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職業正裝 > 旗袍市場調研報告

旗袍市場調研報告

發布時間:2021-07-04 20:58:47

❶ 漢族服飾的研究報告怎麼

至少先了解她的內涵和深意,以及一些常識。

【方文山關於漢服的五大解釋】

1.漢服非漢朝之服裝,是指漢民族近三千多年來的傳統服裝。

2.長袍馬掛與旗袍並非漢服,其為滿民族之服裝。

3.唐裝(即李小龍穿的功夫裝)是以滿族服裝為主所改良之服裝。

4.推廣漢服是要漢族也擁有自己節慶慣穿之傳統服,而非要其他少數民族也穿漢服。

5.復興漢服之意義在凝聚漢族文化歸屬感。

漢服:http://ke..com/view/4514.htm

漢服樣式:http://ke..com/view/535315.htm

漢服運動:http://ke..com/view/732492.htm

漢服春晚:http://ke..com/view/5031763.htm

漢服文化:http://ke..com/view/1219242.htm

漢服復興者:http://ke..com/view/1785906.htm

❷ 關於衣食住行變化的調查報告

1、絢麗多彩的服飾(板書)
①剛建國時期——新舊交替,革命特色(板書)
新中國剛成立時,人們的服裝上還保留著民國時期的樣式。城市市民一般穿側面開襟扣扣的長袍,婦女穿旗袍。農村男子一般穿中式的對襟短衣、長褲,婦女穿左邊開襟的短衫、長褲,有的還穿一條長裙。當時人們做衣的面料多是機織的「洋布」、粗棉布、麻布。此外還時行西裝和中山裝。晚年的孫中山經常穿的服裝在長袍馬褂與西裝革履中間顯得格外突出,人們把這種服裝稱作中山裝,並把它的款式與孫中山的革命信仰和原則聯系在一起,比如四個口袋象徵國之四維,即禮、義、廉、恥;袖子上的三顆紐扣則代表民族、民權和民生三民主義,中山裝成為國民革命的象徵,實際上國民黨早已叛變革命。
新中國成立後,穿衣打扮與革命緊緊的聯系在一起。西裝和旗袍被看作資產階級情調,它們在人們的生活中逐漸消失了將近20年。中山裝和列寧裝成為人民的普遍選擇。開國大典時,新中國的領導人第一次在天安門城樓上集體亮相,毛澤東和他身邊的領導人穿中山裝的形象更是引起世界矚目。男性穿中山裝,顯得莊重、精神。中山裝十分正統,上衣的紐扣很多,四個口袋也都平平整整,但樣式過於呆板,缺乏創新。後來演變成經過一定改進的人民裝。也就是從那時起,一種來自蘇聯的雙排扣制服——「列寧裝」,在參加工作的女性中流行起來。它因列寧在十月革命前後常穿而得名,樣式為西裝開領,雙排扣,各有三個紐扣,腰中束一根布帶。這款服裝後來竟成了無數中國女性最崇尚、青睞的「時裝」,其中,革命女幹部幾乎是人人必穿列寧裝,以顯示其革命。
②改革開放前——樸素單調(板書)
50年代的人們崇尚勞動最光榮,樸素是時尚。年輕姑娘們曾一度愛上了男式背帶工裝褲和格子襯衣。1956年,三大改造開始轟轟烈烈的進行,人們的生活一天天好起來的時候,流行的色彩也從藍色、灰色變得豐富多彩了。從蘇聯傳入的連衣裙「布拉吉」成為最受歡迎的服裝。布拉吉裙在中國的流行,得歸功於一位蘇聯的領導人。這位領導人來中國訪問時,提出中國的服裝不符合社會主義大國形象,「女性應該人人穿花衣,以體現社會主義欣欣向榮的面貌」。於是,色彩鮮艷的布拉吉裙成了各大中城市最亮麗的風景。
在講求勤儉的年代,美麗的服裝大多是家庭製作而來。巧手的姑娘和母親們按照畫報上的服裝裁剪式樣,自己動手,使軍裝變得合身,棉布襯衣變得漂亮。而此時的中山裝成為中國最莊重也最為普通的服裝,那時擁有一套毛料中山裝是令人羨慕的事情,而在中山裝的右上口袋插上一支甚至兩支鋼筆,則是有知識、有文化的表現。後來,有人根據中山裝的特點,設計出了款式更簡潔、明快的「人民裝」、「青年裝」和「學生裝」。還有一種稍加改進的中山裝,就是將領口開大,翻領也由小變大,很受人們的歡迎。當時,共和國的領袖毛澤東就特別喜歡穿這一款式的中山裝。以後,國外有人便將這一款式的中山裝稱作「毛式中山裝」。從那時開始,中山裝的流行持續了近30年的時間。
60年代初期,是新中國歷史上最艱苦的時期,由於三年自然災害,1959年到1960年棉花大幅減產,棉布定量為每人21尺。人們買服裝、棉布和日用紡織品都要憑布票,為了盡可能地節約,購買服裝的標準是耐磨和耐贓,灰、黑、藍色成為街頭流行色,千篇一樣、季節不分、男女不分的服裝樣式也更通行了。一位漫畫家曾經形象地描繪出「人人一身藍」的情景。
「文化大革命」時,擁有一套軍裝是那個年代無數年輕人的理想。青少年喜歡穿一身草綠色的軍裝,頭戴草綠色軍帽,肩挎草綠色書包。這一身在當時來說可算是很奢侈、很有派頭的了。當然,艱苦樸素還是那時最主流的時尚。為了表現自己的艱苦樸素,有人甚至將新買的衣服在水中做舊,或者在並未被損壞的衣服上打上幾個補丁。這種今人看來相當可笑的行為,但在文革十年中盛行一時。當時的順口溜是這樣說的: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還有一首歌,也同樣飄盪在建國初期的大街小巷:勤儉是咱的好傳統呀,社會主義建設離不了,離不了……
但是,即使在色彩單一的年代,人們的愛美之心也依然會流露出來,一位攝影師把這種流露稱之為「擋不住的春光」,這種自然而然傳遞出的美的追求,是一個時代留在人們腦海中深深的印記。
③改革開放以來——豐富多彩、時尚個性(板書)
改革開放以來,服裝的花色、款式更加多樣化,面料、質地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1980年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第三個年頭。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的穿著越來越豐富,色彩也從單一的藍色灰色變得五顏六色。當時上映的國產故事片《廬山戀》成為年輕人喜愛的影片。久違了的愛情故事,加上片中女主角新穎的時裝,都令人產生耳目一新的感覺。她在影片中換了多少套衣服,成為當時年輕人討論的熱門話題。這一時期,戴太陽鏡、留長頭發、穿喇叭褲、蝙蝠衫成為時尚,很多人看不習慣,但年輕人卻從中找到個性和自我的感覺。
1981年成立的中國大陸的第一支時裝模特隊成立,盡管當時只以「服裝廣告藝術表演班」的名義招生,但令舉辦者感到意外的是前來報名的人數是預計的四倍。三年後,這支表演隊出訪歐洲,引起了轟動。西方輿論驚呼:「毛澤東的孩子們穿起了時裝!」來自中國的時裝旋風,帶給世界一個開放的新形象。
1984年,中國女排的姑娘們在美國洛杉機奧運會上實現「三連冠」的時候,北京流行起了運動裝。色彩鮮艷的運動裝成為愛美的人們首選服裝。人們幾乎隨時隨地地穿著運動服,甚至還成為了學生的校服和工人的廠服。
90年代,人們的生活向小康過渡,思想觀念更為開放。人們的服飾在急速變化,穿衣打扮講求個性和多變,很難用一種款式或色彩來概括時尚潮流,強調個性、不追逐流行本身也成為一種時尚。
從服裝的變化上,我們看出了時代的進步和人們內心觀念的轉變。服飾的變化是以經濟的發展為前提的,同時也反映了人們的思想觀念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從以往的「從眾」心理到「追求個性」。服飾的變化是人們生活質量提高的一個表現。
2、日益豐富的飲食(板書)
有一句話叫「民以食為天」,可以說人們將「食」作為生活的最低標准,同時人們也將「食」作為生活的最高追求和享受。從「食」的變化中,可以反映出一個社會的貧富盛衰,可以體味社會歷史的變遷。
①剛建國時期——生活貧困,食不果腹或粗茶淡飯(板書)
