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童裝大全 > 窮生帽子

窮生帽子

發布時間:2025-04-26 18:01:17

⑴ 京劇的各種角色介紹

在中國京劇中有生、旦、凈、末、丑五個總的行當,每個行當中又有更細密的分支。

1、 "生"分為:"老生"--指成熟的中年男子,以正派人物或帝王將相出現;"小生"--表現的是青年男子。

2、"旦"分為:"青衣"--指中年婦女,一般指貴族家庭的夫人、小姐;"武旦"--指能打鬥的女性;"花旦"--指青年小姑娘,社會底層的女性,如"丫鬟"。

3、 "凈"指各類花臉,一般演性格、品質或相貌上有特異之處的男性人物。

4、"末"也屬老生類,但在年齡上應更老,思維糊塗,生活在底層的老人。由於化妝時在鼻樑上抹以小塊白粉而俗稱"小花臉",又同凈角的大花臉、二花臉並列而俗稱"三花臉"。

5、 "丑"指小花臉,大多也是表現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民間義士等多表現機敏、滑稽。

(1)窮生帽子擴展閱讀:

京劇四大名旦是指梅蘭芳、程硯秋、尚小雲和荀慧生。

1、梅蘭芳(1894——1961),其表演以莊重深邃,簡潔凝練而藝壓群芳;不以奇特取巧,而在平淡中見神采;功底深厚,文武兼長;台風優美,扮相極佳;嗓音圓潤,唱腔婉轉嫵媚,創造了為數眾多、姿態各異的古代婦女的典型形象,成為京劇旦角的楷模,被譽為一代宗師。

代表作有《宇宙鋒》、《貴妃醉酒》、《霸王別姬》和《穆桂英掛帥》等。「九一八」事變後,他以無比激憤的心情編演了《抗金兵》和《生死恨》兩出戲,激勵人民大眾奮起反對侵略。抗日戰爭時期,他在上海蓄須明志,表現出崇高的民族氣節。梅派傳人有言慧珠、李維康、杜近芳、梅葆玖等。梅蘭芳第九子梅葆玖,是梅派目前的領軍人物。

2、尚小雲(1900—1976),幼入科班學藝,14歲時被評為「第一童伶」。初習武生,後改正旦,兼演刀馬旦。他功底深厚,嗓音寬亮,唱腔以剛勁著稱,世稱「尚派」。代表作有《二進宮》、《祭塔》、《昭君出塞》、《梁紅玉》等,塑造了一批巾幗英雄和俠女烈婦。

文革十年動亂,受到迫害沖擊,一夜之間變成了「資產階級反動藝術權威」而被關押批鬥。1976年春,因心臟病再次發作,在西安逝世,享年76歲。尚小雲較著名的親傳弟子有張蝶芬、張君秋(後自創張派)、尚長麟(其次子)、尚慧敏(長孫女)等。

3、程硯秋(1904—1958),自幼學戲,演青衣,受師於梅蘭芳。他在藝術上勇於革新創造,根據自己的嗓音特點,創造出一種幽咽婉轉、起伏跌宕、若斷若續、節奏多變的唱腔,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其擅長演悲劇,代表作有《荒山淚》、《英台抗婚》、《竇娥冤》、《鎖麟囊》等。1958年因心臟病突發,僅幾分鍾便離世,年僅54歲。

程硯秋鞠躬盡瘁殉藝術,將自己一生全部獻給了京劇藝術事業。其卓越成就,是京劇藝術近百年來所達到的高峰之一,他不僅對京劇旦角同時也對整個京劇、戲曲的發展都產生著深遠、重大的影響。學習程派並較有成就的演員有陳麗芳、新艷秋、王吟秋、李世濟、李薔華、張火丁、遲小秋..等。

