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請問誰是知道是何人在何時對旗袍進行了改良
旗袍作為袍服大家族中的一員,其發源有人認為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的深衣。深衣自春秋戰國至漢代曾為時人所重,後世的袍服或與深衣有著一定的淵源關系。事實上,深衣與袍服頗有差異,前者上下分裁,效果相當於把上衣下裳連成一體;袍服則不分上下,基本失去了上衣下裳的意義,後來袍服逐漸被接納為一種穩定的服飾式樣,與上衣下裳的服制並行不悖。袍服自漢代被用於朝服,起始多為交領、直據,衣身寬博、衣長至附、袖較肥闊,在袖口處收縮緊小,臂肘處形成圓弧狀,稱為「袂」,或稱「牛胡」,古有「張袂成蔭」之說。袍服式樣歷代有變制,漢代深衣制袍,唐代圓領襇袍,明代直身,都是典型的寬身長袍,穿著者多為知識分子及統治階層,久而久之蔚成風尚。袍服因而代表的是一種不事生產的上層人士及文化人的清閑生活。服飾上的寬衫大袍。褒衣博帶,逐漸成為中原地區衣飾文明的一種象徵。
流行於少數民族地區或游牧民族的袍服,一般都較為緊窄合體,以利於騎射或其他激烈活動,這種服式多採用左衽、窄袖,袍身比較適體。歷史上,漢族人民也曾多次採納這種窄身合體的袍服樣式,趙武靈王所推行的胡服騎射就是比較典型的事例。唐代的胡服也風行一時,胡服在唐開元、天寶年間與胡妝、胡騎、胡樂同為時人趨奉,可算異域文化一次大面積的流行範例,屬於長安街頭當年的「舶來品」。在遼、金、元及清朝等少數民族政權統治時期,合身的袍服都曾一度扮演著服飾的主角,雖然又都經歷或表現出變得寬博的過程或趨勢。清代由於歷時最長且較穩定,故袍服可視為典型服飾。
順治元年(公元1644年),清世祖率兵入關,定都北京,繼而統一全國。隨著政權的初步穩固,開始強制實行服制改革,掀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雉發易服浪潮,律令之嚴性命攸關,有「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之說。至此傳統的冠戴衣裳幾乎全被禁止穿戴,相傳千年的上衣下裳的服飾形制只被保留在漢族女子家居時的著裝中。慶典場合不分男女都要著袍,各類袍服名目繁多,有朝袍、龍袍、蟒袍及常服袍等之分。從字義解,旗袍泛指旗人(無論男女)所穿的長袍,不過只有八旗婦女日常所穿的長袍才與後世的旗袍有著血緣關系,用作禮服的朝袍、蟒袍等習慣上己不歸為「旗袍」的范疇。清朝統治者強調滿語騎射,力圖保持其固有的生活習俗和穿著方式,一方面要用滿族的服飾來同化漢人,同時又嚴禁滿族及蒙古族婦女仿效漢族裝束,從頂治、嘉慶年間屢次頒布的禁令中,滿族女子違禁仿效漢族婦女裝束的風氣之盛,可見一斑。至清後期,亦有漢族女子效仿滿族裝束的。滿漢婦女服飾風格的悄相交融,使雙方服飾的差別日益減小,遂成為旗袍流行全國的前奏。
