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詩歌朗誦稿
大漠敦煌
我多想帶上裝滿夢的行囊
牽一隻駱駝去那風沙彌漫的遠方
我多想沿著遙遠又遙遠的古道
尋找我夢中的大漠敦煌
穿過祁連山的六月飛雪
走進炎風吹沙的大漠
我尋一把先人遺留在那裡的石斧
看它是否還能劈出四千多年的火光
追趕絲綢之路落下的夕陽
跋涉在曾經鼓角爭鳴的河西走廊
我想找到三苗人留下的陶器
讓它盛滿歷史的冷熱和蒼茫
我想聽到羌笛穿透千古的餘音
在荒原的夜空里哀怨悠揚
借著大漠的冷月寒光
我多想找回烏孫人失散的牛羊
在漫漫狂野中趕路
我多想舉起月氏人的寶刀將夜空劃亮
我望見浩瀚的沙海如血的殘陽
遠處傳來鐵蹄錚錚烈馬奔騰的轟響
一支剽悍的胡騎消失在流沙的盡頭
遠離了草原和氈房
我望見張騫出使西域歸來的馬隊
馬踏飛燕的嘶鳴聲揚四方
我望見漢武的狼煙
揚起旌旗遮日的豪壯
飄逝在風蕭蕭 路漫漫的邊關
那鳴沙山 千年不絕的鳴響
每一聲吟唱
都是英雄泯血長笑的悲壯
那月牙泉甘冽清澈的水塘
每一個眼神
都曾凝視過揚鞭的牧人、
拓荒的農夫、
玉門關的殘垣斷壁
望斷多少遠行的商隊往來的使者
陽關三疊的千古絕唱
又有多少故人
更盡一杯酒 從此不見回故鄉
我站在漢長城 古烽燧 遺址上
似乎還能聽到
一腔長風萬里的呼嘯
我站在魏晉隋唐的古墓旁
似乎還能看到
邊塞詩人雪山長雲
孤城遙望的豪情和惆悵
幾度春秋風與火
東來西往的駝隊穿過大漠莽莽
曾經幾載雲和月
邊城要塞通向了海納百川的大唐
我的大漠 我的敦煌啊
你已不是金戈鐵馬 廝殺遍野的戰場
你絲綢鋪路
你名聲遠揚
追蹤遠古消失的綠洲
注視大漠不朽的胡楊
我尋著崖壁上的佛光
看見風卷僧衣的樂僔和尚
在石壁上開鑿了第一個洞窟
在窮荒中點燃了第一柱香火
一代代虔誠的僧侶隨他而來
創造出佛洞懸空的聖堂
天空移動的雲彩
遮不住三危山的金黃
莫高窟這座千佛神奇的寶藏
在沙漠中沉睡了一千年歲月的寒暑
剝蝕了多少絢麗的畫卷
珍貴的佛像
屈辱的年代
劫持了多少無價之寶流落他鄉
盡管大漠景象如此蒼涼
盡管絲綢之路如此漫長
神秘的敦煌啊
你玄妙神奇的經書壁畫令人心馳神往
你舉世聞名的絲路花雨讓人沉醉
難忘美麗的敦煌啊
流光溢彩的故事 有你大漠落日的悲愴
燦爛輝煌的歷史 有你光輝奪目的一章
我多想借反彈琵琶的神韻
止住千年黃沙
我多想用飛天飄逸的夢想
擦去百年彷徨
我多想牽來一股溪流
為你栽上一排胡楊
我多想乘春風 度玉門
讓夢露宿在你的身旁
『貳』 台灣風土人情!!!
哈哈~~
早睡早起的老人家生活
晚睡又睡到自然醒的年輕族
台灣小吃已台南小吃出名開始延至全台,
台灣四年如夏,悶熱潮濕.
