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職業正裝 > 民初校服

民初校服

發布時間:2021-07-01 21:17:11

校服的歷史.

、絢麗多彩的服飾(板書)
①剛建國時期——新舊交替,革命特色(板書)
新中國剛成立時,人們的服裝上還保留著民國時期的樣式。城市市民一般穿側面開襟扣扣的長袍,婦女穿旗袍。農村男子一般穿中式的對襟短衣、長褲,婦女穿左邊開襟的短衫、長褲,有的還穿一條長裙。當時人們做衣的面料多是機織的「洋布」、粗棉布、麻布。此外還時行西裝和中山裝。晚年的孫中山經常穿的服裝在長袍馬褂與西裝革履中間顯得格外突出,人們把這種服裝稱作中山裝,並把它的款式與孫中山的革命信仰和原則聯系在一起,比如四個口袋象徵國之四維,即禮、義、廉、恥;袖子上的三顆紐扣則代表民族、民權和民生三民主義,中山裝成為國民革命的象徵,實際上國民黨早已叛變革命。
新中國成立後,穿衣打扮與革命緊緊的聯系在一起。西裝和旗袍被看作資產階級情調,它們在人們的生活中逐漸消失了將近20年。中山裝和列寧裝成為人民的普遍選擇。開國大典時,新中國的領導人第一次在天安門城樓上集體亮相,毛澤東和他身邊的領導人穿中山裝的形象更是引起世界矚目。男性穿中山裝,顯得莊重、精神。中山裝十分正統,上衣的紐扣很多,四個口袋也都平平整整,但樣式過於呆板,缺乏創新。後來演變成經過一定改進的人民裝。也就是從那時起,一種來自蘇聯的雙排扣制服——「列寧裝」,在參加工作的女性中流行起來。它因列寧在十月革命前後常穿而得名,樣式為西裝開領,雙排扣,各有三個紐扣,腰中束一根布帶。這款服裝後來竟成了無數中國女性最崇尚、青睞的「時裝」,其中,革命女幹部幾乎是人人必穿列寧裝,以顯示其革命。
②改革開放前——樸素單調(板書)
50年代的人們崇尚勞動最光榮,樸素是時尚。年輕姑娘們曾一度愛上了男式背帶工裝褲和格子襯衣。1956年,三大改造開始轟轟烈烈的進行,人們的生活一天天好起來的時候,流行的色彩也從藍色、灰色變得豐富多彩了。從蘇聯傳入的連衣裙「布拉吉」成為最受歡迎的服裝。布拉吉裙在中國的流行,得歸功於一位蘇聯的領導人。這位領導人來中國訪問時,提出中國的服裝不符合社會主義大國形象,「女性應該人人穿花衣,以體現社會主義欣欣向榮的面貌」。於是,色彩鮮艷的布拉吉裙成了各大中城市最亮麗的風景。
在講求勤儉的年代,美麗的服裝大多是家庭製作而來。巧手的姑娘和母親們按照畫報上的服裝裁剪式樣,自己動手,使軍裝變得合身,棉布襯衣變得漂亮。而此時的中山裝成為中國最莊重也最為普通的服裝,那時擁有一套毛料中山裝是令人羨慕的事情,而在中山裝的右上口袋插上一支甚至兩支鋼筆,則是有知識、有文化的表現。後來,有人根據中山裝的特點,設計出了款式更簡潔、明快的「人民裝」、「青年裝」和「學生裝」。還有一種稍加改進的中山裝,就是將領口開大,翻領也由小變大,很受人們的歡迎。當時,共和國的領袖毛澤東就特別喜歡穿這一款式的中山裝。以後,國外有人便將這一款式的中山裝稱作「毛式中山裝」。從那時開始,中山裝的流行持續了近30年的時間。
60年代初期,是新中國歷史上最艱苦的時期,由於三年自然災害,1959年到1960年棉花大幅減產,棉布定量為每人21尺。人們買服裝、棉布和日用紡織品都要憑布票,為了盡可能地節約,購買服裝的標準是耐磨和耐贓,灰、黑、藍色成為街頭流行色,千篇一樣、季節不分、男女不分的服裝樣式也更通行了。一位漫畫家曾經形象地描繪出「人人一身藍」的情景。
「文化大革命」時,擁有一套軍裝是那個年代無數年輕人的理想。青少年喜歡穿一身草綠色的軍裝,頭戴草綠色軍帽,肩挎草綠色書包。這一身在當時來說可算是很奢侈、很有派頭的了。當然,艱苦樸素還是那時最主流的時尚。為了表現自己的艱苦樸素,有人甚至將新買的衣服在水中做舊,或者在並未被損壞的衣服上打上幾個補丁。這種今人看來相當可笑的行為,但在文革十年中盛行一時。當時的順口溜是這樣說的: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還有一首歌,也同樣飄盪在建國初期的大街小巷:勤儉是咱的好傳統呀,社會主義建設離不了,離不了……
但是,即使在色彩單一的年代,人們的愛美之心也依然會流露出來,一位攝影師把這種流露稱之為「擋不住的春光」,這種自然而然傳遞出的美的追求,是一個時代留在人們腦海中深深的印記。
③改革開放以來——豐富多彩、時尚個性(板書)
