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童裝大全 > 帽子帖玉

帽子帖玉

發布時間:2024-11-16 08:30:17

❶ 關於清朝官員皇帝的帽子種類

暖帽和涼帽 樓上已經介紹很清楚了

帽子還要與衣服配套,分別為朝冠、吉服冠、常服冠、行服冠

你圖里的帽子 是皇帝的夏朝冠

你可以看參考資料里的網址
裡面有帶圖的介紹

❷ 雲南少數民族男子服飾有哪些

雲南風情--少數民族

雲南是中國少數民族最多的省份,根據1990年全國第四次人口普查分布的數據, 全國56個民族中,雲南就有52個,其中人口在5000人以上的民族有26個,除漢族外,少數民族有25個。 全省總人口約4192萬人(1999年),其中少數民族人口1300多萬人,佔全省總人口的1/3。 在25個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彝族,有400多萬;人口最少的是獨龍族,僅5500人。

雲南民族眾多,其形成原因也很多,主要是因為:雲南地處高原,崇山峻嶺,交通阻隔, 各地居民處於相對"封閉"的狀態之中,久而久之,逐漸發展為不同的民族; 中原和北方統治民族進入雲南,也帶來了一些少數民族人口;一些少數民族人口在元明清時期因避難、 逃荒或其他緣故,先後從內地遷入雲南。由於上述一些主要原因,使得雲南成為少數民族眾多的省份。

雲南25個少數民族分布比較復雜,但突出的特點有兩個:一是交錯分布、大雜居、個居。 全省沒有一個單一的民族縣(市),也沒有個民族只住一個縣(市)總的說來,在邊疆地區分布居多; 二是立體分布,與雲南立體地形、立體氣候相聯系,總的看來,傣、壯兩族主要居住在河谷地區, 回、滿、白、納西、布依、水等民族主要聚居在壩區,哈尼、拉枯、佤、景頗、基諾等民族居住在半山區, 苗、僳、怒、獨龍、藏、普米等民族主要聚居在高山區。

雲南少數民族民居建築各具特色,各式和樣。雲南少數民族的服飾絢麗多彩,各具特色。 在語言和文化方面也有各自的語種和文字。民族節目也豐富多彩,有的民族有許多節日,有的節日則是 多民族所共有。大致分為宗教祭祀性節日、生產活動性節日、紀念慶祝性節日、社交娛樂性節日。 較著名的節日有:彝族的火把節、白族的三月街、傣族的潑水節、納西族的三朵節、景頗族的目腦縱歌、 僳僳僳族的刀桿節等。

雲南是全國宗教類型最多的省份,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原始宗教在雲南均有, 堪稱中國的"宗教王國"。
出自—清水無月

❸ 你好 你回答的關於帽子的起源 是在哪裡找的資料 能告訴我文章的地址嗎

帽子的起源與發展

一.帽子的起源:
帽子是由巾演變而來的,據南朝梁陳之間的顧野王所撰《玉篇》載:「巾,佩巾也。本以拭物,後人著之於頭。」在古代,巾是用來裹頭的,女性用的稱之為「巾幗」,男性用的稱為「帕頭」,到了後周時期,出現了一種男女均可用的「襆頭」,原來是人們在勞動時圍在頸部用於擦汗的布,相當於現在的毛巾,人類在田地里勞作,由於大自然的風、沙、日光對人類的襲擊,於是人們便將巾從頸部向上發展而裹到頭上,用來防風沙、避嚴寒、免日曬,由此漸漸演變成各種帽子。
總體來看帽子的起源與發展都是基於人類認識自然、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過程。從某種意義上講,氣候、環境,宗教信仰、風土人情等自然、社會條件的影響,都在客觀上推動了帽子發展的過程。

二.帽子的發展:
●舊石器時代 「衣毛而冒(帽)皮」
中國目前所能見到的最早的帽飾樣式,常散見於一些陶器繪畫遺存中。《後漢書·輿服志》有雲:「上古衣毛而冒(帽)皮」,即用皮縫合制帽於頭上以避沙暴和風雪。在西安半坡、臨潼姜寨出土的人面紋彩陶盆上的圖案●夏、商、周 「惡衣服而致美冕」
夏、商、周史稱「三代」,是奴隸制社會從興起、發展並走向鼎盛的相對完整階段。夏、商用冠、冕來表現禮儀之制,到周朝日趨詳盡完善。
夏朝是我國第一個奴隸制國家,中心地域在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論語》中「子曰:禹吾無間矣,惡衣服而致美冕。」冕是古代的一種禮儀首服,這句話的意思是夏禹時不重視平日的衣著,而對祭祀天地、祖先和關於社稷大事的服裝卻設計華美而考究。
商朝是奴隸制社會鞏固和發展的階段。社會生產力和文化有了極大的發展。在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的一批雕刻玉石人像可以看到三四種不同的帽飾樣式:
周朝是奴隸社會在各方面走向鼎盛的時期,服裝紡織都有較大發展。人們在生活的探索中取得較多的經驗,麻布上已經出現塗漆的痕跡。塗薄漆,可製成防水避雨的漆布,可製作帽、鞋、蓬蓋或隔潮坐墊等用途。
華夏人十分注重冠的標識作用,許多正式服裝都是以所戴的冠名來做服裝的名稱,並世代延續著這種理念性的審美觀和價值觀。戴什麼款式的帽子穿什麼款式的服裝,且有冠與衣有同色的習尚。現代詞彙中的冠軍、領袖,都是古代服裝款式的主題中心和重點的裝飾部位。
弁服是僅次於冕服的常用禮服。天子、諸侯十二而冠,普通人滿二十加冠稱弁。
弁有爵弁、皮弁和冠弁之分。文官戴冠弁,一種黑紅相配的帽飾,武官戴皮弁。弁帽為奶白色翻毛麂皮製。晉制改成黑衣素裳,隋唐有烏色皮弁,後改烏紗,一直沿用至明代。

冠弁,一些學者認為很可能是一種帽箍形式,待有戰事時上加皮冠。據載,戴此帽者,上身緇黑色布衣,下則積襇素裳。古有不見皮冠不應招之說,解放前仍稱警衛為馬弁,可見除爵弁外,弁冠大多為兵將武官所戴。

春秋戰國「孚甲自御」
戰國時期的中國,隨著周朝歷代天子們威信的下降,為早日強盛的諸侯
相繼「變法」,除「獎勵耕織,發展桑麻」,還大力發展尖甲利兵以維護政權。為更有效地抵禦敵方武器的殺傷,人類首先學會的是「孚甲自御」,從而形成了早期葛藤編製成的背心式甲胄及藤帽。
由於戰爭的需要,各國紛紛改革變法。趙武靈王(前325年~前299年)於公元前307年為順應戰事,實行了一次著名的軍制改革:拋棄戰車,率先建立騎兵軍團。騎兵所向披靡,不僅使胡人忘而生畏,而且成為與秦爭霸的有力對手。這一改革被後人稱之為「胡服騎射」。在帽子形制上的具體要求如下:冠,採用北方貂皮冠,也可能在原有的皮弁基礎上加以貂皮暖額作為裝飾。此大冠到漢代稱之為武弁大冠。據載,其形制的沿革最初是在弁形上加以箕式形制的,後又加暖額,只是春秋之際已無實物可考。而後漢將貂尾插在冠上作冠飾,再加金附蟬,稱之為貂禪冠。

秦、漢時期從巾帕到帽冠
秦兵馬俑不僅以整齊軍甲為世人感嘆,其繁多的結巾發式也令今天的盤發
專家所望塵莫及。
因多年的戰亂與秦的暴斂,漢初的社會經濟幾乎全面崩潰。後經「文景之治」,至武帝時,一個全方位強大的漢帝國才開始崛起在神州。現遺存的大量畫像石、磚及彩色壁畫上,單騎、儀仗車馬隊伍大量出現。
冕冠是古代帝王臣僚參加祭祀典禮時所戴禮冠。冕冠的頂部有一塊前圓後
方的長方形冕板,冕板前後垂有「冕旒」。
漢代長冠,
秦統一各國後,對各國的冠飾也有了統一的安排。如秦滅楚後,以其君之冠賜御史服之。秦把趙國君冠(趙惠文冠)賜近臣,漢沿用與武官戴之,稱武弁大冠。再如通天冠(鐵梁,外裱細絹),帝王戴時,常以12梁為標識,臣屬則以321…..等為順序。
古代男子在18~20歲時加冠或巾幘,曾有冠巾束發而不裹頭的記載。如商代玉人和秦俑的發式,至西漢才發展成帽箍式的幘,平頂的巾幘稱「平幘巾」;上有人字形隆起的,因形似尖角屋頂,稱「介幘」。官員燕居及因身份低微而不能戴冠的平民執事皆用巾幘。身份顯貴的官宦也是先戴巾幘,然後才加冠飾,並有「文者長耳,武者短耳」的說法,漢朝巾幘運用十分廣泛。冠下的巾幘,一般戴進賢冠的文官需襯介幘,戴大弁冠的武官只能用平上幘。

