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童裝大全 > 魚偷了帽子繼續編

魚偷了帽子繼續編

發布時間:2023-11-28 16:05:15

❶ 《這不是我的帽子》反思

今天去給二年級孩子上的繪本閱讀課,挑選的繪本是《這不是我的帽子》,這是本非常幽默風趣的書,且圖畫和文字各自在講故事,必須文和圖結合起來,才能真正的理解這個繪本需要表達的,非常的有創意。統篇都是黑色的,表達了什麼呢?為啥作者用黑色的背景來表達呢?

導入部分:讓孩子們講述自己的帽子,還有帽子有什麼作用。

我感覺到孩子們的思維固化了,他們的思維被限在一個框裡面,出不來,找了七八個同學來發言,他們說帽子的作用,就二個,第一可以避免被太陽曬,防紫外線。第二,可以用來躲雨。

其實應該可以很多的,比如可以搭配衣服讓自己變美,比如可以讓自己變帥耍酷,比如可以戴上不一樣得帽子讓自己的心情更好……好吧,孩子們說來說去就那二個,讓我特別的郁悶,我需要不同的聲音,我需要不一樣得答案。

封面:讓孩子們從封面上來推測這大概是個什麼樣的故事,我的問題是小魚說「這不是我的帽子,發揮你們的想像,你們覺得小魚的帽子哪裡來的?」

孩子們:1.有人在岸邊玩,突然來了一陣風,把帽子吹下來了,正好掉到了小魚的頭上……

(此處:可以讓孩子去推測,按照你的想像,那這會是一個什麼樣的故事呢?下次這部分可以改進,今天沒有順著孩子的思考,讓他們發揮下去,有點可惜了。)

2.有個人在海裡面游泳,突然來了條大鯊魚,把那個戴帽子的人吃了,正好被小魚撿到了……

3.好像沒有第三種,孩子們推測的都是類似這二種方式。

切讓我難過的是,叫起來發言的同學,都是在別人的發言的基礎上,加了點點語言,或是換了個說法而已。

我:從孩子們的發言來看,他們覺得帽子只屬於人類,動物是不可能有帽子的,思維固化後,發言就真覺得不好玩了,少了孩子應該有的童趣天真大膽的想像。

講繪本之前,我讓孩子們不要看文字,只是瀏覽圖片,讓他們去猜測故事情節,請一個孩子大概講了下,發現確實單純看圖真的沒有辦法理解故事真正表達的,不過這個孩子按照自己的觀察,重新給這本繪本編了個故事,非常不好。(其實這個設計的問題,還可以再請二個同學來發言,對比出每個孩子解讀繪本的角度和方向。)

互動設計的問題:

1. 大魚有沒有發現自己的帽子被偷了?大魚發現帽子被偷後,是什麼感覺,你從哪裡可以看的出來?(這有個孩子觀察的很仔細,他發現了大魚游的很快,水泡很多)

2.小魚是怎麼說服螃蟹幫他保守秘密的?

3.大魚又是怎麼說服螃蟹,讓螃蟹失約的?

4.假如你是這只螃蟹看到大魚拿回自己的帽子,心裡在想什麼呢?此時的他,沒有有什麼想法?

5.你覺得小魚最後怎麼樣了?理由是什麼?

討論部分:

你喜歡這個繪本故事的那部分?讀後整個故事,你有什麼感受?

整體上課的節奏還是很流暢,我唯一覺得遺憾的就是,孩子們發言的時候,很多孩子沒有自己的觀點,別人說什麼就什麼,有點悲哀。

❷ 【727】幼兒園親子閱讀之《這不是我的帽子》

我是昭君,我想記錄我生活工作的點點滴滴,今天是我每日一篇文章的第727天。

《這不是我的帽子》這本書獲得了2013年凱迪克金獎、2014年凱特·格林納威獎、美國圖書館學會年度最佳童書、美國《紐約時報》年度最佳童書、美國學校圖書館期刊年度最佳圖書等19項大獎。