改革開放以來,服裝的花色、款式更加多樣化,面料、質地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1980年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第三個年頭。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的穿著越來越豐富,色彩也從單一的藍色灰色變得五顏六色。當時上映的國產故事片《廬山戀》成為年輕人喜愛的影片。久違了的愛情故事,加上片中女主角新穎的時裝,都令人產生耳目一新的感覺。她在影片中換了多少套衣服,成為當時年輕人討論的熱門話題。這一時期,戴太陽鏡、留長頭發、穿喇叭褲、蝙蝠衫成為時尚,很多人看不習慣,但年輕人卻從中找到個性和自我的感覺。
1981年成立的中國大陸的第一支時裝模特隊成立,盡管當時只以「服裝廣告藝術表演班」的名義招生,但令舉辦者感到意外的是前來報名的人數是預計的四倍。三年後,這支表演隊出訪歐洲,引起了轟動。西方輿論驚呼:「毛澤東的孩子們穿起了時裝!」來自中國的時裝旋風,帶給世界一個開放的新形象。
1984年,中國女排的姑娘們在美國洛杉機奧運會上實現「三連冠」的時候,北京流行起了運動裝。色彩鮮艷的運動裝成為愛美的人們首選服裝。人們幾乎隨時隨地地穿著運動服,甚至還成為了學生的校服和工人的廠服。
90年代,人們的生活向小康過渡,思想觀念更為開放。人們的服飾在急速變化,穿衣打扮講求個性和多變,很難用一種款式或色彩來概括時尚潮流,強調個性、不追逐流行本身也成為一種時尚。
從服裝的變化上,我們看出了時代的進步和人們內心觀念的轉變。服飾的變化是以經濟的發展為前提的,同時也反映了人們的思想觀念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從以往的「從眾」心理到「追求個性」。服飾的變化是人們生活質量提高的一個表現。
2、日益豐富的飲食(板書)
有一句話叫「民以食為天」,可以說人們將「食」作為生活的最低標准,同時人們也將「食」作為生活的最高追求和享受。從「食」的變化中,可以反映出一個社會的貧富盛衰,可以體味社會歷史的變遷。
①剛建國時期——生活貧困,食不果腹或粗茶淡飯(板書)
②改革開放前——很有改善,但食物匱乏單調、票證盛行,人們營養不足,有些農村沒有解決基本的溫飽問題(板書)
糧票是計劃經濟的產物。50年代初,我國糧食短缺。中央政務院於1953年10月發布命令:全國實行糧食計劃供應,採取憑證定量售糧辦法,糧票出現了。北京從1960年8月起全市飲食業實行憑票用餐,食油、禽、蛋、肉、豆製品、蔬菜也實行限量供應。這一時期票據種類繁多,除了糧、油、布票,還增發了補助豆票、糕點票、高級腦力勞動者補助油票、節日補助油票,有些地方還發放過煤球票、冰棍票、煙酒糖票、豆腐票。在票證盛行的年代,也是物質短缺的時代,只有在逢年過節的時候,人們才能憑票購買一些糕點糖果、干貨果品,而且分量都極少。
提問:書上112頁人們為什麼要使用票證?
生答:因為生產力水平不高,物質供應緊張,需要用票證限制人們的購買力。
三年自然災害時期,糧食、蔬菜緊缺,在吃不飽的情況下,人們往往以胡蘿卜充飢。由於缺乏最基本的營養,人們都有些浮腫。
③改革開放以來——不但吃飽,還可以吃好,營養均衡,粗細搭配,綠色食品深入人心(板書)
20世紀90年代以來,糧食供求走向市場,糧票消亡成為歷史的必然。1993年5月,北京最後停止使用糧票,糧票全面退出歷史舞台。一些象徵短缺經濟的布票、油票、肉票、豆腐票,也相繼退出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如今這些時代象徵已經成為收藏家手裡的珍品。
今天,我們的物質生活已經極大地豐富了,菜場、超市、大賣場,琳琅滿目的食品應有盡有。人們對於吃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不僅要「吃好」,還要吃得健康,科學衛生觀念深入人心。人們講究營養均衡,粗細搭配,口味清淡,要多吃蔬菜水果,少吃高脂肪高膽固醇的食物。以前因糧食不夠用來充飢的野菜、粗糧,如今卻成為餐桌上的健康食品。
「動腦筋」:以前因糧食不夠用來充飢的野菜、粗糧,為什麼如今成為餐桌上的美味呢?
生答:因為過去人們食物匱乏,只有野菜和粗糧,人們為解決溫飽並無選擇。現在食品供應豐富,人們不僅要吃飽,更要吃好。人們注意營養均衡,粗細搭配和選擇綠色食品。
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反映了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生產力進一步發展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繁榮。
3、面貌一新的居民住宅(板書)
①剛建國時期——居住條件極差(板書)
城市居民的住宅大多面積小,設施簡陋。如北方的大雜院,南方的亭子間等,十分擁擠雜亂,屋子小得給人以壓迫感。農村裡,北方內地多為土坯房、窯洞,南方多住茅草房,房屋破舊,年久失修,岌岌可危。人畜有時混居一室,衛生條件差。