4、荀慧生(1900—1968),幼年在河北梆子班學藝,19歲改演京劇,扮演花旦、刀馬旦。他功底深厚,能汲取梆子戲旦角藝術之長,熔京劇花旦的表演於一爐,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世稱「荀派」。擅長扮演天真、活潑、溫柔一類婦女角色,以演《紅娘》、《金玉奴》、《紅樓二尤》、《釵頭鳳》等劇著名。

1966年夏天,荀慧生被扣上了「反動藝術權威」的帽子,接著又被勒令去勞動改造,有一次終於累倒在了大路旁。此後,他原有的舊病更加嚴重了。由於家人都受牽連失去了自由,夜晚,他一個人蜷縮在小黑屋裡。1968年冬,荀慧生孤苦零丁病故於北京,享年68歲。荀派傳人學荀者極眾,主要傳人有毛世來、吳素秋、童芷苓、孫毓敏、劉長瑜、宋長榮等。

在京劇藝術表演中,梅蘭芳、程硯秋、尚小雲、旬慧生四位京劇表演藝術家以風格獨特的演技(梅派扮相的「樣」,唱腔尾音自然下垂;程派的別具一格「唱」,尾音上提;荀派俏麗扮相的「浪」,唱腔尾音腔化和尚派表演的「棒」,唱腔尾音干擲)在京劇舞台上盡領風騷數十年,為京劇的發展和繁榮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⑵ 誰知道有關於晉劇的東西

山西省地方戲曲劇種之一。因興起於晉中汾陽、孝義、祁縣、太谷及太原一帶,所以又稱為「中路梆子」或「中路戲」。它和蒲州梆子、北路梆子和上黨梆子合稱「山西四大梆子」。流傳外地後,被稱為「山西梆子」,建國後改今稱。晉劇在形成初期,僅流行於晉中盆地十縣和西部八縣以及東四處(平定、昔陽、孟縣、壽陽),主要觀眾是農民。後以太原為中心,逐步擴大到晉北、晉南與晉東南個別縣份。隨著晉中商人赴外經商,晉劇的活動范圍又逐步擴大到張家口、北京、天津以及陝北、甘肅的部分地區。清末民初,中路梆子的班社還曾到上海演出。在張家口和冀西井陘一帶,它己成為當地主要劇種,設有許多職業劇團,一些晉劇著名藝人在那裡安家落戶,為當地培養出許多演員。 S}

關於晉劇的淵源,老藝人中傳說不一。一說是蒲州梆子向北發展,為了適應晉中地區觀眾的欣賞要求,逐漸形成中路梆子。一說晉劇與北路梆於原是同一個劇種,後在晉中地區逐漸地方化,才從北路梆子中分化出來,成為獨立劇種。還有一說認為它是在晉中祁太秧歌等民間藝術的基礎上,吸收蒲劇、北路梆子等的藝術營養而形成。以上諸說,都有一定道理,但從晉中地區早期組班要約蒲州藝人,設科班教戲要請蒲州藝人當教師,以及學戲語音要以「蒲白」(晉南地方官話)為准等事實來看,一般認為中路梆子是由蒲州梆子演變而來。在演變過程中,藝人們吸收、融化了祁太秧歌和汾孝干板秧歌的腔調和打擊樂器等,在語音、唱腔、表演上均發生了變化,形成了自己高亢激越而又清新委婉的風格。 早在晉劇形成之前,晉中一帶,就有關於「並州腔」、「三例腔」的記載。到清朝同治年間(1862-1874)中路梆子已非常盛行。清咸豐、同治(1851-1874)以後,晉中票號興旺,商業發達,中路梆子的發也進入了一個新的繁榮時期。先後出現了許多著名班社和演員。不少愛好戲曲的豪商巨賈,出資邀請著名藝人組成實力雄厚的「字型大小班」。一些文人也參加了戲曲活動,如太原北後街「字型大小班」。一個研究晉劇的藝術團體。民間「鬧票」、「打座場」等演唱活動更為頻繁。晉中平原及東西山,民間迎神賽會很多,如三月二十八日東岳大帝廟會、四月初八奶奶廟會、五月十三日關帝廟會等。這些廟會正日都要唱戲敬神。此外,正月天地會要唱「人口戲」,糧行要唱「添倉戲」;四月和七月龍王廟要唱「雨戲」,民間祈雨時要唱「安神戲」等。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日本侵略軍侵佔太原及晉中各縣,中路梆子受到嚴重摧殘,班社紛紛解散,藝人四處逃亡。而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晉綏邊區,於1939年後,曾先後成立了七月、人民、呂梁三大劇社,在戰爭環境中,還能培養出大批晉劇人才,編演了不少新戲。這期間,除移植上演了《逼上樑山》、《三打祝家莊》外,還編演了以岳飛被害為題材的古裝戲《千古恨》和表現邊區勞模事跡的現代戲《新屯堡》等。 建國後,山西、內蒙、河北等地,先後建立起許多晉劇演出團體,整理和創作了一批傳統和現代戲,並培養出大批中、青年演員。 e

