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童裝大全 > 用長牌折帽子

用長牌折帽子

發布時間:2023-09-12 17:50:52

❶ 蒙古族的風俗習慣

在一般人的心目中,蒙古族的服飾似乎很簡單,無非就是一件袍子,一雙靴子而已。其實,蒙古族的服飾是非常復雜而豐富多彩的。不僅各地形制有別,而且有年齡、婚否及盛裝與常服之別。

蒙古族服飾主要包括首飾、袍子、腰帶、靴子四個部分。

首飾大致可分為頭飾、項飾、胸飾、腰飾、手飾等五大類。頭飾主要有頭巾、帽子、頭帶、頭圈、辮鉗、辮套、頭釵、頭簪、耳環、耳墜等,是蒙古族首飾中最絢麗的部分。如"顧古冠"是元代蒙古族已婚女子流行的高冠,高約1尺,頂部為四邊形,上麵包裹著五顏六色的綢緞,綴有各種寶石、琥珀、串珠、玉片及孔雀羽毛、野雞尾毛等裝飾物,製作精美,絢麗多姿。

婦女們平時一般多罩頭巾。頭巾大約丈余長,顏色多種多樣。質料有布、麻、綢、絹等。姑娘們喜歡將頭巾纏在頭上,然後在右側挽一個小結,把頭巾的穗頭垂下來。已婚婦女們則用頭巾包住頭頂後,纏一圈,不留穗頭。在莊重的場合還要戴上綉有丹鳳朝陽、二龍戲珠等花紋圖案的帽子。帽頂上有紅色穗子和閃光明亮的帽頂寶石。傳說這種習俗始於成吉思汗時期。當初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落之後,下令每個人都要罩頭巾,以表示頭顱上飄有旌旗之角,希冀民族強大之精神常在。從結婚、告別姑娘生活的那天起,婦女們便要開始佩戴雍容華貴的盛裝首飾了。蒙古族的盛裝頭飾,以鄂爾多斯地區的最為典型。這種頭飾漢譯為"頭帶",主要由"連垂"和"發套"兩部分組成。不僅製作工藝精湛,而且多用數百顆珊瑚、數十條銀鏈、珍珠串和許多銀環、銀片以及瑪瑙、玉石等穿綴而成。裝扮起來可謂珠簾垂面、琳琅滿目。一付頭帶一般都重達三、四斤,有的可達十餘斤。據說一付高檔的頭帶,過去往往要用幾群好馬或數百峰好駝才能換取。

蒙古袍
,在內蒙古、新疆等地牧區,男女老幼一年四季都喜歡穿長袍,俗稱"蒙古袍"。春秋穿夾袍,夏季穿單袍,冬季穿皮袍、棉袍。男袍一般都比較肥大,女袍則比較緊身,以顯示出女子身材的苗條和健美。其式樣和顏色因地因人而略有差異。一般蒙古袍的特點是寬大袖長、高領、右衽,多數地區下端不開衩。袍子的邊沿、袖口、領口多以綢緞花邊?quot;盤腸"、"雲卷"圖案或虎、豹、水獺、貂鼠等皮毛裝飾。既美觀大方,又具有良好的實用功能。冬天防寒護膝,夏天防蚊蟲叮咬、遮暴曬。行可當衣,卧可作被。鄂爾多斯等地的蒙古人還喜歡在袍外套穿長短不一的坎肩。

腰帶是蒙古族服飾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一般多用棉布、綢緞製成,長三四米不等。色彩多與袍子的顏色相協調。扎腰帶既能防風抗寒,騎馬持韁時又能保持腰肋骨的穩定垂直,而且還是一種漂亮的裝飾。男子扎腰帶時,多把袍子向上提,束得很短,騎乘方便,又顯得精悍瀟灑。腰帶上還要掛上"三不離身"的蒙古刀、火鐮和煙荷包。女子則相反,扎腰帶時要將袍子向下拉展,以顯示出嬌美的身段。鄂爾多斯等地區扎腰帶還有一定的講究和規矩,未婚女子扎腰帶,並在身後留出穗頭,一旦出嫁,便是"布斯貴渾"(蒙古語,意為"不扎腰帶的人"),代替腰帶的是緊身的坎肩,以此來區分未婚姑娘和已婚婦女。

