表示自己也無能為力。他從機場的電視新聞中才得知,自己的祖國發生政變,政府被推翻,新政府尚未被國際社會認可。他在那一刻才感覺到,所有之前能證明自己身份的信息統統作廢——自己成了一個沒有國家的人。

語言無法溝通,身份信息幾乎空白,身無分文,只帶了簡單的行李,在那個人來人往的機場,他的溫飽就成了最大的問題。他通過觀察其他乘客,發現竟然可以通過把散亂的行李車收回規定的地點獲得少量的硬幣,有望解決自己的食物問題。用自己的雙手對機場的廢棄廁所進行改造,讓自己暫時有了棲身之所。他一邊用自己的智慧和雙手解決基本的生活問題,一邊積極地與機場工作人員進行反復溝通,以期完成父親的心願。就在這個不算太大的封閉的候機樓里,他體會到了人生百態。

幸福終點站觀後感2

當我第一次看到「幸福終點站」的名字時,我是在猜測這個故事。認為這是一個悲傷的結局,畢竟,「幸福」到「結束」,幸福該說什麼呢?而真正看完電影才知道所謂的「結局」就是幸福的到來。首先,名字的誤解可能是由習慣性思維造成的。

在影片的開頭,有一些敏感的問題,比如指責中國遊客偽造證件矇混過關。似乎沒有考慮過這樣的命名詞?劇作家應該知道這樣敏感的問題是不能公開發表的吧?但為什麼它仍然毫不猶豫地播出?我認為在這一點上生活中應該有一個原型,在這里我們只討論這個問題。除了這些稍微敏感的話題,譽首我只想談談Victor的經歷和我自己的一些感受。

這部電影一開始很有趣。由於維克多隻懂一點英語,所慶芹數以他在和機場經理交談時很有幽默感。當時,他不知道他的國家因為戰爭而陷入內戰,他的國家在政治意義上已經消失了。當管理人員向他解釋時,他並不知道。

他似乎意識到了什麼。當他回到機場候機大廳時,他在機場的電視上看到了關於他國家的報道。即使他不懂英語,他在圖片上看到的一切都足以使他明白他的國家正在發生戰爭。在那一刻,他好像失去了靈魂。焦慮和恐懼席捲了他。他一直在機場跑你想證明什麼?在我看來,這可能會稍微緩解他的不安。最後,他的心都碎了,他接受了這個事實。可以想像他當時是多麼無助。在一個陌生的國家,他沒有語言,也不會走路。連衣食住行都成了問題。一開始,機場里沒有人向他伸出援助之手。就連政府也不願接受這種「麻煩」。他沒有辦法。他不得不等待,直到他的國家結束了戰爭,直到他的地位恢復,直到有一天他可以實現他的承諾。

影片中的許多情節都深深打動了我:首先,當機場經理需要維克多回答他對國家的恐懼時,他堅決地說不:「這是我的國家,我的家,我為什麼害怕。」可見維克多對國家的愛是多麼的執著,沒有什麼能改變他心中的國家,我們的國家將永遠是我們的國家和我們的家園,無論是在戰爭中還是在政變和內亂中。這種痴迷的力量是巨大的,什麼也改變不了。

幸福終點站觀後感3

如果你身在異鄉,突然聽聞故土硝煙彌漫,而你本人種種身份也無人承認,語言不通,身無分文,被扣在機場進出不得……你該怎麼辦?

大導演斯皮爾伯格就勾勒了這樣一個背景,講述了一個這樣的故事,描繪了一個這樣的人物。名叫維克多·納沃斯基的卡科尼亞旅客來到底特律機場,卻被告之卡科尼亞國內發生政變,他所持的護照等身份證明已無法獲得入境批准;而國內戰爭仍在持續,回國的所有航班都已停飛。維克多·納沃斯基成了一個「不被承認的人」。他既不能回國,也不可踏入美利堅國土半步,除了候機大廳他無處可去,機場負責人狄克遜讓他耐心等候。心急如焚的維克多待在大廳里,不懂英文的他找不到可以幫助他的好心人,僅有的幾張食品券還被掃進了垃圾桶。他身無分文,無家可歸,徹底成為了一個陷入絕境的人。