晉劇的特點是旋律婉轉、流暢、曲調優美、圓潤、親切、道白清晰,具有晉中地區濃郁的鄉土氣息和自己獨特風格。過去晉劇純由男演員演唱,一般定F調;後逐步發展到以演員為主,改定G調。除「二音子」用假音演唱外,亂彈分七種板式:平板(亦稱:「四股眼」)4 /4為拍;夾板為2 /4拍;二性為 1/4拍;流水為1 /4拍;另外還有介板、倒板、滾白等。每種板式還有許多變化。如流水板中即有大流水、小流水、緊流水、慢流水、二流水等。此外還有三花腔、五花腔、走馬腔、三倒腔、倒板腔等許多花腔。 晉劇十分注意運用二人以上的對唱、輪唱手段發揮其唱腔的藝術特色。如《忠報國》,通過大花臉、須生正旦的輪唱,追述以往故事,交流當前感情。輪唱中多用適於敘事的二性板,旋律舒展。《走雪山》中是以老生與青衣的對唱,來表現曹府遭禍後,老家人保姑娘倉皇逃難的故事。先以介板對唱,表現主僕脫離虎口時的狼狽狀態;繼以二性輪唱,追敘受迫害的經過,男聲方落,女聲又起,交替歌唱,別有韻味。 在晉劇中也有大段獨唱。這種獨唱,一般用慢垛板;如《空城計》、《見皇姑》、《打金枝》中的孔明、秦香蓮和沈後的單獨唱段,無鑼鼓之響,有絲弦之音,行腔運調有如甘露細雨,點點入地。在晉劇唱腔中,還有用平板、夾板、二性、流水等組成的套唱腔。一般用於追敘、懺悔、思考問題等。 滾白是用以表現泣不成聲,極度悲哀的情緒。從過門到唱腔,都有極大的感染力。如《蘆花》中閔德仁的兩閃滾白,往往是演員揮淚而歌,觀眾彈淚而聽。 過去晉劇文武場編制為九人,稱「九手場面」,即鼓板(指揮)、鐃鈸、馬鑼、小鑼、梆子、吸胡、三弦、二弦、四弦。有時伴奏中需用鉸子,由彈四弦者代操;需要嗩吶伴奏時,則由彈三弦、拉二弦者代吹。文場樂器,呼胡是中音樂器,亦名「葫蘆子」。椰殼,比板胡殼大,狀如雞心,口面直徑約12-13厘米,粘以桐木板。主檔以硬木質製作,長70厘米。安有腰碼,固定在檔之中部。下碼置於桐木面上端六分之五處。馬尾竹弓,音質柔和,酷似男中音聲腔。呼胡拉主旋律,二弦、三弦、四弦配合伴奏。藝人說:「呼胡、三弦是肌肉,二弦是骨頭,四弦是筋。」又說:「呼胡立桿子,二弦加塞子,三弦補窟子,四弦掌尺子、定調子。」打擊樂器中的馬鑼,既重且大,直徑55厘米,厚約1厘米,聲音不散不躁,現多用「六」字馬鑼,與弦樂「sl」音相全,故有用馬鑼定音的傳統習慣。 晉劇弦樂牌曲很多。表現愉快情緒的有〔綉荷包〕等。表現苦惱的有〔太陽神針〕等,緊張用〔緊殺雞〕,舒緩用〔大寄生〕。這些曲牌可單獨使用,也可聯輟使用。如《打金枝》中的《鬧宮》與《春秋配》中的《揀柴》的音樂,就是用若干曲牌組成的聯奏曲。嗩吶曲牌也很多,如「坐帳」用的〔開門鼓〕、〔慢拜場〕等,能渲染元帥升帳時隆重庄嚴的氣氛。《戰宛城》中用的〔對舞〕,有千軍萬馬奔騰攻戰的氣勢。 打擊樂的鑼鼓點,約有四、五十種。如〔硬三錘〕、〔五錘子〕、〔三翻鷂〕、〔小戰〕、〔戰煞〕、〔海沙〕、〔披頭〕、〔帽子頭〕、〔回頭〕等。使用時,可根據劇情發展需要來選擇。如〔悶場〕(俗稱揉肚子),可配合人物捶胸、頓足、立坐不安的動作與呼喊節奏。《斬黃袍》中高懷德上場,《回荊州》中趙雲上場,《長板坡》中張飛斥責趙雲之後,都是用這種鼓點來襯託人物煩躁和焦急情緒。中路梆子有時在四股眼、夾板、二性唱腔之前,使用〔七錘子〕與弦樂接,必要時帶〔撩子〕配合劇中人耍馬鞭、或「接門」的動作。《坐樓殺惜》中宋江殺死閻婆惜,從她身上搜索梁山書信時,用〔小戰〕伴奏,有力地渲染了其戰戰兢兢,極度緊張的狀態。 Rh{auO