『叄』 台灣民俗傳統
(一)衣食住行
1、衣飾。以往鄉村男女多穿漢服。中年以上的婦女喜著長衫,或短衣短褲;老年人喜著青黑色衣衫或香雲紗;日本統治時期西裝革履開始流傳到鄉村,幾十年來已相當普及。城市婦女有的穿旗袍等民族服裝。目前,青年人多穿西裝或港衫西褲。鄉村男女則常戴斗笠或裹毛巾,以蔽風日。
2、飲食。台灣居民一日三餐以大米為主食。節日喜慶時,多用雞鴨等豐盛酒菜宴請客人。台灣居民都嗜酒,祭祀神明,宴請客人,必備良酒。春夏之交,秋冬之際,多以中葯燉煮動物性食品以提神補身。菜餚多用味精、砂糖等調味。酒樓飯店經營川粵、京、津、蘇、浙、湘、閩等地風味飯菜。高山族同胞目前生活水平還較低,有些仍以芋頭、甘薯為主食。
3、居住。台灣的房屋造型,大體可分為中、西、日式三種。中式為平房,多是閩南式樣,有一條龍、轆轤把、三合院、四合院等。以濁水溪為界,農村村落,北部為散居型,南部為聚居型,大多建在山凹近水處,以避風沙。西式多是樓房,從前都是磚造,近年來大多改為鋼筋水泥。日式則在平房內鋪以「榻榻米」。市鎮房屋多屬西式,隨著近年來工商業的發展,新式公寓住宅迅速增加,高樓大廈,鱗次櫛比。但由於人口增長過快,住房問題尚未根本解決,仍有許多人居住在簡陋斗室。
4、行走。目前,台灣最普及的交通工具是自行車、摩托車。近些年來汽車、飛機、輪船、火車的數量增加,比較方便,私人汽車大量增多。出租汽車普遍於市鎮。有不少的客車備有冷氣。但大部分農村地區仍交通不便,河流多的地方尚需帆船、舢板,山區無路可走,只能沿山路登攀跋涉。
(二)婚喪喜慶
1、婚嫁。從前,台灣的婚禮規矩較多,同姓不婚,婚嫁有大娶(明媒正娶)和小娶(招婿或半招嫁)之別。一般需經議婚、訂婚、完聘、迎親四個階段。結婚年齡,一般男不超過30歲,女不超過25歲。目前已由媒人介紹改為自由戀愛,花轎改為汽車,到法院公證結婚。但是台灣婚禮的鋪張浪費現象十分嚴重,使許多青年人背上沉重的包袱。在農村,有部分人樂於集體結婚。高山族婚姻實行一夫一妻制,多是幼年時由父母做主,所以婚後常有離婚現象。
2、喪葬。葬禮同大陸相近,父母死後,當夜要由兒女守靈,全家舉哀,供飯一碗,焚紙錢,並為死者趕制壽衣,同時走親告友,購進棺木,然後祭祀。祭罷,子女扶屍就殮,仃柩室內,早飯供奉「孝飯」並輪流啼哭,然後擇日出殯,出葬隊列如長龍,親朋送至近郊,孝男叩謝辭行。然後用貨車運棺木至墓地埋葬。目前,火葬已相當普遍。台灣一些地方設有殯儀館、火葬場及公墓,有的佛教寺、塔也奉存骨灰。
3、生育。婦女生了孩子,必須告訴親友,名為「報喜」。滿月時,則以紅蛋分贈親友、鄰居,以示吉利。孕婦分娩至滿月,稱「做月子」,一月以內多以麻油豬肝為副食。外祖父母在滿月、四月、周歲時,必須送衣服禮物給嬰兒。台灣重男輕女比較嚴重。生男不論彌月、周歲、16歲,都舉行隆重的儀式,而生女則大為簡化甚至不舉行儀式。近30年來,台灣當局推行「家庭節育計劃」,提出的口號是「兩個孩子恰恰好」、「女孩男孩一樣好」。
4、壽慶。台胞喜歡過生日。男女成人後,每逢誕辰,都由家人准備素麵、香燭等舉行簡單慶祝儀式。一般從50歲時起開始稱壽。60歲為下壽,70歲為中壽,80歲為上壽,90歲為耆壽,百歲為期頤。每逢壽期,由子孫發起慶祝,邀請親朋,頗為隆重。
(三)禮贈禁忌
1、禁以手巾贈人。從前,台灣民間喪家在辦完喪事後送毛巾給吊喪者,用意在於讓吊喪者與死者斷絕來往。所以,台灣有「送巾,斷根」之說,因此,在一般情況下,若贈人手巾,即不禁令人想起不吉利的喪事與斷絕、永別之意。
2、禁以扇子贈人。扇子價廉易碎,用於夏季扇涼,一到秋深天涼,即有「秋扇見掮」,意即太絕情,用完後就被甩掉,狠心拋棄。台灣民間有俗語:「送扇,無期見」,即基於此種心理。戀愛的青年男女贈送扇子表示快冷的意思,說明心不誠,因此,千萬不要以扇子當禮物贈人。
3、禁以剪刀贈人。剪刀屬傷人的利器,其含有「一刀兩斷」、「一剪兩斷」的意思。贈剪刀會使人有不懷好意之感。所以,切勿以剪刀贈人。