清朝後期,旗女所穿的長袍,衣身為寬博,造型線條平直硬朗,衣長至腳踝。「元寶領」用得十分普遍,領高蓋住腮碰到耳,袍身上多綉以各色花紋,領、袖、襟、據都有多重寬闊的滾邊。至咸豐、同治年間,鑲滾達到高峰時期,有的甚至?整件衣服全用花邊鑲滾,以至幾乎難以辨識本來的衣料。旗女袍服的裝飾之繁瑣,幾至登峰造極的境地。此時的清王朝正搖搖欲墜難以為繼,清廷內外交困,國力式微。帝國主義的堅船利炮攻破了清朝封閉的國門。為挽救危亡,清廷洋務派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救國方略,派遣大批留學生到國外學習,軍隊也改練新軍。在中國學生和軍人中最先出現了西式學生的操衣、操帽與西式軍裝、軍帽。洋裝的輸入,提供了評判美的另一種參照系,直接影響社會服飾觀念的變更。日後旗袍演化為融貫中西的新式款型,其受西方影響的改變可說即是由此開端。
1911年辛亥革命風暴驟起,推翻了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為西式服裝在中國的普及清除了政治障礙,同時也把傳統苛刻的禮教與風化觀念丟在了一邊,解除了服制上等級森嚴的種種桎桔。服裝走向平民化、國際化的自由變革,已經水到渠成,旗袍由此卸去了傳統沉重的負擔。由於滿族統治政權的消亡,旗袍此時穿著者甚少。西式中式裝扮熙熙攘攘紛繁並處。舊式的旗女長袍既被摒棄,新式旗袍則在亂世妝扮中開始釀成。
此時的時裝流行中心早已由蘇、揚移至上海。商埠開放的上海華洋並處,五方雜居,成為十里洋場奢靡繁華之地。上海又是婦女尋求解放的重鎮。傳教士、商人、革命黨人競相創辦女學,掀起了一股女權運動浪潮,尋求解放的社會大氣候盪滌著服飾妝扮上的陳規陋習。服裝裝飾一掃清朝矯飾之風,趨向於簡潔,色調力求淡雅,注重體現女性的自然之美。旗袍最初是以馬甲的形式出現,馬甲長及足背,加在短襖上。後將長馬甲改成有袖的式樣,也就成了新式旗袍的雛形。據說得風氣之先的上海女學生是旗袍流行的始作俑者。當時的女學生作為知識女性的代表,成為社會的理想形象,她們是文明的象徵、時尚的先導,以至社會名流,青樓女子等時髦人物都紛紛作女學生裝扮。30、40年代是旗袍的全盛期,其基本廓形已臻於成熟。產生於辛亥革命後,北伐戰爭時期始漸流行的新式旗袍,有別於旗女的長袍。30年代後期出現的改良旗袍又在結構上吸取西式裁剪方法,使袍身更為稱身合體,這在以後的章節中將會詳細介紹。旗袍雖然脫胎於清旗女長袍,但已遇然不同於舊制,成?為兼收並蓄中西服飾特色的近代中國女子的標准服裝。
旗女與漢女的著裝
作為女性著裝的旗袍,與旗女有著密切的關系。所謂旗女,是指旗人家庭中的女性成員;旗人,則是清代對被編入八旗的人的稱呼。清代八旗的成分以滿族為主體,融合了漢族與蒙古族等其他民族在內。八旗中除清朝皇族愛新覺羅的宗室、覺羅以外,還包括八旗滿洲、八旗蒙古和八旗漢軍。八旗漢軍和八旗蒙古分別由歸附的漢人和蒙古人構成。清初八旗漢軍有26萬之眾,是八旗滿洲、八旗蒙古之和的3倍。因此,旗人不僅是滿族人,還可以是蒙古族或漢族人。這樣,把旗袍定義為滿族人所穿的服裝也就有失准確了。滿族是生活在北方的少數民族,擅長漁獵並四處游牧,他們所穿著的袍四面開權,有扣絆束腰帶,脫卸方便又保暖,非常適合他們的生活方式。後來歸附於他們的漢人和蒙古人也採用了這種服式。明末清初八旗制度逐步確立,旗人的袍服有所變化發展,與滿洲早期的樣式也有所不同,這時旗女所穿的袍可說是旗袍真正的?前身,到民國才成為現代意義上的旗袍,稱為新旗袍或新式旗袍。旗女的袍裝與漢族婦女的兩截裝束,在清初有著明顯差異。