魏晉南北朝「厭弁冠冕以幅巾為雅」
魏晉時期的冠帽很有特色。漢代的巾幘依然流行,但與漢代略有不同的
是幘後加高,體積逐漸縮小至頂,時稱「平上幘」或叫「小冠」。小冠上下兼用,南北通行,如在這種冠幘上加以籠巾,即成「籠冠」。籠冠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主要冠飾,男女皆用。因以黑漆細紗製成,又稱「漆紗籠冠」。
在東漢末年,王公名仕「以幅巾為雅」,頗有一種厭棄冠冕公服的風氣。晉魏時幅巾束發盛行主要是由於它適於各層次人物,並簡便易行,易與衣裳配色,在追求高雅脫俗思想的時代,也有一種對禮教制度反叛的味道。由於當朝者的提倡,此時的幅巾樣式種類繁多,並加以種種不同的名目,如折角巾、綸角巾以及綸巾、葛巾等幾十種。
晉南北朝各代對於後妃命婦的帽飾記載,祥略不一。
隋唐五代主要的首服「襆頭」
襆頭是一種包頭用的巾帛。早在東漢就已流行這種裝束,魏晉以後巾裹更
加普及成為男子的主要首服。隋代襆頭較簡便,初唐襆頭巾子較低,頂部多呈平形,即為「平頭小樣」巾子。以後巾子漸漸增高,陸續出現「英王踣樣」巾子、「官樣」巾子、「開元內樣」巾子等。襆頭有軟腳襆頭和硬腳襆頭。除襆頭外,還有紗帽等。
襆頭,是唐宋漢族男子的主要首服。據載,北周武帝時,將漢魏時幅巾做了修改加工,使四角皆加帶。襆頭和幅巾的區別,這幾條帶子是重要因素,系戴時前兩條帶子系於腦後垂下,折帶令曲折附頂反系於腦後垂下,故稱「折上巾」。而腦後系垂的,便看似兩條飄帶,到中唐時,下垂兩帶逐漸縮短,出現了兩角向上,插如腦後結系之勢,到了晚唐已形成兩腳略呈圓形的硬翅
據載,隋代天子只用袞冕,隋文帝聽朝穿的是赭黃文綾袍,頭上戴烏紗帽,折上巾。圖(21)是唐代郞余令繪制的《古帝王圖》,隋煬帝楊堅與侍從們的服飾,同前朝之制基本相同,這是我們所能見到的最早的,也是最完整的皇帝冕服形制。
唐朝天子的冠飾除爵弁之外,還有通天冠和翼善冠;平民的冠飾則有武弁,皮弁;黑介幘、平巾幘和烏紗帽。
隋唐服飾是中國服飾歷史中最為燦爛的一頁。其婦女的發髻飾物與服裝的搭配之繁雜,也是中國封建社會中少見的。
唐代的帷帽,新疆笠帽都是婦女出行時,為了遮蔽面容,不讓路人窺視而設計的帽子。這種帽子多用藤席或氈笠做成帽子骨架,糊裱繒帛,有的為了防雨再刷以桐油,然後用皂紗全幅綴於帽檐上,使之下垂以障蔽面部或全身。
帷帽的樣式在當時非常流行。它的作用,僅限於遮擋風塵,與原來用以「避人窺視」已完全不同。戴帷帽的風俗始於隋,婦女出門,必用紗罩頭及全身。由於淺露芳姿,初時曾受朝廷干預,被認為「過為輕率,深失禮容」。從圖(24)這個唐三彩或陶俑的形象上看,軟兜和硬笠帷帽的形制漸具時裝化。
宋、遼、金、元時期簡朴為美
宋代的官員以冠,平民以巾
宋朝的通天冠服,是天子的重要禮服,通天冠也叫卷雲冠,有二十四梁,
外用青色,裡面用朱紅色,冠前加金帛山及用金或玳瑁成蟬形為飾。戴此冠時穿織成雲龍紋的絳色紗袍。
百官穿朝服所戴的冠有三種:一是進賢冠,塗金銀花額,犀、玳瑁做的簪導橫貫於冠中,在冠上簪白筆。以冠上樑數區別等級,有五梁、四梁、三梁、二梁等;二是貂禪帽也叫籠巾,前有銀花,上綴以黃金附蟬,南宋後改為玳瑁附蟬,左右各有三小蟬,並在左旁插貂尾,王公、親王等戴用;三是改良的進賢冠。
襆頭是宋朝人廣泛應用的首服,此時已經發展成硬腳,並且有許多樣式,初朝兩腳平直的較短,中期以後的兩腳伸展加長,仆從、公差或身份低下的樂人,多用交腳或曲腳。宋代襆頭已完全脫離了巾帕的形式,純粹成了一種帽子。隋唐時代的襆頭都用黑色紗羅製成,而宋代卻不僅用鮮艷的色彩,還可以在襆頭上簪以金飾、羅絹之花。
宋朝婦女的頭飾有兩種,一種是頭上戴的冠子;一種是把發髻梳成不同的形式,然後插上各種金玉、珠翠的首飾。冠,有白角冠、珠冠、花冠、高冠、團冠等。
白角冠:大到三尺,有的達到肩,梳長一尺,後又規定冠廣不得過一尺,高不過四寸。在宋代貴族婦女中用珠冠較為流行,珠冠是用珍珠裝綴於冠上或者綴之於簪、釵、花鈿間。當時婦女還崇尚戴高冠和插戴花冠的習俗。花冠由羅絹或金玉玳瑁製成,可飾桃、杏、菊、梅等裝在冠上,也有將這些花朵合在一起,裝在一個冠上。不僅婦女喜歡戴,男子也有戴的。另外婦女在出門騎馬時多戴帷帽。是用紗全幅連綴於席帽而下垂,來遮掩面部。還有一種與帷帽作用相同的蓋頭,常以方幅五尺紫羅障蔽上半身,擋住風塵。蓋頭的另外一個作用,就是婦女成婚之日以此蒙頭,舉行儀式後由男家派人揭開。
遼代冠巾的制度很嚴格
遼代冠巾的制度很嚴格,中小官員和平民百姓只能科頭露頂,即使在冬天
也這樣。男子發式多為髡發,一般是將頭頂部分的頭發剃光,只在兩鬢或前額部分留少量余發作為裝飾;有的在額前蓄留一排短發;有的在耳邊披散鬢發;也有將左右兩頭發修剪整理成各種形狀,然後下垂至肩。