維克多開始在候機大廳里尋找安身立命之所。尚未使用的69號登機門成了他的家,他每天在洗手間洗漱,並且努力學習英文。很快維克多效仿別人為機場整理小推車賺到了錢買了吃的。但機場負責人狄克遜卻將他視為麻煩並處處與他作對。狄克遜安排專人整理小推車,維克多失業了。好在天無絕人之路,他和機場開食品車的年輕人、清潔老人古普塔等交上了朋友,吃喝住都有了著落。維克多在機場邂逅了美麗的空姐愛西莉婭,為了和她共進晚餐他努力在機場中尋找工作。碰巧,他隨手裝修的牆壁被一個包工頭發現,維克多被正式僱傭了——維克多的生活居然步入了正軌。一日,機場扣留了一個神色癲狂的俄國男人,狄克遜無法與他溝通;情急之下他想到了維克多.維克多穩住了狄克遜和那男人。他憑著自己在機場的這段時間學到的東西幫助那男人擺脫了困境。狄克遜因此大為光火,但維克多卻成了整個底特律機場的英雄。每家商店都貼上了他的手印。每名工作人員都對他笑臉相迎。愛西莉婭與他再一次相遇。在愛西莉婭的追問下,維克多說出了自己堅持去紐約的原因:為了完成父親的遺願,他要前往紐約向一名爵士樂手索要簽名。不達目的誓不罷休。愛西莉婭被維克多的真誠深深的打動了。

陽光燦爛的早上,卡科尼亞的內戰結束了,此時的維克多已困居機場9個月。當每個人都期待他達成誓言時,狄克遜卻要求他立即回國。並以遣返印度老人古普塔回國蹲監獄作為條件來威脅維克多.為了朋友維克多隻有選擇回國。當他候機的時候,古普塔老人毅然選擇被逮捕以此換回朋友的夢想。每個人都落淚了。狄克遜也不再阻擋,美國向維克多打開了,紐約向維克多打開了。他終於實現了承諾,可以安心回家了。

當美國向維克多打開的那一刻,應照了那句貫穿了全片的話:「同情心是最重要的。」。機場就像是濃縮的美國社會一樣,形形色色的人、語言、國籍、文化……維克多憨厚的笑臉和隨機應變的靈活腦瓜,以及與朋友相處忠實不二的性格打動了熱情的美國朋友,尤其是在他救下俄國男人後,更獲得了各種族各國籍朋友的認可。嚴格不苟的冰冷法律可在熱忱的同情心中融化。維克多實際上是獲得了美利堅文化的認可。兩種文化在個小小機場中交融碰撞,最後閃現的,是一顆顆赤誠之心。

短短120分鍾的故事脈絡清晰,斯皮爾伯格通過一個虛構的故事闡明了他心中的美利堅價值觀。什麼可以打動美國,什麼是最重要的品行?影片告訴我們,那就是自強不息的堅持,以及熱忱的同情心。

幸福終點站觀後感4

《幸福終點站》,看完了。才發現居然又是一個關於爵士樂的童話。漢克斯演的維克多·諾沃斯基一直抱著一個花生醬罐頭的罐子,誰都想知道裡面是什麼。後來他對在機場裡面認識朋友們說,裡面是爵士。後來他又對美女澤塔瓊斯說,那裡面是承諾。那裡面有56位爵士大師的親筆簽名,那是他的爸爸託人寫了許多的英文信寄到美國要來的。他爸爸有張照片,上面是57位爵士大師的合影,他爸爸要到了56個簽名,只差一個,就去世了。諾沃斯基承諾他爸爸一定要到紐約要到這最後一個簽名。

原來這部電影還是在宣揚美國人最自豪的兩樣東西:紐約,和爵士樂。

紐約,代表了自由。

電影最後,諾沃斯基終於走出了機場,踏上了美國的土地。他招來一輛計程車,司機問他從哪裡來,他說卡科日亞(電影中虛構的國名),那司機說他來自阿爾及利亞,星期四剛到。這就是美國人想讓外國人知道的美國,不管你來自哪裡,只要你來了,就有機會。

《幸福終點站》,美好得虛假的電影,講了一個只有在童話中才能發生的故事。看似25歲的澤塔瓊斯說她39歲。在印度刺傷了一個警察的老頭在紐約的機場安安份份的做清潔工。諾沃斯基因為護照問題在機場里一住9個月,居然還找到一個裝修工的工作,賺得比海關官員還多,為了和澤塔瓊斯約會,還在機場里的服裝店裡買了一套HUGOBOSS的西裝。居然還利用機場里的飲水池和碎盤子做了一個大噴泉。

所以說《幸福終點站》是個關於美國,關於爵士樂,關於自由,關於愛情,關於命運關於。的童話。不過,童話就是童話,再虛假,也會讓人喜歡。就像小時候看格林童話,明知都是假的,還是會希望那是真的。

現實中從來不會有那麼簡單美好的東西,那麼,就只好讓它們都發生在童話里了。

一直很想再重溫一遍藍精靈。近日忽然發現可以下載,於是下載了一集來看,可是看了一下卻大失所望。完全是給小孩子看了逗樂的,現在再看已經覺得太傻了。不過盡管如此,還是不能抹去小時候看藍精靈的美好回憶。