滿族入關後成了統治者,曾強令漢人剃發易服,但是強制性的服飾同化政策非但沒有達到預期目的,反而激起漢人強烈的反抗。為了緩和矛盾,清政府不得不採納了明朝遺臣金之俊的「十不從」。其中有:「男從女不從」、「生從死不從」、「倡從優伶不從」。「仕宦從而婚姻不從」等數條,才使漢族婦女得以繼續穿著顯示本民族氣節的服飾,而戲裝、結婚禮服、死殮喪葬服也同時被允許保恃明代式樣。在清代前期一直沿續到中期,旗女著裝與漢女著裝呈現出涇渭分明的特色。
當時區分旗女與漢女的裝扮主要有三點:一看發髻。旗女梳旗髻,即兩把頭、叉子頭或一字頭,因其中插入架子使之呈雙角扁平狀,故又稱「架子頭」。這種假髻到咸豐以後更為誇張高聳,演變成為「達拉翅」,被漢人稱作「旗頭」。漢女則梳平髻,喜戴黑絨布帽和遮眉勒,發型低矮而貼體,更顯其低眉順眼的含蓄氣質。
二看著裙還是著袍。旗女穿袍,袍是她們最重要也最普遍的服飾。袍裡面穿褲,禮服袍還要加馬蹄袖和繁復的裝飾與附件。八旗婦女從不穿裙,即使把貴婦朝服中的朝裙算作裙的話,也還是極少有機會穿著的。八旗婦女一般在隆重場合穿禮服袍,包括朝服、吉服和行服,而日常則穿便服袍,包括旗袍的原身--襯衣和氅衣。襯衣圓領右衽,捻襟直身平袖,無開襟,有五個紐,衣長掩足。袖分有袖頭和無袖頭兩類,面料以絨綉、織花、平金為多,周身加以邊飾,常穿在裡面。夏季襯衣可單穿,秋冬加有皮棉。氅衣穿在襯衣外面,與襯衣類同,只是左右開禊至腋下,開禊頂端飾以雲頭,且裝飾較為華麗考究。邊鑲和紋飾繁復精細,還綴有花邊、花絛子、狗牙兒。氅衣多穿於正式場合。清代文康的《兒女英雄傳》中就有許多關於旗女這種袍裝打扮的文字描寫,如:「只見那太太穿一件魚白的百蝶襯衣兒,套一件絛色二個五幅捧壽織就地景兒的氅衣兒,窄生生的領兒,細條條的身子,周身絕不是那大寬的織邊綉邊,又是甚麼豬牙絛子,狗牙絛子的,胡鑲滾作,都用三分寬的石青片金窄邊兒,拓一道十三股里外拄金線的絛子,正卷著兩折袖兒;頭上梳著短短的兩把頭兒……。」
而與旗女相反,漢女穿裙,從不穿袍,她們仍沿襲舊時的上衣下裳制。上著衫祆下著裙或褲,上下衣不連屬。穿裙是漢族婦女的一大特點,清代漢族女裙種類繁多,如百褶裙、鳳尾裙、月華裙、馬面裙、襇干裙等。裙前後有裙門,裙內穿褲,也有青樓女子或獨處家中時不穿裙只穿褲的。《兒女英雄傳》中寫道:「忽見旁邊兒又過來了個年輕的小媳婦子,穿一件享肩貼背,鑲大如意兒、水紅里子、西湖色的濮縣綢的半大夾襖兒,並不穿裙子,露出半截子三鑲對靠青縐縐散腿褲兒褲子;腳下一雙過橋高底大紅緞子小鞋兒;……」漢族女子婚嫁時穿紅喜裙,上配石青或大紅綉花襖褂,鳳冠霞帔,沿襲舊制。
三看鞋。由於旗女無纏足陋習,她們穿寬大的高底旗鞋。木製高底位於鞋底中部,因形似花盆、馬蹄,又被稱為「花盆底」、「馬蹄底」。而漢女則個個「三寸金蓮」,著小巧精緻的綉花弓鞋,高底則位於鞋的後部。
旗袍與上襖下裙的裝式在總體風格上區別明顯。首先,旗女的旗袍上下一體,線條流暢,漢女的上襖下裙分割線多,富節奏感;旗袍緊窄合體顯露腰身,而上襖下裙卻異常寬肥,竭力將女性曲線掩藏於寬衣大袖之下,集中反映了宋明理學「存天理滅人慾」的一面;旗袍更易使穿著者顯得長身玉立。?其次,旗袍的審美趣味中心在上面,而襖裙的趣味就顯然在下面了。穿高底鞋加之袍長及地,將旗女腰線抬高,下肢拉長,重心也隨之上移;而肥大至膝的襖衫則將漢女腰線降低,拉長了上身,重心隨之下移。基於民族文化的差異,旗人重頭而輕腳,假髻雖然誇張高聳,天足卻被掩蓋於袍擺之下。相反,漢文化傾心於「纖纖作細步」,「三寸金蓮」倒是無論如何要露出裙擺的。簡約的小髻,肥大平直的衣裙更容易將觀者的注意力吸引到足下,這就是漢人的重腳而輕頭了。