繪本的作者喬恩·克拉森來自美國,是一位知名的插畫師和設計師,他也有過動畫電影的工作經歷,所以整個繪本就好像是用電影的手法來講故事。

封面上赫然出現一條小魚,然後它還戴著個帽子,這個無厘頭的形象本身就會吸引孩子的眼球,再加上一行大字「這不是我的帽子」,立刻製造出一個沖突,引起了讀者的好奇心。封底說「小魚偷走了一頂帽子,他有可能得逞,不過,只是可能而已......」這似乎解釋了我們的疑惑,但又似乎什麼都沒解釋。無論是大人還是小朋友,僅僅是看到這個封面和封底,胃口就已經被吊到天上去了。

打開內頁,畫面又恢復了簡單,每一頁的文字和畫面都形成了鮮明的對照,比如說他可能睡很久都不會醒,大魚卻睜開了眼睛,就算他醒了,可能也不會發現帽子不見了,大魚卻看向了頭頂,這些文字和畫面之間有一些小沖突,推動著讀者想要繼續去翻書,想要一探究竟。

在這個故事快結束的時候,大魚鑽進了海草的叢中,再往下一翻一看,到了後環襯了,好像是結束了。但到底大魚有沒有找到小魚,有沒有拿回帽子呢?我們不知道。有一種還沒盡興的感覺就結束了。

這時候你再翻一頁仔細一看,發現這是一個假的後環襯,還能夠繼續翻。到這兒之後看到了大魚戴著帽子離開了,然後才是真正的後環襯。這有點兒像電影結束後的彩蛋。

整本書的設計非常的精巧。繪本裡面有一個字「偷」讓人不禁一顫,有的家長說自己的孩子有這樣的舉動,拿著別人的東西不承認,還藏起來。想用這本繪本好好教育孩子。其實 單純地用繪本去說教,反而會讓孩子心生逆反,會浪費了這本繪本的寶貴價值。 我們首先需要了解孩子這個行為背後的心理原因。到底孩子為什麼會偷東西,會偷拿東西,孩子真正想要的是什麼呢?當孩子內在的需求被理解和看到,我們再運用合適的閱讀技巧,這本書才會有它的作用。

書中的小魚就像是一個小孩,當他偷走了帽子之後,完全陷入了一種自以為是的狀態,一是我想要,就是我的。二是我想拿走,我就一定能夠得逞。這其實是對應了 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兩種重要的心理現象。

一個叫自我意識的發展。 小嬰兒剛剛出生的時候,認為自己和媽媽和這個世界是一體的,就像是在媽媽肚子里一樣,但到了一歲半左右,孩子就會慢慢發現自己和媽媽,和這個世界是分離的。這就是自我意識的萌芽。這個時期他們特別喜歡說兩個詞。一個是「不要」,是在證明我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我可以自己做決定。另一個是「我的」,這是在探索自己和他人的邊界,孩子把什麼都據為已有,其實就是在探索他人的是否可以是我的。我和別人的邊界在哪裡,這兩種表現都是孩子在為自我和他人劃清界限,是孩子自我意識成長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需求。

一個叫自我中心的特徵。 學齡前的孩子都有著自我中心的特點。在這個時期孩子只會用自己的視角去看世界,從自己的需要和感受出發去判斷別人的想法,這是因為孩子和外部世界上還沒有完全分化出來。我們成人世界裡的利己主義、自私都是不一樣的,孩子要從這種自我中心的狀態中成長和脫離出來,這是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的。從孩子一歲半自我意識萌芽開始,一直持續到學齡前階段,可能才會逐漸消失這種情況。成人往往很容易在這個時期給小孩貼上「自私」、「偷東西」這種標簽,反而是這些標簽毀掉了一個本來是正常發展著的孩子。

那這本繪本如何讀更好呢?