②改革開放前——很有改善,但食物匱乏單調、票證盛行,人們營養不足,有些農村沒有解決基本的溫飽問題(板書)
糧票是計劃經濟的產物。50年代初,我國糧食短缺。中央政務院於1953年10月發布命令:全國實行糧食計劃供應,採取憑證定量售糧辦法,糧票出現了。北京從1960年8月起全市飲食業實行憑票用餐,食油、禽、蛋、肉、豆製品、蔬菜也實行限量供應。這一時期票據種類繁多,除了糧、油、布票,還增發了補助豆票、糕點票、高級腦力勞動者補助油票、節日補助油票,有些地方還發放過煤球票、冰棍票、煙酒糖票、豆腐票。在票證盛行的年代,也是物質短缺的時代,只有在逢年過節的時候,人們才能憑票購買一些糕點糖果、干貨果品,而且分量都極少。
提問:書上112頁人們為什麼要使用票證?
生答:因為生產力水平不高,物質供應緊張,需要用票證限制人們的購買力。
三年自然災害時期,糧食、蔬菜緊缺,在吃不飽的情況下,人們往往以胡蘿卜充飢。由於缺乏最基本的營養,人們都有些浮腫。
③改革開放以來——不但吃飽,還可以吃好,營養均衡,粗細搭配,綠色食品深入人心(板書)
20世紀90年代以來,糧食供求走向市場,糧票消亡成為歷史的必然。1993年5月,北京最後停止使用糧票,糧票全面退出歷史舞台。一些象徵短缺經濟的布票、油票、肉票、豆腐票,也相繼退出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如今這些時代象徵已經成為收藏家手裡的珍品。
今天,我們的物質生活已經極大地豐富了,菜場、超市、大賣場,琳琅滿目的食品應有盡有。人們對於吃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不僅要「吃好」,還要吃得健康,科學衛生觀念深入人心。人們講究營養均衡,粗細搭配,口味清淡,要多吃蔬菜水果,少吃高脂肪高膽固醇的食物。以前因糧食不夠用來充飢的野菜、粗糧,如今卻成為餐桌上的健康食品。
「動腦筋」:以前因糧食不夠用來充飢的野菜、粗糧,為什麼如今成為餐桌上的美味呢?
生答:因為過去人們食物匱乏,只有野菜和粗糧,人們為解決溫飽並無選擇。現在食品供應豐富,人們不僅要吃飽,更要吃好。人們注意營養均衡,粗細搭配和選擇綠色食品。
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反映了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生產力進一步發展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繁榮。
3、面貌一新的居民住宅(板書)
①剛建國時期——居住條件極差(板書)
城市居民的住宅大多面積小,設施簡陋。如北方的大雜院,南方的亭子間等,十分擁擠雜亂,屋子小得給人以壓迫感。農村裡,北方內地多為土坯房、窯洞,南方多住茅草房,房屋破舊,年久失修,岌岌可危。人畜有時混居一室,衛生條件差。
②改革開放前——不斷改善,但居住條件仍較差(板書)
樣式統一單調的平板房取代了建國初的破舊民居。一片片魚鱗狀的瓦片取代了破舊的屋頂,牆也不再是石磚砌成的,而是用石灰砌成的平坦而潔白的牆面。但房屋內部很少有裝修,只有床、桌子、椅子等基本傢具,看上去簡朴整潔,洋溢著和諧寧靜。
③改革開放以來——居住面積擴大,居住條件有了明顯改善(板書)
老式的普通民居已經不能滿足人民居住的需要,於是新型的住宅小區拔地而起,樓房鱗次櫛比,猶如一座新城。
北京從1998年開始興建經濟適用房,為危改居民和北京城市中低收入家庭提供了「買得到、住得起」的選擇。通過經濟適用房,人們理解了什麼叫「破舊立新」。一大批居民走出沒有廚房、廁所,沒有上下水道的老房子,搬進房屋質量有保障、小區環境優美、購物交通方便的新樓房。
今天,人們居住的選擇更多了,有高層住宅區,有復式樓,有花園小區,甚至還有單門獨院的特色別墅。當我們登上高樓遠眺城市流光溢彩的景色時,也可以體會到古人「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豪情。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裝修也成為熱點,風格多樣的裝修豐富了我們的生活,也體現了人們生活品位的提高。
4、四通八達的交通(板書)
①剛建國時期——交通不便(板書)
大城市(如北京、上海),電車、汽車比較多見,黃包車,自行車是比較普遍的代步工具。在一般的中小城市,有少量的自行車和人力車。而農村裡,北方有馬車、人力板車,南方有航船、牛車,步行是最普遍的出行方式。
②改革開放前——有所改善,但以自行車為主(板書)
「一五」計劃期間興建寶成鐵路、鷹廈鐵路;新藏、青藏、川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密切了祖國內地同邊疆的聯系,也便利了經濟文化的交流;1957年,武漢長江大橋建成,連接了長江南北的交通。國家整體交通水平有所提高。
改革開放前,城市的交通資源極為有限,人們出行除了用雙腳行走之外,可以代步的交通工具也就是公交車和自行車了。但是公交線路少,車廂經常擁擠不堪。相比之下,最方便的交通工具當然是自行車,中國曾被稱作「自行車王國」,可見人們對於自行車的依賴。但當時的道路建設也十分落後,這給人們的日常生活帶來了很多不便。
③改革開放以來——交通條件明顯改善,鐵路、公路和航線增長很快(板書)
在80年代末的中國,出行對於許多人來說並不是一件愉快的事,買票難,乘車難,運輸難。因鐵路運輸能力的不足,當時的鐵路客運量每天超載50%,高峰時超出100%,每天有80萬人站著乘火車,而全國每年積壓的物資則高達1億5000萬噸,南北運輸的缺口達6000萬噸。
在民國時期,貫通南北的大動脈是京漢鐵路,而時代的進步使得它已經滿足不了人民的需求。1992年中央作出果斷決定:京九鐵路三年開通,並且京九鐵路的概念已經更新,南端的終點由江西的九江延長到了香港九龍。1993年5月2日,建國以來興建的規模最大、投資最多、一次建成里程最長的鐵路干線開工了。1995年11月16日上午,京九鐵路全線鋪通。1996年9月1日,比原計劃提前四個月,京九鐵路實現全線開通運營。這條鋼鐵大動脈跨越九個省市,緩解了南北運輸的矛盾,解決了鐵路運輸的瓶頸問題;它把即將回歸祖國的香港和北京連接在一起,維護港澳地區的繁榮與穩定;它穿過多個革命老區,給老區人民帶去了脫貧致富的希望。
高速公路是一個國家交通現代化的一個主要標志。高速公路的擁有量,也成為衡量經濟發達程度的一項指標。1984年12月,滬嘉高速公路開始在上海興建,並於1988年10月31日建成通車。這是我國第一條全線通車的高速公路,從此掀開了我國公路建設史上新的一頁。除了跨省高速公路之外,全國許多省區都在地區內修建中短程高速公路,形成覆蓋全國的高速公路網。同時應該指出學生,便利的交通也帶來了城市發展中的環保問題,迫切需要解決環境污染和交通阻塞問題。要求感興趣的同學可以撰寫文章《我看城市交通》。提醒增強環保意識,認識建設和發展生態城市的重要性。
現在我們看到現代化大都市的道路可謂是生機勃勃,人群涌動,車流穿梭。這些交通工具也花樣繁多,公交路線增多、設施改善(不僅有普通公交車,還有較為先進的豪華大巴、雙層巴士,車內還安裝了空調、移動電視);計程車招手即是,私家車也屢見不鮮,地鐵、輕軌等新型交通工具出現。人們在繁忙的工作中發現出行的來回行程已縮短,道路也變得越來越通暢了……人們的交通觀念也大為轉變,假日旅遊增多,國內游、出國游開始由觀光型走向休閑度假型,並且出境旅遊變得越來越平民化,選擇也越來越多,而且走馬觀花式的旅遊已越來越不能滿足遊客的需求,個性化旅遊悄然升溫,人們放鬆心情度假,開始真正享受旅遊帶來的樂趣。(

