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旗袍對現代服裝發展的影響三千字論文
旗袍是一種內與外和諧統一的典型的民族服裝,被譽為中華民族服飾的代表。從字義解,旗袍泛指旗人(無論男女)所穿的長袍,不過只有八旗婦女所穿的長袍才與後世的旗袍有著血緣關系。清朝後期,旗女所穿的長袍,衣身為寬博,造型線條平直硬朗,衣長至腳踝。「元寶領」用的十分普遍,領高蓋住腮碰到耳,袍身上多綉以各色花紋。領、袖、襟都綉有多重寬闊的滾邊,至咸豐、同治年間,鑲、滾達到高峰時期,旗女袍服的裝飾之繁瑣幾至登峰造極的境地。1911年辛亥革命風暴聚起,帝國主義的堅船歷炮攻破了清朝封閉的國門,推翻了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服裝走向平民化,國際化的自由變革。舊式的旗女長袍既被摒棄,新式旗袍則在亂世裝扮中開始釀成,日後旗袍演化成融貫中西的新式款式。 「五族共和之後,全國婦女突然一致採用旗袍,倒不是為了效忠於清朝,提倡復辟運動,而是女子蓄意要模訪男子......因此,初興的旗袍是嚴冷方正的,具有清教徒的風格。」二十年代的上海興起了一種新式旗袍,最初類似無袖的長馬甲,罩在短襖外,後來長馬甲與小短襖合二為一,長至小腿部,大袖口,有的袖子裝上西式的克夫,造型還是直線型,腰線較低比較平正,接著下擺線上升至膝部,當然這就淘汰了長褲,到了30年代是興收腰,使旗袍更加貼體,牽細的腰身。30,40年代是旗袍的全盛時期,其基本輪廓已臻於成熟,成為兼收並蓄中西服飾特色的近代中國女子標准服裝。「民國初年的時裝,大部分的靈感是得自西方的,衣領減低的不算,領口還挖成圓形,方形,雞心型。」 從此可以看看出旗袍也在西方文化傳入的影響下開始變化。進入50年代,中國人民積極地投入戰後重建國家的運動中。廣大婦女與男子們一樣走上社會的各行各業,獻身於新中國的建設。這時的旗袍多數做得很貼身,小袖口,不能適應快步及大幅步的運動,使婦女們在社會活動中感到極不方便,再加上新時代的到來,使人們更樂於接受一些新穎的東西。此時,上下褲的裝束代替樂旗袍,但在一些重大喜慶日子和外事活動時還常能看到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旗袍的出現。到了60年代中期,旗袍被斥為「四舊」而被徹底否定,進入80年代,我們才又看到旗袍在街頭閃過,這說明,十多年都沒有人穿,也沒有人提及的旗袍,事實上一直活在廣大婦女的心裡。旗袍不是一個固定的形式,而有一個變化發展的過程。旗女之袍和旗袍是代表了兩個截然不同的時代。清代旗女之袍與民國新旗袍的主要差別有四點。第一是旗女之袍不顯露形體,特別是後期,寬大平直,重視圖案;民國旗袍開省收腰,表現體態。第二,旗女之袍內著長褲,有時袍下露出綉花的褲腳;而民國旗袍內穿短褲或三角褲,著絲襪,開衩處露腿。民國旗袍的衩有時開得很高,1934年就有幾近臀下的。第三是旗人之袍面料厚重,多提花,裝飾繁瑣,清代織物紋樣多以寫生手法為主,龍獅腆麟百獸、鳳凰仙鶴百鳥、梅蘭竹菊百花,以及八寶、八仙、福祿壽喜等都是常用題材,色彩鮮艷復雜、對比度高、圖案纖細繁褥。此外,旗人之袍大量使用花邊,曾達到無以復加的地步。民國旗袍面料較輕薄,多印花,裝飾簡約。第四個差別是旗人之袍等級分明,制度浩繁,而民國旗袍則已走上了平民化的道路,它作為等級身分的標識漸己淡化,而成為顯示個人消費水準和審美情趣的一個側面。旗袍是中西合壁的產物,雖脫胎於清代旗人之袍,卻已具備了獨立的、與旗人之袍迥然不同的風格韻味。不管旗袍怎麼變,有一些關鍵是沒有缺的,各種基本特徵組成元素慢慢穩定下來。一.立領:完全是中國式的.在英語中被稱呼為『chinese coller』(中國領)。二.手工盤扣:做盤扣的方法很多,有手逢襯線法機縫明線法,都按照圖樣把長繩或管狀布帶手工盤好固定。三.裁剪:最能體現旗袍精神的要素廓形,所以好的裁邊師傅不會只是三圍,要會量出更多的尺寸,然後加以裁剪。四.