首先,避免說教。比如說偷東西是不對的,你怎麼能說謊呢?如果有這些話要跳到嘴邊,家長一定要忍住、忍住、忍住。孩子在讀繪本的時候,往往會把自己代入到這個故事情節中,把自己當成了這個小主人公。所以我們說教和批評繪本里的小主人公,就等於在批判孩子自己,孩子自然就會非常逆反,而且會失去繼續閱讀的興趣。所以我們家長一定要慎言,保護好繪本里的小主人公,這樣才能保護好教育孩子的契機。如果不能保證自己可以管得住嘴,最安全的方式就是嚴格的按照這個繪本上的文字來讀。

第二,適當留白。我們做家長的,不要讀得太快,每翻開一頁或者讀完一句,看著孩子,如果他正在思考和觀察,就等他一會兒。

第三,適當提問。來推動孩子觀察和思考。比如有一頁,大魚醒了可能也不會發現帽子不見了,這時候我們可以輕聲地問,大魚發現了沒有啊。然後給孩子一點時間,讓他去完成這個觀察和思考的過程。

他發現了大魚最後找到小魚了嗎?而不是問為什麼不是大魚把帽子要回來了?這是一個主觀的引導。目的是為了強調主動歸還這樣的行為。孩子收到的信息是做出不合適的行為,即使被發現,都是可以主動的去改正和解決問題的。故事結尾,有的孩子會覺得是大魚把小魚吃了,或者是大魚又把帽子從小魚那裡拿回來。不管是哪種理解,都是一種創造,並沒有對錯之分。

一方面,作者對繪本結局的設計本身就是留有很大的懸念,帶有著鼓勵讀者去猜測結尾的意圖,所以我們作為爸爸媽媽千萬不要去評判和打擊孩子。孩子天馬行空的想法也不要先行將自己的猜測強加給孩子,限制了他們的想像力。

另一方面,通過讀這本繪本我們希望帶給孩子的收獲和意義是什麼,是為了在孩子的心裡植入一個信念。讓他了解,拿了別人的東西總要歸還,還是說為了恐嚇孩子,孩子其實也沒什麼收獲。這個選擇其實完全取決於我們自己。

如果在實際生活中孩子真的出現了偷東西的狀況,我們要怎麼應對這個問題呢?

我們可以向這個繪本里的大魚學習。一是平靜對待,大魚心裡始終有數。它並沒有立即阻止,也沒有大聲呵斥,而是讓事情發生。它自己靜靜觀察,跟隨,等待合適的時機去解決問題,這代表著成人對孩子的理解。成人清楚這是孩子在特定發展階段所有的正常心理行為,就會更加坦然地去面對孩子這些錯誤。允許孩子試錯,這種平靜更像是一種對孩子成長的陪伴。

二是私下解決。大魚最後尾隨小魚進入了水草中,在那兒發生了什麼我們誰都看不到。大魚本來是可以在之前任何一個環節中就可以戳穿小魚,但它並沒有。大魚和小魚在一個只有他們兩個人的空間里私下解決了這個問題,這其實是代表著成人對孩子的尊重。

一個沒有他人打擾和評判的空間,會讓孩子感到特別的安全和放鬆,才有可能去面對問題,也會讓事情解決起來更加簡單。

三是堅持原則,盡管小魚有很多的想法,給自己找了那麼多的理由。甚至於我們都可以打開腦洞去想像水草中小魚的各種辯解,但最後的畫面就是大魚戴著帽子離開了。他平靜地堅持了一件事,那就是帽子是我的,我必須收回,這也代表著成人給孩子一個界限,你可以有情緒,可以有自己的想法,但屬於別人的東西就是不可以拿,必須歸還。在成人這樣一次次的堅持中,孩子逐漸明白了物權的意義。不僅學會了尊重他人,也學會了保護自己。

最後,我們可以和孩子一起來個家庭戲劇表演游戲。咱們可以把全部人調動起來,以此來分角色,扮演魚、小魚、螃蟹,孩子不一定非要扮演小魚,他們想扮演大魚也沒有問題,他們可以從中體會到大魚的感受,更可以過把癮,體驗作為成人有力量和掌控的感覺。表演過後孩子也會切實地體會到繪本中的那些因果關系。

❸ 作業/《這不是我的帽子》

讀完《這不是我的帽子》這本書,你有什麼想分享給大家的嗎?