❸ 民族文化調查報告

調查主題: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調查調查目的:更多更好地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懂得對中國文化的欣賞。調查方式:上網調查,去圖書館查找相關資料。調查結果:搜集到相關資料,對中國傳統文化有了進一步的了解,整理資料,總結出一份調查報告。總結報告: 中國有著五千多年的悠悠歷史,古老的文化蘊含著濃厚的民族氣息。欣賞一下中國傳統的文化,你會發現它的與眾不同。1.盛大的傳統佳節——春節農歷正月初一,是中華民族最重大的傳統節日——春節,自漢武帝時起,一直延續到今天。這一天古時稱為元旦、元日或「三元」(歲之元、月之元、日之元)。辛亥革命後,中國開始採用陽歷,為了區別農歷和陽歷,就把農歷年改為春節,把陽歷年作為元旦。大年初一一大早就要放鞭炮。「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爆竹聲響是辭舊迎新的標志,喜慶心情的流露。古人把竹節放在火中烘烤,使它爆發出巨大的聲響,用來辟疫驅癘,這是爆竹的起源。宋代起,以紙裹硫磺,用火點燃作響,稱為爆仗。春節期間的一項重要活動,是到親朋好友家和鄰居那祝賀新春,舊稱拜年。春節是歡樂氣氛最濃的節日。歷來在街頭和公共場所,都有藝人表演說唱、雜技、百戲雜陳,熱鬧非凡。2. 傳統的飲食文化 中國人的傳統飲食習俗是以植物性食料為主。主食是五穀,輔食蔬菜,外加少量肉食。形成這一習俗的主要原因是中原地區以農業生產為主要的經濟生產方式。以熱食、熟食為主,也是中國人飲食習俗的一大特點。這和中國文明開化較早和烹調技術的發達有關。中國古人認為:「水居者腥,肉臊,草食即膻。」熱食、熟食可以「滅腥去臊除膻」中國人的飲食歷來以食譜廣泛、烹調技術的精緻而聞名於世。在飲食方式上,中國人也有自己的特點,這就是聚食制。聚食制的起源很早,從許多地下文化遺存的發掘中可見,古代炊間和聚食的地方是統一的,炊間在住宅的中央,上有天窗出煙,下有篝火,在火上做炊,就食者圍火聚食。這種聚食古俗,一直至後世。聚食制的長期流傳,是中國重視血緣親屬關系和家族家庭觀念在飲食方式上的反映。到今天,中國人的團圓之意也是這種觀念的反映。3.服飾文化清代男子的服飾以長袍馬褂為主,此風在康熙後期雍正時期最為流行,婦女服飾在清代可謂滿、漢服飾並存。婦女服飾的樣式及品種至清代也愈來愈多樣,如背心、裙子、大衣、雲肩、圍巾、手籠……層出不窮。從20世紀20年代至40年代末,中國旗袍風行了20多年,款式幾經變化,改變了中國婦女長期來束胸裹臂的舊貌,讓女性體態和曲線充分顯示出來。後來,旗袍還傳至國外,為他國女子效仿穿著。中國的傳統文化真是豐富多彩,在不斷地發展著、孌化著,值得我們進一步了解。

❹ 研究報告,中國和法國服裝!!!!!!