裝飾圖案:旗袍的圖案非常講究,清代裝飾曾達到登峰道極,華麗無比,現代圖案多提取個性元素放大使用,成者將原有的圖案加以簡化,繁多的鑲、滾中挑出一道作為領、袖、襟、擺等處的紋樣。旗袍追隨著時代,承裁著文明,顯露著修養,作為中華民族的代表服裝,凝結了整個民族上千年的服裝文化之精華,成為中華女性最具代表的傳統服裝。旗袍的這一獨具的品格,早在上個世紀20年代,就被美國著名的服裝設計師肖佛爾所欣賞,他在《服裝設計藝術》一書中說:「中用服裝的風格是簡練,活潑的它的式樣是更多的突出自然形體美的效果,柔軟的絲調服裝並沒有歐洲古典服裝那樣繁瑣的折襇,當設計為曲線的輪廓,這是主要的造形手法,使女姓們在行動中能展示她們的苗條的形體,折枝花卉的刺銹用系在服裝上是靈活的不呆板的,看來富生氣,使人感到愉快。」 旗袍是中國女性著裝文化的典型標志,它不僅造型的風格中符合中國藝術和諧的特點,同時又將具有東方特質的手法融入其中,其獨特的魅力在於它所包含的文化內涵,因此能在中國民族服裝中獨領風騷,久盛而不衰,電影《花樣年華》中張曼玉亦憂舉手足間是東方女性的婉約被淋漓展現,這之間除了了個人氣質之外,自然不能抹煞那旗袍所揮之不去的魅力,自《花樣年華》放影後,整個中國也掀起了一股旗袍風,各種樣式花型的旗袍在大街小巷中出現,設計師們開起旗袍設計工作室,專賣店等等。旗袍流傳至今,已從生活服上升為禮服,近年來,在宴會領獎,做秀宣傳時,經常看到旗袍的影子如2000年的電景節上身著中國的紅色旗袍的鞏俐,也有很多其他明星,以旗袍體為禮服出現在各種場合,包括外國明星,又如:每場模特大賽或華商小姐等都會有旗袍專場走秀或領獎的那一剎那,著裝旗袍的佳麗們更是散發光彩。不但如此,美麗的新娘們,也願盡展東方神韻,留下美麗的一刻,2006年3月4日,「我是格格,2006格格旗袍新品發布秀」在北京展覽舉行,設計師們在清朝傳統格格穿著的旗女旗袍中吸取精華,又立創新。本次活動也成為2006中國國際婚博會暨第三屆北京結婚展的做一個重大部分。作為禮服,其款式和花樣也是隨之變得越來越繁多絢麗,在款式方面,除了保持旗袍的線條外,服裝設計師們在設計剪裁時,保留旗袍的結構嚴謹,線條流暢,沒有任何不必要的帶、袢、袋等附件的特點,在工藝上採用收肩、飾花、穿珠片等手法加強肌理效果,在構造上,採用琵琶襟、如意襟、低襟、高領、低領、無領等,同時又把繪畫等姐妹藝術作為旗袍的裝飾手段,那些畫有花鳥、京劇臉譜等圖案的旗袍,不僅設計新巧,而且風格典雅,富有韻味。另外,生產技術的創新,工藝流程的改進,新材料的使用,都為旗袍形成的發展注入新的血液。2007年6月8日,上海公布了第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海派旗袍製作工藝被列入83項非物質的文化遺產之中,[中國紡織報訊] 。旗袍製作工藝是上海藝術研究所和部分老字型大小服裝企業聯合申報的項目,專家介紹說,真正的旗袍要求純手工量身定做,目前旗袍的製作工藝涉臨失傳,加強保護屬當務之急,看來旗袍對現代服裝設計影響是很大的。旗袍的歷史已達五百多年,當年旗女腳登花盆低鞋身穿長袍時,未曾想到旗袍會一統華人女性天下,日本已故畫家原龍之郎總結:「高領托住了下顎,頭部姿勢必然端正,即使是坐著時,旗袍的開衩處腿並攏的姿勢也能收到美的效果。」 旗袍款式上的許多元素,被國內外很多服裝設計師所採用,時裝化的旗袍或帶旗袍風味的時裝,是近幾年設計界的焦點之一。時裝雜、時裝表演和參賽的作品中常有旗袍的出現。同時也涌現出一些因此而聞名的設計師。姚紅在1983年參加《時裝》雜志社和日本《時苑》雜志社聯合舉辦的首屆「中國時裝文化獎」設計比賽中,以一款「海水江牙紋」旗袍時裝獎一等獎。這系列時裝很有清式旗袍的風味。寬松的有線造型,倒大袖百色絲織面料鑲滾深藍色天鵝絨邊飾、圖案提取了清朝官服中的「海水江牙紋」。姚紅作品的得獎,反映了評委乃至中國服裝界權威們對旗袍的期望。接下的許多品牌,時裝發布會上也常見旗袍的影子。 活躍於60-70年代的皮爾·卡丹(Prerre Cardin),也是一位崇尚旗袍的世界級服裝設計大師。他曾說:「在我的晚裝設計中,有很大一部分作品的靈感來自中國的旗袍。」此外,日本的三宅一生,義大利的瓦倫蒂諾(Valentino),也都嘗試過旗袍的造型。