4、禁以雨傘贈人。台語「傘」與「散」同音,若拿傘來贈人,猶表送「散」給對方之意,且台語「雨」與「給」同意。「雨傘」與「給散」同音,難免會引起對方誤解。
5、禁以鏡子送人。因為鏡子容易打碎,「破鏡難圓」。還有好象嫌人醜陋,讓人家照鏡子好好看看自己的意思。
6、禁以鍾送人。因為「鍾」與「終」同音。送鍾會使人想到「送終」,易引起友人的反感。
7、禁以甜果送人。甜果即年糕,是台灣民間過年祭拜神明祖宗時的必備之物,但在喪家守孝時嚴禁蒸食。因此,如以甜果贈人,會使受贈者聯想家裡發生了喪事。自然要忌諱。
8、禁以粽子贈人。台灣民間喪家習慣上既不蒸甜果,也不贈粽子。如以粽子送人,會被誤解為把對方當喪家,故此也在忌諱之列。
9、禁以鴨子贈人作「月肉」。「月肉」是指分娩一個月以內的婦女吃的肉。她們吃的「月肉」通常是是麻油鴨、豬腰仔、豬肝等「熱性」食物。鴨子屬「冷性」,她們不宜吃用。並且台灣有「死鴨硬嘴閉」、「七月半鴨仔,不知死期」等俗語,若以鴨子作為賀喜禮物,會使人聯想到不祥的兆頭。
『肆』 有誰知道台灣的民俗風情
中國風土人情——台灣
誕生儀禮
高山族對孩子非常珍視,泰雅人認為「孩子乃神明所賜」。對於孩子的降生和命名,各族群各有不同的禮俗。
嬰兒出生後普遍施行沐浴禮。平埔人認為神靈、觀音與三保太監在江河中投撒了聖葯,給嬰兒體浴則可長命百歲,無災無病,而且「他日縱沒有勛業,為鯨為鯉為蛟鼉」,成為一名有作為的青年。卑南人在嬰兒出生後先舉行汲水儀式,翌日又抱嬰兒出戶拭面祛邪。
產婦一般只休養三五日即恢復勞作。魯凱人在產後第三天舉行出村祭禮,即先後兩次步行出村後折返;卑南人在胎兒臍帶脫落後,產婦舉行模擬鋤耕祭禮,生父上山狩獵,以此解除妊娠禁忌。
給孩子取名是一個關鍵問題,各族群起名的時間也有所不同。賽夏人是等嬰兒臍帶脫落,舉行了禳祓禮之後再命名;布農人是在嬰兒滿月時。起名的時候也要舉行儀式,唱歌、跳舞、擺酒、請神,非常莊重。
高山族起名要按照祖傳名譜選擇名字。祖傳下來的名字都是一些吉利好聽的名字,而後人也喜歡沿用祖先的名字。也有些部族從名字當中分出高低貴賤。 為迎接小生命的到來,台灣民間對剛出生的嬰兒要進行「三朝之禮」。 三朝之禮也就是在孩子出生第三天,要請來「產婆」,將「桂花心」(木犀花的心)、「柑葉」、「龍眼葉』汲一塊小石頭,一起放入水中先煮沸,然後用這種水洗拭嬰兒的身體。用柑葉、龍眼葉是取其子孫滿堂、代代繁榮,小孩將來有膽識、有出息的意思。
洗過之後,祖母抱著嬰兒到屋內正廳,向神佛、祖先禮拜。親朋好友也前來祝賀,還要通知產婦的娘家准備各種贈品。
孩子滿月時要為孩子舉行儀式。在這一天,要把嬰兒的頭發剃掉。不過,最近有很多人在產後24天就將嬰兒的頭發剃掉,這是因為古有二十四孝的故事,做父母的希望孩子長大後也能像24位孝子一樣孝敬父母。在剃頭前要先將煮好的雞蛋和鴨蛋水放進洗臉盆中,再放入一塊石頭、12文錢、少量蔥和一個雞蛋,把蔥碾碎後以其汁澆在嬰兒頭發上,並把蛋黃也抹在頭發上,然後剃去頭發。石頭表示嬰兒有頭殼,身體健康;錢代表長大後成為大富大貴之人;蔥可以使頭發又濃又黑;蛋黃可以洗去污垢。台灣有句俗話:「鴨卵身,雞卵面,好親成,來相勻」,就是說孩子的身體像鴨蛋一樣長得大,臉像雞蛋一樣漂亮、圓潤,長大了一定有好的姻緣。
剃完頭發後,請鄰居把嬰兒抱到屋外,並拿著竹竿追趕雞群,稱「雞?」,同時唱著童謠: 「鴟?,飛上山,囝仔快做官;鴟?,飛高高,囝仔中狀元;鴟?,飛低低,囝仔快做父。」
這種童謠只是用來祝福男嬰的,如果是女嬰,就只唱「老鷹老鷹」就可以了。
滿月這一天還要以油飯、雞酒供奉神佛和祖先。娘家的兄弟依照習慣也會送來「頭尾」,也就是嬰兒從頭到腳的一切衣物。其中有衣服、帽子、鞋襪、銀牌、金鎖和腳環、手環等。這些禮物也可以在出生日和周歲時送,不過「做滿月」和「做周歲」時贈物最為豐盛。如果是男孩,禮物更多。