說道《幸福終點站》,不禁又想到了藍精靈。在影片後半段,《幸福終點站》里的海關官員似乎有意在和諾沃斯基作對,就是不讓他踏上紐約的土地。不禁想起了格格巫,在藍精靈的一開始,格格巫追著藍精靈喊著,我討厭你們,我要把你們抓光。小時候覺得如此可怕的格格巫,原來他要抓藍精靈的理由只是因為討厭,而抓光藍精靈,就成了他一生的事業。

每個故事都要有個壞人,不然不會有戲劇性的沖突。而所有的壞人都沒有一個足夠壞的動機,這才是童話。

幸福終點站觀後感5

這是一篇情與理並融的電影。

它有兩部分,一部分是貫穿於整個電影,我們一直可以看到的這個維克多一段不尋常的經歷;另一部分就是情的線索,維克多遵守父親的一個承諾,印度老人毅然攔下飛機的時候,結尾維克多終於可以告別這一段流離生活的時候,這些都讓我比較感動。

維克多的經歷讓我看到了現實生活中的一部分。進入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中,處境會相當困難。面對這些,應該學會維克多的隨欲而安,去適應這個陌生的環境。

人是復雜的,人生是充滿變數的。或許這便是生活的本身。面對種種的變數,提高我們的心裡的抗壓能力,這樣我們會變得堅強。當我們迷茫的時候,不要感到絕望,樂觀的看待所有的一切,靠自己的能力去生存。

影片中的維可多靠擺放推車維持生計,最後又被一個工程師看中成了建築工人等等這一切都可以看出他是積極的去面對生活的,而且毫不埋怨,完全接受現實!

過去無論後悔也好,懷念也罷,我們我法倒回。將來誰都無法預測,能夠把握的只有現在,要塌實充實的扮演好現在的角色,要過得真實。

影片開頭就是機場,機場雖然只是個小小的物理空間,但在這里,每天都上演著許許多多的悲歡離合,各式各樣的人在這里演繹著屬於自己的人生故事。這個機場或許正是整個美國社會的縮影。

當電影演到維克多救那個可憐人時,我很受感動,他可以在自己陷入困境的.情形下救助從不相識的人,是非常值得我們學習的,這讓我突然想到這樣一句,是金子總要發光,而我要是讓光輝照耀每一個人!

通過印度老人的經歷我看到了,美國表面的波瀾不驚,而實質上卻如沸騰的開水。人是有情的,制度是冰冷無情的。

一個制度可以體現一個國家的風格,卻不能代表所有這個國家的人民。或許維克多的第二份工作是一筆交易,但同樣能體現他的樂觀和樂於助人。正是因為如此讓他和在機場的很多人都成為了不錯的朋友!這也告訴我們幫助周圍的需要幫助的人,在我們需要幫助時,就不會孤獨無助!

維克多是執著的他為了父親的承諾去紐約,可以去全心全意的去等一個電話,等一個人。靠自己的努力去爭取幸福。

這片電影只是生活中的的一部分,生活不會因為電影的結束而結束。本篇的結局或許是比較圓滿的,但更讓我滿足的是,維克多通過不斷的努力,兌現了自己的諾言!

幸福終點站觀後感6

《幸福終點站》是由大導演斯皮爾伯格指導,由主演過《阿甘正傳》的好萊塢著名演員湯姆漢克森擔當男主角,影片描述男主角乘坐飛機到美國完成父親的意願,就在旅途過程中維克多的國家發生了政變,他的簽證不受美國政府的承認,因此維克多不能踏上美國的領土,不得以被困在肯尼迪機場。

站在這個不屬於自己的國家,看著來來往往陌生的人群,維克多不禁感到迷茫。無奈之下,他只能留在機場睡在大廳的椅子上,在衛生間里洗澡,靠為飄過的乘客服務生活。他此刻擁有的只有自己不自由的身體,以及一個小皮箱,裡面裝著換洗的衣服、一把剃須刀和已經作廢的身份證明。在這個過程中維克多經歷了許多的磨難,機場不有好的主管三番五次的為難,讓維克多著實頭疼,同時維克多也結識了許多的朋友,善良的機場保潔人員,朴實的建築工人。不盡如此還於一名漂亮的空間互生情愫。最後在9個月後,戰亂都結束了,維克多最後踏上美國,完成了父親的遺願。

《幸福終點站》這部電影最打動我的就是男主角的執著和善良。在別人眼裡他就像個小丑一樣,但是他十分真誠的對待每個人,相信每個人、每件事情,他都能找到讓人開心的一面,對工作也是一絲不苟,並且他對人類的好奇心永遠無法得到滿足。

