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代皇帝上朝時頭上戴的帽子,稱為冕冠。也稱「旒冠」,俗稱「平天冠」。與冕服、赤舄、佩綬、玉圭等同時在祭祀等大典時穿用。是帝王、王公、卿大夫在參加祭典等典禮活動時所戴的等級較高的禮冠。
2、冕的頂部叫「綖板」,綖板前圓後方,比喻天圓地方,表示博大之意;綖板塗黑漆,以示莊重。板前後系垂旒,表示帝王不視非,不視邪,是非分明。旒的多少視佩戴者的身份決定,有三、五、七、九、十二之分,以十二旒較為尊貴,是帝王的專用。
3、板下有玉衡,連接於冠上兩邊凹槽內;衡兩端有孔,兩邊垂掛絲繩直到耳旁,至耳處系著一塊美玉,好像塞住了耳朵,即所謂「充耳」,寓意帝王不聽讒言,求大德不計小過,有所聞,有所不聞,從而衍化出一個成語「充耳不聞」。
② 為什麼古代皇帝戴的帽子前後都有幾串珠子
1. 古代皇帝戴的帽子稱為冕,其特徵是前後都裝飾有幾串珠子,稱為旒。
2. 旒的作用有兩個主要方面:一是蔽明,即遮住視線,讓皇帝不必過於清晰地看到所有事情,以此寓意水至清則無魚的智慧;二是端正坐姿,因為旒的長度設計使得皇帝在搖頭晃腦時,旒會發出聲響,從而提醒皇帝保持威嚴的姿態。
3. 旒是古代中國禮冠中的一種,其歷史可追溯至黃帝時期,至周代時已完善。冕旒不僅是帝王、諸侯、卿大夫在盛大祭祀活動中所佩戴的最貴重禮冠,而且在排列和材質上都有嚴格的規定。
4. 根據古時的規定,每串旒通常由五彩絲繩(繅)串起12塊五彩玉石而成,玉石顏色按照朱、白、蒼、黃、玄的順序排列,每塊玉石間隔1寸,每旒長度也是12寸。
5. 漢代時,冕服的旒不再局限於五色,而是根據《後漢書·輿服制》的記載,使用了12串白玉串珠。
6. 皇帝頭上的冕旒不僅是裝飾,還具有一定的文化含義。在耳朵上方,還有稱為「黈纊」的小玉珠,其作用是堵住耳朵,形狀小巧。
7. 不僅皇帝,一些朝代的諸侯也會佩戴類似裝飾的冕旒,但數量和規格上通常低於帝王。
8. 冕旒的基本形式是前低後高,這不僅僅是一種造型設計,更寓意著皇帝的謙恭和勤勉。
9. 冕旒上的冕板大小不一,但其基本形式和寓意保持一致,反映了古代中國冠冕文化中的深層含義。
③ 古代皇帝上朝時頭上戴著的那個有好多珠子的帽子叫什麼啊
古代皇帝上朝時頭上戴的帽子,稱為冕冠,也稱作旒冠或平天冠。這種帽子與冕服、赤舄、佩綬、玉圭一同在祭祀等大典時穿著。冕冠是帝王、王公、卿大夫在參加祭典等典禮活動時所戴的最高級別的禮冠。冕冠頂部稱為綖板,前圓後方,象徵天圓地方,寓意博大;綖板塗黑漆,以示莊重。板上前後系有垂旒,表示帝王明辨是非,不視邪惡。垂旒數量根據佩戴者的身份而定,三、五、七、九、十二旒不等,以十二旒最為尊貴,為帝王專用。板下有玉衡,連接於冠兩側凹槽內;衡兩端有孔,兩邊垂掛絲繩直到耳旁,繩端系著一塊美玉,象徵塞住耳朵,寓意帝王不聽讒言,求大德不計小過,有所聞,有所不聞,從而衍化出一個成語「充耳不聞」。
冕冠與冕服、赤舄、佩綬、玉圭一同在祭祀等大典時穿著。冕服制度,傳說起源於殷商時期,至周朝定規范、完善,自漢代以來歷代沿襲,源遠流長。盡管冕服種類、使用范圍、章紋分布等在不同朝代有所變化,但冕服制度一直沿用到明朝。清朝建立後,服飾政策變更,冕服制度在中國亦隨之終結。然而,冕服上特有的「章紋」在清代仍飾於帝後禮服、吉服等服飾上,民國三年定製的「祭祀冠服」亦將「章紋」施於上衣圓補,作為區分等級的標志。
赤舄是古代天子、諸侯所穿的鞋,顏色赤色,底部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