到了孩子四個月時,還要「做四月日」。與其他日子不同,這次要准備牲醴及「紅桃」、『紅龜糖」、「酥餅」等,祭拜神佛和祖先。親朋好友照樣送禮。這一天主要進行「收誕』咱儀式。「收誕」就是把誕水收干凈,祝福孩子不斷長大。家裡得准備12個(或24個、48個)酥餅,用絲線或黑絲線串起來,由親朋好友說一幾句吉祥話,並拿一個酥餅在孩子嘴上抹一下,說道「收誕收離離,明年招小弟」。
到了給孩子「做周歲」時,除了一般性的祝賀外,還要讓孩子選擇物品以預測孩子的未來前途,同大陸上的「抓周」是一樣的意思。也就是把12種物品,放在正廳的神桌上,讓孩子去神桌上去取。第一個拿到的,就表示孩子長大後從事職業或生活狀況。如,先拿書,表示孩子必是讀書人;拿到筆,表示是書法家;拿到雞腿,表示是一個有口福的人;拿到算盤,表示是一個善做生意的人;拿到銀,表示是很會賺錢的人;拿到蔥,表示聰明;拿到田土,表示是個種田人。 在台灣為慶祝孩子的誕生,除了要分一些小吃甜點給親朋好友,讓大家分享喜氣之外,還有其他風俗,如台南縣永康鄉西勢村一帶就保留著周歲「分餅」的習俗,這是獨一無二的地方民俗。
每年的農歷正月二十日是永康鄉西勢村、新莊仔、番薯盾和新化鎮四個村莊的重要日子。在這一天,凡是正月二十日以前一年中生兒子的人家,都得分送「果餅」(俗稱水餅)給自己村莊有「福分』咱村民品嘗。
相傳,這種「分餅」的習俗已經有100多年的歷史了。分餅時間為正月二十日,也是廣興宮主神謝府元帥的誕辰日。廣興宮俗稱「元帥府」,王殿奉祀謝府元帥,左殿配祭註生娘娘,右殿祀土地公,為典型的閩式神宇。廟宇是四個村莊的信仰中心。每年正月十八日早8點左右,以在神前以唱名「擲杯」的方式,選出管理廟宇的爐主(共選出七位),負責公共祭祀和收「福分錢」。
所謂「福分錢」民是具有「福分」身份的人每年繳250元給廣興宮充作經費,分四期徵收,除七月(普度)收100元以外,餘二、五、九這三個月各收50元,年滿60歲者免收。
所謂「福分」者,就是廣興宮「登記有案」的會員,只有男性,沒有女性,全部是自願參加。不過,一般來說,大家在結婚時都會主動加入,遷居此地的外鄉人也可以加入。
分送水餅前,這些弄璋人家都會准備三牲、四果、水餅和新的童裝或帶上新生男嬰前往坐落在番薯厝的廣興宮燒金,感謝「謝府元帥」賜給他家兒子,並祈求孩子平安長大,將來出人頭地。
分送水餅(也叫「孝餅」)的時間是正月二十日下午1點至3點間。水餅是一種包有糖膏的麵粉煎餅,厚約1厘米,十分可口,分大小兩種,一是「福分餅」,凡具福分身份者人人有份;另一種是「老大餅」,是送給年滿60歲老人的。水餅成雙裝在一擔,可兩箱、兩疊,最上面一對印有「添丁發財」的講頭不送人,而是為討吉利留給自己吃的。
送水餅的方式也有兩種,一種是西勢、新莊仔和香薯厝三個村莊,採取「分送到家」的方式,即由各庄的爐主帶隊,各「生子戶」先備好水餅,到爐主家裡集合,再由爐主帶隊,依福分名冊,挨家挨戶分送。另一種是新化鎮採取的「集中領取」式,時間約是2點半左右,備「生子戶」陸續將水餅送到家,各顧其餅,庄民們拿著器具到爐主家門前,唱名分餅。
分餅時的氣氛非常熱烈,充滿了喜慶,道喜聲不絕於耳,其樂融融。這充分反映了中國民間根深蒂固的傳宗接代觀念。
多彩的民間服飾
衣服的樣式和質地是因人們的生活習慣和生活地區而形成獨特風格的,同樣也融入了獨特的審美情趣。台灣高山族的同胞們的服裝經過幾百年的改進,有其鮮明的民族特色。由於地區不同,氣候相異,及不同的民族習慣,民俗學者們將高山族男子的衣飾式樣按地區分為四種類型,女子的分為三種類型。
高山族男子的衣飾式樣大體有四種類型:一是以泰雅、賽夏和北部阿美人為代表的北部型。其特徵是以窄幅麻布為衣料裁製的無袖胴上衣,就像是現代人穿的無扣風衣。這種外褂用兩幅布拼縫,只在背部和腋下縫合,前面未縫部分為對開前襟,釘兩條紐帶相結於胸前。無袖胴衣有長、短兩種,長的到膝蓋,叫做「魯靠斯」,短的只到肚臍,叫做「拉當」。這種服裝只是普通服裝。喜慶節日赴宴所穿的盛裝則以白衣為底,在胸和背部織有幾何花紋加上挑綉和貝珠裝飾,顯得特別美觀別致。