金代通常戴小帽或頭裹皂羅巾
金代的服制是:一品著七梁冠加貂禪籠巾,二品七梁,三品六梁,四品五
梁,五品四梁,六、七品三梁。常服則通常戴小帽或頭裹皂羅巾。

元朝的帽飾混雜蒙漢文化
皇帝帽飾服分冬、夏兩種:冬戴暖帽,夏戴寶頂金鳳鈸笠;還有一種則是珠子卷雲冠。
儀衛、侍從、僕役們多戴襆頭,有鳳翅、交角、花角、控鶴等種類。還戴唐巾、學士帽、錦帽、平幘、抹額等。
元代女子服飾以袍服為主,用料多以貂鼠皮為主,戴暖帽。一般身份較高的婦女,都戴固姑冠。普通婦女則戴皮帽。
明代力圖恢復漢族服飾文化
1.明代男子的冠巾帽飾
明朝從蒙古貴族手中奪取政權後,對整頓和恢復禮儀非常重視。廢棄了元
朝的服制,並根據漢族人的習俗,重新制定了服飾制度。
皇帝在祭祀天地、宗廟、登基、冊立、正旦、冬至等大的典禮活動中,通常穿袞冕服,戴冕冠;洪武元年規定穿通天冠服,戴通天冠;洪武二十六年規定皮弁服,戴皮弁帽(用烏紗蒙之,前後各十二縫);皇帝親征或遣將時穿武弁服,戴絳紗做的弁(上銳,十二縫用五彩玉裝飾);皇帝常服戴翼善冠。
皇帝燕居時穿用的是弁服,戴皮弁,也是用烏紗,分十二辮,各壓以金線,弁後有四山。
明代官史朝服與公服不分文武,戴的是貂禪籠巾與戴梁冠。朝服按品級戴冠,以冠上樑數辨別等級。其制有一品七梁冠,二品六梁冠,三品五梁冠,四品四梁冠,五品三梁冠,六七品二梁冠,八九品一梁冠。狀元戴二梁冠。公、侯、伯及駙馬梁冠,另加貂蟬籠巾,籠巾呈四方形,前後附金蟬或玳瑁蟬。公爵冠上還插有雉尾(野雞毛)。凡一品以下官員,朝服只戴梁冠,不用貂禪籠巾,在梁冠的頂部,一般還插有一支彎曲的竹木筆桿,上端聯有絲絨做成的筆毫,名為「立筆」,實際上是仿照漢朝的「簪筆」制度。
進士在謝恩日穿深藍羅袍,戴巾,形制如烏紗帽,展角,闊寸余,長五寸許,系以垂帶,皂紗為之。穿用常服時要配戴烏紗帽。

金冠,重
一斤六兩,冠後豎立兩翅,當時稱「山」
2.明代女子的頭飾與冠飾
明代皇後的鳳冠是一種以金屬絲網為胎,上綴點翠鳳凰,並掛有珠寶流蘇的禮冠。明代鳳冠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後妃所戴,冠上除綴有鳳凰外,還有龍等裝飾。另一種是普通命婦所戴的彩冠,上面不綴龍鳳,僅綴珠翟、花釵,但習慣上也稱為鳳冠。
圖(31)是定陵出土的嵌珠寶金龍翠鳳禮冠。龍用金絲堆累工藝焊接,呈鏤空狀,富有立體感;鳳用翠鳥毛粘帖,色彩經久艷麗。冠上還飾有數量不等的珍珠寶石。
洪武四年皇後常服定穿真紅大袖,織金龍鳳紋加綉衣,特髻六龍九鳳冠.圖(32)是明孝靖皇後所戴的。皇妃、嬪妃的禮服,穿青衣質翟衣,戴九翚四鳳冠,大小花插各九枝,兩博鬢,九鈿。

3.軍戎盔帽
盔是武將在戰爭時用來防護頭部的帽子。一般是硬胎,帽子上綴有絨球、珠子等裝飾物,帥盔上還有櫻子。盔的種類有:夫子盔,是一般大將戴的頭盔,還有霸王盔、帥盔等。
盔有三種樣式,一種是便帽式而下連長網的小盔;二是缽形,用棉織物護頸,盔體比較高但是沒有眉庇,並且在軸上插有羽翎;三是尖塔高缽式,無眉庇。盔分頭盔、鎖子護頸頭盔、抹金鳳翅盔、四或六瓣明鐵盔、八瓣黃銅明鐵盔等等,也都是根據盔的製作、形式、材料及色澤的不同而命名的。總之,明朝實戰用的盔甲齊全詳備而且比較精緻。
明末兵勇們用五色布扎巾,軍將士卒及祭社祭時執事人戴紅笠軍帽,並在紅笠上綴以靛染天鵝羽翎。尊貴者綴三翎,次者二翎。在朝賀時侍衛官都戴鳳翅盔、鎖子甲、錦衣衛將軍戴金盔甲,將軍戴紅盔穿青甲、戴金盔甲、紅皮盔甲及描銀甲。

清朝時期 「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
關於滿清的服飾制度,清初曾有「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的強制措施.

名目繁多的禮冠
朝冠
冬天的暖帽用薰貂、黑狐製作。暖帽為圓形,帽頂穹起,帽檐反折向上,
帽上綴紅色帽緯,頂有三層,用四條金龍相承,飾有東珠、珍珠等。夏天的涼帽為玉草或藤竹絲編制而成,外裹黃色或白色綾羅,形如斗笠,帽前綴金佛,帽後綴舍林,也綴有紅色帽緯,飾有東珠,帽頂與暖帽相同。朝冠頂子共有三層,上為尖頂寶石,中為球形寶珠,下為金屬底座。如
吉服冠
吉服冠頂子比較簡單,只有球形寶珠及金屬底座兩部分,底座用金的,
也有用銅的,上面鏤刻花紋。頂子是區別清朝官員級別的重要標志。頂珠的顏色及材料有多種,反映不同官員的品級,按照清朝禮儀,朝官頂子分為三層:上為尖形寶石,中為球形寶珠,下為金屬底座。文職一品頂用紅寶石,二品頂用珊瑚,三品頂用藍寶石,四品頂用青金石,五品頂用水晶,六品頂用硨磲殼,七品頂用素金,八品頂用陰文鏤花金頂,九品頂用陽文鏤花金頂,頂無珠者,即無品級。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更定官員冠頂制度,以顏色相同的玻璃代替了寶石。至乾隆以後,這些冠頂的頂珠,都用透明或不透明的玻璃,稱為亮頂、涅頂的來代替了。如,稱一品為亮紅頂,二品為涅紅頂,三品為亮藍頂,四品為涅藍頂,五品為亮白頂,六品為涅白頂。至於七品的素金頂,也被黃銅所代替。武職與文職頂子相同。吉服冠頂較簡單,只有球形寶珠及金屬底座兩個部分。如果清朝官員犯法,在革去官職的同時,必須將帽上的頂珠取下,表示已不帶官職。

常服冠
用紅絨結於圓頂,俗稱算盤結。冬用獸皮翻檐,兩邊垂帶,夏天是尖頂的
敞檐,行冠
夏天用織玉草或藤竹絲做材料,紅紗里緣,上綴朱氂。帽頂及梁都是黃色
,前面綴有一顆珍珠。冬天用黑狐或黑羊皮、青絨等為材料,樣式像常服冠。

清代的暖、涼官帽
清代男子的官帽,有禮帽、便帽之別。禮帽俗稱「大帽子」,其制有二式:
一為冬天所戴,名為暖帽;一為夏天所戴,名為涼帽。
暖帽為冬季戴用,其款式為圓形,周圍有一道檐邊。材料多為皮製,也有
用呢制、緞制及布制的,視天氣變化而定。顏色以黑色為多。皮毛之類也有分別。最初以貂鼠為貴,其次為海獺,再次為狐,其下則無皮不用。由於海獺價格昂貴,後用黃狼皮染黑代替,名為騷鼠,時人爭相效仿。康熙年間,一些地方出現一種剪絨暖帽,色黑質細,宛如騷鼠。由於價格低廉,一般學士都樂於戴用。暖帽中間還裝有紅色帽緯,帽子的最高處裝有頂珠,材質多以紅、藍、白、金等色寶石。
涼帽的形制無檐,形如圓錐,狀如斗笠,俗稱喇叭式。材料多為藤竹、篾席或麥秸製作而成。外裹綾羅,顏色多用白色、湖色、黃色等。上綴紅纓頂珠。頂珠是區別官職的重要標志,頂子級別如同暖帽。

花翎
即是孔雀翎。在禮帽頂珠的下面,有一根兩寸長短,用玉或琺琅或料器做
翎管,花翎就是插在這翎管內,並在冠後垂拖著,其尾端有像眼睛似的極為燦爛鮮明的圈飾,稱做眼,有單眼、雙眼、三眼花翎之別,沒有眼的叫藍翎。清代根據眼的多少來區別官的等級,以三眼為最貴。
翎有藍翎、花翎之別。藍翎是鶡羽製成,藍色,羽長而無眼,較花翎等級為低。花翎是帶有「目暈」的孔雀翎。「日暈」俗稱為「眼」,在翎的尾端,有單眼、雙眼、三眼之分,以翎眼多者為貴。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曾對花翎作出規定,即親王、郡王、貝勒以及宗室等一律不許戴花翎,貝子以下可以戴。以後規定:貝子戴三眼花翎;國公戴雙眼花翎;內大臣、一、二、三、四等侍衛、前鋒、護軍各統領等均戴一眼花翎。