1.本書哪些地方吸引了你?請說說理由。

這本書雖然只有小魚、大魚、螃蟹三個人物,故事情節簡單,但是卻能夠吸引著每一位讀者。

封面就非常有趣,一條金黃色的小魚在水裡靜靜地游動著,身後是一串串白色的氣泡,顯示出小魚此時很悠閑自在,頭上戴著一頂淺藍色帽子,而題目是《這不是我的帽子》,就吸引著我們的眼球,不由得引起思考:這不是小魚的帽子,那麼是誰的帽子?這頂帽子是從哪兒來的?怎麼會戴在小魚的頭上呢?

故事情節也很有趣,彷彿主要是小魚在自言自語:「這不是我的帽子。是我剛剛偷來的。我從一條大魚那兒偷來的。我偷帽子的時候,他在睡覺……」圖畫卻顯示出大魚在小魚身後追隨,並在螃蟹的幫助下,找回了自己的帽子。

最後三張圖畫沒有一個字,採用了留白的形式,能夠引起讀者的無限遐想,從圖畫中我們也能夠猜測故事情節的幽默風趣。

2.你覺得在那個又高又大又密的水草叢中發生了什麼樣的故事?小魚的命運又將如何呢?請展開你的想像,並寫下來。

我們可以展開想像,大膽猜測:在又高又大又密的水草從中,大魚追上了小魚,得意忘形的小魚正在欣賞自己頭上的帽子,一回頭,發現大魚就在自己身後,正用眼睛盯著自己,頓時臉紅紅的,不好意思地低下了頭。

  小魚小聲地說:「大魚叔叔,對不起,我好喜歡你頭上戴著這頂淺藍色帽子,就趁著你睡午覺時,偷偷地拿走了。」

大魚叔叔說:「小魚,這是三年前我生日的時候,媽媽送給我的生日禮物,盡管帽子有點小,但這是我最喜歡的、最有意義的帽子,我不能送給你,不好意思,如果你真心喜歡,等你生日的時候,也讓你媽媽送你一頂吧!帽子是我的,應該屬於我,請還給我吧!」

小魚高興地說:「好的,帽子還給你,我回家告訴媽媽,我的生日快到了,讓我媽媽買一頂帽子送給我。」說完,把帽子遞給大魚,然後,快速跑回家去了。

3.作品中,文字在講述故事,圖畫也在講述故事,文字故事中小魚的僥幸與畫面故事中大魚在不斷打破僥幸,請談談這樣的反向敘事節奏是如何形成幽默感的?

  這本書強烈的戲劇張力,主要源於文字與圖畫採用了截然不同的視點。文字部分是小魚的視點:「這不是我的帽子。是我剛剛偷來的。我從一條大魚那兒偷來的。我偷帽子的時候,他在睡覺。」……小魚為自己選擇了一個「水草長得又大又高又密的地方」作為藏身之地,自以為很安全,但事實究竟如何呢?採用全知視點進行敘述的圖畫,讓讀者從一開始就對真相瞭然於心:當小魚說「他可能睡很久都不會醒」時,大魚突然睜開了眼睛;當小魚說「我一點兒也不擔心」時,螃蟹正在向大魚告密……文與圖不斷形成沖突和反差,配合大魚微妙的眼神變化,製造出高度的幽默感。讀者會迫不及待地往後翻,想要知道接下來到底會發生什麼。

4.如果以大魚為主角,作為第一敘述角度,故事又將如何創編?