②改革開放前——不斷改善,但居住條件仍較差(板書)
樣式統一單調的平板房取代了建國初的破舊民居。一片片魚鱗狀的瓦片取代了破舊的屋頂,牆也不再是石磚砌成的,而是用石灰砌成的平坦而潔白的牆面。但房屋內部很少有裝修,只有床、桌子、椅子等基本傢具,看上去簡朴整潔,洋溢著和諧寧靜。
③改革開放以來——居住面積擴大,居住條件有了明顯改善(板書)
老式的普通民居已經不能滿足人民居住的需要,於是新型的住宅小區拔地而起,樓房鱗次櫛比,猶如一座新城。
北京從1998年開始興建經濟適用房,為危改居民和北京城市中低收入家庭提供了「買得到、住得起」的選擇。通過經濟適用房,人們理解了什麼叫「破舊立新」。一大批居民走出沒有廚房、廁所,沒有上下水道的老房子,搬進房屋質量有保障、小區環境優美、購物交通方便的新樓房。
今天,人們居住的選擇更多了,有高層住宅區,有復式樓,有花園小區,甚至還有單門獨院的特色別墅。當我們登上高樓遠眺城市流光溢彩的景色時,也可以體會到古人「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豪情。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裝修也成為熱點,風格多樣的裝修豐富了我們的生活,也體現了人們生活品位的提高。
4、四通八達的交通(板書)
①剛建國時期——交通不便(板書)
大城市(如北京、上海),電車、汽車比較多見,黃包車,自行車是比較普遍的代步工具。在一般的中小城市,有少量的自行車和人力車。而農村裡,北方有馬車、人力板車,南方有航船、牛車,步行是最普遍的出行方式。
②改革開放前——有所改善,但以自行車為主(板書)
「一五」計劃期間興建寶成鐵路、鷹廈鐵路;新藏、青藏、川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密切了祖國內地同邊疆的聯系,也便利了經濟文化的交流;1957年,武漢長江大橋建成,連接了長江南北的交通。國家整體交通水平有所提高。
改革開放前,城市的交通資源極為有限,人們出行除了用雙腳行走之外,可以代步的交通工具也就是公交車和自行車了。但是公交線路少,車廂經常擁擠不堪。相比之下,最方便的交通工具當然是自行車,中國曾被稱作「自行車王國」,可見人們對於自行車的依賴。但當時的道路建設也十分落後,這給人們的日常生活帶來了很多不便。
③改革開放以來——交通條件明顯改善,鐵路、公路和航線增長很快(板書)
在80年代末的中國,出行對於許多人來說並不是一件愉快的事,買票難,乘車難,運輸難。因鐵路運輸能力的不足,當時的鐵路客運量每天超載50%,高峰時超出100%,每天有80萬人站著乘火車,而全國每年積壓的物資則高達1億5000萬噸,南北運輸的缺口達6000萬噸。
在民國時期,貫通南北的大動脈是京漢鐵路,而時代的進步使得它已經滿足不了人民的需求。1992年中央作出果斷決定:京九鐵路三年開通,並且京九鐵路的概念已經更新,南端的終點由江西的九江延長到了香港九龍。1993年5月2日,建國以來興建的規模最大、投資最多、一次建成里程最長的鐵路干線開工了。1995年11月16日上午,京九鐵路全線鋪通。1996年9月1日,比原計劃提前四個月,京九鐵路實現全線開通運營。這條鋼鐵大動脈跨越九個省市,緩解了南北運輸的矛盾,解決了鐵路運輸的瓶頸問題;它把即將回歸祖國的香港和北京連接在一起,維護港澳地區的繁榮與穩定;它穿過多個革命老區,給老區人民帶去了脫貧致富的希望。
高速公路是一個國家交通現代化的一個主要標志。高速公路的擁有量,也成為衡量經濟發達程度的一項指標。1984年12月,滬嘉高速公路開始在上海興建,並於1988年10月31日建成通車。這是我國第一條全線通車的高速公路,從此掀開了我國公路建設史上新的一頁。除了跨省高速公路之外,全國許多省區都在地區內修建中短程高速公路,形成覆蓋全國的高速公路網。同時應該指出學生,便利的交通也帶來了城市發展中的環保問題,迫切需要解決環境污染和交通阻塞問題。要求感興趣的同學可以撰寫文章《我看城市交通》。提醒增強環保意識,認識建設和發展生態城市的重要性。
現在我們看到現代化大都市的道路可謂是生機勃勃,人群涌動,車流穿梭。這些交通工具也花樣繁多,公交路線增多、設施改善(不僅有普通公交車,還有較為先進的豪華大巴、雙層巴士,車內還安裝了空調、移動電視);計程車招手即是,私家車也屢見不鮮,地鐵、輕軌等新型交通工具出現。人們在繁忙的工作中發現出行的來回行程已縮短,道路也變得越來越通暢了……人們的交通觀念也大為轉變,假日旅遊增多,國內游、出國游開始由觀光型走向休閑度假型,並且出境旅遊變得越來越平民化,選擇也越來越多,而且走馬觀花式的旅遊已越來越不能滿足遊客的需求,個性化旅遊悄然升溫,人們放鬆心情度假,開始真正享受旅遊帶來的樂趣。