蒙古靴子是蒙古民族服裝的配套部件之一。蒙古人愛穿靴子,蒙古靴分分布靴、皮靴和氈靴三種,根據季節選用。布靴多用厚布或帆布製成,穿起來柔軟、輕便。皮靴多用牛皮製成,結實耐用,防水抗寒性能好。其式樣大體分靴尖上卷、半卷和平底不卷的三種,分別適宜在沙漠、乾旱草原和濕潤草原上行走。氈靴用羊毛模壓而成。蒙古靴做工精細考究,靴幫、靴靿上多綉制或剪貼有精美的花紋圖案。靴是蒙古族人民在長期的勞動生產和日常生活中創造出來的,非常適應自然環境。騎馬時能護踝壯膽,勾踏馬鐙;行路時能防沙防害,減少阻力,又能防寒防蛇。

蒙古禮帽一般用精緻呢料製作,是一種橢圓形的、四周有一圈寬邊檐的帽子,多為黑色、棕色或灰色。帽筒前高後低,帽頂中央稍凹陷,帽筒與帽檐相接處,綴以花紋鑲邊。穿蒙古袍或西服,佩帶禮帽,顯得文雅美觀。

蒙古坎肩是蒙古民族服裝的配套服飾之一,是蒙古長袍的一種外套。蒙古坎肩始於元代。蒙古婦女穿坎肩,一般不扎腰帶。坎肩無領無袖,前面無衽,後身較長,正胸橫列兩排紐扣或綴以帶子,四周鑲邊,對襟上綉花。
色。

蒙古包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種房子。建造和搬遷都很方便,適於牧業生產和游牧生活。蒙古包古代稱作穹廬、"氈包"或"氈帳"。據《黑韃事略》記載:"穹隆有二樣:燕京之制,用柳木為骨,正如南方罘罳,可以卷舒,面前開門,上如傘骨,頂開一竅,謂之天窗,皆以氈為衣,馬上可載。草地之制,以柳木組定成硬圈,徑用氈撻定,不可卷舒,車上載行。蒙古包呈圓形,有大有小,但其基本構造都是一樣的,由網狀編壁"哈那"、條木楞子"烏尼"、圓形天窗和門等構成,外面蒙上氈子,再用鬃毛繩子勒緊即可。蒙古包規格的大小,是由每頂包所用編壁(一般高一米五六,長2米多)的數量來決定的,如4扇、6扇、8扇、10扇、12扇、18扇、24扇等等。普通牧民一般多住6至8扇編壁的。蒙古包的架設很簡單,一般是先選好地形,鋪好地盤,然後豎立包門、支架編壁、系內圍帶、支撐木圓頂、安插椽子、鋪蓋內層氈、圍編壁氈、蒙包頂襯氈、覆蓋包頂套氈、系外圍腰帶、掛天窗簾、圍編壁底部圍氈,最後用毛繩勒緊系牢即可。

蒙古包的門一般朝向東南方向。包內中央為炊飲和取暖用的爐灶,煙筒從天窗伸出。爐灶的周圍鋪牛皮、毛氈或地毯。正面和西側為長輩的起居處,東面為晚輩的起居處。周圍擺設的傢具主要有木質的碗櫃、板櫃、板箱、方桌等,其特點是小、低,佔地少,搬挪方便,不易損壞。蒙古包看起來外形很小,但包內使用面積卻很大。而且室內空氣流通(除天窗外,編壁牆底部還有一層圍氈,夏天可掀開通風,冬天放下保暖),採光條件好,冬暖夏涼,不怕風吹雨打。