其實,在這個高壓的社會下,我們都很容易的只看到事情不好的一面,總是會產生很多的抱怨,應對困難,應對窘境,我們總會以一種悲觀的情緒去應對,或逃避,或嘆氣,或難過,我們忽略了很多時候、很多事情都會有用心的一面。在人與人溝通的過程中,我們也越來越缺乏真誠和信任,總是被利益牽著鼻子走,其實我們真的沒有必要為難自己,個性是做銷售,當我們在與客戶交流的過程中,只要把真誠和職責放在第一位,加上我們的專業,我相信「利益」那隻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幸福終點站觀後感7

《幸福終點站》是一部由斯皮爾伯格導演,湯姆·漢克斯主演的輕喜劇。故事發生在肯尼迪國際機場的航站樓內,講述主人公維克多前往美國途中祖國發生政變,政府被推翻,所持證件不被美國承認,被拒絕入境卻又不能回國,只能滯留在機場的故事。

當海關局主任告訴維克多他被拒絕入境,只能待在轉機大廳時,不懂英語的他還不明白這一切。當他置身於轉機大廳,看著電視上自己祖國戰亂的報道,看著來來往往、冷漠陌生的人群,一瞬間,他不禁感到茫然無措。其實,自從他下飛機的那一刻,他就成了1個沒國沒家的孤立的人,成了國際政治變化的犧牲品。在被扣機場期間,維克多隻有2個選擇:要麼返回祖國,要麼拿到有效證件移民進入美國。可是他的國家政變後,他持有的證件已經不被美國承認,返回祖國的航班也被無限期取消了,所以他遇到了被拒絕入境卻又不能回國的尷尬局面。

漢克斯說:「維克多的故事值得講述。仔細想一下,你會發現維克多的困境離現實並不遙遠。試想1個來自遙遠國度的人,出於種種原因,回國和入境的兩扇門都對他關閉了。我之所以喜歡這部劇本,是因為故事主人公非常明了造成困境的根源,知道他個人的力量根本無法改變現狀,於是他只能隨遇而安,盡可能更好地生活。」

確實如此,在國際政治變化中,個人的力量是如此渺小。無奈之下,維克多隻能留在機場,睡在大廳的椅子上,在衛生間里洗澡,靠把購物車放回原處賺錢生活。他擁有的只有自己不自由的身體和1個小皮箱,裡面裝著換洗的衣服、一把剃須刀、一份已經作廢的身份證明以及1個他視若珍寶的罐子。機場,從來就不是停留之地,人們或進或出。等待,似乎不可忍受,更何況是看似無窮無盡的等待。可就是這樣1個地方,維克多足足待了九個月。期間,他幫助沒有證明文件的孝子為老爸爸拿到了救(]命的葯,幫助在機場工作的墨西哥小伙追到了心愛的姑娘,還因為出色的木工手藝進入機場的施工隊賺錢生活,甚至邂逅了愛情……盡管他的身體被困在機場里,但他的情感卻是自由的。他沒有坐在那自嘆運氣不濟。對他來說,這個世界難以征服,但是他已經身處其中,只有為自己掙1個好生活。

生活,彷彿不曾在別處。

等待,成為了生活本身。等待心愛的姑娘,等待國家的穩定,等待去紐約完成爸爸生前的心願——得到爵士樂5七個大師簽名中的最後1個。故事結尾維克多拿著簽名坐在計程車上時,只說了一句「我要回家」,可是這九個月的經歷和感受相信不會就這么簡單地結束。

有時我想,人生不就是一座飛機場么。有關無關的人們進進出出,有些人會給你刁難,有些人會提供真心的幫助,有些人則會給你美好的期許……每個人心中都有1個目的地,在到達目的地之前的過程就叫做等待。而當你學會堅信一定會到達目的地時,等待就變成1種幸福。

維克多的生活圍繞著1個承諾、1個等待展開,這一點他自己很清楚。電影中沒有給他太多遺憾,因為對於愛情來說,正如女主角自己所說的那樣,拿破崙在滑鐵盧戰役之後送給約瑟芬的那個禮物——金色的掛墜,後面刻著1個「命」字。他獲得了艾米莉的愛情,可是他註定不能擁有她。而對於他死去爸爸的承諾,維克多實現了,在機場漫長的等待就是為了得到他爸爸崇拜的音樂大師的簽名。他在幾乎所有機場工作人員的歡呼聲中沖進了漫天大雪的紐約城,不是為了美國人口號中的自由,不是為了追求所謂的民主,只是為了完成1個本該完成的承諾。

我們每個人在生活中的某一些瞬間可能都會有一點像維克多,迷茫不知自己所處的位置,然後尋找。我不禁想到了《基督山伯爵》,在故事的結尾,大仲馬說了一句發人深省的話:人類的一切智慧都包含在這四個字裡面——「等待」和「希望」!《幸福終點站》不正是對這句話做了很好地註解嗎?