清代風帽
也叫做「風兜」,後來又稱「觀音兜」,大概與觀音大士所戴的相似而名之。
材料有夾布、皮等,多為年老者蔽風寒所用。以紫、深藍色、深青色為多,紅色是高官所用。

便帽
也稱「小帽子」,以六瓣合縫,俗稱瓜皮帽。創自明太祖洪武年間,取其六
合一統之意。這種小帽形式很多,有平頂、尖頂、硬胎、軟胎之別。平頂大多為硬胎,內襯棉花;尖頂大多為軟胎,取其便利。

小帽
即便帽。它是沿襲明代的六合一統帽,俗稱「西瓜皮帽」。軟胎小帽多為尖
頂,即可以疊放在衣袋中,稱為「軍機六折」。清末時帽頂結子用藍色,變得像黃豆那麼大小。小帽常為士大夫燕居時所戴。

氈帽
樣式比較多,有大半圓形、半圓形,四角有檐,可以反折向上或向下式,
後檐向上反折而前檐作遮陽式和頂作錐狀等。清朝氈帽為農民及市販勞動者所戴。由於北方寒冷,內蒙等地有的在氈帽裡面加有皮毛。

女子的冠帽
皇後朝冠
冬用熏貂,夏用青絨,上綴有紅色帽緯。頂部分三層,疊三層金鳳,金鳳
之間各貫東珠一隻。帽緯上有金鳳和寶珠,冠後飾金翟一隻,翟尾垂五行珍珠,共三百二十顆,每行另飾青金石、東珠等寶石,末端還綴有珊瑚。
吉服冠
以薰貂為之,上綴朱緯,頂用東珠。貴婦們的冠和皇後大體相似,只是質
地、顏色、圖案與之不同。冠上的珠寶如東珠、珍珠、貓眼石、珊瑚等有多少分別,都是按照品級大小佩帶或穿著的。
在《舊京瑣記》中記載:「旗人女裝,梳發為平髻曰一字頭,又曰兩把頭,大妝則珠翠為飾,名曰鈿子。」當時旗人婦女多梳這種「一字頭」,也叫「兩把頭」、「把兒頭」。
太平天國「紗帽雉翎一概不用」
1851年,中國歷史上爆發了最大的一次農民起義,即太平天國運動。太平
天國鄙視清朝衣冠,剪去辮子,留滿額發。他們對服裝的選擇非常慎重,並嚴明紀律,如紗帽雉翎一概不用。太平天國將領的冠帽有角帽、風帽、涼帽及帽額等制。
中華民國 「文明從頭開始」
1911年的辛亥革命不愧為一次偉大的革命,它不僅結束了清王朝的統治,
而且也使中國人從頭到腳面目全新。1912年民國政府規定的新禮服標準是:男子大禮服為西服,有晝夜之分,戴高而平頂的有檐帽子。常禮服可以著西服,戴較低有檐的圓頂帽,冬天用黑色毛呢,夏天用白色絲葛。
此一時期在我國城鎮流行的帽飾有:紅纓帽、軟緞圓形棗頂硬身禮帽,軟緞尖形棗頂軟身禮帽、布造孩童的獅頭帽。此外還有氈帽、絨或布鴨舌帽,水松木通帽、草帽、遮太陽白紗涼帽、竹帽等。清末的農民戴氈帽、皮棉帽、尖草帽。商儒戴瓜皮帽、涼帽。士紳多戴黑緞瓜皮小帽,俗稱「帽塔」,平民戴紗織或布制圓頂小帽。婦女裹頭巾,俗稱「青帕」。小孩戴綉花「頭箍」或獅頭帽(有的地方戴虎頭帽)。民國時期,禮帽在士紳和知識分子中流行,俗稱「高帽」夏季富有者戴椰子形呂宋帽。學生則戴有檐學生帽、童子軍帽。 http://..com/question/284928638.html