Ⅱ 民國校服體現了哪些政治意志

民國時期剛剛推翻了封建社會,西方思想漸漸入侵,在與傳統文化的碰撞下,就逐漸占據了上風,那麼就得有一個劃時代的產物出現。恰好,學生又是倡導新文化的主角,所以打破禁錮的藏青藍(或白色)上衣加上黑色半身裙的校服,就應運而生。
民國校服的設計,體現了她們的自主性,而且民國能上學的女子,都是家庭優越的千金小姐,況且校服美不美要看什麼人穿!千金小姐穿上那叫氣質,普通人家的小姑娘穿上後,又燒飯又打柴,洗都沒有時間洗,可能生活習慣也不行,最後再好的衣服也不可能有氣質。
但是現在,校服設計的主旨是把學生之間的差異盡量降到最低。況且每個時代的著裝主題都不一樣,每個年代有每個年代的特點。況且如果要傳承民國時期的校服,要放在哪個階段?小學中學顯然年級太小了,民國裙裝已經帶點成人化了,那麼放到高中大學?又有網友說這種裙裝不安全。
民國時期的女子還是講究德行,有三綱五常的束縛,女子在行為上得表現得像個淑女,而如今的女孩子多活潑,活蹦亂跳的,恐怕這種淑女風格的校服部分人駕馭不了。而現在的學生顯然比民國時期多太多,校服的主要作用就是大眾化,普遍化,所以民國時期的校服用在現在很顯然不合適。
學校給學生提供校服一方面是為了統一服裝統一管理,在服裝上一定程度減少學生之間的攀比心理,方便學生將注意力放在學習上,這便是校服存在的主要意義。

Ⅲ 明國時期校服是什麼面料做的。。

不是中山裝!
好多人都會犯這種錯誤,把日本和民國的公立中學男生校服當成中山裝
民國時期的男生校服是模仿日本的
這種校服式樣是19世紀中期以後的歐洲軍裝式樣,燕尾服軍裝的後繼者。
日本明治維新後的軍隊開始使用這種軍裝,中學生的校服就是直接用當時的日本海軍服,男生是海軍軍官服,女生是海軍水手服。在昭和時代末期其比例就開始減少了,到了平成時代所佔比例已經是非常小了。
其實仔細看的話完全不一樣,最明顯的就是領子,中山裝是翻領的,海軍校服是立領的;第二是海軍校服是沒有兜的,這種式樣的軍裝後來增加了兜,但校服還是保留的傳統的無兜。
除此之外還有很多不同點,就不一一列舉了,仔細看很容易發現。
民國時期的女生校服沒有仿日本,原因是:中國最開始設計校服時沒有設計女生的,當時很多家庭倡導「女子無才便是德國」的腐朽思想。導致女生校服和男生校服的設計時間不在一起,因此樣式也不一樣,採用的長袖旗袍上半身的上衣和黑色長裙,從外表判斷其實就是把漢族傳統的長袍分成上下兩部分。
也有說法是日本早期的女生校服也是如此,這點我沒根據也不敢否定,畢竟在大陸學習歷史有太多局限性。
PS:就算是中山裝也不是中國首創,歐洲很早就有這種設計了,因此不能把這種翻領制服全歸類為中山裝。比如二戰蘇聯和德國陸軍軍裝,雖然和中山裝設計非常相似,但也不能稱之為中山裝
查看全部5個回答
找民國學生裝 就上拼多多_享拼單折扣

民國學生裝 精選,今日下載拼多多APP,享受超值拼單價...
上海尋夢信息技術廣告
學生服找同桌的你-提供整體校服解決...