;

㈥ 鋼琴,大海,傳說——《海上鋼琴師》

這就是盡頭,除了音樂,什麼都沒有。 

淚水奪眶而出,滿眼驚心動魄的火光,是他在等待的盡頭。生命的最後一分鍾,他還在彈琴,最後的一個音符響得那麼完美,就像往常。

世界上最好的音樂和他一起死了。

他是一個傳說。他是海上鋼琴師,他叫1900。

沒有姓,沒有名,沒有父親,沒有母親;一個孤兒,浪子,生在第二十個世紀的第一個年頭,生在海上,長在海上,死在海上;一個漂泊到底的人。

除了1900,他什麼也不是。誰的兒子,誰的父親,誰的愛人,這些是這個世界的事情,與他無關。1900的世界裡只有鋼琴,也只需要鋼琴,他的生命只為鋼琴而生。

傳說在弗吉尼亞號大客輪上有一個瘋狂的鋼琴師,能演奏出瘋狂的音樂,讓聽眾都瘋狂起來。

1900不瘋狂,只不過,是他的音樂太美太美。這不是鋼琴師的錯,實在是,音樂有種力量能融化人的心,讓空氣里除了音樂,什麼都沒有。

怎麼會有如此純粹的音樂呢?彷彿,從來沒有受過塵世的洗滌。

這音樂太完美,小號手說,「你不該聽到它。」

可我們在聽,一邊聽著,一邊任憑自己的心像琴聲一樣痛著,痛徹心扉。

只因為,他是那個超凡脫俗的1900。對於塵世而言,他從來也沒有出現過,那個在水上漂泊一生的男子連一秒團旦檔鍾都未曾踏上塵世的大地。生於船,長於船,死於船。也許,世俗離他太遠。

吹小號的邁克斯無疑是懂1900的,他是1900與塵世唯一的交集,關於依靠,關於除了音樂以外的一種情感。當邁克斯在驚訝中聽到留聲機中那熟悉的溫柔得就像愛情一樣的琴聲時,他記起了一個狂風暴雨的夜晚,也記起了一些忘不掉的事。

沒人能像1900一樣與大海親密無間得那麼從容——當大船在海水中如此嚇人地搖晃的時候。那是邁克斯第一次見到他,他用舞蹈的音樂治好了嚴重暈船的小號手,也找到了唯一的朋友。解開固定鏈,讓鋼琴隨著風浪在空盪盪的大廳中輕盈地滑行起舞,琴聲,像是海浪的歡歌,果然是華爾茲。這一遲緩刻,1900就是一個精靈。

彈琴對他來說,只是一個漂亮的習慣,他的演奏早已超越了琴技,就像是海風製造浪花一樣。

可是有人竟然要和他比試。塌亂看吶,這就是塵世的音樂。

一場驚世駭俗的鋼琴決斗之後,那個狂妄的爵士樂大師狼狽地輸了,盡管他的琴技爐火純青,盡管他的琴聲讓1900也淚流滿面。

將1900的音樂與紛雜的塵世比較,自然是毫無意義的。但我一點也不指責爵士大師的不自量力,畢竟,他像我們一樣有名有姓,有錢有家,有一顆世俗的心。如果是我,那麼我也一定會跑去不自量力地比試,甚至指望著贏。我們不是1900,像他那樣純粹的音樂家,這個世俗的世界是不可能造就出的。

1900的音樂是靈魂,是大海的嘆息。而塵世所謂的音樂,是整齊漂亮的Do Re Mi Fa So La Ti ,僅此而已。

「去他媽的爵士樂!」

這是1900,如此瀟灑地蔑視著世俗。

邁克斯聽了,忍不住笑著:他就是他。小的時候,船長指責1900,「你知道你違反了規矩嗎?」「去他媽的規矩!」

那時在他第一次坐上琴凳,無師自通的彈琴的時候。

我想,這句話是對父親一樣的老丹尼的紀念,那個給他取名為丹尼·布德曼·T·D·萊蒙·1900的船工老丹尼·布德曼,他抱著襁褓中的1900對憤怒的船長說,「去他媽的法律!」

T·D,Thanks Danny,我相信這是命中註定的緣分,謝謝,丹尼,感謝你給了世界一個傳奇。

可傳奇又是什麼,除了傳奇以外,1900仍然是一個男子,一個孤獨的男子,他可以用音樂看透一切人和事,可自己的心卻是看不透的。舷窗外的一個異鄉女孩,淡淡的美麗,輕輕的溫柔,像他的琴聲一樣純粹。看著她,他彈了那首曲子。

