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一幅卡通圖是一個人戴著帽子眼鏡,有鬍子,叼著煙,下面還寫著hipster的英文,這人叫什麼
Hipster
究竟是指什麼樣的一群人
?
想回答這個問題需要看具體是哪個階段,其代表的意義都是不同的。
記住,
Hipster
代表的是一個政治運動,而不是單純的一類人。
1960
年代、
1970
年代:
嬉皮士起初的角色其實是具有
正面、積極意義
的,只是宣傳方式上很「特別」
。嬉皮士(英語
Hippie
或
Hippy
的音意譯)本來被用來描寫西方國家
1960
年代和
1970
年代反抗
習俗和時下政治
的年輕人。嬉
皮士這個名稱通過《舊金山紀事》的記者赫柏·凱恩普及的。嬉皮士不是一個統一的文化運動,它沒有宣言
或領導人物。嬉皮士用公社式的和流浪的生活方式來反應出他們對民族主義和越南戰爭的反對,他們提倡
非傳統的宗教文化,
批評西方國家中層階級的價值觀
(他們批評政府對公民的權益的限制、
大公司的貪婪、
傳統道德的狹窄和戰爭的無人道性。他們將他們反對的機構和組織稱為「陳府」:
the establishment
)
。
嬉皮士們認為:美國是一個被慣例和陳規所充斥的世界,它已經成為壓制人的個性,迫害個人自由生
活的陳規陋習的總和,只有逃離這個社會,擺脫與現實社會和現實文化模式的種種聯系,才能使個人和美
國社會免於走進死胡同。他們崇尚
無為而治
的簡朴社會,簡單生活,認為這樣才能保證公民個人的尊嚴和
自由。因此,他們從生活做起,掀起「生活的革命」,來反抗主流的、精英的、技術的、物質的社會。
越南戰爭最終成為嬉皮運動全面爆發的導火索。戰爭中數以萬計的美國青年被派往前線沖鋒、殺戮、
流血、
死去……違反民意的越南戰爭,
在年青人當中引起了極大的反思。
在全美校園里,一浪又一浪的反戰
遊行示威此起彼伏。此後不久發生的多宗國民警衛隊槍殺遊行學生的事件無疑再火上澆油。嬉皮運動最終
全面升級。
在
1967
年那個有個被稱作
summer of love(
愛之夏
)
的夏天裡,「Make Love Not Wa
r
」(要
愛情、不要戰爭
)
,
(這里不要想歪了!
)成為了最有號召力的嬉皮口號。
Hipster
的真實面目其實是懷念簡單原始的群居生活,在烏托邦中尋找心靈的歸屬,在頭上插上象徵
愛與和平的花朵,
崇尚純精神、
熱愛生命和大自然、
與人為善的本性,
所以當時他們也有
「花童」
的別稱。
1980
年代,轉折點:
為了維護自身統治,政府不允許嬉皮士得到正面的評價;為了傳統秩序的榮光,宗教信徒寧願嬉皮士
世世代代被唾罵;為了金錢利益,軍火商希望不再有反戰遊行!於是他們抓住嬉皮士的任何一點問題,將
之無限誇大—一群吸毒者、同性戀者、獨立特行者、社會敗類。
(這里不深入討論)
現今:
如今,
美國已經沒有真正的嬉皮士;
而國內,
大人們永遠不希望嬉皮士的出現。
在各國政府的醜化下,
吸毒者、同性戀者、特立獨行者、社會敗類成為常人對他們的形象判定
2. 馬里奧是什麼人,能不能介紹一下
馬里奧
馬里奧
站在游戲界頂峰的超人氣多面角色!