蒙古包的最大優點就是拆裝容易,搬遷簡便。搭建時將哈那拉開便成圓形的圍牆,折卸時將哈那折疊合回體積便縮小,又能當牛、馬車的車板。一頂蒙古包只需要兩峰駱駝或一輛勒勒車就可以運走,兩三個小時就能搭蓋起來,非常適合於經常移場放牧的游牧民居住和使用。

現在游牧生活逐漸被定居所代替,草原上富裕起來的牧民建起磚瓦房,蒙古包越來越少了。為紀念和顯示蒙古包的民族特色,現在內蒙古的好多城鎮用水泥和磚建造蒙古包用做開飯店或酒店。

勒勒車,古稱"轆轤車"、"羅羅車"、"牛牛車"等,是蒙古族牧民使用的傳統交通工具。一般多以樺木或榆木加工製成。不用鐵件,結構簡單,易於製造和修理。整個車一般分下腳和上腳兩部分。下腳由車輪、車輻、車軸組成。車輪的製造一般是先用硬木削刻12付車輞,將12付車輞連結固定在一起便形成圓形車輪,支撐車輪的車輻條一般有36根左右。上腳由兩根車轅和10條車撐構成。車轅長約4米左右,中間用10條車撐固定即可。一輛勒勒自重約一百斤左右,其特點是車輪大、車身小,載重可達數百斤乃至千斤。適於草地、雪地、沼澤和沙漠地搬遷和拉東西。牛拉勒勒車排成長長的隊緩緩遠行,顯示了牧區特有風情。

勒勒車輕便宜駕,適宜在草原、雪地、沼澤、沙灘上行走,可用來拉米、牛奶,搬運蒙古包和柴草等貨物。行駛時可一輛輛排成長長的車隊,首尾相連,如草原列車般行進在廣袤的草原上,一個婦女或兒童即可駕駛七八輛至數十輛,承擔全部家當的運輸任務。

蒙古轎車是在勒勒車的基礎上製作而成,是專門供乘坐人員的車。其特點是在勒勒車體上用柳木條彎曲成半圓形的車棚。棚周圍包以羊毛氈,形成篷帳,用以遮陽光、擋雨、防雪、禦寒。這種轎車主要用於外出探親訪友、接送親人以及婚姻嫁娶等。現在富裕起來的牧民們已購買汽車、摩托車等交通工具,勒勒車、蒙古轎車的使用逐漸成為歷史。

蒙古包、勒勒車和配有精美馬鞍的駿馬是蒙古民族最重要的傳統住行工具。蒙古包建造和搬遷都很方便。勒勒車多以樺木或榆木加工製成,車輪大、車身小,適於草地、雪地、沼澤和沙漠運輸。過去,牛拉勒勒車排成長長的隊伍緩緩遠行,顯示蒙古草原特有的風情。現在,許多牧民都已經定居,住著寬大的磚瓦房,購有汽車、摩托車等交通工具。

婚俗

蒙古族有搶婚和聘婚兩種婚姻制度。搶婚是奴隸社會的一種婚姻形式。公元13世紀以前,蒙古族社會多半為搶婚制。

公元13世紀以後,蒙古族進入封建社會,即普遍實行聘婚制。求親,是青年男女在定親之前,男方要向女方求親,如果女方家同意,就可以定親。

聘禮,青年男女定親後由男方家送給女方的禮品,又叫彩禮。聘禮的多少根據男方家的經濟狀況而定。牧區常以牛、馬、羊等畜牧為聘禮。嫁妝,女方陪送女兒的出嫁禮物。蒙古族非常講究陪送嫁妝,男方送多少聘禮,女方就要陪送相應數量的嫁妝。

娶親時新郎在歡樂的氣氛中,穿上艷麗的蒙古長袍,腰扎綵帶,頭戴圓頂紅纓帽,腳蹬高筒皮靴,佩帶弓箭。到女方家後新郎和伴郎手捧哈達、美酒,向新娘的父母、長親逐一敬酒,行跪拜禮。禮畢,娶親者入席就餐。次日清晨,娶親者起程時,新娘由父或姑父抱上彩車。新郎要騎馬繞新娘乘坐的彩車三遭。然後,娶親者和送親者一同起程離去。