❹ 所有歇後語

黑瞎子扭身——大反撲
黑瞎子捧刺蝟——碰到棘手事;棘手
黑瞎子上轎——誰抬你啊
黑瞎子耍門扛——人熊傢伙笨
黑瞎子耍門扇——人熊傢伙笨
黑瞎子跳井——熊到底了
黑瞎子鑽灶筒——難過
黑瞎子坐轎——沒人抬舉
黑瞎子坐月子——嚇(下)熊了
黑旋風的本名——理虧(李逵)
黑夜裡追人——無影無蹤
黑紙糊燈籠——不明不白
哼哈二將鬥法——噴雲吐霧
橫匾壓塌龍王廟——好大的牌子
橫杠竹子——進不得城
橫著扁擔走路——霸道
橫著竹竿進城——行不通;走不通
橫著竹竿進宅——不入門
烘爐里的王八——干癟(鱉)
紅鼻綠眼的鬼——沒安好心
紅花女做媒——自身難保
紅蘿卜菜放辣椒——把你沒放在眼裡
紅蘿卜雕神像——飲食菩薩
紅蘿卜掉油簍——又奸(尖)又猾(滑)
紅娘挨打——成全好事
紅娘牽線——成人之美
紅漆糞缸——臭講究
紅頭火柴——一擦就著
紅紙蒙燈籠——裝面子
紅著眼睛咬著牙——懷恨在心
洪水淹糧倉——泡湯了
洪澤湖的魚鷹——老等
鴻雁傳書——空來往
喉嚨長刺口生瘡——說不出好話來
喉嚨口使勺子——淘氣
喉嚨里發癢——伸不得手
喉嚨里灌鉛——張口結舌
喉嚨里伸出手來——要吃;真饞;嘴太饞
猴吃辣椒——抓耳撓腮
猴戴皮巴掌——毛手毛腳
猴兒吃芥未——傻了眼;翻白眼
猴兒拿棒槌——胡掄
猴兒爬石崖——顯出你的能耐
猴兒上樹——爬得快
猴兒耍大刀——胡砍
猴兒捉虱子——抓耳撓腮
猴屁股扎蒺藜——坐立不安
猴王鬧天宮——大打出手
猴學樣——裝相
猴子扳玉米——掰一個,丟一個
猴子吃大蒜——翻白眼
猴子吃了蒜——撓著屁股轉
猴子吃麻搪——扒拉不開
猴子舂米——亂沖(舂)
猴子穿花衣——光顯自己漂亮
猴子穿衣服——冒充善人
猴子戴金冠——惹禍大王
猴子戴涼帽——不知幾品
猴子戴手套——毛手毛腳
猴子戴眼鏡——冒充斯文;假斯文
猴子的屁股——自來紅
猴子登台——一出沒有(指無戲可唱〕
猴子看果園——越看越光;監守自盜
猴子看戲——乾瞪眼;白瞪眼;傻了眼
猴子扛大樑——受不了
猴子拉犁——頂牛
猴子拉稀——壞肚腸
猴子撈月亮——一場空
猴子爬上旗桿頂——高高在上
猴子爬樹——亂竄
猴子爬皂角樹——遇上棘手事
猴子騎老虎——下來完
猴子騎駱駝——往上竄
猴子扇扇子——學人樣
猴子上旗桿——順桿爬
猴子耍扁擔——胡掄
猴子捅馬蜂窩——倒挨一錐
猴子偷黃連——自討苦吃;自找苦吃
猴子偷南瓜——滾的滾,爬的爬;連滾帶爬
猴子推磨——玩不轉
猴子學人樣——裝相
猴子照鏡子——得意忘形;沒個人模樣;里外不是人
猴子爭銜煙斗——假裝
猴子坐到旗桿上——唯我獨尊
猴子坐火箭——遠走高飛
猴嘴裡掏棗,狗嘴裡奪食——難辦;辦不到;沒法辦
後半夜做美夢——好景不長
後頸窩抹血——假充挨刀
後腦殼上的頭發——難見面
後腦勺拍巴掌——背後整人
後娘打孩子——暗裡使勁;使暗勁;早晚是一頓
後娘墳上哭鼻子——假傷心;假裝;裝假
後主降魏——不知羞恥
厚皮黃牛——宜打不宜牽
候車室里的掛鍾——群眾觀點
呼延慶打雷——奉命來的
囫圇吃棗——獨吞
囫圇啃石榴——先苦後甜
狐狸拜年——用心歹毒
狐狸吵架——一派胡(狐)言
狐狸吃不到的葡萄——全是酸的
狐狸吃刺蝟——下不了口
狐狸打馬蜂——不知道厲害
狐狸戴草帽——不算人;不是人
狐狸的尾巴——藏不住
狐狸掉進污水池——又臊又臭
狐狸放屁——臊氣
狐狸進村——沒安好心
狐狸進宅院——來者不善
狐狸看雞——越看越稀
狐狸騎老虎——狐假虎威
狐狸想天鵝——得不到口
狐狸想偷天上月——夢想
狐狸鑽罐子——藏頭露尾
胡蘿卜搬家——挪挪窩
胡蘿卜戴草帽——紅人兒
胡蘿卜掉進腌菜壇——泡著吧。
胡蘿卜叫鷹——越叫越遠
胡蘿卜就燒酒——圖個乾脆
胡蘿卜刻的小孩兒——紅人
胡蘿卜下酒——乾脆;乾乾脆脆
胡敲梆子亂擊罄——歡喜若狂;高興一時是一時;快活一時算一時;得意忘形
胡琴與琵琶合奏——談(彈)到一塊去了
胡同里跑馬——直來直去;直進直出;直出直入;
胡同里演戲——口上熱鬧
胡屠戶的女婿——犯勁(范進)
鬍子上的飯,牙縫里的肉——沒多大一點;不大點
鬍子上掛霜——一吹就了
鬍子貼膏葯——毛病
湖底的魚——不好打;打不起來
猢猻穿衣裳——象個人似的
猢猻戴帽子——學做人
猢猻推泰山——自不量力;不自量
葫蘆掉井裡——上不著天,下不著地
葫蘆蜂的窩——心眼多
葫蘆鋸了把兒——沒嘴兒
葫蘆里賣葯——不知底細
葫蘆里裝糯米飯——好進難出
葫蘆里裝水——為的是嘴
葫蘆頭爬層脊——兩邊滾
葫蘆下水——吞吞吐吐
糊塗官判案——是非不清
糊塗老婆——亂當家
糊塗廟里糊塗神——糊塗到一塊了
蝴蝶群舞——花花世界
虎伴羊睡——靠不住
虎口裡的人——生死未定
護城河的王八——混年號
花崗岩下油鍋——扎實(炸石)
花崗岩做招牌——牌子硬
花公雞的尾巴——翹得高
花骨朵碰在屠刀上——心碎
花果山的猴子——無法無天
花果山上沒外姓——一窩孫
花和尚穿針鼻——大眼瞪小眼
花架下養雞鴨——煞風景
花匠捧仙人球——扎手
花椒炒生薑——又麻又辣
花椒樹——渾身是刺
花椒水洗臉——麻痹(皮)
花轎到了家門口——喜氣盈盈
花轎里的新娘——不露臉
花轎前的樂隊——大吹大擂
花狸貓卧房頂——活受(獸)
花了眼的婆婆綉花——看不清
花落結個大倭瓜——看也看了,吃也吃了
花木瓜——空好看
花瓶里種樹——大不了
花前月下散步——觸景生情
花錢買死馬——得不償失;盡干蠢事
花蛇過溪——彎彎曲曲
花生殼,大蒜皮——一層管一層
花生米掉鍋里——熟人(仁)
花頭雞——惹事多
花心蘿卜充人參——冒牌貨
花眼婆綉花——模糊不清;看不清
花針對麥芒——尖對尖
花子進廟——窮禱告
花子婆娘翻跟頭——窮折騰
花子早起——窮忙
華容道上放曹操——不忘舊情
華佗當醫生——名副其實
華佗行醫——名不虛傳
化濃的癤子——不攻自破
化裝表演——改頭換面
畫筆敲敲——有聲有色
畫虎不成反類犬——弄巧成拙
畫匠不給神作揖——知道你是哪塊地里有呢
畫里的大餅——不能充飢
畫面上的酒菜——叫人眼飽肚飢
畫上的春牛——中看不中用
畫上的馬——不見起(騎)
畫上的美人兒——愛不得
畫上的元寶——不值錢的貨
畫蛇添足——多此一舉
樺木拐杖——寧折不彎
懷臭求芳——不可多得
懷揣火爐——熱心
懷揣雪人——寒心
懷兒婆的口糧——兩人一份
懷里揣刀子——不存好心;居心不良
懷里揣黃連——辛(心)苦
懷里揣鏡子——心裡明亮
懷里揣馬勺——誠(盛)心
槐樹上要棗吃——強人所難
槐樹下彈琴——苦中作樂;苦中取樂
壞鬼軍師——專出壞主意
換湯不換葯——老一套
皇帝補皮鞋——難逢(縫)
皇帝出朝——駕到
皇帝出宮——前呼後擁
皇帝打架——爭天下
皇帝的交椅——至高無上
皇帝的媽媽——太厚(後)
皇帝老爺發酒瘋——咋說咋有理
皇帝剃光頭——不要王法(發)
皇上吃窩頭——裝窮
皇上拍桌子——盛(聖)怒
皇上下令——一言為定
黃豆地里的西瓜——數它大
黃豆切細絲——功夫到家了
黃豆煮豆腐——父子相認
黃飛虎戰關雲長——刀對刀
黃蓋挨板子——自討的;自覺自願
黃狗當馬騎——胡來
黃瓜拉秧——塌子架
黃瓜敲木鍾——一聲不響
黃河決了口——滔滔不絕;一瀉千里
黃河裡的水——說不清;難清
黃鶴樓上看翻船——幸災樂禍
黃鶴樓上看行人——把人看矮了
黃昏時的燕子——不想高飛
黃醬掉在褲襠里——不是死(屎),也是死(屎)
黃連拌生薑——辛苦了
黃連炒豬頭——苦了大嘴
黃連泡茶——自討苦吃
黃連樹上雕字——刻苦
黃連樹上結糖梨——甜果都從苦根來
黃連樹下吃桂圓——苦中有甜
黃連樹下喊上帝——叫苦連天
黃連樹下種苦瓜——苦生苦長
黃連水裡煮湯圓——又苦又甜
