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花翎是清代官員的冠飾,在清朝有著怎樣的發展歷史呢
清朝是我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從電視劇中我們看到清朝的官員戴的帽子上插著花翎,也叫頂戴花翎。它是從明朝傳承下來的服飾。花翎是清朝官員的冠飾,也就是在帽子的頂珠下有很短的翎管,用來安插翎羽,它分為花翎和藍翎,有一眼、雙眼和三眼之分,翎眼越多,地位就越高。花翎在清朝是地位、權貴的象徵。
清代,有著較為完備的官員等級制度。不同階級官員間有著嚴格的劃分。「頂戴花翎」是清朝官員品級高低的重要標志,因此,有些官員就把「頂戴花翎」看的如同其生命一般珍貴。
❷ 清朝人帶的小圓帽子叫什麼
清朝人帶的小圓帽子叫什麼?
六合一統帽。
清朝官員頭頂上帶的帽子叫什麼
清朝官員頭頂上帶的帽子叫花翎
清官員、貴族冠飾。清制,武職五品以上,文職巡撫兼提督銜及派往西北兩路大臣,以孔雀翎為冠飾,綴於冠後,稱花翎,除因軍功賞戴者外,離職即摘除,花翎有單眼、雙眼、三眼(「眼」即孔雀翎毛上圓花紋)之別,除貝子、固倫、額駙因其爵位戴三眼花翎。鎮國公、輔國公、和碩額駙戴雙眼花翎外,品官須奉歲知特賞始得戴用,一般為單眼花翎。
清代改冠制,替以禮帽。禮帽分二種,一為暖帽,圓形,有一圈鋒檔檐邊,多用皮、呢、緞、布製成,多黑色,中有紅色帽緯、帽子最高處有頂珠,其材料多以寶石製成、有紅、藍、白、金。
按清禮儀,一品為紅寶石,二品為珊瑚,三品為藍寶石,四品用青金石,六品用硨磲,七品為素金,八品用陰紋縷花金,九品為陽紋鏤花金。無頂珠者無官品;二為涼帽,無檐,喇叭式,初期扁而大,後期小而高,用藤、篾席,外裹綾羅,多為白色,也有湖色、黃色,上綴紅纓頂珠。
清朝的禮帽,在頂珠下有翎管,質為白玉或翡翠,用以安插翎枝。清翎枝分藍翎和花翎兩種。藍翎為鶡羽所做,花翎為孔雀羽所做。花翎在清朝是一種辨等威、昭品秩的標志,非一般官員所能戴用;其作用是昭明等級、賞賜軍功,清代各帝都三令五申,既不能簪越本分妄戴,又不能隨意不戴,如有違反則嚴行參處;一般降職或革職留任的官員,仍可按其本任品級穿朝服,而被罰拔去花翎則是非同一般的嚴重處罰。
花翎又分一眼,二眼,三眼,三眼最尊貴;所謂「眼」指的是孔雀翎上的眼狀的圓,一個圓圈就算做一眼。藍翎是與花翎性質相同的一種冠飾,,又稱為「染藍翎」,以染成藍色的鶡鳥羽毛所作,無眼。賜予六品以下、在皇宮和王府當差的侍衛官員享戴,也可以賞賜建有軍功的低階軍官。鶡鳥生性好勇鬥狠,至死不卻,武士冠上插鶡翎,能夠顯示武士的英勇,倒也貼切。在清朝初期,皇室成員中爵位低於親王、郡王、貝勒的貝子和固倫額附(即皇後所生公主的丈夫),有資格享戴三眼花翎;清朝宗室和藩部中被封為鎮國公或輔國公的親貴、和碩額附(即妃嬪所生公主的丈夫),有資格享戴二眼花翎;五品以上的內大臣、前鋒營和護軍營的各統領、參領(擔任這些職務的人必須是滿洲鑲黃旗、正黃旗、正白旗這上三旗出身),有資格享戴單眼花翎,而外任文臣無賜花翎者。由此可知花翎是清朝居高位的王公貴族特有的冠飾,而即使在宗藩內部,花翎也不得逾分濫用;有資格享戴花翎的親貴們要在十歲時,經過必要的騎、射兩項考試,合格後才能戴用。但後來花翎賞賜漸多,就不一定經過考試了。
花翎如此高貴,故此在清朝特別被人重視、嚮往。福建水師提督施琅在乎基消降清後被賜籍漢軍鑲黃旗,平台後力辭靖海侯而懇求照前此在內大臣之列賜戴花翎,康熙特旨許之;後乾隆帝下明詔,不但上述親貴大臣可以戴用,如有顯赫軍功者也可以戴用。皇帝賜給臣下花翎是非常審慎的,乾隆至清末被賜三眼花翎的大臣只有傅恆、福康安、和琳、長齡、禧恩、李鴻章、徐桐七人,被賜雙眼花翎的約二十餘人,這在當時是千古猶榮的恩寵。
清朝爵位中最為顯貴的親王、郡王、貝勒,按清初的規定是不戴花翎的;但乾隆年間,許多人以兼任內大臣等職務為由乞翎,因此之後親王、郡王、貝勒開始佩戴三眼花翎。
清朝官員的帽子有兩種樣式,有什麼區別?