拜火,蒙古族婚禮中的重要儀式。各地蒙古族盡管拜火的形式有所不同,但在婚禮上是不可缺少的內容。新娘、新郎從兩堆旺火之間雙雙穿過,接受火的洗禮,使他們的愛情更加純潔,堅貞不渝,生活美滿幸福,白頭偕老。盡管地區不同,形式各有差異,但都非常隆重熱鬧。一般牧區婚俗是:當娶親回到男方家後,新郎、新娘不下車馬,先順時針繞蒙古包三圈,然後新郎、新娘雙雙穿過兩堆旺火,接受火神的洗塵,表示愛情的純潔,新生活的興旺。新郎、新娘進入蒙古包後,首先拜佛祭灶,然後拜見父母和親友。禮畢,由梳頭額吉給新娘梳頭。梳洗換裝後,等待婚宴的開始。婚宴通常擺設羊背子或全羊席,各種奶食品、糖果應有盡有。婚宴席上,新郎提銀壺,新娘捧銀碗,向長輩、親友逐一獻哈達、敬喜酒。小夥子們高舉銀杯,開懷暢飲;姑娘們伴隨著馬頭琴放聲
歌唱。婚宴往往延續兩三天,親友陸續離去。而女方送親者還要留人陪新娘住一至三日。有時,新娘的母親也送親,要住十多日。通常婚禮舉行後的第三天,新娘家要來人,看望新娘和拜見新郎家的親屬。來者多為姑姑、嫂嫂等人,她們各帶禮品或食品來到新郎家舉行認親儀式。新郎家設宴款待,男女雙方彼此相識,相互問安敬酒,充滿著熱情洋溢的景象。

一個男子同時和幾個女子結為夫妻關系的婚姻形式現已廢棄。蒙古族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中,奴隸主或封建王公貴族常以納妾為俗。

一男一女結合成夫妻的婚姻形式是蒙古族群眾歷來的婚俗,舊社會遺留下來的搶婚或包辦買賣婚姻逐漸被淘汰,男女自由戀愛、自願結合的新婚俗已蔚然成風。

喪葬

天葬是牧區盛行的一種葬式,又稱野葬或棄葬。人死後,脫掉死者的舊服裝,換上新衣或用白布纏裹全身,將屍體放在勒勒車上,趕車急行,屍體掉在哪裡,那裡就是吉祥的葬地。天葬後,死者的子孫一般49天內不剃發,不飲酒娛樂,路遇行人不寒暄,以示哀悼。

火葬是喇嘛教傳入蒙古族地區後出現的一種葬式。為王公貴族、大喇嘛、官吏等人死後所採用。普通人死後,多數不實行火葬,只有患傳染病或產婦死後,才進行火葬。火葬次日,由死者家屬揀拾骨灰,有的把骨灰撒於山川、江河,有的裝入壇罐中埋葬,以示永遠悼念。

土葬是農區蒙古族普遍實行的一種葬式。內蒙古西部農業區蒙古族的土葬,與漢族大同小異。人死後(或臨終前),家人給死者更換新衣,將屍體放在木板上,用哈達罩其面,等待入殮。入殮時,屍體不能見太陽,一般在黃昏時刻,將屍體從窗戶抬出去入棺。停放在院內,一般三至七天內出殯,東部地區蒙古族一般都當天出殯。出殯時死者的長子扛棺材大頭,其餘子孫抬小頭,有的拉在靈車上,有的一直抬到墓地。到達墳地後,用吊繩把棺材放入墓穴。埋葬時,死者的子孫和近親,圍繞墓穴正反各轉三圈,並用手抓土向墓穴撒去,然後大家一起鏟土埋棺。老年人去世,一般全村的小夥子都來哀悼和參加葬禮。