學生服找同桌的你,幼兒園園服,小學...
免費咨詢-更多詳情;
江蘇聖瀾服飾創意廣告
相關問題全部
廣告國學班應該怎麼辦?需要哪些手續
小夫子國學加盟不錯,北京小夫子國學館是面向3-15歲少兒的國學教育機構目前在全國已有600多家授權合作校,可以登錄小夫子國學的網站詳細了解,加盟可享受小夫子總部提供運營支持如下:(一)、開業前支持1、選址支持:提供《學館選址指導手冊》;2、裝修支持:提供裝修效果圖。(二)、招生支持1、提供試聽課策劃方案及資料,家長會策劃方案及資料;2、招生支持:提供招生方案、宣傳單頁設計、其他宣傳品設計。(三)、後勤支持1、提供統一的學生服裝;2、提供統一品牌的各類物資(如學生包、手提袋、作業本、獎章等)。(四)、活動策劃支持1、提供各…
11 2018-06-22
民國時期學生裝有那些
款式都差不多,就是顏色和紐扣的細微差別
3 瀏覽1505 2017-06-01
民國時期女學生校服的款式叫什麼
就是叫做旗袍 也是國服
早在1929年,中華民國定都南京之後,是年的4月16日曾公布了《服制條例》,對男女禮服、制服做出規定。

按照規定,男性禮服有三種,一是藍色長袍,齊領,前襟右掩,袍長至足踝上2寸;二是黑褂,對襟長至腹,齊領;三是改良中山裝,不翻領,僅有三個暗袋。女性禮服有兩種,一是藍色長袍,齊領,前襟右掩,長至膝與踝的中點;二是襖與裙,襖為藍色,長僅過腰,袖長剛過肘,裙為黑色,長及足踝。

男女的鞋子均規定為黑色,質料不限。男子的禮帽,規定冬黑夏白。
40 瀏覽9230 2017-11-29
民國時期的學生裝是什麼樣子的?
1、女學生裝 可以分為兩類: 一類是中西混合式的裙衫即「文明新裝」,即現在也能看到的「短襖長裙」 另一類是改良的旗袍 2、男學生也有兩類: 一是著立領制服,這是模仿日本的,一般還配有有檐帽。 另一個就是改良長衫。
5 瀏覽1189 2017-07-17
民國時期,女學生穿的衣服叫什麼名字?
民國時期,女學生穿的衣服有兩種,一種叫新式校服,款式源於文明新裝。文明新裝是民國初年,融合西洋服飾元素和中國傳統服飾特點而形成的服飾。還有一種就是旗袍。 文明新裝形制為腰身窄小的大襟襖,擺長不過臀,袖短露肘或露腕,並呈喇叭狀,袖口一般為七寸,稱之為「倒大袖」,衣服的下擺多為圓弧形,並在領、袖、襟等處綴有花邊。文明新裝裙子也比較短,但不曾縮短到膝上(在這以前的裙子下垂及足)。 旗袍服裝風格中西合璧,旗袍雖然是本土化的服飾,然後西風東漸之後,西式服裝的腰身,拉鏈、亮片的裝飾都在旗袍中得到表現。

Ⅳ 現在校服的設計比民國時期好還是差,為什麼

現在校服的設計比民國時期要好一些,因為現在的校服都已經很潮流,很現代化了

Ⅳ 民國時期,女學生穿的衣服叫什麼名字

民國時期,女學生穿的衣服有兩種,一種叫新式校服,款式源於文明新裝。文明新裝是民國初年,融合西洋服飾元素和中國傳統服飾特點而形成的服飾。還有一種就是旗袍。

文明新裝形制為腰身窄小的大襟襖,擺長不過臀,袖短露肘或露腕,並呈喇叭狀,袖口一般為七寸,稱之為「倒大袖」,衣服的下擺多為圓弧形,並在領、袖、襟等處綴有花邊。文明新裝裙子也比較短,但不曾縮短到膝上(在這以前的裙子下垂及足)。

旗袍服裝風格中西合璧,旗袍雖然是本土化的服飾,然後西風東漸之後,西式服裝的腰身,拉鏈、亮片的裝飾都在旗袍中得到表現。

(5)民初校服擴展閱讀:

民國時期學生裝的影響:

民國時期學生裝的出現,讓國人眼前一亮,其經典的款式得到了社會的認可和追捧,青年學生們因此也成為時尚的引領者。

以女學生為例,民國初年的女學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批規模化、系統化、公開化掌握知識的女性,學生敢於求新求變的熱忱與激情,加上受中西文化交融的影響,自然令民國的女學生裝具有不同的意味。