旗袍與襖裙在具體形制上也存在許多差異,例如旗袍有一字襟、缺襟等種種斜襟,禮服上還有馬蹄袖,襖裙卻多為對襟;襖衫上戴領抹,沿用本族的交領,而旗袍在最初則無領,只戴領巾兌,直到清末才有旗袍立領,而且也非交領。在裝飾配伍方面,旗袍原本是相當簡朴的,入關後慢慢朝繁復的方向發展,甚至大大超過漢女的襖裙,鑲、滾、嵌、綉、盪、貼、盤、釘樣樣俱全(這在漢女襖裙上也能見到),而且許多正式禮服袍均有接袖和箭袖,使整隻袖被分成數段,每一段的圖案風格、色彩和面料都截然不同,這是漢裝所沒有的。
旗女與漢女著裝存在的差異,歸根結底反映了異族文化間的差異。內斂型的漢文化造就了上襖下裙,而外向的八旗文化則產生了旗袍。在兩種服飾截然對立的時期,也是兩種文化撞擊的年比。然而,正如文化之間的沖突會逐漸磨合化解,旗漢服飾的差異也並非不可調和。清王朝統治穩固後社會趨於安定富足,民族融合在不知不覺中進行。即使是禁令也禁不住旗袍變得寬身大袖,襖褂變得越來越長,類似於袍。清中期時旗女與漢女著裝的界限已不再那麼明確,晚期更是互借互用。旗袍採用漢族的吉祥紋飾以及刺綉工藝,袖上也出現類似半臂的深色裝飾。有穿著長坎肩的漢女,也有穿袍身極短露出雙腳的旗女。同一時期的旗漢服裝也會反映同樣的時興做法和裝飾手段。總之,旗女與漢女的著裝已由初期的對立走向了融匯交合。
旗人之袍與旗袍
旗袍不是一個固定的形式,而有一個變化發展的過程。把旗袍視為旗人之袍或旗女之袍雖看似無大錯,卻難免有望文生義之嫌。旗袍的內涵要比旗人之袍或旗女之袍豐富得多。
清代的旗人之袍包括男袍和女袍,而旗袍卻僅指女袍。民國男子們所著袍衫即使仍帶清代遺風,也不算旗袍。旗人之袍中有冠服袍和一般日常穿的袍,冠服袍有龍袍、蟒袍、常服袍和行袍,按級別等差穿用。一般男子的袍,初期尚長,順治未減短至膝,不久又加長至腳踝。中後期流行寬松式,袖子有一尺余長的。甲午、庚子戰爭之後,受適身式西方服式的影響,男袍的款式也變得越來越緊瘦,長蓋腳面,袖僅容臂,形不掩臀。穿了這種袍,連蹲一蹲身子都會把衣服撐破。《京華竹枝詞》有「新式衣裳誇有根,極長極窄太難論,洋人著服圖靈便,幾見纏躬不可蹲」的描述,反映了清末男袍的時尚趨向。
清代旗女之袍與男袍差別不大,主要是服飾圖案上的差異。旗女之袍本身的發展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的旗女之袍較為瘦長緊窄,袖口亦小,裝飾簡單,原因是旗人重騎射,所著之袍要與生活方式相適應。第二階段的旗女之袍變得寬肥,裝飾卻繁褥到了極點,這主要是由於天下承平,旗人生活安定,趨於奢侈,旗女、漢女服飾之間的交流融合日多的緣故。
廣義地說,旗袍經歷了清代的旗女之袍、民國時期的新旗袍和當代時裝旗袍三個時期的發展,其中以民國時期的新旗袍最典型也最為重要。狹義地說,旗袍就是民國旗袍,當然還可以包括民國以後基本保持民國旗袍特徵的旗袍。旗袍這一稱謂雖然也偶見於清代文獻,但廣泛而頻繁地被使用也要到民國。