寓意,形體可以兼得
——關於在創作實踐中如何吸收中外服裝史的經驗啟示的論文

從伏羲氏化蠶絲為穗帛,古埃及人利用亞麻織物製作圍裙以及蘇美爾人採用羊毛織物包纏在人體上,形成服裝開始,似乎就暗示了中西方服裝的發展歷程,風貌形態將會有著千差萬別的不同。
中西服裝文化之間的內涵有很大的差別,中國服裝文化是一種單源性的文化,在其形成過程中,與中國的巫覡和禮樂文化有密切的聯系,注重形的內涵,具有濃厚的社會政治倫理傾向。在其發展進程中,因襲、守舊,繼承性與連續性遠大於變異性與創新性。西方服裝文化是一種多源性的文化,在其形成過程中,將服裝視作一門特殊的人體藝術,注重形式,認為形式即內容。在其發展過程中,時代特徵明顯,風格變化昭然。變異與創新性遠大於繼承與連續性。
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服裝文化深受傳統東方文化的影響。強調線形和紋飾的抽象寓意表達,透露出一種含蓄美。林語堂先生曾有深切的領悟,他說:「中裝與西裝在哲學上的不同之點就是,後者已在顯出人體的線形,而前者在意遮隱之。」這使得中裝與西裝的直觀靜態之美產生了根本上的差別。追本溯源,西洋服裝從誕生之日起就沖滿了激進的思想與吸收外來文化的大度,所以說西方服裝文化是一種多源性的文化。它的文化源於古希臘,古羅馬文化,受當時的繪畫,雕塑等造型藝術的影響至深,其審美視覺歷來重視立體的造型。在西方的服裝史上,13世紀初期就已確立了立體三維的裁剪方法。而三維裁剪的發明和運用成為了東西方服裝的分水嶺,從此,西方服裝變得立體,外形變得富於變化,同時盡可能得讓造型體現體形美。而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文化以含蓄為美,以朦朧隱約,藏而不露給人委婉含蓄的審美感受,通過款式,布局,色彩,線條給人整體的和諧之美,大量採用刺綉,飄帶,圖案和其他的裝飾手法,表達豐富的寓意與想像。可以說中國人對服飾重裝飾之美,講究與環境和諧;西方人對服裝造型之美,講究與環境對比。東方服飾重「意」,西方服飾重「形」;東方表達含蓄,西方表達鮮明。東西方服飾完全是兩種不同文化的反映,因而服飾文化特色的風格形成與民族風俗,歷史文化的淵源有著緊密地聯系。可見服裝是一種文化,中西服裝文化由於發生的地理環境、氣候條件不同,在發展的過程中歷史積淀的內容不同,中西服裝文化之間的內涵有著很大的差別。
但在服裝發展歷史的漫漫長河中,我們時不時地會看到東西方服裝風格的融合,而這種融合往往會綻放出一種奪目的光芒,乃至影響到整個社會。時至今日,東西方服裝風格融合的實例仍屢見不鮮。
「絲綢之路」的開辟使得來自遙遠東方中國的精美絲綢傳入了古羅馬,這讓古羅馬的貴族愛不釋手,貴婦們更是不惜花費昂貴的價格來達到自己追求時尚的目的。歐洲中世紀的拜占庭式服裝,繼承和發揚了古希臘,古羅馬的文明和藝術風格,同時糅合了東方精美華麗的刺綉圖案,以絲綢為貴,為尚。中國的陶瓷和園林藝術深深影響了18世紀歐洲的藝術風格——洛可可。那玲瓏剔透,華麗雕琢的瓷器和園林建築迎合了法國宮廷的審美情趣,被吸收融會於法國的藝術乃至歐洲的藝術中。尤其是中國陶瓷上的精描繪畫,鑲金嵌銀,極盡曲線繞轉之美的裝飾,直接影響了洛可可藝術風格。這種風格不僅體現服裝上,還體現在了建築,繪畫等藝術門類上。
1910年,俄國芭蕾舞團在巴黎的公演引發轟動,其色彩瑰麗,外形新穎的芭蕾舞衣,為服裝設計開創了新局面。從而歐洲形成了一股東方熱潮,設計師紛紛將中國,日本,俄羅斯和印度的設計特色與古希臘,古羅馬的古典披垂式風格熔於一爐,創造出了美不勝收的各式服裝。
上世紀60年,時裝設計大師伊夫.聖.洛朗(Yves Saint Laurant)發表了「中國風」系列。涉及靈感來自清代官府中的涼帽和馬褂。70年代,東西方服飾文化進一步互相撞擊,互相融合,高級時裝一統天下的時代宣告結束,時裝朝著更加民主化,大眾化,多樣化,國際化的方向發展。日本設計大師高田賢三,三宅一生運用東方傳統服裝的平面裁剪,設計出不強調合體的曲線的寬松肥大的服裝。這種非構築式設計,與西方的構築式窄衣結構截然不同,但在當時反體制思潮和石油沖擊的大背景下,為世人提供了一種新的選擇,抓住了消費的新契機。他們的設計很快廣為流傳,兩位來自東方日本的時裝大師從此登上巴黎時裝乃至世界時裝的舞台。
而就在去年,身著2004/2005秋冬Yves Saint Laurent Rive Gauche高級成衣的模特伴隨著中國電影《花樣年華》的背景音樂緩緩走來。各色鮮艷的仿旗袍式立領墊肩緞質套裝、用蝴蝶系著盤扣子旗袍套長褲、龍紋雲紋中國圖騰、用緹花、織錦、刺綉等各種布料及編織技巧,展現極度奢艷亮麗的中國風情。如今聞名於世的美國設計師Tom Ford運用奢侈的中國風為YSL畫下重量級的句號。
東西方服飾文化與著不同的優勢和魅力,同時也存在著不足與偏頗。例如巴洛克,洛可可時期強調人體體形的緊身胸衣給女性身體的正常機能帶來了嚴重的危害。而寬袍大袖始終貫穿於3000多年的中國服裝史,時常給人以呆板,停滯不前,少有變化,創新的感覺。十分巧合的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東西方服裝都發生了革命性的變革。在變革中,兩者又有著相反的發展傾向。東方服裝由松變緊,寬袍大袖吸收了西方三維的立體裁剪,使服裝變得貼體,輕便,改良旗袍正是中西合璧最經典的完美體現;而西方則摒棄了造作,扭曲性的人體美,把女性從損害健康的緊身胸衣中解放出來。但相同的都是為了適應新的生活,東西方都改變了繁瑣的裝飾和累贅的服裝結構。
由此可見,中國古代表達寓意的寬袍大袖,西方強調人體之美的服裝造型兩者並無絕對的孰優孰劣的對比。事實證明,將東方精美華麗的刺綉賦予西方立體合身的服裝上展現出了耀眼的光彩。當今,世界各地的服裝元素互相融合,互相碰撞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作為將會從事於中國服裝設計行業的我們,不僅要把握開放的時代契機,緊跟國際時尚潮流,更要努力保護,發揚中國服裝的傳統特色。讓東方服裝的寓意和西方服裝的形體可以兼得且形態更加豐富多變,讓將來的國際時尚舞台綻放出絢麗燦爛的中國光芒!