Profile Data
原名:マリオ
馬里奧是靠吃蘑菇成長,聞名世界的超級巨星。特徵是大鼻子、頭戴帽子、身穿背帶工作服、還留著鬍子。與他的雙胞胎兄弟路易一起,長年擔任任天堂的超牌角色。
代表游戲:《大金剛》(1983年/FC)、《馬里奧兄弟》(1983年/FC)、《超級馬里奧兄弟》(1985年/FC)、《拆屋工》(1985年/FC)等。
馬里奧——靠著超群的運動神經與勇氣,向強大的敵人發起攻擊,是玩家們心中的英雄。尤其是在日本,就算是不知道首相名字的人,恐怕也會知道馬里奧。超高的知名度使得馬里奧成為日本的國民游戲角色。雖然看起來是一臉滄桑的大叔形象,但是在《任天堂全明星大亂斗》中的檔案珍藏中判明,其實不過26歲左右。也許讀者們會非常驚訝於這個事實,但想想游戲中馬里奧靈活矯健的身姿,相信就會理解吧。
馬里奧的出道可以追溯到1981年的街機游戲《大金剛》,那時還沒有馬里奧這個名字,只是單純地將他設定為一個義大利人角色。當時對馬里奧有「Mr.電子游戲」、「跳躍人」等非正式的稱呼。關於正式命名還有一段典故。當游戲《大金剛》被拿到美國任天堂分部的時候,公司員工發現在有一個在倉庫中工作的工人馬里奧,相貌和動作酷似游戲中的「跳躍人」,於是「馬里奧」也就成了這個明星角色的正式名字。1953年有一部法國電影《恐怖的報酬》,主人公名叫馬里奧,搭檔名叫路易。不知道這是不是游戲中雙胞胎兄弟路易誕生的原因呢?關於馬里奧的全名,至今一直沒有正式公布。但是根據馬里奧和路易並稱為馬里奧兄弟這一事實,可以推斷馬里奧的全名應該是馬里奧·馬里奧。其實在馬里奧題材改編的真人電影中,兄弟倆的全名清楚地寫著「馬里奧·馬里奧」和「路易·馬里奧」。
帽子加背帶工作服、大鼻子和鬍子等特徵,離英雄的形象相差甚遠。再加上少許肥胖的身材,稍不留神可能就會把我們的英雄馬里奧當成在便利店打工的中年大叔。但是形象上所帶來的個性和親切感,卻在玩家的心中根深蒂固。馬里奧的誕生之父宮本茂的設計理念就是「像記號一般讓人一目瞭然的外貌,容易表現動作的配色」。當時限於硬體的機能,無法表現精密的畫面。為了清楚表現人物的動作,就把馬里奧的服裝設計成了背帶工作服,這樣可以很好的表現出手臂的動作。關於臉部的設計,當時的考慮是,就算設計得很仔細,在電視上也無法表現出來。有特點、容易辨認,才是設計的重點。所以就有了大鼻子、留鬍子、戴帽子的設計。說到服裝顏色的組合,也不只局限於一種。在《馬里奧兄弟》中是藍色工作服加紅色襯衫。而在《大金剛》中卻是紅色工作服加藍色襯衫的相反組合。
初次登場開始兩年後,還默默無聞的馬里奧又出現在《大金剛Jr.》中。游戲中馬里奧反串了綁架大金剛的綁匪,是一個使用鞭子操縱著怪物的角色。之後在《網球》和《PUNCH OUT》游戲中還客串過裁判。馬里奧的名字第一次出現在游戲標題中是《馬里奧兄弟》這款游戲,而且他的弟弟路易也初次登場。漸漸地,馬里奧的個性也開始顯現出來。而且也是在這個時候,他開始作為游戲的主人公,並開始獨當一面了。到了1985年,把馬里奧捧成明星的決定之作《超級馬里奧兄弟》登場。保留了用頭頂、用腳踩等基本動作系統的同時,更是加入了身體變大、發射火炮等多彩的系統。因此,馬里奧也就成了真正的動作英雄。特別是吃到蘑菇後,身體變大的系統,給人強烈的震撼。一時間本作成為廣大玩家的寵兒,馬里奧也終於坐上了明星的寶座。從此馬里奧的動作英雄傳說,便一發而不可收。續篇2代、3代,也是一經推出,便馬上熱銷。之後,更是進入了馬里奧的巔峰時代。不只是動作游戲,作為醫生的《馬里奧醫生》和高爾夫球手《馬里奧高爾夫》,已經完全確立了馬里奧在當時整個日本游戲界的地位。隨著《超級馬里奧USA》等國際版本的推出,馬里奧的人氣在全世界開始爆發。1990年在美國進行的調查顯示,美國人對馬里奧的認知度甚至超過了美國本土的明星米老鼠。一個游戲角色能達到如此出名的地步,就連宮本茂也沒有想到。
到了最近幾年,很多第三方的軟體公司也開始製作關於馬里奧的游戲。如NAMCO的棒球游戲《超級馬里奧體育館》、KONAMI的音樂游戲《D.D.R.with馬里奧》等。馬里奧在這些本不屬於自己風格的游戲中,也表現得非常成功。也許是大明星才能具備這樣的才能吧。馬里奧的活躍並不只局限在游戲界,他的影響已經滲透到了電影界。1986年日本製作的卡通電影《超級馬里奧·碧奇公主救出大作戰》,在日本也取得了不錯的票房。1993年好萊塢製作了真人版的電影《超級馬里奧·魔界帝國的女神》,並大規模在各地上映。作為目前唯一一部馬里奧題材的寫實電影,對馬里奧的FANS來說,的確具有收藏的價值。
任天堂一旦推出新主機,勢必會首先推出標題中帶有「馬里奧」字眼的游戲,這種傾向至今仍在繼續。從誕生到現在,馬里奧雖然已走過了很長的歷史,但從外型來看幾乎沒有任何變化。即使變成了3D,無論穿上什麼樣的服裝,外貌始終是傳統的馬里奧。從某種意義上說,這種「長壽」的表現,也是對FANS的一種忠誠。從街機版《大金剛》中初露頭角,到現在雖然已經走過了25個年頭,馬里奧仍然可以說是游戲角色之王。除非有一天任天堂離開游戲界,否則馬里奧的這種地位可能將永遠繼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