民國旗袍也經歷了經典旗袍(basic?style)和改良旗袍兩個階段。第一階段以傳統的直身平面裁剪為主,並開始引人西方的開省道等工藝,使旗袍更加合身。第二階段引人更多的西式裁製方法,如裝袖、裝墊肩和拉鏈等。
清代旗女之袍與民國新旗袍的主要差別有四點。第一是旗女之袍不顯露形體,特別是後期,寬大平直;民國旗袍開省收腰,表現體態。這與兩個時期的思想觀念有關。中國古代服裝,包括清代的旗人之袍,強調文本而漠視人本,重服飾圖案而不強調人體曲線。中國一貫不贊成太觸目的女人,對人體也持十分含蓄的態度。古代的美人,臉是主要的,削肩、平胸、細腰、窄臀、單薄的美人壓在層層的衣衫底下。與歷代中原服裝相比,旗人之袍就算是稱身適體的了,但它只是修長了旗女的身材,卻依然隱藏起她們的身體。民國旗袍受西方人本思想的影響很大,西方服飾充分表現甚至誇張人體線條,往往不惜採用極端的方法。在這里,要緊的是人,旗袍的作用不外乎烘雲托月忠實地將人體輪廓曲線勾出。
首先您可以選擇秋冬旗袍,要死感覺不夠暖和的話。可以在穿一件大衣配上黑色靴子(秀氣一點的),非常的拉風哦。 我的旗袍主要都是定做的穿著很合身,給您推薦一家實惠的旗袍網店吧叫:娘子綉坊旗袍。那裡定做不收定做費的,在他們家買了好多件了。做工和面料都非常的好,性價比很高。
『叄』 冬季如何穿出旗袍的韻味,謝
冬季的話,因為太冷,不適合穿旗袍,西方的華,它主要是展示女性臉行的體態和身材,但是冬天的話太冷,不合適
『肆』 冬款旗袍衣襟領子上縫的毛叫什麼
人類大多數都是右撇子,所以無論在東方還是西方的文化裡面,都不免會出現重右輕左的現象。單從衣襟的處理方法,便可以看得出歷來都是左撇子吃虧的。中國的傳統漢服服,兩邊衣襟的穿法,自古以來都是左襟疊蓋在右襟之上,而因為衣襟是朝右開,所以便稱為「右衽」。這種穿衣方式的起源,當然為了方便慣用右手的人伸手入懷中拿放隨身物件。但既成正統之後,「右衽」便成為華夏文化「尊禮成服」的概念里一個基本象徵「文明」的符號,可以用來識別「左衽」的蠻夷之邦。
而游牧民族則相反拋開蠻夷之便來說游牧民族右襟襟疊蓋在左襟之上的原因是起碼的時候右手往往控制韁繩左手來拿物品。古代你要分別游牧民族和漢族不要看長相什麼只要看衣服穿著就可以了。至於現代服裝男子左襟疊右襟、女子右襟疊左襟的「男左女右」式穿法,據說是起源於中古時代的歐洲。西方男裝衣服的鈕扣,像東方一樣,自古至今都開在胸前,所以把衣鈕縫在右襟、把鈕門開在左襟,方便右撇子們扣上自己的衣衫。交領的話,漢人的規矩是生右死左,活著的人都是右衽,左衽壓右衽,領子呈y形;子曰:微管仲,吾披發左衽矣!"披發左衽"就是典型的胡人裝束,領子成反過來的y形實際上,見識過弓箭的人大概知道,右撇子控弦拉弓的時候弓弦在右側脅下,很容易鉤住衣衽,右衽就非常不方便,而左衽由於將右側衣衽掩蓋在衣服內側,反而不會勾住弓弦。
古人穿著右衽服裝的時候,也有解決勾住弓弦問題的方法,就是「袒左」。
『伍』 改良後的旗袍有什麼新穎的搭配方式
穿旗袍不宜佩戴誇張的飾物。頭飾現在一般很少,只要不是很誇張就行;耳環選擇精緻小巧玲瓏的遠比大圈圈那種晃悠在耳邊的好;一條細細的項鏈可以承托頸部的柔美纖細;直徑較大的珠鏈掛飾只適合傳統民族風情特色非常濃郁的旗袍, 除此之外請不要嘗試。
『陸』 改良旗袍怎麼搭配 改良旗袍搭配全