❺ 服飾與文化的研究報告。。。

寓意,形體可以兼得
——關於在創作實踐中如何吸收中外服裝史的經驗啟示的論文

從伏羲氏化蠶絲為穗帛,古埃及人利用亞麻織物製作圍裙以及蘇美爾人採用羊毛織物包纏在人體上,形成服裝開始,似乎就暗示了中西方服裝的發展歷程,風貌形態將會有著千差萬別的不同。
中西服裝文化之間的內涵有很大的差別,中國服裝文化是一種單源性的文化,在其形成過程中,與中國的巫覡和禮樂文化有密切的聯系,注重形的內涵,具有濃厚的社會政治倫理傾向。在其發展進程中,因襲、守舊,繼承性與連續性遠大於變異性與創新性。西方服裝文化是一種多源性的文化,在其形成過程中,將服裝視作一門特殊的人體藝術,注重形式,認為形式即內容。在其發展過程中,時代特徵明顯,風格變化昭然。變異與創新性遠大於繼承與連續性。
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服裝文化深受傳統東方文化的影響。強調線形和紋飾的抽象寓意表達,透露出一種含蓄美。林語堂先生曾有深切的領悟,他說:「中裝與西裝在哲學上的不同之點就是,後者已在顯出人體的線形,而前者在意遮隱之。」這使得中裝與西裝的直觀靜態之美產生了根本上的差別。追本溯源,西洋服裝從誕生之日起就沖滿了激進的思想與吸收外來文化的大度,所以說西方服裝文化是一種多源性的文化。它的文化源於古希臘,古羅馬文化,受當時的繪畫,雕塑等造型藝術的影響至深,其審美視覺歷來重視立體的造型。在西方的服裝史上,13世紀初期就已確立了立體三維的裁剪方法。而三維裁剪的發明和運用成為了東西方服裝的分水嶺,從此,西方服裝變得立體,外形變得富於變化,同時盡可能得讓造型體現體形美。而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文化以含蓄為美,以朦朧隱約,藏而不露給人委婉含蓄的審美感受,通過款式,布局,色彩,線條給人整體的和諧之美,大量採用刺綉,飄帶,圖案和其他的裝飾手法,表達豐富的寓意與想像。可以說中國人對服飾重裝飾之美,講究與環境和諧;西方人對服裝造型之美,講究與環境對比。東方服飾重「意」,西方服飾重「形」;東方表達含蓄,西方表達鮮明。東西方服飾完全是兩種不同文化的反映,因而服飾文化特色的風格形成與民族風俗,歷史文化的淵源有著緊密地聯系。可見服裝是一種文化,中西服裝文化由於發生的地理環境、氣候條件不同,在發展的過程中歷史積淀的內容不同,中西服裝文化之間的內涵有著很大的差別。
但在服裝發展歷史的漫漫長河中,我們時不時地會看到東西方服裝風格的融合,而這種融合往往會綻放出一種奪目的光芒,乃至影響到整個社會。時至今日,東西方服裝風格融合的實例仍屢見不鮮。
「絲綢之路」的開辟使得來自遙遠東方中國的精美絲綢傳入了古羅馬,這讓古羅馬的貴族愛不釋手,貴婦們更是不惜花費昂貴的價格來達到自己追求時尚的目的。歐洲中世紀的拜占庭式服裝,繼承和發揚了古希臘,古羅馬的文明和藝術風格,同時糅合了東方精美華麗的刺綉圖案,以絲綢為貴,為尚。中國的陶瓷和園林藝術深深影響了18世紀歐洲的藝術風格——洛可可。那玲瓏剔透,華麗雕琢的瓷器和園林建築迎合了法國宮廷的審美情趣,被吸收融會於法國的藝術乃至歐洲的藝術中。尤其是中國陶瓷上的精描繪畫,鑲金嵌銀,極盡曲線繞轉之美的裝飾,直接影響了洛可可藝術風格。這種風格不僅體現服裝上,還體現在了建築,繪畫等藝術門類上。
1910年,俄國芭蕾舞團在巴黎的公演引發轟動,其色彩瑰麗,外形新穎的芭蕾舞衣,為服裝設計開創了新局面。從而歐洲形成了一股東方熱潮,設計師紛紛將中國,日本,俄羅斯和印度的設計特色與古希臘,古羅馬的古典披垂式風格熔於一爐,創造出了美不勝收的各式服裝。
上世紀60年,時裝設計大師伊夫.聖.洛朗(Yves Saint Laurant)發表了「中國風」系列。涉及靈感來自清代官府中的涼帽和馬褂。70年代,東西方服飾文化進一步互相撞擊,互相融合,高級時裝一統天下的時代宣告結束,時裝朝著更加民主化,大眾化,多樣化,國際化的方向發展。日本設計大師高田賢三,三宅一生運用東方傳統服裝的平面裁剪,設計出不強調合體的曲線的寬松肥大的服裝。這種非構築式設計,與西方的構築式窄衣結構截然不同,但在當時反體制思潮和石油沖擊的大背景下,為世人提供了一種新的選擇,抓住了消費的新契機。他們的設計很快廣為流傳,兩位來自東方日本的時裝大師從此登上巴黎時裝乃至世界時裝的舞台。
而就在去年,身著2004/2005秋冬Yves Saint Laurent Rive Gauche高級成衣的模特伴隨著中國電影《花樣年華》的背景音樂緩緩走來。各色鮮艷的仿旗袍式立領墊肩緞質套裝、用蝴蝶系著盤扣子旗袍套長褲、龍紋雲紋中國圖騰、用緹花、織錦、刺綉等各種布料及編織技巧,展現極度奢艷亮麗的中國風情。如今聞名於世的美國設計師Tom Ford運用奢侈的中國風為YSL畫下重量級的句號。
東西方服飾文化與著不同的優勢和魅力,同時也存在著不足與偏頗。例如巴洛克,洛可可時期強調人體體形的緊身胸衣給女性身體的正常機能帶來了嚴重的危害。而寬袍大袖始終貫穿於3000多年的中國服裝史,時常給人以呆板,停滯不前,少有變化,創新的感覺。十分巧合的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東西方服裝都發生了革命性的變革。在變革中,兩者又有著相反的發展傾向。東方服裝由松變緊,寬袍大袖吸收了西方三維的立體裁剪,使服裝變得貼體,輕便,改良旗袍正是中西合璧最經典的完美體現;而西方則摒棄了造作,扭曲性的人體美,把女性從損害健康的緊身胸衣中解放出來。但相同的都是為了適應新的生活,東西方都改變了繁瑣的裝飾和累贅的服裝結構。
由此可見,中國古代表達寓意的寬袍大袖,西方強調人體之美的服裝造型兩者並無絕對的孰優孰劣的對比。事實證明,將東方精美華麗的刺綉賦予西方立體合身的服裝上展現出了耀眼的光彩。當今,世界各地的服裝元素互相融合,互相碰撞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作為將會從事於中國服裝設計行業的我們,不僅要把握開放的時代契機,緊跟國際時尚潮流,更要努力保護,發揚中國服裝的傳統特色。讓東方服裝的寓意和西方服裝的形體可以兼得且形態更加豐富多變,讓將來的國際時尚舞台綻放出絢麗燦爛的中國光芒!

