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宋代官帽真的是為了防止大臣交頭接耳嗎
在看很多以宋朝時期為背景的電視劇的時候,很多人都發現,劇中朝堂上的官員們的帽子,兩邊都有兩個非常長的「長耳朵」,這些其實都是根據一些古代的人物畫像來的,很多宋朝時期的人物畫像上面,不管是官員還是皇帝,他們的帽子後面都有兩根很長的「翅膀」,這種帽子是由趙匡胤發明的,名字就叫做長翅帽,非常的形象了。但是對於這長翅到底是用來做什麼的,很多人都認為,這應該是為了防止官員在下面交頭接耳所採取的一種辦法,因為這樣的帽子,一旦有人相互之間交談,頭轉動,那兩個人的帽子翅膀一定會打在一起,不斷的晃動,這樣一來皇帝就知道誰在開小差了。但是,事實情況真的是這樣的嗎?
眾所周知,宋代「官服」的標准搭配就是左右戴著長長的翅子的「官帽」。如果檢索宋代官帽,可以看到網路上鋪天蓋地所有的回答都說這是宋太祖趙匡胤的發明,是為了「防止朝臣在上朝的時候交頭接耳,竊竊私語,品論朝政」。實際真是如此嗎?
趙匡胤設計官帽的說法流傳極廣,幾乎快成為人盡皆知的「常識」,而且總是被演繹得繪聲繪色——趙匡胤黃袍加身登基以後,大臣們還沒習慣角色的轉換,總是沒尊沒卑。某天,心胸狹窄的趙匡胤見官員上朝交頭接耳,勃然大怒,心生一計,下旨開發出一種特別的帽子,兩邊加兩根長長的翅子,專供官員上朝使用,防止他們相互咬耳朵說悄悄話。
聽起來讓人覺得恍然大悟,很有道理。實際上,這只是後人杜撰出來的一個故事。
「長耳朵」原來只是固定帽子的帶子,其實早在宋太祖之前上百年,這兩條帶子就已經逐漸誇張伸長,人們以其長、挺為美,經歷百年的逐漸變長過程,並不是趙匡胤看到大臣交頭接耳不爽突然發明出來的。
這種「 官帽 」從隋唐時的襆頭演變而來,宋代正式文獻中也依然直接稱為「襆頭」或「折上巾」。
襆頭原來是一塊黑色的方形織物,有四個角,蓋在頭頂以後,兩角在後面打結下垂,兩角反折到頭頂上打結固定,所以也叫「折上巾」。「襆頭,一謂之四腳,乃四帶也。二帶系腦後垂之,二帶反系頭上,令曲折附頂,故亦謂之『折上巾』。」
襆頭後面打結的兩個角,就是「長耳朵」的前身。
兩個小小的襆頭角打結後,垂在後面飄搖,人們逐漸覺得不夠美觀或不夠莊重,於是想方設法做各種誇張化改造,並加以固定,兩角成為襆頭的裝飾重點。從初唐到晚唐三百年間,變得越來越長,並且加了骨架,拗成各種固定造型。
或成八字外撇、或左右平伸、或斜向上、或朝天、或一邊倒、或舒張開、或交叉,又出現長腳、展角、交角、花角、局角、軟角、舒角各種造型。晚唐時,向左右伸長的平襆頭腳逐漸流行,成為一種常用的標准襆頭。
早在趙匡胤之前的晚唐、五代,就已經廣泛流行各種誇張的襆頭腳造型,其中就包括平直的展角,長度已經超過肩膀,和北宋類似了。敦煌壁畫里的五代男供養人,也幾乎盡數頭戴展角襆頭。