黃連水洗頭——苦惱(腦)
黃毛娃娃坐上席——人小輩大
黃泥巴做饃饃——土包子
黃牛打噴嚏——笨嘴拙舌
黃牛的肚子——草包
黃牛拉磨——慢工出細活
黃牛落水——各顧各
黃牛咬黃連——吃苦耐勞
黃沙里攙水泥——合在一起干
黃鱔爬犁頭——狡滑(絞鏵)
黃鱔上沙灘——不死一身殘
黃鼠狼拜狐狸——一個更比一個壞
黃鼠狼背兔子——力不從心;力不能及;心有餘而力不足
黃鼠狼吃雞毛——填不飽肚子
黃鼠狼抽了筋——渾身打哆嗦
黃鼠狼戴花——臭美
黃鼠狼擋汽車——自不量力;不自量
黃鼠狼的脾氣——偷雞摸蛋
黃鼠狼叼雞——有去無回
黃鼠狼躲雞棚——不是偷也是偷
黃鼠狼給雞拜年——沒安好心;來者不善
黃鼠狼給雞送禮——不懷好意
黃鼠狼過水田——拖泥帶水
黃鼠狼和狐狸結親——臭味相投
黃鼠狼見了雞——眼饞
黃鼠狼借雞——有借無還
黃鼠狼進宅院——來者不善
黃鼠狼落難——作惡到頭了
黃鼠狼泥牆——小手小腳
黃鼠狼娶媳婦——小打小鬧
黃鼠狼拖牛——自不量力;不自量
黃鼠狼聞不出屁臭——氣味相投
黃鼠狼下刺蝟——一窩不如一窩
黃鼠狼下崽——一窩不如一窩
黃鼠狼鑽糞堆——又臊又臭
黃頭火柴——一碰就發火
黃羊的尾巴——長不了
黃忠上陣——老當益壯
灰堆吹喇叭——烏煙瘴氣
灰堆燒山葯——混書蛋
會計上門——找你算帳
渾身貼膏葯——毛病不少
渾水池子——看不透
渾水洗澡——越來越糟;干凈不了
豁牙子拜師傅——無恥(齒)之徒
豁牙子過冬——唇亡齒寒
豁牙子說話——含糊其辭;含含糊糊
豁牙子咬牛筋——難嚼難咽
豁子吵嘴——誰也別說誰
豁子喝米湯——無恥(齒)下流
活剝兔子——扯皮
活人跳進滾水裡——不死扒層皮
活魚掉進醋缸——肉爛骨頭酥
活魚丟在沙灘上——干蹦干跳
火把換燈籠——明來明去
火柴把上綁雞毛——膽(撣)子小
火柴棍搭橋——難過
火柴盒做棺材——成(盛)不了人
火柴與火葯——一碰就發火
火車不開——推著走
火車帶車皮——勾(鉤)搭得緊
火車抵頭——互不相讓
火車進隧道——長驅直入
火車開到馬路上——越軌
火車拉笛——上勁;名(鳴)聲大
火車離軌——寸步難行
火車離了道——越軌
火車輪子上軌道——切實可行
火車上馬路——出軌;越軌
火車上演戲——載歌載舞
火車頭拉纖——獨出心裁
火車頭沒燈——前途無量(亮)
火車廂里賽歌——高歌猛進
火車響汽笛——一鳴驚人;火氣沖天
火車扎進高梁地——沒轍
火車站的軌道——四通八達
火車站的鐵軌——道道多
火雞比天鵝——差得遠;差遠了
火鐮對火石——一碰就發火
火爐子里澆油——火氣太大
火盆里栽牡丹——不知死活
火鉗子上陣——算不得兵器
火燒芭蕉——不死心;心不死
火燒鞭炮——一觸即發
火燒草料場——逼上樑山;沒有救
火燒草山——沒有救
火燒大梁——長嘆(炭)
火燒燈草——灰心
火燒房子還瞧唱本——沉著;沉得住氣
火燒蜂房——亂哄哄
火燒棺材——逼死人
火燒寒暑表——直線上升
火燒猴屁股——團團轉
火燒鬍子——練(煉)嘴
火燒鬍子——眼前就是禍;禍在眼前
火燒金鑾殿——沒地(帝)位
火燒褲襠——痛不可言;說不得;坐不住;坐不穩
火燒栗子——氣崩了;氣炸了
火燒蓮花寺——妙哉(廟災)
火燒嶺上撿田螺——沒處尋;難尋
火燒茅草——不死心;心不死
火燒鳥龜——心裡痛
火燒屁股——坐不穩;坐不住
火燒日歷——沒期啦;沒日子了
火燒套馬桿子——長嘆(炭)
火燒竹林——盡光棍;全是光棍
火燒竹子——不變節
火燒字帖——自然(字燃)
火神爺出征——有將無兵
火神爺待客——熱情
火炭掉在頭發上——火燒火燎
火炭吞下肚——心急如焚
火星子遇汽油庫——鬧得天翻地覆
火種掉進乾柴堆——一點就著
貨郎背包串鄉——沒挑的
貨郎擔洗手——撂挑子
貨郎鼓——兩邊擺
機關槍瞄大炮——直性子對直性子
雞腸舌刮油——有也不多
雞戴帽子——官(冠)上加官(冠)
雞蛋里挑骨頭——沒碴打碴
雞飛蛋打——兩落空
雞給黃鼠狼拜年——自投羅網
雞公頭上的肉一大小是個官(冠)
雞叫走路——越走越明
雞毛撣沾水——時髦(濕毛)
雞毛撣子——盡招灰
雞毛點燈——十有九空
雞毛掉井裡——不聲不響
雞毛過大秤——沒有份量
雞毛上天——輕狂
雞毛與蒜皮——沒多少斤兩
雞腿煮豆腐——一勺燴
雞窩里飛出金風凰——異想天開
積木搭牆——一推就倒
畸形人做衣服——另搞一套
脊樑長瘡,胸口貼膏葯——不顧後患
脊樑骨上長茄子——生了外心
賈寶玉出家——看破戲塵
賈寶玉的通靈玉——命根子
賈寶玉結婚——不是心上人
賈寶玉看《西廂記》——戲中有戲
賈府門前的獅子——死(石)心眼兒
賈家姑娘嫁賈家——假(賈)門假事(賈氏)
肩膀上搭爐灶——惱(腦)火
肩頭上放花炮——禍(火)在眼前
煎過三遍的葯渣——早該倒了
蔣干盜書——上了大當
醬缸腌肘子——親(咸)肉一塊
醬壇里裝個鱉——親員(咸圓)
膠皮人烤火——渾身都軟了
膠皮魚簍——滴水不漏
蛟龍困在沙灘上——威風掃地
跤龍頭上搔癢——溜須不要命
狡兔撞鷹——以功為守
腳踩兩只船——三心二意
腳踩西瓜皮,手裡抓把泥——一溜二抹
腳蹬鼻子——上臉
腳底下踩棒槌——立場不穩,站不穩
腳盆里撐船——內行(航)
腳踏樓梯板——步步高升;步步登高
教菩薩認字——枉費心機
秸稈扎的雞——插翅也難飛
街道司衙門——唬得過誰
街上賣笛——自吹
街頭的狗——誰有吃就跟誰走
街頭上耍把戲——說得多
借米還糠——氣鼓鼓
借債買藕吃——窟窿套窟窿
金彈打飛鳥——因小失大
金彈子打烏——得不償失
金剛化佛——更神氣
金剛鑽兒包餃子——鑽心痛
金剛鑽鑽瓷器——一個硬似一個
金剛鑽鑽大鍋——沒有鑽不透的
金鑾殿上告王子——自討苦吃
金漆馬桶——外面光,裡面臭
金魚缸里放泥鰍——看你怎麼耍滑頭
金簪落海——無出頭之日
緊著褲子數日月——日子難過
浸了水的爆竹——一聲不響
浸濕的木頭——點不起火
浸水的木魚——敲不響
京戲走台步——慢慢挪
驚弓之鳥——遠走高飛,心有餘悸
驚蟄後的長蟲——氣勢起來
驚蟄後的青竹索——越來越凶
驚蟄後的蜈蚣——越來越凶
睛天不趕路——等著雨淋頭
鏡子里的餅——不能充飢
鏡子里罵人——自罵自
鏡子里親嘴——別人不親自己親
鏡子上的人兒——挺光滑的
揪著馬尾巴賽跑——懸
酒鬼掉進酒池裡——求之不得
酒鬼喝汽水——不過癮
酒盅里拌黃瓜——施展不開
就著豬肉吃油條——膩透了
撅著屁股看天——有眼無珠
決了堤的水——橫沖直撞
絕戶頭得個改家子——明看不成器,丟又捨不得
開燈聊天——說亮話
開封府的包公——鐵面無私
開弓的箭——決不回頭
開棺驗屍——追查到底
開花的白菜——起了心
開花期遇暴雨——結果不好
開會差半點——遲到了
開會請了假——沒出息(席)
開局擺開攔河車——嚴陣以詩
開局的兵卒——作用不犬
開了閘的河水——一瀉千里
開水鍋里煮空籠——不爭(蒸)包子爭(蒸)日氣
開水裡撈肥皂——全憑手快
開水泡黃豆——有點自大
開水潑老鼠——不死也要脫層皮
開水碗上的蔥花——華(花)而(兒)不實
開水洗臉——難下手
開水煮白玉——不變色
開著電扇聊天——盡講風涼話
開著收音機聽戲——聞聲不見人
開著拖拉機攆兔子——有勁使不上
砍不倒大樹——弄不多柴禾
砍倒大樹捉鳥——獃子
砍倒的柳樹——死不甘(干)心
砍樹吃桔子——不顧根本
看病先生開棺材鋪——死活都要錢
看到草繩就喊蛇——大驚小怪
看到草繩往後跑——膽子大小
看慣了武打片——不怕你搞小動作
看家拳頭——留一手
看見和尚喊姨夫——亂認親
看見尼姑喊嫂子——亂認親
看見外公叫爺爺——不識相
看門的神仙——管不了廟里事
看人上菜——勢利眼
看人挑擔——不知吃力
看戲挑媳婦——一頭滿意
看羊的狗——一個比一個凶
看衣裳行事——狗眼看人