柔情似水的一首曲子,像大海一樣安靜,像波濤一樣溫婉,像浪花一樣清澈,像她一樣美。一首讓人心碎的曲子。琴聲,與愛情有關,也許,這是他惟一一次迷上了塵世。

因為這樣一個女孩,他幾乎要走上大陸了。

「邁克斯,我決定上岸了。」

他決定了訣別,要告別一個從未想過告別的地方,走進一個從未想過走進的世界,再也不回頭。也許,他也要與屬於1900的音樂訣別。

凌空飛架的舷梯,連接著陸地與大海,一邊是世俗,一邊是音樂,孤獨的舷梯顯得那麼脆弱。走下舷梯,就是真實的世界。1900站在中央,腳下是那一灣將大陸與大船分隔的淺淺的海水。

城市,他正在走向的城市,用它的繁華嚇到了這個完全陌生的1900。

高樓,密集如荊叢,街道,交錯如迷宮。那繁華的紐約城,就像是一個巨大的無邊的陷阱,延伸著無邊的迷茫,鐵青著臉,吞噬著人的意志。沒有盡頭。

這華麗讓他恐懼,第一眼,就阻擋住了他決絕的腳步。城市太大,大得容不下一個如1900般的人。

離陸地最近的那一次,他用力把帽子扔進了海水中,也扔掉了那一絲對塵世的迷戀,他到底是屬於大海的。轉身,更加堅定地走上舷梯,音樂,他離不開大海上的音樂。離大海最遠的那一次,他決定了永遠也不再離開它,即使大船毀滅,即使生命終結。

因為他是海上鋼琴師。

離開,亦或回頭,都是那麼的義無返顧。

至於愛情,他已深埋於心。

冷酷的時間慢慢毀滅了弗吉尼亞號,結局是塞滿船艙的六噸半炸葯。即將走到盡頭,1900已經准備好了,與它不離不棄,一起走向毀滅,和自己的音樂一起炸成熾紅的碎片,溶進大海的濤聲中。

破舊的,殘損的,空盪盪的,裝滿炸葯的弗吉尼亞號上,又響起了鋼琴聲,在它就要死去的時候。留聲機里那柔情似水的琴聲哭著呼喚他的主人。帶著琴聲來的邁克斯是想拯救他的生命,帶著這個早已被全世界遺忘的人離開這個將死的地方,走上陸地。

你是不是暈船啊?

鋼鐵廢墟中突兀的一句問話。那個與鋼琴共舞的暴風雨之夜,1900也這樣問他。邁克斯哭了出來。黑暗中的那個身影,是曾經無間的摯友,他們,竟然已經分別了那麼久。

這些年來,小號手在繁華喧嚷的城市中努力地忘記著大海,鋼琴師在空無一人的廢船上寂寞地躲避著陸地。然而分開後的他們,是真的孤獨。

曾經的那些美麗的日子,似乎好遠好遠。大海還是那麼廣闊,那片叫做弗吉尼亞的海上樂土卻不見了,只剩下一些船形的廢鐵,把曾有過的傳奇銹成時間的灰土。

每次兩千人,來了又去了,戰爭,開始了又結束了,一如聲聲浪濤,遠了,又近了。鋼琴師,也一如過去的那個傳奇,在浪花上彈琴,透過舷窗,他也會向大陸投上幾束目光。1900終於可以獨享這條大船,他仍然穿著演奏服,我想,他沒有變,永遠都會彈琴,即使再也沒有人跳舞,即使炮彈從天而降。俗世的紛紛擾擾,與他又有什麼關系呢?一個沒有盡頭的世界,他早已經說過了再見。

船下是生活、名譽、掌聲、朋友,也許還有愛情,船上,是音樂和死亡。1900的選擇其實是無奈的,把自己囚禁在船上,僅僅因為這里有一個盡頭。陸地,是一艘太大的船,是一種太復雜的生活,陌生到難以附加。無數的選擇蜂擁在面前,該怎樣去選擇哪怕僅僅是一條路,哪怕僅僅是一種死去的方式。

相比於這種巨大的陌生,死,反而更容易些。

「陸地?陸地對我來說,是一艘太大的船,是女人太美麗,是旅途太漫長,香水太濃烈。那是一首我不知道怎麼去彈的曲子。我沒法離開這條船,但至少,我可以自己走完我的生命。」

至少,死亡是一個盡頭。

1900的命運並不是他自己的選擇,當這個生命准備好走進這個世界的時候,他卻被留在了游離於文明之外的大海上。一個被社會拋棄的孤兒,除了讓自己在社會的門外流浪,還能怎樣呢?