清朝的官帽和其他朝代不同。官帽分為激帽和涼帽兩種,暖帽為冬春所戴,涼帽為夏秋所戴。暖帽為圓形,有一圈向上反折的檐邊,多用皮呢緞布製成,多黑色。中有紅帽緯,帽頂有頂珠。涼帽無檐,形如圓錐,用白、湖藍或黃色羅為表。紅紗綢為里,帽表也綴以紅色帽緯。
頂珠即頂戴,俗稱「頂子」,用不同材料辨識官級:一品紅寶石,二品珊瑚,三品藍寶石,四品青金石,五品為水晶,六品硨磲,七品素金,八品陰文鏤花金,九品為陽文鏤花金。無頂珠者無關品。
頂珠下有翎管,用以安插翎枝。翎枝分藍翎和花翎兩種。藍翎為鶡所所做,花翎為孔雀羽所做。花翎有單眼、雙眼和三眼之分,眼多者為貴。眼是指孔雀毛上的像眼睛似的鮮明者。一個就一眼。藍翎無眼,是六品以下、在宮里的侍衛官員戴。也可給低階軍官。貝子和固倫額附用三眼。皇室親貴和和碩額附戴兩眼。五品以上內大臣,軍中統領參領戴單眼。親王郡王貝勒不戴,後也有。道光年間捐官,花翎藍翎可由捐而得。
清朝時官員戴的那種鍋蓋帽子學名叫什麼
頂戴,帽子後面的孔雀毛叫花翎。鍋蓋樣子的是夏天戴的,是涼帽。
清朝官員帽子後面的東西叫什麼?
叫清翎枝,分為藍翎和花翎兩種。藍翎是低等地方官員和宮中的侍衛和太監們所帶,花翎是身份的象徵,不是一般人可帶的,一般是皇親國戚、朝廷重臣以及戰功赫赫的人。花翎又可分為幾個等級,相征不同的身份
清朝皇帝上朝時穿的衣服是龍袍,那麼他的那個帽子,和他肩上的那個東西叫什麼?
關於提問
肩上那個叫:披領
頭上帽子叫:朝冠
清朝皇帝上朝時穿的衣服叫朝服或者是叫朝袍,和龍炮不是一回事是有區別的。
朝袍和龍炮:
清代皇帝的朝服也叫朝袍。它與龍袍的區別在於:一,龍袍無披領而朝袍有披領;二,龍袍為衣裳相連屬的四開裙袍,而朝袍則為上衣下裳不相連屬的裙式袍。皇帝的朝服分為冬朝服和夏朝服二種。冬朝服是皇帝在秋冬季里朝、祭之時所穿的柿蒂形、圓領、馬蹄袖披肩右衽、衣裳不相連屬的下裳為裙式的禮袍。皇帝的夏朝服,大致形式雷同於冬朝服,是皇帝春夏季里朝祭時所穿的朝服,唯其色其制稍稍有別於冬朝服。夏朝服之色僅明黃、藍、月白三種,其功用場合皆同於冬朝服
朝服是皇帝所穿的主要禮服。那它和龍袍有什麼區別呢?清朝皇帝龍袍和朝服的區別在於龍袍沒有披領而朝袍有披領,披領就像是披肩一樣的大領子;龍袍為衣裳相連的四開裙袍,而朝服則是上衣和下裳並不相連的裙式袍子。在皇帝衣服的設計上,清朝的統治者融合了,滿漢兩族的特點。漢族帝王所穿的是傳統的長袍寬袖的禮服,而清代的皇帝朝服保留了具有滿族少數民族特色的披領和馬蹄袖,而上衣下裳也是我國服飾的普遍特點。
披領
清代官服。其樣式兩隅略呈尖銳狀,冬季用紫貂或石青色加以海龍緣鑲嵌,夏季用石青加片金緣邊製作。文武官員、內外命婦及皇帝穿朝服時配用。
朝冠
清朝皇帝的皇冠稱之為「朝冠」,來自於女真蒙古族傳統貴族冠帽(造型來自於女真族蒙古族人民常帶的斗笠),後經美化改造,美化造型來自於清朝的前身後金政權皇宮崇政殿(今沈陽故宮崇政殿),象徵著後金王權。
表述不清的地方請追問,有幫助的話望採納
清朝皇帝登基時的帽子叫什麼
冕旒,天子是十二旒,清朝時廢廢冕旒。
清朝皇帝戴的叫什麼帽子,為什麼要這么設計
清代皇帝在正式場合戴的有兩種,吉服冠和朝冠。估計你說的是朝冠,有冬朝冠和夏朝冠兩種。不同於電視劇,實際上清代皇帝戴朝冠的時候很少,朝冠和朝服一般用於大朝會、祭天、祭祖、登基等重大場合使用,平時的正式場合多用吉服冠。中國古時候沒有帽子一詞,中原地區稱「冠」,滿族人稱「頂子」,清代帽子樣式設計既保留了滿族服飾中的風俗,又沿襲了中國歷代皇帝「崇尚黃色、衣紋雲龍」的傳統。下圖為雍正像,左吉服,右為朝服。
清朝皇帝戴的叫什麼帽子,為什麼要這么設計?
清朝皇帝的帽子跟前朝的有很大不同,號稱叫夏朝冠,是這個形制:
那麼這個跟斗笠一樣的東西是滿人自己的發明嗎?不,來看看下面幾個圖,這些都是明代的雜役俑:
清朝的服裝,大概除了廠字襟這一形式,沒有什麼是自己發明的了。其他都從明代官吏、軍丁、雜役、女子服裝演化而來。其中尤其受兵丁、雜役、女子的服裝影響較大。大概這幾種身份,也是滿人在明代真實地位的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