關於襆頭,宋代的官方文獻以及文人筆記里本就有很多論述,可以稱得上汗牛充棟。但在所有的宋代文獻中,沒有一處提及展角襆頭是由本朝宋太祖為官員而發明。宋人甚至自己也搞不懂為何要展角,比如宋代程大昌在《演繁露》中說:「襆頭之制,裁紗覆首,盡韜其發,兩腳系腦後……其改為硬腳,史不載所始,莫知其的,自何時也。」
反而很多宋代文獻也提及硬角、平角襆頭唐五代早已有之。比如宋魏了翁《古今考》說「五代至宋以襆頭為首飾,漆紗為之,橫長其帶」。北宋王得臣在《麈史》中也總結,襆頭從出現以來一直變換新的樣式,兩腳或彎曲向上、或兩闊腳、或短銳角,樣式很多,各取所好,唐代「中末以後」,又發展為「展腳」,是北宋「今所服」的樣式:
「襆頭,後周武帝為四腳,謂之折上巾。……唐武德初,置平頭小樣巾子……折上巾以余帛折之而上系,今謂之襆頭小腳,其所垂兩腳稍屈而上,曰朝天巾。後又為兩闊腳,短而銳者,名牛耳襆頭,唐謂之軟裹。至中末以後,浸為展腳者,今所服是也。然則制度靡一,出於人之私好而已。」
宋代只是延續晚唐五代的這種發展趨勢,並且進一步誇張化。所以首先時間上,它不是北宋皇帝一拍大腿才突然發明的。
其次,這種展角襆頭在晚唐五代出現時也並非官員上朝專用,本是上下通用的帽子。
當時上自天子、皇太子,到百官諸臣,甚至樂師、儀衛、戲子,誰都可以用,很多場合都會用。我們從壁畫中可以看到,唐、五代、遼、宋、金,不少門衛、伎樂,甚幹活的僕人都使用展腳襆頭。自然更不可能是趙匡胤為了防止官員而專門設計的。
如果是為了防止官員交頭接耳而設計,那為何皇帝本人和外邊的僕人也都戴呢?難道宋太祖也得防止別人和他交頭接耳?
各種宋代文獻裡面,也都記錄了展角襆頭其實是上下通用的帽子。《宋史·輿服志》說「五代漸變平直。國朝之制,君臣通服平腳……平施兩腳,以鐵為之」,皇帝和臣下都通用這種平腳襆頭。
沈括在《夢溪筆談》也對此有一番論述,不過他認為加骨架的硬腳襆頭在唐代是君王使用,皇帝自己先喜愛戴這種帽子,晚唐被地方藩鎮僭用,到了宋代,直腳成為貴賤通用的樣式:「唐制,唯人主得用硬腳。晚唐方鎮擅命,始僭用硬腳。本朝襆頭有直腳、局腳、交腳、朝天、順風,凡五等。唯直腳貴賤通服之。」
這種晚唐五代帝王「人主」喜愛用長腳展角襆頭的說法,在宋人間很有影響力,不少宋代筆記都有記載:
有的將其起源至唐五代的某位君主。有說是源自後漢高祖,他在後晉時曾任並州衙校,「裹襆頭,左右長尺余,橫直之,不復上翹,迄今不改。」有的把兩角當做「龍角」,楚國國主馬希范的襆頭兩腳「左右長尺余,謂之龍角。人或誤觸之,則終日頭痛。」
有幾說法認為是宮女或伶人發明,而被皇帝採納的。比如說是唐僖宗時,宮女宦官加的鐵骨,「取其緩急之便,不暇如平時對鏡系裹也。僖宗愛之,遂製成而進御」;或說是後唐庄宗從伶人處獲得靈感而使用,「後唐而施長腳,以同伶優之賤」。如宋趙彥衛在《雲麓漫鈔》中的大段綜述:
「自唐中葉已後,諸帝改制其垂二腳,或圓或闊,用絲弦為骨,稍翹翹矣。臣庶多效之,然亦不妨就枕。……唐末喪亂,自乾符後,宮娥宦官皆用木圍頭,以紙絹為襯,用銅鐵為骨,就其上製成而戴之,取其緩急之便,不暇如平時對鏡系裹也。僖宗愛之,遂製成而進御。五代帝王多裹朝天襆頭,二腳上翹。四方僭位之主,各創新樣,或翹上而反折於下,或如團扇蕉葉之狀,合抱於前。偽盂蜀始以漆紗為之,湖南馬希范二角左右長尺余,謂之龍角,人或誤觸之,則終日頭痛。至劉漢高祖始仕晉為並州衙校,裹襆頭,左右長尺余,橫直之,不復上翹,迄今不改。國初時,腳不甚長,巾子勢頗向前,今兩腳加長,而巾勢反仰向後矣。」