時人竹枝詞對他們有貼切的描述「或坐洋車或步行,不施脂粉最文明。衣常素樸容幽靜,程度絕高女學生」。女學生化淡妝或者不化妝,她們樸素淡雅的精神風貌掀起了一股文明之風,學生裝也成為了「知性」、「高雅」、「文化高」的代名詞,一時間成為這個時代女性的標准形象,在社會上廣泛流行起來。

人民網-話說民國女生校服:張愛玲上學時愛穿旗袍

Ⅵ 民國款校服那麼美,當下校園為什麼偏偏不再沿用

民國雖然短短三十七年,卻充滿了許多故事,為後人留下了很多文化印記,校服就是其中最為顯著的視覺痕跡。民國校服,曾是那樣的素雅又亮麗, 所以在如今運動校服當道之際,人們愈加懷念那一襲清新的民國校服。 於是文藝青年們, 每逢畢業季則爭相拍攝民國校服畢業照,為什麼俊男靚女對民國校服情有獨鍾呢?為何不少人喜歡穿卻得不到推廣?且聽在下為您一 一道來。


當然民國時期的裙裝等校服對人身材有最直接的考驗,身材不好的人穿上去恐怕就是東施效顰,要被人譏笑為恐龍了,故而民國校服也只是拍照cosplay之用,鮮有做常服的,估計不少人也是自忖身材不夠,也只是圖一時新鮮罷了。

或許穿什麼並不重要,最重要的則是我們心中所持有的對本邦文化的心態。民國校服文化的精髓也通過改良滲入到我們這個時代的服飾文化中,在未來我們還會看到更多的中西合璧、古今交融的漂亮合體的校服。

Ⅶ 清末民初時的衣服顏色有什麼講究

清末民初,隨著社會的大變革與大發展,服飾變化隨之而來。中國的服飾開始呈現多元化,男女服飾樣式繁多,中西服裝交相輝映,一時間百花齊放,在中國服飾史上形成了一個重要的轉折時期。
1.男子服飾變化
(1)由薙發留辮到剪辮風潮。清軍入關後,為迫使漢民服從其統治,強令成年男子一律改易滿洲服飾,薙發留辮。鴉片戰爭後,中國的國門被打開,西俗緩慢進入中國。剪辮之風首先在留洋學生和中國外交官之中開始盛行。後來清末推行新政,通過了剪發議案,清廷被迫同意官民自由剪辮,但是,此時剪辮並沒有推廣開來,僅在擁護新政的各級官吏之中盛行。辛亥革命爆發後,革命黨號召全民剪發,激進的革命政府頒布剪發令,強制軍民剪發。經過疾風暴雨的剪發風潮洗禮,國民逐漸接受了剪發辮留短發,民國後20年間,發辮逐漸在民眾中絕跡。

(2)由長袍馬褂向西裝與中山裝過度。清朝的男子服裝一般是長袍和長衫,馬褂穿在長袍外邊,這樣便於騎射。馬褂又分為半袖、短袖和無袖幾種,根據官品等級和家庭狀況分不同的布料製成,等級最高的是黃馬褂。與剪辮風潮同時而來的便是易服風潮。在近代西風東漸和中西文化碰撞、對比與篩選過程中,人們越來越發現傳統服飾顏色單調晦暗,穿起來十分不便,而且給人一種老氣橫秋、缺乏朝氣之感。隨著人們的服飾觀念和審美觀念的變化,西裝在這時進入了人們的視野。最先著洋裝的是開放地區如香港、上海、廣州等地的買辦商人。隨後,留洋學生也開始著西裝。維新變法、清末新政後,服飾上華夷大防的堅固防線被打破,西裝大量進入人們的生活。以西裝為底版改裝的軍服、校服越來越多的在國內傳播開來。辛亥革命後,革命黨人和學界青年稱為服飾新潮的領軍人物。中山裝就是在這新舊服飾文化交替轉型之際誕生的,它由孫中山先生依據中國人的生活特點以西服為底版改制的,孫中山不僅是中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先行者而且是移風易俗的倡導者和服飾改革家。
2.女子服飾變化
(1)女子剪發與卷發的流行。近代隨著女子地位的提高,參加工作的女性越來越多,傳統的長發給她們的工作與生活帶來諸多不便,於是剪發之風興起。婦女剪發始於民國初年,一開始在接受新式教育的女學生中比較流行,這也是她們願意接受新事物,適應新形勢,追求自由的一種表現。到後來,女子剪發風氣逐漸在社會上流行起來。隨著中西文化交流的加強,一些時尚的女子出於對美的追求,開始模仿西方女子燙發,後來在上層婦女和交際女子中逐漸流行起來。
(2)新式旗袍、洋裝與高跟鞋。清軍入關後,滿族婦女著旗裝,漢族婦女著明裝,滿漢服飾雜糅。傳統的旗袍風格不容易展現女性曲線美,民國後旗袍樣式不斷的改進:袖子從寬到窄,從長到短,從有到無;下擺也由長到短,然後又由短到長。同時,下擺開衩也成了旗袍顯著的標志。這些變化,越來越符合現代的審美標准,使其日益成為上層女性中流行的服裝。除了旗袍的流行,女性洋裝也開始興起,但西式服裝「起始不過盪婦所為,繼則女學生亦紛紛效法」。伴隨洋裝而來的就是增加女性修長與美感的高跟鞋,高跟鞋可與洋裝或是新式旗袍搭配穿著,能更加突出女性美,為當時的上層婦女和貴族女學生所喜愛。它從興起便一直流傳不衰,更成為現代女子的必備法寶。