旗袍領、旗袍開衩的方式更是在時裝秀和設計大賽中一而再、再而三的出現。旗袍能夠恰到好處的顯現女性的曲線美,這也就是時裝設計中所謂的「高貴的單純」,這種單純的式樣雖然不如西方裙服那麼復雜多裝飾,但卻又能反映人自身的美,這種美來自於身材和氣質,使人感到愉快。正因如此,旗袍獨特的審美趣味才突破了國界,被全世界所接受和贊賞。綜上所訴,新世紀到來之時,世界已經進入到多元化、多樣性、多層次文化融合的氛圍之中。服裝界再也沒有數個世紀以前某種風格「各領風騷數百年」的輝煌。展現在世人面前的是多種風格的輪回和交替,不斷涌現出來的新的興奮點始終在震撼著時裝界。快速的變化波及著整個世界,旗袍的民族文化精神以它博大的內涵、獨特的審美意韻和豐富的表現形式,給現代服裝帶來新的沖擊,也給現代服裝文化增添了新的閃光點,使設計師對其情有獨鍾,對現代時尚的影響,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模仿和再現,它是現代服裝設計師全新的創造。旗袍是一個經典的寶庫,從中吸取靈感見人見智。著眼點不同,設計意圖不同,借鑒和發揮的手段也不同。「旗袍精神」只有一個,旗袍時裝卻千姿百態。
❷ 婚禮上新娘能穿短旗袍嗎
白婚紗本來就是外國人的傳統
紅旗袍那是咱中國的一大國粹啊
那是忒喜慶!
今年奧運年,要有中國人自己的特色....紅旗袍
經典!!
❸ 在寧夏酒店開房都需要哪些證件
身份證是肯定的
不過如果沒有身份證去一些旅館可以登記
但是
那些地方
東西部安全
所以建議你帶上身份證
❹ 中國旗袍大賽的介紹
中國旗袍會「同心圓夢美麗中國行」首屆「旗袍情·中華美」環球大賽於2014年12月24日在北京隆重舉行並獲得巨大成功,開創了以「挖掘和弘揚中華民族文化」重要內容的賽事活動,得到了國家有關部門的高度贊揚,受到各界人士熱情關注,意義非凡。
❺ 中國旗袍小鎮的首屆中國旗袍會團體大賽
美麗蘇州灣迎來了一千多名旗袍文化愛好者。首屆中國旗袍會團體大賽頒獎晚會在閱湖台舉行。這是中國吳江投資貿易洽談會的重要一環,2015吳江太湖新城中國旗袍小鎮座談會、吳江太湖新城文化創意產業投資說明會、金秋重大項目集中開工等一系列活動精彩紛呈。20個簽約項目,近210億元簽約金額。 在太湖新城分會場的各項活動中,「文化創意」成為了鮮明主題。其投資說明會上簽約的16個項目,與旗袍產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中國旗袍會總部、國內外知名旗袍企業、高校研究中心紛紛落戶,中國旗袍會自主品牌紅顏雅韻、大師工坊錢小萍宋藝坊、吉祥齋、龍鳳旗袍、東北虎、蔓樓蘭等,均在國內外具有相當的知名度和品牌影響力。
據介紹,今年,吳江太湖新城與中國旗袍會聯手,在盛家厙歷史街區傾力打造中國旗袍小鎮。該小鎮佔地480畝,總投資22.3億元,投資說明會簽約的16個項目將第一批入駐。 10月17日下午,來自全球的120家國內外知名企業的代表匯聚吳江會議中心,參加了吳江太湖新城文化創意產業投資說明會。
作為蘇州市的現代南部新城區,吳江太湖新城正與江蘇省東太湖生態旅遊度假區融合互動,成為全區創新發展的新引擎。該區自2010年啟動建設以來,累計投入建設資金300多億元,區內基礎設施全面建成,功能配套日臻完善。同時,依託新城與度假區的吸附作用,優化招商引資結構,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的集群效應明顯,已形成了金融產業園、總部經濟區、蘇州灣軟體園、文化創意產業園等新興產業模塊。
基於吳江太湖新城獨特的區位優勢和資源優勢,不少國內外大集團、大企業都對吳江太湖新城滿含憧憬,本次簽約的亨通太湖主題樂園項目,投資額為50億元,將涉及旅遊、互聯網、信息技術、教育等領域。
❻ 寧夏銀川有專門做旗袍拍攝或者古典攝影的影樓嗎
西塔那裡有兩家,都是專門定做旗袍的,龍攝影似乎有古裝
❼ 同心同夢美 麗中國行中國旗袍會演出決賽視頻中國旗袍"同心圓夢"美麗中國行首屆"紅顏雅韻"杯演出視頻
你需要的已發,下載查看即可!!!