另外,泰雅人和北方山地的男子,還習慣在腰部橫纏一塊條紋麻布作為腰裙以遮蔽下體。胸前還掛一塊斜方布為胸衣。除夏季外,還要用四塊窄幅麻布縫成長方形圍住上身,在左肩上打結,也就是斗篷。其形狀如袈裟一般,再配上腰裙,頗有幾分英武之氣。頭上一般戴半圓形的皮帽或尖頂的藤帽,赤腳。賽夏人只有胴衣、背心,沒有袈裟般的披衣。
二是以曹人和布農人為代表的中部型。其特徵是以鹿皮為衣料,上衣為帶毛的鹿皮背心,外披鹿皮披肩,這同時是狩獵成果的展示。這種鹿皮背心背部為一整塊,前襟兩塊,胸部敞開,雍容華貴,十分神氣。除背心和披肩外,在胸前還掛一個方形的胸袋,胸袋當胸處,織上幾何花紋的圖案。這種胸袋既是一種裝飾,又很實用。它可以裝檳榔、煙斗以及其他零碎,非常方便。他們在腰間也掛一塊以方形斜布折成三角形的腰袋,用以遮蓋下身。節日里的盛裝,則另外加上斜方挑綉胸,在腰部垂黑布前裙一塊。出獵或赴盛會時,還要加上鹿皮套臂及套褲。曹人中老人的「禮服」更為隆重,往往在盛裝之上,罩一件紅里黑面對襟的長袖外衣,頭戴皮帽,腳穿雪鞋形皮鞋,氣概威儀,很有些趕赴國宴的封疆大吏的氣派。
三是以排灣、卑南、魯凱和南部阿美人為代表的南部型。其特徵是對襟長袖上衣和背心形短褂,腰部系半腰裙,或系一條寬腰帶,垂下兩端作為前裙。無論是背心形短褂也好,還是對襟長袖上衣也好,這些族群的人都喜歡在衣服的袖、領、腰及下擺鑲上細條的花邊和精製的圖案,其刺綉水平也很高超,具有明麗多彩的南方特色。
排灣、卑南的貴族則以豹皮為披肩,以豹牙、鹿角為頭冠,下穿彩色或挑綉的棉布套褲。平民只用黑布纏頭,赤腳不穿鞋。
四是蘭嶼島上雅美人的雅美型。由於生活在海上且氣候炎熱,因此這里的男子平時僅系一條用寬約三四寸厚布做成的丁字帶遮擋下身,除偶爾穿著一些用植物纖維製成的對襟短衣或背心外,很少再穿別的衣服。為避暑,頭上常戴藤盔或木盔。
高山族女子的服裝比男子服裝多了幾分秀氣和美麗,修飾也更加復雜。因地域關系也大致分為三種類型:
一是素雅人、賽夏人、曹人和阿美人的短衣長裙式。上身為對襟長袖的短衣,下身腰纏長裙。泰雅人、賽夏人穿單式裙,曹人穿左右雙合裙,排灣人、卑南人以及南部阿美人有的則穿堅式長裙。素雅人、賽夏人、曹人和阿美人女子,胸前還掛一塊斜方胸衣,形似漢族婦女的肚兜。除短衣長裙外,各族女子都穿膝褲,用來遮蔽下腿。
二是布農、魯凱和排灣人的長衣下裳式。上衣為窄袖長衣,長袖、肩袖滾邊刺綉,下身穿圍裙和膝褲,用五尺黑布或紅布纏頭,叫做一老鍋」。赤腳不穿鞋。
三是雅美人的裸露式。上身常常只穿一個背心,下體僅橫圍一塊腰布。冬季只用一塊方布自左肩圍裹其身,於左肩上打結,非常簡便。頭戴木片製成的八角頭盔,不穿鞋。
由於紡織技術和審美觀念的差異,高山各族群的衣飾各具特色。
素雅人的紡織技術是高山族中最為發達的。他們用的是水平背機,是一種簡單的織布方法。他們在自己紡出的薴麻城線間,夾以外來的彩色絨線或棉線,織成直線紋、曲折紋、方格紋、三角紋和菱形紋等,有紅、黑、黃三種,顏色尤為鮮艷,同現在流行的毛衣織法很是相同。這也充分顯示出泰雅人的聰明智慧。
布農人男子以穿著皮製品為主:頭上戴著皮帽,身上穿著鹿皮背心,肩上披的是皮披肩,雙手套著皮袖套,腿上是皮套褲。整個從頭到腳的真皮服飾,真是讓現代人都望塵莫及! 曹人的鹿皮帽製作得很別致,由兩片水瓢形鹿革縫成,有保護腦部的作用,平時不用就捲起來用皮帶扣住。老人穿的衣服用紅布做里,黑棉布做面,長及膝部。女子的上衣用白棉布縫制,在袖子和領口、前襟邊還鑲有花邊。而腰裙用的棉布多是大紅大綠的顏色,這些棉布大部分是和漢人物物交換或購買來的。
排灣人的衣服十分明顯地體現了階級和等級的差別。一般地說,貴族的衣服要加上復雜的紋綉,色彩特別鮮艷。這種差別在節日或盛典時更加明顯。排灣人的刺綉水平也相當高,他們在布上刺出精美的圖案,色彩和諧。