二、服飾變化的特點
1.等級觀念漸弱而角色心態明顯
(1)傳統的封建社會,服飾起著「分等級,定尊卑」的作用,「非其人不得服其服」。這種服裝的等級觀念是當時的政治經濟條件所決定的。辛亥革命前後的剪發易服風潮,沖擊了等級式的服飾結構,人們的著裝開始出現多樣化。如機關教育界穿西服、制服,工商界及農村鄉紳依舊穿長袍馬褂,城市人與農村人在穿衣上有更大的不同,城市新潮女子穿旗袍、高跟鞋,農村女子多穿土布或洋布的便裝。根據各自身份,按不同的角色來穿戴,成為清末民初服飾界的一大風景。這時人們的服飾心態由等級地位的代表轉向社會角色的反映。在角色心態影響下,人們選擇服裝往往對號入座,一般不超越自己的類別,「間或時髦妝飾,多非笑之」。[2]
(2)隨著西俗東漸與社會的變革,服飾雖然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逐漸向現代文明趨近,例如打破了封建等級的服飾觀念,但是人們心中存在已久的定製觀念並沒有消除。服飾角色化現象的出現就是這種定製觀念的反映,什麼樣的人穿什麼樣的衣服,盡管政府不再規定,但是社會各階層的人依然墨守陳規,一般不會僭越。究其實質,筆者認為這是長期以來受封建等級制度的影響,人們頭腦中分類別分等級的觀念依然很牢固。只有社會進一步的發展,平等觀念進一步的傳播才能夠消除人們心中這種觀念。

2.從保守到開放,更注重個性解放

(1)長久以來,服裝一直被看作遮羞保暖禦寒的工具,在制衣的時候,很少注重美感,加之禮教的束縛更不用說男子或女子本身的形體特徵。清末民初,受新思潮的影響,人們思想觀念逐漸文明開化,服飾開始產生新的變化,這種變化主要體現在逐漸開放和注重個性解放上。男子脫掉老氣的長袍馬褂,穿上筆挺的西裝或制服。西服更能顯示出男性的陽剛之美,意氣風發,緊湊靈活;旗袍洋裝則更好的勾勒出除了女性的自然美。
(2)盡管社會風氣逐漸開放,服飾花樣漸多,女性社會地位比以前有所提高,女性追逐時尚的現象很普遍,但是男尊女卑地位仍沒有得到徹底的改變。許多婦女追求美麗的服飾,仍然是為了迎合男性的審美觀。另外,在對新潮服飾的追求中,一部分人開始變得崇洋媚外,這存在多方面的因素,其中,政治制度的影響作用是巨大的。辛亥革命理論和其推崇的社會制度模式都是直接源於歐美國家,效仿西方成為一時風氣。當時,許多大城市興起一股西化思潮,服飾崇洋風氣便受到其推動。1912年初,民國政府制定新禮服方案,一些人傾向以西服為定式,這對服飾的趨洋風氣不無推波助瀾。

Ⅷ 民國時男人穿什麼衣服

長袍馬褂,洋裝,中山裝,唐裝。

長袍馬褂的男性造型,其實早在清末就有了,不過民國其實並未因其曾經在前朝廣為流行而禁止,相反的,袍褂一直是民國男性的常禮服。

民國18年所定《服制條例》中的「男子禮服」,由於該條例一直到民國92年才廢除,而後也沒公布新的服制條例,所以在一些需要傳統禮服的地方,仍然會穿著袍褂。

民國元年的大禮服(級別高於常禮服袍褂)所採用的就是洋裝,並且在常禮服中也可採用洋裝,其餘各種行政職務的制服,也是採用洋裝,民國主流力量對於洋務的推崇可見一斑。

一般來說,民國略有身份的人,至少都是長袍打扮,而短裝因為行動便利,一般都是社會下層及勞動人民的裝扮。

袍褂不見得非得是名流才可以穿著,但是相對於短裝自然是正式了許多。

中山裝起源眾說紛紜,但是這種極具軍裝風格的服飾,對於當時處於戰時的中國,為了標榜軍中職務,常有領導人穿著。如蔣中正,印象中的他一生似乎都是軍裝打扮,只有在私下生活里才會穿著袍褂,他的西裝形象反而極為少見。