這些說法里,有的說五代帝王喜朝天襆頭,有的慣用展腳襆頭。從考古資料看,確實五代也有大量朝天襆頭的實例,而且宋制中也提到「君臣通服平腳,乘輿或服上曲焉」,乘輿即皇帝,皇帝也可以戴上曲的襆頭。
林林總總,不管什麼說法,至少也還可以說明一點,在宋人眼中,展腳襆頭在功能上,也不是專門為了防止官員交頭接耳而特別設計的。
其實,這僅僅是一種外露裝飾的誇張裝飾化傾向而已。
在流行史研究里,我們常常會看到這種情況,當一個本具有實際使用功能的結構,因為露在外被人們加以誇張裝飾。當誇張的趨勢一旦開始,就一發不可收拾發展到極端,甚至脫離了原始的結構功能,變成後人無法理解的樣子。當發展得太誇張影響了實際生活使用以後,又會逐漸消失。
從實際結構功能發展為彰顯裝飾,在服飾發展史中其實很常見。類似的例子很多,比如清末民初旗人女性頭頂尺高的「旗頭」,緬甸一些婦女脖子上多到像長頸鹿一樣的項圈,還有歐洲中世紀長度超過兩尺的鞋尖,其實也並沒有實際功能或者脫離了本來的實際功能,都屬於裝飾逐漸誇張化並以其為美的情況。
後人看起來不可思議,為解釋這種情況,往往就會附會為某位名人的特別故事,百姓喜聞樂見而傳播,甚至不同版本附會的人物往往還不一樣。
宋代冠帽兩邊長長的耳朵,其實也是本來起到打結作用的襆頭角,在數百年來長期演變中,逐漸硬挺化、威儀化,發展形成的一種誇張裝飾。當伸長的平角襆頭在晚唐五代流行以後,宋代繼承並發展成為上下通用的首服。
被五代、遼、宋、金,各階層、各民族、各時代廣泛接受和使用。當長到極致時,客觀上也起到了莊重端正的效果。有的筆記故事裡就提到,官員因為戴展角襆頭習慣了,行走動作不同而被認出來。
到了元明時代,就變成官員公服專用的一種帽子而不被日常使用。又因為太過不方便而在明代越用越少,逐漸消失。
至於防止交頭接耳這種說法,其實最早出自元初人所寫的《席上腐談》:「宋又橫兩腳,以鐵線張之,庶免朝見之時偶語。」認為平橫的兩腳起到避免朝見時「偶語」的功能。
這個說法其實是後人的結果論,從長腳存在造成的實際效果而想當然地推測它的設計初衷,《席上腐談》被古人評為「詞意多膚淺無稽」,說法「多附會穿鑿不足據」,由此也可見一斑。元代時,展腳襆頭已經不再在日常使用,所以出現這種推測也正常。
至於附會到趙匡胤身上,就是更加晚近的編造演繹,不可當真了。
❷ 宋朝官員的帽子為什麼會有長長的翅膀是為了防止官員的什麼習慣
在影視劇中,我們經常看到,宋朝時期的官員的官府里,有一頂不同於其他朝代的官帽,長著兩根非常長的,像翅膀一樣的東西。這種帽子就叫做長翅帽,是宋太祖趙匡胤發明的。我們看劇的時候並不太會思考這些東西有什麼作用,但是一件東西的存在一定是有意義的。那麼,長翅帽為什麼會被發明出來?它有什麼樣的作用呢?