晉劇中,分傳統的生、旦、花臉三大行為紅、黑、生、旦、丑五行。清末民初,晉劇中已形成五大行,十五小行。五大行指的是:紅(鬍子生)、黑(花臉)、生、旦、丑。十五小行指的是:正紅、老生(正紅、大黑兼)、大黑、二黑、小生、武生、娃娃生、正旦(青衣)、小旦、老旦、彩旦、武旦、刀馬旦、文丑、武丑。中、北路梆子清代時大致與蒲州梆子的腳色行當相同,後逐漸發展變化。到清末民初,中、北路梆子已形成五大行、十五小行。五大行:紅(鬍子生)、黑(花臉)、生、旦、丑。十五小行:正紅、老生(正紅、大黑兼)、大黑、二黑、小生、武生、娃娃生、正旦(青衣)、小旦、老旦、彩旦、武旦、刀馬旦、文丑、武丑。 晉劇的腳色行當,根據演員的技藝高低及在群眾中的影響程度,分為頭套(亦稱頭路、頭牌)、二套(二路、二牌)、零碎三類。頭套演劇中主要人物,二套演次等人物,零碎應雜。《蝴蝶杯》為便,田雲山為頭套鬍子生應工,胡晏為二套應工,零碎則扮演家院田明。 晉劇的腳色行當中,生行中的鬍子生為最主要的行當,一般戲班以其為挑班演員,故稱之為挑大樑的,在戲班中所掙「戲份子」(即工資)最高。鬍子生可分為黑鬍子生、老生、紅生,多扮演中老年的正派人物。戴三綹(關羽則為五綹)髯口為其主要標志。一般群眾和演員在習慣上都稱鬍子生演員為唱紅的。四大梆子中的鬍子生演員以「紅」為藝名的尤多。鬍子生中戴黑髯(一般為黑三綹)稱黑胡生,居鬍子生之首,多扮演帝王將相、官吏員外等有地位的中年男子,須生演員必須具備過硬的唱念功夫和扎實的腰退功、武功;另外還須掌握梢於功、髯口功、帽翅功、幅子功、靴子功、鞭子功等高難度技巧。唱功戲、做功戲、功架戲均要能拿得起。能唱不能做或能做不能唱,稱不上好把式,只能算片(撇)子演員,不夠挑班資格。在唱念上講究吐字清楚、噴口有力、緩疾有致,以本嗓為兼用假音(背弓音),具有高亢激昂之特色。身段、功架則講究儀表莊重、英武剛健。因因子生演員表演難度大,扛戲分量重,故四大梆子的鬍子生歷來均由男演員擔任,已成傳統。但本世紀三四十年代,晉劇中涌現出以丁果仙為代表的一批鬍子生女演員,稱之為坤角。她門以嗓音明亮清脆、扮相俊美大方、做戲逼真細膩見長,贏得廣大觀眾歡迎,迅速取代了男角鬍子生在晉劇中的頭牌地位。但是,由於女鬍子生演員生理條件所限,一些身段、功架、武功較重的戲難以勝任,致使一些劇目逐漸從舞台上消失,如《出棠邑》、《觀陣》、《上天台》、《五雷陣》等。 鬍子生行當中還有老生。紅生之分。老生,扮演老年長者,掛白三繕或蒼三綹,表演以倡做為主,蒼老、凝重、朴實是其主要特色。紅生戴黑三綹,勾紅臉,扮演勇武忠直的人物。 小生:分文生、武生、娃娃生。文生有紗帽生、翎子生、巾子生、窮生等。主要扮演青年男子。紗帽生,戴紗帽,穿蟒袍或官衣,扮演有功名的人物,表演上要求儀態端莊灑脫。