❻ 國內外對旗袍研究的最新成果

http://www.cfw.com.cn/html/report/141715-1.htm

❼ 60年中國發展變化 生活的 調查報告 問答訪問的

軍事戰爭上:七次戰役基本全勝。對越、對蘇、對印、對美等。

軍事科技上:核彈爆炸成功、火箭衛星上天、神6上天、龍芯的開發研製等等。

其餘科技上:很多華裔獲得諾貝爾獎,中國科學家在某些高科技領域的研究水平領先世界,但基礎科技水平還是落後於歐美發達國家。

政治地位上:聯合國五大常委之一,隨著國力的壯大,中國在國際上地位也越來越高。

經濟上:改革開放,經濟快速發展,漸漸地使全國人民都富裕起來(還沒有最終完成)。

社會文化上:雖然教育體制不對,但比建國前水平高了不知多少倍,各種文藝水平越辦越高,漸漸地在國際上站穩腳跟。人民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世博會也在中國舉辦。

影視文化上:這個我就不用多說了吧,國內影視製作水平的提高有目共睹啊,10年前哪兒有這么多豐富的電視節目可看呢?藝術水平也在提高。民間藝術也在保護。

體育上:中國的成就太輝煌了,已經連續幾屆人類奧運會名列前三甲了,中國的優勢項目稱霸全人類。最近的劉翔、姚明還有冰上項目更是牛比,在全世界都有巨大影響力。逐漸舉辦世界級別各大體育賽事:奧運會、F1、亞洲會等等非常多。

疆土上:收復香港、澳門。

民族自信心上:隨著國力的壯大,人民也越來越富裕,越來越自信,越來越講究。但最近極端排外的民族主義有抬頭現象,不理智的憤青也對社會產生一定民族情緒的影響。這都對中國社會的穩定和發展不利。我們現在還不能有濃重的民族主義。時機未到。

政治體制上:總的來說也在進步。

總的說來,就這些方面,但政治體制上還是很不完善,腐敗現象嚴重。執政黨也在努力地做到民主。相信國力的的增強,我們中國未來會更好。

一、生物技術

——生物科學 (1) 1965年,我國科學家在世界上首次破譯牛胰島素基因後,成功地人工合成了該胰島素。諾貝爾獎金委員會主席蒂斯利尤斯對此評價說:「比核能力更有說服力的是胰島素。因為,人們可以從書本中學到製造原子彈,但不能從書本上學習製造胰島素……」 (2) 1998年4月15日,中科院上海生化所又成功地運用基因方法重組人胰素。 (3) 1984年3月9日,我國青年學者旭日干與日本學者合作,培育出世界上第一胎「試管山羊」,1989年,「試管綿羊」被成功培育。 (4) 被世界稱為「雜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於1973年在世界上首稱育成秈型雜交水稻。直到90年代,雜交水稻的影響還在繼續。 ——基因工程 (5) 從1980年開始,由上海醫學遺傳研究所與復旦大學遺傳研究所合作進行乳汁中含有人凝血因子IX的轉基因羊研究獲得重大突破,使我國的轉基因羊技術處於國際領先水平。 (6) 一種生長耗料低、肉質好、抗病力強的轉基因豬,已由湖北省農科院畜牧所培育成功,其基因導入總效率2.1%,比國外高出一倍多,超過國際先進水平。 (7) 在基因葯物方面,1988年,我國研製成功乙型肝炎基因工程疫苗;1992年又研製成功治療甲肝和丙肝有特殊療效的合成人工干擾素等一批基因工程葯物,其中一些葯物已進入市場。

二、農業技術 (8) 早在1956年,廣東省的農民育種專家就培育出中國第一個大面積推廣的矮稈秈良種。此後,隨著一系列矮稈品種的育成和推廣,1965年,我國南方稻區基本上實現秈稻矮稈化,每畝產量由200—2 50公斤提高到300—350公斤。 (9) 90年代,我國農業科技人員運用現代生物技術分離克隆出光敏核不育基因,進一步研製出只採用雄性不育系和保持系的兩系法雜交水稻技術。在全國大面積的試種中,表現出高產、優質和多抗等特性,平均每公頃產量可達11250公斤。 (10) 1995年11月,中國農科院植保所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山東大學生物系聯合培育成功世界上第一株抗大麥矮病毒的轉基因小麥品種。 (11) 1997年7月,中國水稻研究所研究員黃大年和他的科研合作者經過多年攻關,成功地將抗除草劑基因轉入水稻,並應用於雜交水稻。 (12) 1997年10月,中國農科院生物技術中心郭三堆研製成功我國第一個雙價抗蟲棉。 (13) 1998年9月,浙江農業大學核農所教授高明尉等帶領課題組利用農桿菌介導法,在世界上首次培育成功轉基因抗螟蟲品系克螟稻。 此外,我國在激光育種、輻射誘變育種、太空育種等先進技術領域也取得了很大成績。

三、工業技術 (14) 1956年7月,沈陽飛機廠試製成功我國第一架噴氣式飛機。 (15) 1957年7月,昆明機床廠試製成功我國第一台高精度電應坐標鏜床。 (16) 1957年10月,鞍鋼第二初軋廠試製成功我國第一台1150毫米初軋機。 (17) 1958年6月,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試製成功中國第一輛國產高級轎車。 (18) 1961年4月,上海江南造船廠製造成功中國第一台萬噸水壓機。