(8)民初校服擴展閱讀:

民國時期的服飾風格:

由於當時社會呈現出動盪不定,混亂無序,在這一時期,大量的無法解決的社會問題隨之出現。需要了解著一些社會問題,得應用歷史方法,考察當時人民的社會風尚變化。通過生活細節,可以看到大時代背景下的整體社會狀況 。

民國初年受清朝和西方文化的雙重影響,出現了以廢除傳統服飾為中心內容的服飾改革。男子服出現了從長袍馬褂向中山裝和西裝逐步過渡的趨向,女子服飾變得日益豐富多彩,出現了普及旗袍的趨向。尤其便現在東部沿海港口城市,由於沿海口岸城市較早開放,得風氣之先。

以京師宮眷顯貴為代表而被全國效尤的傳統京派服飾,漸漸失去了領導服飾潮流的優勢,轉而仿效蘇杭、上海。這一現象也表現出了西方文化滲透的方向。全國總體表現在,從東向西男子服飾由大量的中山裝和西裝向大量馬褂長袍的變化。

男子服飾這一變化主要還來源於,清末民初,大批青年出國留學,國內也大辦新式學堂,社會上出現了服裝西洋化得趨勢。各個學堂服飾皆效仿西式。

社會上的西服大致有三類:一類是軍服,包括英美式,俄式,日式軍服,第二類是駐外使館文職官員,買辦商人,留學生所穿的西服。在一類就是日本式的士官服和學生服裝。這些學生裝,是大量留學青年帶回國的。

這種服裝形制簡便,給人一種莊重和充滿活力的感覺,因此,傳入中國後,在知識分子和青年學生中風行一時。

中山裝是中西合璧的產物,它拜託了中國傳統的寬袍大袖,吸收了西裝的貼身、干練的風格,但又有鮮明的中國特色。給人以一種朴實莊重之感。各個階層皆可以穿,出一定意義上說明了它的活力。

服裝上的差別不僅僅是因為審美觀的不同,其中還有經濟因素和個人生活習慣因素,穿中山裝和西服的人,沿海多於內地,城鎮多於農村。在一,不論城鎮還是農村,沿海與內地,富有者都是衣帽光鮮,穿著入時,窮人則大都維持溫飽而已,穿著也沒法講究,以衣禦寒。

女子服飾的變革主要表現在:隨著清末革命運動和女子解放運動的興起,一些新型知識分子把服飾變革與女子解放聯系起來,認為傳統服飾是束縛婦女的枷鎖,主張予以改革。民國初年,女子衣著特點:首先是取消了服飾上的等級差別,這一舉措無疑不成為婦女解放運動推向成功的訊號。

其次滿族婦女的服裝遭到摒棄。除此之外,在西方文化的影響下,中國婦女服裝改變了傳統的胸、肩、背完全成平直的造型,變得更加稱身合體,並能體現女性的秀體之美。於是旗袍的走向了大街小巷,一時成為時尚的代名詞。

同時還有各式各樣的服裝,可以說是百花爭艷的服飾大潮流,歐洲國家時尚代表的巴黎各種流行服飾在當時應經到上海。上海的交際市場中女裝層出不窮,當時同樣在流行時尚推廣過程中,女裝很安裝有同樣的問題,這也是主要的社會問題。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我們需不需要有國服 (4)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山裝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馬褂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西裝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唐裝

Ⅸ 為什麼在中國民國時期的女生校服是水手服然在日本,目前為止還有學校使用水手服當高中或初中校服

我記得之前看居里夫人傳,小時候的居里夫人就穿著水手服上學

與民初校服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做工手套多少錢一雙 瀏覽:171
小三被扒褲子跪下視頻 瀏覽:37
6年女裝照片分享 瀏覽:28
馬卡樂童裝加盟費多少 瀏覽:146
米色皮草配什麼衣好看 瀏覽:895
咖灰色裙子配什麼顏色襪子好看 瀏覽:87
童裝標志提案 瀏覽:934
褲子吊牌剪了可以換嗎吊牌還在 瀏覽:13
克羅心衛衣價格一般多少 瀏覽:748
鄭州有批發加厚特價睡衣 瀏覽:485
矮個子上身胖怎樣穿旗袍 瀏覽:393
下面蹭著褲子有點疼是怎麼了 瀏覽:703
褲子上面弄到防銹油漆 瀏覽:554
燈籠芯褲子好搭配嗎 瀏覽:241
國航工作服制服 瀏覽:610
大學生校服調查問卷 瀏覽:449
牛仔褲配什麼上衣黑 瀏覽:326
穿著制服乾的番號 瀏覽:182
怎樣鉤小孩的圍巾視頻 瀏覽:834
羽絨服買哪個牌子論壇 瀏覽: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