卑南人的服裝以男子成年期和女子成婚期衣服最為華麗。當男子成年,要穿上綴有五十鈕扣的黑色對襟上衣,黑色的短褲,短褲的前襠和褲腳都綉上花邊。頭目家的成年男子還需穿套褲,前腿部分用紅、黃、黑三種顏色的綉線挑綉,在腰間系著檳榔袋,著色,著飾穗,類似漢族精緻的水煙袋。他們腰間還有五顏六色的花飄帶。頭人和司祭在盛裝時戴著插有鷹羽的帽子,頭肩都有裝飾帶。女子成婚期用一塊花頭巾對折成三角形,扎在頭上,肚兜是用黑色或紅色的布折成三角形,每邊都加上綉飾,下部有夾層口袋,上面放在上衣里,下邊垂到腰裙上,十分引人注目。膝褲是用一對方形布四周縫上束帶,束在小腿上,顏色是黑色或藍色。女巫師的穿著就更加復雜,可以說是五光十色,令人眼花繚亂。
阿美人按年齡不同穿著不同的衣服,嬰幼兒往往只穿無袖長衣,到了少年期,男的穿短裙,束腹帶;女的穿短襟上衣,裹腰裙。成年期男子有帽、頭巾、長袖內衣、無袖上衣、胸衣、套袖、腰裙、腰帶、套褲、皮披肩,全身上下披掛齊整。女子有頭巾、內衣、三角形胸衣、兩片腰裙、腰帶和膝褲。老年人一般穿黑色衣褲,有的還戴上挑綉羽冠,穿挑綉長袍披紅羽毛織成的披肩。
雅美男子一年基本上都赤裸著上身,僅用布質丁字帶掩蔽下作,遇到祭典才穿上自己編織的野麻戰胄以示威武;就是婦女的裝束也僅在腰間掛一塊方巾,下面蓋到膝部上約5寸的地方,胸前也只用一塊方布遮掩,祭祀時頭上才戴著寬邊大帽,穿著長袖衣服,衣長過膝,身上掛滿各式各樣的裝飾品。
泰雅婦女的編織技術在「高山九族」中是首屈一指的。她們利用自紡的麻布,夾織一些向平地居民購買的彩色絨線,就能織出直線紋、曲線紋、菱紋等圖案的美麗布匹。她們還擅長用白色貝珠作為衣服的綴飾,這種綴滿貝珠的衣服就叫做「貝衣」,非常珍貴,姑娘們結婚或逢大節日才穿。現在「高山九族」多因布匹容易得到而放棄了手工織布,但泰雅族婦女卻仍然以傳統手工方法織出她們喜愛的花紋,並且掌握著很復雜的刺綉技巧,能綉「十字綉」、「緞面綉」、「直線綉」以及「貼飾」。「貼飾」就是剪貼拼花,其圖案往往與泰雅木雕類同。她們喜愛紅白兩色,後來又加上黑藍二色,所以織出的布、綉出的衣服都美麗鮮艷,有時還要綴上貝珠、小玻璃珠。小金屬片等等。衣服穿在身上,熠熠閃光,十分漂亮,引得歐洲、美洲來的客人都願意出高價向她們購買這種別具一格的民族服裝。
最初的裝戴飾品也許是出於圖騰崇拜,但逐漸地成了一種純粹的裝飾作用。高山族各族群卻很重視裝飾。飾物的種類也很多,主要有貝珠、貝片、琉璃珠、豬牙、熊牙、羽毛、獸皮、花卉以及銀銅、竹管等。裝飾種類主要有衣飾、頭飾、耳飾、頸飾、胸飾、臂飾、指飾、腳飾、腰飾、冠飾等。男子比女子的裝飾品要多,從頭到腳非常齊全,且十分華麗。
泰雅和賽夏的男子一詞以貝珠裝飾著稱。他們將貝殼雕琢成小的圓形有孔的珠粒,用麻線串起來,橫行排列,維在衣服上,被稱之為珠衣或貝衣。一件珠衣或貝衣通常要用一兩萬顆晶瑩剔透的貝珠,經過精心編串才能織成。也有用串珠縫在布上,稱為珠布或貝布,既可製成衣服,也可當貨幣使用。每逢祭儀慶典,泰雅和賽夏的男子則頭戴藤帽或皮帽,在帽圈下沿綴上彩色的鈕貝作為裝飾,耳系分管製成的耳棒或螺鈿製成的耳盤,頸掛貝珠穿綴而成的頸帶垂於胸前,臂套銅絲卷繞而成的臂環,腕套珠鐲或銅條鐲,手指戴玉或銅戒指,腰圍珠裙,小腿束貝珠帶、銅鈴,每走一步叮當作響,舒心悅目。女子打扮也很俊俏,常用貝質耳鈾、耳板或貝珠作耳墜,頸掛富有變化的彩色貝片項鏈,珠光閃閃,引人注目。
由於與泰雅人為鄰,西面又與漢族為鄰,所以賽夏人的文化發展很快。他們向泰雅人學習狩獵與紡織,向漢族學習農耕。賽夏婦女紡織出的布匹及縫制的衣服,並不遜色於泰雅婦女的製品。她們喜歡用大紅、深黑與白色搭配。在歌舞節慶中,青年男女所穿的民族服裝,或鮮紅而配以潔白的花飾,或深黑而配以紅與白的花飾,非常炫眼奪目。賽夏人的服裝在高山九族中有突出的特色。其特點之一是,無論男女,在純色上衣上要加上一件「褂子」,這件褂子有綉花式綴以貝珠,光彩奪目;特點之二是男女都戴美麗的「頭圈」,實為美麗的頭飾,有的還插上幾支漂亮的禽羽。在節慶期間,美麗的賽夏婦女更加註重自己的裝扮,她們要在背、腰部戴上「佩鈴」,那是一片大致力三角形的美麗織錦(或綉花綿),下綴流蘇數十,而流蘇之末則結上長筒狀的小銀鈴,把「銅鍾」結扎在背部。腰部,其流蘇恰好掩住臂部。跳舞之時,鈴聲叮當作響,清脆悅耳。