看著天說話——不知眼多高
看著相聲肚子疼——哭笑不得
看著帳本聊天——說話處數
康熙替父還債——碗(晚)了
糠了的蘿卜——沒有辣氣
扛著牌坊賣肉——好大的架子
瞌睡送個枕頭——正是時候
磕完頭撒供——留神
磕一個頭放三個屁——行好沒有作孽多
蝌蚪變青蛙——有頭無尾
蝌蚪的尾巴——壽命不長
蝌蚪害頭疼——混身是病
可著頭做帽子——恰到好處
客氣碰著老實——虛情當成真意
嗑瓜子吃核桃——不能不求人(仁)
嗑瓜子嗑出個臭蟲來——什麼仁(人)兒都有
嗑瓜子嗑出蝦米來——遇上了好人(仁)
啃著魚骨聊天——話中帶刺
空城計退敵——反敗為勝
空袋子——立不起來
空肚子打飽嗝——硬撐市面
空手進衙門——非輸不可
空手跑進中葯店——沒方子
空手挖蘿卜——一個個提拔
空手抓白魚——難得(逮)
空心羅漢——沒肚量,無心肝
空心蘿卜——中看不中用
空中飛人——上不著天,下不著地
空著手回娘家——無理(禮)
孔方兄進廟問——錢能通神
孔夫子搬家——凈是書(輸)
孔夫子的背包——準是書(輸)
孔夫子的硯台——心太黑
孔夫子念書——咬文嚼字
孔雀的尾巴——翹得太高了
孔雀耍撣帚——出計不出面
口袋裡冒煙——燒包
口袋裡裝釘子——個個想露頭
口袋裡裝錐子——鋒芒畢露
口含棉花——說得輕巧
口渴了才打井——來不及了
口渴碰到清泉水——正合適
口咽黃連——苦在心
枯井打水——勞而無功,一無所獲
枯樹根上澆水——白費勁
枯樹爛木頭——無用之樹
苦豆子煮黃連——一個更比一個苦
苦瓜蟲——吃內不吃外
苦海無邊——回頭是岸
苦水裡面泡苦瓜——苦慣了
苦竹子根頭出苦筍——輩輩苦
褲襠放屁——串通一氣
褲腰帶系在脖子上——錯記(系)了
褲腰上掛死耗子——假充打獵人
誇嘴的郎中——沒好葯
快刀砍骨頭——乾乾脆脆
快刀切豆腐——不費勁;兩不沾
快刀切蘿卜——乾脆
快刀斬亂麻——乾脆利索,一刀兩斷
筷子搭橋——路不寬
筷子頂豆腐——樹(豎)不起來
筷子里拔旗桿——沒高的
筷子挾骨頭——三條光棍
筐里選瓜——越選越差
葵花籽里拌鹽水——嘮閑(撈咸)嗑
昆侖山上的靈芝草——無價之寶
捆綁的夫妻——長不了
垃圾堆里打氣——光進不出
垃圾堆里的八駿圖——廢話(畫)
垃圾堆里的東西——廢物
垃圾堆里的破鞋——沒人要的貨,一錢不值
垃圾堆旁聊天——滿口臟話
拉便糞嗑瓜子——進的少,出的多
拉肚子吃補葯——白費勁
拉肚子吃瀉葯——越吃越糟
拉鬍子過河——謙(牽)虛(須)過度(渡)
拉叫驢上市——冒充大牲口
拉了弦的手榴彈——給誰誰不要
拉駱駝放羊——高的高,低的低
拉磨的驢戴眼罩——瞎轉悠
拉琴的丟樂本——沒譜兒了
拉石灰車遇到傾盆雨——心急火燎
拉屎拉到鞋跟兒里——提不得
拉著何仙姑叫舅媽——五百年前是一家
拉著虎尾喊救命——自己找死
拉著手走路——你行我也行
喇叭佬娶老婆——自吹
喇叭嘴上塞泥巴——吹不響
臘鴨子煮到鍋里頭——身子爛了,鴨頭還硬
臘月里的蘿卜——動(凍)了心
臘月里扇扇子——火氣太大
臘月里生孩子——動(凍)手兒動(凍)腳兒的
臘月里遇上狼——冷不防
臘月搖扇子——反常
蠟人玩火——害人自身
蠟台上無油——空費心
蠟燭當冰棒——油嘴光棍
蠟燭的脾氣——不點不亮
蠟燭做蕭吹——油嘴光棍
辣椒炒豆腐——外辣里軟
辣椒面吃進鼻眼裡——嗆人
辣椒身上長柿子——越紅越圓滑
癩蛤蟆剝皮不閉眼——還想蹦達幾下
癩蛤蟆不長毛——天生這路種
癩蛤蟆吃骰子——一肚子點子
癩蛤蟆穿大紅袍——只可遠看,不能近瞧
癩蛤蟆打哈欠——好大的口氣
癩蛤蟆帶娃娃——只講個數
癩蛤蟆的脊樑——點子多
癩蛤蟆爬香爐——碰一鼻子灰
癩蛤蟆敲大鼓——自吹自擂
癩蛤蟆請客——四眼相顧
癩蛤蟆上餐桌——盡遇到敗興
癩蛤蟆上櫻桃樹——盡想高味
癩蛤蟆生蠍子——一窩更比一窩毒
癩蛤蟆跳到秤盤上——自稱自
癩皮狗上轎——招搖撞騙
癩子當和尚——不費手續
癩子的腦袋——不好提(剃),沒法(發)
癩子剃頭——看貨
藍球場上的裁判——跟著跑
藍天上的白雲——自由自在
藍天上的氣球——輕飄飄的
藍天上的雲彩——隨風飄
懶廚子做席——不想給你吵(炒)
懶大嫂趕場——中間不急兩頭忙
懶雞婆抱窩——守著攤兒過
懶驢上磨——屎尿多
懶驢子駕轅——不打不走
懶木匠的鋸子——不錯(挫)
懶婆娘的裹腳——又長又臭
懶婆娘的針線筐——亂七八糟
懶婆娘坐轎——願上不願下
懶人的鋪蓋——不理
爛板橋上的龍王——不是好東西
爛膏葯貼在好肉上——自找麻煩
爛了根的蔥——心不死
爛木頭刻章——不是這塊料
爛木頭做大梁——不好用
爛泥里打樁子——越打越下
爛泥路上拉車——越陷越深
爛泥馬捏神像——沒上好心腸
爛泥菩薩——全靠金貼,樣子神氣
爛泥菩薩洗臉——干凈不了
爛泥土下窯——燒不成個東西
爛肉喂蒼蠅——投其所好
爛掃帚上市——分文不值
爛柿子上船——軟貨
爛網打魚——一無所獲
爛魚開了膛——一付壞心腸
濫芋充數——掛個空名
狼不吃死孩子——活人慣的
狼吃鬼——沒影兒
狼吃狼——冷不防
狼狗打架——兩頭害怕
狼借豬娃——還不了
狼看羊羔——越看越少
狼啃青草——裝洋(羊)
狼頭上長角——裝樣(羊)
狼頭上掛竹筍——裝羊(羊)
狼窩里養孩子——性命難保
狼行千里吃肉——本性難移
狼裝羊肥——不懷好意
狼裝羊笑——居心不良
榔頭對錘子——狠對狠
浪中行船——時高時低
浪子回頭——金不換
牢房裡賭博——一錯再錯
老包斷案——臉黑心不黑
老兒子娶媳婦——大事完畢
老方丈打拳——出手不凡
老肥豬上屠場——挨刀的貨
老墳地里種西瓜——隔門隔代有瓜葛
老墳頭里的屍骨——空架子
老公公背兒媳婦過河——吃力不討好
老公雞戴眼鏡——官(冠)兒不大,架子不小
老鴰落在豬背上——一個賽過一個黑
老寡婦遇見老絕戶——孤的孤,苦的苦
老漢娶親——力不從心
老和尚拜丈人——怪事
老和尚吹管子——不懂笛(的)
老和尚打兒子——沒有的事
老和尚的百衲衣——東拼西湊
老和尚的帽子——平不拉塌的
老和尚丟了棍——能說不能行
老和尚盼媳婦——下一輩子的事
老和尚敲鍾——一個點兒
老和尚瞧嫁妝——下一輩子見吧
老和尚剃頭——一掃光
老和尚撞鍾——過一日是一日
老猴爬旗桿——不行了
老虎不吃人——惡名在外
老虎不嫌黃羊瘦——沾葷就行
老虎吃肉——親自下山
老虎出山遇見豹——一個比一個惡
老虎串門——稀客
老虎打哈欠——口氣真大
老虎打架——沒人勸;勸不得
老虎打瞌睡——難得的機會
老虎戴道士帽——假裝出家人
老虎的兒子——別看他(它)小
老虎的尾巴——摸不得
老虎兜圈子——一回就夠
老虎趕牛群——志在必得
老虎逛公園——誰敢攔
老虎和豬生的——又惡又蠢
老虎鬍子——誰敢模
老虎進城——家家關門
老虎進棺樹——嚇死人
老虎看小孩——有主的肉
老虎拉車——不聽那一套
老虎咧嘴笑——用心歹毒
老虎披蓑衣——終歸不是人
老虎皮,兔子膽——色厲內荏
老虎欠債——討不回來
老虎身上的虱子——誰敢惹
老虎頭上的蒼蠅——拍不得
老虎演戲——好看也別看
老虎咬銃——兩敗俱傷
老虎嘴塞螞蚱——填不滿
老會計撥算盤——精打細算
老進山洞——顧前不顧後
老進山神廟——老腐敗(虎拜)
老兩口埋在一個墳里——死活一對
老驢拉磨——瞎轉圈
老驢子打滾——翻不過身來
老貓犯罪狗戴枷——無辜受累
老貓守鼠洞——蹲著瞧
老綿羊攆狼——拼啦
老母雞抱空窩——不簡單(不見蛋),伏(孵)著吧
老母雞跟黃鼠狼結交——沒好下場
老母雞上樹——冒充英雄(鷹凶)
老母豬吃鐵餅——好硬的嘴
老母豬吃碗碴——滿嘴是詞(瓷)
老母豬打架——動口不動手,光使嘴
老母豬跟牛打架——豁出老臉來了
老母豬逛花園——找著挨揍
老母豬和牛打架——豁出命來摔