翎子生以頭插錐尾為主要標志,多扮演武將和文武雙全的人物。一般由文武小生扮演,。要翎子為這類腳色絕活。巾子生,戴巾於,穿褶子,持摺扇(故又稱扇子生),主要演風流儒雅的公子,表演上要求風流瀟灑、儒雅俊秀。窮生,穿素道袍或富貴衣扮演落魄書生一類人物。要求表演出人物窮困潦倒及貧而有志的神情形態,娃娃生,扮演少年兒童,戲的分量不重,多由童伶、學員扮演。武生:分短打、長靠兩種。扮演擅長武藝的青壯年男子。短打武生,戴羅帽,穿箭衣、侉衣、豹衣,表演上以武打、翻跌為主,武生扎大靠,著厚底靴,表演上以開打、功架為主。 旦行:主要有正量(包括閨門旦)、小數點旦、老旦、彩旦、武旦、刀馬旦。正旦,又稱大旦、青衣,多飾演已婚、正派的中年婦女。以唱做為主,寧靜端莊、曉理賢慧為其主要特色,另外有一些唱功戲中的未婚女子(所謂「閨門旦」)。也由正旦應工,正旦常與鬍子生配戲,戲的分量一般都較重。小旦,多扮演青少年女子,有小旦、花旦之分,二者的區別在於人物的性格及表演特點。小旦多扮演正派純真的青年女子,表演以唱做為主。以活潑伶俐、天真爛漫、舉動敏捷見長。花旦則以做功和念白為主,多扮演放浪潑辣或妖艷俏麗的青年女子,以潑辣刁狠為主要特點。正旦、小旦為梆子戲中的主要行當,故有「一窩旦(正旦和小旦)吃飽飯」,「一旦挑八角」之說。老旦,扮演老年婦女,彩旦,也稱丑旦、丑婆子,扮演滑稽或刁奸的婦女,武旦,扮演勇武的女性人物,一般為小打扮,不穿蟒靠,重武打。一般班社由刀馬旦兼任。刀馬旦、多扮演擅長武藝的青壯年婦女。身扎大靠,頭戴七星額子,插翎子,唱做打和舞蹈並重。這類腳色大都由功底扎實的小旦演員扮演,故亦稱為刀馬小旦。 花臉行:也稱凈、黑頭。分大花臉、二花臉。多扮演相貌、性格、品質特異的人物,均以面部勾臉(即在面部勾畫各種顏色的臉譜)為主要標志。大花臉,偏重唱、念、做、舉止穩重,主要扮演身份地位較高的人物,如包拯、曹操、徐彥昭等。大花臉有花臉、白臉、黑臉、紅臉、凈臉之分,由人物的性格、品質及行為所定。如包拯黑臉,以示其秉公執法、鐵面無私;曹操、潘仕美由因其奸詐、殘忍,勾白胸;關羽勾戲臉,以表示其忠心不二的品質和英武剛強的性格。過去,有「花臉不挑班」之說,但也有個別藝術成就高的演員仍可以挑班,如晉劇花臉學員喬國瑞(獅子黑)即曾挑班多年。 過去,梆子戲有代腳制(也稱代行制),這是由於舊班社中演職人員不足所致。彩旦通常由醜行代,個別小旦演員也代之,如晉劇演員冀美蓮演《拾玉鐲》的劉媒婆、《風箏誤》的丑姑娘,深得廣大觀眾贊譽。建國後,隨著時代的發展及觀眾的要求,劇團編制逐漸擴大,演職人員大大增加,戲校和訓練班也注意培養老旦演員,除少數劇團外,多數均有專人扮演。但彩旦、娃娃生的代腳制仍延用至今。