待客

熱情好客,待人誠懇,是蒙古族人民的傳統美德。一見客人邊握手、邊問好:"塔賽奴!"(您好)。客人進入蒙古包後,家庭主婦便向客人雙手敬獻噴香的奶茶。同時擺上黃油、奶皮子、奶豆腐、乳酪、炒米等食品,供客人食用。客人要住宿,晚飯就是手把肉、美酒、面條或蒙古包子等。客人告別時,全家出蒙古包歡送,祝客人一路平安,歡迎再次光臨。現在的農區一般同漢族一樣,炒各種菜加美酒招待客人。

獻哈達是蒙古族人民的一種傳統禮節。哈達是一種禮儀用品。拜佛、祭祀、婚喪、拜年以及對長輩和貴賓表示尊敬等都需要使用哈達。哈達以絲綢為料,一般為白色、淺藍色和黃色。長度通常為五尺左右,寬度不等。有的綉有"雲林"、"八寶"等民間花紋圖案。對長輩獻哈達時,獻者略彎腰向前傾,雙手捧過頭,哈達對折起來,折縫向著長者;對平輩,雙手平舉遞給對方;對小輩,一般將哈達搭在脖子上。

敬鼻煙壺是蒙古族牧民的一種日常見面禮。鼻煙壺用玉石、象牙、水晶、瑪瑙、翡翠、琥珀和陶瓷等製成。晚輩同長輩相見時,晚輩曲身鞠躬,雙手捧著鼻煙壺,敬獻長輩,長輩用左手接受,聞後歸還。同輩相見時用右手相互交換鼻煙壺,雙方聞後歸還。

禁忌禮節

火忌,蒙古族崇拜火,認為火神或灶神是驅妖辟邪的聖潔物,所以人們進入蒙古包後,禁忌在火爐上烤腳,更不許在火爐旁烤濕靴子和鞋子,不得跨越爐灶或腳蹬爐灶,不得在爐灶上磕煙袋、摔東西、扔臟物。不能用刀子挑火、將刀子插入火中,或用刀子從鍋中取肉。

忌蹬門檻,是蒙古族禁忌之一。到牧民家做客,出入蒙古包時,絕不許踩蹬門檻。農區、半農半牧區的蒙古族也有此禁忌。在古代,如果有人誤踏蒙古可汗宮帳的門檻,即被處死。這種禁忌習俗,一直延續至今。

水忌,也是蒙古族禁忌之一。蒙古人認為水是純潔的神靈。忌諱在河流中洗臟衣服或向河流中扔臟物。這由於草原乾旱缺水,牧民逐水草放牧,無水則無法生存。所以牧民習慣節約用水,注意保持水的清潔,並視水為生命之源。

忌摸頭、忌別人打狗、忌產婦住處外人進入探訪。病忌,牧民家裡有重病或病危的人時,一般在蒙古包左側掛一根繩子,並將繩子的一端埋在東側,說明家裡有重患者,不待客。

白節,蒙古語稱查干薩日(白月、正月),意為新年、春節。古代蒙古人以白色為純潔、吉祥之色,故稱春節為白節。白節在正月初一。過白節是從古代沿襲下來的習俗。元世祖忽必烈在位時,就非常重視過白節。臘月三十晚上,全家即穿上節日盛裝,歡聚一堂,拜賀新年,徹夜不眠。通常全家老少先燒香拜佛,然後晚輩向長輩獻哈達或磕頭、敬酒、禮拜。初一清晨,家族親友開始互相拜年,到正月十五或月底才結束。

祭火,是蒙古族最古老的祭祀活動之一。也就是祭火神、祭灶神。普通農牧民的祭火一般都在農歷臘月二十三;貴族和台吉則在臘月二十四。有個別的地方秋季祭火,在婚禮上還要祭火。