❺ 明朝中各級官員的官服,官帽有什麼區

明朝官服服飾屬於漢族傳統服飾體系,在經過元代蒙古人統治之後,明朝恢復漢族的傳統,明太祖朱元璋重新制定了服飾制度。明代官服是當時材料工技水平最高的服裝,就制度而論它承襲唐宋官服制度的傳統,指導思想比較保守。但製作更趨精美,整體配套也更趨和諧統一。


一品常服:頭飾用珠翠慶雲冠,珠翠翟3,金翟1,口銜珠結。鬢邊珠翠花2,小珠翠梳1雙,金雲頭連三釵1,金壓鬢雙頭釵2,金腦梳1,金簪2,金腳珠翠佛面環1雙。鐲釧都用金。衣服為長襖、長裙,質料各色紵絲、綾、羅、紗隨用。長襖鑲紫或綠邊,上施蹙金綉雲霞翟鳥紋,看帶用紅、綠、紫,上施蹙金綉雲霞翟鳥紋。長裙橫豎金綉纏枝花紋。


二品禮

服,除特髻上少1隻金翟鳥口銜珠結外,與一品相同。二品常服亦與一品同。


三品禮服:特髻上金孔雀6,口銜珠結。正面珠翠孔雀1,後鬢翠孔雀2。霞帔上施蹙金雲霞孔雀紋。鈒花金墜子。褙子上施金綉雲霞孔雀紋。余同二品。三品常服,冠上珠翠孔雀3,金孔雀2,口銜珠結。長襖,看帶或紫或綠,並綉雲霞孔雀紋,長裙橫豎襕並綉纏枝花紋,余同二品。四品禮服特髻上比三品少1隻金孔雀,此外與三品同。四品常服與三品同。

五品禮服:特髻上銀鍍金

鴛鴦4,口銜珠結。正面珠翠鴛鴦1,小珠鋪翠雲喜花3朵,後鬢翠鴛鴦1,銀鍍金雲頭連三釵1,小珠簾梳1,鍍金銀簪2,小珠梳環1雙。霞帔上施綉雲霞鴛鴦紋,鍍金銀鈒花墜子。褙子上施雲霞鴛鴦紋。余同四品。五品常服冠上小珠翠鴛鴦3,鍍金銀鴛鴦2,挑珠牌。鬢邊小珠翠花2朵,雲頭連三釵1,梳1,壓鬢雙頭釵2,鍍金簪2,銀腳珠翠佛面環1雙。鐲釧皆銀鍍金。衣服為鑲邊綉雲霞鴛鴦紋長襖,橫豎襕綉纏枝花紋長裙。余同五品。

六品、七品禮服:首飾特髻上翠松三株,銀鍍金練雀4,口銜珠結。正面銀鍍金練雀1,小朱翠花4朵,後鬢翠梭毬1,翠練雀2,翠梳4,銀雲頭連三釵1,珠緣翠簾梳1,銀簪2。衣服綾或羅、綢、絹大袖衫,綉雲霞練雀紋霞帔,鈒花銀墜子。褙子上施雲霞練雀紋,余同五品。

六、七品常服冠上鍍金銀練鵲3,又鍍金銀練鵲2,挑小珠牌,鐲釧皆用銀。衣服為有邊長襖,紫或綠綉雲霞練鵲文看帶,橫豎襕綉纏枝花紋長裙。余同五品。



八品、九品禮服:首飾為小珠慶雲冠,銀間鍍金銀練鵲3,又銀間鍍金銀練鵲2,挑小珠牌,銀間鍍金雲頭連三釵1,銀間鍍金壓鬢雙頭釵2,銀間鍍金腦梳1,銀間鍍金簪2。衣服為大袖衫,霞帔,褙子,霞帔上綉纏枝花,鈒花銀墜子,褙子綉摘枝團花。及襟側鑲邊綉纏枝花長襖,余同七品。(摘自摩登先生網:MrModern.Com)

明代官帽


烏紗帽成為官員專用的帽子並作為官員的代稱,則是在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太祖朱元璋規定:「凡常朝視事,以烏紗帽、團領衫、束帶為公服。」從此,烏紗帽成為只有當官的才能戴的帽子,平民百姓就不能問津了。烏紗帽的產生時間有幾種說法,有人說是唐朝,有人說是宋朝。其實,烏紗帽是古代一種官帽,首先產生於東晉,那時烏紗帽並非官員特有,它不分貴賤,官民皆可戴,到了唐代,才定為官帽。《唐書·與服制》記載:「烏紗帽者,視朝及宴見賓客之服也。」也就是說,烏紗帽在官員們上朝和宴請賓客時戴,平時在家不必戴,頗類似於今天的某些行業著裝。



https://www..com/s?tn=25017023_5_dg&ch=1&ie=UTF-8&wd=%E5%90%84%E7%BA%A7%E5%AE%98%E5%91%98%E7%9A%84%E5%AE%98%E6%9C%8D%EF%BC%8C%E5%AE%98%E5%B8%BD%E6%9C%89%E4%BB%80%E4%B9%88%E5%8C%BA

與帽子帖玉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運動員的裙子 瀏覽:222
無印良品褲子質量如何 瀏覽:557
針織衫選擇什麼面料 瀏覽:364
深圳冬季校服在哪買 瀏覽:37
還有裙子的英語怎麼寫 瀏覽:461
公司要一定要穿裙子 瀏覽:220
男裝西服批發拿貨 瀏覽:999
童裝毛領羽絨服女 瀏覽:950
文琦中學校服 瀏覽:886
男款長袖格子襯衫搭配什麼鞋子 瀏覽:997
加厚白色女襯衫圖片 瀏覽:227
一個衣服的帽子怎麼畫 瀏覽:819
霧霾藍大衣和圍巾搭配 瀏覽:241
裙子前有兩個圈如何系 瀏覽:208
關於黃色裙子的圖片大全 瀏覽:39
女裝黑色長裙圖片 瀏覽:547
襯衣套什麼褲子好看圖片大全 瀏覽:620
女士西裝配什麼樣的衣 瀏覽:557
蔡徐坤紫色衛衣多少錢 瀏覽:693
嬰兒系帶褲子如何穿 瀏覽: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