  有一天吃過午飯後,我在海里睡得正香,忽然覺得頭頂上游過去一條魚,並且頭頂上好像少了什麼東西,而且感覺頭頂上有涼涼的風吹過,急忙睜開眼睛一看,我的帽子沒了。

到底誰偷了我的帽子呢?我向四周看了看,發現了前面有一條小魚,它的頭上還戴著我的帽子。

「那是我媽媽送給我的生日禮物,我得追回來。」於是,我趕緊游過去,追趕小魚。

走著走著,突然找不到小魚的影子了。它逃往哪裡了?

正在我著急的時候,我看到前面有一隻小螃蟹,「還是去問一下螃蟹吧!」於是就朝著螃蟹游過去。

我游過去對小螃蟹說:「你看見一條小魚從這里游過嗎?它偷了我的帽子。這頂帽子是媽媽送我的生日禮物,我一定要拿回來。」

小螃蟹開始不告訴我,我對小螃蟹說:「那是我的帽子,不屬於小魚,它不應該拿走。別人的東西,小魚必須歸還。」

螃蟹明白了道理,就告訴我說,小魚藏在水草里,我就遊了過去。

我追上小魚,給小魚講了一番道理,小魚乖乖地把我的帽子還回來了!

5.台灣兒童作家劉清彥在談及這本書時說「我很喜歡這本書,好的童書不以『教化』強行小孩向正面價值觀看齊,而是在寓教於樂中,潛移默化征服他們的心,使他們自發性的體悟個中道理。」幼兒對「偷」沒有一個明晰的概念,生活中我們也不能用偷來界定孩子的行為。對於小魚來說不是偷,它只是喜歡並做了錯誤的選擇。談談你是如何理解小魚的這種偷帽子的行為?

繪本中為什麼小魚要偷帽子呢?因為他太喜歡那個帽子了,但那不是他的,他不應該拿的!總體來看一下這條小魚,它就像是一個小孩,當他偷走了帽子之後,完全陷入了一種自以為是的狀態,第一,我想要,這就是我的;第二,我想拿走,我就一定能夠成功;這其實是對應了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兩種重要的心理現象,自我意識和自我中心。

而作者將小魚的這種以自我中心原原本本地展現在孩子們眼前,讓他們看到小魚所有的思緒和行動,最後又以開放的結局讓他們自己去觀察、思考、理解、判斷。作者的「說理」是不露痕跡的,卻比強硬的說教更容易引起孩子的共鳴。

故事的結尾,大魚拿回了自己的帽子,也會幫助孩子明白,盡管自己跟喜歡那個帽子,但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能拿走歸自己所有,可以用另一種方式得到自己喜歡的東西,這樣不僅讓小魚學會了尊重他人,也學會了保護自己。

喬恩.克拉森

作者簡介:

2013年1月,美國凱迪克大獎評委會宣布把當年的金獎頒給喬恩·克拉森的《這不是我的帽子》。始於1938年的凱迪克大獎是美國權威的圖畫書獎,被譽為圖畫書界的「奧斯卡」。有意思的是,喬恩·克拉森原本就是一位動畫電影工作者,他將電影的蒙太奇思維嫻熟地運用到圖畫書創作中,把故事講得精彩流暢,充滿戲劇性和幽默感。整本書像一部高度濃縮的小電影,從一開場就緊緊抓住讀者的興奮點和笑點,它摘得圖畫書界的「小金人」,可謂實至名歸。

繪本內容

一條小魚戴著一頂圓圓的藍色帽子游進我們的視野,它一邊往前游,一邊自言自語:「這不是我的帽子,是我偷來的。帽子的主人可能不會發現,因為它睡著了。就算發現了,也不會知道是我偷的;就算知道是我偷的,它也不會找到我……」它戴著帽子一路潛逃,可是就在它渾然不覺的時候,帽子的主人,一條很大很大的大魚已經睜開了眼睛,悄悄地尾隨其後……

繪本中文和圖搭配很有張力戲劇性。圖文配合不斷形成沖突和反差,配合大魚微妙的眼神變化,一串串的白色氣泡暗示著魚的游動,製造出有趣詼諧的畫面氛圍。讓充滿好奇心的小學生讀者,迫不及待地往後翻,想要知道接下來到底會發生什麼。