❽ 蘇式旗袍的發展歷史~~還有特色!~
累琅個讓港咸話,曾項背奈記尼光嗒嗒
蘇綉旗袍史談
冷 堅
旗袍,原為滿族人穿的長袍。由於滿族被稱為旗人,因而這種長袍也就被稱為旗袍。最初,這種旗袍不分男女老少,同一款式,只按季節分為單、夾、皮三種。其款式為:右衽大襟,直身式,圓領,下擺有直筒,左右開叉及四面開叉,鑲石青色領袖邊,長袖接馬蹄形袖端。這種款式,是為滿足滿族人騎射生活需要而設計的。清王朝統一全國後,於順治二年(1645年)下達剃發易服政令,逼迫漢人剃發留辮,改穿滿旗服飾。但是,由於漢文化的影響,也由於滿人騎射生活方式的改變,旗袍的款式和用料也逐漸發生了變化。特別是婦女的旗袍變化尤為顯著,馬蹄袖被改去,袖口漸漸由窄變寬至8寸至1尺;領口、衣襟及袖端邊緣等處都鑲綉著花紋,甚至旗袍滿身都綉有當時流行的花卉和吉祥圖案,做工越來越細,旗袍也越來越俏麗。於是蘇綉旗袍也應運而生了。
蘇州是蘇綉的發源地,也是絲綢的盛產地,刺綉、緙絲、織造等無不精美絕倫。因此從元代至正年間起,朝廷便在蘇州建立織造局,將蘇州作為織綉宮廷服飾的基地。之後,雖然朝代變更,但蘇州織造局的地位和作用卻始終受到歷代皇朝的重視,從明代到清代無一例外。清順治三年(1646年),朝廷在蘇州復建總織造局。次年,又在前明朝織造局的舊址上增建機房、染作、綉作等房屋89間,稱織造北府,蘇州人俗稱「北局」。(段本洛,張圻福著:《蘇州手工業史》)織造府專門為朝廷製作上至皇太後,下至文武各級官員的服飾,並由朝廷派京官督造,所耗經費非常驚人。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僅絲織、刺綉工料兩項支出白銀就達八萬余兩。運用蘇綉技藝製作的旗袍格外光彩照人。根據1966年內蒙古昭烏達盟巴林右旗十家子村考古發現,清康熙皇帝第三個女兒榮憲公主墓內隨葬品中有三件袍服。(現藏內蒙古自治區博物館)其中一件是吉服龍袍,二件是常服蘇綉旗袍。這二件綉滿精美圖案的旗袍雖然陪葬二、三百年,卻依然光彩熠熠,亮麗如新。其款式與現代的旗袍差別很大;除了右衽用的紐扣相同外,其款式象是上狹下寬的連衫裙。旗袍刺綉圖案內容十分豐富。其中1件的前身及兩袖頭綉花瓶、鳥、壺、寶鼎等;胸前綉寶鼎、煙壺、果盤,間有螃蟹;下緣綉爵、鼎、如意、寶劍等。後身下緣綉獅子、如意、鼎、書畫等,一軸畫上綉花卉,並用黑色絲線綉「夏日畫」三字,另一軸畫上則綉著「春城無處不飛花」的詩句,並綉有書畫收藏戳記三枚。另一件旗袍款通身綉的是蝴蝶;五彩繽紛的蝴蝶競相飛舞,其間以花卉、彩雲點綴,下緣綉山水,山水間又綉有吉祥寶物。胸前及背後各有兩只大蝶相向飛舞,形成直徑26厘米的圓形圖案。(王維堤著《衣冠古國》)這兩件旗袍充分顯示了榮憲公主的尊貴氣派,同時也反映了當時康熙女兒的生活情趣與審美追求。
在民間,清代初期一般婦女的服飾都比較樸素,而到了清代中期就較為繁褥了。道光朝以後,流行一種叫作氅衣的長便裝。這種長可掩足的罩衣,形體寬大,圓領,大襟右衽,左右大開襟,袖寬而短,並鑲接二層至三層不同顏色的襯袖,領襟、裙擺均鑲有幾道花邊,左右腋下開裙上端以花邊組成如意紋飾。氅衣在社會上影響很大,開始只是滿族婦女穿著,後來各階層婦女都紛紛仿效,廣泛流行。