長翅帽是宋朝大小官員戴的帽子。
長翅帽的發明人是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
趙匡胤自從坐上龍椅後很不放心當年一起闖天下的同僚。尤其討厭文武大臣在朝堂中交頭接耳,評論朝政。一天,趙匡胤上早朝,在聽取某個大臣奏章時,發現兩側有不少官員竊竊私語,很不禮貌。趙匡胤心裡有點惱火,但不露聲色。退朝後,他想出個辦法,傳旨屬官在襆頭紗帽後面分別加上長翅。長翅用鐵片、竹篾做骨架。一頂帽子兩邊鐵翅各穿出一尺多(以後越來越長)。這種帽子除了朝堂和官場正式活動時須戴上,一般場合是不戴的。因為戴上它,在街上行走極不方便。官員只能面對面交談,要並排坐著談就困難了。從此大臣上朝,也就很難排列在一起交頭接耳,影響朝堂嚴肅性了。
宋朝官員一旦戴上這種長翅帽,久而久之就形成獨有的行為習慣,在此說一個與長翅帽有關的趣聞軼事:
一天,宰相寇準微服出行視察民情。他著青衣,戴小帽,打扮成書生模樣,在京都東京(河南開封市)私訪。當他和一個老頭子談話時,老頭子對寇準卑躬屈膝,跪拜迎送,表現出異乎異常的恭謙。
寇準感到奇怪,故意發問:老先生,鄙人乃一介書生,請你隨便些吧。老頭子笑著說:相公莫非隱瞞自己身份?你可是朝廷的命官啊!寇準一聽更加疑惑,我和你老素不相識,怎麼說我是朝廷命官呢?
老頭子說:相公,剛才你通過狹巷時側身左顧右盼,生怕有東西碰著你的帽子。你要不是常戴長翅帽,哪會有這樣的習慣動作?
❸ 宋的官員為什麼帽子上有兩根長翅
烏紗帽是中國古代官員佩戴的一種標志性官帽,而宋代的這種官帽又有自己的特殊標志——帽後配掛一根又平又長的翅,晃動起來忽忽悠悠的樣子挺搞笑,這種怪模怪樣的帽子學名叫展角(平角)襆頭,俗稱長翅帽,傳說發明者是大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
中國歷史上的皇帝中,軍人出身的趙匡胤思維模式和處事方法都很有趙氏特色,這位粗中有細的武夫皇帝辦事往往不按常規出牌,喜歡玩弄「小聰明」。
趙匡胤剛上台就遇上了一件頭疼事,朝中大臣對他還沒從過去的同志加兄弟的角色中徹底轉換過來,表現在行動上,就是對他這個新皇帝不夠尊敬,有時甚至兒戲一般不當回事。要擱過去,這也沒什麼大不了的,可現在不同了,因為雙方的角色都變了,再這么沒大沒小沒尊沒卑,新加冕的趙皇帝受不了。展角襆頭就是在這種背景下被趙匡胤發明出來的。
一天上早朝,趙匡胤一臉莊重努力擺著君王的譜端坐於龍椅上,全神貫注聽一位大臣的奏報。他想通過自己的表率作用,給朝堂營造一個庄嚴、肅穆、神聖的氛圍。不料沒一會兒,讓他擔心的一幕還是發生了:幾個大臣很隨意地在下面交頭接耳,全然不顧朝堂上應遵守的起碼規矩。趙匡胤很是不爽,不過惱歸惱,並沒有當場發作對幾名不守紀律的官員點名批評。
做事講實效且不過於直白,是趙匡胤行事的一貫風格。當初就是依著這一風格設計出「釜底抽薪」的偷撤座椅戲法,成功在范質和王溥身上實現廢止宰相的「坐論之禮」。而今,趙匡胤打算重施故技,不過,這回是「以毒攻毒」,你們不是喜歡交頭接耳竊竊私語嗎?我叫你們說不成!不久,根據趙匡胤旨意開發製作出一種新型官帽,與原來不同的是,烏紗帽的後面加了一根又硬又平的長翅,一邊伸出去差不多半米(如圖)。這個怪物在外人看來似乎有些「畫蛇添足」,同時也不好看,但這些趙匡胤統統不管,他要的是實際效果。還別說,經過試驗,效果出奇的好,官員們戴上它,別說交頭接耳,就是想挨近點都大大困難。從此,朝堂上再也沒有不守規矩的現象出現。