當全書的緊張和懸疑達到了最高峰後,作者的敘述突然由清晰轉向隱晦,給讀者以三幅留白畫面,到底發生了什麼,全需要學生仔細觀察畫面,進行大膽想像,在無形中開發了學生的想像力。

❹ 繪本精讀《這不是我的帽子》

《這不是我的帽子》是2013年10月1日明天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美] 喬恩·克拉森 。

這本書在和孩子看了幾遍後,尤其是對於姐姐和妹妹他們不同的反應,讓我有更多的認知去仔細品讀這本書,作者從一開始就在引導我們進行道德觀念的討論和教育,只不過他運用了一種反常規的敘述手法,將小魚的偷竊行為原原本本地展現在孩子們眼前,讓他們看到小魚所有的思緒和行動,最後又以開放的結局讓他們自己去觀察、思考、理解、判斷。作者的「說理」是不露痕跡的,卻比強硬的說教更容易引起孩子的共鳴。整本繪本帶有黑色幽默風格的圖畫書,採用了大片黑色作底,一條小魚戴著一頂圓圓的藍色帽子游進讀者的視野,並自言自語著!太有代入感了。讓我想到了這是一個關於僥幸心理如何被打破的故事,懷著如此的僥幸心理,小魚即使知道偷帽子不對,知道帽子不屬於他,他還是戴著帽子急急忙忙的逃走了!小魚一邊逃,一邊得意洋洋、喋喋不休、自我辯解、自我安慰,大魚則氣定神閑、一路「緝兇」,兩者之間所形成的強烈反差實在是太逗樂了。

在小螃蟹出現的那幾頁上,真的可以延伸出來好幾個小故事。作者沒有寫小魚怎麼跟小螃蟹說的,你知道小魚怎麼說服的小螃蟹嗎?1.威脅:你要是告訴別人我就找人來打你一頓,以威脅相逼,小螃蟹妥協了。告訴孩子如果你被人威脅了會怎麼做啊?2.賄賂討好:如果你不告訴別人的話,我就給你蝦米吃,小螃蟹可能在利益面前就同意了。然後告訴孩子如果陌生人討好你,你怎麼做呢?3.不管怎樣,小螃蟹好像答應了小魚不告訴別人,但是事實上,小螃蟹會保守秘密嗎?然後告訴孩子保守秘密是一個什麼樣的事情,什麼情況下可以保守,什麼情況下可以不用去保守。

當年幼的孩子對「偷」沒有一個明晰的概念時,生活中我們也不能用偷來界定孩子的行為。 可以藉由這本書和孩子探討一下,物品所有權的問題,關於能否對別人的東西不告而取,關於能否以自己比別人更適合這東西而占為己有。帽子對於大魚來說是寶貝,大魚一定要拿回是沒錯的。小魚心想我知道偷帽子不對,它不屬於我,但就是想留著它。而且大魚戴也太小了,我戴正合適。你再喜歡,也不能偷別人的東西,你可以自己去買,也可以自己去織,總之不能偷別人的。

繪本中小魚的內心獨白,就像一個頑皮的小孩闖禍了自我安慰,以為誰都不會發現的,得意洋洋。可是這些小伎倆大人一下子就看穿了。

有時孩子就是那條小魚,每天都按捺不住的心地發癢,內心裡藏著一個搗蛋鬼。以後孩子犯了錯誤後,我們遇到這類事情一定要講求一種方法和方式,像作者幽默地處理丟失帽子手段真的很值得我們借鑒和運用,孩子是很敏感的,這樣的幽默方式他們一定能get到。