改良旗袍搭配方式一:針織衫
旗袍+針織衫,配上比單穿旗袍更加有氣質。如果配披肩,就會有點帶晚宴的感覺。如果是平時穿的話,鏤空的比較傳統,配上更加有古典的味道。但要穿出時尚的味道,那就要選擇垂墜感比較好的針織衫,盡量選擇無領的,或者選擇類似荷葉領的。因為旗袍本身是以立領為特色的,無領的針織衫能讓旗袍的特色更加突出。
改良旗袍搭配方式二:短外套
旗袍+箱形短外套 空間體積感從去年秋冬到今年春夏一直貫穿著時裝的設計理念,今年春夏除了色彩外,體積感是被融入的另一個概念。 tips:箱形體積感外套要選擇有泡泡袖或斗蓬剪裁,如果旗袍是沉色系的,可搭配艷色系的箱形外套。
改良旗袍搭配方式三:長風衣
旗袍+長風衣 本季旗袍最流行的穿著就是在外加穿一件長款的風衣,可以選擇雙排扣、蝴蝶結、大翻領等時裝化的風衣樣式,非常有中西合璧的感覺。 tips:亮麗顏色的風衣裡面,旗袍最好穿素色,並以暗花為主,來平衡亮色大衣顏色的飽和度。
改良旗袍搭配四:緊身牛仔褲
旗袍+緊身牛仔褲 這幾年混搭風生水起,旗袍的搭配也充滿了挑戰性。用短款旗袍上衣配窄腳牛仔褲,帶出復古的時尚感覺。 tips:短款旗袍可以選擇花哨一些,但底色宜淺色或白色;如果腿不夠修長,可在短旗袍上加條細漆皮腰帶。
『柒』 很多人不認同改良漢服,為什麼改良旗袍卻沒有受到這種非議
說到圈內cos界的大佬汪東城算是很資深了,徐嬌也算一個,她近幾年經常穿漢服宣傳漢服,本應受到很多人喜歡,但是除了局外人,所謂的「漢服圈」內人都不怎麼喜歡徐嬌。
徐嬌做改良漢服,對於漢服圈內人來說,漢服就是漢服,百分百還原漢服才叫漢服,宣揚改良漢服是對這個服裝的不尊重,也有人說改良旗袍不也受到大眾的認可了嗎?改良漢服更適合我們平常穿。不是更好嗎?
不失小女人的甜美氣息~在棉麻面料上印有一枝梅花,上身不僅舒適 ,還盡顯女性溫婉可人的一面。
『捌』 冬季適合用當今哪些面料做旗袍,並分析原因
毛呢、羊毛、羊絨、絲絨等都可以作為冬季旗袍的選擇。當然,這裡面保暖效果最好的自然還是羊絨,保暖指數最高,面料薄而有型,是做冬季旗袍的不二之選。
絲絨:絲絨與人體有極好的生物相容性,加之表面光滑,其對人體的摩擦刺激系數僅次於絲綢。良的耐皺性、彈性和尺寸穩定性、絕緣性能好。
毛呢:耐臟耐磨,吸濕性強、穿著舒適,彈性、抗皺性能好。
羊絨、羊毛保暖性就不用說了,應該基本都知道的,很多人會分不清二者區別:羊毛來自綿羊,羊絨產自山羊身上。羊絨衫的吸水性是所有紡織纖維中最強的,且羊絨保暖程度是羊毛的8倍,所以做好是選擇羊絨。
『玖』 長款旗袍秋冬怎麼搭配
秋冬怎麼搭配
搭配一:灰色皮草大衣
皮草外套是一款非常大氣又貴氣的服飾,這款灰色皮草大衣也是非常好看又很好搭配衣服的,搭配一件時尚大方,時尚大方又大氣。
搭配二:焦糖色麵包服
焦糖色是秋冬季非常流行的顏色,麵包服也是最近幾年非常受歡迎的一款服飾,時尚休閑又保暖,搭配一件同樣非常溫柔,時尚休閑又個性保暖。
『拾』 冬季旗袍應該穿什麼顏色的襪子和鞋子
民族服飾的搭配不可隨便,否則會雷倒眾人。民族服飾最適合較為正式與隆重的集會或者派對。旗袍的穿著十分講究,發型、化妝、首飾、鞋子都要周到、細致的考慮,甚至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與舉動。單單就禮服來說,沒有一種服裝能夠像旗袍一樣適合中國女性,但如今的女性級少懂得如何得體的、正確的穿旗袍。
