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兒童在古代如何稱呼
赤子:初生的嬰兒。
襁褓:(音qiǎngbǎo),本意是指包裹嬰兒的被子和帶子,後來指未滿周歲的嬰兒。
孩提:指二三歲的幼兒。
齠齔:(音tiáochèn)原意指兒童換齒之時,即指七、八歲的兒童。唐代詩人白居易在《歡兒戲》中寫道:"齠_七八歲,綺紈三四兒。"
垂髫:(音chuítiáo)指三四歲至八九歲的兒童。古時兒童不束發,頭發下垂,因以"垂髫"指兒童。
黃口:泛指十歲以下的孩童。
幼學:十歲。
總角:古代未成年的人把頭發紮成髻,語出《詩經》"總角之宴,言笑晏晏",指八九歲至十三歲的少年兒童。
女子:
豆蔻:本是植物名,代指十三四歲的少女。又稱為「豆蔻年華」。
及笄:(音jíjī)亦作"既笄",古代女子滿15歲結發,用笄貫之,所以指女子十五歲。
破瓜:瓜字可以分割成兩個八字,是為十六,指女子十六歲,也可以用碧玉年華。
桃李年華:比喻人的青春年少,代指女子二十歲。
花信:花開之時,指女子到了二十四歲。語出宋朝詩人范成大《元夕後連陰》:「誰能腰鼓催花信,快打揚州百面雷。」
男子:
舞勺之年:原意指男孩子十三歲至十五歲歲應學習勺舞,故代指男子十三歲至十五歲。
舞象之年:指男子十五歲至二十歲,原本是古武舞名,語出《禮記·內則》:"成童,舞象,學射御。」
束發:男子十五歲至二十歲。古代男孩成童時束發為髻,因此作為成童的代稱。
弱冠:古代男子二十歲時要行冠禮,戴上表示已成年的帽子,但由於身體未壯,還比較年少,故稱"弱",因此用以指男子二十歲的年齡。
小孩在十歲以前,人們多用動物、服飾、牙齒等表示年齡。如剛剛出世叫「嬰兒」,也叫「黃口」。這是因為雛鳥的嘴是黃色的,後來就用「黃口」來喻嬰兒。有些地方俗稱小孩為「毛毛」「小毛毛」「小毛頭」或者「齡娃」。這里的「毛毛」指孩子剛生下來時,身上、臉部有很多茸毛;「齡娃」則指從現在開始要計算年齡了。唐代的許_(que第四聲)在《題南嶽招仙觀壁上》中說:「黃口小兒初學行,唯知日月東西生。」就是將「黃口」的含義引申為幼童或年幼無知的孩童。
很多家長在為孩子們選購服裝時,除了大小合適、面料舒服,外觀時尚也是家長們十分看重的。有的家長還緊跟當季流行元素,選購一些衣服上帶扣子或鉚釘、水鑽、亮片的服飾。有的家長在選購嬰幼兒的服裝時,常常有一些繩帶,有的充當裝飾,有的扣上後能讓衣服更保暖,但這些繩帶有時候可能會給孩子帶來很大的隱患。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准中關於童裝的繩帶和拉帶的安全規格,七歲以下兒童的服裝在風帽和頸部位置不得有拉帶,而臀圍線位置的拉帶則不應超出服裝下邊緣。三角背心的頸部系帶在風帽和頸部不應呈鬆散狀態。這樣的服裝隱患已成了家長們普遍關心的重點。很多網友在網上也紛紛留言,提醒家長在為孩子們選購服裝時,盡量避免選擇衣帽上帶繩子的服裝。
3. 「總角、垂髫、及笄、豆蔻、弱冠」各指多少歲啊
1、總角:八九歲至十三四歲的少年,古代兒童將頭發分作左右兩半,在頭頂各紮成一個結,形如兩個羊角,故稱"總角"。
2、垂髫:三四歲至七歲(女)、八歲(男)的兒童(髫,古代兒童頭頂自然下垂的短發)。
3、及笄:古時稱女子年在十五為"及笄",也稱"笄年"。笄是簪子,及笄,就是到了可以插簪子的年齡了。
4、豆蔻:十三四歲,是指女孩的年齡段,文學作品中的豆蔻:詩文中常用以比喻少女。
5、弱冠:古代男子20歲行冠禮。所以主以"弱冠"代稱20歲,弱是年少,冠是戴成年人的帽子,還要舉行大禮。
(3)七歲兒童帽子新款擴展閱讀:
兒童稱謂:
童孺:兒童。
垂髫[tiao]:指兒童。兒童垂發叫髻。垂髫:髫[tiáo],指古代兒童猶未束發時自然下垂的短發。因而就用「垂髫」稱幼兒或指人的幼童階段。也有說「垂發」的,意思相同,如《後漢書·呂強傳》就有「垂發服戎,功成皓首」句。
垂髫:小孩子頭發紮起來下垂著,指幼年。垂髫:指幼年兒童(又叫「總角」)。垂髫(tiao)是三四歲至八九歲的兒童(髫,古代兒童頭上下垂的短發)。
齠[tiao]:兒童換牙。齠年:童年。
髫[tiáo]年:童年。
髫[tiáo]齡:童年。
束發:是指青少年。
稚:稱年齡小的為稚。
膝下:幼年,言子女幼年僅能依附父母的膝下。《孝經聖治》:「故親生只膝下。」
孺子:兒童。《孟子離婁上》:「有孺子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也用作老人對年輕後生的稱呼。《史記留侯世家》:「父去里所,復還,曰:『孺子可教矣。』」
成人稱謂:
冠者:指成年人。
待年、待字:指女子成年待嫁的年歲。「愛自待年金聲夙振」(《文選宋文皇帝元皇後哀策文》)。「女子許嫁,笄而字。」(《禮記·曲禮上》)
有室、有家:男子娶妻、女子出嫁之年。《孟子·滕文公下》:「丈夫生而願為有室,女子生命而願為有家。」朱熹集註:「男以女為室,女以男為家。」
怨女:指年齡大而沒有結婚的女子。〈孟子梁惠王下:「內無怨女,外無曠夫。」
曠夫:指年齡大而沒有結婚的男子。
老人稱謂:
杖家之年:五十
杖鄉之年:六十
杖國之年:七十
杖朝之年:八十。
《禮記·工制》:「五十杖於家,六十杖於鄉,七十杖於國八十杖於朝,九十者天子欲問焉,則就其室。」
斑白:老人。老年人頭發斑白,因代指老人。
黃發:是指長壽老人。:指老人,老人的頭發由白變黃。「黃發」是枯黃的頭發。人老了,頭發上由黑變白,白發則黃。
皓首:白頭,指年老。
久壽:長壽。
眉壽:耄[mao]壽,長壽。人老了眉毛長,所以稱眉壽。
姥[mu]:年老的婦人。
暮齒:晚年,暮年。
暖壽:舊俗在過生日的前一天,家裡的人和關系較近的親友來祝壽。
萬壽:大壽,高壽之意。
遐齡:指人長壽高齡。
參考資料:年齡稱謂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