更重要的是這種服飾對蘇綉旗袍的演進,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我們可以從清代中期刻印的桃花塢木刻年畫《簪花舞蹈圖》、《母子圖》等作品中,見到當時閨閣女子穿的旗袍衣袖寬大,領、袖、襟、擺等處都鑲綉著精美的如意花邊圖紋,十分華麗動人。到了咸豐、同治年間,蘇州婦女的服飾更是追求新時離奇,旗袍款式多種多樣,有琵琶襟、大襟、對襟等,在裝飾工藝上,有綉花、印花或盤金間綉,鑲滾之費更是成倍增長,有的旗袍的鑲滾面積就佔去整件衣服的四成,可謂不惜功本,至使江蘇巡撫不得不頒布訓俗條約,對蘇州地區的風俗衣飾加以制約。至光緒、宣統年間,旗袍又有了變化:衣袖變小而短,上衣也縮短了一些,衣領卻逐漸加高,但袖口的鑲綉仍然較闊,第二道雙重鑲則縮小了些。今天,我們仍可以從一些現存的清代民間蘇綉旗袍綉片實物見到:當時的旗袍多以質地優良的各色軟緞為面料,刺綉紋樣一般以花卉,吉祥題材為主,色彩秀麗雅潔,綉面平薄細勻光亮,針法有套針,施針,擻和針、戳紗、盤金等,做工相當精細。
辛亥革命後,由於受到外來西洋服飾的影響,旗袍的腰身開始收緊,衣領從1寸加高到2寸。至三十年代,旗袍更加盛行,此時的旗袍吸收西方裁剪的優點,使女性的胸部,腰際曲線得到充分的顯示,大襟的式樣更為多樣,如一字襟,雙大襟、斜大襟等。進入40年代後,旗袍省去繁雜的裝飾,因而顯得簡潔,輕便、適體,一年四季都可穿著,其款式有單、有夾、有棉;有長袖、短袖、無袖;有低領、高領、無領;還有硬領、軟領、直角領、圓角領等;在用料上有綢緞、有棉綢、士林布等;有綉花的,也有無綉的。
新中國成立後,旗袍成為中華文化的一種符號。穿著旗袍的中國婦女更能顯示東方女子的莊重、秀美、典雅、嫻靜,就連東南亞各國乃至歐美等國家的婦女也愛上了旗袍。而精美秀麗的蘇綉旗袍更受到各國婦女的喜愛。從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始,蘇綉旗袍開始出口海外。其面料為精選的優質軟緞、素縐緞,刺綉圖案亦豐富多樣,如月季、牡丹、鳳凰、梅、蘭、竹、菊等,一般多布局在前胸、領口、袖邊,所用針法有散套、施針、打籽等,針法活潑、綉工精細、色彩雅潔。一些高檔的蘇綉旗袍還在刺綉圖案上鑲嵌五彩繽紛的珠子及閃閃發光的水鑽,更使旗袍顯得雍容華貴,華麗非凡。在款式上既繼承了傳統,又有創新,如在大襟上既有斜襟,琵琶襟,雙開襟,還有彎襟。1989年,蘇州刺綉廠設計綉制的一件旗袍在首屆北京國際博覽會上獲得了金牌獎。這是一件以粉紅色的軟緞為面料綉制的超長旗袍,前身精綉了一隻昂首而立的孔雀,其頭在胸前,而雀身及其五彩翎毛尾巴一直延伸到旗袍的下緣。孔雀色彩艷麗而不俗,羽毛豐富,層次清晰、具有很高的藝術欣賞性,至使觀眾無不稱贊其美。進入二十一世紀後,蘇綉旗袍受到了崇尚時代新潮的年青女子的追捧,常將刺綉精美的旗袍作為婚禮及慶典上的禮服。可以相信,具有中華傳統文化韻味的蘇綉旗袍,今後還會有更新的發展。
❾ 寧夏不大,為何如此別致
中國地圖上的寧夏回族自治區(下稱寧夏),被狹長的甘肅半攬入懷,與「端坐」的陝西擊掌相慶,往廣袤的內蒙古自治區「伸頭探腦」。
在這兒,山巒迭起,連綿延伸出與眾不同的宏大視角。
大河奔走,湖泊環繞簇擁出別樣篇章。長城綿延,大漠孤煙不過是尋常景緻。胡楊佇立,綠草如茵閃爍著動人風光。
這塊狹小的土地,何以將高山大河,濕地荒漠齊納懷中?又緣何譜寫出「一半江南,一半荒漠」的傳奇?成為農牧相爭之地?解釋這一切之前,我們需要先弄清楚另一個問題。
1.寧夏究竟有多袖珍?
