詰襟制服為指定為大學學生制服的同時,也指定了日本式角帽作為學生制帽。歐美式的角帽其實就是我們常見的大學畢業典禮時見到的學位帽,和帝國大學的學生制帽相比較,大概就能了解其中的聯系。角帽從明治的時代開始是日本大學生的標志。當時的大學生通常是頭戴菱形角帽,留長胡須,身穿和服,腳登木屐,闊步遊街。在少年的眼中,這些大學生的裝扮和行為被看成是在尊重日本的傳統,崇尚武士道,並以日本精神為榮耀。針對大學生的這種態度,台灣協會學校(即拓殖大學的前身)第一代幹事河合弘民提出戒言說:台灣協會的使命不是在養育一群「破帽弊褲,態度高傲」的學生。詰襟制服和制帽在日本明治時代之後一直在日本通行,不過制帽在六七十年代後已經很少採用了,詰襟制服的採用也逐漸減少
「白線帽」則是在帽沿上有著白線的的制帽,如果是高等學校,通常就是兩道白線。「白線帽」則是舊制高等學校學生的象徵。說到舊制高等學校學生的形象,就是頭戴白線帽,身披黑斗篷,腰束日本手巾,腳踏高齒木屐,闊步遊街,這「弊衣破帽」的形象是明治以來的傳統。說到黑斗篷,曾在東京高等學校就讀的郁達夫在《沉淪》曾有過相關文字:「晚飯畢後,披了黑呢的縵斗(斗篷),拿了愛讀的書,在遲遲不落的夕照中間,散步逍遙,是非常快樂的。」而在郁達夫的短篇小說《風鈴》,其中的主人公可以看作是作者本人,他因為患了神經衰弱而到去溫泉治療,之後就這樣的情節:鄰室的少女因為怕大雷雨而躲到他的房間過了一夜。他聽到少女問及家鄉的時候,不禁臉紅了,「因為中國人在日本是同猶太人在歐洲一樣,到處都被日本人所輕視的」,可是之後少女問到學校時,他「心裡感到幾分驕氣,便帶了笑容指著衣架上掛著的鑲有兩條白線的帽子說:『你看那是我的制帽』」。一位日本學者「讀到這里……也想起了我們自己對那白線帽的那種獨特的『自豪』(『驕氣』。郁達夫在這里表達的感情,完全和日本舊制高等學校學生所特有的感情相吻合。」當時郁達夫是在東京第一高等學校,與郭沫若同班同學,而之後都進入了東京帝國大學。總之說了這么多,對是為了說明,白線帽是足以讓青年人自豪的,因為它代表著一種身份。川端康成的《伊豆的W女》也有對高等學校的學生制帽的描寫,少年看到戴白線帽的人就會有著好感,因為這是少年所憧憬的未來。而台灣在日治時期因為高校不好考上,戴「白線帽」的青年便成為當時少女崇拜的對象 。 應該是這個 這里有圖片 http://hi..com/honey36/item/e866a40f755acf3bf3eafc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