四、通信技術 ——大型計算機 (19) 1983年12月,國防科技大學計算機研究所研製出被命名為 「銀河」的大型計算機系統。從此,我國踏進了世界研製巨型機的行列。 (20) 1993年10月,「曙光一號」大型並行計算機研製成功。 ——微電子技術 (21) 自1965年研究開發成功第一塊單片集成電路以來,建立了幾個集成電路重點科研和生產基地。現在每年可生產2.5億塊電路,增長幅度達45%。「九五」末期集成電路批量生產的水平為1—1.5微米,研究水平為0.8微米,並在0.5—0.6微米工藝技術預研取得成果。 ——智能機器人 (22) 目前,我國已研製成功的智能機器人主要有:核工業移動作業機器人;壁面爬行機器人;室外惡劣環境下工作的移動機器人;水下1000米和6000米無纜機器人…… ——激光技術 (23) 經過10餘年的研究,我國在X光、氧碘化學激光、自由電子激光、高功率固體鈦玻璃激光和準分子激光方面的研究達到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 ——三大高能物理研究裝置 (24) 80年代,我國陸續建設了三大高能物理研究裝置——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蘭州重離子加速器和合肥同步輻射裝置。 ——新材料技術 (25) 繼美國、德國等少數國家後,我國科學家研製出了微合金鋼。 (26) 我國現已能夠拉制出直徑為300毫米、重量達81公斤的大直徑硅單晶。實際信息寫入處於國際領先水平。 (27) 能源、陶瓷、超導等材料方面的性能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四、兩彈一星及航天技術 ——兩彈一星 (28) 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全世界為之震驚;1967年,我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這是我國著名的「兩彈」。 而在1970年4月24日,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唱著《東方紅》飛出地球,進入了太空。自此,「兩彈一星」被寫入新中國科技史冊。 (29) 1960年,中國第一枚近程地對地導彈研製成功。 ——長征系列火箭 (30) 60年代初我國就開始了研製大型運載火箭技術。1980年5 月,向太平洋海域發射大型運載火箭圓滿成功,標志著我國運載火箭技術達到了一個新的水平。 (31) 1981年9月20日,我國首次使用一枚大型火箭將3顆不同用途的衛星送入地球軌道,成功地實現了一箭多星的壯舉。 (32) 根據航天運載的需要,我國研製成功了「長征一號」、「 長征二號」、「長征三號」、「長征四號」等4種「長征」系列火箭。目前,我國的長征火箭家族已發展為有9種型號的火箭系列,使國外認識到中國航天的運載能力和水平,標志著中國航天技術具有堅實的基礎。 ——人造地球衛星 (33) 1970年4月24日,我國進行了首次人造地球衛星的發射,成功地將第一顆衛星送入預定軌道。1972年3月3日,我國又發射了第二顆科學技術試驗衛星。1975年11月16日,中國第一顆返回式遙感衛星發射成功。
五、能源技術 ——核能的和平利用 (34) 1966年10月,中國首次發射導彈核武器實驗成功。 (35) 1971年8月,中國自己製造的第一艘核潛艇下水。 (36) 1958年6月,在前蘇聯的幫助下,我國建成第一座實驗性原子反應堆。位於浙江省的秦山核電站是我國自行設計建造的第一座核電站。它採用世界上技術成熟、安全可靠的壓水堆型,並採用經過實踐檢驗的安全設計標准。1984年動工,1991年12月建成並首次並網發電。 迄今,我國已擁有秦山和廣東大亞灣兩座核電站,國家擬在近期再建設4個核電項目。 (37) 此外,我國還在研製的其他幾種核反應堆:1、清華大學核能設計研究院已研製成功5兆瓦核供熱反應堆;2、60萬千瓦的先進壓水堆核電站AC600,目前正在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研製;3、10兆瓦高溫氣冷堆實驗堆開發研製,目前正在清華大學核能設計研究院進行;4、快中子增殖反應堆核電站預計在2020年左右投入商業運行;5 、聚變反應堆核電站的廠家自1958年起,現已列入「863計劃」。 ——其他新能源 (38) 磁流體發電自60年代開始研究,80年代已經建立了3個具有一定規模的研究基地,目前此項目已列入「863計劃」,計劃在本世紀末建成一座2兆瓦燃煤磁流體發電一蒸汽聯合循環實驗裝置。 (39) 太陽能發電的研製始於1958年,目前全國約有38個單位和大學從事光伏的研究和與發展工作。自1976年開始地面用太陽電池商品化生產以來,現在已共有12條地面用太陽電池的生產線或工廠。 (40) 風力發電在三北北部地區和東南沿海及島嶼發展迅速,19 86年山東榮成市引進3台發電機組,組成我國第一個風力電站,1991 年與德國共同完成了浙江嵊泗風力發電站的建設,並網發電均運行良好。 (41) 生物質能源是近年來我國政府採取「因地制宜,多能互補,合理利用,講求效益」的政策,大力發展的農村能源,目前已取得明顯的效果。 (42) 地熱能方面,我國西藏地區已建成利用地熱發電的羊八井地熱電站,發電容量為2.7萬千瓦。 (43) 我國在東南沿海地區建有數座實驗性潮汐能電站,裝機容量為40—640千瓦。
六、科學考察 ——青藏科學考察 (44) 從60年代開始,我國對青藏高原地區的科學考察活動一直沒有間斷。60—70年代珠穆朗瑪峰地區的兩次科學考察與70年代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隊,對西藏自治區進行了全面、系統的考察,出版了46部共56冊著作。 自1973年以來,幾代中國科學家先後8次赴大峽谷進行科學考察,對大峽谷形成歷史、資源環境及其與人類和自然資源之相互關系有了新的認識。 ——遠洋和極地科學考察 (45) 1970年,「向陽紅5號」船首次進行太平洋特定洋區的綜合調查,獲得海洋重力、磁力、水深、地質、水文等多學科珍貴資料。1980年5月,「向陽紅5號」船再赴太平洋執行任務,為探索「厄爾尼諾」現象,為我國海洋事業、國防建設和國際海洋合作做出了貢獻。 (46) 80年代中期,我國開始極地考察。1984年12月30日,中國第一支南極考察隊登上喬治島,建立中國南極長城站,1985年2月20 日落成。1989年9月26日,中國南極中山站在南極大陸落成。 (47) 1999年6月,我國首次赴北極考察。 ——古生物化石考察 (48) 1984—1995年,我國科學家在雲南澄江發現大批動物群化石,揭示了生物進化的突發性,向傳統的「漸進論」為代表的達爾文進化理論提出了挑戰,被國際科學界稱為:20世紀最驚人的發現之一。 (49) 1997年,我國科學家在貴州甕安考察前寒武紀含磷地層,發現大量微型多細胞動物及礤胚胎化石,將動物起源時間向前推進50 00萬年,再次取得早期動物研究的重大突破。 ——夏商周斷代工程 (50) 夏商周斷代工程是一項自然科學與社會、人文科學相結合解決三代紀年問題的大型項目。工程設置9個課題、40個專題、170名學者經過聯合考察,在文獻學、天文學、考古學和古文字學等方面取得了豐碩成果,這些成就將成為邁向21世紀的中國古代文明研究的新的起點。 上述各方面的科技成果回顧,難免掛一漏萬。在人類歷史的長河裡,50年只是短短一瞬,而中國科技50年卻在尋求國富民強的過程中,有著不可磨滅的功績。中國科技走過了50年,它還將創造更加輝煌的50年。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從此中國人們站起來了。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