不了解「寧夏究竟有多袖珍」,便無法領略到「一半江南,一半荒漠」,囊括「高山、盆地、平原、台地、峽谷、濕地、黃土丘陵、沙漠、高原……」的寧夏有多麼不可思議。
「如果開車的話,一天的工夫,就可以把寧夏轉一圈。——《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執行總編,單之薔」除了海南和台灣兩個海島,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北京、天津、上海外,中國34個省級行政區里,數寧夏最小。
面積約占直轄市重慶四分之三的寧夏回族自治區,從南到北約450公里,從東到西約250公里,東西向不過跨3個經度,南北延伸4個多緯度。無怪於單之薔用「袖珍」二字來形容它了。
雖然袖珍,但首府銀川位於寧夏伸往北部的觸手,東西北三面被內蒙古自治區包裹其中,對烏海市、阿拉善左旗、鄂托克前旗等地的居民來說,相比遠在東北方的內蒙古首府呼和浩特,銀川才是他們選擇「更高一級工作、就醫、求學、消費」距離最近的省會城市。
若從飛機往下看,銀川附近一簇簇的綠意說是點綴在大片荒漠中的寶石也不為過。對生活在周圍昏黃土地上的居民而言,綠洲銀川顯然意味著更多的可能,也更讓他們嚮往。
那麼以銀川為代表的塞北江南又為何能夠出現在無垠大漠的包圍之中呢?
2.黃河!黃河!
「黃河百害,唯富一套」。在鄭州的黃河博物館里,除寧夏形成了歷史上的水文化區和最早的農業精耕地區外,5400多公里的黃河其餘地區所展示的盡是災害。
寧夏西南橫卧以六盤山為屏障的黃土高原,北倚背靠賀蘭山的寧夏平原,洶涌奔騰的母親河介於二山之間,自黑山峽跳出後,一改往日的湍急,溫柔地流淌在中寧平原,再經青銅峽進入銀川平原,灌溉著周邊麥香四溢的良田,造就了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國。
作為黃河流域主要的農業區,寧夏平原基本由南部黃土高原的黃土被侵蝕後重新沉積而成。季風卷過廣闊的平原、攀越溝壑縱橫的黃土高原,到了寧夏,早已後繼無力,所能帶來的降水寥寥。
雖氣候乾旱,但黃河水的灌溉與滋潤給寧夏帶來了無盡的機遇。秦代開鑿的「秦渠」經歷代不間斷的開鑿,造就了寧夏平原的黃河文明,形成並孕育了聞名遐邇的「塞上江南」。
農牧兼宜的寧夏,引發了各部對肥美水草嚮往的同時,也帶來了戰亂和紛擾。
吹角連營、戰馬嘶鳴、長河落日、大漠孤煙,戰爭上演的同時,高牆累,長城拔地而起,其數量之多,意義之重大甚至讓後世為寧夏冠以「中國長城博物館」的美稱。
游牧部落與農耕民族對水土的爭奪,使得寧夏的古長城幾乎與等降水量線重合。
為了維護農耕文明,秦王朝的長城起初建在400毫米等降水量線上,隨著國力的強盛,秦在與北方游牧民族的爭奪中屢占上風,長城也推移到了幾乎與200毫米等降水量線重合之處;大漢天子們與匈奴的歷次角逐更使長城越過黃河,一直修到賀蘭山下。
此後,長城自北向南推進的歷史基本告一段落,明長城甚至退回至黃河以東。
長城的進退,非常直觀地表現了這片沃土之上的農牧爭奪。除此之外,寧夏中心城市自南(固原)向北(銀川)的遷移,也為激烈的農牧爭奪提供了有力的註解。
3.農業文明閃爍出璀璨光輝
為抵禦匈奴,漢武帝劉徹六巡安定郡,即今固原。
這里倚山(六盤山)傍水(清水河),山巒鬱郁,城以南清水河與涇水相接,城以北清水河與黃河相融,時為「漢代四大邊關戰略要地——蕭關」,作為匈奴南下關中的咽喉要道,是漢都長安西北邊防最重要的軍事屏障,距長安僅四百里,輕騎一日可達都城。
坐擁六盤山脈、賀蘭山、清水河、黃河的蕭關亦是宜農宜牧的最佳地帶,有「馬千匹,牛倍之,羊萬」的畜牧業養殖,也有「以萬鍾計的粟」。既是天然的糧倉,又為蓄養軍馬的福地,得之,富國強兵;失之,則肥沃匈奴。
蕭關雖為秦漢時雄踞北方的要道和屏障,但並非秦以前的絕對邊關。固原以北的戰國秦長城,也並非是秦國與北方少數民族不相往來的界碑。
自西安到固原到河西的絲綢之路,巧妙穿行於高山大漠,奔騰於黃河的間隙之間,充分利用各種自然提供的可能性,從都城長安到重鎮武威,近乎一條直線,大大縮短了往來商旅的行進時間。