❹ 古代官帽的兩根長翅,連皇帝都戴,有何妙用
對一些喜歡看古裝劇的人來說,他們或許會發現在中國那麼多朝代的古裝劇中,宋朝的古裝劇是最特別的。之所以說宋朝的古裝劇最特別就在於宋朝時期古裝劇穿的衣服跟其他朝代穿的古裝劇衣服是有很大不同的。因為在宋朝時期,不管是官員的官帽,還是皇帝的官帽都有著兩條長長的翅膀。有些好奇的人可能會問,這兩條長長的翅膀有什麼用呢?其實這兩條長長的翅膀是可以規范朝廷官員在上朝時的紀律。
宋朝時期出現的長翅帽,目的是為了整頓大臣上朝時的紀律。
❺ 瀹嬫湞瀹樺憳涓婃湞鏃剁殑甯藉瓙涓轟粈涔堟湁涓や釜闀胯蟲湹錛岃繖涓鏈変粈涔堜綔鐢錛
浼犺村畫鏈濋暱緲呭附鏄璧靛尅鑳や負鍏嶆湞鑷d氦澶存帴鑰沖彂鏄庯紝浣嗚繖縐嶈存硶鍙鏄浼犺達紝娌℃湁鏍規嵁銆
瀹嬫湞瀹樺悘鐨勫附瀛愪笂錛岄兘鏈変袱鏍歸暱闀跨殑緲呰唨錛岃繖縐嶇壒鍒鐨勫附瀛愯縐頒綔鈥滈暱緲呭附鈥濄
鎹璇達紝闀跨繀甯界殑鍙戞槑鑰呭氨鏄瀹嬪お紲栬檔鍖¤儰錛屼粬涓婃湞鐨勬椂鍊欙紝緇忓父鍙戠幇搴曚笅鐨勬枃姝﹀ぇ鑷d滑鍦ㄤ竴璧蜂氦澶存帴鑰籌紝涓嶇煡鍦ㄨ翠簺浠涔堬紝鏈変竴鍥炴棭鏈濓紝浠栧張瑙佸埌鏈夊ぇ鑷e湪涓や晶璇寸潃浜涗粈涔堬紝璧靛尅鑳ゅ績閲屽緢涓嶉珮鍏達紝浣嗗綋鏃跺苟娌℃湁鍙戜綔銆
閫鏈濆悗錛岃檔鍖¤儰鎯充簡涓鍔炴硶錛屼粬璁╁唴渚嶇渷鐨勪漢鍦ㄥ師鏈鐨勫篂澶寸罕甯界殑鍚庨潰錛屽姞涓婁簡涓ゆ牴闀塊暱鐨勫附緲咃紝榪欑嶅附緲呮槸鐢ㄩ搧鐗囨垨鑰呯圭墖鍋氭垚楠ㄦ灦鍒舵垚錛屼竴欏跺附瀛愮殑涓よ竟錛屽附緲呭悇絀垮嚭涓灝哄氶暱銆
❻ 宋朝官員官帽上兩根長翅膀,有什麼由來
趙匡胤坐上龍椅後很不放心當年一起闖天下的同僚,尤其討厭文武大臣在朝堂中交頭接耳,評論朝政。一天,趙匡胤上早朝,在聽取某個大臣奏章時,發現兩側有不少官員竊竊私語,很不禮貌。趙匡胤心裡有點惱火,但不露聲色。
老漢低頭頷首道:「官爺別折殺草民了,老漢我不過是一介平民,怎敢稱為世外高人!之所以能看出相公您是位官爺,是因為剛才您走過窄巷的時候,總是側著身子左顧右盼,生怕有東西碰著帽子。如果相公您不是當官的常戴長翅的官帽,又怎會不自覺地有這種反應呢?」
寇準聞言,低頭不語,又好像是一切盡在不言中。長翅帽是宋朝大小官員戴的帽子,它的發明者不是別人,正是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
❼ 宋代官帽的兩個「大翅膀」,真是為了防止「交頭接耳」嗎
宋朝官員戴的帽子很特別,帽子兩邊有長長的“翅膀”,這種官帽也就是長翅帽了。長翅帽是宋太祖趙匡胤發明的。帽子兩邊各穿出一尺多的長翅,長翅用鐵片、竹篾做骨架。據說趙匡胤是為了防止大臣交頭接耳發明的。
寇準一聽非常吃驚道:“我和你素不相識,怎麼說我是朝廷命官呢!”
那老者道“您剛才路過狹窄的巷子時,側身走路,左顧右盼,生怕碰到你的帽子,你要不是常常戴著長翅帽,又怎麼能有這樣的習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