你的問題我實在沒有辦法回答,首先是褲襪,民族服飾的穿著不光要有美感、也要有時代感,另人能夠感到時代的氣息,褲襪加旗袍只會另人聯想到酒店的禮儀小姐,高貴的氣質會瞬間盪然無存。
也許時下流行混搭風,但想要旗袍加長靴,未免……,實在想不出來會是什麼一副樣子。
旗袍是清代的旗人之袍,現代意義的旗袍,誕生於20世紀初葉,盛行於三四十年代。行家把上個世紀20年代看作旗袍流行的起點,三十年代它到了頂峰狀態,很快從發源地上海風靡至全國各地。當時上海是上流名媛,高級交際花的福地,她們熱衷於游泳、打高爾夫、飛行術、騎馬,奢華的社交生活和追趕時髦,註定了旗袍的流行。由於上海一直崇尚海派的西式生活方式,以致後來出現了「改良旗袍」,從遮掩身體的曲線到顯現玲瓏突兀的女性曲線美,使旗袍徹底擺脫了舊有模式,成為中國女性獨具民族特色的時裝之一。
旗袍的美是一種典雅而高貴的美,這種由旗袍內涵所決定的文化品位限制了它的普及、大眾化,同時它對穿著者的要求也十分苛刻,這不僅僅表現在對身體的要求上,同時也表現在對穿著者內涵及氣質表現上,而且,旗袍的出現對背景、環境、氣氛要求特別講究。旗袍的美是一種距離的美,一種靜止的典雅美。
旗袍的鼎盛年代已經遠去,被冷落了30年之久的它,在80年代以來開放後的國土上顯得有些落伍了。不過,在80、90年代卻出現了一種具有職業象徵意義的"制服旗袍"。為了宣傳和促銷等目的,禮儀小姐、迎賓小姐以及娛樂場合和賓館餐廳的女性服務員都穿起了旗袍。這種旗袍千篇一律,多用化纖模擬絲面料,色彩鮮艷,開衩很高,做工粗糙。這實在有損旗袍在人們心目中的美好形象。人們為了區別自己的身份,更不敢貿然穿旗袍了……
在婚禮上穿旗袍是時下很多人的做法,人們習慣在婚禮上為新娘子准備兩套禮服及婚紗與旗袍,旗袍作為婚紗的附屬品的事實已不必說了(通常旗袍只用來晚宴上穿著),而我們中國人對於旗袍知識比婚紗還要少。
既然你也選擇了這樣的「大眾」的婚禮,希望我的建議可以另你多少有點「與眾不同」。
首先,切忌黑色以外的發色,無論什麼發型都好,要將額頭露出、半露出,頭發要整理得一絲不苟,發式不可太簡單,可適量使用發油,總之在頭發上要多花點錢。
首飾,要與旗袍一樣帶有時代感,不宜過多,不要給人以「穿金帶銀」的俗氣的感覺,要另人覺得你經常穿著旗袍,手上的戒指只可一個,要秀氣、高雅。項鏈、手鐲以玉為最佳,注意從頭到腳首飾不要超過3個。
化妝,沒有嚴格的限制,大方得體就好,化裝師自會為你掌握好分寸。
連褲襪?算了吧,美麗凍人一次又何妨?天太冷?那就選擇真絲、高檔的肉色絲襪,切忌有顏色的、有圖案的甚至是其他材質的。有一種冬天穿的厚得那種肉色的褲襪見過吧?那種東西最好一輩子都別去碰。
長靴?放棄這個念頭吧,要穿露出腳背的高跟鞋,黑色、白色、紅色都可以,切忌款式復雜、鞋面有多種顏色的高跟鞋。可以增加一個精緻的腳鏈,記住如果穿絲襪,把腳鏈放在絲襪的裡面。
另外自己的舉止也要注意,挺胸抬頭、走路要走的自信、坐要坐的直,不要大喊大叫、蹦蹦跳跳。
總之,高貴、自信是最好的訣竅。最後預祝你首次結婚取得圓滿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