商旅的往來帶來了多文化的交匯、融合與傳播,佛教也沿著絲綢之路進駐寧南。
始鑿於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間(公元477—499年)的須彌山石窟,歷經西魏、北周、隋唐各代大規模營造及宋、元、明、清各代修葺重妝,藉助神秘的佛教文化色彩,香火盛極1500多年,成為古代固原規模最大的一處佛寺禪院。
「左控五原、右帶蘭會、黃河繞其北,崆峒阻其南」的固原不僅是北周太祖宇文泰的發跡之地,還是歷代王朝十分看重的經濟和軍事基地。
唐王朝國力的強盛和國界的北移,使固原從紛擾頻繁的邊關變為穩定和平的腹地,有著大唐最大的養馬中心,巔峰時刻曾養育著33萬匹王朝之馬。
「正當盛唐的霓裳羽衣曲彈奏正酣之時,漁陽鼙鼓也動地而來。——《中國國家地理》作者,楊弦章」
安史之亂打破了極樂之宴的大唐靡夢,為抵禦自東而來的安祿山,西北軍防遭緊急調用,吐蕃趁虛而入,攻城略地,佔領寧南,摧毀固原後又棄城而去。
郭子儀憚於異族鬧事,建議唐代宗將時在慶州的拓跋朝光部遷至銀州以北和夏州以東地區(約為今鄂爾多斯東南部),此地即為南北朝時匈奴人赫連勃勃的「大夏」舊地,時稱平夏。
而與吐蕃有「世仇」,其後歸順大唐的黨項羌,開始徐徐登上寧夏乃至華夏大地的舞台,農業文明與游牧文明爭奪寧夏的高潮,也在暗中醞釀。
4.游牧民族治下的高光時刻
拓跋氏率領的黨項羌蟄居西北,唐末大亂時曾助唐僖宗「收復」長安,獲賜皇姓「李」,黨項羌的武裝也有了「定難軍」的美稱。也正是從這時起,鄂爾多斯以南地區,盡數落入拓跋氏的手中。
中原戰亂頻仍的五代十國,政權快速更迭,拓跋氏審時度勢,向每位中原皇帝俯首稱臣,換來了穩定的統治和大筆的「賞賜」安撫,如此經營了二百多年後,坐擁天然糧倉和大片牧場。樹大招風,農牧皆宜,安穩富裕的平夏很快遭到了大宋王朝的忌憚。
宜農宜牧的寧夏再次成為農業文明與游牧部族「亮劍」的前沿。
太平興國七年(982),趙光義原計劃把李氏親族一鍋端到京城,准備根除這一盤踞西北的雄大勢力。卻不料讓一個叫李繼遷的年輕人成為漏網之魚。通過聯姻借勢,李繼遷迅速東山再起,占據銀州,攻破會州,與宋鬧翻,向遼請降,被契丹人封為「夏國王」。
夏國王和他的後人自此與大宋王朝展開了激烈的交鋒,勝多敗少的李氏一族梟雄輩出,1038年,李元昊稱帝,國號大夏,建都興慶府,即今銀川。因地處西北,宋人稱之為西夏。
黨項羌雖為游牧民族,但重視農業發展,善用黃河,興修灌渠,一時間寧夏「地饒五穀,尤宜稻麥」。
在10位帝王,歷時189年的經營之下,西夏先後與北宋、遼成鼎立之勢,和南宋、金成對峙之局。而她命運的終結之勢,亦如其崛起那般摧枯拉朽。
蒙兵的鐵騎踏破西夏的城牆,依照成吉思汗病死六盤山時的臨終遺言,中興府被「盡屠之」,宮室、陵園付之一炬,「千里幾成赤地」,「城遂空」。如今的西夏王陵,只餘光禿禿的殘骸佇立荒野。
頻仍的戰亂也打破了農牧交錯帶寧夏的豐饒,但這並不影響她憑借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得到元朝統治者的重視與青睞。
公元1268年,元世祖忽必烈下詔令:西夏時外逃的避難者歸還本籍,並設西夏惠民局收容安置,組織屯田。據《元史》記載,至元八年(1272年)九月,元世祖忽必烈「簽西回回軍」,兩年後,又下令「探馬赤軍,隨地如社,與編民等」。按照規定,他們「上馬則備戰斗,下馬則屯聚牧養」。元朝駐寧夏一帶的蒙古軍隊中,相當一部分信奉伊斯蘭,成為寧夏回族的族源之一。
此後幾百年間,回族逐漸在全國形成了「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特點,其中約有1/5聚居寧夏。1958年10月25日,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成為中國五大少數民族自治區之一。
5.寧夏可容天下人
明朝初年(1372),為避元蒙殘軍的襲擾,明政府將寧夏境內的全部居民遷往陝西關中,後又遷回原地,並「徙五方之人實之」,其中包括大批江南人。
江左之風來到塞上。當然,這並非寧夏第一次對江南人敞開懷抱,早在北周,便有兩萬江南民戶被遷往此處。而在此之前,大規模遷入寧夏的多為北方游牧民族。