繪本最後這三頁,只有圖,沒有文字。這種留白的表現方式有如無字書會更加吊起讀者的想像力。在水草中,小魚會被大魚吃了嗎?還是會出現其他的結局?可以自己編幾個故事的結局和孩子討論。比如:1.大魚找到小魚,小魚認識到自己的錯誤,跟大魚說了一聲對不起,大魚就戴上帽子走了,小魚也回家了。沒有沖突和平解決皆大歡喜的解讀。2.小魚被大魚追上,知道自己逃脫不掉,心有不甘地把帽子還給大魚了。3.大魚用水草編了一頂更好看的帽子,換回了帽子,比大魚吃掉小魚拿回帽子要好。4.大魚真的吃掉了小魚,不僅找回了帽子,還飽餐了一頓,給孩子科普食物鏈的知識。5.小魚還活著,但它一定要受到懲罰,因為這樣會讓小魚得到教訓,可以讓他知錯就改,也提醒以後不要這樣做。讓孩子明白懲罰的含義。有時孩子還有更多奇妙的結局,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想像。讀完繪本還可以拿起畫筆和孩子一起畫一個屬於自己的結局。

宥宥剛剛兩歲,我發現在姐姐兩歲的時候,有著同樣的現象,就是別人無法讀出他們心裡想的事情,也就是說,我的內心是個沒人能看到的黑暗花園,我可以想任何事情,只要不對別人說,他們就不會知道!對於沒有隱私、沒有秘密的兒童來說,「擁有秘密」無異於一種超能力。就像很多人獲得超能力以後會濫用,有些兒童也會濫用「說謊」這個能力。有時候不為什麼東西,只是為了吸引別人注意,或者從大人那裡看到有趣的反應,就編個謊。有時我直接說出他們的行為是不對的,他們會捂起耳朵不想聽我說話,現在看了很多優秀繪本了後,(當然也有育兒書)我們應該不以『教化』強行小孩向正面價值觀看齊,而是在寓教於樂中,潛移默化征服他們的心,使他們自發性的體悟個中道理。這點對於我們家長非常難,但是我們和孩子一起成長,一起來從繪本中解讀人生感悟豈不是更好呢!

讀完這本繪本,我還和孩子讀了一本《我要把我的帽子找回來》,(彭懿老師翻譯的,我是彭懿老師的粉絲,很喜歡他的書。)我把兩本書拿回來對比著讀一下,《這不是我的帽子》無論人物設置、用色還是語言都更為簡潔,有點黑色幽默。《我要把我的帽子找回來》是個充滿戲劇性的「偷帽子」的故事,作者讓丟了帽子的熊和偷帽子的兔子四目相對,然而當面對質之後究竟發生了什麼,作者也並未言明。喬恩 克拉森喜歡提供開放性的結局,任憑讀者去猜測和玩味,這也是我喜歡喬恩 克拉的繪本的地方。之前喜歡是因為有意思,但具體說不上來很明確的原因,現在上了老師的課,感覺豁然開朗,思路清晰,自己的閱讀面也廣了許多。

有空了再去看一看《這不是我的帽子》英文原版繪本《this is not my hat》。

與魚偷了帽子繼續編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如何拆卸邁騰的手套箱 瀏覽:474
衣服搭配中學生女裝圖片大全集 瀏覽:705
長袖t恤女怎麼穿好看 瀏覽:791
我會塞褲子相關視頻 瀏覽:231
泉州時尚男裝一件代發 瀏覽:39
汽車發電機的皮帶幾年一換 瀏覽:368
裙子里穿牛仔長褲 瀏覽:269
褲子顯胖怎麼回評 瀏覽:323
哪裡能買到騎行保暖手套 瀏覽:163
杭州建德洋溪中學校服 瀏覽:374
二聯小學校服購買處 瀏覽:480
男士商務襯衫品牌圖標 瀏覽:368
中山裝校服在哪個學校 瀏覽:190
一般女生有多少件睡衣 瀏覽:273
華為女裝手機套 瀏覽:132
綉花超薄文胸品牌 瀏覽:967
中學校服生產訂做 瀏覽:501
怎樣使裙子變短 瀏覽:689
冰絲闊腿牛仔褲配什麼上衣 瀏覽:609
褲子打板前後片劃一塊怎麼剪紙 瀏覽: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