布農和曹等族群的男子喜歡在鹿皮或羊皮帽的頂端插上鷹的羽毛,再穿上鹿皮或豹皮衣,手執獵槍,顯得剽悍粗獷,頗有勇士風度。每逢節慶舞會,男女都要穿上最新、最美的盛裝,男子將兩端刺綉的頭巾卷在頭上,用夜光貝磨成三角形吊在耳朵上,用貝制及玻璃珠綴成的珠璉纏在頸上或垂於胸前,曹人男子還用獵取的山豬牙綴以紅綠黃色的布條為臂環。女子則把雕刻精緻的鹿角釵插在頭上,在其上端有時還插上色彩絢麗的雉雞羽毛,加上環狀的貝殼玻璃珠串,十分鮮艷奪目。姑娘們還掛著用銀或黃銅製成的鉤狀耳環,並將黑珠以及陶制的珠、果實、富蒲根用絲線串起來,做成項鏈垂於胸前,更是別有情趣。
排灣、魯凱、卑南等族群的男子,喜歡戴鹿角、豹牙頭冠和獸皮帽,以象徵榮譽和富貴。並從右肩至左方腰部斜掛一條肩帶,這種肩帶是在一條綉花布上綴以銀幣、瑪瑙、玻璃珠、銅鈴等精製而成的,在其末端還吊有檳榔小袋。他們在頸上掛的是蜻蛉玉串成的項鏈。蜻蛉玉是排灣人最貴重的飾物,這是一種象蜻蜓眼睛那樣美麗的玻璃珠、珊瑚貝或琉璃珠,用絲線串起來為項鏈,其中有一顆最大,價值也最高。排灣人把這種項鏈繞在脖子上或垂於胸前,視為世代相傳的家珍。女子特別注重頭飾,多喜用獸骨簪系色絲揚在頭上,或用布做的帽帶圍在頭上,帽帶上縫有各種珠飾,再插上美麗的羽毛、百合花,以表示地位和富有。
阿美族群的男子喜歡用貝塊做額飾,從額前綁到腦後。用黑珠、白貝作耳垂或系小銅鈴。他們將各色各樣的貝片串、珠串佩掛在胸前,肩上還斜掛一個有織花流蘇佩袋的鎳帶。參加盛大舞會時,還腰系綴鈴帶,腿綁小銅鈴,頭戴羽毛冠,攜手歌舞,場面分外熱烈。女子則喜歡用鮮花編成花環,戴在頭上或繞在頭巾外,並綴以小鐵片穗或小銅鈴,插上鍍銀的發簪。額上綁扎加綴鎳片的紅麻額帶,耳垂鹿骨耳環,頸掛貝片串、瑪瑙珠串和小銅鈴項鏈,腿綁系有花絨線穗子的綁帶,腰扎撞鈴,有聲有色,十分動人。
雅美男子的裝飾有銀兜帽子以及頸飾、耳飾等,其中最突出的是銀兜,被視為一家之寶。這種銀兜是將銀幣加熱後錘成薄片,然後採用繞圈法連成鳥籠形,前面為一方形眼孔,似帽狀頭盔。女子裝飾更是別致,她們喜歡將紅色貝殼和黑珠串在一起盤在頭發上或覆蓋在額前,用彩虹色的鸚鵡螺做成繭形耳墜吊在耳朵上,用瑪現或琉璃珠、銀元片串在一起,或用魚類的脊椎神經做成項鏈掛在胸前。此外,手上還戴有銀鐲,腳腕上環繞著長串黑色木珠和白色鈕扣。
在衣服和裝飾上,排灣人的等級觀念最為突出。貴族的衣服重深色,如黑色、深藍色、深紫色等;平民則多有用白色、藍色、很少用黑色。貴族衣服普遍都有刺綉或織綉,而平民則絕對禁用綉飾或挑織。有幾種衣服只有貴族才能穿,如男子的豹皮外衣、肩衣、套褲,女子的綉飾長袍、長裙及女褲等,平民人家是不能穿這些的。裝飾品幾乎全部都是屬於貴族的特權,尤其像鷲羽飾、豹牙帽章、螺鈿肩帶、銀肩飾、琉璃珠項鏈、頸飾等,都是貴族身份的象徵,平民無權使用,也無力購買。
卑市人的衣飾除男女有別外,特別注重年齡、階級的差異。男子在少年時期只穿圍腰和上衣。青年服役期間,衣著的限制最為嚴格,只能穿不縫邊的淺藍色布腰圍。服役期後,衣著限制才可以放寬,除穿上衣及腰圍外,還有頭巾、短褲等。30歲以上的成年男子多用袋狀帽、長衣和披肩等。小女孩主要穿短上衣和短裙,16歲以後可添著長裙、胸兜及胴衣等。因年齡的不同,衣服上的刺綉也不同,一般多為十字綉。穿皮衣則不受年齡的限制。
台灣民間住宅裝飾
台灣民間常規居屋,稱為「住宅」,或者「舊厝」,至今猶存,顯示出古色古香的民族色彩。
台灣同胞中的漢族人,基本上是從閩甫和廣東遷移過去的。他們的先輩為了有個「落腳」地方,便按照閩南民屋建築的格式營造「住宅」,或者依據粵式的客家民居營造磚木「住宅」。先前到台灣的閩南人,如果「落腳」山鄉,便尋找背負蒼崖,地勢高隆的石角山麓,前面臨溪河,可以防風災、水災,又便於汲取飲水,達到「石縫生青草,磚牆對斜陽」的目的。
台灣住宅以三落大厝、五落大厝最為正規建築。格式以宅地長方形為原則,左右相稱,力求均齊美觀的平屋。首先打好地基。「地打牢、萬年興」,先掘數尺深,填上石頭、泥土、固以石灰,上面鋪滿龜甲形的磚瓦。大盾院子則用長方形的石板。牆壁稱壁體疊紅磚而成,富人家絕不使用土角,即土坯。