⑶ 京劇中的小生通常以什麼樣的裝扮登場

京劇服飾京劇是中國的藝術瑰寶地位非常高,影響力毋庸置疑通過京劇表演中的服飾,我們可以充分展示人物的個性特徵。京劇有200多年的歷史,流傳下來的戲服很多,現在已經成為一個公式。在京劇表演中,人們通常根據他們的衣服來區分。具體有衣服上有蟒蛇的。如果說人物穿的是黃蟒,那就是皇帝穿的,穿紅紫蟒的是大臣穿的。

按質地分類有緞子絲綢布料等等紋飾分類。有龍鳳,花鳥,蟲魚,水雲等。所以京劇的服飾分類方法有很多種,觀眾可以根據人物的服飾對其有一個大致的判斷。京劇不僅是文化藝術的傳承,也是民族的標志,是中國歷史文化的寶貴遺產。京劇表演是一門綜合藝術,在京劇表演中,不僅要有高超的表演技巧,還要配合好唱功等其他因素,才能更好地塑造人物。京劇服飾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塑造人物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

與窮生帽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優質歐貨女裝批發廠家 瀏覽:674
棕色皮靴褲子好看 瀏覽:42
知性優雅女裝一線品牌 瀏覽:907
女裝半身模特批發 瀏覽:690
冬天的裙子有哪些 瀏覽:118
牛仔褲為什麼不吸灰塵 瀏覽:875
薩巴蒂尼男裝在上海有哪些網點 瀏覽:950
巴拉童裝的特點是什麼 瀏覽:191
女裝店如護並增加客源 瀏覽:10
系帶睡衣怎樣裁剪 瀏覽:469
寶貝仿蕾絲的裙子破洞怎麼修補 瀏覽:101
兔的帽子會掉 瀏覽:949
橙色的衛衣怎樣搭才好看配圖 瀏覽:288
腿短穿什麼樣的裙子 瀏覽:983
徐州童裝童鞋批發在哪裡 瀏覽:982
怎樣把黑色的裙子變成藍色 瀏覽:359
男士皮帶品牌奢侈品牌大全 瀏覽:756
旗袍鳥之語尺碼180 瀏覽:236
男裝女裝批發多少錢 瀏覽:269
小孩校服有模領帶怎麼打 瀏覽: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