天堂只開一次門,錯過了,就只能一輩子錯過。

錯過了世俗的1900,錯過了人類的輝煌,錯過了社會的飛躍,卻難得的保住了一個人的本性,質朴,善良,天真。就像那些還生活在自己的世界裡的無邪的孩子。

一個人的意志和力量太軟弱,而這社會又太繁復而堅不可摧。於是,人們都披上了現代社會為我們而造的冷漠、高傲、虛偽和硬心腸的外衣,只有這樣,才能在這個復雜得沒有盡頭的世界中保護自己。

而他的漂泊,讓他仍然是一個純粹的人,沒有那件外衣,又怎麼敢走進這個社會。

原諒我吧,我的朋友。我不下船了。

小號手畢竟是懂1900的。流過了淚,他緊緊地擁抱了那個沒有名字的鋼琴師,然後用淚濕的眼笑著看鋼琴師揮手告別,一個人走出了大船。他知道1900註定永遠屬於大海,到死,也一樣。他知道1900面對的,並不是可怕的死亡,而是一個對他來說再 平凡不過的盡頭。

天堂里,一定會有柔情似水的琴聲,因為1900說:

「但願那上面能找到鋼琴。」

那是他最後的一句話。

船艙里很安靜,陽光斜斜的從敞開的艙頂灑下來,暖暖的,船里的每一個零件都閃著光。一雙鋼琴師的手凌空懸起,在空氣中優雅地按下琴鍵,琴聲就溫柔地流了出來,直接流進心臟的血脈中,柔情似水。

遠遠的響起哨聲,鋼琴師抬起頭,船艙外的天空,是那麼明亮。

轟——!

烈火,烈火!粉碎。毀滅。

關於弗吉尼亞的故事,走到了盡頭。

我已經掩面而泣,為什麼,我會哭得那麼痛?也許,是因為那雙在空中彈琴的手吧。

在故事開始的地方,那家樂器行,隨著邁克斯的眼睛,我又看到了曾屬於1900的那架鋼琴,調音師正在工作。

哦,重新開始。

看著緩緩滑過的的黑屏字幕,淚流滿面的我發現自己在微笑。原來,這個讓人哭泣的故事也有一個Happy Ending,邁克斯不是帶著他的小號,繼續他的旅途了嗎?

1900說,你永遠都不會真的完蛋,只要你有一個好故事可講。

㈦ 請問有誰知道探戈大師Richard_Galliano是哪裡人

Richard Galliano——Piazzolla最後一個關門弟子,這位有著義大利血統的法國人,被譽為20世紀最傑出的手風琴家,其手風琴技巧喊吵謹令人炫目,尤其是演奏Piazzolla的名鄭基曲「自由探戈」,在後世的無數版本中,這是最耀眼令人贊嘆的。

Richard Galliano四歲起就跟隨其父練習手風琴,少年時代迷戀上了爵士,尤其從小號手Clifford Brown的音樂中得到啟示,並很快驅使他投入到爵士音樂這片新天地中,70年代他移居法國後,就開始為一些著名的爵士樂手伴奏,諸如Chet Baker, Ron Carter, Michel Petrucciani, Jan Garbarek等。直到他遇見給他帶碰知來巨大影響的人: Astor Piazzolla。

㈧ 穿西裝帶帽子跳的舞叫什麼舞

肯定是傑克遜的經典名曲Billie Jean,跳的就是太空步了,其中也有機械舞,給你個地址看看,肯定是這個,沒錯的。http://v.youku.com/v_show/id_XOTE0MTE5ODg=.html

㈨ 爵士樂里有的時候小號前面加的那個東西是什麼

是弱音器,或者是充當弱音器的各種材料。

爵士樂中的小號,為表現藍調(blues)或靈魂樂(soul)的音樂風格,經常需要添加弱音器,弱音器有「常規」和「非常規」之分,常規的弱音器包括直排式弱音器、杯型弱音器、哈門弱音器、桶狀弱音器、揣型弱音器、精靈弱音器、獨奏弱音器、德比弱音器(又稱弱音帽)和練習弱音器等等。

關於各種常規弱音器的具體介紹如下:
直排式弱音器 這是一種金屬弱音器(有時也用塑料或纖維製成),奏出的音響帶有尖銳的金屬效果。40年代有些爵士樂獨奏家使用這種弱音器,但現代爵士樂獨奏家們卻極少使用這種弱音器。

杯型弱音器 使用這種弱音器可以演奏出一種輕柔的音色,這種音色非常適合樂隊中小號聲部。爵士樂小號獨奏時也可以使用這種弱音器,它可以柔化小號的音色,但是,如果起奏音太多時,聲音也會變得很尖銳。有些弱音器帶有可以調整的杯口用以調整弱音器不同尺度。將手絹等織物塞入弱音器的口內,然後再放入喇叭口中,就可以使音色更加柔和。