住宅屋頂構造一律採用兩面落水型,屋內不設仰板。因此,屋頂內部的桶仔、簾柄、筒仔、梁仔等顯露於外。瓦片普遍是直接鋪於桷仔之上。屋脊分直線、曲線,稱馬背型和燕子尾型。屋脊前後兩面砌上各種彩色的瓷片,雕成有人物或花鳥的圖案。屋安放一紅色大葫蘆,作為「鎮邪」之用。由於磚瓦均屬赭紅色,加上屋脊、牆壁、門窗又富有裝飾美,整個住宅色彩濃烈、敦厚,與亞熱帶的自然風景巧妙地配稱。
住宅大門口入處兩旁,裝有銃眼,以防盜竊並御敵。大廳柱樑門窗所用木材,均為台灣出產的樟木,施以雕刻並繪色,古雅又美觀。屋內牆壁和廊前壁體的紅磚,按照磚的原紋飾,擺成各種圖案,與門窗的雕刻融成一體,格外醒目。
台灣住宅,兩旁均有護龍,或稱護厝。正廳門內懸有燈籠和天公爐,為祭祀時使用;廳內兩側板壁掛上天宮賜福圖。正廳供奉觀音畫像,開漳聖王,天上聖母(即媽祖神),安放觀音佛祖的塑像。中案桌上,擺列了香爐四種,木質灼台(或鐵質的台)。
有的住宅還設有「公媽」廳,廳前門扇有門神畫像,廳門上方懸有「孝廉方正」等各種橫匾。在台中市南區大肚山一帶,有一種「同安厝」他們一律用土角起厝,僅門框以紅磚建造。家家戶戶門上都懸有圓形的獅牌一面,藉以驅邪。
祭祀
台灣原住民認為宇宙和大地是由無數超自然的、無形的「靈」支配著。各地區原住民關於「靈」的觀念不盡一致,如北部的原住民相信凡生物皆有靈,但人的靈始有神力;南部的原住民則認為萬物皆有靈,故有人鬼及其他諸神。他們都認為人靈有生靈與死靈之別,死靈才具有神力。布農人、曹族人除了靈魂觀念以外,並有創造神和司理神的觀念,不過這二者尚未達到人格化的程度。排灣人、魯凱人、卑南人和阿美人已有多神觀念,排灣人有雕刻的神像,是神人格化的具體表現,但他們關於神靈與靈魂的觀念是經常混淆的。
送東西的講究
台灣民間除了過年過節親戚朋友間互贈禮物之外,平時往來應酬也攜帶一些禮物,俗稱「帶夥手」。至於帶什麽,不但要看對象、應酬的目的和自己的經濟條件,而且要注意禁忌。在台灣,有些東西是不能做「帶夥手」的:
毛巾不能。台灣民間喪事完畢後送毛巾給吊喪者,用意是吊喪者與死者從此斷絕往來。台灣有「送巾,斷根」或「送巾,離根」的俗語,即送巾有永別之意。因此平時不能以毛巾做「帶夥手」。
扇子不能。扇子用於夏季扇涼,一到秋天,便是「秋扇見棄」了。台灣民間有俗語:「送扇,不相見。」基於此種心理,扇子亦不可做「帶夥手」。
刀剪不能。刀剪會傷人,更易使人想到「一刀兩斷」、「一剪兩斷」,做「帶夥手」萬萬不可。
甜果不能。甜果即年糕,台灣民間每逢過年,甜果為祭祀必備之物,只有守孝者不得蒸甜果。若以甜果做「帶伙手」,會使人聯想到喪事,自然不可。這一習俗發展到今天,一些不做甜果之家,有時也接受人家的甜果,不過得付象徵性的錢,表示是買的,以避禁忌。
粽子不能。喪家在習慣上,既不蒸甜果,也不包粽子,所以粽子也不能做「帶夥手」。
鴨子不能。這是專對「月內人」而言。婦女分娩後一個月內稱為「月內人」,台灣「月內人」通常吃的是麻油雞、豬腰仔、豬肝等「熱性」食物,而鴨子「性冷」,不宜「月內人」吃食。且台灣民間有「死鴨硬嘴閉」、「七月半鴨仔,不知死期」等俗語,所以對「月內人」不能以鴨子作「帶夥手」。
雨傘不能。台語「傘」與「散」同音,若用雨傘做「帶夥手」,難免會引起對方的誤會。
『伍』 小孩帶虎頭帽、虎頭鞋是什麼寓意
時至今日,人們仍認為虎頭鞋能除惡魔保平安,因此都要給孩子做雙虎頭鞋穿。在我們沂蒙山區還講究穿三雙虎頭鞋,並保留讓姑姑做三雙不同顏色的虎頭鞋送侄兒的風俗。俗語有;「頭雙藍(取諧音攔,即攔住不夭折),二雙紅(紅能辟邪,可以免災),二雙紫落成(意即孩子在自家長大成人)。」有了藍、紅、紫三雙不同顏色的虎頭鞋,孩子必會安然無恙!
從虎頭帽虎頭鞋這種民間服飾來看,中國的民間藝術不僅重表現、形式,更注重的是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