祭敖包,敖包是蒙古語,意為堆子或鼓包。祭敖包是蒙古民族盛大的祭祀活動之一。敖包通常設在高山或丘陵上,用石頭堆成的一座圓錐形的實心塔,頂端插著一根長桿,桿頭上系著牲畜毛角和經文布條,四方放著燒柏香的墊石;在敖包旁邊還插滿樹枝,供有整羊、馬奶酒、黃油和乳酪等。祭祀時,在古代,由薩滿教巫師擊鼓念咒,膜拜祈禱;在近代,由喇嘛焚香點火,頌詞念經。牧民們都圍繞著敖包,從左向右轉三圈,求神降福。隨著社會的發展、科學的進步,牧民觀念的更新,今天的祭敖包,在內容、形式方面都有了變化。

蒙古族還有祭尚西(神樹的意思)的習俗。通常是在一棵孤獨的神樹下,用五顏六色的花布條把樹枝裝飾得特別艷麗,一位扮裝的尚西老人盤膝坐在神樹下,男女老少匯聚在周圍拜祭尚西,並推選幾名主祭人手捧哈達、美酒、奶食品,向尚西老人敬獻。儀式結束,便進行蒙古族人民喜聞樂見的傳統文體活動。

祭成吉思汗陵,這是蒙古民族最隆重、最庄嚴的祭祀活動,簡稱祭成陵。成吉思汗是蒙古民族崇敬的民族英雄,他在13世紀初統一了蒙古各部,建立了蒙古汗國,橫跨歐亞兩洲,震撼世界,成為"一代天驕"。蒙古民族祭祀成吉思汗的習俗,最早始於窩闊台時代,到忽必烈時代正式頒發聖旨,規定祭成吉思汗的各種祭禮,並使之日臻完善。現今鄂爾多斯伊金霍洛旗成陵的成吉思汗祭典,就是沿襲古代傳說的祭禮。祭禮一般分為日祭、月祭和季祭,都有固定的日期。祭品齊全,皆供整羊、聖酒和各種奶食品,並舉行隆重的祭奠儀式。每年陰歷三月二十一日為春祭,祭祀規模最大、最隆重,各盟旗派代表或個人前往伊金霍洛旗的成陵奉祭。

祭蘇魯定,蘇魯定是成吉思汗的軍旗或軍徽,蒙古民族最珍重的古代文物之一,珍藏於鄂爾多斯高原的成吉思汗陵園內。蘇魯定是成吉思汗遠征時所向披靡的旗徽,又是太平無事時的吉祥物。蒙古族在每年陰歷三月十七日,都隆重舉行祭蘇魯定的儀式。祭祀時,祭桌上擺放了整羊,還有馬奶酒、奶食品等供品。參加祭祀的蒙古族群眾絡繹不絕,各自帶著祭品,虔誠地叩拜蘇魯定,藉以表達對成吉思汗的敬仰,緬懷成吉思汗的豐功偉績。

與用長牌折帽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什麼衣服配牛仔褲好看男生圖片 瀏覽:813
單面布和雙面布哪個適合做t恤 瀏覽:226
配風衣的鞋子好看圖片大全 瀏覽:841
為什麼不用漢服當校服 瀏覽:710
拇指膠片手套批發 瀏覽:756
拼多多童裝店鋪名字 瀏覽:55
黃皮帶金的好看還是銀的好看 瀏覽:128
童裝春款進貨多少 瀏覽:268
地攤貨搖粒絨外套批發 瀏覽:304
春熙路哪裡賣帽子多 瀏覽:149
男裝店貼什麼壁紙好看 瀏覽:829
童裝自創品牌策劃案ppt 瀏覽:373
綠色鞋子配淺藍色褲子好看圖片 瀏覽:301
穿條紋睡衣的男孩評價經典句子 瀏覽:587
男運動風衣搭配什麼褲子好看 瀏覽:762
美圖秀秀怎麼去掉帽子 瀏覽:309
黑色棉襖配什麼顏色的絲巾好看嗎 瀏覽:734
怎樣確定褲子長度 瀏覽:79
家庭簡易燙褲子 瀏覽:48
有兩個圓圈標志的童裝品牌 瀏覽: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