哈門弱音器 哈門弱音器由金屬製成,使用時插入喇叭口中,由軟木護圈固定,可以防止軟木乾裂同時也有助於固定弱音器。樂譜上在需要這種音響效果的地方用「+」記號標出,表示演奏時從此處開始左手蓋住管口的開口處,用「O」表示從此處開始演奏時將左手從管口處移開。 管子的長度可以調整,這樣可以走出各種不同的音色。也可以不把左手放在杯口處。樂隊中小號聲部在使用這種弱音器時一般都將管子拉到最長,這樣可以奏出「噝噝」帶金屬色彩的音響效果。

桶狀弱音器 如名稱所示,這種弱音器的形狀如木桶,內部塞滿了軟墊,可以奏出非常柔軟的音色。這種弱音器一般都鉗在喇叭口上,可以在一段時間內固定得非常牢靠。固定的方式有各種各樣。 這種弱音器也是樂隊中小號聲部經常使用的弱音器,但爵士樂小號很少使用這種弱音器。在需要使用這種圓潤音色的樂段時,爵士演奏者一般都使用翼號。

揣型弱音器 它的形狀與揣下水道的刷子一模一樣,只是缺少了把手。雖然我們使用的「揣形」弱音器都是特製的,但如果使用揣下水道的皮揣子效果也一樣。 揣形弱音器的使用方法如下:左手持弱音器交替堵塞,打開小號的喇叭口,演奏出一種「哇--哇」的音響效果,這種效果特別適合演奏爵士樂樂段和獨奏樂段。B.米利和C.威廉姆斯特別精於使用這種弱音器,他們能夠奏出類似人聲效果的音響。在需要揣形弱音器的地方,樂譜上用「+」符號標出,表示須將弱音器放到喇叭口上,樂譜上方「O」的符號表示從此處開始取消弱音器。

精靈弱音器 這是一種小型的直排式弱音器,與揣形弱音器一同使用。使用時,揣形弱音器可以將喇叭口以及精靈弱音器同時蓋住。這樣奏出的聲音比只使用揣形弱音器更加尖銳。

獨奏弱音器 由纖維製成,可以演奏出尖尖的類似簧片樂器音色的聲音。20年代--40年代期間,樂隊小號聲部或小號獨奏時經常使用這種弱音器。但在現代爵士樂中幾乎沒有人再使用這種弱音器。因為這種弱音器看上去有點像兩個弱音器疊加在一起,一個弱音器插入另一個弱音器中,所以這種弱音器有時也稱雙弱音器。

德比弱音器或稱弱音帽 同獨奏弱音器一樣,這種弱音器流行於19世紀20年代--40年代期間。形狀有點像帽子(有些演奏家乾脆就使用真帽子)在大爵士樂隊中一般放在小號聲部譜台上,這樣演奏者可以迅速將樂器放入帽子的碗口中,奏出柔和的音色。

練習弱音器 一種可以強烈降低音量的弱音器,可以在練習時不至於打擾家人或鄰居。 練習時使用這種弱音器(任何弱音器)都可能強烈阻礙樂器中氣流的流動,比不使用弱音器更加難以演奏。條件允許,盡量不要使用弱音器或練習弱音器。

「非常規」的弱音器包括很多,許多爵士大師喜歡按照個人喜好,在小號的喇叭口添加襪子、手套、手帕等等,以追求非常獨特的音色和音響效果。

與爵士大師帽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我喜歡褲子的英語怎麼寫 瀏覽:82
月子不出百天得天天帶帽子嗎 瀏覽:798
好看的禮服女裝圖片紅禮服 瀏覽:635
學生圍巾羽絨服搭配圖片大全 瀏覽:719
黑色涼鞋配米色裙子好看嗎 瀏覽:856
芝麻e櫃女裝是不是大品牌 瀏覽:988
中學生校服男照片 瀏覽:507
紅色校服怎麼搭配圖片大全 瀏覽:23
針織風衣女長款外套怎麼搭配圖片 瀏覽:938
女式薄款開衫中長款衣搭配 瀏覽:409
吉利正時皮帶什麼時候換 瀏覽:451
玫紅大衣配什麼色絲巾好看 瀏覽:355
褲子寬松和緊身哪個顯瘦 瀏覽:822
海員手套批發 瀏覽:883
深圳哪裡有翡翠男裝專賣店 瀏覽:943
唯品會品牌折扣女裝 瀏覽:973
成都東軟有校服嗎 瀏覽:850
男的商務褲子用什麼布料 瀏覽:775
買衣服如何折疊裙子 瀏覽:473
黑上衣紅褲子好看么 瀏覽: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