1952年抗美援朝戰爭取得勝利。

1964年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1967年中國第一顆氫彈試爆成功

1968年我國自行設計的南京長江大橋鐵路橋建成通車

1970年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並順利的返回地面

1971年中國恢復在聯合國合法席位

1972年尼克松訪華,中美建交

1976年粉碎「四人幫」,結束了中國的10年動亂。

1977年恢復高考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標志著工作的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揭開了我國改革開放的序幕。

1978年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解放了農村生產力。

1981年葛洲壩工程大江截流勝利合龍

1982年鄧小平提出「一國兩制」構想

1983年中國第一台巨型計算機誕生

1984年建國後首次參加第二十三屆奧運會,取得了優異的成就

1985年中國第一個南極考察站建成

1986年實施「863」計劃

1988年中國核潛艇發射水下火箭

1989年中蘇關系正常化

1994年長江三峽工程正式開工。世界矚目的三峽大壩橫斷長江,縛住蒼龍。現在三峽工程已經順利實現蓄水、通航、發電的奮斗目標,其巨大的社會、經濟效益日益顯現

1997年香港順利回歸祖國

1999年12月20日,澳門順利回歸祖國

2001年北京申奧成功

2001年中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加快了我國的對外開放,完善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並使之國際化。

2003年我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安然著陸我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獲得圓滿成功 。並於2005年10發射「神舟」六號載人飛船。

鐵路進藏:西藏鐵路已經全面開工建設,實現了世界屋脊一小段西藏歷史一大步

2004年第28屆奧運會我國體育健兒在奧運會上取得優異成績

解決了13億人口的溫飽問題,基本上實現了小康水平,

中國GDP:13年跨越10個萬億元台階,綜合國力進一步增強

❽ 高中研究性學習課題——關於旗袍的,應該要怎要研究

高中,,,研究這玩意兒???
你們老師腦子不正常吧

❾ 有沒有近幾年中國旗袍行業的市場分析

中國旗袍總會(英文簡稱:CCMFN),是全國現有規模最大的旗袍文化平台。旗袍文化經過綿延四百年的發展,旗袍已不僅僅一種服裝服飾,還是一種最能體現人類女性魅力的行走視覺藝術,更是一種中國風文化元素。
2016年7月,民政部民間組織管理局主管的中國社會組織網曝光第九批「離岸社團」「山寨社團」名單,中國旗袍總會在名單中。[1]
中文名稱
中國旗袍總會
英文名稱
CHINA CHEONGFSAM FEDERATION
創立時間
2009
創始人
王瀟風
所屬行業
文化
簡介
中國旗袍總會由著名愛國實業家、慈善家、社會活動家王瀟風先生於2009年10月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區注冊創立。[2][2]
中國旗袍總會主要由國內和國外從事旗袍表演藝術愛好者、旗袍表演製作公司、旗袍服飾公司與旗袍行業相關的企事業單位及個人,聯合發起的非盈利性質的行業自律法人機構,是我國現有規模最大的旗袍行業組織。發展至今,中國旗袍總會在國內有230個分會,在海外有60多個分會,全世界有會員130多萬。 中國旗袍總會是旗袍行業的國際性組織,是國外時尚界聯絡國內服裝界的橋梁和紐帶。在推動中國旗袍行業的自律與發展、創建健康從業環境、促進中國旗袍行業的國際化進程,起領導和初進作用。
宗旨
中國旗袍總會致為社會和企業品牌服務,創造良好的旗袍文化藝術氛圍,加速旗袍行業正規化,專業化,更好地發揮旗袍在行業在社會公益、推廣商業品牌、引領時尚等諸多領域的積極作用,提高國民綜合素質與弘揚社會和諧。總會自成立以來,得到了中國文化藝術界權威人士的大力支持。與國際國內眾多時尚藝術機構均保持良好的合作關系,並參與了眾多的海內外模特賽事、時尚界活動。
職能
促進旗袍藝術創作和事業健康發展;協助政府主管部門,提出有關旗袍業的建設性意見;制定旗袍文化藝術職業規范,組織專業獎項的評定;組織旗袍文化研討、訓練、表演和進行各種藝術創作;開展各種旗袍賽事活動,培養和發掘優秀人才;利用多元化形式向社會各界及需求單位推薦人才,提供相關藝術服務;進行行業統計,收集、分析、發布行業信息,協助國家主管部門實施行業管理;創辦刊物、建立共享網站和旗袍時尚論壇等;開展其他合法的有利於社會和諧發展的業務活動。
旗袍起源
旗袍屬於我國古代大清王朝滿族女性的服飾,旗袍作為服飾的流行,興於清朝,發展於民國時期,然後又分為京派和海派,其實還有一個南派(現在很多人也許不知

❿ 「中國傳統文化」調查報告

春節的傳統文化

我們中國有許多傳統文化,比如春節、端午節、中秋節等等,其中最隆重的要屬於我們的春節了。

「臘月二十四,嘽塵掃房子。」過春節時,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餐具,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乾乾凈凈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春節還要貼大紅對聯,它要以工整,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在門上面。

春節還要放鞕炮,到了年三十晚,鞭炮聲、禮炮聲、歡笑聲、到處都是一片歡樂融融的氣象。

到了春節,不管是學生,還是在外工作的人,能趕回家的人都會盡量趕回家和家人團聚,大家在一起熱熱鬧鬧地吃團圓飯,迎接新的一年到來。

還有一個傳統就是我們小孩們最高興的了,那就是春節我們都會收到長輩們給我們的紅包,預示著來年我們都會順順利利的過著每一天。

我喜歡春節,喜歡春節的熱鬧!

與旗袍市場調研報告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裙子腰圍買小了怎麼辦 瀏覽:378
怎樣開好童裝店 瀏覽:290
品牌羽絨服特賣型號規格 瀏覽:271
童裝今年最流行的圖片 瀏覽:591
旗袍製作時首要的一步是量尺 瀏覽:237
如何綁衛衣的帶子圖解 瀏覽:770
童裝朋友圈活動 瀏覽:427
褲子被劃開口子怎麼縫 瀏覽:963
哈爾濱哪裡買帽子好看 瀏覽:989
手錶換成皮帶的好看嗎 瀏覽:346
深圳外貿品牌男裝批發市場在哪裡 瀏覽:847
宣城市第十三中學校服 瀏覽:848
徐州一中校服布料 瀏覽:188
碎花襯衫女田園圖片 瀏覽:29
怎樣折兒童褲子視頻教程 瀏覽:976
2014新款潮男襯衫 瀏覽:981
男裝設計師鴨鴨尺碼2尺5 瀏覽:93
為什麼女裝恍惚劍宗傷害不高 瀏覽:368
童裝翻衣搗櫃 瀏覽:349
奧比島神之域聖女裝服飾圖鑒 瀏覽:8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