殘元勢力的侵擾,讓大明王朝修築了東起遼東海關,西至甘肅嘉峪關的萬里長城。自古便為農牧相爭之地的寧夏,順理成章地成為明朝抗擊蒙軍南下的主戰場。駐軍官兵中的上級軍官多來自安徽、江蘇、浙江,下級軍士則多操著陝西、山西、甘肅、河南口音。
直到清王朝與蒙古貴族確立穩定的聯盟關系,銀川平原的大規模軍墾、移民史才告一段落。不過在新中國成立初期,自治區成立之前,為發展寧夏,國家動員解放軍就地轉業、復員,並有計劃、有組織地抽調大批幹部、職工來到此處。
一半江南,一半漠北以另一種形式綻放在寧夏大地之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位於銀川老城區西南角的「上海新村」是上海移民的聚居群落。旗袍店、杭幫菜、鄉謠酒吧、操著上海話的老人,一個恍然,無不讓來人以為自己置身上海閘北的老城區。
南北共融的特徵還體現在對親屬的稱呼之上,前不久網路上關於「外婆」和「姥姥」的爭論,很難引起寧夏人的共鳴。畢竟在這兒,「奶奶」、 「外奶奶」、「姥姥」、「外婆,指的可能都是「外祖母」。
銀川的電台廣播里,上海口音的普通話和銀川味兒普通話共聚一堂的情況,當地人早習以為常。
6.江南荒漠,共塑寧夏
「一半江南,一半荒漠」的寧夏,從來都不是割裂的,往往是綠洲在荒漠中,塞北環江南外的和諧共生。
這兒,到處是荒與綠的組合。「人進沙退」的草方格,在沙坡頭搭建了令人欣喜的沿路綠洲。
大漠中古樸粗獷,荒涼原始的西部影城,鑄就了銀幕影視的不朽傳奇。融江南秀色與塞外雄渾於一體的「塞上明珠」沙湖,譜寫了別樣傳奇。賀蘭山黃褐色的岩石下,寬厚雄壯的銀川韓美林藝術館巍峨屹立。
所有這些,共同譜寫著屬於寧夏的傳奇——雖甲子之年,恰風華正茂。
參考資料:
1.丁克家 《色彩中的回族史》
2.單之薔 《寧夏,沖出長城天地寬》
3.梅毅 《西夏,沒有正史的王朝》
4.劉子超 《銀川有天下人》
5.薛正昌 《黃河文化與寧夏農業文明》
6.楊弦章 《寧夏石窟,刻在大山上的「戰爭與和平」》
❿ 中國旗袍大賽的首屆紅顏雅韻杯「旗袍情·中華美」環球大賽
中國旗袍會「同心圓夢美麗中國行」首屆「旗袍情·中華美」環球大賽於2014年12月24日在北京隆重舉行並獲得巨大成功,開創了以「挖掘和弘揚中華民族文化」重要內容的賽事活動,得到了國家有關部門的高度贊揚,受到各界人士熱情關注,意義非凡。
本次大賽推出了中國旗袍會的形象大使——世界著名芭蕾舞蹈家邱思婷
「同心圓夢,美麗中國行」的活動是在中央統戰部、國家民委、國資委、全國政協等國家四部委指導下開展的一項大力發展和扶持民族文化的活動,全球華人齊心協力共建中華民族共同體,共圓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本次大賽具有開創性的突破:開創了「國服設計、綉品展示、旗袍走秀」三項大賽同台競技的先例;開創了以「一位海外華僑講述母親的故事」貫穿全場的先例;開創了以「至尊、華麗、優雅為各年齡段」競賽的先例,讓整場大賽高潮迭起,精彩紛呈。
本次大賽是在中國旗袍會各地分會經過三個多月的初賽、復賽之後的總決賽,特別是一些少數民族地區的分會通過一系列的活動,挖掘出了一批具有民族特色的工藝,對推動民族文化產業具有重大意義。大賽現場通過母親為旅居海外的女兒親手製作旗袍嫁衣的故事,回憶與母親在一起的時光,從小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熏陶:「與母親一起坐在樹下,依在母親的懷中,母親為我梳辮子,教我背誦《三字經》《弟子規》母親為即將出嫁的女兒精心准備著,她要把世上最好的禮物送給最心愛的女兒。那是一件最美最經典的旗袍,她有一個好聽別致的名字--紅顏雅韻。用祖傳的「堂紡疊綉」創造一個奇跡。書寫一段傳奇。女兒懂母親的用意,婚紗的特質張揚性感,而旗袍的內涵包容、內斂。只有學會包容才能擁有幸福,才能擁有自信與快樂!母親,您放心!女兒明白,無論我在哪裡,都是您華夏的兒女;無論我走到哪裡,行李箱中總有一件母親刺綉的旗袍與我永遠相依相伴。」此情此景讓現場觀眾深受感動。